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电视剧理论批评与电视剧创新_著名教授曾庆瑞访谈_赵晖
2014年第6期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电视文艺评论家,长期关注电视艺术理论建设。
理论评论建设对电视剧创新能够提供怎样的思想动力,我们专访了曾教授。
一、创新不再是选择,而是必须记者:中国电视剧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的思维模式更需要创新,那么作为我国研究电视剧理论的专家,您如何看待中国电视剧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曾庆瑞:中国的电视剧发展到2013年已有55年的历史。
这些年来,我们经过了两代电视人,创造了很多辉煌。
中国电视剧无论是事业规模还是产业规模都达到了巅峰状态,具有一种王者的气势。
我们通常讲的有很多题材问题,有光明灿烂美善的一面,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肮脏的东西,但总体上的态势,就是必须创新。
我们很长时间都认为,创新只是一种选择,你可以创新,我可以守成,现在看来不是。
在整个世界剧烈变化的今天,创新不只是一种选择,而是生存发展的必须。
韩国三星的现任会长有一个说法很震撼我,现在三星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超一流的企业了,但是他还说,三星现在的主体产品十年后都会死亡。
这启发了我们,在电视剧领域中,大家不能麻痹。
不创新,中国的电视剧事业和产业都会在新旧交替中落伍,有些东西会被淘汰。
我曾接触过一个年轻的女制片人何静,她的代表作品《我是特种兵》,复播了200次,投资回报翻了4倍;还有《麻辣女兵》,央视告诉她全国复播了198次,湖南播出时全国收视率破3,而且湖南还为电视剧特别搞了一个选秀节目《麻辣女兵》。
她认为,军旅题材电视剧发展到现在需要突破的东西太多了。
我记得前年评金星奖的时候,我看过一些她的作品,已经把青春偶像的东西以及叙事元素叠加进来,焕然一新了。
我们看到了这一代军人的全新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
她告诉我们,在走创新之路的时候,对传统的题材进行演绎,都要不断追求创新。
果然,2011、2012两年,她已经站在中国电视剧创新的潮头了。
这是一个风向标,预示着我们这个领域的创新不是个别的,而是全行业全领域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多种挑战。
受限于技术条件和制度体制,广播电视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和僵化。
这个时期,广播电视以政治宣传为主,其余节目相对较少,民众的娱乐需求几乎无法满足。
然而,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广播电视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
随着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和创新。
1983年,中国广播电视总局成立,这标志着广播电视行业开始走向市场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广播电视开始引进国外节目,拓宽内容领域。
此外,广播电视的技术设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传统的模拟电视转向数字电视,提供更清晰、更丰富的观看体验。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
2002年,中国启动了地面数字电视的试点工作,为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视频观看,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格局。
在当前这个阶段,广播电视行业开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清、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广播电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也面临着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变,需要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全媒体生态的构建。
总的来说,中国广播电视经历了起步阶段、单一发展阶段、创新阶段以及数字化网络化阶段,不断适应和引领技术发展的变化。
未来,广播电视行业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实现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实现媒体的全方位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电视剧市场的竞争格局
1 2 3
竞争主体
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竞争主体主要包括国有制作机 构、民营制作公司和外资制作公司等。
竞争格局
国有制作机构在资金、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民 营制作公司则更加灵活,外资制作公司则具有国 际化的视野和经验。
竞争策略
优秀电视剧作品及其影响
《甄嬛传》
《人民的名义》
这部古装剧以其严谨的历史考据、精致的 制作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 为中国电视剧的经典之作。
作为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力作,该剧深入 揭示了社会现实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 关注和讨论。
《欢乐颂》
《琅琊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部现代都市剧以其贴近生活的剧情和鲜 活的角色塑造,成功地吸引了年轻观众群 体,成为了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人才培养
中国电视剧在国际化进程中,注重人才培养,为未来的发展储备 了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人才。
06 中国电视剧的未 来展望
技术创新对电视剧发展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电视剧制作效率和画质清晰度, 为观众带来更优质的观影体验。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为电视剧创作 提供更多可能性,如沉浸式剧情体验、交互式叙事等。
文化交流
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合作拍摄
中国电视剧与海外制片方、导演和演员合作拍摄,共同打造国际 化作品,提高了中国电视剧的国际影响力。
学术交流
通过国际影视节、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中国电视剧从业者与国际 同行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在那个时代,中国电视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媒体,并在国内迅速普及。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关注电视的发展,将其视为宣传思想的重要工具。
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代中央电视台(CCTV),播出了全国范围的电视节目。
起初,电视节目的制作条件有限且落后,只能播出一些简单粗糙的节目,但人们对电视的热情依然如此高涨。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不断改善,中国电视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这是电视技术的一次巨大飞跃,打破了以前的技术限制。
同时,电视节目的多样性和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除了政治宣传节目,电视剧、新闻报道和娱乐节目也开始涌现出来。
然而,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并不一帆风顺,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电视行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
电视节目的质量大幅下降,很多经典作品受到查禁,电视行业一度陷入低谷。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电视行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电视技术进一步升级,画质更加清晰,色彩更加丰富。
各类电视节目开始出现,包括电视剧、综艺节目、体育赛事等。
通过电视媒体,人们可以感知到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和信息。
200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进一步发展壮大。
CCTV已经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媒体之一,并向世界播送了大量的中国文化。
同时,各地方电视台的崛起也推动了中国电视行业的繁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中国电视行业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机等各种终端,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
同时,中国的视频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也成为了人们获取电视节目的重要渠道。
在当前,中国电视行业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碎片化观看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随着流媒体服务的崛起,传统电视行业需要面对互联网公司的竞争。
总体来说,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追寻技术进步和节目创新的过程。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当时,电视剧以纪实主义的风格为主,大多数剧集都以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政治宣传为目的。
这些电视剧多数由政府机构或国营媒体制作,并且由于技术限制和政治敏感性,制作水平较低,内容单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开始迎来一次创新的时期。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这种变化也反映在电视剧的题材和风格上。
一些电视剧开始探索现实主义和人性关怀,注重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一代人》、《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很高的评价和口碑。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电视剧的市场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制
作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不仅涉及到剧本质量的提升,还包括摄影、音效和特效的技术创新。
同时,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涉及到更加广泛的题材和风格。
一些电视剧如《伪装者》、《白夜追凶》等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当前,中国电视剧不断挑战传统剧集的观念,并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一方面,网络剧成为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新亮点,互联网的普及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
另一方面,一些电视剧也开始尝试将中国的文化元素和风格推向国际市场,例如《延禧攻略》等作品在海外获得了相当高的人气。
总结起来,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从政治宣传到现实主义再到国际
化的发展历程。
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展示了中国影视产业的崛起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将继续探索多样化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优质的视听体验。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起步阶段,主要特色是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公司和中国电视公司,并且广播电视媒体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直接掌控,垄断经营模式成为主要特色。
二、改革开放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主要特色是市场化和多样化。
随着政府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控制力度的松动,广播电视行业逐渐迈向市场经济,并且逐渐放开了对私有资本的限制,引进了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竞争化的趋势,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体制改革阶段:1980年代初,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进行体制改革。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局,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推动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化和多样化发展。
2.技术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引进数字技术,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接收。
这一技术创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得到了提高,为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内容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注重内容创新。
政府鼓励广播电视媒介机构加强自主创作,提高节目质量,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和纪录片。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也加强了与国外媒体的合作交流,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国外节目,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
总之,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具有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的起步阶段特色,以及市场化和多样化的改革开放阶段特色。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等重要阶段,不断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中国电视:只有笑得最早 没有笑到最后——中国策划与节目创新三步曲
有所 改进 。
美 国C S 哥 伦 比 亚 广播 的 故 事 ; 龙 门 阵 ” B( “ ,摆 人 文 公 司 ) 16 年 9 创 办 了一 话 题 故 事 ; 于 98 月 “巴 渝 人 家 ” 记 , 分钟” 。是 世 界 上 最 为 成 功 烫 ” 串 起 高 兴 的 故 事 ; 拍 , “ 的 新 闻 节 目 之 一 。 在 谈 到 案 说 法 ” ,演 绎 情 与 理 的 故
视 同 时 段 的 收 视 率 制 高 点 , 档 交 友 节 目 给 我 们 带 来 哪
然 后 是 浙 江 卫 视 的 “ 爱 向 为 前 冲 ” 身 于 近 乎 白 热 化 的 跻 些思考 呢?
中 国 电 视 界 在 节 目模 式 建 构 上 .一 般 有 三 种 方 式 或
途径 :
反复 出现在媒介 中。如 “ 开 此 ,改 造 性 的 模 仿 成 为 现 实 心 辞 典 ” 对 英 国 “ 想 成 为 谁 百 万 富 翁 ” 节 目模 式 的 引 中诸 多 电视 台 的 首 选 。 这 种
模 仿 ,往 往 选 取 对 象 的 创 意
俗 炒作 吸 引眼球 。
进 。 英 国 一 直 是 全 球 最 大 的 核 心 ,但 在 形 式 上 进 行 适 当
“0 钟 ” 成 功 因 素 时 , 6分 的 该 事 ; 人 文 天 下 ” “ ,讲 述 亲 人
目策 划 实 践 当 中 , 个 业 界 适 时 转 化 嫁 接 .谁 就 有 可 能 整
眼 球 , 继 而 是 江 苏 卫 视 的 都 应 对 此 引 起 足 够 重 视 。 那 成 为 我 国 电视 节 目创 新 影 响
“ 诚 勿 扰 ” 抢 占 了 全 国 卫 么 从 节 目策 划 角 度 出 发 , 非 三 力 的 大 赢 家 。
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演变
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演变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演变一、综艺节目的起源和发展电视综艺节目是指综合了多种娱乐元素、通过电视媒体向观众进行展示的节目形式。
它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后来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普及。
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最初的模仿和借鉴,到现在的大胆创新和多样化,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二、初期的模仿和借鉴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节目多是模仿国外的经典作品和借鉴国内的传统文化。
例如,中国的音乐节目《歌曲大旋风》模仿了美国的《星期六夜现场》;讲故事的节目《中国故事》受到了西方的《纪录片时间》等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目形式单一,创新欠缺,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逐渐形成的综艺节目体系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不再局限于模仿和借鉴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节目有《笑傲江湖》、《光荣绽放》、《快乐大本营》等,它们增加了文艺元素和互动环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同时,电视综艺节目也开始分为谈话性、竞技性、纪实性等不同类型,覆盖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四、大胆创新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大胆创新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节目形式更加多元化,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类型。
例如,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展现了参赛选手的个人魅力和音乐才华;大型户外竞技节目《奔跑吧,兄弟!》等在节目中加入了悬疑游戏环节,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
此外,网络综艺节目的崛起也带动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通过网络平台的直播,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成为综艺节目的新宠儿。
五、电视综艺节目的市场与产业化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不断演变和发展,节目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节目制作公司、赞助商、广告商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希望从中获得收益。
《中国电视剧》课件
品牌塑造
通过推广和营销,树立中国电视剧的 国际品牌形象。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影视机构的合作,共同制 作和推广中国电视剧。
市场拓展
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中国电视剧的传 播范围和影响力。
05
中国电视剧的创新与未来 展望
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
总结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电 视剧在技术创新和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 显著进步。
演员魅力
中国电视剧中的演员表现出色,获得国际观 众的喜爱和支持。
故事吸引力
中国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吸引国际 观众,让他们沉浸其中。
语言与字幕
中国电视剧的字幕翻译质量和配音配乐对国 际观众的接受度产生影响。
中国电视剧的国际竞争力与品牌建设
品质提升
提高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和故事质 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02
中国电视剧的类型与特点
古装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词
以古代社会为背景,展现古代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
详细描述
古装剧是中国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还原古代社会风 貌和人物生活,展现古代人的智慧和情感。古装剧的剧情通 常涉及历史事件、宫廷斗争、武侠冒险等元素,具有浓郁的 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现代剧
总结词
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中国电视剧的市场现状与 趋势
市场现状
市场规模
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持 续增长,成为全球最大
的电视剧市场之一。
观众群体
中国电视剧观众群体广 泛,涵盖各个年龄层次
和不同社会阶层。
制作公司
中国电视剧制作公司众 多,形成了一批具有影 响力的制作公司和工作
室。
(完整版)中国新闻节目发展史
• 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 • 单调、缺乏形象感的口播新闻尽可
节目龙头的《新闻联播》在编排方
能地配上照片、地图、影片、幻灯
面实行了创办以来的第一次“改版"。 或字幕,20多年中一直沿用的新闻
将以前明确分为三块的国内新闻片、 片配乐的做法被取消。《新闻联播》
国际口播稿和国际新闻录像,按其 的片头和开始曲、播音员背景、预
• (3)新闻专题类节目:包括新闻专题节目、新闻杂志节目。 • (4)新闻谈话节目:包括新闻访谈节目、新闻讨论节目。 • (5)国际新闻类节目:包括国际新闻节目、对外新闻节目。 • (6)大型新闻节目:包括大型新闻事件节目、大型新闻活动节目。
2/8/2020
电视新闻节 目的5个发展
阶段
曲折 创业阶段 (1958-
2/8/2020
• 1984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办《午 间新闻》;1985年3月开办了《晚 间新闻》。1991年7月5日,中央 台在第一套节目9:00—9:10开 始直播《早间新闻》。至此,中央 台每天的新闻播出次数已达9次计3 小时5分钟,早、中、晚三个时段 的新闻节目空档基本填补完毕。
• 上海电视台1987年7月5日开办了 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新闻透视》
• 初创时期的《新闻联播》,它的 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 运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快 则三五天,慢则十天甚至半个月 才与观众见面。
• 197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使 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80 年代初,省级以上的电视台基本 是ENG和摄影机并用,并逐步向 录像化过渡。
• 1979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两位 年轻记者张长明和王纪言用长镜 头抓拍了能享有特权的上层人士 子女乘公家轿车到王府井购物、 游玩的情景。这条解说词不多, 但纪实性颇强的批评性报道《王 府井停车场见闻》,1979年9月 12日在《新闻联播》中一播出, 顿时舆论哗然。第一次触及到了 特权思想和不正之风,引起了观 众强烈共鸣和极大的反响。这条 批评性报道起到了先导作用。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播电视发展历程我国⼴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具,是⿎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明和精神⽂明的现代化传播⼯具,也是党和⼈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
⼴播电视事业⼏⼗年来得到了巨⼤的发展,其历程⼤致可分为⼏个阶段:⼀、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播是⼈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的是美国匹兹堡⼤学教授、加拿⼤出⽣的费森登和被称为“⽆线电之⽗”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次语⾔⼴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的KDKA电台正式⼴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座⼈民⼴播电台,1940年12⽉30⽇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语⼴播组织,故称新华⼴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播⾳,到1945年,经多⽅努⼒才恢复播⾳,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县继续播⾳。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播电台在3⽉25⽇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播电台。
1949年9⽉27⽇,改名为新华⼴播电台,12⽉5⽇改称为中央⼈民⼴播电台。
1958年5⽉1⽇,我国⼤陆上建⽴的第⼀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电视节⽬,9⽉2⽇正式开播,10⽉1⽇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播电台诞⽣,1958年第⼀座电视台诞⽣,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化⼤⾰命”期间,⼴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的挫折。
这⼀阶段⼴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的特点。
⼆、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它距离⼤多数中国⼈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学生:邓芳指导老师:贺敏湖南女子大学文学与传媒系,长沙410004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了荧屏“主力军”。
然而,商业利益的介入使得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进入了“娱乐至上”的怪圈,过度的追求娱乐,片面的强调经济效益从而造成了节目本身缺乏创新及文化内涵,忽视其应具有的公共责任性。
论文深入浅析了电视娱乐目的特质及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不足并据此探讨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视娱乐;现状;问题;趋势一、电视娱乐节目的概念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
[1]美国是电视娱乐节目的发祥地,在美国的电视理论中,电视娱乐节目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外延上,电视娱乐节目包括:电视剧、艺术晚会、体育、谈话、音乐电视(MTV)、游戏等多种类别。
现实中,综艺游戏节目,黄金时间电视剧、情景喜剧、谈话节目、猜奖节目等构成了电视娱乐节目的主体,其中综艺游戏节目一直是娱乐节目的重头戏。
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一)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界定目前,大家普遍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综艺大观》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开端。
研究《综艺大观》这类早期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特点,可以给电视娱乐节目一个狭义的界定——那些有意识地去满足公众娱乐需求去策划和制作的电视节目。
由于娱乐风潮的影响,电视节目中娱乐元素的广泛开发和运用使得电视娱乐节目从内容和样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娱乐谈话节目、娱乐新闻节目、娱乐生活节目等等各类电视娱乐节目。
之前的定义已经不能涵盖这些节目,特别是不少节目满足娱乐需求的目地性不再那么明显和可以。
(二)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说法,中国的娱乐节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综艺化本体阶段。
从“吸引眼球”到“召唤心灵”——我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之路探析
最大 买主 是美 国 。 电视益 智 类节 目 《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在 1 9 年 开播 98
技 术 恰 好满 足 了现 代人 渴 望 贴 近 对 后 迅 速风 靡 全 球 ,2 0 年 在 全 球 5 个 0 1 6
象 ,通过 占有对象 复制品来 占有对 象 国家地区以5 个版本播 出。 6
“ 末位 淘汰” ,进而 获得 足够 的商 业 多诺就在 《 文化 工业 :作 为大众欺骗 仅 占1 %。2 0 年 ,英 国电视节 目出 4 06
利润。在此背景 下 ,很多媒体 只是一 手段 的启蒙 》一书中 ,提 出 “ E .亿 文化 工 口创 收 入超 过6 3 英镑 ,其 中卖 味地 强调迎合受众 ,赢得收视率 而将 业 ”(Ut n u t ) 20 C I r id sr 的概念 ,指 的 电视节 目模式的收入是4 0 万英 镑 。 ue y 职 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抛之脑后 ,这 是 是凭借 现代科技 手段大规模地复 制 、 电视 节 目形态创 新之路上必须面对 和 传播 文化产 品的娱 乐工业体 系。复制 思考 的问题。
域
外
所获得 的数据都是 电视台调 整、修 正
中国电视行业在 数年 问,已有多 的模式特 色。与 日本 电视 相似 ,韩 国
视 野
已有节 目和创办 新节 目的依据 。 因为 个广 电集团成为上市 公司 ,资本 化运 电视娱 乐节 目也着 力发 挥传播本 国文
坚持 “ 受众 本 位 ”的 电视 创 新 价 值 作 在 业 界 已 威 为 常态 。 是 否 可 以利 用 化的功能 ,通过节 目传承 民族的 多种 观 ,促使 其深入 了解 受众 的需 求 ,这 法律或者 其他手段来促 进传媒业 的市 文化 ,保 留传统文化在现代 人生活 中
中国电视电影研究
中国电视电影研究中国电视电影作为国内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内影视文化的生态,并应对当前文化产业的变革和挑战。
发展历程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在初创期,中国电视电影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电视台为主要制作和播出机构。
这一时期,电视电影的制作数量和品质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成长期,中国电视电影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
21世纪初,随着国内影视产业的崛起,电视电影的制作和播出逐渐走向市场化。
各大电视台纷纷成立影视制作公司,积极投入电视电影的制作。
同时,网络平台的出现也为中国电视电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
在成熟期,中国电视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影视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新技术、新平台的广泛应用,中国电视电影的创新和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电视电影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电视电影的制作和播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观众对电视电影的品质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国内各地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电影发展规划。
例如,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北京怀柔国家影视基地等,以期能在影视业寒冬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电视电影的重要传播渠道,为电视电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未来趋势中国电视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政策、经济、技术等。
政策方面,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影视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财政、税收、人才等多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中国电视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
经济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观众对高品质、多样化电视电影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为主导的阶段。
从以“宣传品”主导到以“作品”、“产品”为主导,每一发展阶段上,电视节目创新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力图对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的历程作一梳理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予以思考和前瞻。
一、“宣传品”为主导阶段(1958—1978):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模仿“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
”(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9、34、31、34、53、235、178页。
),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电视的内容生产,主要围绕党和政府的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宣传,承担的是“宣传教化”功能,扮演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突出强调的是意识形态要求。
导向正确、领导满意是节目质量、宣传效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由于处在初创阶段,电视节目从技术到艺术远未成熟,更多是从邻近的广播、报纸、通讯社、新闻纪录电影和戏剧(舞台剧)、电影(故事片)那里学习、借鉴和模仿。
如在影像上模仿纪录电影(“新影体”);在文字风格上模仿《人民日报》(“人民体”);在播报方式上模仿人民广播(“广播体”);在报道体裁上则模仿的是新华通讯社(“新华体”)……在传媒系统当中,电视像是新闻纪录电影的缩小版,人民日报的影像版,人民广播的图象版,新华通讯社的精简版;在艺术系统中,电视则更多从戏剧(舞台剧)、电影(故事片)那里直接借鉴、吸纳内容、样态与方式,不少电视节目被观众视为“小戏剧”、“小电影”。
1. 电视剧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到《党救活了他》、《相亲记》、《新的一代》、《火种》等中国早期电视剧,其大多场景构成单一、故事情节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结构线索。
如《一口菜饼子》的背景就是一块灰天幕,场景只是一个草棚子和一些简单的道具,整个剧时长只有20分钟,故事情节就是姐姐向妹妹讲述一口菜饼子的故事。
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该阶段的电视剧采取的几乎都是直播方式,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观赏同步,没有录制和剪辑,“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接近于舞台剧。
”(“在艺术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创造的,它们永远不是从现实中搬来的。
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所有种类的艺术的基本创造物融合无间(即使它们具有了相似性)。
也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各门艺术可以互换(置换)”。
参见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腾守尧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2.电视新闻“早期北京电视台的摄制人员大都来自‘新影’厂和‘八一’厂,……在观念和实践方面都深深影响了早期中国电视的电视新闻,……创作手法如出一辙。
”“早期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有图片报道、电视新闻片以及口播新闻。
”这些新闻节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图片加解说,如图片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形式。
采用的图片大多来自新华社,在摄像处理的同时加配解说词”;二是新闻纪录片加解说,如电视新闻片,北京电视台设立的固定栏目《电视新闻》,主要播放的就是这种节目类型;三是口播广播稿,即口播新闻,这些稿件主要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由沈力播报的《简明新闻》。
3.电视文艺电视文艺是早期电视节目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1958年就有了国庆焰火晚会的转播,从1960年开始就有了综合性的文艺晚会——春节文艺晚会。
尽管早期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对诗歌朗诵、舞蹈、相声、曲艺、杂技、音乐等艺术样式的直播或转播,没有进行成功的“电视化”,但是它对电视文艺节目形式的尝试和探索,还是为我们的电视文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三次《笑的晚会》,尤其是第三次《笑的晚会》,“试图突破社会上现有文艺节目的局限,创作适于电视演播的喜剧节目”,对中国电视文艺,尤其是晚会类节目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技术与艺术基础。
这一阶段电视节目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借鉴、模仿的“杂交”,因此,一些节目呈现出“四不像”状态,如“电视片”既有故事性,也有新闻纪实性,其解说词既不像传统新闻报道,也不像传统文学样式,而显现出“别样”的形貌,《收租院》就是此一阶段电视节目创新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作品。
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中国电视节目体现出以导向正确、领导满意、凸显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宣传品”特质,在节目创新方面,主要体现为借鉴、模仿其他历史积累较长、较厚的传媒样式与艺术样式,尚未形成自己鲜明独立的传媒特征与艺术特征。
当然,借鉴、模仿常常是创新的第一步,这一时期在借鉴、模仿中的一些探索也已显现出一些具有突破可能的新质。
二、“作品”为主导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式与观念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电视一方面努力摆脱上一阶段模仿、借鉴别种传媒样式、艺术样式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在上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索具有电视独特传媒特征、艺术特征的新形式和新观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内容生产之路(所谓“中国特色”,即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按照中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中国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与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中国民则特色、气派、风格、口味的电视节目。
参见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概括而言,这一阶段电视内容生产是以“作品”生产为主导的阶段,电视从业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追求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肯定。
在电视形式、观念上追求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是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的一个重要口号,再加上思想上的空前解放,因此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追求得到肯定。
参见时任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在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1983年3月31至4月10日)上的报告《立志改革,发挥优势,努力开创中国广播电视新局面》。
)成为这一时期节目创新的突出特点。
(一)形式与类型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节目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为电视专题片、电视剧和电视文艺这几种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以及节目主持人这一电视独特标识符号的出现上。
1.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电视人在本土实践中提炼、概括出的节目类型。
这一时期电视专题片生产量大,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电视荧屏支柱性的节目内容之一。
以其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风光风情片,以展现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地域风光为主,如《大连漫游》、《哈尔滨的夏天》、《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在文艺界乃至社会上引发了较大争议,并导致中国大陆原创流行音乐的崛起)。
这些电视专题片在视听表现力与冲击力上做了不少新探索;二是文化片,以表现历史文化创造与进步为主,标志性的作品就是轰动一时的《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等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结构成功地运用到专题片的创作上,创造了电视文化片的“话说体”;三是主题鲜明,同时又渗透着个人独特思想、视角的政论片,如《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与纯粹的宣传片不同,这些政论片已经有意识地将思想宣传融入个人化思考与表达之中;四是行业宣传片,涵盖了农业、工业、教育、军事、外交等众多行业领域,在宣传中也加入了创作者个人化的理解。
这一时期的专题片,无论是哪种类型,既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宣传报道,也不同于国外纪录片,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出创作者独特思考、观察与表达的节目类型。
2.电视剧20世纪80年代,小型摄像机、录像机、录像磁带的出现,演播室设备的更新,甚至是特技设备的应用,为电视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电视剧在80年代前期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并在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走向成熟。
”(耿文婷:《春节联欢晚会的理性省思》,《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这种成熟不仅表现在电视剧创作数量的迅速增加上,更表现在对电视剧艺术本体、电视剧剧作形式、电视剧题材的探索取得了成功:如完成了舞台化向电视化的过渡。
本时期的电视剧已由早期直播的舞台剧,发展成为可以录播,具夹叙夹议、跳进跳出等特点的单本剧,如《凡人小事》、《蹉跎岁月》等。
再如以单本剧为主经由多本剧向以电视连续剧为主过渡。
从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推出到各种题材电视剧的大量涌现:像人物传记类的《鲁迅》、《秋白之死》,哲理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纪实类的《女记者的话外音》,历史类的《努尔哈赤》,名著改编类的《红楼梦》,农村题材类的《雪野》、《辘轳女人和井》,改革反思类的《新星》等等。
电视连续剧的故事性、悬疑性、连续性使其很快成为电视受众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成为电视荧屏最主要的节目内容,这种情形在全世界电视内容构成中也是少有的一道独特风景。
3.电视文艺电视文艺与综艺的创新引人注目: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出现,它把中国传统庙会等内容、形式搬到了电视荧屏,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新的艺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