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1--汗法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中医八法及施护
【护理】
❖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
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 易散寒。 ❖ 3.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 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 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 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 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 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第十七页,共23页。
【护理】
1.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 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 况等。
2.饮食调护: ① 控制食量。 ② 给清淡易消化食物。 ③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 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 ④ 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第十八页,共23页。
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第十页,共23页。
四、和法及护理
【概念】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
1、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2、肝脾不和病证。 3、肠胃不和病证。
第十一页,共23页。
【护理】
1.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 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 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 疗效果。
第六页,共23页。
【护理】
1、一般服药的剂量应从小量渐增,一服即吐者,不必尽剂。
2、服药后应多饮开水,以助药力,或用手探喉引吐。 3、服药后呕吐不止者,用生姜汁、冷开水或药物解之。 4、患者呕吐时应取坐位或侧卧位。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更换或清洗衣被。
6、服药期间应禁食,然后从流食开始逐渐到普食。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八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和
原则。
这八法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攻。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这八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的效果。
下
面我们将对这八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汗法
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使体内的一些毒素、寒邪等排出体外,达到解表、解时的目的。
通过汗法可以暂时清除体内的寒湿,改善气血运行,增强抗病能力。
在中医
治疗中,常用的汗法有温室汗法、药物汗法、针灸汗法等。
二、吐法
吐法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胃气,疏通气机,排出腑气滞阻的方法,达到清胃火、降逆
安胃、散邪和胃的作用。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吐法有药物吐法、针灸吐法等。
三、下法
下法是指通过通便、利小便等方式,使体内的寒邪、湿凉、热邪、火毒等排出体外,
达到解结、利水、清热、除湿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下法有药物下法、针灸下法等。
四、和法
和法是指通过调和气血、调整气机,达到协调内外、阴阳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和
法常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气机失调的病症。
以上八种治病方法和原则,构成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框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
生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
最佳的治疗效果。
了解和掌握这八法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患者来说,也
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方法,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名词《汗法》
汗法diaphoresis中医临床通过发汗以祛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
又称解表法。
属治疗八法之一。
汗法可使腠理开泄、气血流畅、营卫调和,以解除肌表的邪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就是汗法应用的原则。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如感冒,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表证等,欲透邪外达,均可用汗法治疗。
汗法除使用内服药物外,还可以使用热浴、熏蒸等外治法。
由于表证有寒热性质的不同,所以,汗法又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
又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邪气有兼夹,临床上须参以补益、理气、祛痰、化饮等法,从而演变出多种治疗方法。
滋阴(养血)发汗法滋阴法或养血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阴血不足证。
因阴血亏虚之体汗源不充,感受外邪后,不能作汗达邪外出,单独使用发汗法易伤其津液,使阴液更加不足,须用滋阴(或养血)药与发汗药配合使用,邪正兼顾,解表而不伤正。
常用药物如玉竹、地黄、麦冬与葱白、豆豉、麻黄、葛根等同用,代表方如加减葳蕤汤。
助阳(益气)发汗法助阳法或益气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阳气不足之证。
因阳虚之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后,不能鼓邪外出,须用助阳(益气)药与发汗药配合使用,扶正以御邪气。
常用助阳益气药如附子、人参、黄芪与羌活、防风、麻黄、细辛等同用,代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人参败毒散。
理气发汗法又称理气解表法。
理气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表证兼有气滞之证。
因气分不舒,又感受外邪,须发汗兼理气。
常用理气药物如香附、陈皮、枳壳等与发汗解表药物同用,代表方如香苏散。
化饮发汗法又称化饮解表法。
化饮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表证兼有痰饮之证。
由于患者素有痰饮内伏,一旦感受外邪,则外邪引动内饮,此时,单纯的发汗或仅治其饮,均不能撤其邪,必须发汗与化饮两法配合使用,才可使外邪得解、里饮蠲化。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
中医认为,病因所致
的病变,可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实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八法包括“汗、吐、下、泻、温、凉、清、燥”八种方法,下面
我们就一一介绍。
汗法:汗法是一种通过体表散发热量并引导出汗液的方法。
它可
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废物和毒素,促进循环系统的新陈代谢,适用于食积、感冒、头痛、风湿性疾病等症状。
吐法:吐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胃中余食或寒邪等物质。
它可以
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恶心呕吐、胃痛、呕血等。
下法:下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湿邪、热毒、瘀血等物质。
它适
用于治疗肝炎、胆石症、淋病等疾病。
泻法:泻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肠内障碍物,并通利肠道。
它适
用于治疗便秘、痔疮、胃痛等症状。
温法:温法是通过加热人体局部或整个身体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
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疾病,如痛经、腰痛、风湿病等。
凉法:凉法是通过降温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疗热邪引起
的疾病,如热病、痈肿、口干等。
清法:清法是通过增加心率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
疗热病、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燥法:燥法是通过减少体内湿度,降低体内水分含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疗水肿、风湿病等症状。
以上八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具体治疗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我们建议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先寻求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5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 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 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 也不宜应用汗法。
12
二、吐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 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 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 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 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 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 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 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 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 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 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18
吐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 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忌 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经验丰富的医生常常会遵循“八法”来治疗疾病。
这八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八法。
1. 汗法汗法是通过人体排出汗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汗腾则病退,汗出则邪出。
通过加强汗腺的分泌,使身体的水分蒸发出来,达到祛病的效果。
适用于感冒、头痛、发热、风湿等病症。
2. 吐法吐法是通过控制呕吐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中毒、胃肠炎、急性胃炎、失眠等疾病。
吐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神经和穴位来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3. 泻法泻法是通过排便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口臭、腹泻、便秘、痔等疾病。
泻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肠道的蠕动来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的症状。
4. 化淤法化淤法是通过祛除体内淤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疤痕、肝硬化、痔核、痛经等疾病。
化淤法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流通,让淤积的血液得以畅通无阻。
5. 理气法理气法是通过调整肝脾胃肺等器官的功能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内科疾病和妇科病症。
理气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体内的血液流通,缓解疼痛和不适。
6.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充体内的营养物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亚健康、体虚乏力、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
补法的原理是通过补充体内所缺少的营养物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8. 导引法导引法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改变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用于各种生活作息不正常、习惯不良、体弱多病等疾病。
导引法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身体的内部环境,让机体得到更好的保养和修复。
总之,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作用: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适应症: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辛温解表法:使用辛凉药物,主治风寒表证、凉燥等-麻黄汤、桂枝汤、杏苏散。
辛凉解表法:适用于温热表证、温燥等-桑菊饮、银翘散、桑杏汤。
汗法是一个大法,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肺卫首当其冲,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个治法思想,往往以发汗的方法治疗它。
后来这个发汗思想,就是汗的概念的扩大化,解除表邪,散邪都归于汗法的范围内。
所以我们从定义来讲,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那一个定义包括的就是一个作用机理,一个治疗目的,这里反映出来作用机理包括了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开泄腠理是通过汗法,强行打开腠孔,毛窍,这个直接明显的排汗作法,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调畅营卫是指的调和体表正气,在用汗法祛邪同时又能调和体表的正气,也就指的由于外邪侵袭,使体表的气血阴阳营卫失调,这样通过汗法,既能祛邪,又能调正,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阴阳气血在体表的层次,中医慨括称为营卫;宣发肺气,是因为肺这个系统,分为肺卫、肺系两个大的部份,肺卫是指肺和体表的联系,横向的,肺系是通过肺,通过气道,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纵向的肺系,所以《内经》里提到,肺系疾,指的呼吸道一种痉挛,引起咳喘这类的疾病。
肺卫、肺系,都归于肺脏这个大系统里边。
通过宣发肺气,沟通肺脏和体表的联系,它具体作用是通过宣发肺气使人体的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
阴精输布到体表,润泽皮毛;阳气输布到体表,防御外邪,维护体表体温。
中医治疗八法详解
中医治疗八法详解八法中医:中医8大法及其代表方全方位诠解!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
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
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是通过泻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
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症证。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
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
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热在气分、热在营血以及热在脏腑等病证。
代表方为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丸等。
消法:是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食积、痞块等病证。
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消食导滞丸等。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人体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各种虚弱病证。
代表为四君子汤、四物汤、生脉饮、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汤等。
由于八法是常用治法,而病情比较复杂,往往不是单用一法所能适应,因此,八法及其他治法,常数种方法结合运用,才能全面。
正如古人所云:“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理-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法-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方-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药-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治疗疾病的同时平衡全身的阴阳五行,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
而在中医治疗中,八法是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病的八法。
一、解表法当病人出现感冒、发热等表象外的早期症状时,中医普遍采用解表法治疗。
解表法主要通过发汗使体内邪气排出,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常用的解表法包括汗法、泻法以及通过汤、丸、散等中药剂型进行治疗。
二、清热法清热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体内的热邪引起的症状,如高烧、咽喉发炎等。
清热法可通过清热药物的使用,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火气,达到解毒清热的效果。
清热法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清热降火法、清热解毒法等。
三、泻下法泻下法是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方法。
当病人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时,中医常常会采用泻下法进行治疗。
泻下法通过通便、润肠,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湿气、毒素等有害物质,达到清肠胃、宽中通腑的目的。
四、利水法利水法是中医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尿、排尿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湿气,达到行水利水的目的。
常用的利水方法包括舒张血管、调整水盐平衡等。
五、攻下法攻下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肝胃失调、积食等症状。
攻下法通过刺激肠胃,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积食,达到通肠利便的目的。
常用的攻下方法包括灌肠、泻下等。
六、温里法温里法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病症,如寒疮、胃寒等。
温里法通过使用温热的药物帮助病人温养内脏,达到温里行寒的效果。
常用的温里法包括温药法、灸法等。
七、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液循环不良、淤血等症状的重要方法。
活血化瘀法通过活化血液循环,帮助病人排解体内的瘀血,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捏按疗法等。
八、祛痰法祛痰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痰湿引起的症状,如咳嗽、胸闷等。
祛痰法通过使用祛痰药物或针灸疗法,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痰湿,达到祛痰的效果。
常用的祛痰方法包括吐痰法、化痰法等。
总结: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们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桂枝汤方: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一)
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桂枝汤方: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
(一)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根据前面的知识知道,调补体质用的要么补气要么补血,具体来看是补法,补法是基础,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因为虚所以补。
但是整体来看又是和法,因为参归草三者综合起来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
所谓和法,就是调和阴阳,以及调和表里。
而调补五脏用的就是典型的补法了。
汗吐下温清消,这几法,其实就是治标的方法。
汗出来,吐出来,两便出来,这是中医里驱邪而出的方法,温法,指的是用姜附等热性药使机能亢奋的方法,一般用于机能比较衰弱的情况下,用温法迅速亢奋机能恢复动力,所谓的回阳救逆,大概相当于西医里用激素的意义。
清法,指的是用石膏知母等寒性药使机能降低亢奋状态的方法,一般用于机能过度亢奋的情况,用清法迅速降低该机能的亢奋度,减少元气的消耗。
消法,消痞化积,就是使用一些能够消散化解积聚和痞块的药物的方法,以前这方法在治病时用的不经常用,你看医案里大多数是汗法下法温法清法,但是现代社会,随着肿瘤等疾病的普及化,这方法慢慢常用起来。
如出现伤风症状,气血即不平衡,卫气营血,卫气就是抵抗力,营血就是后勤。
卫气迎面出击,在肌肤表面抵抗风寒,这一动作消耗了很大能量,使身体的能量向气政策倾斜,此时刚患病,总能量还是充足的,气的能量多,相应血的能量减少,这说明需要补血,这样才能气血平衡,维持身体的功能运作。
卫气的抗敌斗争,如果在肌肤之间捕获病菌,会通过发汗排出去,伤风症状出现必然是病菌入侵的,因为邪之所腠嘛,为减少卫气的工作量,可以用汗法助一臂之力。
桂枝汤就是这么一个原理。
桂枝汤: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
卫气作前锋以驱邪,营血为卫气的后勤,脾胃消化饮食提供能量。
所以姜枣草健脾胃,白芍补充营血,桂枝帮助卫气,生姜也有帮助桂枝的作用。
可以这样开方:党参15当归15甘草6+桂枝10,暂且成为时方桂枝汤,这里用当归补血代替白芍,桂枝起到了川芎的作用,并且桂枝生姜一起,发汗作用明显。
中医 八法
中医八法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八法是中医药的核心内容之一。
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攻法、泻法、温法、清法、补法。
每一种法都有其独特的疗效和使用方法,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1. 汗法:也称发汗法,通过鼓励体内的汗液分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感冒发热等病症。
2. 吐法:也称泻法,通过引导体内的湿气而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中风、咳嗽、哮喘等病症。
3. 下法:也称泻法,通过增加身体的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目的,主要适用于腹泻、胃病等病症。
4. 攻法:也称祛病法,通过刺激身体的敏感部位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风湿病、痛风等病症。
5. 泻法:也称排毒法,通过排出体内的毒素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肝炎、胆囊炎等病症。
6. 温法:也称暖法,通过加热身体来增强其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寒性疾病、肌肉酸痛等病症。
7. 清法:也称凉法,通过降温降火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热毒病等病症。
8. 补法:也称滋补法,通过给予身体营养物质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虚症、气血不足等病症。
以上八种中医治疗法在使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治病8法,一次讲清楚!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治病8法,一次讲清楚!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中医治病的,不外乎八种方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这也是根据自然的法则来的。
其实,人体本身就有这八种功能,并且在自发地调动这些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只不过是一个辅助或促进罢了。
这是中医治疗方法的根本。
汗法为什么把汗法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人生了病,最有可能的就是感冒,医生看病,首先也是看是不是感冒,又感冒就要先治感冒。
感冒的邪气是从外来的,侵袭人的体表,我们要通过出汗,直接把它赶出去。
没有生病的正常状态下,我们也会出汗。
比如,夏天出汗就会非常多,其实这也是人体自己在给自己进行一种自发性的治疗。
夏天,外界温度高,人体内的热不容易散不出来,就会以汗的形式来透热;体内,尤其是肌肤筋骨间沉积的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要在夏天趁出汗排出,所以夏天的汗粘粘的。
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人体的自愈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刚感冒,没有吃药,只是吃了一热漉漉、辣呵呵的面条,吃出一身大汗,就好了。
这其实我们自身在遵循中医的原理在调节自己。
汗法,就是让人出汗,它不仅是散热,也不仅是散邪,而且还能够沟通表里,调和阴阳。
很多病在向好的过程中,可能用的并不是发汗药,但人也会微微出汗,一出汗,马上就有一种通透的感觉。
所以,汗法不仅仅是发汗,也不仅仅用于治疗外感病。
吐法邪在上则吐之。
像食物中毒的、喝了农药的,送到医院,就给他催吐,通过呕吐,顺势把邪气排出去。
其实不止中医用吐法,西医也在用啊。
只要是好的方法,大家都在用。
讲到吐法,我想起一件事,我大学的一位老师,教文学的,才华横溢,是很和蔼又有趣的一位长者。
有一年放寒假,学校给他发了一盆很高档的水仙花,除夕,在那举国欢庆的祥和时刻,也是他的水仙花怒放之时,他非常高兴,这盆水仙花伴他全家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春节。
过完元宵节,快开学了,水仙花慢慢凋谢,他看到落花,难免伤感。
有一天师母不在家,老师看着水仙花,花和叶都枯萎了,只剩下又白又粗的杆儿,他舍不得扔,突发奇想,既然这杆儿还是白白嫩嫩的,吃了吧。
中医治病八法之首的——汗法
中医治病八法之首的——汗法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而“论治”有八种不同的方法,称“中医治病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治疗疾病时,只有正确灵活地运用这八种方法,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做到“药到病除”。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八法之首的——汗法。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来源于血,在中医的治病八法当中,汗法居首。
《黄帝内经》记载:“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思是说,即使身体发热很重,只要汗出,热即可退去。
可见,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使人体发汗、出汗,就可使病邪随汗外泄,此谓汗法。
汗法主要用于治疗表证,凡病变部位在皮肤、肌肉、经络,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等,感冒伤风以及各种传染病的初起均属于表证。
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的思想,对于表证,往往首先以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方药如葱豉汤。
由于表证有表寒与表热之分,因此,汗法也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种。
第一种为风寒表证,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此时需要用辛温解表药来辛温发汗,此类药物发汗力较强,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生姜等。
第二种是风热表证,表现为发热重、汗出不畅、口干微渴、咽喉肿痛等,所用的药均为辛凉解表药以辛凉发汗,发汗力比较弱,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等。
其次,汗法在四季的运用还略有不同。
夏季感冒,往往发汗以后,尽管热度有所减退,仍然会身热有汗、心烦口渴、胸闷泛恶、不思饮食、腹痛便稀,治疗就必须解表兼清暑利湿,香薷饮、藿香正气散(水、丸)最为适宜。
其他春、秋、冬季,运用汗法时也各有不同。
中医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论汗法》中说:“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因此,汗法在临床上除用于感冒与多种传染病早期外,还可用于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百日咳、急性肾炎、风湿病、神经痛及荨麻疹等某些皮肤病,甚至是抑郁症的治疗。
中医八法之汗法
中医八法之汗法中医八法,汗为首中医是平民医学,它不只属于象牙塔里的专家,它是每个人的医学。
尽管我们没有足够的医疗知识,不能给别人治病,但《黄帝内经》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我们自己是“上工”,是“圣人”。
预防我们可以自己做,调理我们可以自己做,平衡饮食我们可以自己做,运动、按摩、针灸、刮痧、拔罐我们可以自己做,泡澡烫脚我们可以自己做,体外给药我们可以自己做。
我们自己的症,我们可以自己管。
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症,进行处理。
我们自己管症,自己管不了,我们再把自己交给大夫,任他们宰割。
大道至简。
自我调理,不需要高深的医疗知识。
根据中医理论,机体运行的动力,就是气血,血为气母,气推血行。
气滞血瘀,就会不通,不通则痛,在神经末梢丰富的地方,特别容易觉察到疼痛;气滞血瘀,还可能形成包块,在神经末梢缺乏的地方,它可能静悄悄地增大,而一旦恶性增长,就是癌。
根据中医理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可以侵犯人体,人体的新陈代谢物也会生成风湿寒热邪毒积聚有体内,而形成疾病。
解决滞、瘀、疼、痛、肿、瘤、风、湿、寒、热、邪、毒,中医通过理、法、方、药途径,采取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
扶正祛邪,是中医的基本原则。
以克为生是主要方法,温、补重要,但不能补邪毒,所以通常要先祛邪,当然如果身体虚弱,祛邪也会伤元气。
所以祛与扶,生与克,要全面考虑,辨证使用。
汗法作为“八法”之首,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早在汉代,张仲景就不仅将汗法用于治疗外感病,而且也用于治疗外感病以外的多种内伤杂病。
汗法在《伤寒杂病论》中与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等相比,其运用频率最高,在具体运用上,变化也最为复杂,可见仲景对汗法的重视。
汗法到现代,应用更为广泛,不仅内服中药可以发汗,运动、理疗、熏蒸、桑拿、体外给药,也可以发汗。
应用汗法得当,如鼓应桴,可获良效。
汗、吐、下就是病邪的出路,知道了病邪的性质,知道了它应该走的出路,治病就好比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容易多了。
小议中医里的汗法
小议中医里的汗法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医里边的汗法。
所谓汗法,是中医里面的治疗八法之一。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
又称解表法。
汗法适用于太阳病和少阴病。
少阴病治法为强壮性发汗法。
而太阳病是多种疾病的初起阶段,邪气虽盛,正气也不虚,尚可奋起抵抗。
正邪交争,病情变化迅速,变化证更为多端。
汗法得当,很多病证在太阳阶段即可治愈。
但是若治疗失当,导致失汗或误汗,则病情变化迅速,误治变证最多。
胡希恕胡老讲:“误汗后,不是亡阳,便是伤津。
阳虚证误汗后,往往先亡阳;阴虚证误汗后,往往先伤津。
”表证应先辨虚实,继论汗法。
表实证,脉浮紧,正气不虚,单用汗法,即可祛邪外出,如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
而发汗只能用一次,不可复发汗,否则就是误汗。
表虚证,脉浮缓,胃气已虚,用桂枝汤益胃,生津增液要求啜热稀粥,微似有汗出,不可大发其汗。
胡老讲:使用汗法,不管用何方证,只为求得小汗,调和营卫维护正气。
服药后,汗多身如洗,即为发汗太过,亦称误汗,多指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如需要只能发一次汗。
桂枝汤后有“乃服至二、三剂”,大青龙汤后有“一服汗者,停后服”。
切记。
误汗后的条文《伤寒论》中有诸多提及。
如:《伤寒论》38条:大青龙汤服药法下: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上一篇写的刘孟薇医生解读名家医案第二期:心悸案中也有涉及64条汗出多后气上冲。
--表阳热虚证层次的改变,但是还是太阳病;至38条汗出多后阴虚亡阳(津液虚)机能陷入沉衰,烦躁(阴躁,阳气虚而阴寒盛,或者阳气将绝)津虚不得养心,不能入睡(太阴);到75条汗多后血不足以养心、心下悸,气上冲的厉害,交叉着手按着心下部位,而且让他咳嗽,病人耳朵聋了,听不到了,津液虚灌注不到耳朵了(还是太阳);再到89条内寒里寒之病人复发汗,津液亏虚,阳虚则胃津更伤,蛔虫迫于寒而入膈则呕吐(传变至太阴病)到286条,本是少阴病的病人,脉微细(脉微欲绝,不是少阴病,脉微细(浮中偏于微细)那个微)这个没有津液了,亡阳了,尺脉以侯里,是不能发汗的。
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到底能治哪些病
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到底能治哪些病当今,有这么一句话: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
可见,发汗也是一种治病良法。
而汗法更是位列“中医治病八法”之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对汗法也很是重视。
那么,汗法究竟为何广为流传?哪些疾病又可使用汗法?该如何使用汗法?名老中医为您揭秘。
汗法亦称解表法,在临床上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运用汗法,一要发散,二要清气,三要通络。
汗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或伏邪瘀着窍络从化为他病的,亦可根据“宣可决壅”的道理而用之,常可收一得之功。
因为汗法能开发卫实,疏通腠理,若用于补虚、宣络、温经等药中,又能透发经隧筋骨之间的外邪凝滞之毒,从汗而解。
一、汗法要发散外邪束表,气门闭塞,气的升降出入之道路不畅,根据“客者除之,表者散之”的道理,用汗法进行治疗,常用发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发散风寒属于风寒病因的,就要用辛温类药,开发腠理,驱除风寒,一汗而解,使客邪得除,气门通畅,皮毛之气与肺相通,太阳经脉自然委和。
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荆芥、薄荷等。
麻黄开卫实,宣肺气,使风寒从毛窍而散;桂枝解肌达表,发其汗于卫间,又有宣散走络之能,助麻黄逐风寒从汗而解;羌、防、荆、薄虽是风药亦能散热,羌活气轻而雄,行卫分之表邪,治水湿之游风;防风发散风寒,防御外风,随引经药并行,得芎芷则上行,清头目之风,得羌独则下行,除腰膝之风;荆芥长于治风又兼治血,对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薄荷辛能散风,香能解郁,与诸退风寒类方药如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等方伍用得当,效果颇佳。
唯对表虚自汗之人,切忌慎用。
因汗为心液,过汗或不当汗而汗,则动心液,有伤津亡阳脱气之弊。
2、发散风热风热乃阳邪,东垣书载:皮肤毛腠者,阳之分也。
阳盛则伤阴,故宜辛凉解表剂,发汗而已。
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薄荷、菊花、桑叶、浮萍、苏叶、芦根等。
金银花清热散毒疗风,连翘解诸经之毒,多用有发汗之功,同金银花同用相得益彰。
薄荷辛香走散,菊花益肺开阖,皆有清散走表之效,以苏叶少许,辛温相助,散表邪,无残留之患。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针灸的临床运用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针灸的临床运用点击右上方蓝色“中医传承”加关注,获取更多针灸资讯和临床案例!“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广泛运用于方药施治,有观点认为,此“八法”同样适用于针灸的临床运用,且能提高疗效。
1 汗法1.1发散风寒取大椎、风池、合谷,用平补平泻手法,后溪用烧山火手法,使其产生热感发汗。
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脉浮紧的表寒证,使其发散解表,汗出热退。
1.2清透表热取肺俞、大椎用平补平泻,大椎针刺后用一次性七星针刺络拔罐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用透天凉手法,取其清宣表热。
主治风热外感或肺热内壅,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大泻、或失血之后不可用汗法,若必用汗法时,可先针太溪、阴谷以滋阴,足三里、气海以扶正,再行汗法,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
2 吐法涌吐风痰:以左手食指紧按天突穴,候其患者作呕时,速刺天突穴,以激起内部反射使之上涌作吐,或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按廉泉穴左右,候患者作呕时,速刺廉泉穴左侧以诱导使其呕吐,用上两法若不能吐时,可用鸡羽轻搅咽部,使其助吐。
吐法,易损伤正气,同时病人心理上也难以接受,故运用吐法之前,要做好说服工作,取得患者信任。
年老体弱、妊娠期、失血、气虚者慎用。
3 下咳嗽咳痍,痰稠难咯,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数。
在大吐、法3.1 清肠导滞取天枢、足三里、中脘、小肠俞用泻法,以导滞通便。
主治湿热阻滞,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液的湿热中阻证。
3.2 健脾消导取上脘、中脘、脾俞用平补平泻法。
主治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昧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的食积停滞证。
起到健脾助运,消积化滞。
取其通因通用。
3.3 泻热通便取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太冲用泻法。
针感向下传导。
主治胃肠积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3.4 温下寒实取小肠俞、大肠俞、天枢、关元。
先灸后针或采用温针灸方法,用泻法,适用于寒实秘结之证,使其寒实温通而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用药的方法------中医八法介绍
第一章汗法
1.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或者是发汗法。
2.主治:感冒、外邪侵入肌肤表面,称为表证。
发汗法用来治疗表证,使肌肤表面的邪气在病人的出汗过程中随着汗液的流出而溢出体外。
3.表里的相对概念:
(1)体表的部位属于表,内脏的部位属于里。
(2)经络的部位属于表,脏腑的部位属于里。
(3)腑的部位属于表,脏的部位属于里。
(4)外感的病证属于表,脏腑的病证属于里。
凡是病情比较轻浅的属于表证,病情比较深重的通常属于里证。
4、表证的特点:
(1)引起原因: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人体的肌表引起。
(2)病情比较急促,病程比较短,症候相对比较轻缓。
(3)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症状。
)
5、感冒服用的药物:
(1)解表剂(辛温解表剂、辛热解表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等。
(2)只用桂枝汤发汗,不调理脏腑气血起不到应有的疗效。
(3)a西药治感冒容易产生副作用,损伤肝肾;b病情不是特别严
重不要使用西药治感冒;c感冒的症状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同体质有关;d治疗感冒要对症下药。
6、感冒的类型:
(1)体质偏热-------口干舌燥、喉咙肿痛。
(2)体质偏寒-------腹泻、全身肢体酸痛。
(3)气血虚弱体质-------食欲不振、全身倦怠无力。
(4)体质偏实-----------频繁吐痰、呕吐恶心。
症状:指人体生病后出现的各种病理现象。
如:发热、头痛、咽痛.......舌胎薄白、脉浮等等。
症候:根据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归纳为不同的疾病类型,称病症,不同的病症具有的症状特征,称症候。
7、古方治疗现代人感冒的作用
(1)由于现代人体质复杂(不少人先用西药治不好后才用中药)单纯的古方(桂枝汤、麻黄汤等)仅仅40%左右的现代人有效。
(2)治疗感冒要找准病症、症状。
(3)参考处方:(小儿用方)
症状:小儿5-6岁,在前3-4年中经常感冒,每年换季时经常感冒好几次每次都要打吊针7天以上才好。
治法:从小儿背后的穴位进行拔罐和针灸;同时服用中药汤剂。
参考处方生石膏30克、连翘3克、牡丹皮3克、黄芩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麻黄10克、桂枝5克、北沙参15克、白芍10克、麦门冬15克、甘草5克、茯苓15克。
清热药与发汗药必须同时并用,不可偏重于清热或发汗。
8、哪些人容易感冒:
(1)贪凉、爱吹风、衣服穿得少的人。
(2)小孩和老人。
(3)治疗感冒应特别注意生活上的细节。
(4)治疗感冒要找准原因,风寒感冒可使用针灸、拨罐或是红外线照射,效果最佳。
9、治疗经常容易感冒体质的病人常用方剂:
(1)选择药性温和的发汗药:
防风、葛根、少量的麻黄、桂枝、配合丹参、柴胡、桔梗、甘草,再加上人参、当归、北沙参、麦门冬、白芍等滋阴药。
适用气血虚弱容易感冒的患者的参考处方:
防风10克、葛根10克、麻黄3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人参10克、当归5克、北沙参15克、麦门冬15克、白芍10克、甘草5克。
(2)长期感冒吃药不见好转的患者的用药:
A、长期感冒多方医治不见好转,是患者体质过于虚弱造成的。
B、患者痰中带血,表示肺脏中阴液亏损太多。
C、长期感冒的病人皮肤表面的邪气会继续侵犯到体内,不只是在表面;不仅有表证,体内必然有里症(咳嗽、吐痰等)。
D、药物负作用造成肝肾亏损或气血虚弱。
(3)治疗常用药:
A、发汗药:麻黄、桂枝。
化痰药:半夏、白芥子。
补气药:人参、北沙参、麦门冬、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等药物。
B、首先针对咳嗽、吐痰、咳血的症状治疗,应该使用大量的滋阴、滋肺阴的药物使支气管不出血;其二,待出血症状好转后,加强发汗药,使肌表和体内的邪气随汗液排除体外。
其三,加强补气、补血的药物提高身体抵抗力。
C、短期感冒(1-3天)用药:发汗药配合滋阴药可治愈。
D、长期感冒、习惯性感冒的患者用药(1个月左右)
(1)先针对最为严重的症状进行治疗。
如:高烧(先退热
)咳痰吐血(先治咳痰咳血)等。
(2)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后,再进一步改善治疗。
(3)最后调理患者体质。
注意:上述顺序,千万不要弄错。
参考处方:
桂枝10克、麻黄8克、半夏10克、连翘5克、北沙参20克、麦门冬20克、制首乌15克、白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5克、人参10克、甘草5克、枇杷叶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10、夏天由室内冷气(空调、电扇)与室外高温交替引起的感冒常用药方:
(1)由冷热交换引起发汗(出汗)不能正常进行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冲脖子和背,大约十几分钟一直到全身流汗为止最好。
冲之前应补充500--1000毫升水份。
已可使用温泉或有温水设施的游泳池
桑拿、干蒸热气等。
特别注意:体质虚弱的患者不能使用上法。
(2)常用药物:
发汗药:麻黄、桂枝、防风、薄荷、苏叶等。
滋阴药:白芍、北沙参、麦门冬、何首乌等
补气药: 人参、当归、白术、茯苓等。
引经药:丹参、柴胡、桔梗(入肺经)。
参考处方:
人参10克、当归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威灵仙15克、桂枝10克、北沙参20克、白芍10克、连翘5克、黄岑5克、板蓝根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11、怎样预防感冒:
(1)有感冒症状时,应该多喝水,用热水冲背直到身体出汗。
(2)稍微严重的:选择干蒸、湿蒸、或温泉来浸泡,时间5--7分钟加喝水一次,使汗液排除。
(3)体质特别虚弱者,配合上述进行药物治疗。
12、发汗法可适应的症状:
(1)治疗表证.
(2)治疗里证(痈疮、黄疸、面疔走黄、风水、痹证、妇科带下、哮喘、老年性尿频)。
13、使用发汗法药物配伍上应注意的事项:
(1)一线发汗药:麻黄、桂枝。
二线发汗药:羌活、白芷。
三线发汗药:薄荷、紫苏叶。
(2)使用发汗法治疗里证时,发汗药只能当佐药和使药使用(使用三、四线发汗药)。
(3)使用麻黄时,必须配合2倍的滋阴药来平衡。
如果病人产生内热,还要配合2倍的清热药,如(牡丹皮、栀子等)。
此时应该把滋阴药增加到4倍。
(4)发汗药是汗发,滋阴药是补发,清热药是清发,三者配伍的比例是:汗发1 :清发2:补发5。
参考处方如下:
麻黄10克、桂枝5克、连翘5克、黄芩5克、牡丹皮5克、北沙参20克、白芍10克、生鳖甲30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发汗:麻黄10克、桂枝5克(共15克);
清热:连翘5克、黄芩5克、牡丹皮5克(共15克)
滋阴:北沙参20克、白芍10克、生鳖甲30克(共60克)
引经:柴胡5克、桔梗5克(共10克)。
以上用药仅供参考,临床用药药具体分析。
14、使用发汗法药应注意的事项:
(1)应该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的老少,病情的深浅,灵活应用配伍,达到最佳效果。
(2)不能贪图疗效而服用太大的剂量,适可而止,发汗过多,会损伤体内的阳气和津液导致正气虚弱。
(3)高热患者、烈日、高温下作业突然昏倒者,不能使用发汗法,只能使用清凉透解邪热的方法。
否则会使病情更加严重恶化。
(4)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使用发汗法时,必须同时配伍补益气血的药物。
以免因为发汗过度而损伤体内的正气。
15、发汗法常用方剂说明:
(1)风寒表证:
桂枝汤:桂枝10克、芍药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适应症:太阳中风症,(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太阳伤寒症,(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周身或骨节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
(2)风热表证:
银翘散:银花9克、连翘9克、薄荷6克、牛蒡子9克、荆芥5克、桔梗6克、淡豆鼓5克、竹叶4克、甘草5克、芦根20克。
适应症: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无汗或少汗、痰粘黄、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3)风湿表证:
羌活胜湿丸:羌活9克、独活9克、防风6克、蒿本6克、川芎3克、蔓荆子6克、甘草3克。
适应症:风湿表证,症见恶风、发热、汗出而热不减、胸闷讷呆、小便不利、头痛身重、或全身尽痛、苔白、脉象浮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