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5)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材以生活中的食物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并能运用这一特性进行相关实验。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细节、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碘酒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难点: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讲授法:老师讲解相关科学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清水、滴管、培养皿等。
2.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图片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提问:“你们知道米饭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科学。
2.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介绍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呈现(5分钟)1.老师展示实验材料,提问:“我们今天要通过实验来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2.学生猜测后,老师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老师板书重点。
2.老师提问:“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淀粉会遇到碘酒变蓝?”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新课程教材, 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 淀粉和碘酒变化》一课。
本课是通过观察米饭。
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根据新课程要求及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1. 让学生亲历找淀粉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勤与探究、乐于合作、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 让学生通过对淀粉的踪迹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记录的能力。
3.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 淀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新的东西等科学知识, 培养了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 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 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可新的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在以上的目标中, 我把情感定位在第一位, 这是因为科学课程标准明指出: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也是学习的动力因素。
本课教学中, 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主。
1. 让学生亲历找淀粉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 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 让学生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记录是能力。
3.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 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新的东西等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米饭在口腔里咀嚼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甜味,这是唾液在起作用。
原来米饭中有种叫淀粉的东西。
我们之所以感觉到有一点甜,实际上米饭在口腔里已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
在活动中,学生发现:米饭与碘酒会变成蓝色。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5)
生:在米饭上滴碘酒,会变色。
(1)将碘酒滴在米饭上出现什么现象。
师:现在老师就把碘酒滴到米饭上,大家观察。
生:米饭变蓝黑色。
师:碘酒滴到米饭上,为什么发生了颜色的变化,怎么就说明米饭有淀粉了。
生:因为是米饭中的淀粉与碘酒发生反应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淀粉这种物质,那同学们有什么科学小妙招去说明米饭中含有淀粉呢?
生:在米饭上滴碘酒,会变色。
(3)将碘酒滴在米饭上出现什么现象。
师:现在老师就把碘酒滴到米饭上,大家观察。
生:米饭变蓝黑色。
师:碘酒滴到米饭上,为什么发生了颜色的变化,怎么就说明米饭有淀粉了。
生:因为是米饭中的淀粉与碘酒发生反应
师:那今天老师邀请大家当米饭体验师,用心的品尝一次米饭。
5.用心体验
师:既然是体验师那可是有任务的,等会同学们随着音乐的变化,10秒钟开始狼吞虎咽大口大口的咀嚼米饭,接下来1分钟开始放慢速度,慢慢的咀嚼米饭。
师:你们要好好体验,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时米饭的味道有什么变化。大家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了吗?
生:明白!
生:白色的,有褶皱痕迹,里面藏有字。
师:如大家所说看着像一张普通白纸,其实里面却是暗藏玄机,隐藏有科学秘籍。
2.碘酒喷雾喷到白纸上,白纸是否出现字迹。
师:老师这有一瓶神奇药水,将其喷到白纸上什么隐藏的玄机通通都显现出来,同学们认真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没有字迹,白纸变成了黄褐色。
师:看来老师拿到了假秘籍,这节课让同学们来通关,看看最后有没有拿到真正的科学秘籍。
(2)任务:寻找淀粉的踪迹;
(3)要求:滴管要垂直、滴管前端不能碰到淀粉、食物之间避免相互触碰、分工明确、观察要仔细、填写好实验记录、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关系,以及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教科书提供了实验材料和步骤,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生活中的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淀粉的概念和作用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淀粉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关系,掌握碘酒与淀粉的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现象。
2.难点:对淀粉概念和作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培养皿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工具,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规范,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淀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安全、医疗等。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发现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试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米饭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米饭中含有什么样的物质?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米饭、淀粉和碘酒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观。
操练(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发一份实验材料。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实验中的什么现象?2.学生回答:淀粉遇碘变蓝。
3.教师引导:为什么淀粉遇碘会变蓝呢?4.学生回答:因为碘酒中的碘离子与淀粉分子结合,形成了一种蓝色的复合物。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淀粉的性质以及碘酒在淀粉检测中的作用。
教科书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米饭和淀粉在碘酒作用下的变化,旨在让学生理解淀粉的特性,并掌握碘酒检测淀粉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淀粉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碘酒的特性及其在淀粉检测中的作用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说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淀粉的性质,掌握碘酒检测淀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淀粉的性质,碘酒检测淀粉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碘酒在淀粉检测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碘酒、米饭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淀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米饭在碘酒作用下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3.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淀粉的性质。
4.知识拓展:讲解碘酒的特性及其在淀粉检测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淀粉的性质和碘酒检测淀粉的方法。
6.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探究其他物质的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淀粉的性质2.碘酒检测淀粉的方法3.实验探究4.数据分析5.知识拓展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米饭和淀粉的性质,以及碘酒在淀粉存在时的变化。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米饭和淀粉的性质,以及碘酒在淀粉存在时的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些变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米饭和淀粉的性质。
2.让学生观察到碘酒在淀粉存在时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米饭和淀粉的性质。
2.碘酒在淀粉存在时的变化。
3.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米饭和淀粉的性质,以及碘酒在淀粉存在时的变化。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淀粉、试管、烧杯等。
2.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秤、滴定管等。
3.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米饭和淀粉吗?它们有什么关系?碘酒在淀粉存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这些物质的变化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为接下来的操练环节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试管、烧杯等实验仪器。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将米饭、碘酒和淀粉进行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淀粉的性质,以及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食物中营养的知识,对淀粉有所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碘酒与淀粉的反应,以及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还不够清楚。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淀粉的性质。
2.让学生掌握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淀粉的性质。
2.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3.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探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玻璃片、实验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回顾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提问:你们知道淀粉吗?淀粉有什么性质?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的地方。
4.巩固(10分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碘酒会与淀粉发生反应?这种反应有什么意义?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淀粉的性质和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60分钟。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创设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环境。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5)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材简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三节课的内容,其中米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对其味道平时可能并没有留意。
对于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代会出现甜味这一现象,很多同学可能并没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验,本课就从这个体验活动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代、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本课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学生在吃坂的时候,一般不会尝到米饭的甜味。
只有细细品尝米饭、长时间地咀嚼才能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
引导学生细细品尝米饭,感受米饭味道的变化。
米代、淀粉和碘酒,利用感官观察淀粉,在淀粉上滴碘酒进行实验,观察淀粉的变化,为后续检测淀粉的存在做铺垫。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这一原理,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可以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米饭很熟悉,但米饭在口腔内经过长时间咀嚼会产生甜味,这一现象学生并没有留意。
但是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在四年级学习食物单元时,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
但在物质变化领域,淀粉遇到碘酒产生蓝紫色物质是一个化学变化,这需要学生去探究发现。
通过这个特性,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米代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探究目标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2.能主动探究寻找证据,用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25)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
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后面学习《小苏打的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等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主要通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认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之一——改变颜色。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
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设计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科目章节名称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能力1、利用规律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能用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主动进行探究,获得结论、发展能力。
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尊重科学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特别注重观察“颜色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利用碘酒与淀粉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魔术二:棉签+碘酒、米饭、A4纸实验1:培养皿、淀粉实验2:淀粉+培养皿、碘酒+滴管实验3:各种食物、塑料托盘;其它:记录表、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各一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趣味魔术,激趣导入魔术一、神秘“信件”1、出示一张写了神秘字眼的白纸挂于黑板。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课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科学概念: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并用结论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色的新物质,并且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利用实验结论,学会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分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棉签、几种常见的食物(学生自备)三、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针对小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的特点,在本课中主要采用了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品尝米饭、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淀粉,体验用各种感官去认识淀粉;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假设问题,分析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个活动:“品尝米饭”、“观察淀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实验”、“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信件”。
1.品尝米饭首先让学生品尝米饭,在品尝时应注意,在嘴里要细细咀嚼,不要咽下去,体会味道有什么变化。
然后出示问题:(1)米饭刚入口时是什么味道?(2)咀嚼一会儿后又是什么味道?为什么会甜?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
然后用课件展示课本30页的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米饭变甜的原因。
那么淀粉是什么样的呢?自然地引入观察淀粉的环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5)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教学内容共分四个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这一课承接第二课,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判断“米饭、淀粉和碘酒”发生了哪种性质的变化。
同时,这节课也为第六课总结“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奠定了基础。
这节课我本着课标精神,按照课前参与、课中研讨实验、课后延伸的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不断进行体验、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合作的精神。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②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鉴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特别注重观察“颜色发生的变化”。
难点:利用碘酒与淀粉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进行观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上好这一课。
三、学法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体验质疑、分组实验,探究讨论、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实践,最终获得科学知识。
教法:这节课,我的教法主要有讲解归纳法,对比法,演示实验法等。
针对品尝米饭内容我采用对比法:课前按要求品尝米饭时,让学生比较刚开始尝和咀嚼1-2分钟后味道有什么变化。
针对每部分内容结束时,我都进行适当的归纳、小结。
对于滴管的使用我采用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1、要求每组学生准备至少3种常见的蔬菜和水果。
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实验所需要的食物,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让学生课前按要求品尝米饭,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的感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word教案(5)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物质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材简析: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新的物质(二)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推理验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5)
六年级科学上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学科册次课题课型课时重点难点学习水平科学第十二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课1课时识记理解运用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体验和探究知道了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通过实验迫近发现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并能利用这一特性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技能目标3、学会用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等方法获取新知识,并能得出结论。
√4、初步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4.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目标学会用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等方法获取新知识,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探究过程观察--设计实验—实验探究—验证结论实验器材教学媒体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黄瓜、白菜、葱、土豆、白萝卜、胡萝卜、面条、白糖、食盐、饼干、粉条等几种常见的食物。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说明: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来传递情报。
(同学们想知道这种信是怎么写的,又怎样才能读出来吗)以方志敏给鲁迅的秘密信件的故事和老师的魔术表演引起学生兴趣。
2、我们在弄清这个问题前我问问,今天你们吃了什么早餐?馒头啊?好!饭前要洗手,你洗了吗?那就用碘酒消消毒再吃,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吃了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时候有什么味道?好不好?(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
)口答:(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师板书:馒头。
)3、馒头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馒头会变甜,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呢?4、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淀粉”, 原来馒头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学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2.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科学六年级教材。
2.实验器材:碗、稻米、淀粉和碘酒。
3.实验道具:显微镜、滴管、试管等。
4.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到的米饭、淀粉和碘酒的特性。
2.提问学生:米饭可以吃吗?能得到什么营养?淀粉是什么颜色?碘酒是干什么用的?实验: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将一些米饭放入碗中,用放大镜观察米饭的颗粒。
学生用手指轻轻触摸米饭,感受其质地。
2.取一些淀粉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并搅拌均匀,观察淀粉的溶解情况。
3.取一些碘酒滴到白纸上,观察碘酒的颜色变化。
4.小组讨论:a.你们观察到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哪些变化?b.为什么淀粉能溶解在水中,而米饭却不能?c.为什么碘酒滴到白纸上会变成蓝色?解释和归纳:1.结合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讨论,老师解释淀粉由于其特殊分子结构可以溶于水中,而米饭中的淀粉是被胶质包围的,无法被水溶解。
2.提示学生淀粉在水溶解时形成悬浮液,碘酒滴到白纸上时,碘酒中的碘分子与淀粉分子结合形成的聚合物,通过显色反应形成的蓝色产物。
拓展实验:观察煮熟的和生的米饭的变化1.将一些米饭分为两份,一份生的米饭,一份煮熟的米饭。
2.学生自由发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和分析生米饭和煮熟米饭的差异。
可以观察颜色、性状、质地、气味等方面的变化。
小结: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科学观察,多做实验,加深对自然的认识。
教学反思和改进:1.实验前可以进行更详细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步骤。
2.在学生讨论的环节,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对于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解答和引导,以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小学科学】2020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word教案(5)
【小学科学】2020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word教案(5)
第二单元物质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5)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会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
教学难点:探究米饭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常见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前两课学习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和特征,并举例。
2、以问答的方式,引出新课。
(出示课题)二、品味米饭:1、回忆米饭是什么味道的?2、阅读P30“米饭是甜的吗”内容,了解米饭为什么会变甜的原因。
三、认识淀粉:1、找同学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或使用过淀粉。
2、运用感官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淀粉,并描述特征。
四、用碘酒验证1、引出碘酒。
2、先滴一滴碘酒在淀粉上,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淀粉的颜色变成了蓝紫色,产生蓝紫色的物质)3、这新产生的蓝紫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淀粉吗?(不是)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化学变化)4、大胆地猜测一下,碘酒滴在米饭上也会产生蓝紫色的物质吗?试一试,你的猜测是否正确?五、鉴别食物是否含有淀粉:1、对所给实验材料是否含淀粉进行猜测并分类。
2、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含淀粉的食物有哪些特点?六、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七、拓展:课下制作一封无字秘信。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对教材的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教学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
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后面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和方法目标:用细心体会,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验证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教法学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1、假设——检验这种方法我主要运用在米饭和碘酒的反应、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两个实验中。
2、对比法品尝米饭时,让学生比较刚开始尝和咀嚼1分钟后味道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3、讲解、归纳每部分内容结束时,我都进行适当的归纳、小结。
4、演示实验我这里的演示实验就是在课堂上做神秘信件的魔术实验。
本堂课我准备采用的学法有:1、亲手准备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实验所需要的食物,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亲身体验让学生尝一尝米饭,摸一摸淀粉,滴一滴碘酒,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的感受。
3、分组实验学生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通过假设,分析推理,验证得出实验结论。
培养协作精神。
4、演示实验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在米饭上滴碘酒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