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土家族“摆手舞”调查

合集下载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综述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综述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综述作者:杨建平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5期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具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根据笔者对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整理,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角度关注摆手舞:从纵向溯其源流;从横向分析其特质;或者阐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剖析其功能;解读其价值;探讨其变迁;提出其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本文拟对国内土家族摆手舞做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流变由于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摆手舞的起源没有文字确切记载,因而学界一直以来也是对其源流众说纷纭。

段绪光认为摆手舞是巴渝舞的一支演变而来,二者既有联系,又是有区别,是摆手舞发展丰富了巴渝舞。

彭武一、杨爱华、袁革等也持这种观点,认为摆手舞是巴渝舞演化而来。

而陈廷亮则认为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是土家先民狩猎、迁徙、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并非巴渝舞在民间流传发展的产物,即摆手舞非巴渝舞的论点。

丁世忠认为摆手舞来源于古代土家人的祭祀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宗和祈求农业丰收。

熊晓辉也认为土家族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祭天祈年,后又与楚文化交融,逐年演变成当今的摆手习俗。

王松则认为摆手舞是从民间舞蹈的某些因素或片断以及劳动中的动作、模仿性的动作、人物型的动作中不断创造、不断充实、不断规范、不断积淀,逐渐形成了一套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摆手舞。

陈东则通过对湘西土家族历史渊源的考证论述,认为土家族的远祖是甘青高原上的古羌人,土家族摆手歌舞的初始源头就是古羌人的原始舞蹈。

二、摆手舞的特征与文化内涵在摆手舞的特征研究方面,邹明星从民族特色方面对土家摆手舞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家摆手舞是巴楚文化交融的产物,是祖先崇拜的文化特征,是原始古朴的艺术演绎,是粗犷豪放的个性张扬。

蒋浩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出发,探讨了摆手舞蕴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述评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述评

面 的论 据 。历史 层 面 的研究 主要 着力 在 两方 舞 作 比较 ,从 摆手 舞 的组 织形式 与 表演 内容 面 : 方 面 ,注重 摆 手 舞 民族 志 资 料 的收 集 看 出它与 巴渝 舞 的联 系。_ 一 3 段绪光认 为摆手舞 整 理 ,一些 学 者深 入土 家族 地 区 ,根 据 古籍 中有 许多 军事 性 的动作 ,很 有 可能 是 战争 和 资 料及 口承文化 的流存 ,收 集 、整理 和 记 录 狩 猎 的遗 留 ,所 以 ,巴渝舞 是 土家 族摆 手舞 了摆 手 舞 的相关 原始 资料 ,推 出 了一 些介 绍 的源头 。I 亚洲也持有 相同 的观点 ,认为摆 4 石 性 、描 述性 的 民族 志研 究成 果 。另一 方 面 , 手 舞 是 巴渝 舞 的一 种衍 生形 式 ,是 由古 代 巴 对摆 手 舞文 化价 值 和 内涵 的研究 。学 者们 在 人 的 “ 军阵舞 ”演化而来 的。『 5 华分析 了 杨爱 历史 文 献资 料 的基础 上对 摆 手舞 的起 源 、文 巴渝舞 的演 变 与流 派 ,认 为古 巴渝舞 演变 为 化 内涵 、特 征 、健身 价值 、文化传 承 、艺 术 两 支 ,一支 演 变为 宫廷 巴渝 舞 ,另一 支则 演 特点 和 发展 趋势 等进 行研 究 ,研究 方 法 主要 变 为 民间 巴渝 舞 ,武陵 山 区土家 族 的摆手 舞 是采 用 文献研 究 法 ,在历 史 资料 中寻 找依 据 便是 民间巴渝舞的分支之一 。【 6 进行 论 证 ,透视 土 家族 文化 的结 构 、精神 和 第二 种 观点 认 为土 家族 摆 手舞 起 源 于土
地 区作 长 期 细 致 的 实 地 调 研 ,缺 乏 田野 实 于摆 手舞 的源流 众说 纷纭 ,至今 尚未 形成 定

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研究

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研究

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问题。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本真性保护措施和方法、传承路径探究以及关键因素分析的探讨,揭示了当前土家族摆手舞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认为,加强本真性保护、探索传承路径、分析关键因素是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摆手舞的关键。

结论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保护、传承、研究、历史渊源、传承现状、措施、方法、路径探究、关键因素分析、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和关键因素,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和传承路径,才能有效地促进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命。

1.2 研究意义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研究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土家族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促进非遗保护的实践和经验,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借鉴。

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挖掘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深入研究,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与交融。

对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渊源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产劳作和生活中。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之一,在湖北省西部地区和重庆市南部也有广泛流传。

它以手臂挥舞为主要动作,跳起时手臂围成环状摆动,腰肢略作扭动,动作矫健舒展,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针对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从推广与保护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调查现状为了了解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作者选择了几个城市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演出数量逐年下降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原本是土家族重大节日庆典和娱乐场所中的重要节目,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土地化的融合,这种传统文化的需求已经逐年减少,演出数量也在逐年下降。

2.演出质量参差不齐在一些地区,由于摆手舞演出次数减少,很多年轻人不再接受传统文化,在演出领域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演出质量有时也参差不齐。

3.居民学习热情不高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很多居民表示他们并不知道鄂西土家族摆手舞这个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示学习热情并不高。

因此,与摆手舞相关的文化和历史需要加强宣传,以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二、推广与保护为了保护和推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推广方面(1)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歌曲、舞蹈比赛等,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2)利用文化资源,推出相关的文化产品,如影片、图书、音像制品等,扩大摆手舞的知名度和传播力度;(3)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宣传推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2.保护方面(1)加强对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提高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挖掘出更多的使用方法,保护民族文化的传统;(2)建立规范的演出体系,以确保摆手舞在演出过程中的表现质量;(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摆手舞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之,推广与保护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为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推广承载传统文化的摆手舞的同时,也需要制定科学的保护机制,以确保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在历史中不会失去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魅力。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

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

其舞蹈内容以上述仪式程序结构而成。

土家族摆手舞舞姿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

舞蹈场地一般在坪坝上。

舞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祭祀族群众始祖,规模浩大,舞者逾千,观者过万;小摆手主要祭祀本姓祖先,规模较小。

其音乐包括声乐伴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乐器主要是鼓和锣,曲目往往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而一曲多变。

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土家族摆手舞对研究土家族历史、战争、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中反映的战争内容体现了土家先民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同时,摆手舞再现了土家族农耕生活的全过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不畏艰险、热爱生活、顽强生存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了解和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材料。

1。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恩施土家族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也称为“摆手舞”或“长袖舞”。

它是土家族人在特定节日或重要场合中表演的一种古老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舞步和舞曲而闻名。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被认为是人们表达情感、祈福祝福和庆贺喜事的重要方式。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的产物。

该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当时土家族人们将舞蹈作为一种庆祝丰收的方式,并将其传承至今。

在恩施土家族的传统婚礼、祭祀、年节等重要场合,摆手舞成为必不可少的演出项目,通过舞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特点之一是舞姿优美。

舞者身穿传统的土家族服饰,手臂舒展,双手轻轻挥动,仿佛在描绘着美丽的图案。

在舞蹈中,舞者们用灵动而柔和的舞姿展示着自己的柔美和力量。

舞者们的身体动作流畅而有力,如行云流水般的舞姿使人目不转睛。

此外,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舞步丰富多样。

舞者们以脚尖轻抚舞台地面,轻巧而稳定地移动身体,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舞蹈中的转身、跳跃和旋转等动作展示了舞者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给人一种轻盈欢快的感觉。

摆手舞的舞曲是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灵魂,也是舞者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舞曲通常由锣、鼓、唢呐和戛纳等传统乐器演奏,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舞曲的节奏明快而欢快,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也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在保持传统要素的基础上,舞蹈家们通过结合现代舞蹈技巧和表现形式,使摆手舞富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这种创新形式使得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在舞台上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摆手舞不仅是恩施土家族人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促进不同民族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学习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和交流的方式。

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和发展,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然而,在土家族发展壮大的背景下,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现状调查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舞蹈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社区和村落中。

据民间传说,摆手舞起源于祭祀远古土家族的祖先和神灵,是土家族神圣而古老的文化遗产。

而如今,摆手舞已经不再是一种祭祀性的表演形式,而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具体的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在土家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各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许多学校和社区也成立了摆手舞编舞和表演团队,积极参与到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中。

同时,鄂西土家族摆手舞也常常成为各种文化活动和庆祝仪式的重要节目之一,吸引着众多观众和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然而,虽然摆手舞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土家族社区和村落的文化传承面临着缺乏出路和资金支持的问题,导致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受到冷落和遗忘。

此外,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媒体的普及,许多年轻人逐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缺乏传承的激情和斗志。

二、思考与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和建议:一、加强宣传和推广。

通过广泛的媒体宣传和社区活动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摆手舞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

二、加强教育和培训。

在学校和社区中设立摆手舞相关课程和培训班,加强对年轻人和社区群众的文化教育和培养,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才。

三、加强保护和管理。

加强对摆手舞传统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等方面的保护,避免文化的扭曲和失真,同时加强对摆手舞的管理和规范,对舞蹈和演员进行审核和监督,保证艺术表演的质量和规范。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摆手舞与土家族人民生活
01
宗教祭祀
摆手舞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宗教祭祀功能,是土家族人
民祈求平安、丰收和幸福的重要仪式。
02节庆活动Fra bibliotek摆手舞在土家族人民的节庆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土家族的
社巴节、舍巴节等,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跳摆手舞欢庆佳节。
03
社交娱乐
摆手舞还是土家族人民社交娱乐的重要形式,通过跳摆手舞,人们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家族摆手 舞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诸多挑战,亟待进行深入的文化生态 研究和传承探索。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文化内涵、价值与传 承现状,探究其传承发展的途径和对策,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 产做出贡献。
研究方法
摆手舞的文化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环境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恩施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山地环境 和河流环境,为摆手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
社会文化背景
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摆手舞作为土家族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 ,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化空间
摆手舞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摆手堂和摆手歌场,这些场所是摆手舞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 载体。
土家族摆手舞传承方式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摆手舞,需要不断地创新传承方式。例如,可以通过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比赛和交流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摆 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与传承的未来展望
加强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摆手舞,需要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这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来实现。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1. 引言土家族是中国的东南民系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与传统艺术备受瞩目。

摆手舞作为土家族传统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家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土家族摆手舞进行研究,并总结其艺术特点、历史渊源以及对土家族社会的影响。

2. 摆手舞的历史渊源摆手舞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和宗教仪式,被土家族引入并逐渐发展成独特的舞蹈形式。

传统土家族的祭祀仪式中,摆手舞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手舞逐渐发展成为土家族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庆祝丰收、婚嫁、节日等场合的重要表演。

3. 摆手舞的艺术特点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舞步和编排。

摆手舞的舞蹈姿势通常以手的动作为主,通过手臂的摆动、扭转和扇动等动作来表达舞者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舞者的身体配合手的动作,以优美的身姿和韵律感展示土家族的独特舞蹈风格。

摆手舞还注重舞蹈的动感与协调性,舞者会根据舞曲的节奏和音乐的变化来调整舞蹈的节奏与动作的快慢。

4. 摆手舞在土家族社会中的意义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土家族社会的许多意义和价值观。

首先,摆手舞作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土家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其次,摆手舞在土家族社会中也扮演着社交活动的重要角色。

在土家族的聚会、婚礼等场合,摆手舞常常被用作表达祝福和喜庆的一种方式。

此外,摆手舞还被视为传递诚挚情感和交流沟通的形式,可以加强家族和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5. 摆手舞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摆手舞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政府联合相关社区和学术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通过开展摆手舞培训班和比赛等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摆手舞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建立相关的摆手舞档案库和学术研究机构,深入探讨摆手舞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同时,与其他地区的摆手舞保护组织和学者保持合作和交流,推动摆手舞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1厚重古朴之美土家族摆手舞的内容涉及土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摆手舞的内容和形式整体呈现给你一种厚重古朴之美,宏伟且又精细。

从摆手舞的表演形式上来看,有大小摆手两种形式。

大摆手一般表演地点是在八王庙或者摆手堂,主要针对的祭祀对象是八大王,一般为“三年两头摆”。

表演大摆手活动期间,会将龙凤大旗(高度约为一丈)设置于摆手坝的中央位置,表达对“龙哺乳、凤羽温”的感激之情,并且为了营造严肃、庄严的气氛,还需要将旗摆放于摆手场的四周。

在历史发展中,大摆手堂的设置呈现出地域性,到了活动节日各州各县的土家族人从四面八方前来,共同庆祝属于他们的民族盛会。

但是小摆手往往是每年都要举行的,主要是以姓氏或者村寨为单位来进行,举办的地点一般是土王庙、爵主宫,历代先祖、三姓土司(“冉、杨、田”、“彭、田、向”)是主要的活动祭祀对象。

相比大摆手来说,小摆手的表演形式更为方便实用。

小摆手是一年一摆,大摆手是三年两大摆,无论是大摆手还是小摆手祭祀活动都体现了当地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神灵的祈求。

内容上,大摆手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宏伟壮观的场面,如神话传说、人类起源、战事等大场面。

而小摆手表现更多的则是人们生产生活、部落迁徙的小场面,表演不受衣着服饰、道具的限制,舞姿轻盈细腻,将最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2夸张真实之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具有夸张性、真实性这两大特征,民族民间艺术也不例外。

西阳土家族摆手舞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同样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呈现出自然性、真实性的特征,将生活和舞蹈艺术的真实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土家族摆手舞中,都已看到很多细小而又象征某种意义的原始律动,这些都是先民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直接体现了土家族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审美情趣,也是历代土家族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情感的升华。

西阳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很好地结合了生活及艺术上的真实性,在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诸如“双摆”“单摆”等的手脚同边的动作姿势,着眼于表层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表现,但只需深入分析就可得知,这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艺术夸张手法,将土家族人们肩挑背磨等的生活场景通过艺术手法夸张的表现出来。

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研究

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研究

非遗语境下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研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非物质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土家族,摆手舞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土家族摆手舞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针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非遗语境下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摆手舞;保护;传承;非遗语境二、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内涵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中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是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摆手舞是土家族妇女在农闲时节,或者在节庆、喜庆的场合中跳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摆手舞的舞姿婉转柔美,动作舒展大方,配合上节奏感强烈的音乐,给人以宁静、舒适、愉悦的感受。

摆手舞在形式上以手臂的摆动为主,整个舞蹈动作轻盈、大方,体现出土家族妇女悠闲自在、洒脱风情的特点。

摆手舞的基本动作主要包括手臂的上下摆动,手部的扭转和变化,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艺术性。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感,还承载了土家族的古老传统和历史记忆。

在土家族文化中,摆手舞还具有祈福、祭祀、祈雨等宗教意义,是土家族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

土家族摆手舞不仅是舞蹈形式,更是土家族文化传统的载体和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融,土家族摆手舞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土家族摆手舞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年轻人普遍更加崇尚现代流行文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不足,导致摆手舞的传承面临断层。

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者面临着经济生活的压力,缺乏良好的传承条件。

由于地域限制和人口流动,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地域范围受到限制,不利于其在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下传播和发展。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困境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土家风情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土家风情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土家风情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土家族的风情文化,包括其特色民俗、传统饮食、服饰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二、调查方法1. 实地调研:我们深入土家族聚居的地区,参观了传统土家民居、土家族音乐舞蹈表演等,以感受并了解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2. 采访调查:我们与土家族长者、文化专家、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听取他们的故事、见解和意见。

3. 文献资料查阅: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了解土家族的历史、起源、文化遗产等。

三、调查结果1. 特色民俗土家族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

其中包括赶山会、摆手舞、踩高跷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富有娱乐性,更是土家人向着幸福生活发展的象征。

2. 传统饮食土家族的传统饮食以农产品为主,注重用新鲜食材制作美味佳肴。

口味多样,包括酸辣口味、香辣口味等。

土家人还喜欢烤肉、吃腌笃鲜、喝土家米酒等。

3. 服饰习俗土家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绣有精美的花纹。

土家女性在重要场合会佩戴银饰,如银锁子、银项链等,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4. 宗教信仰土家族的主要宗教信仰为土地崇拜、拜神、拜祖先等。

土家人相信自然界的神灵具有保护人类的力量,因此会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

四、调查心得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土家族的风情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与土家族长者和专家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对待自己的文化底蕴充满自豪和热爱,让我们深受感动。

然而,我们也发现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的年轻一代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导致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逐渐衰落。

对此,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土家族特色文化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相关文化活动、培训班等方式,鼓励土家族年轻人更加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也呼吁媒体和旅游业界加大对土家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了解、感受土家族的风情。

这样不仅能促进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能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扩大,土家族摆手舞在当代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对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进行调查和思考,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一、现状调查1. 传承状况鄂西地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土家族摆手舞在这一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一些地方,土家族摆手舞已成为了当地群众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的重要表演项目,在婚礼、祭祀等活动中也经常能够看到它的身影。

一些有着较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也积极开展了摆手舞的传统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得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2. 形式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土家族摆手舞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在传统的土家族村落里,摆手舞大多表现为男女群众手拉手、肩并肩一起舞蹈,动作简单而又富有动感。

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摆手舞的形式也随之演变,一些舞蹈团体和表演队伍开始将摆手舞进行了改编和创新,增加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动态表现形式,使得摆手舞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观赏性。

3. 面临的问题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受到城市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摆手舞的表演团体在展示时更注重形式和效果,而忽略了摆手舞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二、思考与建议1. 加强传统教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土家族摆手舞,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土家族群众对摆手舞的认识和了解。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组织舞蹈比赛等形式,在社区和学校开展土家族摆手舞的传统教育和培训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对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兴趣。

摆手舞

摆手舞

摆手舞——土家族文化的核心第一节从“摆手”到“摆手舞”上文提及,摆手舞俗称“摆手”,“摆手”土家语叫“舍巴日”或“舍巴格痴”。

具体而言,“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汉语直译为“做摆手”。

尽管很多文献中,将土家族的摆手和摆手舞等同而语,但是在汉语中作为动作形式的“摆手”,和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名称的“摆手舞”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时,两者之间也有着鲜明的前后相继的关系。

1.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源自“摆手”广义的“摆手”,是摆手舞的重要内容。

其中,土家族人热爱生活、勤劳乐观的性格,是摆手动作形成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土家族摆手舞摆手动作的基本要求是: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

原始摆手舞的动作主要包括八个部分,即左摆、右摆、左右摆、拜菩萨、岩鹰展翅、叫花子烤火、抖蚚蚤、螃蟹伸脚1。

还有民间考察搜集来的摆手动作包括:赶牛,拔秧,扯秧,洗秧,栽秧,褥草,割谷子,打谷子,搓谷子,挑谷子,放谷子等土家族人劳作的真实写照。

22.“摆手”演变为摆手舞的专门表述汉语中关于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摆手”,多出现在清代后期的文献中。

光绪四年(1878)续修刻本《龙山县志·风俗志》载:“土民祭土司神,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神位,陈牲酸,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裹首,击鼓鸣钮,舞蹈唱歌。

……歌时男女相携,翩跃进退,故谓之‘摆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永顺府志》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同治版《来凤县志》卷二十三录《湖广通志》载:“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

普舍者,华言风流也。

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他姓往歌,花不复落……”3.从“摆手”动作发展到摆手舞尽管摆手舞的起源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但是,并不能否认摆手动作到摆手舞的发展与演变。

土家族是一个有民族语言而无民族文字的民族。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三有”。

1、民族文化保护有阵地。

目前,州城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大阵地。

一大阵地是文化馆、博物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场所。

州、市文化馆,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以及部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等文化场所,分别以保护民族文艺、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方式,既能发挥专业人才的主动性,又能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大阵地是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通过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恩施柳州城等旅游景点客观上成为州城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阵地,分别以保护土司文化、民俗文化、覃氏家族文化为主题。

实践证明,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切实增强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大阵地是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军营等公共场所。

近两年,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为契机,州城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使这些公共场所都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场所。

2、民族文化保护有成果。

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恩施土司城、恩施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收藏、陈列了大批民族文物,通过静态保护的方式保存了反映全州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二是以民族歌舞、民族工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动态保护的方式将《龙船调》《黄四姐》和摆手舞、打莲湘等打造成州城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

三是精心打造了《武陵绝响》《黄四姐》等民族歌舞剧目,将民族文化搬上了舞台。

四是陆续开发了西兰卡普、刺绣、雕刻、编织等民族工艺品,将民族文化融入实物。

五是组织出版了《土家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间文化丛书》和县市《民族民间文化丛书》,将民族文化载入书籍。

六是组织拍摄了《神话恩施》《四季清江》等电视专题片,录制了《恩施州民间艺术·传统舞蹈系列》《恩施州原生态演唱民歌精选》等DVD,使民族文化录入了影像。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鄂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摆手舞不仅在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文化传承和交流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调查、访谈和思考,对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现状调查1. 摆手舞传承情况通过对鄂西地区进行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摆手舞的传承面临一系列挑战。

传统摆手舞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时间有限,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摆手舞。

城市化也导致了土家族文化的边缘化,很多年轻人对摆手舞缺乏兴趣,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市场。

2. 摆手舞表演现状鄂西地区很多节日和重大活动,都会邀请土家族摆手舞团队进行表演,但由于表演者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很多摆手舞表演者都已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缺乏参与。

这不仅影响了摆手舞的表演质量,也给摆手舞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摆手舞的发展前景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但在当今社会,摆手舞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年轻一代缺乏对摆手舞的兴趣和热情,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缺乏专业的摆手舞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更是制约了摆手舞的发展。

二、思考与建议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对土家族摆手舞的兴趣和认识,可以通过开设摆手舞课程、举办摆手舞的表演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摆手舞的认识和热爱。

2. 建立摆手舞培训机构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摆手舞培训机构,引进专业的舞蹈老师和教学团队,培养更多的摆手舞表演者和传承者,为摆手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大力宣传推广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推广摆手舞的形象和魅力,增加民众对摆手舞的了解和认知,提高摆手舞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可以通过举办摆手舞文化节、举办摆手舞比赛等活动来推广摆手舞。

4. 引导民众参与通过组织各类摆手舞培训班、比赛和交流活动等形式,鼓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土家族民间舞蹈采风报告

土家族民间舞蹈采风报告

土家族民间舞蹈采风报告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大国,而她也有许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我国有56个名族,每个民族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享受。

今天我在这里谈论到了一个民族——土家族。

土家族的舞蹈可谓独具特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节目多姿多彩,最主要的是热情奔放。

土家人在摆手舞时双臂摇摆,头跟着摆动;男女青年通过“玩山”跳出感情来,然后对歌或对舞,表达爱慕之意…….等等。

下面就由我为你介绍一下吧!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世界现约有6000万人口,主要聚居于湘西,渝东南及鄂西交界地区,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

每逢过年过节,土家人常常举行赛龙舟、唱花灯、耍狮子、打花鼓、吹唢呐、演戏剧等活动。

农历正月初三是土家族传统的“社巴节”(土家语称“社日”),又叫“祭社”,是土家族的盛大节日。

届时除了各村寨社巴,各路神仙外,还要进行三项重要的祭祀活动:摆手舞(即土家族摆手舞)、梯玛祭祀以及篝火晚会。

这就让我想起了土家族特色——梯玛舞和摆手舞,那么什么是梯玛呢?它是梯玛教的教首。

梯玛舞就是巫师戴上面具,穿着土家族服饰边念咒语,边手舞足蹈的场景。

听说梯玛只需背诵几句咒语,便可驱鬼赶魔、医病消灾。

跳摆手舞则必须请梯玛舞者头顶梯玛冠,身披梯玛袍,腰束梯玛带,脚蹬高筒马靴,赤膊光脚,不化妆不涂抹脸谱,在鼓乐声中走圆场、变队形、绕八字、穿梭往复、旋转翻腾、翩跹起舞。

只见他两眼微闭,双唇紧抿,双手如风车般飞快地摇摆,随着摆手速度的加快,人们能清楚看到摆手舞者从眉心至前额形成一道曲线,宛若流星划空。

这就是美丽的摆手舞,用肢体语言展示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梯玛舞和摆手舞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价值,更因它的宗教属性和浓厚的土家民族文化氛围,充满了民间神秘气息,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并引发无限遐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土家族“摆手舞”调查
作者:周黎
来源:《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年第04期
“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舍巴日”。

它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是勤劳勇敢的土家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及图腾崇拜和土王崇拜活动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摆手舞”以祈求幸福吉祥为主题,是土家人用以酬报先祖的重要形式。

“摆手舞”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湖北土家族“摆手舞”主要集中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和漫水乡。

尤以百福司镇河东片的舍米糊村,传承较为完整且具有原始特色。

在当地还聚集着彭昌松等一批传承人。

尽管此时他并不懂摆手舞的含义,也不懂什么叫“摆手舞”,只是儿戏地、机械地乱摆。

但是他用这种独特的土家族民间舞蹈,活脱脱地展现了土家人生活的来龙去脉,反映了勤劳善良的土家人的劳动过程,充分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自强的精神境界。

2008年,湖北省将“摆手舞”首批申报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

在湖北的来凤县,当地人们将“摆手舞”的动作元素进行发展,融入到健身运动中,形成规模庞大的健身舞蹈、广场舞蹈,并且以此参加全国广场舞、健身舞比赛并获得高度评价。

“摆手舞”已经由原始特定状态走进了当今群众生活中的健身自娱活动,也许这不仅是一个动作或某一个节拍使然,而是该舞蹈的生命力在民间已广为人民大众所吸引!
土家人认为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传统孕育了土家族的民风民情。

“摆手舞”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这一舞种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让我们的研究思路沿着它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传承创新几方面进行。

一、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下的土家族民间舞蹈“摆手舞”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鄂湘渝三省(市)要冲,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

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

来凤县地跨东径109°00′—109°27′,北纬29°06′—29°40′。

地域东西扁圆,南北狭长,近似阔树叶形。

来凤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群山绵延,东南部多盆地平坝,全县最高海拔1621米,最低海拔339米。

地势西高东低,南低北高悬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土家族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摆手舞”。

土家人每逢新春佳节,便在正月初三到十五之间择一良辰吉日,并于这日晚上带上供品,提着灯笼汇集“神堂”,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祭祀结束后,人们便把灯笼挂在杉树上,并在树下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锣击鼓。

这时大家合着锣鼓节拍,环绕大树跳“摆手舞”。

表演时,由成百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八郎庙”或“摆手堂”内外,由土家老人带领,跳着“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

其特点是摆同边手并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

在“摆手
舞”的动作中,膝盖必须保持屈膝,显得稳重粗犷,健美有力。

那是由于山高路险,多羊肠小道,是土家人们劳动生活的主要地理环境,因此人们行走时,都是侧着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东西,从而形成舞蹈动作“一边顺”的动律特点。

“摆手舞”将土家人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舞蹈艺术上展现出来。

二、文化生态下的土家族民间舞蹈“摆手舞”
1. 舞蹈形态分析研究
“摆手舞”所形成的动作形态,舞蹈语汇已成为当今人们所认可的艺术形式之一,并有其浓厚的文化内涵。

其舞姿的顺、曲、颤态势独具特点。

“摆手舞”作为研究的核心物,需要深层次的研究它的生态环境,首先对这个舞蹈的表象动作以及形态的确定都应有了解和研究。

在研究“摆手舞”与环境的多层次关系时,我们应当首先对它的舞蹈形态有所认识。

譬如环境的变迁可以促进某一个舞种的流传或灭亡。

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舞者、舞种、舞业。

自然生态环境对它们的影响,都必然会在舞蹈形态上有所反应。

我们在对“摆手舞”的舞蹈形态进行分析时采取的原则是依据研究的需要选取不同的层次来进行。

对“摆手舞”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形式分析应注重环境作用的焦点所在。

自娱性舞蹈只能在被众多的舞者“选择”时才能流传开来,自娱性舞蹈也只有被广大观众“选择”时才能在舞台上常演不衰。

这种选择过程无疑又是凭借舞蹈自身的审美和表意功能来完成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择舞蹈的过程中(无论参与或观赏),注重的是综合感受,但是要科学认识和解释这种选择作用,却必须对于构成舞蹈的物质媒介,进行定值、定型的分析。

2. 舞体的分析研究
舞体乃舞蹈的“人”,这个人不是个别舞者,而是在一个固定历史时期内产生传承和据有某一舞种的舞者集合概念。

“舞体”是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一群据有共同舞种的舞蹈主体。

他们共同创造和发展这一舞种。

舞种是舞体在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

对自然舞蹈来说,舞体是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居住在舞种传播区的舞蹈参与者。

对创作舞蹈来说,舞体是参与创作和体现创作的各个时期所有编导、演员以及其他辅助人员的总和。

环境对舞种的影响和制约,必须通过舞体。

探讨环境与舞种的相互作用,也要从舞体的心理与生理变化上入手。

据当地老艺人介绍: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老官人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

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在“摆手舞”中反映农事劳动的动作最多。

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种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谷等等。

“摆手舞”的基本摆法是:双膝微
屈,左脚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即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右脚上前半步,双手前后轻轻连摆两次;两脚停住,双手前后重摆一次。

这就叫“单摆”。

如向相反方向再摆一次,就叫“双摆”。

农事动作多以“单摆”为主,要表现“挖土”,双手在摆动时,就做挖土状,要表现“栽秧”,双手就做栽秧状等等。

总之,农业生产中的动作,都可以吸收到“摆手舞”中来。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与创新
“摆手舞”的传承与创新并非是纯形式问题,它涉及思想性、艺术性、表现与效应的相对统一。

独特的湖北土家民俗——“摆手舞”,是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变迁、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

“摆手舞”是形式感十分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不仅是一种精彩的歌舞,一种艺术化的风俗或是风俗性的艺术,同时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如今“摆手舞”已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

如,“长阳巴山舞”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它由土家族的“跳丧”改革创新演变而来,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并迅速流传。

大有与外来“迪斯科”一争高下之势。

我们可以为土家“摆手舞”提供理论支撑,从健康美体角度,对土家族“摆手舞”进行研究,把它打造成为风靡全国的全民健身舞蹈。

责任编辑:闵之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