医学微生物学:第29,30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汉坦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
(4)柯萨奇病毒A16及新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以夏秋季多见,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表现为手足皮肤和口舌出现水疱性损伤伴发热);
(5)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无菌性脑膜炎(夏秋季发病,表现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
(6)肠道病毒70型——麻痹症、无菌性脑炎及脑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致病性:主要经输血、器官移植、血液透析、血液制品、污染注射器等传播,母婴传播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但极易慢性化,多数为慢性感染,感染HCV后无免疫力。
抗原:抗-HCV是感染致病,不是中和抗体(保护性抗体),不能区分是近期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4、丁型肝炎病毒HDV:核酸为为单正链RNA;缺陷性病毒(病毒复制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完成)。HDV 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子啊血清中出现早,维持时间短,故不易检测到;但HDV Ag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HDV IgM和IgG,这些抗体均不是中和抗体,不能清除病毒。
抗-HAV IgM在感染早期即可出现,发病后1周达高峰,维持2个月左右逐渐下降;出现早,消失快,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抗-HAV IgG在急性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可维持多年,对HAV的再感染有免疫保护作用;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乙型肝炎病毒HBV——Dane颗粒:核酸为不完全双链DNA;外衣壳(脂质双层、包膜蛋白:HBV表面抗原HBsAg、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内衣壳(核心:HBV核心抗原HBcAg,含有病毒双链DNA和DNA聚合酶)。HBV归属逆转录DNA病毒。
肠道病毒
1、概述:为无包膜的小RNA病毒,衣壳为十二面体立体对称,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是感染性核酸;在易感细胞中迅速增殖,迅速产生细胞病变;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隐性感染多见。
病毒学-微生物学-第30章 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循环----鼠间存在着病毒的自然循环, 人作为易感宿主介入这个循环就可能感染病毒
自限性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发病
6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多宿主(啮齿动物) 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伤口) -胎盘传播 -虫媒传播? 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人群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感染。
1
扎伊尔型
8
扎 扎伊 伊尔 尔型 型扎伊尔型2104124*
扎 扎伊 伊尔 尔型 型扎伊尔型130861715* * 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57
苏丹型
7
苏丹型
24
苏丹型
1
扎伊尔型
32
本迪布焦型
149
扎伊尔型
264
扎伊尔型
12
苏丹型
17
扎伊尔型
35
刚果
扎伊尔型
143
刚果
扎伊尔型
59
加蓬
扎伊尔型
65
乌干达
苏丹型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病流毒行增病殖学活特化征细胞因子 组织细胞溶解、器官坏死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广泛出血
人和灵长类动物易感
休克、多器官衰竭
传播途径:
• 密切接触(直接/间接)
• 注射传播
• 空气传播、胃肠道传播
免疫性:可以产生IgM、IgG,无中和抗体
四、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验必须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五、防治原则 • 尚无有效疫苗,综合性预防。 • 治疗困难
18
刚果刚果
意大利 刚果民主共和国 西班牙 英国 美国 塞内加尔 马里
尼塞日拉塞利 利亚 昂拉利昂 利几比内利里 亚亚比里亚 刚果几民主内共亚和国
检验题库27~30章
疱疹病毒一、名词解释:1.疱疹病毒:病毒体呈球形,外被包膜,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病毒基因组为双链线性DNA,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在动物和人类中均有发现,已经鉴定或者部分鉴定的约有100多种。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自限性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咽炎和颈部淋巴结炎为主要特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
2.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复发感染,通常见于成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潜伏在脊神经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神经轴突传播至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引起所支配的皮肤疼痛、局灶性疱疹。
疱疹常成簇,沿神经分布,串联成带状,故称带状疱疹。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感染后引起以皮肤黏膜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原发感染症状为水痘,感染后病毒可在体内终生潜伏,复发感染时,潜伏在脊神经后根神经节中的病毒被激活,引起带状疱疹。
二、单选题:1.人类疱疹病毒不包括:A.麻疹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 C。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
EB病毒2.目前认为与鼻咽癌密切有关的病毒有A.鼻病毒B.EB病毒 C。
单纯疱疹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腺病毒3.单纯疱疹病毒I型主要的潜伏部位为:A.口腔黏膜内皮细胞B.口唇皮肤C.颌下淋巴结D.三叉神经节E.骶神经节4. 单纯疱疹病毒II型主要的潜伏部位为A.口腔黏膜内皮细胞B.口唇皮肤C.颌下淋巴结D.三叉神经节E.骶神经节5.与非洲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是A.鼻病毒 B. 腺病毒C。
EB病毒D.巨细胞病毒 E. 单纯疱疹病毒6. 单纯疱疹病毒II型主要引起A.口唇部疱疹B。
生殖器疱疹 C.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D.疱疹性湿疹 E.脑炎7. 单纯疱疹病毒I型又称A.人疱疹病毒1型B. 人疱疹病毒2型 C。
人疱疹病毒3型 D人疱疹病毒4型 E人疱疹病毒5型8单纯疱疹病毒II型又称为A.人疱疹病毒1型B. 人疱疹病毒2型 C。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1.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2.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性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3.汉坦病毒:即肾综合征山血热病毒,为—ssRNA病毒。
汉坦病毒主要有汉滩型和汉城型4.逆转录病毒:它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
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疾病5.内基小体:它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而成的—种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6.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
含HBV的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以及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
7.无症状HBsAg携带者:特指血液中携带HBsAg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亦正常的慢性携带HBsAg的人,由亚临床型或临床型的患者发展而来。
由于其人数多,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
8.缺陷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即为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9.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10.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11.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1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14.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15.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重点归纳整理
(HBsAg)、前 S1 抗原、前 S2 抗
实心:有感染性,有抗原性。
原)
空心:无感染性,有抗原性。缺乏核酸 内层·核衣壳:20 面体。
的空心衣壳。
→表面衣壳蛋白为 HBV 核心抗原(HBcAg);
→核心含 dsDNA、DNA 多聚酶
■小球形颗粒:中空。成分为 HBsAg。复制时产生过剩的
HBsAg 装配而成。不含 DNA 及 DNA 多聚酶,无感染性。
② 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等处的网状内皮 系统细胞中大量增殖,再次入血,引起第 二次病毒血症;绝大多数感染者病情不再 发展,顿挫感染。
③ 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 脑组织神经细胞内增殖,引起脑实质和脑 膜炎症。幸存者 5%~20%留下后遗症,表 现为痴呆、失语、瘫痪
防治 原则
① 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重要环节 ② 特异性预防:采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③ 动物宿主的管理:幼猪的免疫接种
多宿主性,主要为啮齿动 物。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
逆转录病毒 P306 含有逆转录酶的 RNA 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刺突 →gp120:病毒的表面糖 蛋白,与病毒吸附有关, 有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 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 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 避免疫清除。 →gp41:为跨膜蛋白,介 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 的融合。 HIV 感染者和 AIDS 患者
HA 和 NA 的抗原结构很不稳定,易发生变异,
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
流感
① 麻疹
主要引起腮腺肿 病变特点是形
→Koplik 斑:病 胀、疼痛为主要 成多个细胞融 毒在真皮层内增殖, 症状的流行性腮 合组成的多核
在口腔两颊内侧黏膜 腺炎。
巨细胞。
2017年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之虫煤病毒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2017年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之虫煤病毒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
在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
蚊虫感染病毒后,叮咬猪、牛、羊、马等动物,产生病毒血症,又成为更多的蚊虫感染病毒的传染源。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宿主或扩散宿主。
由于蚊体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以及经卵传代,故蚊不仅是传播媒介,还可能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只有少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脑炎。
乙脑病毒感染的免疫主要依赖体液中和抗体,但完整的血脑屏障和T细胞免疫亦有重要作用。
乙脑病后免疫力持久,隐性感染同样可获得免疫力。
防蚊和灭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
在易感人群中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流行的重要环节。
我国使用的有乙脑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因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问宿主和传染源,若给流行区的幼猪接种疫苗,有可能控制乙脑在猪群及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
二、登革病毒登革病毒是登革热的病原体,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近年在广东、海南以及广西等地区均有发生。
在自然界,登革病毒储存于人和猴体内,通过伊蚊传播。
临床上分普通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通常发生于过去已有登革病毒感染,现再次感染的成人和儿童。
有关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较多学者认为免疫病理起主要作用,即所谓依赖抗体的促进病毒感染的作用或免疫促进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虫媒病毒 出血热病毒
* 姬鼠型疫区:11~12月、6~7月
* 家鼠型疫区:3~5月份
* 混合型疫区:冬、春季均可出现流行高峰
中国HFRS宿主动物汉坦病毒型别的分布
汉坦病毒循环——鼠间存在着病毒的自然循环, 人作为易感宿主偶然进入这个循环就会感染。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汉坦病毒 人体
高热、出血、 人体毛细血管及 肾脏损害、 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细胞损伤
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损伤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免疫性
感染后免疫牢固而持久 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 IgM中和抗体: 感染后1周产生,2周达高峰 IgG中和抗体:维持数年 血凝抑制抗体:感染后第5天出现,2周达高 峰,维持1年以上 特异性细胞免疫可阻止病毒侵入脑组织
病毒入血—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绝大多数---隐形感染 仅有0.1%感染者发病--乙型脑炎/大脑炎 病死率 10~40%,幸存者5~20%有后遗症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以中和抗体为主
?
? HPS
中国是世界上 HFRS 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1. 流行范围广: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余各省、市、 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 2. 发病人数多: 10 万人左右/年;
占全球总病例数 80% 以上。
3. 病死率较高: 5%~10%。
*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广泛、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 多为野外感染,主要危害青壮年 * 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结构
病毒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75~210nm,
有囊膜,囊膜上有突起。
病毒核酸为单股负链RNA(-ssRNA ),分 L、M、
S三个片段。 四种结构蛋白:核蛋白N、糖蛋白G1、G2和RNA依 赖RNA聚合酶(RdRp)
29.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虫媒病毒
• 核酸类型:RNA • 常见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登革热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简称乙脑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 首先(1953年)在日本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获 得,因此称日本脑炎病毒 。 是我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 年发病人数2.5万,病死率10%,大约15%的患者 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
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登革热目前尚无疫苗,因此预防登革热要 防蚊、灭蚊。 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药,以静卧、对症治 疗为主,退热建议以物理降温为主,禁用 水杨酸类药物,以防加重出血倾向。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引起的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 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根据此病毒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目前已将其归入尼亚病毒科 ,另立为一个 新属, 命名为汉坦病毒属。
森林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简称森脑病毒)是森林脑炎的病 原。由蜱传播,在春夏季节流行于俄罗斯及我国 东北森林地带,故称苏联春夏脑炎病毒。 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以发热,神 经症状为特征,有时出现瘫痪后遗症。
生物学性状
森脑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似 乙脑病毒。 嗜神经性较强,接种成年小白鼠腹腔、地 鼠或豚鼠脑内,易发生脑炎致死。接种猴 脑内,可致四肢麻痹。
登革热流行环节
传染源和宿主: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传播途径:雌蚊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时, 传播登革。也可吸血后,病毒在蚊虫唾液 腺内增殖,经8-10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人与人之间是不会传播登革热的。
登革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人群对任何一型登革病毒的初次感染均较敏 感; 对同型病毒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 年。 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则只约维持2月~1年。 由于登革病毒有4个型,感染1个型后还可能 发生第二次或连续感染。第二次感染很可能 引起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征合征。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29章-乙脑病毒的传染源、传播媒介、流行特点(虫媒病毒)
- NS1抗原性强,其诱生的抗体虽然没有中和病毒的 作用,但具有免疫保护性。 - NS3具有蛋白酶、RNA三磷酸酶、解旋酶等活性 - NS5具有RNA聚合酶、甲基转移酶活性
3. 培养特性
能在白纹伊蚊C6/36细胞、Vero细胞和 BHK21细胞中增殖
中英文关键词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engue shock syndrome, DHF /DSS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
forest encephalitis virus 林脑炎病毒
29
四、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的分离培养
采集早期病人血清接种白纹伊蚊C6/36细胞
血清学检查
用抗体捕获ELISA法或免疫层析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 IgM抗体和IgG抗体
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
五、防治原则
无预防登革热的疫苗 无特效治疗药物
防蚊灭蚊是目前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手段
•虫媒病毒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
•虫媒病毒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在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及虫媒病毒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病毒---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
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 板减少综合征
检测乙脑病毒核酸
20
五、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重要环节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 -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节肢动物既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带毒的节肢动物通过叮咬人和自然界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大多数虫媒病毒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
对人类致病主要有: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2、登革病毒3、森林脑炎病毒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乙脑),又称日本脑炎病毒。
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一、生物学性状球形,单正链RNA,20面体,有包膜。
刺突E蛋白具有血凝素作用,能凝集雏鸡、鸽等动物的红细胞;E蛋白决定病毒的细胞嗜性和毒力,与病毒的吸附、穿入和致病性密切相关。
易感动物为小鼠,脑内接种3日发病,耸毛,蜷伏肢体,痉挛,麻痹死亡,脑组织可分离病毒。
细胞培养出现明显CPE。
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家畜和鸟类,如猪、牛、马等。
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新生的幼猪缺乏免疫力,具有高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
2、传播媒介:主要是三节吻库蚊。
蚊子吸血后,可以在体内增值,移行到唾液腺,通过叮咬易感动物而传播,形成蚊-动物-蚊的循环,其间叮咬人则可引起人类感染。
3、流行特征: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一致。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经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在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结增值,然后入学,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进入肝、脾等处的单核巨噬细胞内增值,再次入学,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情如果不在发展,为隐性感染,临床出现发热、头痛、寒战等表现。
少数免疫力不强的病人,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炎症,临床出血高热、头痛、呕吐、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高达10%,幸存者可留下后遗症。
免疫力牢固。
四、防治原则:防蚊灭蚊、疫苗接种、动物管理第二节登革病毒登革病毒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原体。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是自然宿主。
一、生物学性状和乙脑病毒相似。
微生物学30章
第二节 登革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在分类上属黄病毒科、黄病 毒属,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依抗原性 不同分为1、2、3和4 四个血清型,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 抗原差异。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第30章 黄 病 毒 Flavivirus
黄病毒属( Flavivirus )是一大群具有包膜的+ssRNA 病毒。这类病毒通常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蚊、蜱和白蛉等) 传播,过去称为虫媒病毒。在我国,主要的黄病毒成员有乙 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森林脑炎患者轻型起病多缓慢,有发热、头痛、耳鸣等 前驱症状,经3~4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重型起病急骤, 突发高热或过高热,并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迅速出现脑膜刺激症,数小时内进入昏迷、抽搐、延髓麻痹 而死亡。
预防上灭蜱、防蜱叮咬,对疫区人群进行灭活疫苗接种 等。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乙型脑炎病毒流行区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一、生物学性状
乙脑病毒呈球形,有包膜的圆形病毒颗粒。核心含单正 链RNA。内有衣壳蛋白与核酸构成的核心,外层为包膜。在 脂蛋白包膜表面有包膜糖蛋白刺突,即病毒血凝素,能凝集 鸡、鹅和羊等动物红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虫媒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经带毒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后,首先在皮下毛细血管内 皮细胞和淋巴结内增殖,随后少量病毒进入血流,形成第 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至肝、脾等处,在单核吞 噬细胞内继续增殖后,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 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绝大多 数感染者可自愈。
➢ 1935年日本学者首先从脑炎死亡患者的脑组织中分离到 该病毒,亦称日本脑炎病毒。
➢ 乙脑病毒经蚊子叮咬传播,多数为隐性感染。但乙型脑炎 严重者病死率高,染源:主要是家畜、家禽,特别是新生的幼猪。 2.传播媒介: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病毒通过蚊子在蚊
登革病毒
致病性:
➢ 登革热:由伊蚊传播,因患者有发热、肌肉关节剧痛等症 状,故俗称断骨热。
➢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除上述症状外,病情发展 迅速,出现皮肤紫癜和瘀斑、消化道等腔道出血、休克, 多见于儿童,死亡率高。
➢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以出血和发热为主 要症状和体征的一类疾病。
➢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我国已发现的有汉坦病毒、 登革病毒和新疆出血热病毒。本节仅介绍汉坦病毒。
➢ 汉坦病毒主要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肾综合征出血热习惯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流行范围 广、发病人数多、病死率较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简称乙脑病毒,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病原体。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病后免疫力稳定而持久,隐性感染 也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其保护性免疫主要依赖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但细胞免疫 和完整的血脑屏障也有重要作用。
(三)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乙脑病毒汉坦病毒疱疹病毒
(11)单纯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原发感染与潜伏感染和复发;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5 min)。
(1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5 min)。
(13)人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方法(5 min)。
南华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乙脑病毒、汉坦病毒、疱疹病毒
授课时间
次课第20
授课时数
2学时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致病机理及特异性防治。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所引起疾病类型。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与储存宿主。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原发感染与再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单纯疱疹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和所致疾病。
讲授时间和内容分配:
(1)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3 min)。
(2)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及致病机理;减毒活疫苗的特点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剂型(15 min)。
(3)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与新肠道病毒的致病性(2 min)。
(4)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15 min)。
(5)疱疹病毒的共同特性、传播途径、感染类型、所致和相关疾病。
3.难点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免疫性;
(2)轮状病毒基因组特征及其编码的蛋白质;
(3)乙脑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基因编码3种结构蛋白(S)
C基因编码C蛋白 PrM基因编码PrM蛋白
(衣壳蛋白) C蛋白富含碱性氨基酸 在病毒的复制、装配 及释放过程中起作用
(M蛋白前体)
经加工后成为成熟的M蛋白 (膜蛋白) M蛋白与C蛋白和E蛋白紧密结合 在病毒包装过程中起作用
E基因 编码E蛋白(包膜蛋白)
E蛋白是镶嵌在病毒包膜上的糖蛋白 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决定病毒的细胞嗜性 含中和抗原表位和型特异性抗原表位 (1个血清型) 具有血凝素活性,能凝集雏鸡、鹅和绵羊的红细胞 与其他黄病毒成员有交叉抗原性
少 突破血脑屏障
发热、头痛、 寒战等,顿 挫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致病机制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病毒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易于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细胞因子释放增加: 病毒感染刺激免疫细胞释放TNF-α、IL、IFN等炎 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生物学性状
三、抵抗力 对脂溶剂敏感 不耐热 56℃ 30 min、100℃ 2 min均可灭活 化学消毒剂敏感,多种消毒剂可灭活
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主要是带毒的猪等家畜、鸡等家禽和鸟类 幼猪具有高的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是最 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病人的病毒血症短暂,且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故 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蝙蝠亦可能为乙脑病毒的传染源
三、流行地区和特征
主要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流行 我国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除青海、新疆及 西藏外均有乙脑流行 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一致 ,以夏、 秋季流行为主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过程:
带毒蚊虫叮咬 第一次病毒血症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 节内增殖
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 增殖
多 二次病毒血症
我国使用灭活疫苗进行计划免疫 免疫对象:9月~10岁儿童 免疫保护率:超过60% 动物宿主的管理:幼猪的免疫接种
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热(DF)、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 登革热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病毒病 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25亿人口受登革热的威胁 每年病例5000万~1亿 我国的南方地区也有登革热流行
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 蠓 感染的蚊子可带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因此蚊 子不仅是传播媒介又是重要的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特征
• 传播途径:猪→蚊→猪 •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流行病学特征
自然疫源性疾病
某些地区(人迹罕见处)由于具有某种疾病的动 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 条件,使某种疾病在自然界循环,当人进入这种 地区时可以被感染患病,上述地区被称为自然疫 源地,这种疾病被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虫媒病毒的种类
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 对人类致病的虫媒病毒 中国发现的虫媒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免疫性
感染后免疫牢固而持久 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
IgM中和抗体: 感染后1周产生,2周达高峰 IgG中和抗体:维持数年 血凝抑制抗体:感染后第5天出现,2周达高
峰,维持组织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可用C6/36细胞分离培养病毒 亦可用乳鼠脑内接种法分离培养病毒 病毒的鉴定可采用细胞病变观察、红 细胞吸附试验或免疫学试验等
• 中型:体温常在40℃左右,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 迷,偶有抽搐,病程约10天。
• 重型: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持续性抽搐,出现呼 吸衰竭,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
• 暴发型:高热或超高热,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可 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 后遗症。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病毒分类: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0 nm, 有包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乙型脑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乙脑病毒的电镜照片
基因结构与功能
病毒核酸为 +ssRNA 基因组全长10976 bp 含一个开放读码框(ORF)
其中引起流行的虫媒病毒 分离到的虫媒病毒 多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537种 130种
9种 4种 5种
虫媒病毒 (Arboviruses)
病
毒
节肢动物 吸血
人、畜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热病毒 西尼罗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NS基因编码7种非结构蛋白(NS) (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等)
NS1 NS3
具抗原性,诱导细胞免疫和非中和 抗体(可存在于感染细胞表面)
具有蛋白酶、RNA三磷酸酶 解旋酶活性
NS5
具有RNA聚合酶、甲基转移酶活性
生物学性状
二、培养特性
能在白纹伊蚊C6/36细胞、Vero细胞、 BHK21细胞中增殖 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最易感的动物是乳鼠 (小白鼠、金黄地鼠)
2.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
微生物学检查法
3.血清学检查
IgG抗体检测: 需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恢
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4倍或4倍以上 升高,具有诊断价值。 IgM抗体:
阳性率90%以上,用于早期快速诊断
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重要环节 特异性预防:采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损伤
乙脑的临床症状
高热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
昏迷
脑膜刺激三联征
中枢性呼吸衰竭
脑疝
病死率:10%~40%
后遗症:5%~20%,表现为痴呆、失语、瘫痪
乙脑的临床分型
• 轻型:体温通常38~39℃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不同 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多在一周内 恢复。
虫媒病毒
arbovirus
虫媒病毒的重要特性
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 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因此节 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带毒节肢动物通过叮咬人或自然界的脊椎动物而 传播疾病,并维持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因此, 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 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