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史的宏大_到_人的回归_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精选全文完整版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末至今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姿多彩
的文学时代。

它反映了社会发展、人文理念、文艺创作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
年代进步、1990年代多元、21世纪网络。

19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进步阶段,文学作品也在逐渐开发冰
封的时代。

文学作品强烈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在文学创作方面尝试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现实问题。

这一阶段是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它通过独立思考、重新定义文学和反思文学理论的传统,改变了以往逊色和萎靡的文学形式,成为中国文学新的契机。

到了199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阶段,文学
作品主题的多样性呈现出来。

许多作家开始尝试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他们更加关注观念问题,而非这一时期朝政的问题。

一系列小说诞生了,如一个没有大雾的中心城市、白夜行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题更加丰富多样,作家开始创作有想象力的小说,把正常生活转化为奇异而独特的世界。

21世纪升起的网络文学更是给了现代文学带来空前的机遇,
将作品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网络文学内涵丰富,色彩斑斓,其发展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有关。

它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出版的瓶颈,让创作在更广阔的公众面前展示自己。

总而言之,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断地往前发展,由进步而多元,再到网络的时代。

它是中国文学的新通过程,创作的新思维,带有强烈的时代感,不断地拓展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识。

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当代文学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历史性的发展。

从“史的宏大”到“人的回归”——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

从“史的宏大”到“人的回归”——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
活的写作手法,塑造 出了一批不同以往 、血 肉丰满 的历史人物 ,既不将其抬高为神 ,也不贬低为鬼 ,而是
赋予其丰富的历 史和文化 内涵 , 孜孜追求这些人物 的人 间模样 。 人的重新定位 ,人的本质回归,人的全 面 “
提升 ,是当代历 史小说 的一个重要突破,同时也是当代历史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引起 高度重视 的最重要原 因。 经过许多作家 的共 同努力 ,“ ” 人的 回归 ”逐渐形成 了一个规模颇大 的浪潮 ,其功能作用远远超出艺 术细节 的范畴而使历史小说创作呈现 出前所未有 的繁荣景象 ,并直接促成了历史 小说的历史性转变。大体
政治、军事历史小说 因屈从于意识形态和话 语权威 ,主要甚至唯一强调人物的象 征性与阶级性 ,到新时期
文学 中的新历史小说和文化历史小说在 “ 历史的去魅化 ”过程 中转而更为关注人的本性。当代历史作家们 努力改变长期 占主导地位 的政治化或泛政治化的叙 事模式,以开放 的现代观念、崭新的知 识结构和更加灵

说 的主旋律 。但正 因为这类作 品充当着主流话语宣 传工具的角色,其主题只能局限在 既定的社会政治 结论之 内,缺少更深更新的发掘和 开拓。人物形象 的塑造偏重于阶级的 “ 共性”而忽视 了独特的 “ 个 性”尤其是不敢涉及到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复杂 , 性格 、思想 斗争和行为的个人动机 ,在很大程度上 削弱 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个人声音 唯一合法的表达途径就是顺应宏大历史叙述的潮流 而加入集体的大合唱,当然这 已经不能称为真正的
收稿 日期 :2 0 - 4 1 0 9 0- 9 作者简介 :吴高园 ( 9 1 1 8一),男,江苏无锡人 ,武汉大 学文学院 2 0 中国现 当代文学专业博士。 07级
吴 高 园 :从

请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请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请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

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

8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第三阶段:90年代——新世纪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本文将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代表作品、作家群体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提供帮助。

一、历史背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的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被列强侵略和割据,文化上的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随着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阶段的开始。

在新政权的推动下,文化和艺术逐渐得到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和文化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实践创新和风格多样化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二、影响因素1. 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几十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语言、主题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整个文化和艺术,包括文学都受到了摧残和破坏。

这种政治环境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思想变革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想变革。

新时期的思想理论主张独立自主的创作,并且强调个性和自由,这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同时,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的思想反思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础。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样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创作空间。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原材料和实践的支撑,这让当代文学更加生动和鲜活。

三、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下列举几部代表性的作品,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1. 莫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也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简述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一系列巨变,包括革命、战争和社会变革,这些因素都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开始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

这些革新的思潮也渗透到小说创作当中,作家们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些作品不仅通过鲜明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还探索了个人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

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见证了小说创作的又一次重要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进入了动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小说家们开始关注抗战的英勇斗争和人民的智慧,他们描绘了抗战英雄的形象,弘扬了民族精神。

背负社会使命感的作家们,如曾经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丁玲、杨炯、萧乾等,主要写大家庭(大冶家庭、重庆家庭等),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也有一些作家将文学题材转移到解放前较边缘的小城镇和农村,他们以地方色彩为主,着重刻画人物个性,他们擅长诗性叙述和尽可能简明的表达。

这些作品如《家》、《三八口号》、《四世同堂》等,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向往,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给中国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创作的主体发生了转变,小说家开始描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工农兵形象,呈现出一股热望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浓厚气息。

在这一时期,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如老舍、他们积极塑造社会主义角色,用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变迁。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小说家们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尝试了更多的创作形式和样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这一时期冯骥才的《炽天使》、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代表之一。

文学批评的演变:从古典到当代

文学批评的演变:从古典到当代

文学批评的演变:从古典到当代引言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和评价的活动,自古以来就与文学作品本身相互依存,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

从古希腊罗马的阐释传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再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以及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典到当代,梳理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不同时期批评方法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批评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古典时期:阐释与规范古典时期的文学批评以阐释和规范为主,主要关注对文本的理解和意义的解读,并试图建立一套普遍的文学标准。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家是亚里士多德,他的《诗学》奠定了西方文学批评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的概念,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摹仿,并根据摹仿的对象和方式将文学作品分为悲剧、喜剧、史诗等类别。

他还提出了“六要素”理论,即情节、人物、语言、思想、音乐、场面,认为这些要素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必要元素。

亚里士多德的批评方法注重理性分析,并以“美”为标准,试图揭示文学作品的本质和规律。

除了亚里士多德之外,古罗马的贺拉斯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

他在《诗艺》中提出了“适度”的原则,主张文学作品要符合礼仪规范,并以审美趣味为导向。

贺拉斯的批评方法以经验和理性为主,强调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规范,并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中世纪:神学与道德中世纪的文学批评主要受神学和道德的影响,以对文本的宗教和伦理意义进行阐释为主。

这一时期,基督教成为欧洲社会的主导力量,教会对文学创作有着严格的控制和引导。

文学批评主要以宗教教义和伦理规范为标准,对作品进行道德评价和神学解释。

中世纪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包括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圣奥古斯丁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服务于上帝,并以传播宗教教义为目的。

托马斯·阿奎那则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提出了“自然神学”的概念,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体现上帝的智慧和美德。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中国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体裁、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以下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1. 文学自由的回归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文学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文学创作缺乏自由度。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环境逐渐自由开放,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探索和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学自由的回归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现实主义的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成为了作家们关注和揭示的重要题材。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复兴,作家们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创作描绘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3. 个体意识的觉醒改革开放带来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存在和价值。

4. 文化多元的呈现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多元的文化面貌。

作家们注重挖掘和展示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回顾历史,探索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5. 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

作家们开始融入国际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作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从文学自由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复兴,从个体意识的觉醒到文化多元的呈现,再到全球化的趋势,每一步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也展示了作家们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创作努力和追求。

论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和叙事策略

论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和叙事策略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兴起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新历史小说以其形式的变革和内容的创新,成为 新时期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新历史小说大多采用民间视角观照历史, 它以颠覆性的故事情节和新颖的叙事方式试图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境遇中展现人 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偶然性,以个人的视角解构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模 式,表现出对传统历史的消解和对主流意识的疏离,构成了对历史的个体化反 思。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tion.Aiming to the idcologjical content and creation
technique of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uniqu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对于新历史小说的定义和范畴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论。因此,本 文首先从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关系出发,概括出新历史小说的范畴。然 后,本文通过论述新历史小说对战争和革命宏伟意义的消解,来分析新历史小 说对历史宏伟意义的消解;通过新历史小说对非主流人物命运和家族史的展现, 以及对历史的偶然性和人性的真实的展现,来分析新历史小说的“小历史"的 建构,从而总结出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最后,通过分析新历史小说多样化的 叙述视角和意象化叙事的特点,总结出新历史小说在叙事策略上的特点。
Key Words:The New Historical NoVeI:Historical View;Narrative Strategy
II
绪论
绪论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老的文明 有古老的历史,中国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史书《尚 书》,到各种编年体史书、断代体史书,到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 到建国前后的革命历史小说,中国人撰史的热忱始终不减。对历史的追寻与探 究是没有尽头的。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作家在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中国社会变迁和思想进步的重要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传统文化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崛起,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群众,更能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二、抗日战争与左翼文学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投身到抗日战争的队伍中,他们以笔为武器,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抗日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左翼文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智取威虎山》和巴金的《家》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三、文化大革命与地下文学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审查,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或遭受迫害。

然而,地下文学在这个时期兴起,一些作家通过秘密出版和传播文学作品,传递他们的声音和思想。

这些地下文学作品记录了人们在困境中的生活和抗争,代表作品有王朔的《黄金时代》和李敬泽的《红高粱》。

四、改革开放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兴起,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探索文学形式和语言的多样性。

莫言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和《蛙》等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五、网络时代与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兴形式。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第十六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文学界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1976——1989年)。

一、思想解放大潮的涌动1、1984年12月到1985年1月召开的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这为文艺界的思想解放提供理论上的可能性,文坛环境开始变得宽松,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文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思想解放大潮的兴起,为被文革损毁的文学体制的修复与重建提供了思想基础。

3、思想解放大潮的兴起促进了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二、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催生了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汹涌澎湃。

陈众议在《从“斗争武器”到“以人为本——外国文学研究六十年速写”》中总结:“没有外国文学理论狂飙式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中国文学就不可能迅速摆脱政治与美学的多重转型,演化出目下无比繁杂的多元态势。

”(二)外国现代思潮的涌动,催生了新时期作家作品的速成。

1、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鼎盛),是在现代拉丁美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作家运用魔幻的表现方式——超现实主义手法(如注重表现潜意识、梦境、幻觉, 大胆运用出奇的比喻、离奇的想象、神秘的象征)来描绘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催生寻根小说,小说家们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

阿城《棋王》2、萨特(法国)的存在主义。

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人首先是存在,与自身相遇, 在这个世界上崛起, 然后才规定他自己……人不是别的, 只是他自己所造就的东西。

张洁《方舟》3、荒诞派文学。

二战后兴起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

创作表现宇宙的存在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三、作家的分化与重组一是在50年代因为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的作家。

☆他们被称为“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

创作取材于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反思,继续保持着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书写、思考。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历史脉络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历史脉络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历史脉络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历史脉络。

第一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现代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崩溃,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开始涌现。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开始涌现,他们以小说为媒介,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的主题与题材中国现代小说的主题与题材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作家以探讨妇女地位和性别平等为主题,如鲁迅的《阿Q正传》。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作家以抗日题材为主,如巴金的《家》。

在改革开放后,一些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迷茫,如余华的《活着》。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与创新中国现代小说在艺术手法和创新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表现。

一些作家开始尝试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如沈从文的《边城》。

一些作家开始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技巧,如钱钟书的《围城》。

此外,一些作家还尝试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第四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与意义中国现代小说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也为人们提供了对社会现状和人性的思考。

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使读者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现代小说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未来,中国现代小说将更加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内心世界,以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方式呈现。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和网络文学的兴起也将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传播和创作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中国现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与演变

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与演变

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与演变中国现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系列的兴起与演变过程。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当代,中国现代小说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与演变。

一、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小说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历史背景。

在这个时期,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呼吁变革和现代化。

在这个背景下,现代小说开始崭露头角。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建思想的荒谬。

鲁迅的小说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现实主义与现代小说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现实主义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小说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揭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以描述社会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其中,巴金的小说《家》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巴金的作品以饱满的情感和真实的细节打动了读者,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代表之一。

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小说的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小说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得小说的形式和风格更加多样化。

作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方式,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的时间表达。

其中,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魔幻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变迁。

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

四、网络时代与现代小说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兴形式。

网络小说以其快速更新、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

同时,网络时代也给现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历史小说的转型及回归

新历史小说的转型及回归

新历史小说的转型及回归作者:陈娇华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小说的出现标志着历史题材创作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以往一体化的理性历史叙事(即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裂变为理性历史叙事(即传统历史小说与新革命历史小说①)与非理性历史叙事(即新历史小说)并呈局面。

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都属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进化史观,创作观念上基本属于现实主义,即使运用一些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但线性完整的情节叙述及启蒙主义的创作理念仍占主导,追求再现历史真实,因而属于启蒙理性历史叙事。

新历史小说则是对这种理性历史叙事的叛离与革命,实现了由对历史真实的追寻转向对话语形态的历史建构,由整体性的史诗追求转向片断化的唯美诗意,由强烈鲜明的主体性凸显转向暧昧游离的主体性,等等。

但是近年来,即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新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转型与回归趋向,由原来的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成规转向回归现实主义,出现线性完整叙事回归、史诗性艺术追求及确定性价值意义重现等,体现出与同时期的理性历史叙事相整合的趋向。

一、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国小说大多讲求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及完整性和连贯性,属于“线性完整叙事”。

但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以形式探索与语言实验摧毁了这种叙事模式,导致情节零散、碎片化,叙述缠绕、游戏化及人物飘忽、符号化等。

历史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尽管出现过“五四”时期的抒情化历史小说(郁达夫《采石矶》等)、30—40年代施蛰存的心理历史小说(《将军底头》)等,但情节线索与情感/心理线索仍交融一体。

而且这种淡化情节的叙事模式也很快淹没在20世纪中国历史小说主流叙事模式———姚雪垠《李自成》式历史现实主义模式中,追求史诗气魄、刻画典型性格、注重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等。

只有到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小说中,多样化叙述形式的激进探索才变革以往历史小说创作对历史真实性的价值诉求,从不同方面拆解线性完整叙事:《红高粱》、《灵旗》等以多样化叙述形式的叠合、并置拆解线性叙事模式;《1934年的逃亡》、《枣树的故事》等以暴露叙述行为的“元叙述”及“多年以后……”式后设叙述打破线性完整叙事;《迷舟》、《鲜血梅花》等以叙述的相互缠绕构成没有结局的结局、消解线性完整叙事等。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阶段。

从古代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从史书编纂到小说创作,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古代神话传说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创作了许多关于天地万物的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传说包括《山海经》、《封神演义》等,其中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界、神灵、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想象。

2.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哲学著作为主,其中以《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最为著名。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世说新语》和《文选》。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时期社会风俗和人物轶事的散文集,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世文人雅士的必读之书。

《文选》是一部集合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的佳作的文集,其中包括了诗歌、散文、辞章等多种文体,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才华和情感。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有着“盛唐”之称。

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众多诗人的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宋代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有着“宋词宋话”之称。

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文人的词作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元明清时期,小说逐渐兴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小说问世,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百态。

5. 近现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

现代文学潮流从鲁迅到当代作家

现代文学潮流从鲁迅到当代作家

现代文学潮流从鲁迅到当代作家现代文学潮流从鲁迅到当代作家,不断演变、变革与发展。

这段时间内,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与思想表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鲁迅的影响开始,探讨现代文学潮流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一些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品。

鲁迅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与问题。

他以揭露社会黑暗面和呼唤人性担当为创作主题,激发了许多后续作家的创作灵感和反思精神。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将现实主义描写与讽刺批判相结合,引发了当时社会的深思与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学潮流也开始多元化。

新感觉派代表了现代文学潮流的一种变革,以感官直观和意象为基础,试图突破传统文学的框架和限制。

夏衍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边城》以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而后,文革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限制,文学创作表达被迫宣扬革命思想,导致文学界沉寂。

但文革结束后,文学创作重新蓬勃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当代作家。

当代作家张爱玲以散文和小说著称,她的作品多以个人内心感受和人际关系为主题,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现情感世界。

她的代表作《红与黑》以及《小团圆》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另外,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乡土文化和历史背景为背景,呈现出独特的想象力和叙事技巧。

他最著名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以及《丰乳肥臀》等作品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当代作家如余华、刘墉、周国平等也在现代文学潮流中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

他们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社会与个人的困境、挣扎和成长,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从鲁迅到当代作家,现代文学潮流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每一位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现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到文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贡献。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文学都是展现文化多样性和个体人生体验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一、填空题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试论新历史小说中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趋向

试论新历史小说中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趋向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9月Sep.,2012试论新历史小说中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趋向陈娇华(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小说以激进的叙述探索冲击和捣毁了以往的线性完整叙事模式;90年代初,新历史小说开始出现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意向。

不过,真正的回归是在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的新历史小说中,出现情节发展的线性时序、情节故事的完整与连贯性、人物性格的复杂丰满性及确定性价值意义的重新构建等。

这既是中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定势决定的,也是现实社会和文学秩序重构努力的结果。

但是,回归后的线性完整叙事有别于以往的线性完整叙事,可能会给创作带来一些新问题。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线性完整叙事;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78-06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与正统历史小说(即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相比,发生了革命性断裂:由追求再现历史真实转向书写“自我心中的历史”;由揭示历史发展的认识论目的和必然性规律转向凸显模糊和不确定的“隐喻和寓言”式历史认知与体验;由努力建构整体性的史诗艺术转向刻意呈现片断化和零散化的唯美诗意,等等。

然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新历史小说创作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与蜕变:由原来极力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成规转向回归传统现实主义趋向,出现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史诗性艺术的显性追求及对确定性价值意义的重新构建等[1]。

这既是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发展的总体潮流和趋向所决定的,也与时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里仅择取其中的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趋向来分析论证之。

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

[2]74而“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以“史”的思维建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周新民《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评说

以“史”的思维建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周新民《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评说

以“史”的思维建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周新民《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评说
沈思涵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年(卷),期】2024(19)1
【摘要】《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运用“史”的思维,系统梳理了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厘清了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种“史”的思维首先体现在作者的整体性视域上,其次体现在对中国当代小说理论的内在本质的求真把握上。

该书是作者长期批评实践和理论思考的结晶,昭示了一位有情怀学者的自觉的文化担当。

【总页数】6页(P271-276)
【作者】沈思涵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琐谈
2.“文学”的有无——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3.当代小说研究理论话语“中国化”的重要突围——评周保欣《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
4.中国当代小说理论研究的拓荒之作——评周新民《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宏大叙事到多元写作

从宏大叙事到多元写作

从宏大叙事到多元写作由最初的追求宏大叙事,到其后的纯文学、个人写作,再到穿越、玄幻等网络文学的大行其道,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仅是文学样式的变化,从中更可窥见作家及社会文化的变迁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文学。

它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和战争时期文学,随着1949年的到来,其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大陆。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为了便于讨论,本文仅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角度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程简单地划分为以下三个前后相继的时期:1949年~1978年高度政治化的时期;1978年~1990年变革与转型的时期;1990年~现在个人化及多元化时期。

这三个时期,不仅在时间上相连,内容演进上亦有其合乎规律的内在逻辑。

从内容来看,由最初的追求宏大叙事,到其后的纯文学、个人写作,再到穿越、玄幻等网络文学的大行其道,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仅是文学样式的变化,从中更可窥见作家及社会文化的变迁。

1949~1978:政治与文学一体化时期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带来了国家制度的改变,更引起了文学与艺术的变化。

1949年7月2日,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使作家从组织上到思想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当代文学的基本纲领被进一步确认和强化,中国新文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这次大会被很多文学史研究者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政治力量对文艺工作、作家思想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管理,使文艺事业过分政治化了,对新时代的赞颂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流。

左翼文学阵营人士及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屡屡遭受各种意想不到的烦恼,但依然将新政权看作自己长期追求的理想的实现,放声歌唱新政权。

也许是因为在时间上与刚刚过去的历史太接近的缘故,反映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作品成为五六十年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的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史的宏大”到“人的回归”——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吴高园(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其经历了从隐性显现到狂欢表演,最终走向正常表达的三个阶段。

本文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关键词:历史小说;史的宏大;人的回归;创作走向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35(2009)06-0061-06“人的回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而从“史的宏大”到“人的回归”则是贯穿现当代文学史的一条主线。

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人的回归”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甚至在特殊的年代,个人的声音无可避免的为某些宏大、急切、功利的因素所左右而变得孱弱低迷,但即使是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人的声音虽然渺小却依然未被完全遮蔽。

在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中,“人的回归”有着更为鲜明的体现,由于历史小说与时代主题的密切关联,随着当代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觉醒与张扬,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必定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从“史的宏大”到“人的回归”这条主线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当代历史小说的发展过程中。

卡西尔在其著作《人论》中谈到:“艺术和历史学是我们探索人类本性的最有力的工具。

[1](261)历史小说作为跨越文学艺术和历史科学这两个门类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人性的探索和展现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当代历史小说家们正是充分认识到了历史小说的艺术优势,以极大的热情、心血、智慧和思考致力于人的寻找和人的回归。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历程,从建国后十七年的革命军事历史题材创作热,到《李自成》等有关表现农民起义、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接着到1980年代中期在叙事革命影响下“新历史小说”的独树一帜,再到1990年代受海外新儒学和传统文化回归思潮影响下的文化历史小说的兴起,历史小说的创作贯穿着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

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则由十七年文学中的政治、军事历史小说因屈从于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威,主要甚至唯一强调人物的象征性与阶级性,到新时期文学中的新历史小说和文化历史小说在“历史的去魅化”过程中转而更为关注人的本性。

当代历史作家们努力改变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化或泛政治化的叙事模式,以开放的现代观念、崭新的知识结构和更加灵活的写作手法,塑造出了一批不同以往、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既不将其抬高为神,也不贬低为鬼,而是赋予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孜孜追求这些人物的人间模样。

“人的重新定位,人的本质回归,人的全面提升,是当代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突破,同时也是当代历史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引起高度重视的最重要原因。

”[2]经过许多作家的共同努力,“人的回归”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颇大的浪潮,其功能作用远远超出艺术细节的范畴而使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并直接促成了历史小说的历史性转变。

大体收稿日期:2009-04-19作者简介:吴高园(1981-),男,江苏无锡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0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

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十七年时期,一方面是铺天盖地的历史宏大叙事与政治意识形态在历史文学中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人性的隐性显现;二是1980年代,新历史小说家们在告别官方意志以后,人性在作品中的极端张扬与狂欢表达,呈现出一种“井喷”现象;三是1990年代以来,文化历史小说创作潮流中人性表达渐趋正常,历史小说开始兼具当代气派与史诗气象。

一、十七年:“史的宏大”与人性的隐性显现当代历史小说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是20世纪整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独放异彩的革命军事历史小说,该类小说主要以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革命为主要题材,渲染斗争的艰苦与牺牲的崇高,讴歌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表现劳动人民成为历史主体的必然性。

代表作有《红日》、《红岩》、《红旗谱》等一大批作品,这些创作在1990年代以来被称为“红色经典”。

其题材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全部历史进程,俨然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演义。

而“红色经典”的流行表象下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斗争,革命最终取得的成功,新中国的建立,都是充满着强烈政治色彩的历史事件。

革命的成功使得在革命中积累起来的种种经验(尤其是政治经验)成为宝贵财富,其重要性不断被强调,成为压倒其它一切社会因素的力量。

作为1950年代,1960年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组成部分,这批革命军事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是党的政治革命斗争学说的文学化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的仅仅是用文学的手法演绎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新中国建立过程的角色,它承担着将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进程本质化的功能,正如洪子诚所说:“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是这些小说的主要目的”。

[3](107)这也使得《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红日》、《林海雪原》等小说具有了党史教科书的意义。

以史“感”今的教化目的,使得英雄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乐观主义成为革命历史题材小传工具的角色,其主题只能局限在既定的社会政治结论之内,缺少更深更新的发掘和开拓。

人物形象的塑造偏重于阶级的“共性”而忽视了独特的“个性”,尤其是不敢涉及到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复杂性格、思想斗争和行为的个人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个人声音唯一合法的表达途径就是顺应宏大历史叙述的潮流而加入集体的大合唱,当然这已经不能称为真正的个人声音了。

而在表现封建王朝更替、农民起义、阶级斗争的历史文学中,姚雪垠的《李自成》堪称是一部“史诗性”的时代经典(第一卷发表于1963年,余下的几卷都是在文革后面世),这部作品以长达五卷的篇幅,完整地展现了李自成所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取得推翻明王朝统治的胜利,又转而从胜利的峰巅跌入低谷,盛极而衰,走向悲剧的历史过程,深入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但是由于1960年代初日益扩大和强化的阶级斗争形势,小说创作与现实政治的紧密结合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小说的认知、教化的社会功能也成为关注的重点,成为小说创作者首要的考虑因素。

姚雪垠在创作谈中曾说:“我写《李自成》,目的不仅仅是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通过小说的艺术反映,让读者认识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对人们认识历史上的事件时起积极的作用。

”[4]在此类反映古代农民起义的历史作品中,强烈的政治意识成为作家结构文本、塑造形象、传达主旨的核心,政治本位化成为这些历史小说的最主要特征。

而政治的无限膨胀是以作家主体性的逐步丧失为代价,在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下,“作家只能用规定的主题和限制的表达方式来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多数作家倾向于运用主流的思维观念和既定的艺术体制进行创作。

”[5](24)因此在这一类历史小说中,革命\反革命、前进\倒退、农民\地主等二元对立的模式成为基本模式;同时,基于革命的名义,历史人物的人性被有意地忽略,而“阶级性”“革命性”则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人物成为革命、阶级、英雄的符号,人性在历史的宏大面前显得奄奄一息。

所以李自成和高夫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超越时代局限而具有的“现代性”和阶级意识虽然为人所诟病,却是概念化历史人物不可避免的结果。

以《李自成》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小说的创作自觉地维护了政治意姚雪垠曾就历史小说的创作问题谈到了“历史现实主义”的原理,其基本精神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指导它的哲学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艺术风格上强调中国的民族传统,在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的根本,容纳积极的浪漫主义。

”[6]不难发现,“历史现实主义”的创作原理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翻版,它只是将考察的对象由现实转向历史,从历史上寻找能为现实服务的素材,在这样的创作原理指导下的历史小说写作只能是历史对现实的臣服和迁就。

在十七年时期,能够“真实地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揭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等历史演变必然规律的作品带上了明显的时代烙痕和硬伤,“红色”革命叙事、“宏大”历史叙事以及潜意识中的“英雄崇拜”等时代化的特征几乎在十七年文学中比比皆是。

就《李自成》来讲,其意义也就是众多的革命史诗的特征在历史题材上的表现。

而延续《李自成》“历史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作品在新时期有:刘亚洲的《陈胜》,冯骥才的《义和拳》,鲍昌的《庚子风云》,任光椿的《戊戌喋血记》,穆陶的《林则徐》等。

无论是在主题选取还是人物塑造上,这些作品都与《李自成》有着某种类似性,甚至单从小说名称就可以看出其价值观的趋同性。

在新时期产生较大影响的凌力的《星星草》同样难以完全脱离政治意识形态的窠臼,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依然留下了概念图解历史的浓重痕迹。

即使是在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的“红色海洋”中,从意识形态重压的岩缝里依然可以听到一批知识份子发出的像海燕一般微弱但清晰的人性呼声。

但是区别于“五四文学”直抒胸臆式的人性呐喊,该时期人性的显现只能是隐性的。

1960年代初期文艺政策的短暂调整使得历史小说这一特殊的写作空间发挥出其内在的潜能。

以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为滥筋,继有陈翔鹤的《广陵散》、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冯至的《白发生黑丝》、蒋星煜的《李世民与魏征》等一系列短篇历史小说发表,竟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历史小说创作高潮,其创作脉络清晰而流传深远,甚至在新时期的文化历史小说中也依稀可寻。

“在时代的趋同和意识形态的无形压制下,这些作品表现了旧派知识分子在新社会中重新寻找定位时的尴尬,是众声合唱的时代主旋律中一丝微弱的不和谐。

”[5](28)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到新中国的拥护者和党的宣传工作者,身份角色的更求整齐划一,而知识分子思想的游离就显得如此的不协调。

《广陵散》描写的重点放在了嵇康远离政治、追求自由的品性与行动上,在这样的品行的背后,隐含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精神需求与权力中心对游离分子的压制之间形成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构成了作品内在的紧张气氛。

类似于《广陵散》,《陶渊明写<挽歌>》的主题是知识分子独立特行的人格与世俗之间所造成的强烈的冲突。

之所以选中嵇康、陶渊明和杜子美等这些疏离于主流社会的历史人物,作者所要表现的微言大义是建国之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于“自我”逐步被体制化、大众化这样一种现状的忧虑,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与政治改造的要求之间发生冲突后对于知识分子自在精神状态的坚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