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重点复习资料
三农图文知识点总结
三农图文知识点总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生产方式在逐渐变化,农业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
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保障农产品的优质安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是指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生活和乡村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地方。
农村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场所,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的集中居住区,也是国家实行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资源和农民劳动力配置政策的主要对象。
然而,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村的综合治理和改革发展,使农村聚焦特色产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规范,市场更加规范有序,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舒适便利,文化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农民更加富裕幸福。
农民是指在农村地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在农村生活的人。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也是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非农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农民工流动劳动力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稳定。
解决好农民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加快农业转型,丰富农民收入渠道,优化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当前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背景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农民的关心和保障,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国、美丽乡村和农民富裕美好生活的目标。
三农农技知识点总结
三农农技知识点总结农业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最古老的一种经济活动,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它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环境、维护农民利益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农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肥料和土壤管理1. 肥料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在农业生产中,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肥料可以分为有机肥和化肥两大类。
有机肥包括畜禽粪便、秸秆、稻壳等农作物废弃物,化肥包括氮磷钾三大类。
在使用肥料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种类和施用量,以免造成浪费或者污染环境。
2. 土壤养分的管理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养分的供给对保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农民可以采用农业机械化、合理轮作等方法来减轻土壤的压实程度,提高土壤通气性、保水性,保持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平衡。
3. 土壤保护和改良农民在农田管理中,要注重土壤的保护和改良。
例如,在耕地的过程中,要减少耕土深度和耕地面积,增加地膜覆盖面积等方式来减缓耕地退化的速度。
二、植保技术1. 病虫害的防治农民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要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防治。
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来防治病虫害,以减少农作物的减产和甚至绝收。
2. 农作物的病害诊断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农作物患病情况,必须及早控制和处理。
了解并诊断农作物病害的症状和原因非常重要,因为对病害的诊断能够帮助农民选择正确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三、种植技术1. 合理施肥施肥是种植作物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合理施肥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种植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在种植过程中,农民可以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栽培方式的创新,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3. 农作物的栽培制度通过合理选择栽培制度,可以减少耕种的次数,促进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积累,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大学三农知识点总结
大学三农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生产技术1、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生产现代化是指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农村农业生产向高效、高产、高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包括植物种植技术、农作物品种选育、土壤肥料与施肥技术、农田水利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
其中,植物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是农业生产的关键。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浇水、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指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比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合理的农业生产和耕作方式,保护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
5、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包括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农产品的检验和检测、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加工等方面。
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稳定农产品市场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经济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与现代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发展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农村工业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3、农村金融扶贫农村金融扶贫是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投放,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农村金融扶贫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4、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是指通过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发展或其他途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三农政策复习资料
1一号文件: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进一步提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继续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将牧区、林区、垦区纳入补贴范围;2011主题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强调“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2012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13年,强调要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优势产区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2014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2公共问题发生的原因: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是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
市场失灵的原因(1) 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2)外部性造成的问题(3)自然垄断造成的问题: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通过竞争逼迫小厂离开该行业,最后形成自然垄断;扭曲了资源分配效率,政策必须干预。
(4)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性;生产者收费过高,产品或服务低劣,要求政府适度介入。
上市公司年报准确性、高管经理报酬合理与否政府失灵的具体原因:(1)直接民主(2)代议政府所造成的问题(3)机关供给财货所造成的问题(4)分权政府所造成的问题3政策制定的原则1符合人民根本、整体利益的原则A全盘考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人民利益B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C弱势阶层、弱势群体、落后地区的利益。
2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3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的利益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的利益4与法律及上一级政策相一致的原则5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1)政府的公共政策的重点是公平:A、从干预目标的实现来看,具有多元性但公平是基础B、市场的诸多缺陷必须从公平出发才能加以解决C、政府干预的诸多失败,也表现在有失公平上D、从公共政策的本质看;(2)公平的主要内容: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与原则6考虑人性需要的原则7经济性的原则4“三农”问题的实质(一)农业分工程度低,存在严重隐性失业1.农业分工程度低2.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作用3.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地矛盾突出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失业人员向城市的转移 5.农民文化水平差就能力低 6.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加剧(二)农业生产本身的弱势性1.农产品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的商品2.农业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农业生产实现不了规模经济4.恩格尔系数法则的作用5.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和自然风险性(三)农村的市场失灵1.土地产权不清晰2.行政垄断的存在3.城乡信息不对称 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重城轻乡 5.来自工业的负外部性(四)农村的政府失灵1.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政治体制2.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3.行政指令的决策失误4.政府管理者的寻租行为1新农村建设目标、路径与政策的选择(焦建国):作者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以“减少农村,减少农民”为出发点,以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生态与环境保护化为目标与路径,也阐述了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生态与环境保护化的政策选择。
三农复习
C、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要坚决反对保守主义
5、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原 因包括 ( C )
①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动乱;
②在经济上推行保守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长期受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封锁压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改革),实行农民 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
(3)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 是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的?这对农民和农业 产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以工业为中心,农业为工业化服务。 主要问题: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4)22年前,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 如何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地中国农村改革? 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 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人民公社体 制,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美: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宅地法》使农民 和资产阶级在西部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北方 的胜利,开发了西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 辟了广阔的市场。
俄: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以赎买 的方式获得土地,使俄国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 日:日本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
止土地买卖的法令,维护了新兴地主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民、农村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5)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当家作主人,响应国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6)改革开放时期,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7)今天,随着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大量农业剩 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工进城为城市的 基础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加快了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三农考研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农考研知识点归纳总结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在考研政治理论中,三农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三农考研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三农问题的基本概念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农民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农问题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1. 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4.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1.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三农问题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六、三农问题在考研政治理论中的重要性在考研政治理论中,三农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主要表现、解决措施以及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这有助于考生全面掌握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
结束语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也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
希望以上总结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研,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一.热点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XX 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XX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这是在近6年连续发出的第6个加强“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通篇贯穿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夯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应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挑战、做好新一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高考三农知识点归纳
高考三农知识点归纳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高考中,三农知识点是考生必须掌握和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高考涉及的三农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农业生产1. 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土壤分类、农田利用率、耕地保护等。
2. 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的选择、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3.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监管、农药使用安全、农产品标志等。
二、农村经济建设1. 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战略等。
2. 农村金融与扶贫:农村金融服务、农村扶贫政策等。
3. 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障等。
三、农民问题1. 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等。
2. 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分配、农民工工资支付等。
3. 乡村治理与农民自治:乡村治理体系、村民自治等。
四、农村土地问题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
2.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征收等。
3. 农村土地利益相关方:农民、政府、发展商等。
五、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1. 农业支持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
2. 农业法律法规:农业土地管理法、农药管理法等。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 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农药污染防治等。
3. 农业生态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农田生态系统保护等。
七、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素质提升1. 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民文化活动等。
2. 农民教育和人才培养:农民职业教育、乡村学校发展等。
以上是高考三农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考生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备考。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高高考成绩,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关注三农问题,为农业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各位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建设美好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农知识考点面试
三农知识考点面试一、农业环境与资源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农业生产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土壤保护:合理耕作制度、科学施肥、植被保护等,减少土壤质量退化和水土流失。
•水资源管理:合理安排灌溉计划、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保证农田的灌溉水源充足、质量优良。
•农药使用:合理使用农药,遵守使用规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推广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模式,如生态种植、有机农业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2. 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利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资源利用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资源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行高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水资源利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
•农业废弃物利用:将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农作物秸秆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畜禽养殖的粪便可以用于有机肥料生产等。
二、农业生产与管理1. 农作物种植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品种。
•施肥技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养分需求,科学施肥,合理配比肥料。
•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灌溉技术:根据农作物的水分需求,合理安排灌溉,避免水分过剩或不足。
•田间管理:合理安排耕作制度、除草、中耕等田间管理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 畜禽养殖管理畜禽养殖管理是保障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畜禽养殖管理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养殖环境:保持畜禽舍的清洁、通风和适宜温度,预防疫病传播。
•饲养管理:科学配置饲料,合理喂养,避免过度饲养或饲养不足。
•疫病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畜禽健康生长。
三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三农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农业生产
- 农业区划: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将农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方便进行农作物的种植。
- 农作物种植:包括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
- 畜牧业:包括养殖畜禽、养殖管理、饲料供给、疾病防治、产品加工等。
- 渔业:包括养殖水生动植物、捕捞、养殖技术、渔业管理等。
2. 农村经济
- 农业产业化:将传统的农业以小规模、低效益的生产模式转化为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 农产品加工: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销售额。
- 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物流、打包、运输等。
- 农村金融: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贷、农村保险等金融服务。
- 农村副业:农民可通过兼营农村副业来增加收入,如养殖、种植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
3. 农村社会
-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包括改善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卫生设施、环境卫生等。
- 乡村治理:包括乡村干部培训、村民自治、农村协商等。
- 农民生活服务:包括农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服务。
- 农民权益保护: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
以上仅为农村基础必学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具体学习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高考语文三农知识点
高考语文三农知识点作为中国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议题。
高考语文中,对于三农知识点的考查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等角度,介绍高考语文中涉及到的三农知识点。
一、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高考语文中,对于农业发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于农业现状和农业政策的理解上。
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一理论中,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一政策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日益增长。
另外,农业税改革也是近年来的重要政策。
农业税改革的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减免农业税、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等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农民生活农民生活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考语文来说,对于农民生活的考查重点主要体现在对农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理解上。
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许多农民也迁徙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此时,高考语文会对这种现象进行阐述,并引导考生思考城乡差距、农民生活改善等方面的问题。
另外,乡村旅游也成为了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通过农村旅游,农民可以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高考语文中,可能会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以引导考生关注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考语文中,对于乡村建设的考查可能涉及到农村环境保护、乡村教育、乡村医疗等方面的知识点。
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成为了重要议题之一。
在高考语文中,可能会通过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描述,引导考生思考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农村环境。
“三农”重要知识点.docx
一、三农问题细节考点1、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3、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3、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4、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攻方向: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7、农业经营者队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8、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9、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10、特别法人: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12、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1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14、多元投入格局: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15、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16、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17、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要求:(1)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4)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5)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6)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三、乡村振兴总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四、乡村振兴“三步走”(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五、乡村振兴基本原则(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六、三农工作重要建设的几方面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3、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4、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5、华北地区: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6、东北地区: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中华文明的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生产状 起源 况与主要农作物 国家的产生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与社会变革 繁荣与开放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的社会 “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经济重心的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南移 《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的作 中国古代科 者及著作类别 学技术 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及图
如果你是这次农业人物展览的负责人, 那么你会选取中国历史上哪些人物来展览? 并简要说明该人物入选的理由。
连连看
情景:在参观时发现,可能由于展区工作人员 的疏忽,下列农业人物与成就或措施对应完全 不准确。那么你能帮助他们重新正确排列吗?
农业人物
a、炎帝 b、大禹
成就或措施
1、《天工开物》 2、平均地权 3、农业集体化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016·山东烟台)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
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 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 有其责”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
贫穷落后,粮食短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3 一大二公,大办公共食堂
4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
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运动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专题复习与训练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专题复习与训练【背景材料】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研究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对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作了新的部署。
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农村改革发展定为中心议题,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进军号角,指引亿万农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材料二:200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
这份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这份文件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评价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考点分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既便于学科内综合,亦利于跨学科综合,可考性强,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考的考查热点。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也是近几年历史中考的重点内容。
试题多以文字、图表等材料为载体,和“三农”问题紧密联系,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2009年中考备考中要特别关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等。
【知识链接】一、土地改革(1950—1952年)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内容: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三农问题”专题复习一.热点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1号文件)。
这是在近6年连续发出的第6个加强“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通篇贯穿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夯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应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挑战、做好新一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三农政策与农业科技复习资料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三农问题”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温铁军(“温三农”)研究员于1996年正式提出。
中国共产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
占我国总人口近70%。
非指自然意义上居住在农村,并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业劳动者。
其划分的标准并非产业,而是以父母的户籍为唯一标准划分的群体。
农业:是指以土地、水面、草场、山林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产业群的总称。
与其它产业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其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
二是产业链条中断,农业只指其中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则不属农业范畴。
农村:是指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
即人口集居远低于城镇的乡村,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的地域。
三农问题: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二元”结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因为居住在农村的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也是农民。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一)内涵: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
(二)特点:(1)综合性和关联性(2)区域性(3)研究开发的周期长、难度大(4)应用的不稳定性(5)农业科学技术的保密性较差1、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1、微观作用。
提高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比),促进经济增长、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宏观作用。
三农有关知识点
三农有关知识点农业地理:1. 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这一特点对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极为有利。
虽然季风气候能带给我们很多好处,但是由于它的不稳定性,有时也会带给我们灾难。
2. 2.长江.黄河的作用:灌溉.发电.航运。
3. 南方 北方地形: 以丘陵为主 以平原.高原为主年降水量:多于800毫米(湿润地区) 低于800毫米(半湿润地区)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耕地类型: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水稻为主 小麦为主经济作物:茶叶甘蔗柑橘等 棉花甜菜苹果等家禽: 鸭鹅水牛山羊 鸡黄牛驴马绵羊民居特色:注意通风防雨,屋顶坡度大 注意防寒,墙壁厚实,窗户严密,屋顶平缓 饮食习惯: 米饭,口味偏甜 面食,口味偏咸 交通: 有公路铁路,还有水路 没水路陆路交通发达 4.东部:优越的自然条件,比较发达 西部: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5.家住平原,与山为邻,旁水而居等 见总复习p12 自然环境的差异人文环境的差异6.古代促进农业发展:春秋唐朝见励p29现代古代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7孟子的主张见励p318.借鉴,应该怎么说?(1)国家应重视农业发展,从国情出发,制定三农政策。
(2)发挥科技的作用,科技兴农。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4)发展教育,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5)坚持和深化农村改革。
9.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私有)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有)人民公社化运动(消极公有)改革开放伊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10.新世纪以来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农资下乡活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三农基础知识
传统农业主要的生产工具是铁木制农具,以人畜力作为动力,实行手工劳作,生产者根据累世相承的经验和技能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既包涵有高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等特征;更重要的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或制度创新的过程。
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包括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两层含义。
根据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可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体系。
技术科学是知识,而技术则是与人们的实际活动相联系并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技能。
在现代,技术是经物化的科学知识,是人类根据生产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广义来说,技术还包括物化了的各种生产手段和其他物质装备。
农业技术是人们根据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和物质设施等,包括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科技进步的概念1、狭义科技进步指自然科学技术本身(包括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成功应用。
2广义科技进步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量增长的贡献份额后,所有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份额之和。
即除了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等软科学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技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是指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激励制度是组织者为了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其目标相容,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而执行的一种制度框架,它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行为规范和设计的奖惩制度来运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经营:是指农业企业(农户)改变规模狭小的分散经营,根据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股份制:每个农户拥有一定的集体土地的股份 , 但此股份并不具体对应某一相应的地块。
集体所有制被个人化了 , 但个人化之后的产权并没有对经营规模的扩大形成约束 , 因为集体可以将土地统一发包给当地或外地的农民。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与其相关产业(包括农业的前部门和后部门),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上相互协调,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营方式。
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的供给是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两田制:通过土地招租的形式来模拟市场的土地交易。
其做法是将口粮田以外的土地全部收回 , 然后招租。
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第一,农业是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串,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就不会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产生。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也认为,欠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具有提供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隶贡献和外汇贡献的能力。
虽然这一提法只强调了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而忽视了农业本身的发展.但用它来说明农业在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积扳意义的。
第二,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首先要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捅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中,食物是员基本和最重要的。
“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这说明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一切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食物,人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便不能存在和延续下去。
而食物又是由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汲取太阳能和自然界的无机物质合成碳水化合钧等营养要素的功能,至今仍是其他产业部门无法替代的。
第三,农村是国民经济的生态基础,农村生态系统所特有的生物群落、生态环境及生态功能等,既是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基础,又是国民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这一方面的含义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开始论及此问题。
事实上,思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这里所说的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也就是人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毁林开荒和砍伐森林等,破坏的后果是使整个人类社会遭受损失,这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农村是国民经济生态基础的规律。
第四,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手段落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从事食物的生产,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农业本身就构成了国民经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手段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的食物,除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以外,还为人类从事其他产业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农业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从农业中独立出来以后,能否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样要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串的高低,农业在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以后还能够提供多少剩余农产品,不仅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而且为其他一切产业部门的发展规定了一个界限。
“从事加工工业等等而完全脱离农业的工人的数目,取决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超过自己消费的农产品数量。
叫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能够发展多少或者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归根到底受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第六,农业利农村在我国有特殊的地位。
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地位尤为重要,这不仅源于农业是一切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特殊国情:①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9亿多在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
②我国人口众多,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问题。
②农业、农村和农民间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④随警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和如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格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农业将如何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强一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上。
因此,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要馏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农业始终应该是首先被重视和优先得到发展的产业,并且应该在规模和速度上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时刻保护好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行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农业及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请结合实际,试述你对这一决定的理解?(1)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2)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3)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试述“民工潮”现象在我国出现的社会经济原因和历史影响与意义?答:我国之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以“民工潮”为代表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原因是:(1)农村改革的成功是“民工潮”形成的根本性原因,(2)沿海地区先发型经济增长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对廉价劳动力需求是“民工潮”形成的重要拉动力量,(3)经济结构偏差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民工潮”形成的直接动因,(4)党和政府适时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管理政策是“民工潮”形成的体制性原因(10分)。
“民工潮”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传播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外出打工拓展了农民的就业空间,打工收入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2)“民工潮”积累了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的人力资本,(3)“民工潮”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4)“民工潮”实现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降低了工业化的成本,增加了国民经济积累。
(5)“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10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请结合实际,试述你对这一决定的理解?答:(1)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2)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3)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4)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5)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6)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简述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答:1966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提出的合作社的六项基本原则是:(1)入社自由,(2)民主管理,(3)资本报酬适度,(4)盈余返还,(5)合作社教育,(6)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我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类型包括:(1)企业型股份合作经济,(2)社区型股份合作经济,(3)种养业股份合作经济,(4)服务业股份合作经济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和主要组织形式?答: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教发展为手段,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组织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主导产业或重点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有:(1)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农户),(2)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3)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4)中介组织协调型(中介组织+企业+农户),(5)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社、专业协会+企业+农户)从技术层面看,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有何特征?答: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要素的不可分离性,任何社会的农业发展都有赖于该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单一要素形不成生产力。
要素作用的非均衡性,虽然要素形成生产力时必须结合,但各要素的地位作用不平等、不均衡。
部分要素的可替代性,要素组合中土地、劳力、资本可以部分替代,但不能绝对替代或完全替代。
要素组合功能的系统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局部功能之和。
要素组合比例的变动性——各阶段比例不同。
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简要分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困境。
答:从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来讲: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包括宏观需求(政府需求)和和微观需求(农户需求),前者源于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其和社会安定的需要,后者源于追求产量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农业技术创新存在需求不足,产生原因为:人力资本约束,利益约束,规模约束,体制约束。
从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来讲: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取决于业技术创新主体——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农业科研主体利用有关的科技资源进行相应的农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能力。
其决定因素包括农业科技资源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创新效率。
农业技术创新存在供给缺乏,产生原因包括:无效供给较多,投资力度不足,结构矛盾,制度缺陷。
我国农业和农村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中国处于转轨时期的具体特征,我国农业和农村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1、农村经济增长和总量平衡。
2、促进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4、平抑市场风险。
5、保护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
6、人世后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加强农业的对外贸易。
简述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1、原有的制度安排造成的“路径依赖”及由此产生的“锁定”效应,是造成以上各种制度故失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
2、在已有制度的安排下,导致原有制度的“虚位”和“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