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二 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五大阶段: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短暂发展、日益萎缩两大命运: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二)重大历史线索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限制性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择的素材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多以文字材料、图片及图表形式呈现,当中包含历史事件、人物等内容。
2.从选择的条件看:具有较强的限制性条件,这种限制性条件主要表现为对时间、频率、大小、多少、秩序、长短、程度等的限定。
【典型例题】《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哪一阶级的打击最大、最直接()A.农民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C.官僚资产阶级D.手工业者【技法攻略】析题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结果是使美国获得了在华特权,因此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题干要求选出对中国打击最大、最直接的阶级。
挖寓意——美国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势必会直接影响民族工业生产出的商品销售。
析选项——农民阶级会受到影响但不是最大,故排除A;民族资产阶级所受打击最大、最直接,故B项正确;C项官僚资产阶级所受打击不是最大;D项手工业者虽然受到影响,但不是最直接,也不是最大。
明答案——美国凭借此条约独霸中国市场因而对民族资产阶级打击最大、最直接,故选B。
【针对训练】1.一位老人回忆说,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县城的一些店铺,只要挂起“美孚火水油(煤油)代理处”的招牌,各路兵勇就不敢进店勒索,此招牌有秦琼、尉迟恭的作用。
此事从本质上反映了() A.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敲诈勒索B.为了自保,小店铺都挂起洋代办招牌C.列强势力在中国较为强大D.小店铺迷信贴门神解析:本题材料表明兵勇恶霸不敢随便冒犯外国代办,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列强在华势力的强大。
答案:C2.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民国杂志”“法币满地”和所学史实判断,这应该属于国统区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 )A.农业的发展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解析】题中图片自左至右分别是二牛一人犁耕法、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翻车,均与农业生产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解析】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答案】 B3.(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解析】材料“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徽商经营品种单一在材料内容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4.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导学号:14330194】A.断绝中西贸易的往来B.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C.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模块综合检测试卷(解析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B[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显然是在揭示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故B项正确。
] 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男女分工明确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D[材料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故④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3.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A[文物A是商代的青铜器,它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故A项正确;文物B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排除;文物C是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排除;文物D属于彩色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
]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D[从材料中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下才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这说明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
2017-2018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单元测试卷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测试卷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答案:D2.“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工具都是古代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强调这些工具“样样有”“要健全”,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B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A.脆弱性B.落后性C.封闭性D.先进性解析:从材料中亩产量的变化看,从战国到1949年,亩产量基本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落后性;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答案:B4.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解析:官营手工业能够利用国家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其产品大都“精美,质量上乘”,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一 专题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小结与测评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四、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解析:选B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选B“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单元同步练习:1-3单元综合检测
中期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20题, 满分60分)A.英国、西班牙B.荷兰、英国C.英国、荷兰D.荷兰、葡萄牙【答案】B2. 下表是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 英国(包括全部爱尔兰)的人口增长状况情况, 造成表格中这种变化的背景是A.工业带动城市化浪潮B.社会条件的逐步改善C.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D.责任内阁制逐渐确立【答案】B3.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价上涨了5倍,英、法、徳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
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国际贸..B.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经济发..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答案】B4. 自哥伦布时代起, 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实现“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B.东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D.人才的流动【答案】A5. 据《宋会要辑稿》载, 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 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 占全国2/3, 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 占全国1/3以上, 丝绵则超过2/3, 而北方各地仅占1/4。
据此可知, 北宋中期A.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B.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C.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D.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答案】A6. 明朝中后期, 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 工场主被称为“机户”, 工人被称为“机工”,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这现象出现的标志是()A.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B.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C.商业的繁荣D.自然经济的解体【答案】B7.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8.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的荒芜土地被开垦成为农..B.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C.战争频繁及大量的人口逃..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9.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检测:模块测试卷一 Word版含解析
模块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下列各项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的是()A.曲辕犁B.都江堰C.翻车D.《齐民要术》解析:曲辕犁是唐代时期发明的,因而不能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故A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A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4.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方气候差异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D.经济结构的变动解析:玉米源于西土,在明代种植面积小,清代普遍种植,题目中并未提到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清代乾隆年间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故B项正确;西方的殖民活动入侵中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明清时期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变动,故D项错误。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单元同步练习:1-3单元综合检测-最新教育文档
中期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
阅读下图(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A. 英国、西班牙B. 荷兰、英国C. 英国、荷兰D. 荷兰、葡萄牙【答案】B2.下表是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英国(包括全部爱尔兰)的人口增长状况情况,造成表格中这种变化的背景是A. 工业带动城市化浪潮B. 社会条件的逐步改善C. 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D. 责任内阁制逐渐确立【答案】B3.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价上涨了5倍,英、法、徳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
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这种现象( )A.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国际贸易B.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C. 增加生产成本,阻碍经济发展D. 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答案】B4.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实现“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A. 西方的殖民扩张B. 东方的借鉴学习C. 正常的文化交流D. 人才的流动【答案】A5.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而北方各地仅占1/4。
据此可知,北宋中期A. 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B. 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C. 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D. 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答案】A6.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现象出现的标志是()A. 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B.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C. 商业的繁荣D. 自然经济的解体【答案】B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忘返的市民身影。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文档:专题检测卷1 含答案 精品
专题检测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浙江丽水模拟)古代中国的经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的是()A.交通运输业B.手工业C.商业D.农业解析农业是立国之本,工贾皆为末。
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的是农业。
答案 D2.(2017·浙江金华十校期末)读下图壁画。
壁画反映的农业耕作方式开始出现于()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东汉时期D.唐宋时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壁画反映的农业耕作方式是一牛挽犁,开始出现于东汉时期,故C项正确。
答案 C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A.简单协作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解析诗歌中有耕田、纺织的情景,因此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答案 B4.(2017·浙江湖州期末)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西汉时期“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相对优越B.黄河治理不够到位C.耕作方式比较落后D.重农抑商政策推行解析江淮以南,脱离了山东、山西传统农业区,人口稀少,技术落后,与材料“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5.(2016年10月浙江学考)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①是水排,是水力鼓风装置,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故①错误;②是铁犁牛耕,体现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故②正确;③是家庭纺织业,体现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故③正确;④体现的是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6.(2017·浙江嘉兴高一模拟)古代中国有很多创造发明,其中直接推动农业发展的有()①水排②曲辕犁③大镰④耧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材料中“直接推动农业发展”不符,故①错误;曲辕犁符合史实,故②正确;大镰符合史实,故③正确;耧车符合史实,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历史人民必修2专题一、二过关检测(附答案)
历史人民必修2专题一、二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对各图的注解最确切的一项是()A.①——商周时期出现,由于珍贵而很少使用B.②——播种工具,较木耜刃部耐磨C.③——继青铜工具出现后使用D.④——我国古代最早的翻土工具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耕作工具不断改进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C.水利设施逐渐完善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3.“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杜甫《春水》)诗中提到的唐代经济情况包括()A.农民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他们使用的耕牛、种子等,都是由地主提供的B.小河边有架用竹片造的水车在旋转,上面吊的许多竹筒正在灌溉“小园”C.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结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D.自然条件的完备带动了家庭手工业的繁荣4.以下出现在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A.“自沪上工厂勃兴,入厂工作所得较丰,故妇女辈均乐就焉”B.“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家庭所织之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C.“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D.“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5.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6.教科书描述某一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
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
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
2018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模块综合检测一 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一)(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是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先农神时的绘画作品。
祭祀先农神充分表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答案:C2.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它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A.小农经济B.游牧经济C.集体经济D.商品经济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
答案:A3.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由此可见()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解析:材料表明,松江府一带的垦田大半用来种植棉花,说明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故D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松江地区棉花种植多,不能说明是纺织业中心,故A不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松江地区的棉花种植,一个地区特殊现象不能代表说明整个国家的现象,故B、C不正确。
答案:D4.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时期()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解析:北宋“钞盐法”允许私人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说明政府相对以前来说,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故C正确。
答案:C5.如图是民国三十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
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吸同盟牌香烟”“祝同盟国胜利”,结合中国的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可以看出此叙述的是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2018版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1 人民版必修2
阶段综合测评(一) 专题一、专题二(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的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与其意思相似。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项。
【答案】 B2.(2016·全国乙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 项。
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
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答案】 D3.《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解析】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首都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
4.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1 专题一、专题二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阶段综合测评(一) 专题一、专题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古代农业科技成果中,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合计占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的1/3。
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 )A.追求精耕细作B.重视耕织结合C.以家庭为单位D.满足自我消费A [材料“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追求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
]2.宋诗《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
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下列需要“丁男踏车”的灌溉工具是( )A.筒车B.耧车C.翻车D.水排C [“下田戽水”是水利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故B项错误;根据“下田戽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靠人力灌溉的工具翻车,而不是靠水力灌溉的筒车,故A项错误,C 项正确。
]3.考古工作者在某某嘉峪关魏晋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壁画,下图是其中的一幅。
这反映了当时( )A.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B. 西北在魏晋时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革新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A [从材料“某某嘉峪关魏晋墓葬”和图片信息可知,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已经出现牛耕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故选A项。
]4.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
这表明汉代( ) 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D [冶炼生铁技术是在春秋后期,故排除A项;汉代冶铁、煮盐、铸钱等获利较丰的行业都收归官办,故排除B项;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后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不利于富豪的出现的,故排除C项;“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炼铁行业市场广阔,铁农具使用广泛,故D项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检测(一)(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挨饿;一女不织,天下就有人受寒。
因此,神农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强调的是耕织的重要性,故选B项。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古代农业的落后性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B2.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是一切政权赖以生存和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
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A.农户缴纳的赋税B.手工业者缴纳的赋税C.地主缴纳的赋税D.商人缴纳的赋税解析: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来源,也是封建统治者重视和支持自耕农的主要原因,故选A。
B、C、D都不是主要的来源。
答案:A3.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解析:从题干材料“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可知是古代统治者重视牛耕,结合题干时间“立春之日”,故选A。
答案:A4.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工具,故本题选C。
答案:C5.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B.牛尊的腿上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牛尊的鼻子上拴有物件,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牛。
答案:C6.江南某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等货品的街铺。
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
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在各个朝代发展的情况。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在元朝,成熟的青花瓷产生于元代,胡椒传入中国在汉代,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在明代,可判断同时出现题干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事物最可能的朝代为明代,故A、B、C错误,D正确。
答案:D7.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四羊方尊三角援戈人面纹方鼎乐府钟A.礼器和兵器B.农具和酒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解析:由材料中“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即国家有重大祭祀活动和战争时用青铜器,结合材料图片“尊、鼎、钟和戈”,可知当时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故选A。
答案:A8.汉代大将军周亚夫因从官营手工业的官署购买了五百套皇室用作葬器的甲盾,遭汉景帝治罪。
汉景帝治罪周亚夫的主要罪名可能是()A.违背国家禁止厚葬的规定B.违背皇家专用产品不许作为商品出售的规定C.泄露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D.违背了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规定解析:官营手工业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这些手工业产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也不能出售。
材料中周亚夫从官营手工业的官署中购买了皇室专用的甲盾,违背了上述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定,故选B项。
答案:B9.国家发改委、国家物价局等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
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汉朝D.明清时期解析:依据教材内容,秦朝管理“市”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故选B。
答案:B10.“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出门求火伴,人户辞父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唐代元稹的这首《估客乐》主要描写了()A.商人生活困难,没有固定的住址B.商人按地域结成商帮C.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天南海北D.商人喜欢外出旅游解析: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反映了他们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
答案:C11.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白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体现宋朝商业买卖兴盛、商品丰富的风貌,反映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D。
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D12.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
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
这反映了汉朝()A.开创了郡县制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C.实行冶铁官营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解析:汉代我国就已开始实行盐铁专营,设立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材料正是这一史实的反映,故选C。
答案:C13.有史料记载:“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多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
”这表明()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C.一口贸易的实质是官方垄断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解析:清朝前期,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从事官办贸易,故选C。
A、B、D叙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C14.曾经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
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商品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自然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可以判断,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C15.《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
”这说明()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D.封建伦理纲常被自由思想取代解析:材料说明了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人们更多从事“赴厂做工”活动,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
这表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A16.下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对下图反映的信息认识正确的是()通商口岸洋行数量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洋行的数量迅速增加。
洋行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①②④正确。
通商口岸的洋行是外国人设立的,日益腐朽的清政府无法对外贸进行控制,排除③。
故B项正确。
答案:B17.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面粉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迅速②面粉出口增长是由于欧洲需求的增加③面粉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④面粉业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的重工业难以发展,排除含③的选项,故选B。
答案:B1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解析:1914-1920年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材料中火柴业的发展情况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非直接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故A错误;因为华商投资额的递增,火柴厂数量也在增加,所以火柴进口量才逐年下降,B因果关系颠倒,故错误;1915年日本向中国递交“二十一条”文件要求,引发国人反对“二十一条”的运动,与当时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支持国货,抵制日货一起推动了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D时间表述有误;火柴业在这一阶段的迅速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这一特征,所以C正确。
答案:C19.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
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A.洋务运动的兴起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895-1913年”,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抵制日货运动始于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在1914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C、D三项错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B项正确。
答案:B20.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
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为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萎缩的原因,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答案:A21.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C.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D.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解析:题干材料反映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存在着市场竞争,殖民资本千方百计想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故选C。
答案:C22.下表为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工厂数量、资本、工人数量比1937年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答案:A23.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