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方法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它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知识。

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以开发更全面、更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课程内容的可访问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学习者不同需求。

首先,该整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改善课程内容的可访问性。

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应用软件访问国家教育网站,及时掌握学习的最新动态。

其次,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改善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为学习者提供互动式学习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电子教室,向学生提供演示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实践知识。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虚拟仿真技术,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课程内容,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另外,信息技术整合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改善课程的审核和管理。

学校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自动化审核系统,提高课程审核的效率。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统一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将所有课程文件统一存放,便于管理和查看。

其次,信息技术还可以改善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创建技术强大的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通过各种智能化教学系统来指导学习者,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助于改善课程的素质,实现更高效率的教学和学习。

此外,它还有助于改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未来,学校要继续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助于为学习者提供更完善的学习环境,推动教育环境的不断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美国的举措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面向学生(NETS·S).教师(NETS·T).管理员(NETS·A)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亚洲各国的情况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中国的努力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2000年“校校通”工程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用这种方式。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

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目前有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4、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

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

5、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可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在内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开展通信和交流,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

6、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学生可以借助MUD、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7、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详细描述: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涉及的因素较多,评估难度较大,目 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全面衡 量整合效果。这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发 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解决方案: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机制, 从多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综合运用定性和 定量评估方法,包括学生满意度调查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分析 等,全面了解整合效果,为进一步改 进提供依据。同时,需要重视评估结 果的反馈和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改 进的依据,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自主学习法
总结词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处 理和运用知识。
详细描述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如在线 课程、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等 ,自主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 学习和知识构建。
协作学习法
总结词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
详细描述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协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小组合作、讨 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1 2 3
数据驱动决策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科 学的教学决策依据,实现个性化教学。
多元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学习 提供依据。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 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个 性化学习。
在线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优质资源共享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让更多学生 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打
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个性化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学 习情况、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 化的学习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及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及内涵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定义南国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整合后,课程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信息能力的功能。

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反思:三位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南国农教授主要强调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中,李克东教授同样认为将信息技术作为有种工具,不仅有助于传授知识并且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而我更认同于何克抗教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与具体的学科没有关系,它应用于每一个学习发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该过多的强调信息技术也不能更多的关注于课程,为什么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因为在此定义提出来之前,教学者们总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前或者课后,作为一种辅助传递知识的方式,却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而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习的本质,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理解的学习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灌输,是关于内在的,关于灵魂的,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使知识的灌输更加的方便,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更应该肩负起让教育更接近本质,让教学过程远离知识灌输,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方法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方法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方法回顾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的这些年,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仍然停留在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阶段。

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信息技术的融入不能从本质上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提升教育质量呢?究其根本,我们并未真正认识、接纳、思考过信息技术为什么要融入进我们的学科课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以及这样做会给我们的教学打开怎样的新局面。

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我们需要从思想意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多措并举才能彻底扭转这一局面。

以下从四个方面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的方法:一树立新型教学结构意识教学结构的四个要素在新型的教学结构中都应有所转变,教师要由传统的主宰课堂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要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学内容更不能只以课本为中心,而要转变为以课本为主,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为辅;教学媒体也应从教师的辅助教具变成促进学生主动的“学”的工具。

“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思想意识的变更要赶在行动之前才能引领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氛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能营造出更浓厚的教学氛围。

平板、希沃、几何画板、智慧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的环节能让课堂精彩纷呈、沸点持续不断。

在学习《二次函数》这一课时内容时,我们通过运用几何画板,原本抽象费解的函数图像和周期规律就在学生的眼前直观的展现了出来。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生欣然提笔计算并归纳推理出了二次函数图像的相关性质。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算推理能力、归纳能力一一通过几何画板得以验证。

在充满人文情怀的美术课堂上,电子白板绘画技术更是将传统的绘画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每当要开展一节美术课程我们的美术老师再也不用搬来一堆演示材料。

提前录制好微课教程,通过平板发送至学生作业平台,上课时打开电子白板绘画,以前示范绘画最少需要十几分钟,现在只需两分钟,省去了调色的时间和来回换粉笔颜色的麻烦,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创作,留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去逐一辅导。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整合观念提出的背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这就要求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

因此,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采用与课程相整合的方式,课程目标基本涵盖在认知、技能和情感这三大领域内,但又各有侧重;课程内容有学习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在CD和网络上搜集信息、程序设计技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整体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整合中出现的误区1.观念上的错误──为了整合而整合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体制上的错误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高度重视;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在一味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未能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昂贵设备的使用率低下;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过于表面肤浅,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使得学校将“是否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

3.实际操作中的错误做法的错误源于认识的片面,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即整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方式,这就把整合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非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以辅助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变革背景1、课程的知识观及其缺陷2、课程观的转向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育部200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三.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1.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2.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与层次1、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2、促进传统课程资源的变革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4、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5、有利于建立信息化的课程环境6、表层或外层的整合7、深层或内层的整合五、精品课程的内涵通俗来讲,精品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将传统“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在网上发布以实现全社会的共享,这些课程资源通常是面向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层次的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内容。

六、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资源的共享性差•课程的交互性差•内容更新慢•反馈机制不完善•不注重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本科层次建设与研究生层次建设失衡•缺乏统一的开发平台和支持系统•精品课程的应用不足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一.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过程•计算机教育(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我国掀起计算机教育热潮•出现了计算机文化概念•信息技术教育(90年代初~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2000年10月,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IT的大众化,产生了信息文化概念•信息素养教育•IT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二.信息素养de内涵•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含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

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

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我的键盘上,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渐渐清晰。

整合,这个词眼在我脑海中跳跃,似乎每个神经元都在为这个主题兴奋地舞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来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那点事。

一、课程目标定位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我们的课程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特点,将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二、课程内容设计1.课程内容选取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时,我们要注重课程内容的选取。

要选择具有时代性、实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要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程内容组织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方法创新1.教学模式改革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

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在线平台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四、评价方式变革1.评价标准多元化在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评价标准进行改革。

传统的考试成绩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评价方法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等评价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在线测试、讨论区发言、作品展示等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XX学校xxx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什么要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尝试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概述为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信息技术。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水平和整合的内容。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

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学习信息机器、设备。

例如,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主要是将计算机、因特网用于教学过程中。

另一种是基于对信息的操作技术,认识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

按照这种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机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应该强调通过学生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信息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

我们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该持第二种理解,即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

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是用于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的工具。

利用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目的是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和传递。

2.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当前,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

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表示学科内容的教学信息进行学习的。

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主要用于向学生提示教学信息。

这是一种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不只是用于呈现知识内容的提示设备,更是学生用于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在当下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简直是“老虎添翼”。

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一探究竟!1. 提升教学效果1.1 增强互动性首先,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以前那种单调的黑板,现在有了各种多媒体设备的助攻,教学内容就像加了调料一样,变得有滋有味。

比如,利用电子白板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互动性大大提升。

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信息技术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以前找资料那是“千辛万苦”,如今只需动动手指,海量的资源就会涌现出来。

比如,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最新的研究资料,老师们也能迅速找到教学素材和案例分析。

这种高效的资源获取方式,让学习变得轻松不少。

2. 个性化学习2.1 量体裁衣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的引入,让课程整合更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想象一下,课程不再是“一刀切”的模式,而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调整。

像是那些教育应用程序,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真的是“因材施教”的最佳体现。

2.2 实时反馈与调整此外,技术还能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比如,有些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实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结果调整难度,让学生在合适的挑战中进步。

这样一来,学习不再是一场盲目探索的旅程,而是一场有条不紊的进步之路。

3. 培养综合能力3.1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课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使用各种工具和资源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进行一个多媒体项目时,学生需要动脑筋、找资源、合作完成,这些过程无疑是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3.2 适应未来社会最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

我们现在用的各种软件和工具,都是未来职场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当前课程整合的主题主要有下面四个:
1、构建新的能走向未来的课程价值观念。

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
2、重选内容。

重选内容的实质是重构课程的开放性;
3、重构模式。

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使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4、培养能够操作新课程模式的教师。

任何课程,一旦投入实施,就必然由教师来操作。

新的整合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决定性的环节是它与教师之间是否互相恰切。

要使他们与新的整合课程相恰切,就必须对已有教师进行及时培训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是个超有趣又超有用的事儿呢!一、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现在网络上有超多的多媒体资源呀,像有趣的动画、震撼的纪录片啥的。

老师在讲历史课的时候,就可以找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动画视频,比如讲三国时期的故事,那些动画能把三国里的人物和战役生动地展现出来,可比干巴巴地讲课本有趣多啦。

学生们看着动画,就像在看故事一样,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还有在科学课上,播放关于宇宙奥秘的纪录片,那浩瀚的星空、神秘的星系,能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

二、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现在有好多在线学习平台呢。

老师可以把这些平台利用起来。

比如说布置一些线上的作业或者拓展任务。

学生们可以在平台上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学习心得,就像在一个超级大的学习社区一样。

而且平台上往往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去选择。

比如学英语,平台上有口语练习、语法讲解、趣味英语阅读等各种资源,就像一个学习的百宝箱。

三、运用教学软件创新教学方式。

有一些专门的教学软件超酷的。

像那种可以进行互动式教学的软件,老师可以在上面出题目,学生们用自己的设备进行作答,然后软件马上就能给出反馈。

这就像玩游戏一样刺激呢。

还有一些思维导图软件,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的结构,在数学课上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这样学生们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有趣的方式把知识串联起来。

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把线上和线下的教学优势结合起来。

线下的时候,老师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指导、答疑解惑。

线上呢,就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一些知识,或者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比如说在美术课上,线下老师教学生绘画的基本技巧,线上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美术作品,并且可以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评价和建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的能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只要我们好好利用这些途径和方法,就能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啦。

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施途径

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施途径

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施途径摘要: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我们教育的追求目标,是以帮助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课程环节。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应是充满激情的课堂,应是在技术辅助下师生发展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使课堂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提供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无论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还是利用信息技术明晰课堂信息、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兴趣等,都要为学生的成功与发展而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建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针对性有效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种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手段与工具,不是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最终追求。

因此,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出发点、整合的作用、整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一些探讨。

一、为什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我们教育的追求目标,是以帮助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课程环节。

首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信息技术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学科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受科技发展,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优质资源需求的广泛提升,改变着人们对课堂的看法:受媒体资源应用与信息资源的易获得性、多用途性、可选择性等对课堂,尤其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过程,资源的呈现方式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广泛,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就可以通过信息与知识等获得学习结果,相对淡化了教师对知识传授的权威性,突显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点拨、组织等引领作用,在无形中创新性的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

其次,信息技术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

随着农远项目的实施,我国在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也为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信息技术设备实现了有限的普及化(三种模式远教设备在国家层面支持下的有限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510631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摘要:本文讨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并对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种事合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几种实现的策略和分别在多媒体课堂环境、校园网络环境、因特网环境和网站开发环境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息技术与学和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信息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资源这里包括三层意思:(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信息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

(2)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老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

(3)、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价、分析、讨论。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习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围墙界限了。

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够理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1997/9);我们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要点:(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这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

这是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应用实践训练来培养。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特征,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资、对所获得内容都能进行逐一的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备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总值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

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技能训练形成的,而是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3)、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是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些素养的形成也不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能训练能形成的,而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训练来培养。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

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1)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习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

因此,学校信息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

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用的;(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包括:(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系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利用信息化学生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

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进行课程学习,因对其利用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如下三种基本方式:1、L—about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为学习对象,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内容,把检索语文、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练习。

2、L—from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在这种方法中,最常用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

该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图1 基于课堂讲授型教学的“情境——探究”模式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1描述:表1“情境——探究”模式适用环境:课堂多媒体环境课程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①社会、文化、自然情境:②问题情境③虚拟实验环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事物特征、关系、运动规律并进行思考和发表意见:●利用NetMeeting、ICQ或BBS作为意见表达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意见;●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验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知识重构。

●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了解学生效果。

●利用数据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SPSS统计分析或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3、L—with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即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1)“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社会调查、确定主题、分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作品、评价作品、意义建构等环节完成课程学习。

其教学过程可用图2表示图2 基于校园网络的“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2描述:“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适用环境:校园网络(或与外部特因相连)课程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利用因特网检索作为社会调查其中一种方式;●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工具,写出主题学习计划;●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活动方式,●学习小组各成员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包括:角色扮演、竟争、辨论、设计、问题解决、评价;上通讯代码;●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源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通过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去伪存真、选优除劣;●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借助NetMeeting、Intetnet、Phone 、ICQ、Email、Chat 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成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得用“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电子文稿制作或网页开发等信息“集成”工具创作作品,并向全体同学展示;●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根据评价意见,修改并正式发布完成的作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