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_省略_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纪实_庄华洁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地方院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肩负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使命。
由于地方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与国内一流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构建适合地方院校特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摆在地方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与实践,探讨地方院校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调整专业设置是一个重要内容。
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哪些专业人才,地方院校就应该设置哪些专业。
一些地方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很大,地方院校就可以考虑增设农业科技相关专业;一些地方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地方院校就可以考虑增设信息技术相关专业。
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地方院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重要内容。
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地方院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地方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3. 强化科研能力培养1.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的教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地方院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条件,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地方院校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咔嚓大学校长咕噜二○○○年○月○○○日目录一、应用为基,创新三种模式 (1)(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二)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三)“双百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二、育人为本,建设四大体系 (2)(一)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2)(二)综合化课程体系 (3)(三)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3)(四)多元化素质拓展体系 (4)三、能力为重,构筑五个平台 (4)(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 (4)(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平台 (5)(三)实验教学三级平台 (5)(四)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5)(五)创业创新实践平台 (6)四、质量为根,不断改革发展 (7)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下,我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下面我分四个方面向大家作个介绍。
一、应用为基,创新三种模式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
作为地方院校,必须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选择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使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建立在多元化培养的基础上。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我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分类指导,构建起三个层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
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目的是培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如:啪嗒养殖专业的产学研三结合培养模式、食品科学类专业的“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共获得上两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1%;航海技术专业和法学专业的“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养模式、工科类专业的“校内模拟实习+校外现场实习”培养模式、农科类专业“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等,应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取得显著成效。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集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为例
第 4期
庄惠龙 ,等 :本科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的探 索与 实践
5 9
力 、 团队合作 能力 、组织 协调 能力 和创新 创 业 能力 的培 养 ;素 质 结 构 突 出思 想 道 德 素 养 、文 化 素 质 、 专业 素 质 、身 心 素质 和 “ 诚毅 ” 品格 。 2 .统 筹 实 践 环 节 ,增 加 实 践 教 学 比重 。学 校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8— 2 0 [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 “ 十一 培养模 式研 究 ” ( A I A 1 0 0 0 0 3 ) ; 集美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 目 ( J Y 1 2 0 2 0 ) [ 作者简介 ]庄惠龙 ( 1 9 6 7 一 ) ,男 ,福建惠安人 ,集美大学教务处副研究 员 ,主要研究方 向为教育管 理。
第l 4卷 第 4期 2 0 1 3年 1 0月
集 关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o f J i me i Un i v e  ̄i t y
V0 1 .1 4 N0 . 4
O e t . 2 0 1 3
本 科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与 实践
秉持 陈嘉庚 先 生 的实科 教 育 理 念 。培 养 应 用 型创 新 人 才
一
重视 实科 教 育 ,为 民族 为 社 会 培养 实 用 人 才 , 是 陈嘉庚 先生 的重 要办 学理念 。他 看到 师范教 育 落 后 ,农村 急需 大量 师资 ,便开 办师 范部 ;针对 我 国 幅员辽 阔 、海 岸线 长 ,而航 运业 落后 的现实 ,他 即 创 办水 产航海 科 ;他切 身 体 会 到 世界 商 战 之 激烈 , 急 需培 养一批 具有 丰 富商业 知识 的工商 人才 ,即创
院级或院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汇总表
科研部
2007
64.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职业导向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孙笑侠方洁李燕霞袁继红邵亚萍徐何生夏伟蔡萍琴侯圣梅
法学院
2007
65.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法学教育情境模式
方洁
法学院
2007
66.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田轶威王玥应小宇徐颖曾立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石瑛傅年烽虞镇国吴奕立何敏
商学院
2007
56.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21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泽兵杨起帆柳俊冯树椿刘明睿
计算学院
2007
57.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庄华洁周金其陈建 徐慧萍黄素芬
计算学院
2007
70.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科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的构建
黄素芬金茹胡毓宁黄键耿周金其
教务部
2007
71.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分制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陈锋陈跃如王利彩付红初朱苏青
教务部
2007
72.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蒋文杰
商学院
2007
73.
龚惠香、褚建柯、徐晓敏、冯敏、周笑平
法学院
2012
44.
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校园记者、社会实习记者到社会记者的培养链的探索与实践
王玉生张梦新张兰欣金月成黄先义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模式概述、特点、实践经验、创新点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创新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文章总结了该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研究认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地方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特点、经验、创新点、效果评估、总结、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意义、实践价值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对于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院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度不足,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如何探索和建立出一种适合地方院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地方院校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薄弱,缺乏与国内一流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机会,限制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提升。
地方院校在评价标准、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导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足。
如何搭建起一套符合地方院校特点、紧密结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
附件3
养全方位改革实践陈军敢
81“面向应用-问题导向”基
础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
践
夏静芬、唐力、张凯龙、林建原、
杨国靖、应敏
浙江万里学院
82“全方位、立体化”经管类
跨专业综合实训大平台研究
与实践
孟祥霞、王金圣、刘美玲、孙琪、
黄永斌
浙江万里学院
83
“欲转尽转”—学生自主选
择专业的创新与实践兰家诚、胡锋吉、王艳、倪丽梅、
汤斌、马亚平
丽水学院
84
《龙泉青瓷工艺》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吴小萍、陈小俊、陈根、王利
军
丽水学院
85应用型本科环境工程专业
“现场工程师”人才能力培
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陆胤、活泼、徐冬梅、陈雪松、
雷超
浙江树人学院。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收稿 日期 : Z 2— 0l一 04 0l
的组成 部分 . 者 所 在 的 浙 大 城 市 学 院 ( 下 简 ]作 以 称 “ 院” 成 立 于 1 9 我 ) 9 9年 , 以培 养 “ 用 型 、 合 应 复
专业教 学改革 的思路与措施 如下 : 1 以完 成 实 际工 程 项 目为 导 向 , 强 纵 深 , ) 加 削
从事 工业 过程 控制 打下 扎 实 的 基础 . 而在 智 能控 制
方 向课 中 , 置 了 “ 能 控 制 ” 智 能 仪 表 ” 现 场 总 设 智 “ “
线技 术” 等课 程 , 养 学 生 从 事 计 算 机 控 制 和 算 法 培
生 的动手 能力 .
赛, 以赛 促学 , 升学 生动 手能力 。 提 4 加 强校 企 合作 , 立 若 干 个校 企 合 作 实践 基 ) 建
地 , 高学生 就业 竞争 能 力. 提
5 为配合 “ ) 卓越工 程 师” 划 , 专业 课程 中, 计 在 安 排 了 3门与职业素 质有 关 的通识 课程 , “ 目管 理 如 项
庞文尧 , 雪洁 , 王 李艳 君
(浙江 大学 城市 学 院 信 息与 电气 工程 学 院 , 江 杭州 3 0 1 浙 1 0 5)
摘 要 :应 用型本科教 育是 高等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培养 应 用性 、 合性 和创 新 型人 才 , 于应 用 复 对 型本科教 育具 有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以浙 大城 市学 院 自动化专 业建设 为例 , 人 才培 养 目标 定位 与 专业 从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潘一马贵阳孔祥慧蔡家铁杨双春来源:《大学教育》2020年第11期[摘要]论文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剖析,分析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从强化德育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德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中,对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进行介绍,为其他院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德育特色;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172-03一、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其课堂知识掌握程度远不如十几年前的学生,当然并不是现在的学生笨,而是社会在发展,社会环境在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有所变化,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些学校进行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台湾铭传大学的“成果导向、学用合一”培养模式等等。
不同培养模式的层出不穷,也体现出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迫切程度 [1-3]。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需要改革,主要是由于它存在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之处。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并不多。
企业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却对实践一窍不通的理论型人才。
此外,存在德育教育不足,学校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忽略基本职业道德的培养;很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能力,培养出的学生也没有体现出本专业的鲜明特点,甚至有些专业的培养计划都很接近,造成学生适应社会与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不足,从而使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得不到企业认可,企业即使接收了还要花费不少时间对新入职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来提高其职业综合素养。
浙江大学2008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
45
信息学院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光学工程研究生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郑晓东刘向东刘旭毛小兰闻春敖
46
信息学院
光学工程博士专题课程改革探索
刘旭戴道锌李明宇
47
建工学院
开展结构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丁元新金伟良毛一平姜秀英俞亚南
48
建工学院
建筑专题化设计
王竹徐雷华晨余健张三明
19
生科学院
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生物化学大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金勇丰史锋李霁章骥丁鸣
20
生科学院
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蒋德安翁晓燕郑绍建周启发朱诚
21
生科学院
现代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王君晖韩凝边红武潘建伟
22
生科学院
生物学实验及其数据处理冯源自光23机械与能源学院
工业工程综合训练课程建设
材料与化工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郑津洋郑水英蔡娥陈志平单岩
33
材料与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杨国成吴嘉叶向群金伟光窦梅
34
材料与化工学院
生化反应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
关怡新林建平岑沛霖
35
材料与化工学院
大学生过程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
窦梅南碎飞杨国成
36
电气学院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与实践
唐任仲王正肖余式汪陈晓明
24
机械与能源学院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知识共享平台
谭建荣陈芨熙薛安克顾新建蔡铭
25
机械与能源学院
面向国际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
唐任仲陈惠玲朱玲顾大强魏燕定等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地方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研究与实践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地方院校的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通过对当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分析,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一套符合地方特色和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对该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以期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实证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挖掘,又关注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与实践,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地方高等教育体系中,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要手段,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内涵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导向性: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性强:该模式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作者:李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3期一、目前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很多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教育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应用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匮乏,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和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需求。
首先,如今的大学生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对新问题进行一系列质疑和分析,更不用说学生带有创新性的思维去进行富有新思想和新观点的学术探讨。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及先进生产手段的日新月异,很多大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感到对所遇到的大量的创新课题无从下手,会感觉自身的知识和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即使是本科生毕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会因为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依旧有很多地方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方法的传统、实验研究的思路不活跃等,这就会导致自主选题对其来说显得尤其困难,论文的水平普遍都不是很高,更不用说展示出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创新方面对教育更为重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新的社会以及教育形势下,实施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二)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如今的教育业,有一个通病,是从小学到大学都会犯的,那就是主体的定位产生偏差。
在课堂教学上,很多教师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更加偏重于自己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自己所讲的知识是否能够理解,是否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对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学生有没有需要,不能取决于自己的情况,目前而言很多教师都缺少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学的意识。
再者,大学课程的教学,除了应用性,也应保证它的人文性,注重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寄托,除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其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细的准备,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也在不断进步,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我国大批地方高校中的一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也成为我们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探讨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本科教育是为了培养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本科人才培养应该贯穿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强调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地方院校因缺乏资金、师资、科研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想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与挑战。
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相对不平衡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一些地方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和实践机会,而对于实践人才的技术基础要求较高,这对地方院校是一大挑战。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也存在着相对专业化和学科单一的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教育在地方院校的开展也相对困难。
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院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完善师资队伍地方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招聘更多能够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师资来源。
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科和专业水平,以提高本科人才的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理论和实践教育的联系地方院校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提高实践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3)构建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教育地方院校应该通过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的教育,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学生的跨领域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
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
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浙江科技学院办学30年回顾与思考
Ab ta t y r ve n h O y a so x e in eo c o lr n ig o h j n ie st sr c :B e iwi g t e3 e r fe p re c fs h o u n n fZ ei g Unv riy a
ofS inc nd Te h l gy ( ce e a c no o ZUST),t i a rdr ws a c ncuso ha c oo un n u tbe h s p pe a o l i n t ts h lr ni g m s b s d n he a e o t prn i e o s i n ii de l m e , pe l— int d, c ns a t r f m a i cpl s f ce tfc veop nt op e ore e o t n e or nd i ov ton.r e o a a d e d r hi mm u s r y o nn a i ul f l w n la e s p of Co nit Pa t f Chi a Afe a a y i g t r n. t r n l z n he e a b c r nd o ur e h ghe e c to a kg ou f c r nt i r du a in, t i p r put o wa d o d ma o e lzn he h s pa e s f r r a r a p f r r a ii g t
( 江 科 技 学 院 党 委 办 公 室 , 州 30 2 ) 浙 杭 1 0 3
摘
要 : 过对浙江科技学 院 3 通 O年 的 办 学 回 顾 , 结 了 办学 体 会 : 须 坚 持 科 学 发 展 , 须 坚 持 以人 为 本 , 须 坚 总 必 必 必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申报单位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
项目名称
面向“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对应项目指南编号
9.新工科多方协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项目简介
聚焦国家“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 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AR/VR、机器人技术、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
通过联合相关高校组建专业群,对新型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形成一个新型产学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孵化多个产业创新示范项目,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一个产学协同创新平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2014年成为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重点突破单位,携手谷歌、苹果、ARM、西门子、PTC等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在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学生科研与竞赛、技术推广与师资培训方面深入合作,共建移动应用技术、智能互联示范实验室,获得企业捐赠软硬件设备1000万元以上,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社会认同度显著提高。2014年以来,共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项,获得2016年度“Google中国教育合作部最佳合作奖”(全国2所高校获奖),是谷歌5所区域种子院校之一,负责牵头谷歌“Android+”专业技术群与“课改和技术支持东部区域联盟”工作。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表
申报单位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项目名称
面向智能产业的专业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也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一、理念的转变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从根本上上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
首先,需要校方教师们扭转过去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习惯,转向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融合实际的案例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建立自己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理解理论,通过理论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引导实践的方向。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知识点,通过理论学习辅助实践,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巩固理论知识。
三、开设实训课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中实训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中,开设实训课程是必须的。
实训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出真正的应用性人才。
因此,学校需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实验室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机会。
四、师资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训课程的教学,同时学校需要注重不断完善教师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还需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针性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校注重理念转变、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开设实训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探讨。
在研究背景中,阐述了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研究的重要性。
在探讨部分,分析了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包括课程设置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等。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前景,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现状分析、改革建议、案例分析、效果评估、发展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任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往往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面临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研究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其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符合实际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1.2 研究意义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院校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单位,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提升地方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案头的那份人才培养方案草稿上。
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景象,学生们匆忙穿梭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而我,正要为这些院校的未来描绘一幅清晰的蓝图。
一、背景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比如,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待提高。
因此,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刻不容缓。
二、目标定位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打造特色专业。
3.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
三、具体措施1.优化课程体系(1)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2)整合专业课程,突出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
(3)开设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强化实践教学(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
(2)增加实践性课程,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3.提升教师队伍(1)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3)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4.改进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
2.制定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实施推进:将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4.监测评估: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院校是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地方人才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地方院校急需研究和改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国内外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下,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有必要深入探讨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实践经验,总结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提出可行的改革建议,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对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地方院校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启示,为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地方院校提供更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路径。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为地方院校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现状和不足,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任务。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力量,他们具备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研究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在于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巡礼·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纪实
庄华洁,周金其
①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4203(2004)06-0108-02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是经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合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家按新型模式办学的独立学院。
建院5年来,学院依托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政府,抓住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带来的机遇,求是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名校办学、政府支持和机制灵活的办学优势,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万名学生、千亩校园”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1.科学定位,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区域经济要求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学术标准、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人才。
人才有学术型与应用型之分,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之分。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1999年创建时已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考虑到学校主要服务于杭州市乃至浙江省地方经济、生源主要来自浙江省“三本”考生的特点,在考察了英国城市大学学院的发展史后,学院把社会大量急需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己任,并把学院命名为“城市学院”,提出要“为城市奉献全面人才”,从而体现出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
学院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
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的“二主五性”办学理念,确立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观、质量观,并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富有城市学院特色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的不断探索和发展
本科应用型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学术水平,不同于传统的本科人才,其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和质量监控等方面有其特点,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5年来,学院以“二主五性”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城市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建设。
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原则,根据浙江省地方经济的特点和行业背景及其发展需要,不断建设新型的应用性专业。
学院先后设置普通应用性本科专业27个、专升本专业3个、国际合作项目6个,覆盖经济、法、文、理、工、医、管理七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体系。
(2)培养模式。
经过5年的探索,学院基本形成了“112”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一年级按大类招生培养,二年级按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培养,三、四年级按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培养。
特别是在专业方向方面,学院兼顾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地方经济的特点,突破按学科设置专业方向的传统思维,走与
·
108·2004年11月第25卷 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 her Education
N ov .,2004
Vol .25 N o .6
①
收稿日期:2004-09-28作者简介:庄华洁(1962—),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学研究;周金其(1966—),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务部部长,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企业管理研究。
区域经济、地方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创造性地按就业来设置专业方向,即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浙江市场的特点来设置专业方向,并随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更新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法学专业改变按学科设置的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等传统专业方向,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了政府法务、司法法务、市场法务、国际法务等方向,教学内容和课程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坚持“产学研”和“国际合作办学”两条腿走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学院在创建后的第二年,就由杭州市政府牵头,成立了由杭州市27个局委办及相关企业参加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市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了一大批实习基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问题。
国外有许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院在成立后的第14天,即与丹麦奥尔堡大学展开合作。
目前学院共建有“双联合作班”等国际合作专业6个,在校生963人,占总在校生的8.95%;已有一届“双联合作班”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另外,学院还引进了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目前每学期有外籍教师17名左右,对学生培养、教师水平的提高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其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近年来,学院在大力引进符合城市学院发展要求的高水平教师的同时,推出各种措施,让新教师脱产、半脱产或在岗到校外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
目前,学院拥有专职教师289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基本满足了学院发展的要求。
3.积极稳妥地推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形成富有城市学院特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
学院认为,“后劲足、上手快”,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一直致力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强调通才教育和实践性的结合,目前学院已初步建立起体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
学院还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双语教学、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改革等配套措施。
学院鼓励教师选用全国优秀教材,引进外文教材,编写适合城市学院的专用教材。
目前学院引进的外文教材达87种,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有45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1036门。
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知识和团队精神,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为此,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每学期都要举办各种学术节、文化节、辩论赛等活动。
学院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读最低约10学分的全院性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每学期开出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约90门。
4.建立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
(1)积极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2001年下半年,学院开始计算机、国贸专升本专业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考察、引进清华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并于2003年上半年成立了注册中心。
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基于万人规模的城市学院学分制教务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学院调整了内部教学管理,修订了指导性课程计划和推荐性课程计划,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及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程、听课方式、任课教师的权利,实行个性化培养。
(2)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教学PDCA循环,并通过成立学院、分院两级教学督导组,建立学生、同行和分院领导综合课程评价制度,学院各级管理干部听课制度,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各种教学信息。
(3)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
基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和途径的特殊性,学院以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要旨,强调教学的过程控制,通过加强平时考核、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不断改革考核形式。
“二主五性”的教学理念、富有特色的“112”培养模式、按就业设置专业方向、校市合作的“产学研”委员会、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教学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是学院的教学强项。
实践证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有效,效果明显。
学院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抽查成绩都名列前茅,在浙江大学的学位获得率和学生的就业率分别在75%和96%以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本文责任编辑 邓建生)
·
109
·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