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变形记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 (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形记》的背景、主题及文学特色。

2.掌握《变形记》的基本阅读技巧及文本分析方法。

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提升学生写作表达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变形记》的背景、主题及文学特色;2.掌握《变形记》的基本阅读技巧;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解读《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变形记》中的人性探索。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预习课程内容,将其与课程主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 阅读与分析(1)背景介绍教师介绍作者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及文化背景,为学生理解小说的文学特色做铺垫。

(2)主题探讨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推测小说的主题,并加以论证。

(3)人物形象描写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所倡导的人性观。

(4)象征意义分析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从而鉴赏《变形记》的在文学上的价值。

3. 思考与提升(1)思辨讨论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与现实生活,进行思辨讨论,探究生命的真谛。

(2)写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资料、分析文本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2.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讨论,并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写作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所选案例,展示文艺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及象征意义,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1.反馈作业:学生在课后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估反馈。

2.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串成逻辑,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小说《变形记》及相关文献;2.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3.手写板、多功能课堂。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知识水平进行教学。

北京版必修五《变形记》说课稿

北京版必修五《变形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首次集中选入四篇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1、知识目标(1)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作为第四单元的首篇,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变形记》的作者是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的,因而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高三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可采取先按提纲预习课文的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面的学生来回答不同深度的问题,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收获。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突出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新《大纲》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变形记》导学案

《变形记》导学案

《变形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的创作背景。

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变化。

3、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困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格里高尔变形的象征意义。

(2)分析小说荒诞情节背后的真实社会内涵。

2、难点(1)探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 年 7 月 3 日—1924 年 6 月 3 日),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

他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美国》等。

2、作品背景《变形记》创作于 1912 年,发表于 1915 年。

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卡夫卡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这部揭示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小说。

四、预习导航1、阅读小说《变形记》,概括故事情节。

2、思考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五、课堂探究1、情节梳理(1)请简要叙述格里高尔变形的经过。

(2)变形后,格里高尔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人物形象(1)分析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和变形后的心理变化。

变形前,格里高尔是一个勤奋、善良、有责任感的人,他为了家庭拼命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变形后,他一开始还想着要尽快恢复正常,去工作赚钱养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形态,心理也变得越来越绝望和孤独。

(2)格里高尔的家人是怎样的形象?父亲:一开始对格里高尔的变形感到愤怒和厌恶,后来逐渐变得冷漠和无情。

母亲:虽然对格里高尔还有一些关心和同情,但在压力之下也变得软弱和无奈。

妹妹:最初对哥哥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悲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耐心逐渐消失,最终希望哥哥能够消失。

高二语文必修课程《变形记》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课程《变形记》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课程《变形记》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变形记》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意义的哲学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梅尔索的人生成长与自我反思,探讨了人存在的意义、自由与责任、生与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重要哲学问题。

故事情节紧凑,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文化和思辨性。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和关注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思考能力;3.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理解和深入思考小说中涉及到的哲学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难点: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如生命的意义、自由与责任、人与社会关系等。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导入与导学1.引导学生观看关于法国哲学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哲学思考的兴趣。

2.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加缪以及小说的背景,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好奇心。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讨论1.教师进行简要讲解,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鼓励学生展开思考,提出问题。

2.分小组讨论,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和哲学问题。

3.组织全班讨论,汇总各组的观点和问题。

第三课时:重点情节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如梅尔索的审判、他对自由的思考、最后的自由选择等。

2.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撰写有关情节分析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第四课时:主题思考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如生命的意义、自由与责任、人与社会关系等。

2.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观点和思考。

第五课时:写作指导与反思1.教师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写评论等。

2.学生相互交流作品,互相点评,进行反思并修改作品。

第六课时:总结与评价1.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汇总各组的主题思考和写作成果。

2.教师总结本次学习的收获和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高中语文 2.8《变形记》课件 北京版必修5

高中语文 2.8《变形记》课件 北京版必修5

现代主义作品:毕加索《格尔尼卡》
达 利 《 空 间 维 纳 斯 》
停像 滞软 的绵 达 时绵 利 间的 《 暗面 记 示饼 忆 着一 的 永样 永 恒的 恒 。表 》 及三 其只
我在粉碎一切障 碍--巴尔扎克 一切障碍粉碎了 我--卡夫卡 像尼采和卡夫卡 这样思想高远、审美 意识超前的人,一时 是很难找到同调者的, 孤独成了他们的命运。 --叶廷芳
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 么样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
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 责任感的人, 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
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的异类,但在 他身上,仍能看到一些人的特征,请找出 描写这些特征的语句,并思考作者这样写 与本文的主旨是否矛盾? • 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 甲虫的思想,是符合格里高尔的逻辑的; 所以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与写实叙 述的方法的结合,既具有强烈的象征,又 使得作品令人信服。人变甲虫是人类 精神 世界遭到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 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造成孤独绝望 情绪的一种折射。 《变形记》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成功地把虚幻和 现实结合起来了
米 洛 斯 的 维 纳 斯
的 人和 间蔼 母健 亲康 形美 象丽
拉 斐 尔 。 椅 中 圣 母
莎士比亚的话
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 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 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 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 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 物的灵长!
• 这是人文主义者为人类戴上的身上 的桂冠,但是,曾几何时,有个文 学流派改变了历史,一部作品改写 了人类的面貌。
疾病的痛苦
弱智人群 弱智人群
没有工作的日子
无家可归的老人
饥 渴 与 等 待

《习作_变形记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习作_变形记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习作_变形记》导学案一、导言《习作:变形记》是一部经典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故事。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类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干系,思考人类的未来和科技的发展方向。

本导学案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导学目标1.理解《习作: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探讨人类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干系;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导学内容1.小说背景介绍《习作:变形记》是由美国作家阿西莫夫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故事。

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类与机器人共存,但机器人的智能逐渐超出了人类,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2.故事情节梳理小说主要盘绕着一位名叫艾丹的年轻科学家展开,他与一台拥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乌尔卡展开了一段奇特的友谊。

随着故事的发展,艾丹逐渐发现乌尔卡的智能和情感遥遥超出了他的想象,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争议和冲突。

3.人物分析- 艾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对机器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乌尔卡:拥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智能超出了人类,引发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他人物:包括艾丹的同事、乌尔卡的制造者等,都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主题探讨通过阅读和讨论《习作:变形记》,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人类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干系;- 人类情感与机器智能的比照与冲突;-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四、导学活动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探讨人类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干系。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重新演绎故事情节,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3.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撰写关于人类与机器人之间干系的短文,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文学赏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语言和结构,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习作:变形记》中的主题和内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习作_变形记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习作_变形记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习作_变形记》导学案一、导言《习作:变形记》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创作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的突然变形为一只昆虫,以及这一变化对他自身和家庭干系所造成的影响。

本导学案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深入探讨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二、进修目标1.了解《习作:变形记》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3.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4.分析小说对人性、家庭干系等方面的探讨。

三、课前准备1.阅读《习作:变形记》全文;2.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重要内容;3.准备讨论问题,以便深入探讨作品。

四、进修过程1.介绍作者和背景- 弗朗茨·卡夫卡是一位重要的摩登主义作家,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奇特的风格而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遥影响。

2.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 主人公格里高突然变成了一只昆虫,这一变化对他的生活和家庭产生了巨大影响;- 格里高的家庭成员对他的变化反应不一,展现出各自的人性和态度。

3.探讨主题和象征意义- 小说中的变形被解读为摩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无助感;- 昆虫象征着人类的底层群体,格里高的变形暗示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处境。

4.分析人性和家庭干系- 小说中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自私,以及家庭干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格里高和家人之间的互动,探讨了人类情感和干系的复杂性。

五、教室讨论1.你认为格里高为何会突然变成一只昆虫?这一变化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格里高的家庭成员对他的变化有何不同的反应?这反映了他们各自的人性和态度吗?3.你认为《习作:变形记》中的昆虫象征着什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一象征表达怎样的意义?4.小说中对人性和家庭干系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这些情节对现实生活有何启迪?六、作业要求1.写一篇读后感,探讨《习作:变形记》中的主题和意义;2.选择一段对话或情节,进行分析和解读;3.思考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与格里高的遭遇进行比较。

优质课《变形记》教案导学案课件2023

优质课《变形记》教案导学案课件2023

• •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
• 1.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 己的命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人异化成了非人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 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 可见)
• 2.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 人的反应可见)
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 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 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我一定办理这件事。 第十八自然段 老板非常严肃地请您立即清楚地予以说明。 丝毫也不想为您澄清了。 要知道,您最近这段时间的成绩是很不令人满意呦
• 1、虫性代替人性,给当代社会的当头一棒! • 2、做人还是做虫,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3、比荒诞更荒诞的是人心,比幽默更幽默的是社会。 • 4、是我不像人,还是我不够像虫! • 5、冷漠的大门依旧敞开,甲虫的羞耻长存人间。 • 6、他通过甲虫看人生,品世间百态,人生如甲虫,亦知世间冷暖。 • 7、人成了虫,自由成了孤独。
• 1915年库特·沃尔夫出版社出版《变形记》单行本时,卡夫卡曾致函该出 版社:“这个昆虫是画不得的,哪怕是从远处来表现也不行——如果允许 我提个建议的话,我会选这样的画面,如:父母亲和秘书主任站在紧闭的
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亲和妹妹在灯火通明的房间内,一扇通向旁边黑
漆漆屋的门敞开着。”后来出版时封面上画的是一个青年哭着走出家门, 应该说这个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和文章的内在思想是一致的。
格里高尔的生存处境
工作辛苦,饮食低劣,没有朋友,人际关系淡漠,想逃离这 一切 为父母还债不能辞职,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遭 歧视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五《变形记》优秀教案(2)完整篇.doc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五《变形记》优秀教案(2)完整篇.doc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五《变形记》优秀教案(2)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五《变形记》优秀教案(2)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眷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

五、人物形象:指导: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大要素,其实文学就是人学。

要分析人物,首先就要看他的语言、动作、心理,他在一系列矛盾中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关于他的一些细节。

这篇小说的人物有格里高尔的父亲、母亲、妹妹、秘书等人,让学生逃选出一个或几个他感触最深的人物,试对这个人物作细致的分析,然后交流。

(一)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作者写了他的哪些艰难?1、翻身的艰难。

(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地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艰难。

a. 职业累人。

(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

)b. 债务压力c. 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

)3、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扒(慢慢移向门口)、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

4、开锁的艰难。

a. 用嘴转动钥匙。

(无牙齿。

)b. 用下颚咬住钥匙。

(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5、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这是个小人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属于弱势群体。

让人感到心酸,想流泪。

(二)对主人公格里高尔、文章内容与写法作出评价。

[点拨]: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

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

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

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念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

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情感、浓厚爱意的人,然而在生活的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变形记教案5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变形记教案5

《变形记》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2、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3、了解卡夫卡的有关情况及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教学设想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

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

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

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

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是重点和难点。

2、要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内容理解加讨论问题方式,为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一):1、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2、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所演的在机器大生产中加工流水线上,变异为机器的工人形象。

3、从卡夫卡在《城堡》中借K之口说的要“残酷地镇压不利于完成任务的一切”说起,简介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情况:1883年至1924年,命短;痛苦的情感生活——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银行小职员,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为艺术而献身;影响巨大,成就卓著,是现代派表现主义大师;三部长篇《审判》《城堡》和《美国》。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2.8变形记学案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2.8变形记学案

《变形记》学案一、简介1、作者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

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

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

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

“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

《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

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变形记教案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变形记教案

《变形记》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领略外国小说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重难点: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不敏感政治,作品也并不太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

主要的作品有:《地洞》《城堡》《审判》。

《变形记》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也是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小人物的杰出著作。

三、学生阅读小说,理清故事情节和线索。

1、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忧郁,却不忘工作。

家人发现后惊慌、愤怒,把他赶回卧室。

2、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

他仍关心家人的生活幸福。

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对他改变了态度。

3、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打工挣钱,却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

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

格里高尔陷入绝望,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了。

全家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4、小说的情节线索:双线结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愤怒逐渐憎恨把他弄走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格里高而变成甲虫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

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家庭:冷漠,厌弃教师小结:人变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变形记教案4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变形记教案4

《变形记》教案第一课时▲研读首段,体会变形为甲虫的特点。

1. 肚子的“膨胀”,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

2. 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环顾房间,那张独特贵妇人的画,在作者笔下,给读者一种三维效果。

▲气氛、心情已有定调(阴暗下雨的天气):阴郁的心情,欲摆脱心事,好好再睡一会儿,“但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于向右边睡……”文笔上起了小波澜。

▲仔细体会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艰难”:1.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的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2.求生的艰难:a. 职业累人(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b. 债务压力c. 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3. 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扒”(慢慢移向门口)“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4.开锁的艰难:a.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b.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5.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小结笔法:格里高尔艰难的开锁动作及其整个过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镜头连放和放大镜描述的。

▲ 作业:请指明格里高尔的为人。

第二课时一. 研究格里高尔的人际交往(一)与公司同事的交往:1. 老板(愤怒,不平等)2. 秘书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饭碗)(二)与家人之间的交往a.平时对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认识不同(他们以为进了保险箱)。

b.变形后,格里高尔遭嫌弃:父亲“嘘嘘”声驱赶(表厌恶);悬空颤抖被使劲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进房里(需品味用词,不无讽刺)。

c.变形前,支持妹妹实现梦想——父母连听都不愿意提示:人与虫的差异,构成小说的戏剧性冲突。

二. 讨论:1.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父母庸俗实际。

父残忍虚荣,责任感不强;母懦弱善良;妹聪明耐劳,善解人意,勇敢坚强,不无冷酷。

2格里高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诚实、本分、善良、忍耐、勤劳,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忠于职守,颇善解人意。

高中语文《变形记》 知识精讲北京版必修5

高中语文《变形记》 知识精讲北京版必修5

高二语文《变形记》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卡夫卡《变形记》二. 本周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变形记》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 体会作品中揭示的金钱社会的人际关系。

2. 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 领略外国小说心理描写艺术。

三. 课文知识分析1. 作者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

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

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2. 产生卡夫卡独特艺术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在《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写到:“最初几年里我记住的只有一件事。

你可能也还记得。

有一天夜里我不停地要水喝,不过不是出于渴,而可能一部分是为了要惹恼你,一部分是为了寻乐。

在一些强烈的威胁不生效后,你把我从床上拽起来,抱到阳台上去,关紧了门,让我独自一人穿着衬衣在那儿站了一阵子。

我不想说这是不正确的做法,也许当时除了这样没有办法使夜间的安静得到恢复。

但我想要以此说明你的教育方法及其对我的影响的特点。

自那以后,我当然惊恐地想象这么个场面:那个巨大的人,我的父亲,审判我的最后法庭,会几乎毫无理由地向我走来,在夜里把我从床上抱到阳台上去,而我在他眼里就是这样无足轻重。

”除了父亲的教育,“身为犹太家庭的孩子,也使卡夫卡遭受到存在性不安的深深的袭扰”。

“在卡夫卡时代,在奥地利,尤其在波希米亚这类捷克地区,主要由于捷克民族主义者的反犹情绪,一个犹太儿童随时可能遭遇各种形式的歧视、欺负、凌辱和打击”。

“历史上,在犹太人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有一种特殊的歧视:即认为犹太人在天生的邪恶之外又格外怯弱。

犹太人常被人称为‘懦夫’,甚至被称为‘死人的孩子’。

”如此,父母、家庭、民族、国家、历史等因素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综合起来时,“最后必然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无比脆弱的存在性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变形记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充满温情,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

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

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

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了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人物的个性。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里的“暴君”。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

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

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和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影响很大,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1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穹.顶qióng隐匿.nì偌.大ruò踅.xué撂.下liào羞赧.nǎn黏.性nián濒.临bīn休憩.qì精雕细镂.lòu下颚.è癫.狂diān晨曦.xī面颊.jiá累果实累.累léi幢人影幢.幢chuáng 连累.lěi一幢.zhuàng攒攒.聚cuán佣女佣.yōng 积攒.zǎn佣.金yòng2.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huàn散涣huì气晦huàn发焕教huì诲nuó动挪欺wǔ侮婀nuó娜qì今迄收qì讫yì立屹3.羞赧:害羞得脸红。

滋扰:制造事端进行扰乱。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

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

指经验不多。

仁至义尽:竭尽仁义之道。

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4.辨用法(1)姿势姿态①他又滑下来回复到原来的姿势。

②在处理客户投诉时,我们会毫不迟疑地接受投诉并做出姿态,让客户相信我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处理该情况,往往会使客户平静下来。

“姿势”指身体呈现的样子。

“姿态”包含“姿势”之意,另外也指态度、气度。

(2)摸索探索①他慢慢地,仍还笨拙地用自己现在才晓得珍视的触角摸索着向门口挪去。

②商务部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新途径,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的流通方式,鼓励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生鲜农产品。

“摸索”指试探着行进。

“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1.“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

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

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

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点评:格里高尔的心灵深处是孤苦而矛盾的:他厌恶眼前的工作,又怕有违父命;想更换工作,因家庭的负债而不能;希望得到感情的交流,由于交往的人经常变换而无法深入;想逃避,又不能放弃对父母、妹妹的赡养。

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格里高尔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潜意识里逃避的种子开始生发,终于在一天清晨,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

“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这是他变形后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也是他逃避心态的最好注脚:彻底摆脱重负,而且不会受到抛弃双亲的指责。

2.而父亲虽然身体健康,但是已经年迈……年迈的母亲患有气喘病,在家里走动都很困难……难道还要让她出去挣钱?妹妹才17岁,还是个孩子……难道要妹妹出去挣钱吗?只要一谈到这种出去做工挣钱的必要性,格里高尔便放开门,一头扑到门旁那张凉丝丝的沙发上,因为他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

点评:虽然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

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无比惊慌、忧郁,并且希望借此摆脱这份累人的差事。

可是当他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时,一种焦虑、自责的感觉立即涌上心头。

作者借助于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形象。

1.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成了甲虫?提示: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

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

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小说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提示: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

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成累赘,最终抛弃了他。

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

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

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变形记卡夫卡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家里亲人:惊慌、同情↓↓成为累赘逐渐憎恨↓↓绝望而死把他弄走细节的真实表现主义作品具有真实性,除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外,还离不开细节的真实。

卢卡契说:“卡夫卡作品的整个荒诞是以细节描写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荒诞而不荒谬,离不开具有真实性的细节描写。

《变形记》中多处表现出细节描写的细腻真实性来。

“一眼看见……妹妹举起拳头,怒目闪闪地说”这些细节又反映了母亲的恐惧无奈和妹妹对兄长的厌恶,从而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完全扭曲和冷酷无情的现实。

小人物是可悲的。

格里高尔走到生命的尽头,尽管还眷念着这个家,还深爱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消灭自己,旨在减轻家人的恐惧,同时也反映出他的绝望。

一个小人物就这样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寂寞地死去,这正是众多小人物共同的结局。

小说《变形记》正是通过众多的细节描写表现生活的本质,从而使作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实性来。

桥卡夫卡我僵硬而冰凉,我是一座桥,我横卧在一道深渊之上。

这头扎进泥土的是我的足尖,另一头是我的手,我死死咬住正在碎裂的黏土。

我上衣的下摆飘向我的两侧。

深渊里冷森森的福雷伦河发出阵阵喧嚣。

没有一个旅游者曾迷路来到这座行步艰难的山上,这座桥在各种地图上还未标出。

——我就这样卧着,等着,我只能等待。

一座桥一旦造好,只要不坍塌,就依然是座桥。

那是在傍晚时分——是第一个还是第一千个傍晚,我就不知道了——我的思绪总是乱糟糟的,总在兜圈子。

夏日的傍晚时分,小河里的流水声更加低沉,这时我听到一个男人的脚步声!朝我走来,是在朝我走来。

——伸展你的四肢,桥,站立起来;没有扶手的梁木,挡住那位托付给你的人。

快悄悄打消他脚步的顾虑,可他还在犹豫,好,就让他认识认识你,学山神的样子把他扔到岸边。

他来了,用他那根手杖的铁尖头敲打着我,然后用它撩起我上衣的下摆,理好放在我身上。

他将尖头一下戳进我的浓发之中,在里面放了很久,好像是让它疯疯癫癫地四下里张望。

我正梦想跟随他越过高山和山谷,他却双脚一蹦,跳到了我身子的中央。

我毫无准备,剧烈的疼痛使我浑身战栗。

这是谁?是个孩子?是个梦?是个拦路抢劫的强盗?是个寻短见的?是个诱惑者?是个毁灭者?我转过身去看他。

——是桥在转身!还没等转过身来,我已坍塌。

我在坍塌,我已破裂,先前一直在湍急的水流中静静地凝视着我的那些尖利的卵石刺穿了我的身子。

(有删改)《桥》是卡夫卡作品中篇幅较短的小说,这篇小小说,亦可称之为寓言或童话,却在简约的叙事中,不动声色,少中寓多,言简而意丰,引导着人们去对人生来去、生命价值、世界意义进行玄想与沉思。

《变形记》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由此也可以看出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和谐是生活幸福的源泉。

请围绕“和谐”这一中心,储备写作素材。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会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精彩片段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要别无选择地去承受一份又一份重量。

我们只有用适当的方式去不断地卸下重量,才会使我们的心灵不扭曲、不碎裂,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

如果不想方设法卸下那一份又一份的心灵重量,我们的心灵就会超载,失去平衡,甚至造成“心灵毁灭”。

有人因求职失败而自杀,有人因高考落榜而堕落,有人因工作不顺而失落……这些,都是一颗颗心因为超载导致不和谐的典型例子。

●精彩片段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是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是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悲哀的多重审视卡夫卡出生于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时代。

19世纪末,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

动荡不宁的现实,日趋激烈的竞争,豪商巨贾与赤贫百姓的强烈反差,致使人们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西方世界出现了弥漫着幻灭情绪的精神荒原。

卡夫卡在审视现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哀绝望的情绪,换句话讲,在悲哀的情绪流露中,完成对现实的审视。

1.表现人的异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导致“人”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人蜕化为“非人”。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中的城堡就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

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人在生活的重负之下必然异化。

2.表现人际关系的异化人的异化必须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

外部世界对人的挤压,人对外部世界的戒备,不正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家人对待主人公的态度的巨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推销员格里高尔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养活全家时,家人表现出感激之情。

而当他丧失这一作用时,家人唯恐避之不及,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只是用扫帚再把东西扫出去。

父亲在不得不结束养尊处优生活,当了银行杂役后,渐渐厌恶儿子。

家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3.表现人的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现实对人的压抑、束缚,力量巨大,人是弱者。

现实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可怜的甲虫。

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主宰自我,自己凭辛勤劳动养活全家,却要受公司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的听差的巡查;尽管格里高尔还一心想为父亲还债,还想送妹妹进音乐学院,但是,公司秘书主任的催促、逼迫、离去,宣告了格里高尔作为人的正常生活的终结,宣告了他梦想破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