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5
《一轮明月寄情思——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八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
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
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
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多媒体教室环境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3
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参赛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课班级:单位地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词的方法,通过朗读《水调歌头》,理解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赏析词的重点句子的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人生哲理。
(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走近新课通过猜作者和交代写作背景导入新课,通过老师编写的“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此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此家竟占三。
诗词与散文,苏黄辛欧阳。
文学书画家,造诣堪称高。
缘政见不同,贬谪至密州。
江城子记梦,无处话凄凉。
熙宁九年间,明月几时有。
”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出生低、文学地位等等,了解写作背景,顺利导入新课。
二、预习汇报通过预习《水调歌头》你都知道了什么?(温馨提示:词前小序、文题解读、文学常识(作者)、写作背景、字音字词等)三、指导朗读一)、先听读范文,通过听读和视觉感受,理解文章大意。
1、提要求: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要读准字音,读清句逗,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2、学生朗读。
二)、根据词义指导学生学会朗读。
1)、开篇问月,宜用升调来读,读出对月亮的向往。
“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惊恐、孤独,“起舞”两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知足常乐的感情。
2)、“转朱阁”三句属于过渡句,应读得轻缓;“不应有恨”两句应读得急促写,读出反诘的语气;“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要读得缓慢一些,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最后两句诗蕴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要读得慷慨高昂些。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说课稿 新人教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三是教法、学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因此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二、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名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
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人生体验也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诵读诗词,领会词意,把握词的意蕴,并积累名句。
”作为教学重点。
把“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初二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
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指导诵读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点拨法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水调歌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知识、诗词的朗读与欣赏、诗词的意境解析以及诗词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朗读、赏析,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词的朗读与欣赏、背景知识了解、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展示《水调歌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韵律美。
2.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赏析(1)解析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字面到内涵,逐步深入理解诗词。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5.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习题为例,讲解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调歌头》2. 内容:(1)作者:苏轼(2)背景:北宋,中秋节(3)修辞手法:比喻、对偶(4)意境:月夜漫步,思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水调歌头》。
(2)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2. 答案:(1)背诵内容见教材。
(2)短文示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在诗词的写作技巧方面,还需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0
《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音义,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以读促学,以读促悟,领会词中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祝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现实生活接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以读促学,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旷达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月亮代表“我”的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大家都知道啊,很好。
苏轼,北宋大文豪,一生写了3000多首词,其中写月的有570多首,苏轼写月往往和他的心境相连。
我们一起来看他写月的诗词(幻灯片)。
第一句:元丰五年十二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三句: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写月,月寄托着他的友情、爱情和亲情,月代表着他的心境。
既然苏轼对月情有独钟,那么苏轼被贬密州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课文《水调歌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秋月夜同思亲)1、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结合课本右半边的注释,了解诗词的大意。
重点字词:琼楼玉宇、何似、绮(qǐ)、婵娟2、理清层次: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篇文章很短,不到一百个字,但老师还是精简了一下,用四字词语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概括,请看大屏幕,不过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顺序打乱)请根据课文内容,把上面这几组词调整一下,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
明月何时把酒相问不知天年欲乘风去恐高畏寒起舞人间月影徘徊独我难眠不应有恨分别月圆月人相似自古难全美好期盼千里婵娟我们一起齐读上面这一内容。
三、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层次和内容,感悟赏析:1、读完文章,你搜集了哪些有效信息?题目小序(交代了时间、状态以及作词缘由)上片(问、欲——恐、何似):饮酒问月——矛盾下片(圆、难、愿):望月怀人——哲理思考2、角色代入,交流感悟:这次写月的时间你知道吗?回顾一下,中秋佳节你和谁在一起,在干什么,望着圆圆的月儿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吗?(生回忆,并表达)3、插入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优质教案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水调歌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词牌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赏析、重点词汇解释、句子翻译以及作者情感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词牌特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珍惜亲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词背景和词牌特点的理解,诗词的赏析。
2.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苏轼及《水调歌头》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3. 朗读诗词: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内容,解释重点词汇,翻译句子。
5. 情感分析:讨论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诗词赏析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内容:作者:苏轼背景:中秋节词牌特点:双调,上片七句,下片六句重点词汇:婵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句子翻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情感:思念亲人,珍惜亲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诗词中的重点词汇。
翻译诗词中的句子。
赏析诗词,分析作者情感。
2. 答案:重点词汇解释:略。
句子翻译:略。
赏析:本首诗词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古诗词的词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是本册书第13课《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古诗文作品中的优秀篇章。
这首词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情理结合,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魅力,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
全词蕴涵了深邃的哲理趣味。
学习本词,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魅力。
通过本篇诗歌可以达到《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所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了解过作者苏轼,也知道很多借月咏怀的诗句。
因此疏通文意已不再是难点,但学生在赏读词作时,可能对于苏轼当时被贬官密州的背景不了解,理解词句时会停留在诗词文字表面,缺乏词人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心情抑郁怅惘,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情感体验会成为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1、多形式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2、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的意境。
在品读和朗诵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新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体验。
(语文学科不仅注重工具性认知,也注重人文性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修养。
)四、教法学法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最新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苏轼的相关文学知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朗诵能力,.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指引学生理解本文要旨。
3、感情目标:培育学生踊跃、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课要点: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培育学生朗诵能力, .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教课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怀在词中的表现。
教课方法:解说、合作、研究教课时数: 1 课时教课思路:一、导入。
二、复习: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一世历尽宦途崎岖,起伏不断。
谥文忠。
苏轼学问广博,多才多艺。
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立意新奇,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
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辟词境,开豪迈派新风。
是宋朝最为有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 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隐士,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想念。
(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因此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旧不可以常相见,因此孤单之余东坡难免伤感嗟叹。
(3)宦途崎岖:苏轼因为朝庭党争,被排斥出中央政府,几经崎岖,宦途其实不喜悦,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悲伤、想念。
四、初步感知:1、正音。
2、指导朗诵。
五、疏导全文:1、小序。
(1)要点词语解说:达旦子由(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要点词语解说: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不胜清影何似(2)指导翻译。
3、下阕。
(1)要点词语解说: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全婵娟(2)指导翻译。
六、合作、研究:1、怎样理解词的上阕?2、怎样理解词的下阕?3、试剖析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出处:人教版《语文》(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诗词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或许可以这样说,诗歌教学的课堂,重要的是诗意的回归。
二、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是历史上咏月的佳篇。
在这首词当中苏轼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尽了内心深处的彷徨和苦痛,最终豁然开朗,走出情绪低谷,拨云见日。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为我们诉尽离人的心声。
虽然内容较为简单,但是要透过文本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对一个九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上学期,学生的青春期特征表现还较为明显。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随着成人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他们有了对社会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
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能积极的参与课堂。
但是他们的阅读诗词的水平还停留在整体感知和浅显体悟上对生动传神的语言品味不够,对语言背后传递的情感把握不准。
所以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品味情感,在此基础上升华拓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与苏轼相关的重点文学常识。
2.背会全词。
技能目标:1.品味该词语言,借助于人、景、事等信息把握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该词为例,学会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课题水调歌头教学内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赏析法、练习背诵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流程:一、新课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
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历代文人墨客们不惜对月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婉约,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就于一年的中秋,欢饮达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水调歌头》中去探寻“欢饮”背后的深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二次备课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探求新知。
(一)整体感知1.按出示的朗读要求朗诵这首词。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的第三首。
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为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教学设计给足了朗读时间,用不同形式进行阶梯式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苏轼的《水调歌头》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既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既有一般写月诗词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又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很适合学生品味赏析,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做出个性化解读,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学习能力,也能自觉主动参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这样有利于继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把握诗词感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朗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新人教版
水调歌头教学目的:1. 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绮户(q )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
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
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
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 、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4、小结①文章结构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1、配乐朗诵2、体会诗情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新人教版
水调歌头苏轼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3.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4.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体会诗意,领会诗境,并积累咏月的名句。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美,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哲理,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1课时一、导入:有人说,在中国随便拿起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就会掉下许多的“月”字来。
是的,你看,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里江水千里的月。
可见,月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万千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内心去感受他内心的那一轮明月吧!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词牌名的一些知识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大声,字正腔圆地读。
(学生读,教师巡视)2、教师配乐朗读,要求:正音,注意节奏。
3、要求学生与同桌之间互听互读,相互纠错。
三、读懂词意1、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注释读懂词意,不懂处相互交流,还不能明白的就一会提出来,大家解决。
(学生相互交流,释义)2、学生质疑不懂处,余生帮助解决。
3、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思考:这首词由几个部分组成?学生明确:三个部分:小序、上阕、下阕。
4、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5、思考: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阕,望月;下阕,怀人。
6、齐读小序,看小序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明确:写作的时间,写作时的状态,抒情的对象。
理解:怀:想念兼:同时四、读懂词情1、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里总是书写着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又抒写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情,出示屏显,展示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根据写作背景再来揣摩苏轼当时的心情,要求学生进入文本,有理有据地阐述。
(学生参与讨论展示)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假设自己就是苏轼,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面对一轮皓月,“你想对明月说”或“你想对弟弟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述当时作者的思想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诗词三首》(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3《诗词三首》教案(三)第3课时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词的内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背诵默写诗歌。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句歌词唱得好叫“明月千里寄相思。
"它好在几乎道出了所有与明月有关的作品的主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明月有着深厚的情感,借月抒怀的佳作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优秀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
题解。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3。
写作背景。
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三、朗读诗歌,理解大意1.教师范读全词,要求听准字音、节奏。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0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词大意。
2.通过反复吟咏,细心体味,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知诗词大意,理解词句含义【教学难点】体会意境,把握主旨【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视频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齐唱)说起月亮,几乎很少有人会说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
有人说,随便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于是乎,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生爱月有月的词人苏轼,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二、朗读词文走进词境苏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可见朗读对理解诗词的重要性,所以这堂课我们先从朗读入手来品析这首词。
(一)师范读老师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范读一下。
请同学们用心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二)生自由读你觉得老师在朗读的时候,上下阕的情感是一样的吗?(上:惆怅、忧伤、悲凉、忧郁、伤感;下:乐观)下面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三)找同学读(2个)(四)齐读三、小序入手读懂词情1.从小序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写作时间、地点、背景、缘由)2.分析下阙:从哪些词句上你能看出苏轼怀念弟弟?(解读词句,插入苏轼和弟弟手足情深的背景介绍)苏轼写此文已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
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哥哥赎罪,足以说明他们兄弟感情的深厚。
从他们诗文的往来也可以看出他们手足情深。
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难怪在月圆的中秋,苏轼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3.分析上阙:⑴这首词除了怀念弟弟,还有怎样的写作目的呢?(小序中的“兼”,说明还有其他目的,插入苏轼政治上失意的背景介绍。
精品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学案 新人教版
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教学方法:“读——品——背——用”1、朗读词文,整体感知;借月抒情,走进词境;2、名句背诵,品析词情;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流程一1、简介宋词2、作者及词背景。
(检查预习)3、词作背景:流程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1)一)、生字词。
宫阙( ) 琼()楼玉宇绮( )户婵()娟不胜()寒丙辰()二)你还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分别写什么?流程三、正文分析(完成目标2,3)一、朗读指导。
听师朗读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二、赏析课文:(一)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醉意朦胧?(二)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为何无眠?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由怨月,到感悟人生,,最后又说,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
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胸襟。
(三)再读课文思考探究〈1〉上阕写什么?写了哪些景?下阕写什么?抒了什么情?二者如何联系的?〈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语句?〈3〉怀念子由体现在词中哪一句?〈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5〉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的?(6)怎样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7)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四)当堂检测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2、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
教学目的:
1. 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绮户(q )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
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
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
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
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
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
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
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