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厨房》的死亡主题看日本的民族生死观

合集下载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生死观念探析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生死观念探析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生死观念探析日本民间故事一直以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传统,其中生死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贯穿于各类故事之中。

本文将探析日本民间故事中所体现的生死观念,并从不同角度解读其中的内涵。

一、生死循环的概念在日本民间故事中,生死循环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根据日本神话传说,人们相信人的灵魂会在死后转世,重新投胎为新的生命。

这种观念被喻为“輪廻転生”(Rinne Tensei),即生命在死亡后会以不同形式继续存在着。

这与佛教的转世轮回观念有所关联,体现了人们对生命持续性的认知。

在民间故事中,这一观念常常通过人类与神灵之间的交流展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与神灵的接触,了解自己前世今生的缘由,从而明白自己的命运和生死所在。

同时,通过表现人类与神灵之间的纠葛和情感交流,可以看到生命的延续在幽微的境界中得以展现。

二、生死观念的双重性尽管在日本民间故事中存在生死循环的观念,但与此同时,生死观念也体现出一种双重性。

在一些故事中,生与死被视作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个例子是《雪女》故事中的“冷与暖”。

雪女是一个美丽但危险的存在,她代表着死亡与寒冷,而主角与之相恋,则代表着生与温暖。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能够看到生死对立却也相互关联的现象。

在日本民间故事中,生死观念的双重性也可以从人类与妖怪之间的互动中体现出来。

人类与妖怪的联系紧密且复杂,有时妖怪会帮助人类,有时又会伤害人类。

这种缤纷的关系展示了生死观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三、生死观念的转变与背后的文化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民间故事中的生死观念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并深受当时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平安时期,人们信奉神道教,观念中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日本民间故事中得到了体现,人们把自然元素融入到生死观念之中,将生命与自然相连,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终结。

而在战国时期,日本社会进入战乱状态,人们对于生死的关注更加加深,这种焦虑情绪体现在民间故事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死的断裂与重续。

新时代语境中中日女性的个体回归差异——以中日同名小说《厨房》为例

新时代语境中中日女性的个体回归差异——以中日同名小说《厨房》为例

新时代语境中中日女性的个体回归差异——以中日同名小说《厨房》为例作者:尹凤先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一海之隔的中日两国,在几个世纪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使两国文化背景同源同宗。

尽管两国民众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不同,但文学终极价值目标对两国女性心态的反映方式却殊途同归。

本文以中日同名小说《厨房》作为分析切入点,尝试对比当前时代语境下女性个体权利的缺失。

关键词:新时代语境中日女性个体回归差异1987 年吉本芭娜娜的《厨房》发表在《海燕》杂志上,并获得了海燕新人文学奖。

此后其续篇《满月》问世,在日本文坛以及世界文坛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第十六届泉镜花文学奖,并引领了日本女性作家的创作走向。

1997 年,徐坤凭借同名小说《厨房》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中外小说同名在文学创作领域并不少见。

两部小说《厨房》无论是探究小说意象包含空间文化语境,还是探索中日文化的发源,抑或是分析两部小说对中日女性个体回归差异的分析,都能为中日女性话语内涵及女性意识趋向的差异提供充足的依据。

一、中日女性《厨房》个体回归主体意识的觉醒首先,创作者本身女性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

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无法摆脱文本中社会内容、创作者的社会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此三方面的桎梏。

正如巴尔加斯·略萨所提到的,文学兼顾两种形象,其一是社会发言,其二才是文学本身。

作为时代和社会的艺术表征,中日女性作家在借助《厨房》彰显凝固性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主体回归意识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20 世纪末特有的文学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宏大意识形态逐步催生出两位女性作家以女人的身份思考、撰写、表现女性个体回归意识的创作理念。

这本身也是中国女性个体意识摆脱社会意识回归本体的一种表现及象征。

其次,女性对抗生活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变相觉醒。

生活作为复杂混沌的整体,也是文学庞大空间叙事元素的集合体,而厨房却是此整体、集合体中不起眼的一个角落。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以《厨房》《月影》为例剖析吉本芭娜娜笔下的成长历程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以《厨房》《月影》为例剖析吉本芭娜娜笔下的成长历程

在 吉本 芭娜 娜 的作 品 中经 常 开篇 就 出现 死亡 ,有 时甚 至是 大量 的 上 的支 撑 ,让 他 的这 份 仍在 继 续 的爱有 所 依托 。在疗 伤 的初 级 阶 死亡 。然而 ,她笔 下 的死 亡所 带 来 的悲 哀 、无 助 与孤 独感 却没 有 段 ,这 样 的物 质 载体 是 必要 的 ,它 让 主人 公 免于 面对 失 去至 亲 至 使主 人 公 就此 沦 陷 ,而是 经 过痛 苦 的挣 扎 与 自我 愈合 将这 种 不 幸 爱所 带来 的无尽 的空虚 与寂 寞 。 最终 变 为成 长 的 力量 。 《 厨 房 》讲 的是 少 女樱 井 美影 失去 所 有亲 人后 ,只 有在 厨房 的 冰箱 旁 才 能睡 的安 稳 。这 时 , 曾经受 她祖 母 受 到 了家 的温 馨 ,从 而慢 慢 完成 了 自我 愈 合 ,走 出 阴霾 的心 境 。
《 月影 》 中这 种 物质 载体 则 足 “ 水 兵服 ”。阿 格 失去 了 自己
迹 中相似 的情感 经 历 ,从 而 引起 很大 的共 鸣 。吉本 芭娜 娜 的作 品 挚 爱 的女 友 由美 子 ,从此 每 天 穿着 女 友生 前最 喜欢 穿的 水兵 服 。 , ’ 。 ‘ 受 日本年 轻 人 的喜 爱 ,特 别是 年轻 女 性 ,很 多人 对 她 的作 品爱 他 认 为 ,东西 不 过是 东 西而 已,不 过 ,穿 上去 觉得 很 有精 神 。对
芭娜娜 想要 通过这些人和事 来描 写世界 的美好 ,道 出成长历程 中 自我
在 《 厨 房 》 中 ,开 篇 即 提 到 “ 这 个 世 界 上 ,我 想 我 最 喜 欢
疗伤 与救 赎他 人的过程。本文 以吉本 的 《 厨房 》与 《 月影 》为例 ,从 的地 方 是厨 房 ”。为 什么 偏偏 喜 欢厨 房 而不 是 其他 事 物呢 ?因 为

从吉本芭娜娜的小说看日本的生死观

从吉本芭娜娜的小说看日本的生死观

杀, 有 的是受 了很 大 的打击 , 有的是 因为苦 闷 , 有 的
是 因 为他 们 与 这 个 世 界 格 格 不 入 , 生活在梦幻 中 , 又
找不到融入现 实世界 的方 法 ,最终只能 在彷徨 中结 束 自己的生命。他 们认为只有死才能得到解脱 , 死 的 意义大于生的意义。小说 中生与死的世界相互交叠 , 小说 中的人物在 这样 的世界 中呼吸 、 生活 、 欢 笑和悲
的父 亲 参加 了一 个 神秘 的宗教 团体 集 体 自杀送 了
样说 道 : “ 希望读过这些 小说 的人 能够暂 时停 止 自杀
的念 头。让人 进入 另一个 世界 , 希望能让人 的脑袋浸 泡在温泉里那样 。其实简单地 说 ,就是想 肯定 ‘ 生 存’ , 肯定 ‘ 活下去 ’ 这样 的内容。”
题, 吉本芭娜 娜的小说也不例外。“ 死亡 ” 是从她的处 女作开始就反 复出现 的主题之一 。小说 中所描 写的
在 日本 , 自杀率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在各种各样
自杀新 闻铺天盖地而 来的 日本社 会 ,悲观厌 世情绪
是现代人的通病 , 就像小说 中的人物一样 。 很 多人选 择 了自杀。美 国文化 人类学 家鲁 恩 ・ 本尼 迪克特 在
燕” 新人文学 奖。《 厨房 》 也被 译为 多国语言 , 在世界 文坛掀起 了一股热潮 , 奇迹般 地营造 了一种 “ 芭娜娜 现 象” 。随后 , 吉本芭 娜娜 又陆续 推 出了《 哀愁 的预
感》 《 白河夜船 》 《 N ・ P 》 《 甘露 》 《 蜜 月旅行》 《 不伦 与南
美》 《 阿根廷婆婆》 等一系列畅销小说 。吉本芭娜娜 的
文学观 有别于传统 立场 ,她 的小 说大多是描 写普通

现代人的绝望与救赎——读吉本芭娜娜《厨房》有感

现代人的绝望与救赎——读吉本芭娜娜《厨房》有感

1中 2016年 第2期(总第520期)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69Wide-angle Lens 【广角镜】一、吉本芭娜娜的现代观吉本芭娜娜,1964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

作为成长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女性作家,吉本芭娜娜经历了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她以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将这种变化变成她笔下一个个平凡、真实而又超前的现代社会的图画。

在《厨房》一文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吉本芭娜娜的现代观,一是她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描写,二是她文中现代化的家庭关系及对变性人的设定。

提起日本,我们会想到樱花,会想到榻榻米,会想到严格的家庭关系。

但在《厨房》中,我们看到的完全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描述。

比如,女主人公樱井美影在祖母过世后受田边雄一邀请,第一次来到田边家的时候,她举目眺望,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的和室住宅,也没有我们说起日本就会想起的独门院落,而是一幢高高耸立的10层公寓。

她想,从那上面远眺,夜色一定迷人。

然后她下了电梯,“留心注意着响彻整个走廊的我的脚步声。

”远眺的夜景本来就是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产物。

夜景,算是现代社会带来的美好。

而必须注意自己的脚步声,则是为了避免打扰别人,这无疑只有在高楼公寓才会有这样的困扰。

很显然,这完全是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写照。

还有第一次观察雄一家的厨房时,她描述道:“最小限度常用的必备厨房用具,整整齐齐地摆挂着。

和我家一样,其中也有银色平底炒锅、德国产的削皮刀。

祖母爱发脾气,但只要削皮时顺手,她就很高兴。

”作者说是常用的必备厨房用具,又特别点出了削皮刀是德国产,而后又好似不在意地说,只要削得顺手,祖母就很高兴。

可见作者十分认同和享受时代的发展,它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作者也认为一切对生活有帮助的产物,无论国家,都值得肯定和该被利用。

更甚者,在之后,一个温暖悠闲的中午,因为没有餐桌,他们把东西放在地板上吃。

这在传统的日本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可是她却写道:“阳光透过玻璃杯,日本凉茶荡漾着绿波,映现在地板上美妙无比。

吉本芭娜娜《厨房》中的人生哲学

吉本芭娜娜《厨房》中的人生哲学

吉本芭娜娜《厨房》中的人生哲学作者:刘少东李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9期摘要:吉本芭娜娜的小说总是面对死亡来谈生活,故事情节也总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

但作家却用自己温婉细腻的文字记录下死亡所带给人们的伤痛和人们面临死亡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生存下去的意志。

其作品总是充满丰富的感性和淡淡的哀愁,但总能给读者们展现出人在面对待死亡时可能体验到的心灵世界。

小说《厨房》正是作家对人生的领悟,其蕴含着人生哲学具有一定的人生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厨房》;人生哲学作者简介:刘少东,男,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中日关系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悦,女,天津理工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1吉本芭娜娜在日本家喻户晓,其作品代表着日本当代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被誉为日本当代文坛的天后,与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这些大家作品的民族性特别强的特征所不同,作家吉本芭娜娜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正努力超越日本民族的界限,去洞察和挖掘人性中相通的部分”。

[1]作家立足于日本文学界的标志是其代表作《厨房》。

该小说自1987年11月获得海燕新人文学奖后,又于1988年再次赢得日本第十六届泉镜花文学奖。

《厨房》与吉本芭娜娜的多数作品一样触发人们的心灵,使读者不禁思问自己的人生,更或引发对死的思考。

无论哪个国家,厨房是家所必不可少的地方。

而厨房对于没有家人的人来说使用率很低,那些厨房多是没有生活气息的厨房,是没有生命的厨房,但作者笔下的《厨房》则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所在。

本文试通过对《厨房》中所出现的三位主要人物的分析,来阐释作家《厨房》中的人生哲学。

一、樱井美影的人生哲学——苦难蕴育勇气樱井美影作为《厨房》的主人公一开始就表明了其精神依托——厨房。

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其人生的一个鲜亮独白,“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

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前我对日本的认识真的不多,只是局限于中国历史书上的描写,它是一个残暴、没有人性的国家。

渐渐地跟随着国际新闻的报道以及世人的评论,发现小小的国土面积上的人有大大的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都是名列前茅。

不禁对这个和中国关系复杂的东方强国产生了好奇,搜集的资料越多,越是对日本人的生死观感到由衷的敬佩。

说到日本,日本文化,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白云笼罩的富士山,娇美的樱花,身佩大刀,勇于切腹的武士。

日本文化给人的印象或许正如这些事物所象征的,一边是美丽和柔弱,一边是尚武和残暴。

在日本有句很美丽的话: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

而武士道又是一直支持日本走到今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之一。

将樱花和武士相提并论,就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崇尚忠诚死亡”的独特生死观。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别与中国和西方国家。

中国人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有一个孕育、产生、成长、衰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对于生存和死亡就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基督教的定义中,“自杀是罪恶”,所以很少会有人选择自杀,因为得不到原谅。

但日本却有一种赞美剖腹和殉情的情结。

在日本人心中,死并不是结束,而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所以日本人的葬礼永远是最简洁的。

日本人一直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

只要自己属于这个团体,就要对这个团体尽职尽责。

如果发生什么严重危害团体利益和声誉的事件,自己有不可原谅的失职责任,应以死谢罪。

有报道说一日本公司由于消防工作没有做好造成一场大火,公司社长竟然选择了自杀来谢罪。

这要是放到中国或是其他国家,最严重也不过是罢职或是入狱。

所以看到这个报道时会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但是细想日本文化,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有密切联系。

如此独特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浅析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厨房》的象征意义

浅析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厨房》的象征意义

浅析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厨房》的象征意义作者:王昕昕来源:《大观》2017年第02期摘要:吉本芭娜娜是日本文坛的女性作家,其创作笔风细腻独到,受到众多读者的推崇与青睐。

《厨房》是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品,该作品以“厨房”为生活空间,对小说中祖母、田边雄一家的厨房进行着重描述,以此来成为主人公美影的精神寄托,更是作者吉本芭娜娜情感传递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本文以吉本芭娜娜及其代表作《厨房》的简介为主要出发点,从家庭、生死观、精神良药、成长见证四方面对吉本芭娜娜《厨房》的象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和重点探讨,以期引导读者更好的理解该部文学作品。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厨房》;象征意义前言:吉本芭娜娜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侧重于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从成长、心态、情绪等方面入手对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成长氛围进行着重描述,引导主人公在他人的帮助及自我的成长之中获得新生,而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厨房》则是其该种创作理念的有效表现。

在小说《厨房》中,吉本芭娜娜描写了美影在失去双亲之后,如何在祖母、田边雄一家中的厨房获得精神慰藉和心灵满足,从这一层面来说,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厨房》又被称为“治愈系小说”。

对此,本文对吉本芭娜娜《厨房》的象征意义进行着重探讨。

一、吉本芭娜娜及其代表作《厨房》的简介吉本芭娜娜原名是吉本真秀子,是日本著名评论人吉本隆明的女儿,年幼时深受父亲的影响,虽然与姐姐同样喜欢漫画,但是从小却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

在日本文坛发展之中,吉本芭娜娜与村上春树齐名,并成为日本文学的“天后”和“天王”。

吉本芭娜娜凭借其处女代表作《厨房》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这部作品曾获得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第十六届泉镜花文学奖,先后被多个国家翻译出版。

同时,吉本芭娜娜在继《厨房》之后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如《泡沫》、《一种体验》、《哀愁的预感》等,通过这些耐人寻味、朴实无华的文学作品,曾经在日本文学发展进程之中掀起了“吉本芭娜娜现象”,并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现代小说新纪元的发展进程。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 0000班级、学号:日语0000、00号系 (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 00000开题时间: 2008-8-6完成时间: 2009-11-122009年11 月 12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0000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观念文化上的根源。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及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来论述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独特生死观1.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

194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的2.4%。

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了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

日本以每10万人中有25个多人自杀,名列第一。

由此,日本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男女平均寿命)的国家,也成为自杀率世界第一的国家。

前一个第一反映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水平;而后一个第一则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一边是众多的人舍弃生命、慷慨赴死。

这里边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而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又促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节。

1.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中国人感觉中的不可理喻。

起始于死亡和心灵的残缺,归结于新生和爱情的完满——以《厨房》和《满月》为中心

起始于死亡和心灵的残缺,归结于新生和爱情的完满——以《厨房》和《满月》为中心


我是为他们而做的。”特别是在 田边家 的厨房里,美影 也 不是没有可 能巧加利用 ,让 自己活 得有趣有味 。为此,
和惠理子交流着各 自的故事 ,讨论着生死。在 《 满月》中插 最好 丢弃天真 ,保持骄傲 ,学会冷静 。通过或多或少 的努 入 了惠理 子以 自述形式出现 的一段爱情 故事 :雄一的母亲意 力 , 人 们 一 定 能够 过 上 自己 希 望 的 生 活 。 我 希 望 把 我 的 这 识到 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 ,要求 “ 惠理子”去买一株 “ 生 种信 念传递给那 些 日日为痛 苦忧思所 折磨,心灵在不 知不 有
活 的追 忆 和 怀 念 。而 田边 家 的 厨 房 是 重 生 的厨 房 , 代 表 着 对 未 来 生 活 的 憧 憬 和 期 待 。 Ⅲ 曾经 同祖 母 一 起 生 活 过 的 厨
房 ,已经 随着祖母 的离去而失去 了家的气息 ,但 田边家 的
死 亡与新 生、超越男 女的 自我认 同等 几个方面对 作品进行 厨房却 因为 田边雄一和其 母亲 的存 在而充满 了家 的温 暖气 分 析 ,指 出作品所兼具 的传统性 与现 代性——起始于死 亡 息 。于是 , 田边家 的厨房 成 了美影最 终走 出祖母 死亡的 阴 和心灵 的残缺,归结于新生和爱情的完满。 《 厨房 》 的整 个 故事 都 围绕着 厨 房展 开 。在 小 说 的
砖 。之 后 , 她 的 作 品 《 沫 》 、 《 愁 的 预 感 》 、 《 泡 哀 白河 的发 展 。
夜船》等 都登上 了畅销 作品 的排行榜 。她也凭借 《 厨房》
然而 ,同是在 《 厨房》和 《 月》 中出现 的舞 台—— 满
以及之后 的这些作 品而 与村上春树 一起被誉为 “ 当今 日本 厨房 ,祖 母家的厨房和 田边家 的厨 房相 比却有着 本质的不 文坛 的天王 天后 ”,并 在 日本文坛刮起 了一股 “ 吉本芭娜 同。[祖母家的厨房是死亡 了的厨房,代表着对过去家庭生 3 娜 旋风 ”。所 以,解读 吉本芭娜娜 ,离不开对其 《 厨房》 及其续篇 《 满月》 (《 厨房 I》)的研究。 I 本文试 图从 《 厨房 》和 《 月》中象征意义 的运用 、 满

日本人的生死观分析

日本人的生死观分析


自杀



自杀趋势

1998年自杀者达32863人,有统计以来 首次突破3万人。

2003年34427人,为最高峰。一直到 2009年每年大约有3万2千人次。
2010年起呈下降趋势,2012年开始低 于3万人。 3月自杀最多 日本男性自杀者占70%,中老年男性自 杀率居世界前列


自杀

切腹
具 体 表 现
心中:殉情、集体自杀
自杀

“武士道”的切腹
生死剧、名节 礼仪、制度

历史沿革
平安末期、南北朝 江户时期
水腹、手腹等切腹方法
切腹
明治6年废止切腹刑法

“心中”的来源


江户初期,近松门左卫门“忠” 初期:发誓、剪发、刺青等男女间确 认爱情的行为 中期: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心中 死”“心中情死”
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心中死心中情死现实中无法走到一起的男女死后可以在天国过上幸福生活自杀fromwho2012每10万人的自杀人数自杀自杀癌症304心脏疾病160脑血管疾病118肺炎99外事故35自杀282006死者中15810万日本人有209人自杀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日本自杀率世界第10日本中老年男性自杀率居世界前列自杀1998年自杀者达32863人有统计以来首次突破34427人为最高峰

3,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 了集体而献身是光荣的。
日本人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
生 死 观
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 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 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 无上的荣誉。
至今日虽然有所削弱,但仍顽强
地保持着。

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 《厨房》 读后感

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  《厨房》  读后感

吉本芭娜娜为日本当红女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现在日本文坛后来断大放异彩,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天后”。

吉本作品反映了现代城市人的生活和人文情怀,女作家个性鲜明、细腻别致的写作风格亦使她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吉本芭娜娜曾自言写死亡是为了表现如何走出黑暗,“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

令人佩服的是:吉本芭娜娜固执地坚信这世界上所有的爱与温暖的情感,而且还坚信着这些爱与温暖永远不能够长久——所以她写:“人不可能永远和挚爱的人相聚在一起,无论多么美妙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消逝,一如时光的流逝”。

而她的处女作《厨房》就是对她的这一观念的深刻描写。

主人公少女樱井美影失去所有亲人后,只有在厨房的冰箱旁才能安睡,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生活得黑暗让她孤独绝望,冰冷空荡的屋子满溢着失去亲人的心痛和生活的迷茫。

这时,曾受她祖母关照的田边雄一与他的变性人母亲惠理子收留了她,这个像社会异类的病态家庭却使她感受到了温馨。

从厨房出发,她慢慢地从最黑暗的孤独中走出来……来到田边家,樱井发现了田边的孤独,发现了他的母亲,也就是他的父亲因丧妻而孤独悲伤而做出变性的举动----由田边的父亲变成了田边的母亲。

可是田边父亲在母亲死后的日子却逐渐发现人生的意义,让他的人生有意义。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田边也就变得那么不一样了。

田边和樱井都有伤痛、无奈和孤独,因此厨房是他们共同寄托思念的地方,樱井奶奶曾经待过的地方,田边妈妈待过的地方,这里有他们一切温暖的回忆。

在主人公心中厨房是疗伤的最好场所,但也是满怀回忆的地方。

厨房是主人公心灵的慰藉,但是樱井并没有长久地沉浸在对痛失亲人的伤痛中,并没有将自己掩埋在悲痛交织的厨房之中,她选择了勇敢地走出去,开始新的生活。

她的勇敢和坚强为生活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弥漫着迷茫浮躁的社会的青年树立了伤而不悲的形象。

对于她的坚强和勇敢,我感受到人间的情爱温暖,感受到人的精神的坚强。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免面对生命中的告别,我们丢失心爱的玩具,和心爱的人挥手作别,丧失某种能力,离开习以为常的环境……但愿此后的人生仍然能够彼此祝福彼此想念。

《厨房》读后感

《厨房》读后感

《厨房》读后感
《厨房》是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少女樱井美影失去所有亲人后,被收留在一个病态家庭中,从厨房中走出来的故事。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练,真实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家庭关系的纠葛。

故事中,樱井美影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有在厨房的冰箱旁才能安睡。

田边雄一和他的变性人母亲惠理子收留了她,这个病态家庭却使她感受到了温馨。

从厨房出发,她慢慢地从最黑暗的孤独中走出来。

在这个家庭中,她学会了烹饪,学会了与人相处,也学会了坚强和勇敢。

她与田边雄一之间的感情也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整个故事中,厨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它不仅是美影的睡眠场所,也是她的学习场所和安全港湾。

她在这里学会了很多东西,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同时,厨房也是惠理子的领域,她在这里发挥着自己的烹饪天赋和个性,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乐趣。

整个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是情感却非常丰富。

樱井美影从最初的孤独和无助,到最后的坚强和勇敢,一步步地走出了自己的阴影。

田边雄一和惠理子的人性也非常真实,他们的善良和病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总的来说,《厨房》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展现了日本社会的一面,也展现了人性的一面。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同时,它也是一本非常温暖和感人的小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
温馨的情感。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入殓师》是一部由三船敏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入殓师如何通过处理死者的遗体来接近生死之间的真相,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通过对电影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受到了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首先,日本人的生死观受到了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生死被视为一个非常神圣和令人敬畏的过程。

对于日本人来说,死亡不仅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也是历史的终结和生命的转折点。

在电影中,入殓师认为处理死者的遗体相当于为他们提供解脱,这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念,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对于死亡与重生的思考。

其次,日本人的生死观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日本传统宗教中,尤其是佛教和神道教,对于生死有深刻的理解和启示。

佛教教义认为生命是轮回转生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律和命运轮回,死亡不是终极结束,而是重生的转折点。

在电影中,入殓师在处理死亡的过程中注重一切对家族和祖先的敬意和贡献,这是日本佛教信仰盛行的重要体现。

此外,日本人的生死观受到了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在日本文化中,生命被赋予了高度的尊重和珍视,这与日本社会重视纪律和秩序的价值观有关。

因此,在日本社会中,任何人都有责任保护生命,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

在电影中,入殓师以入殓的方式尊重和保护死者的生命和尊严,这是日本社会价值观中珍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

吉本芭娜娜的“死亡世界”

吉本芭娜娜的“死亡世界”

吉本芭娜娜的“死亡世界”作者:刘莹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14期摘要:《厨房》是日本当代女性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

以《厨房》为开端,在吉本的一系列的作品中,其独特的死亡主题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在吉本的小说中她设置了非常多的死亡现象,这种真实而又平淡的死亡表明了她对于生与死的独特认知。

本文将探索吉本钟情的“死亡世界”,寻求这种死亡主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死亡孤独民族文化一、吉本与厨房吉本芭娜娜,本名叫吉本真秀子,1964年7月24日生,东京人,是文学评论家吉本隆明的次女。

日本大学艺术系毕业。

毕业后一度在餐厅当服务员。

1988年,她在餐厅里当服务生时所完成的《厨房》获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次年再度以《厨房》获泉镜花文学奖,成为书市上的畅销书。

于是她在短短两三年间,完成《泡沫》、《哀愁的预感》、《Tugumi》(鸫)、《白河夜船》等多部作品。

陆续获得山本周五郎奖、紫式部奖等文学大奖。

1993年获意大利SCANO奖。

作品畅销不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备受世界各地读者关注。

《厨房》的主人公樱井美影,父母早逝,一直由祖父母抚养,中学时祖父过世,大学时唯一的依靠祖母也过世了,剩下了樱井孤独一人。

孤独的她无法入睡,只有在厨房的冰箱旁边才能安然入睡,曾受到祖母关照的田边雄一与他的变性人母亲惠理子收留了她,在这个“变态”的家庭里,他感受到了温暖,慢慢地从孤独中走出来。

《厨房》能够获得成功,备受瞩目,这与吉本的创作特色是不无关系的。

《厨房》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接倾诉主人公的个人体验和思考。

这与日本现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文学大多具有此等喜好与特征也不无关系。

从《厨房》的整体结构上看,作者近乎独白式地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描绘得淋漓尽致,平白的同时却生发出细腻且引人入胜的共鸣。

两个方面融合起来.形成了吉本芭娜娜特有的文体。

简而言之,作家所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基本上用于内心独白式的治愈系小说。

吉本芭娜娜《厨房》读后感

吉本芭娜娜《厨房》读后感

好书推荐——《厨房》《厨房》是日本治愈系天后吉本芭娜娜写的第一本书,同时也是作者的成名作。

她的每本书里似乎都要死不少的人,“死亡”是她用来品味人生的一种独特方法。

书中也有提到“总有一天,谁都会在时间的黑暗中四分五裂,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厨房》虽然名为厨房,但书中故事是由“死亡”开始的。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即使不能一目十行,也能在两三天之内读完。

读起来带有满满的伤感,却又觉得很温暖。

整本书分为了两部分,厨房、厨房的续集“满月”和“月影”。

主角不同,相同的是亲密无间的亲人的离世、相儒以沫的爱人不在了……“这个世界上,我想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厨房。

无论它在哪里,式样如何,只要是厨房,是做饭的地方,我就不会感到难过。

”第一个部分讲诉的是少女樱井美影的故事,家人一个一个的从她的生活中消失,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奶奶也去世了。

上天给了樱井这一重创后,被悲伤吞噬的她只有在冰箱旁才能安睡。

冰箱给樱井的安全感就类似于饱餐过后食物带给胃的饱足感一样。

后来樱井被奶奶曾经关照过的一个男孩田边雄一和他的母亲收留了,这是个特别的家庭,田边的母亲惠理子是个变性人,在田边真正的母亲死后,因为悲伤决定做个女人,于是由田边的父亲变为母亲。

樱井和田边母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也过得十分温馨。

就是这个特别的家庭使樱井逐渐脱离黑暗。

与此同时不幸的事又发生了,惠理子意外死去,田边和樱井一样成为了孤儿,两个人互相支撑着,从死亡的黑暗,逐渐走向光明。

二人的关系变得说不清道不明,也许最终会走到一起吧。

作者一直到结尾都没有点明结局。

但我觉得结局就停在了那看似突然却又最恰当的地方。

“电话那边传来雄一爽朗的声音。

房间里暖洋洋的,水烧开了,水汽弥漫开来。

”结尾这一奇妙的描写,可能已经告诉读者结局的幸福的场面了。

第二部分的内容很短,是作者以前的一篇毕业论文《月光阴影》,收录在小说集《厨房》里。

讲诉了女主角早月失去恋人阿等,久久未能走出去,挣扎在回忆中的故事。

而阿等的弟弟也失去了哥哥和恋人。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三)生存压力。现代日本人的生歨 • 观除了叐到传统因素的影响,还有径大的 • 原因是由社会的生存压力带来的。日本是 • 一个经济高度収展的国家,其消费水平一 • 直排在世界前列。日本的房价乀高也令人 • 瞠目。普通人根本买丌起住房,即使收入 • 较高的白领阶层也叧能买四五十个平方的 • 小房子。日本人的巟作压力乀大也是众所 • 周知的,他们巟作起来就像“勤劳的巟蜂”, • 生存压力迫使他们拼命巟作,甚至引起“过 • 劳歨”。如此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喘丌过气 • 来,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从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日本在长寽世界第一的同时,自杀率高居世界乀首。 戓后,日本虽然基亍理性的复归逐渐抛弃了武士道以及武 士道崇尚的剖腹文化。但日本自杀率一直居高丌下,特别 是九十年代以来,每年都有3万多人自杀,以至亍日本人 轻生成为了国际社会丌争的事实。对自杀的报道几乎成为 日本地方呾全国媒佑的日常作业,而且日本政府每年都公 布日本人自杀的数字,在外国人看来日本人似乎视自杀为 “家常便饭”。近代以来,日本历叱上自杀者的因由除患 病呾精神障碍者外,有的是因为因为精神绝望,有的是为 团佑负罪而歨,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生活所迫。
从文学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 本尼迪兊特在她的著作《菊不刀》 中指出:不西方的“罪感文化”丌同。日本文化是一种 “耻感文化”,其强制力在亍外部社会而丌在亍人的内心。 耻感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人们径在意别人的评论.由别人的 评论而影响到自己的荣誉。日本人一旦遭到众人的抨击, 日本人可能以歨来挽回声誉。耻感文化収展到极致就是。 歨亜哲学”,即歨亜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日本人经常在 寻找捐躯的目标,有时是为了国家,有时候为了公司,有 时候为了情人,总乀为了避克自己叐耻辱就去选择消灭自 我。在日本由亍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丌在少数。情人如 果姻缘难了,也喜欢拉手蹈海。在日本农村农民一旦在约 定的时间内还丌了债务,也会选择自杀,以避克失去信用 使自己蒙叐羞辱。

从死亡到救赎——读《厨房》中的疗伤主题

从死亡到救赎——读《厨房》中的疗伤主题

从死亡到救赎——读《厨房》中的疗伤主题
郭燕梅;侯冬梅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吉本芭娜娜,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天后".她的作品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掀起一股强大的"芭娜娜热".<厨房>及其续篇<满月>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作.作者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平常而简短,但读后发人深省,让人深感共鸣.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小说的主人公从死亡中获得拯救,展示了现代人新的救赎方式.
【总页数】3页(P123-125)
【作者】郭燕梅;侯冬梅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日语系,济南,250100;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日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死亡与救赎——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性自我救赎主题分析 [J], 张宝国;周驾
2.论《红字》中的死亡与救赎主题 [J], 康杰;苏新连
3.救赎与超脱——试论《日瓦戈医生》与《活着》中的死亡主题 [J], 金学品
4.论死亡与救赎在主题写作中的应用——对作品《好人难寻》的分析 [J], 宋丽
5.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死亡与救赎主题 [J], 于冬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1 1 —2 8 ;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1 2— 1 6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 河 南省 教 育厅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小说《 厨 房》 的 死 亡 主 题 与 日本 人 生 死 观 及 国 民性 格 之 研 究 ”( 2 0 1 3一
和 非 日常 性 。本 着 放 弃 的心 理 自然 接 受 的 这 种 状 女 神伊 邪那 美就 身 患 重 病 , 命 赴 黄 泉 。我们 现 在 所 态, 反 映 了 自我控 制 的冷 静 和 经 过 周 到 的 准备 后 人 说 的黄 泉 , 也 就 是《 古 事记 》 中记 载 的“ 黄泉 国” , 它与 生 的 圆满 。 , , E l i “ 生 如夏 花 之 灿 烂 , 死 如 秋 叶之 静 美 ” 作 为天 上世 界 的“ 高天 原 ” 是 一 个 对 立存 在 。“ 高 天 是 日本人 对 生死 的 普遍 心 态 , 他们 对 死 亡有 一 种 病 原 ” 代 表生 、 生命, “ 黄 泉 国” 则代表着死 、 死亡, “ 黄
中图分类号 : I 3 1 3 . 0 7 4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9 4 7 6 ( 2 0 1 4 ) 0 3— 0 0 7 5 一 O 3
日本 是 世界 上 自杀 率 最 高 的 国家 , 这 与 日本 人 神 伊邪 那美 。某 日, 他 们站 在天 国 的浮桥上 往下 看 ,
第 3 1卷 第 3期
Vo 1 . 3 1 No . 3
周 口师范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Zh o u k o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5 月
Ma y 2 0 1 4
从《 厨房 》 的死亡主题看 日本的民族生死观
态 的迷 恋 , 这 种 生死 的价 值 观 念 也体 现 在 日本 的很 泉 ” 是一 个 与“ 天 上世界 ” 截 然不 同 的“ 异界 ” , 此 时生 多 文学作 品中 。

和死是 对立 的 , 非此 即彼 , 这是有 文字 记 录以来 日本 民族第 一次 对生 死 做 出 的最 基 本 、 最 朴 实 的诠 释 和 解 读 。我们 把 日本 民族对 生 死 的这 种最 初 认 知 , 即 古 代生 死观 称之 为“ 他 界 观” 。 佛 教传 人 日本后 , 其 宣 扬 的“ 生死一如” 的思 想

惜 生 崇 死— — 日本 民 族 独 特 生 死 观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生 死 观是 人 们 对 生死 的根 本 看 法 和态 度 , 不 同
的 民族 和群 体 , 对 生死 的看 法 各 异 。由 于 民族 特 性 对 日本 民族 的生 死观 产生 了很 大影 响 。“ 生 死一 如”
复杂 而漫 长 的过 程 。在 日本 , 最 先描 写 生死 的文 献 会 现代 独特 生死 观 的基 础 。随着 日本 武士 阶层 的抬
是《 古事 记 》 , 其 中描 述 了一 个 神创 造 天地 的历 史 故 头 和禅 宗思 想 的兴 起 , 以武 家 为 中心 的 生 死观 渐 渐 事, 在神 世第 七代 有兄 妹 二神— — 男神 伊邪 那岐 、 女 成 了 日本 民族特 性 的一个 重要组 成部 分 。武士 道精
和 文化 、 历史 地理 环境 等 的影 响 , 日本 民族 形成 了 自 的佛教 思想 强调 生 即是死 , 死 即是生 , 生死 是一个 矛
己独 特 的生 死观 , 其 独 特 生 死 观 的 形 成 经 历 了 一 个 盾 统一 体 , 打破 了古代 生死 观 的对 立 , 奠定 了 日本 社
死” , 一语 道 破 了 日本 民族 生死 观 的实 质 内涵 。针对 时 , 水 就从矛 尖 上滴 下 去 , 凝 结 后 变成 了一 个 岛 , 叫
1 5 1 本 民族 的生死 观 , 加 藤 周 一 曾经 这 样 总结 : “ 一 般 “ 礅 驭卢 岛” 。两 神 来 到 岛 上 , 在 此 成 了亲 。然 后 女 而 言 日本人 对 于死 , 感情层面遵循 ‘ 宇宙 ’ 秩序 , 理 神 伊邪 那美 生 出 了岛 屿 、 海洋、 河 流 和草 木 , 随后 又 智 层 面遵循 自然 规 律 , 本 着 放 弃 的 心 理 自然 接 受 。 生下 天照 大神 ( 太 阳女神 ) 、 月读 尊 ( 月神 ) 、 须佐 之男 文 化上 , 死与 日常生 活 紧密相 连 , 不强调 死 的残 酷性 命 ( 风神 ) 、 迦 具 土神 ( 火神 ) , 生 下 迦具 土神 后 不 久 ,
己对 生 死 的 独 特 认 知 : 生 和 死 是 相 互依 存 的 , 生 命 可 以 看 作 是 死 亡 的 另 一 种 延 续 等 。 作 者 这 种 生 死 观 的 形 成 与 其 家
庭 成 长 经 历 及 日本 传 统 生 死观 不 无 关 系 。 关键词 : 吉本芭娜娜 ; 《 厨房》 ; 生死 观 Nhomakorabea韩 艳 平
( 周 口师 范 学院 外 国语 学 院, 河南 周 口4 6 6 0 0 1 )
摘 要 : 小说 《 厨房 》 是 日本 当代 女 作 家 吉 本 芭娜 娜 的代 表 作 , 描 述 了在 经 历 亲 人 死 亡 后 的 两 个城 市 青 年 直 面 生 死、 相互 温暖、 向 死 而 生 的故 事 。在 小说 中吉 本 芭 娜 娜 通 过 设 置 大量 的死 亡现 象 , 特 别 是 变性 人 惠 理 子 之 死 , 阐述 了 自
兄 妹俩 就 用 宝 独 特 的生死 观有 着很 大 的关 系 。正如 中 国美学 家李 想 探查 浮桥 下 面有 没 有 国土 。于 是 ,
泽厚 所 讲 : 中 国人 “ 重生 安死” , 而 日本 人 “ 惜 生 崇 石 做成 的长 矛往 下伸 , 结果 发现 有海 , 他们 把矛 提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