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说课稿(张月梅)
因式分解说课稿
因式分解说课说课人:XXX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式分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9.5节。
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继续学习因式分解二分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②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2)能力目标:①培养分工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逆向思维,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3、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是学习整个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里,造成思维定势,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而因式分解的方法较灵活。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二、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我可以给学生一个点,让其自己探索还我一片。
三、学法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起着主导作用.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并采取本人独创的独特的吸引学生的激发兴趣的给学生自信的一分钟训练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2分钟)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提出了两个式子:a(b+c+d)=ab+ac+ad,(1)ab+ac+ad= a(b+c+d), (2)目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的进入学习,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二教学内容(45)(一)概念归纳再看下面两个式子2+=+, (3)(1)x x x x2(1)x x x x+=+, (4)同时设疑,既然我们学习了整式乘法,几个整式乘积可以写成一个多项式(3)的形式,那么反过来,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又叫什么呢?即上面的(4)式.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因式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我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讨论质疑,使学生都能积极动脑思考,享受成功的喜悦,引出新课内容。
分解因式说课稿
《分解因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分解因式》,这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分解因式的概念,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本节先由数的分解类比式的分解。
再在整式乘法和分解因式这两种互逆的恒等变形过程中,讨论得出分解因式概念。
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探究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分解因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
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整式的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奠定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的基础。
所以它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2、能准确地辨析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这两种变形。
3、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分解因数都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
并向学生渗透类比、对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2、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1、感受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分解因式的概念。
理由是理解分解因式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分解因式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解因式的思想。
理由是学生由乘法到分解因式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在以前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4、关于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式分解》说课
具有承 上启下的重要 作用 , 该节编 写的内容过于单一 , 授课 时可适 当丰富一 些内容 。 2 . 本节只编 写了提 公因式和 公式法 的内容 ,对观
察法只作 为阅读 了解 , 而最常用 的十字相乘法 、 待定系 数法等方法在此未提 出来 , 感到有 点不足 , 授课时可适
当这一 内容 。
lO O
20 年 第2 总 第7 期 ) 08 期( 5
、
在课堂教学中有 意识地教给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通
过本节因式分解 的学习,让学 生从中领悟 在知识形成 的过程 中, 是主动地通过观察 、 发现 、 比、 类 化归等活动 中获得知识 的, 是通过 自己主动参与 、 合作交流 、 勤于
的基础上, 以以数 的乘法为例进行比较说朗 。 3 可 如 ×5
= 1, 5 反之 1 5= 3 5这是相反恒 等变形 。而 3 5= x x
模式来 开展教学 , 通过教师 、 学生共 同活动 , 采取分工 合作 、 讨论交流 的方式 , 让学生主动积 极地获取知识 , 这样 的教学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又充分体现了“ 学 生是数 学学 习的主人 , 教师是数学学 习的组织者、 引导 者与合作者” 的教学理念 。
算,学生 能正确地使用提公 因式法和运 用公式法分解
因式也是本节 的重 点。 教 学难 点。理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也是本节的难 点, 突破这一难 点, 我们可 以在理解定义
教法分析 。 根据教学 内容和学生 已有的认知基础 ,
我将采用创境 、 问、 设 探究、 归纳、 拓广 的探 究式 的教学
分与通分 , 解方程( , 组) 二次根式 的有关计算 、 化简 , 以 及二 次函数 、 三角函数的恒等变 形提供 了必要 的基础 。
《因式分解》说课稿
《因式分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因式分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代数运算的基础,为后续学习分式运算、解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对整式乘法的回顾,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教材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和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对乘法的法则和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因式分解,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陌生,容易与整式乘法混淆。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对比、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因式分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因式分解的概念。
(2)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教学难点(1)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灵活运用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练结合法: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因式分解说课稿
1 x x 1 x2 x 2 x 1 x 1 x2 1 3 x 12 x2 2x 1
根据等式的性质学 生不难得出结论(如右)
揭示新课题——因式分 解
1 x2 +x=x x+1 2 x2-1=x+1x-1 3 x2-2x+1= x-12
提公因式法
(1)公因式:
把多项式
ma+mb+mc
m是多项式的公因式
(2)提公因式法: ma+mb+mc=ma+b+c
形如上式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题讲解
考虑到因式分解在课后习题中的运用、以及整个 中学中的运用情况我设计了两个难度递增的例题
例1: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下列多项式。(口答)
四、说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
以旧探新 引出课题
突破难点 深化认识
初步应用 巩固新知
任务后延 拓展探究
设疑击趣 课堂小结
(一)以旧探新、引出课题
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 逆运算,针对学生在之前才 学习整式乘法。
因此,在导入环节我设 置(如右)的三个整式乘法, 既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识, 也可以提问引出新课题。
作业布置:
P167 必做 1(1)(3)(4) 2 选作 3
作业设置分为必做和选作两部分,以满足不同 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说板书设计
一、1 x2 +x=x x+1 2 x2-1=x+1x-1 3 x2-2x+1= x-12
二、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
四、提公因式法: 公因式:…… 提公因式法:……
(二)、突破难点、深化认识
定义:
因式分解说课稿(张月梅)
《因式分解》说课稿张月梅总体说明本课时是因式分解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从乘法的分配律的逆运算到提取公因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主要思想——类比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能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这为今天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有了上一节课的活动基础,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活动方法与上节课很相似,依然是观察、对比等,学生对于这些活动方法较熟悉,有较好的活动经验.二、教学任务分析知识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探索寻找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过程,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2)会用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过程与技能(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等手段,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由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过渡到因数分解,再由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3)寻找出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反馈练习——学生反思.第一环节算一算算一算:3.14×12+3.14×5—3.14×9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这个式子的各项有相同的因数吗?活动目的: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从而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扫清障碍.教学效果:学生对于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逆运算的方法很熟悉,能很快找到这个式子各项有的相同因数,在提出公因数后,很快得出这一题的计算结果是7.第二环节想一想活动内容:多项式ab+ac中,各项有相同的因式吗?多项式x2+4x呢?多项式mb2+nb–b呢?结论: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活动目的:在学生能顺利地寻找数的简便运算中的公因数之后,再深一步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由寻找相同的因数过渡到在多项式中寻找相同的因式.教学效果:由于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再从数过渡到式,学生能很快用类比的方法找到这些式子中相同的因式.第三环节议一议活动内容:多项式2x2y+6x3y2中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结论:(1)各项系数是整数,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公因式的系数;(2)各项都含有的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是公因式的字母部分;(3)公因式的系数与公因式字母部分的积是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活动目的:由于第二环节提供的几个多项式比较简单,不能反映公因式的全部特征,而通过本环节中寻找多项式2x2y+6x3y2中各项的公因式,则可很顺利的归纳出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教学效果:每一个多项式都由两部分组成:系数部分与字母部分,因此,有必要将系数部分与字母部分分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分别找出公因式的系数部分与字母部分,最后找到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在学生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之后,应该将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升华,引导他们归纳出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第四环节试一试活动内容:将以下多项式写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1)ab+ac(2)x2+4x(3)mb2+nb–b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活动目的:让学生尝试着使用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提公因式法的定义进行几个简单的多项式的分解,为过渡到较为复杂的多项式的分解提供必要的准备.教学效果:由于有了因数分解的基础以及对提公因式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学生能较快地从数的分解过渡到字母的因式分解.第五环节做一做活动内容:将下列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1)3x+6(2)7x2–21x(3)8a3b2–12ab3c+ab(4)–24x3–12x2+28x学生归纳:提取公因式的步骤:(1)找公因式;(2)提公因式.易出现的问题:(1)第(3)题中的最后一项提出ab后,漏掉了“+1”;(2)第(4)题提出“–”时,后面的因式不是每一项都变号.矫正对策:(1)因式分解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是否相同;(2)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带“–”,则先提取“–”号,然后提取其它公因式;(3)将分解因式后的式子再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其积是否与原式相等.活动目的:根据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提公因式的步骤及怎样预防提取公因式时出现类似问题,为提取公因式积累经验.教学效果:第(1)(2)两小题是简单题,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学生能很快完成这两小题,但当多项式的项数多了,或首项出现负号时,部分同学会产生思维上的困难,此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分步进行分解:如,先将负号提出,然后再提取其它的公因式,并提醒学生在完成分解后,应再用整式的乘法进行逆向检查,查出错误予以纠正.第六环节反馈练习活动内容:1、找出下列各多项式的公因式:(1)4x+8y(2)am+an(3)48mn–24m2n3(4)a2b–2ab2+ab2、将下列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1)8x–72(2)a2b–5ab(3)4m3–8m2(4)a2b–2ab2+ab (5)–48mn–24m2n3(6)–2x2y+4xy2–2xy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公因式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与步骤是否掌握,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公因式概念的理解基本到位,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与步骤基本掌握,但依然有部分同学出现第五环节中的问题,如对首项出现负号时不能正确处理,此时,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第七环节学生反思活动内容: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提公因式法与单项式乘多项式有什么关系?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确定公因式的方法及提公因式法的步骤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提公因式法与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对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有一个初步认识.教学效果:学生对确定公因式的方法及提公因式法的步骤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清楚地了解提公因式法与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互逆关系,但对化归、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较模糊,当然,这种认识也是需要长期的培养,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巩固练习:课本第49页习题2.2第1,2,3题.四、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而不应越俎代庖.在提公因式的教学中,很容易演变成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而学生主要是进行模仿练习,从知识的掌握上看,这种做法更有效,更快,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没有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也不充分,最后导致的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降低.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倡导新型的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推荐初中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因式分解》
推荐初中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因式分解》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推荐初中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因式分解》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1、教法分析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因式分解说课稿3《
因式分解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
.它是学习分式的根底,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着重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分解因式的方法,三是分解因式的应用。
中考中关于因式分解的题目大多一填空、选择为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更要掌握分解因式的思想,这为后面其它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
2、关于学习目标根据因式分解这章的内容,对于掌握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根本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在因式分解的过程中,体会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进一步提高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关于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正确理解公式中a、b的意义。
二、说学习过程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填一填,读一读〔1〕分解因式:把一个_________化成几个_______的_____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公因式:一个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___________ 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3〕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平方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既是让学生记忆知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课上可以让不同的同学起来读,看谁读得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眼到、口到、心到。
当学生读明白、理解知识的内涵之后,从此也许会着迷于数学的魅力。
第二个环节:做一做,议一议教师首先出示问题:以下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形中,属于分解因式的是〔〕A、ma+mb+m=m(a+b)B、〔2x+1〕〔2x-1〕=4x2-1C、x2-2x+1=x〔x-2〕+1D、x+1= x〔1+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x2+ax-b可分解为〔x+1〕(x-2) 那么a =____b=____※我设计的这个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不是分解因式,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选项,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2024年《因式分解》说课稿
2024年《因式分解》说课稿2024年《因式分解》说课稿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1、教法分析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因式分解》说课稿
《因式分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自考教师资格证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叫《因式分解》,它属于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即初中七年级)的课程内容。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教学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这几个方面对专家和评委说说我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路。
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教材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本册共有五章,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十二章,包括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等知识点。
本节内容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其特点是抽向逻辑思维占主导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思维特点,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围绕教材内容,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能力: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领会教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一)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以讲解为以讲解为主,启发教学、类比教学为辅,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启发相结合,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学法:注重学生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运用设疑导学、合作探究和检测反馈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阅读、归纳等学习方法。
中考数学复习第3课时《因式分解》说课稿
中考数学复习第3课时《因式分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中考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出现在初中二年级和初中三年级。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简化、求解方程、证明等式的重要手段。
在教材中,因式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提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公式法等。
这些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前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遇到复杂问题时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则对因式分解一无所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熟练地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因式分解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难点:对复杂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以及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以及网络资源、学习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因式分解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多项式进行简化。
2.知识讲解:介绍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各种方法的运用。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方法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4.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因式分解求解方程、证明等式等。
5.总结提高: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因式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四节内容《因式分解》。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二是利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会用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分解因式。
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分解因式时对于公因式的确定。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1、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分析,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运用新知;强化训练,掌握新知;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1、我先出示2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因式分解》说课稿
《因式分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因式分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五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回顾旧知、小组合作与展示、课堂检测、评价打分、盘点收获和自主作业。
一、教材分析因式分解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了整个课本。
它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不仅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同时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着重阐述了因式分解的易错点,及因式分解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灵活解决因式分解问题。
○2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表达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让学生领悟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先复习,再由学生间讨论预设部分所出现的问题。
黑板展示本组出现的问题。
○2小组展示没有问题之后,进行检测。
检测题目由浅入深,每个同学2个题目,按学生的情况选择题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分工合作的良好习惯。
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三、重难点分析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意义是学习本节因式分解的关键,而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
在前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造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新概念的形成。
因此,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如下: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各种问题。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由于本节课为我校特色课型自主实践课,以学生为主,先复习一下因数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思考本部分知识本组的易错点,进行展示讲解。
1因式分解说课稿
因式分解说课稿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设置问题,以趣激情;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范例教学,练习反馈;知识整理,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六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然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继续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②培养分工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体验知识发生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全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3、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是学习整个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里,造成思维定势,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二、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为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人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本节课镶嵌着深刻的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新课标,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多层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练习,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启发诱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疑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数学课重在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
基于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顺势启发、恰当点拨,以达到优化学生学习结构的目的。
初中数学课《因式分解》说课稿
初中数学课《因式分解》说课稿初中数学课《因式分解》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四节,因式分解,这是初中数学传统的经典,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理解它深刻的内涵。
为此,我设定说课程序是:一、重新审视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二、教材处理的设想三、教学总体设计四、教学过程概述(一)重新审视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传统的因式分解,是数学的工具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因式分解技能技巧,本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演绎得十分复杂(如填数法,拆项法,凑和法,十字相乘法)新课程把因式分解作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全面思考,灵活解决矛盾的载体。
为此,淡化理论。
简化难题,紧紧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即可。
这是新课程体现教育价值最明显的变化。
为此,在学生思维方法和对世上的事,要正,反两方面认识上下功夫,是这节课的重要所在。
通过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向变换,使学生澄清这种逆是反过来的变换,不是逆运算—是教学的难点(逆运算,是在一个算式中,以两种形式不同实质不变的两种运算,而因式分解是一种恒等变换的两种说法)为实现本节课的教育价值,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重点考虑我的学生理解能力弱,善于模仿,满足于一知半解,我确定:1、知识的.能力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编因式分解题目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目标:采用自学自练的方法,逐见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学会两分法看问题,体验知识发生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全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激发学习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变化,鼓励成功全面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满腔热忱,科学积极的态度,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二)教材处理设想我以我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的身份,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情境的创设,明确目的与动机,用实际问题是学生体验到这节内容的价值(见教学过程)(三)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总体框架:教师设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思考→通过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学习因式分解的意义→学生实践探索,发现提取公因式和公式法→熟练运用这种方法解题,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学生的编题活动,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15_5因式分解-说课稿
15.5因式分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五节《因式分解》第一课时“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这四部分来说这节课。
第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
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使用,就本节课来说,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
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的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
这个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
根据因式分解这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了解公因式以及提公因式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地使用提公因式法对多项式实行因式分解。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体会公因式及提公因式法,树立全面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思想,提升观察水平、分析问题及逆向思维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获取完成解题后的成就感,品味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意义是学习本节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通过前面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产生“倒摄抑制”,防碍新概念的形成。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定为: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及使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难点定为:理解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知道利用整式的乘法的逆向思维求解因式分解。
第二、教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式分解》说课稿
张月梅
总体说明
本课时是因式分解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从乘法的分配律的逆运算到提取公因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主要思想——类比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能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这为今天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有了上一节课的活动基础,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活动方法与上节课很相似,依然是观察、对比等,学生对于这些活动方法较熟悉,有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探索寻找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过程,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会用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过程与技能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等手段,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由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过渡到因数分解,再由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3)寻找出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反馈练习——学生反思.
第一环节算一算
算一算:3.14×12+3.14×5—3.14×9
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这个式子的各项有相同的因数吗?
活动目的: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从而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扫清障碍.
教学效果:学生对于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逆运算的方法很熟悉,能很快找到这个式子各项有的相同因数,在提出公因数后,很快得出这一题的计算结果是7.
第二环节想一想
活动内容:多项式ab+ac中,各项有相同的因式吗?多项式x2+4x呢?多项式mb2+nb–b呢?
结论: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活动目的:在学生能顺利地寻找数的简便运算中的公因数之后,再深一步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由寻找相同的因数过渡到在多项式中寻找相同的因式.教学效果:由于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再从数过渡到式,学生能很快用类比的方法找到这些式子中相同的因式.
第三环节议一议
活动内容:
多项式2x2y+6x3y2中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结论:(1)各项系数是整数,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公因式的系数;
(2)各项都含有的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是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3)公因式的系数与公因式字母部分的积是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活动目的:
由于第二环节提供的几个多项式比较简单,不能反映公因式的全部特征,而通过本环节中寻找多项式2x2y+6x3y2中各项的公因式,则可很顺利的归纳出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
教学效果:
每一个多项式都由两部分组成:系数部分与字母部分,因此,有必要将系数部分与字母部分分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分别找出公因式的系数部分与字母部分,最后找到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在学生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之后,应该将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升华,引导他们归纳出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
第四环节试一试
活动内容:
将以下多项式写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
(1)ab+ac(2)x2+4x(3)mb2+nb–b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活动目的:
让学生尝试着使用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提公因式法的定义进行几个简单的多项式的分解,为过渡到较为复杂的多项式的分解提供必要的准备.教学效果:
由于有了因数分解的基础以及对提公因式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学生能较快地从数的分解过渡到字母的因式分解.
第五环节做一做
活动内容:将下列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
(1)3x+6(2)7x2–21x(3)8a3b2–12ab3c+ab(4)–24x3–12x2+28x
学生归纳:提取公因式的步骤:
(1)找公因式;(2)提公因式.
易出现的问题:(1)第(3)题中的最后一项提出ab后,漏掉了“+1”;
(2)第(4)题提出“–”时,后面的因式不是每一项都变号.矫正对策:(1)因式分解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是否相同;
(2)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带“–”,则先提取“–”号,然后提取其它公因式;
(3)将分解因式后的式子再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其积是否与原式相等.
活动目的:根据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提公因式的步骤及怎样预防提取公因式时出现类似问题,为提取公因式积累经验.
教学效果:第(1)(2)两小题是简单题,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学生能很快完成这两小题,但当多项式的项数多了,或首项出现负号时,部分同学会产生思维上的困难,此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分步进行分解:如,先将负号提出,然后再提取其它的公因式,并提醒学生在完成分解后,应再用整式的乘法进行逆向检查,查出错误予以纠正.
第六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1、找出下列各多项式的公因式:
(1)4x+8y(2)am+an(3)48mn–24m2n3(4)a2b–2ab2+ab
2、将下列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
(1)8x–72(2)a2b–5ab(3)4m3–8m2
(4)a2b–2ab2+ab (5)–48mn–24m2n3(6)–2x2y+4xy2–2xy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公因式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与步骤是否掌握,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公因式概念的理解基本到位,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与步骤基本掌握,但依然有部分同学出现第五环节中的问题,如
对首项出现负号时不能正确处理,此时,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第七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提公因式法与单项式乘多项式有什么关系?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确定公因式的方法及提公因式法的步骤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提公因式法与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对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有一个初步认识.教学效果:学生对确定公因式的方法及提公因式法的步骤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清楚地了解提公因式法与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互逆关系,但对化归、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较模糊,当然,这种认识也是需要长期的培养,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巩固练习:课本第49页习题2.2第1,2,3题.
四、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而不应越俎代庖.
在提公因式的教学中,很容易演变成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而学生主要是进行模仿练习,从知识的掌握上看,这种做法更有效,更快,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没有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也不充分,最后导致的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降低.
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倡导新型的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