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效果探究
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川崎病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球结膜充血等,临床中若未能及时进行相关治疗,病情发展会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神经系统改变以及胆囊积液等,不仅增加临床病症治疗难度,还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生长与发育,现阶段临床中以药物治疗为主,传统治疗以阿司匹林为主,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显示,阿司匹林单用效果有限,为此临床中尝试与其他药物联合运用,在此过程中丙种球蛋白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中就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状况进行综述,内容如下。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治疗;进展小儿川崎病在临床中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中主要采用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其中丙种球蛋白是临床中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其能够良好针对小儿川崎病免疫调节功能异常状况开展治疗,可以疏松免疫抗体,使患者的机体短暂处于免疫保护状态,有效对机体内展开杀菌消毒治疗,对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抑制功效[1]。
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探索分为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为丙种球蛋白与其它药物联合治疗,第二个方向为丙种球蛋白用药剂量调整。
小儿川崎病在临床中病情进展快,疾病发展速度快,快速有效的治疗对患儿健康恢复有重要意义,为提高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中的治疗效率,相关研究人员在临床中不断尝试其应用方式[2]。
一、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用于小儿川崎病治疗中小儿川崎病对冠状动脉会产生较大的损伤,因此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出现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针对这一状况临床中采用阿司匹林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效预防血栓的发生,同时可以良好改善血管炎性反应;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为免疫球蛋白分子,其在小儿川崎病患者中能够良好调节免疫功能,对病毒性传染疾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同时可以抑制细胞毒素的分泌,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的阻断效果,可以良好控制和治疗病症[3]。
在孙星星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在连续用药5d,跟踪访问6个月后发现,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观察组较对照组小,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大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从研究观察指标中可以看出,在进行阿司匹林用药的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能够更加快速控制患者的病症,有效降低疾病对机体的影响,还能良好改善炎性因子水平,达到病症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安全性较高,整体治疗价值较高[4]。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前 尚未探明 的致 病毒素与病原 体的某种特异抗 体㈣ 。 本 次 研 究 的结 果 显示 ,对 照 组 接 受 治 疗后 ,总 热 程 、临床 症状 消退 时间 、实 验室 指标 均 明显 优于 观察 组 ,而且 冠 脉病 变 的 发 生 率 较低 ,说 明所 采 取 的治 疗 方 式 能够 获得 更 为 满 意 的治 疗 效果 ,即丙 种球 蛋 白的单 次 、大剂 量使 用有 利 于川崎 病 的有效 治
吉林医学2 0 1 4 年3 月第3 5 卷第9 期
l 8 9 9
丙种球 蛋 白治 疗 川崎病 疗效 观 察
朱俊芳 ( 湖北省荆 门市第一人 民医院儿科 ,湖北 荆 门 4 4 8 0 0 0)
【 摘 要】目的 :对 丙 种球 蛋 白对川 崎 病 的治疗 效 果进 行分 析 和讨 论 。方 法 :选择 1 8 0 例 川崎 病患 者作 为 分析 对象 ,将 其分 为观 察组 与对 照 组 ,分 别采 用 不 同剂 量 的丙种 球 蛋 白进 行治 疗 。结 果 :对 照组 接 受治 疗后 ,总 热程 、临床 症状 消 退时 间 、实验 室 指标 均 明显优
于观察组 ,而且冠脉病变的发生率较低。结论 :丙种球蛋 白的单次、大剂量使用有利于川崎病的有效治愈 ,可以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
进 行 推广 和应 用 。
[ 关 键 词】 丙 种球 蛋 白;J I l t t : 病 ;疗效 观察
一
川崎病又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结缔组织疾病的 种 ,其 病理 改变 主 要为 变态 反应 性 全身 血 管炎 ,患 者 的 临床表
滴 速根 据 患 儿实 际 情 况选 择 0 . 5 ~1 ml / mi n ,给 药浓 度 为 5 % ,于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应用效果观察及评估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84158·药物与临床·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应用效果观察及评估张有伟(鹤岗矿业集团妇幼保健院,黑龙江 鹤岗 154100)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于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选取24例小儿川崎病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抛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2例。
对照组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冠脉病变发生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其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退热时间、手足肿胀时间、黏膜充血时间以及颈部淋巴结消散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
结论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尤以大剂量疗效更为显著。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冠脉病变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4.1440 引言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儿科多发病,如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可能导致冠脉病变,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临床上应对小儿川崎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近年来,丙种球蛋白被逐渐应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本次研究为了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特选取24例小儿川崎病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数据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
于2013年8月~2015年6月,选取24例小儿川崎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小儿川崎病。
此次研究经患者家长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采取抛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2例。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标签:丙种球蛋白;川崎病;疗效分析川崎病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一般认为与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
好发于6~18个月婴幼儿。
近2年我们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4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川崎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7个月~2.5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作为治疗组。
对照组为2002年7月~2004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6个月~2岁,诊断亦符合MCLS研究委员会的标准。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的治疗方法:①阿司匹林每天30~50 ml/kg,热退后减为每天3~5 ml/kg,持续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
有冠状动脉扩张者加用Vit E每天20~30 ml/kg;潘生丁每天3~5 ml/kg,用至冠状动脉内径<3 mm;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0.5 ml/kg,15 d为1个疗程。
②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抗生素用于继发感染。
治疗组的治疗: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每天400 mg/kg,连用5 d,于发病5~6 d应用最好。
2 结果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2.2 合并症、死亡率发生情况治疗组有冠状动脉扩张1例(占10﹪);无1例死亡。
对照组有冠状动脉扩张2例,冠状动脉瘤1例,心肌炎1例(占33%);死亡2例。
3 讨论既往认为本病病因可能与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对抗生素治疗无效[1] 。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有明显变化,CD4+增高,CD8+下降,CD4+/CD8+比值增高;由于淋巴因子分泌增多,促进B细胞分泌多种免疫球蛋白,因此血清中IgM、IgG等增高,即克隆B细胞活化。
还发现血液循环中免疫复合物IC以及IgM-IC增高,而IgM-IC可促使巨噬细胞释放一种炎症因子(Cytokine),致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血管内皮损伤;由于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增多,其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细胞介素6(IL-6)亦增高,而NAF-α不仅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且抑制蛋白C活化途径,加强了血栓形成的机制。
对川崎病患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ine Forum 2015 年 第 13 卷 第 21 期 ·护理研究·97重症颅脑损伤是由于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该病具有病情重、并发症多及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亚低温治疗是指用具有神经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处于睡眠状态,然后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在保证其脑组织血流量正常的条件下降低其脑组织的耗氧量,减少乳酸的堆积,从而达到促进其神经功能和脑组织恢复的目的。
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时也会使其出现心室纤颤和血压降低等并发症,影响治疗的效果。
因此,临床上在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1-2]。
为了探讨对行亚低温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系统护理的临床效果,我们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亚低温治疗的3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亚低温治疗的3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其中,因高空坠落导致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有8例,因车祸导致 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有16例,因受到打击导致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有9例,因其他原因导致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有2例。
我院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其年龄为16~75岁,平均年龄为47.5岁。
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其年龄为18~73岁,平均年龄为45.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 我院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亚低温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将100mg的氯丙嗪、50mg的异丙嗪及100mg 的杜冷丁与生理盐水进行充分混合后制成冬眠合剂,并按照40~150ug/(kg▪h)的剂量对患者进行持续静脉泵入。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最佳剂量分析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最佳剂量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最佳剂量。
方法:根据患儿就诊的先后顺序将2017年3月--2018年7月期间收诊的58例川崎病患儿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其中,先就诊的29例纳入对照组,后就诊的29例纳入实验组。
对照组29例患儿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实验组29例患儿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调查统计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5%、82.7%,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7%、6.8%,数据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小儿川崎病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比小剂量用药更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高效。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最佳剂量[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324-01川崎病也被称之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血管炎综合症,容易损害冠状动脉,引起小儿冠状动脉病变,增加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系数。
小儿川崎病患病后,若没有及时得到救治,可能累及至全身血管,特别是心肌与冠状动脉,严重时,可引起心血管病变,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1]。
现如今,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常用药,临床证实该药疗效确切,但是关于用药剂量学者众说纷纭。
本文笔者将58例患儿分成2组,均给予丙种球蛋白,但剂量不同,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一共纳入对象58例,全部是我院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儿,入组时间2017年3月--2018年7月。
所有病例临床资料完整,符合小儿川崎病诊断标准,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愿意参与研究,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先天性疾病患儿,且不愿参与研究的患儿排除。
按照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将58例患儿分成对照组(n=29)与实验组(n=29)。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效果探究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效果探究摘要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90例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地塞米松与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不仅能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冲击;川崎病冠膜损伤;小儿;常规治疗小儿川崎病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发生。
为此,本院选取90例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实施不同的治疗,观察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治疗后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观察组男女比例20:25,年龄2~8岁,平均年龄(4.75±1.45)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3.15±0.75)d。
对照组男女比例25:20,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45±1.67)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4.71±0.74)d。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口服地塞米松(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427)1次/d,1片/次,阿司匹林(Bayer S.P.A.,生产批号:2012510,国药准字J20080078)1次/d,50 mg/次。
观察组常规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1次/d,1000 mg/次。
两组患儿连续治疗4周。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3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一类病情发展变化较快的疾病, 要及时的进行救治, 所以该疾病的患者抢救时间更是不容耽误, 患者由于心肌供血不足, 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2, 8-12]。
在临床中治疗该疾病主要采用药物控制症状, 常见药物包括利多卡因以及胺碘酮。
低剂量的利多卡因可以降低心肌的自律性, 具有改善心律失常的作用, 但剂量过大时不仅不能够有效的吸收, 还会逐渐降低心脏的传导能力。
胺碘酮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症状, 还可以扩张心肌周围血管,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所以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3-1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 高于对照组的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实验组PR 间期(0.145±0.010)s、QRS 间期(0.071±0.020)s 均短于对照组的(0.156±0.020)、(0.089±0.030)s, 心律失常发生次数(8952.0±41.3)次少于对照组的(11203.0±63.4)次,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 减少了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 改善了心功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信赖和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1] 张伟勇, 杨春智, 胡桂芳, 等.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 2015(3):38-39.[2] 徐洪庆, 贾晓霞.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社区医学杂志, 2016, 14(6):62-63.[3] 谢东.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7):65.[4] 刘伟光.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27):51.[5] 梁振炼.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10):85-86.[6] 张军, 宋红兵, 田明.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临床荟萃, 2006, 21(5):349-350.[7] 户生信, 李军龙.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32例.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8):1059-1060.[8] 李巧春, 李巧华, 肖景刚.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当代医学, 2012, 18(24):136-137.[9] 张立志.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9):511-512.[10] 鲁玉芬.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122-123.[11] 董华.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2(8):193.[12] 蔡清亮.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河南医学研究, 2015(1):112.[13] 李鸣.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今日健康, 2014(9):37.[14] 钟声宇.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评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9):131-132.[15] 王莉.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6):121-122.[16] 莫志勐.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6):97-98.[收稿日期:2017-01-12]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孙艺萄【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MCLS)的临床疗效。
两种护理方式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护理应用的效果观察
两种护理方式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护理应用的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中的效果。
首先介绍了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护理方式及作用,然后对两种不同护理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观察方法对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种护理方式在减轻患儿症状和提升治疗效果方面有所差异。
在结果分析和讨论部分探讨了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最后得出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中护理方式的选择建议,同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为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护理方式、冲击治疗、效果观察、比较、结果分析、讨论、结论、未来研究、患儿、选择。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进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护理应用的效果观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背景信息。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高热、皮疹、结膜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通过补充患儿缺乏的免疫球蛋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病情严重性,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在川崎病患儿中,护理方式对于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不同的护理方式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的达成,因此有必要对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与观察。
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并通过结果分析和讨论来选择最合适的护理方式,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也希望可以为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展望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过程中采用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优劣,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护理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不同护理方式对患儿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2.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在患儿康复过程中的效果差异;3.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方案。
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
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和淋巴结肿大等。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临床上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注射丙种球蛋白。
对于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1. 川崎病患儿的治疗现状在治疗川崎病的过程中,丙种球蛋白注射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之一。
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和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减轻血管炎症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目前临床上一般推荐使用2克/公斤的剂量来进行丙种球蛋白注射。
2. 高剂量和低剂量丙种球蛋白对比研究最近一些研究表明,采用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可能有助于提高疗效。
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儿童医院进行的研究发现,使用2克/公斤的剂量进行丙种球蛋白注射的患儿,其抗体复发率更高,而使用3克/公斤的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的患儿,其抗体复发率显著降低。
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采用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在治疗川崎病中的可行性。
美国儿科协会也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其中发现了有关低剂量和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的患儿,其缩短了发热时间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减少,且在治疗后的心脏并发症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风险上也有显著的降低。
这一研究结果再次支持了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的治疗优势。
3. 剂量选择的重要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注射对于川崎病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丙种球蛋白剂量。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高危患儿,特别是伴有冠状动脉瘤形成倾向的患儿,建议可以考虑使用高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注射来进行治疗。
而对于一般情况下的患儿,低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注射也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4. 丙种球蛋白注射的不良反应在选取疗程时,医生还需要考虑到丙种球蛋白注射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
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疾病,常见于2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高热、口腔粘膜溃疡、皮疹、手足红肿等。
川崎病的治疗中,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效果。
然而,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于川崎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对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从疗效、安全性两个方面探讨丙种球蛋白的最佳使用剂量。
丙种球蛋白对于川崎病的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然而不同剂量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同。
1.1 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高剂量丙种球蛋白常用剂量为2克/公斤体重,通常需要连续注射2天。
一些研究表明,高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地促进疾病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一项对335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的研究显示,对比1克/公斤剂量组,高剂量丙种球蛋白不仅缩短了发热时间,还能减少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25% vs 53%)。
一项对57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的研究显示,1克/公斤的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同时中低剂量组的治疗费用更低。
综上所述,高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更快的促进病情的缓解,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而中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费用更低,治疗效果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因此,临床应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
二、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安全性比较尽管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于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
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常用2克/公斤的剂量,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持续输注。
一些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增加患儿感染的风险,并且在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发热等不良反应。
一项对高剂量丙种球蛋白880例患儿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高剂量组的患儿发热率、过敏反应率和感染率均较中低剂量组高。
相比于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中低剂量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较低。
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
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疾病,主要影响小儿冠状动脉,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因此早期及时的治疗对患儿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川崎病的方法之一是注射丙种球蛋白,下面将对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
丙种球蛋白是通过分离捐献者的血浆获得的,其中富含IgG抗体,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川崎病的症状。
丙种球蛋白的用法包括单剂注射和多剂注射两种。
单剂注射通常给予2g/kg的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和发热,减轻心脏损伤的风险。
但是有些患儿在接受单剂注射后仍然存在高热和炎症反应,这时可以考虑采用多剂注射。
多剂注射通常总剂量为2g/kg,分为两个或三个给药周期,每个周期间隔1-2天。
多剂注射可以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对那些症状严重、炎症反应持续的患儿尤为有效。
多剂注射可以更好地保持丙种球蛋白的药物浓度,使其维持在有效治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
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也需要重视。
一般来说,推荐剂量为2g/kg,这个剂量已经被广泛应用并被证实有效。
剂量过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如血液黏稠度增加、过敏反应等,因此更高剂量的使用需慎重。
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调整剂量。
除了丙种球蛋白的剂量外,治疗川崎病时还需注意给予亚水杨酸类药物以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形成,以及处理症状的对症治疗等。
注射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川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单剂注射还是多剂注射,都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但是在使用丙种球蛋白时需根据患儿情况合理调整剂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丙种球蛋白注射还需要配合药物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和对症治疗等,以实现更好的疗效。
两种护理方式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护理应用的效果观察
两种护理方式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护理应用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中两种护理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22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予以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及延续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生活质量、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出院时、出院15、30d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出院15、30d 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各项指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未出现不良事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P<0.05)。
结论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中,综合护理及延续护理干預可在不同时期发挥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wo nursing methods of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treated by gamma globulin challenge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22 cases of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n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gamma globulin shock treatment.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mode,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and extended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quality of life,the laboratory examination index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15 days and 30 days later,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15 days and 30 days of discharge,the data of C-reactive protein,platelet count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ch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In combination with gamma 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comprehensive care and extended care interventions can play a role in different periods[Key words] Kawasaki disease;Gamma globulin;Impact therapy;Two kinds of care;Application effect川崎病属于结缔组织病,其病理改变以全身小血管变态反应为主,患儿通常会出现皮肤肿胀、皮疹、发热等症状,对动静脉、毛细血管等多个系统均会累及,冠状动脉损伤是最为严重的危害因素[1-2],可导致动脉瘤及动脉扩张,是儿童发生后天性心脏病原因中较为主要的一种,临床证实[3],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获得较佳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其作用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可能与抑制免疫复合物反应,从而避免冠状动脉受损,起到降温效果有关,同时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预后效果具有改善作用,可保证患儿生活质量,常规护理干预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初步分析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初步分析【摘要】目的:初步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视为临床研究对象,将采用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的34例患儿视为对照组,将采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的34例患儿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分别为94.12%、76.4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的发热、黏膜充血、手足硬肿和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加快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前言川崎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发热、黏膜充血、手足硬肿和淋巴结肿),推测与感染相关。
如该病患儿不及早接受有效治疗,不仅会严重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加重家庭经济上的负担[1]。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分别采用单纯阿司匹林与联合丙种球蛋白对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实施治疗,并对比两种用药方案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共有68例川崎病患儿,均选自2014年4月~2015年4月。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有34例,其中15例女患儿,19例男患儿;年龄为6个月~8岁,平均(2.6±1.2)岁;发热时间为2~7天,平均(4.1±1.1)天。
对照组共有34例,其中14例女患儿,20例男患儿;年龄为6个月~8岁,平均(2.5±1.1)岁;发热时间为2~7天,平均(4.0±0.9)天。
通过统计学对比,两组患儿以上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具体如:口服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3716,生产企业: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最初阶段每天按体重80~100mg/kg给药,分3~4次服用;退热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3~4次服;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天5~10mg/kg,1次服。
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价值分析
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价值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实际效果。
方法: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单次给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分次给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较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更优。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价值【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133-02The value of gamma 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ldrenXue Jiaqin,Huang Mao,GE Yuping,Liao Shanyi.Pediatrics in Leshan People's Hospital 614000,Sichuan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gamma globulin in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ldren.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igh dose gamma globulin single dose treat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w-dose gamma globulin.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igh dose gamma globulin o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ow dose gamma globulin.【Key words】Kawasaki disease; Gamma globulin; Therapeutic value川崎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种,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川崎病主要的病发患者是2~4岁的小孩子,一旦患病之后就会对宝宝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1]。
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探讨
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将本院2019年2月~2021年6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者61例设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治疗研究,以分层随机法原则分组,患儿均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参照组(n=31)取常规剂量治疗,试验组(n=30)取大剂量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变化及治疗效果。
结果:护理前患者炎症因子、细胞免疫指标组间对比无差异性(P>0.05);试验组治疗后IL-6、CRP、CD8+较参照组均下降,CD4+、CD4+/CD8+较参照组均升高,且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但就治疗剂量而言应依据患者病情进展严重程度弹性调整,确保治疗有效。
关键词: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临床效果小儿川崎病是儿童常见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临床疾病,婴幼儿较高发,少数患儿为学龄儿童,发病症状以高热、结膜炎、淋巴结肿大为主,可由血管炎症进展累及心脏冠脉结构,诱发冠状动脉瘤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丙种球蛋白是小儿川崎病临床主要治疗药物,对患儿全身血管炎症抑制、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冠状动脉损伤缓解具有积极意义,但在临床治疗剂量方面则存在较大争议,需在临床研究基础上明确不同治疗剂量临床应用效果[1]。
因此,为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应用效果,特设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9年2月~2021年6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者61例设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治疗研究,以分层随机法原则分组,患儿均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参照组(n=31)取常规剂量治疗,试验组(n=30)取大剂量治疗。
参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0.5~7岁,平均(3.75±1.02)岁,病程(4.57±1.26)d;试验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0.5~7.5岁,平均(4.01±1.05)岁,病程(4.59±1.31)d。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张菊弟;欧伟明;邓明红;张金凤【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00例,均为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2组: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50)与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观察组,n=50).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ZgA、ZgG、IgM水平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结果观察组血清IgA指标、IgG 指标、IgM指标在治疗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儿,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基础上,取丙种球蛋白加用,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7(018)004【总页数】2页(P79-80)【关键词】两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应用价值【作者】张菊弟;欧伟明;邓明红;张金凤【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300;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300;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300;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9川崎病临床以淋巴结肿大、皮疹、口唇皲裂、发热、指趾端皮肤改变等为主要特征,且常有冠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伴发,属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也是重要的诱发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原因,故受到国际医学界关注[1]。
本病病程长,以往首选阿司匹林治疗,其可抗血小板聚集、抗炎,近年丙种球蛋白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其除可对血小板聚集抑制外,还可对血管损伤的免疫反应抑制。
本次研究针对小儿川崎病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
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其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炎、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目前,丙种球蛋白为治疗川崎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本文将对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具有清除病原体毒素、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心血管系统等作用。
根据国内外的临床实践,建议采用2g/kg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为川崎病的标准治疗。
然而,目前有一些研究探讨了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
一项针对川崎病患儿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采用2g/kg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后,住院天数和炎症指标水平均有所降低。
然而,采用更高剂量的4g/kg或6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则可以更快地缓解发病初期的症状和降低炎症指标水平。
此外,高剂量组在治疗后60天内的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也更低。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更好。
然而,有另外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于2g/kg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采用更高剂量的4g/kg并不能降低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
这可能与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时间等因素有关。
此外,还有研究探讨了分次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
一项针对191例患儿的研究发现,分次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时与一次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的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
这表明,对于川崎病患儿,一次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总体而言,不同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疗效存在差异。
建议在治疗川崎病时,采用2g/kg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作为标准治疗。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可以考虑采用更高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
此外,分次注射丙种球蛋白与一次剂量注射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在进行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从而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有效性分析
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有效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有效性分析及评估。
方法:纳入我院80例2017年5月10日—2018年2月19日小儿川崎病患儿。
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治疗,实验组则采取常规用药加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比较效果。
结果:实验组疗效、黏膜充血、淋巴结肿胀、手足肿胀、发热、皮疹消失时间、免疫指标情况相比较对照组更好,差异显著(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常规用药加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理想。
【关键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有效性【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129-02川崎病是一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
出现黏膜充血、淋巴结肿胀、手足肿胀、发热、皮疹等症。
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1-2]。
在严重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害预后。
川崎病儿童需要及时治疗,以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症和疾病进展[1]。
本研究分析了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有效性分析及评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我院80例2017年5月10日—2018年2月19日小儿川崎病患儿。
随机数字表分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
其中,对照组年龄2~7岁,平均(3.61±1.26)岁;病程1~8d,平均(3.21±1.67)d。
实验组年龄2~7岁,平均(3.56±1.21)岁;病程1~8d,平均(3.26±1.62)d。
对照组、实验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治疗,给予抗感染,并阿司匹林口服,每次20mg,每天三次。
治疗2天。
实验组则采取常规用药加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5ml/kg/次静脉注射,每天一次,治疗2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效果探究
作者:魏晓红程巍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18期
【摘要】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90例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地塞米松与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冲击;川崎病冠膜损伤;小儿;常规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8.102
小儿川崎病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发生。
为此,本院选取90例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实施不同的治疗,观察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治疗后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观察组男女比例20:25,年龄2~8岁,平均年龄
(4.75±1.45)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3.15±0.75)d。
对照组男女比例25:20,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45±1.67)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4.71±0.74)d。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口服地塞米松(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427)1次/d, 1片/次,阿司匹林(Bayer S.P.A.,生产批号:2012510,国药准字J20080078)1次/d, 50 mg/次。
观察组常规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 1次/d, 1000 mg/次。
两组患儿连续治疗4周。
1. 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经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
3.3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7.78%(P
2. 2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小儿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
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小儿川崎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幼儿,小儿川崎病由于扩张冠状动脉,而导致患儿出现心肌缺血、心肌炎等合并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2]。
早期的诊断及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还能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
本研究中,本院对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果。
地塞米松又被称为德沙美松,是抗炎和抗过敏药物,适用于各类炎症的治疗[4]。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和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物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消炎作用。
给予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地塞米松与阿司匹林),能有效缓解引起炎性反应的疾病,从而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据相关医学资料显示[5],常规治疗(地塞米松与阿司匹林)效果不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效果可观。
丙种球蛋白能有效预防传染性肝炎和预防麻疹等病毒性疾病感染,对严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6]。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是把免疫球蛋白内含有的大量抗体输给患儿,使之从低或无免疫状态很快达到暂时免疫保护状态,由于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起到杀死细菌和病毒作用,因此免疫球蛋白制品对预防细菌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丙种球蛋白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抗体,能缓解患儿免疫功能紊乱情况,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能有效封闭血小板表面,从而降低血管炎综合征发生率[7]。
丙种球蛋白含有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此能有效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和预防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给予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不仅能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宏茂,李晓惠.小儿川崎病的诊治.中国医刊, 2012, 47(9): 28-33.
[2] 朴金花,杨思睿.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和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1):72-74.
[3] 何兵,孙燕,李小鸥,等.川崎病109例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医刊, 2012, 47(11):87-88.
[4] 蒋勇,赵梦,李维禧,等.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和预测指标.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9):676-680.
[5] 晏萍兰,李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8):1366-1368.
[6] 张敏,胡秀芬.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研究进展.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28(21):1672-1676.
[7] 赵劭懂,陈俊,葛许华,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的系统评价.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22): 1716-1720.
[收稿日期: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