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
《马说》复习课件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 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耳东风 马工枚速 、马牛襟裾 、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 马角乌头、 、马前泼水 、马首欲东 马瘦毛长 、马咽车阗 、马空冀北 、一马平川 驷马高车、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马革裹尸 马空冀北、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它的 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 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呀!”唉,难道真的 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识别好马呀。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马说》中说“世
有伯乐,然后有千里 马”,如果你是千里 马,是否一定要得到 伯乐的赏识呢?请谈 谈你的看法。
拓展思维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 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 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 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 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 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 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 以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 法,手法多托物寓意,跟杂 文相似,故又称“杂说”。 “马说”即谈谈马或说说马。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十四、马说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01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201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到屈辱(2)才美.不外见美:美好的素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样[201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2011](5)执.策而临之执:拿着[2011]3.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状语后置/2022广东]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判断句/教材·思考探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021重庆A卷]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教材·思考探究]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文言文复习10马说
文意理解
能为统治阶级出力效劳的人才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 __比作千 埋没扼杀人才的庸人 里马,把__ __ __ __ __ __ 比作食马者, 埋没人才 摧残人才 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 __ __ ___、__ __ __ 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 ___ ___ ___ __ 怀才不遇 的愤懑之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暂时了结, 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提醒读 者注意
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里而 出名。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的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 来喂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 尽它的才能,(马)嘶叫又不通晓它的意思。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求其能
能
虽有千里之能 虽有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之不能尽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 动词,用鞭子打马 名词, 名词,马鞭子
策
执策而临之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虽有千里之能 虽有千里之能 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 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名词作动词,驾驭。
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 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 马者 “见”通“现”表现 见
通“饲”,喂 养 其真无马邪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吗。 邪 尽其材 尽其材—— 通“才”,才 能
古今异义
虽有名马 是马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7马说复习
(10)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通其意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 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 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 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本文中千里马的 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马 说
文言朗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两种方法不一致,本文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 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而著
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 量)喂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叫 又不通晓它的意思。
精要练习1
韩愈 1. 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 ①千里马常有 ②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C. ①执策而临之 ②把酒临风 D.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3. 加点词不同的一项是( A ) A.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益慕圣贤之道 B. ①才美不外见 ②何时眼前突见此屋 C.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②老骥伏枥 D.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中考语文文言文:《马说》复习
《马说》复习导引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1、选自《韩愈文选·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说的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二、重点字词1、解释加点的字(1)故虽.有名马(即使)(2)祗辱..于如隶人之手(只)(受屈辱)(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一车,引申为并列)(4)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用如动词,日行千里)(6)外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能,能够)(9)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方法)(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懂得)2、一词多义(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2)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其.真无马邪(难道)不以.千里称也(拿)其.真不知也也(恐怕)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之:虽有千里之.能(的)(3)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它)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辞)(5)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并列)执策.而临之(马鞭)(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策.勋十二转(记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3、通假字(1)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喂养读sì(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4)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5)其真无马邪“其”通“岂”,难道4、古今异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指吃(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语文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马说》复习课件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词语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3)虽有千里之能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辨人才,不能发现千里马的不凡之处,反而使千 里马被埋没;而祁奚则能够知人善任,而且举贤不避亲、 不避仇,使人尽其用,物尽其才。
【参考译文】【乙】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悼公问他: “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 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 回答说: “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悼公就任命解狐为XXX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 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 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 的是谁可以担负,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祗:同“祇”,只是 辱[F]:屈辱、埋没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不以千里称也
骈:两马并驾 称:称呼
2.句子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只是屈辱于卑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
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部分 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食马者”不知马)。
二、(’14张家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2分) 【甲】《马说》全文 【乙】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 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 可,非问仇也。”遂举解孤。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 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 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韩愈的《马说》全文仅150字,但文短气长,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审美见解的光芒,本文是店铺整理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的资料,仅供参考。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22.马说
拓展帮
类型一 课内外两个文言语段对比
语段对比拓展一 (一)《马说》全文。 (二)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 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 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因此虽然有名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
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采分点 祗:同“祇(只)”,只、仅。骈:并列。称:著称。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答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既将“食 马者”(即统治者)的愚昧浅薄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的。
拓展帮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一)《马说》全文。 (二)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 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 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节选自《战国策》)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2.(思考探究)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初中课内阅读】《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1.pincolsxinszhǐ 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1.piáncáolì sù xiànsì zhǐ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张晓风周国平蒋子龙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一样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八下文言文《马说》复习资料
第23课《马说》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跟现在杂文相近。
二、注解与翻译:2、祗:通“只”,只是。
辱没: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仆役。
3、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4、以,凭借,因为。
称,著称。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吃尽。
粟:泛指粮食。
7、食(sì):同“饲”,喂养。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驱使、动词。
以:按照。
道:方法。
15、尽:竭尽。
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
17、执策:拿着马鞭。
执,握。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下句的“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侮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三、通假字:(1)“食”通“饲”,喂. (2)“见”通“现”,显现. (3)“材”通“才”,才能.四、古今异义:1、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2、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3、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中考重点古文《马说》-2021年暑假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前置一轮复习
《马说》课程导入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马说》一、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八、中心思想全文用了托物寓意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课内文言文复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
课内文言文复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庄子》二则北冥有鱼(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冥,同“溟”,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②鲲(kūn):大鱼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
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②垂:悬挂。
③海运:海水运动。
④徙:迁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
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②《齐谐》:书名。
一说人名。
③志:记载。
怪:怪异的事物。
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
”⑤野马也,①抟(tuán):盘旋飞翔。
②扶摇:旋风。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
④息:气息,这里指风。
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②苍苍:深蓝色。
③极:尽。
④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三)课文分析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8课时】《马说》知识清单(17页)
第8课时 ┃《马说》知识清单
9.策之:__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 驾驭。__ 10.以其道:__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 法。__ 11.材:__通“才”,才能。__ 12.其:__难道,表反问语气。__ 13.邪:__通“耶”,表示疑问语气。__ 14.其:__恐怕,表推测语气。__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8课时 ┃《马说》知识清单
考点二:重要实词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夫的手里。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奴隶,古代也指仆役。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__(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 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__ 3.不以千里称:__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__ 4.一食:__吃一顿。__ 5.或尽粟一石:__有时要吃尽一石食料。__ 6.食:__通“饲”,喂。__ 7.外见:__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__ 8.等:__等同,一样。__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8课时 ┃《马说》知识清单
基础考点聚焦
考点一: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散文尤其著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 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 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有《昌黎先生文集》 。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8课时 ┃《马说》知识清单
2.[2011·安徽]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 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才 3. [2008·河南] 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 , 用“食 不了解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马者”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批判统治者埋没人才) 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思想感情。
马说复习要点
马说复习重点《马说》复习重点一、文学知识1.韩愈,字退之,唐朝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此中的第四篇。
3.本文的体裁是“说”,它能够记事,也能够谈论,最后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词语解说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于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过屈辱在马夫的手里。
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畜的食器,:棚。
槽:厩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是千里而著称。
以,依赖。
称,著称。
5、之千里者:(中间)能行千里的。
之,助,无。
6、一食(shí):吃一。
或:有。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里作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古代喂的口粮石,十斗石。
7、食者:同“”,饲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而食也,是“而食之”的省略,“食”是,解“使⋯⋯饲养”8、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指千里,代。
能千里:能走千里。
9、是马也:这样,指示代词。
10、虽有千里之能:即便。
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点不可以表此刻外。
见,同“现”,显露。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行得:不行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赞同。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本义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依据(驱遣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
之:不译(转接)。
通其意:跟它的情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真无马邪:莫非,表反问语气。
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唯恐”,表推断语气。
三、原文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中考阅读理解选择一、文学常识《马说》作者是,字,河阳人,世称“”,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宋代的、、、、、。
“说”是古代一种性的文体。
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意思为:(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为:(3)才美不外见.同,意思为: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原意为:完,句中意为:(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原意为:马鞭,句中意为:(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才原意为:完,句中意为:3.其他重点实词(1)故虽有名马名:(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3)不以千里称也称:(4)一食或尽粟一石或:(5)是马也是:(6)食不饱,力不足食:(7)安求其能千里安:(8)策之不以其道道:(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11)执策而临之执:临:4.一词多义(1)能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先帝称之曰能.(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主人日再食.④一箪食.,一豆羹三、文言虚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3.以①不以千里称也②策之不以其道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执策而.临之5.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6.之①马之.千里者②虽有千里之.能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四、句子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五、问题探究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马说复习题及答案
马说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A. 马是忠诚的象征B. 马是力量的象征C. 马是人才的象征D. 马是自由的象征2. 在《马说》中,韩愈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A. 千里马很稀有B. 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很稀有C. 伯乐是千里马的主人D. 伯乐是马的驯养者3. 文中提到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食马者”指的是:A. 饲养马的人B. 骑乘马的人C. 马的主人D. 不懂得欣赏马的人二、填空题1.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______,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
2. 韩愈在文中提到“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强调了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对人才的看法。
2. 《马说》中提到的“伯乐”,在现代语境中通常指什么?四、论述题1. 论述《马说》中韩愈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的观点,并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一、选择题1. C. 马是人才的象征2. B. 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很稀有3. D. 不懂得欣赏马的人二、填空题1. 议论文2. 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1. 韩愈在《马说》中认为,人才就像千里马一样,是稀有且宝贵的。
他强调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和培养人才的人,才能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2. 在现代语境中,“伯乐”通常指的是能够发现并培养人才的人,也就是有眼光和能力识别并培养人才的领导者或导师。
四、论述题1. 韩愈在《马说》中提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和培养人才的人,才能使人才发挥出其最大的潜力。
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同样适用。
一个组织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伯乐的眼光,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培养和支持。
马说复习
2.“食马者”表示
3、“伯乐”表示 4、本文的主旨句是
。 。 。
。
三、翻译下面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石。
四、填空
1、“千里马”表示
《马说》复习
整理编辑:邢长安
《马说》练习
一、给画线字注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 槽枥 尽粟一石 食马者 不外见
二、解释划线词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
3、不以千里称 4、马之千里者 5、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 安求其能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22.马说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 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 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因此虽然有名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
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采分点 祗:同“祇(只)”,只、仅。骈:并列。称:著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①虽:虽然。 ②祗(zhǐ):同“衹(只)”,只、仅。 ③辱:受屈辱。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称,著称。
⑰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⑱且:犹,尚且。 ⑲常:普通的。 ⑳等:相等。 21.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22.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23.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方法。 24.尽:竭尽。 25.材:才能、才干。 26.鸣:鸣叫。 27.通:通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复习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
②故:所以。
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
②辱:(受)屈辱。
③于:在。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马槽。
⑦以……称:以……著称。
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
②一食:吃一次。
③或:有时。
④尽:吃尽。
⑤石:容量单位。
⑥食(sì):同“饲”,喂。
⑦其:指千里马。
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
①是:这。
②虽:虽然。
③能:才能。
④食:吃。
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⑥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且:犹,尚且。
⑧欲:想要。
⑨常马:普通的马。
⑩等:等同,一样。
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③尽:竭尽。
④材:同“才”,才能、才干。
⑤鸣:马叫。
之: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
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
②而:连词。
③临:面对。
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
“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
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