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专政两个阶段。

(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管理体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在:①民主议事;②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中-“乾纲独断”、“中外这财,皆在陛下府库”;西欧-立法、司法受代表会议制约,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收回)。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中-两位一体,君权神授;西欧-神职人员,女王无法取得上帝代言人资格)。

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

西欧直至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备。

**《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

**《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

二、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一)夏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奴隶国家是通过对旧的氏族机构的改造而产生的。

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
决策和追踪决策等。 牛牛文档分享三、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1.信息原则 行政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基础,在通常情况下,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是和信息成正比的,信息越及时、准确、全面,决策思维就越具有深 度和广度。决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转换的过程。 信息原则对决策的要求是要建立和健全信息通道,并利用外脑来提高 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 2.预测原则 任何行政决策都是对未来行动所做的一种设想,是在事情发生之前的 一种预先分析和抉择,具有明显的预测性。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 速发展,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急剧变化和激烈竞争,更要求运用科学的 预测,高瞻远瞩,了解行政决策对象的发展趋势、时空条件、影响后 果等,从定性、定量、定时、概率等各方面作综合预测,才可能减少 和避免决策失误。 3.系统原则 由于行政决策对象本身就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行政决策主体在制定和 实施行政决策时,应注意决策对象所处的整个系统及系统的相关环节, 并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体制来对整体与局部、内部条件与外部条 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据行政决策涉及问题的规模和影响不同,行政决策町 分为战略决策、战役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是指带 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重大决策,其涉及的范围广 泛,影响深远。战役决策是为战略决策所制约并为之服 务的局部性或阶段性决策,是战略决策的延续和指令化。 战术决策则是有关具体方法和步骤的技术性问题的决策。 4. 依据 决策条件和决策对象所处状态的不同 ,行政决策可 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 决策是指面临确定的条件和环境,各种不同方案的结果 也是确定的,因而可按要求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是指在面临不可控状态的同时,在所拟定的 各种方案中,不同方案在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出现 不同的结果,但各种方案后果的概率可以预测,因而决 策后果就带有一定的风险。不确定型决策所处的条件和 状态都与风险型决策相似,不同的只是各种方案在未来 将出现哪一种结果的概率同,行政决策可分为最优决策和满 意决策。 最优决策是指追求理想条件下的最优目标的决策。 满意决策则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求得满意目标的决策。由于 行政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目标的复杂性,绝对最优目标实 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行政决策通常都是满意决策,即 相对“最优决策”,在现实条件下力求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6.依据决策行为采取的方式不同,行政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 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也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 重复性决策,是解决重复出现、有一定常规可循的问题, 可按程序化步骤行事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对偶然发生、 首次出现的,没有现成规范可遵循,只能通过创造性思维 活动解决的决策。 此外,依据决策目标数量不同,行政决策可分为单目标决策 和多目标决策;依据决策方法不同,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 学决策;依据决策进程不同,可分为一次性决策、渐进性

7行政决策

7行政决策

4、监督决策的执行。
决策枢纽系统为了保证其所作出的决策不至于在执行过程中被耽误或被扭曲,就必须对执 决策枢纽系统为了保证其所作出的决策不至于在执行过程中被耽误或被扭曲 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此外,决策在执行过程中也还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决策在执行过程中也还有需要修正的地方,甚至还有待于 追踪决策。决策枢纽系统只有在检查 决策枢纽系统只有在检查、监督决策的执行情况时,才能进一步发现问题,确 定新的目标,寻找新的方案,完善原有的决策 完善原有的决策。 7
第三节 行政决策过程
一、 行政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决策过程理论模型是决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决策过程理论模型是决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随着决策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本理论模型主要 它随着决策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有: (一)理性决策模型 (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三)渐进决策模型 (四)混合扫描或综视决策模型 混合扫描或综视决策模型。
2、确定决策目标。
行政决策的目标也是由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来确定。因为作为行政系统的领导者,它最清楚 行政决策的目标也是由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来确定 应该把行政决策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它有权力决定行政决策应该达到或必须达到什么目 应该把行政决策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的。
3、选择决策方案。
这是决策枢纽系统的重要任务,也是它与信息系统 也是它与信息系统、咨询系统、的区别之所在。
6
一、行政决策枢纽系统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有四大任务: : 1、组织领导整个决策过程。
当行政管理过程一旦出现问题时,行政决策枢纽系统便着手组织有关方面讨论问题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便着手组织有关方面讨论问题,要求 信息系统收集相关信息,并向决策咨询系统提出相应的决策咨询 并向决策咨询系统提出相应的决策咨询。

论述行政决策的过程

论述行政决策的过程

论述行政决策的过程
论述行政决策的过程行政决策是指政府或组织在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行动。

行政决策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问题识别、信息收集、方案制定、方案评估和决策实施。

问题识别是行政决策的第一步。

政府或组织需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和重要性,以便能够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识别需要对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信息收集是行政决策的关键环节。

政府或组织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能够全面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信息收集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和咨询等方式进行,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然后,方案制定是行政决策的核心部分。

政府或组织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信息的收集结果,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方案制定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资源限制、法律法规和社会影响等,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接下来,方案评估是行政决策的重要环节。

政府或组织需要对制定的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以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方案评估需要考虑到方案的成本效益、风险和可持续性等因素,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决策实施是行政决策的最终步骤。

政府或组织需要将制定的方案付诸实施,并监督和评估其效果。

决策实施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和资源,以确保决策的顺利执行和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行政决策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信息收集、方案制定、方案评估和决策实施。

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需要政府或组织充分的思考和分析,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决策过程,才能解决问题,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论秦汉行政决策制度

论秦汉行政决策制度

论秦汉行政决策制度一、前言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行政决策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秦汉行政决策制度的背景、概述、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二、秦汉行政决策制度的背景1.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他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如废除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等,使得全国各地都能够按照中央的要求进行统一管理。

此外,秦朝还设立了各种官职和职务,如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等,以便更好地管理全国。

2. 汉朝时期汉武帝继位后,在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等高级官职,并且对各级官员进行了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

此外,在汉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制度,如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等,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行政决策制度的概述1. 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即由中央政府掌握大权,各地方政府只能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分级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管理全国各地,秦汉时期实行了分级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全国被划分为若干个郡县,并设立相应的官职和职务。

这种分级管理制度可以使得各级官员更加专注于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并且方便中央政府对各地进行统一管理。

3. 官员考核评价制度为了保证官员能够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秦汉时期实行了官员考核评价制度。

具体来说,中央政府会派遣御史大夫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4. 科举制度在汉朝时期,出现了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利用。

此外,科举制度还可以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进步。

四、秦汉行政决策制度的特点1. 中央集权秦汉时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即由中央政府掌握大权,各地方政府只能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进行管理。

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行政决策的历史发展一、古代的行政决策行政决策历史悠久,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出现国家时,就产生了以国家、政府的名义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于是便出现了行政决策。

我国古代主要有两种国家体制:一个是奴隶制,一个是封建制,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古代行政决策的特点:1、行政决策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

2、行政决策者是君主,决策的质量与君主个人的品质、性格和才能有直接关系,即使设有各级行政官员及宰相,他们也是为君主之命是从,行政决策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比如勾践卧薪尝胆终雪耻,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

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

两国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做一些奴仆才做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来提醒自己在吴国受到的耻辱,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

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

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

决策和追踪决策等。
三、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1.信息原则 行政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基础,在通常情况下,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是和信息成正比的,信息越及时、准确、全面,决策思维就越具有深 度和广度。决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转换的过程。 信息原则对决策的要求是要建立和健全信息通道,并利用外脑来提高 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 2.预测原则 任何行政决策都是对未来行动所做的一种设想,是在事情发生之前的 一种预先分析和抉择,具有明显的预测性。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 速发展,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急剧变化和激烈竞争,更要求运用科学的 预测,高瞻远瞩,了解行政决策对象的发展趋势、时空条件、影响后 果等,从定性、定量、定时、概率等各方面作综合预测,才可能减少 和避免决策失误。 3.系统原则 由于行政决策对象本身就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行政决策主体在制定和 实施行政决策时,应注意决策对象所处的整个系统及系统的相关环节, 并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体制来对整体与局部、内部条件与外部条 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 用加以系统综合分析。
2.依据行政决策主体地位的不同,行政决策可分为国家决策 和地方决策。国家决策是由中央政府做出的决策,凡制定 全国统一的有关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行政管理法规, 处理全国性的和对于国家具有战略意义,以及其他只适宜 由中央统一处理的行政管理问题,都只能由中央政府做决 策。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政府对其管辖范 围内的地方性行政管理问题做出的决策,则属于地方决策。
5.依据决策目标的要求不同,行政决策可分为最优决策和满 意决策。 最优决策是指追求理想条件下的最优目标的决策。 满意决策则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求得满意目标的决策。由于 行政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目标的复杂性,绝对最优目标实 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行政决策通常都是满意决策,即 相对“最优决策”,在现实条件下力求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6.依据决策行为采取的方式不同,行政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 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也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 重复性决策,是解决重复出现、有一定常规可循的问题, 可按程序化步骤行事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对偶然发生、 首次出现的,没有现成规范可遵循,只能通过创造性思维 活动解决的决策。 此外,依据决策目标数量不同,行政决策可分为单目标决策 和多目标决策;依据决策方法不同,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 学决策;依据决策进程不同,可分为一次性决策、渐进性

04第四章 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04第四章 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我们每天所需的事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 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 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 说对他们有利。——摘自[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研究》第14页。
2. “看不见的手”的论断。斯密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 关心、追逐自身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增进公共 利益,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均衡。
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兴起与罗斯福新政------
1960年代经济“滞胀”,新自由主义渤兴与凯恩斯主义的 衰落------
1980年代公共选择主义出现,揭示出政府与个人一样,均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行为往往并不符合公众和社会的 利益。
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国家干预空前扩张,并不意味
二、中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1.初创阶段(1949-1957) 2.停滞和遭受摧残阶段(1957-1978) 3.重建和发展阶段(1978-1989) 4.发展和向新模式转化阶段(1989-
2004)
第二节 行政法学的主要流派
一、三种主要流派:
1. 管理论。盛行于前苏联和我国计划经济年代。 2. 控权论。盛行于英美等国。
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 最大限度,他所盘算的也只能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 象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 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象要达到的目的。这并不因为事非 出于本 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他真正 出于本意的情况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摘自[英]亚 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315页。
由这两点出发,就应当给予个人在经济安排上的充分自由, 通过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政 府的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无效的、有害的。

行政决策——精选推荐

行政决策——精选推荐

PS(⼀)⾏政决策的特点⾏政决策与其他决策活动的共性特点:决策活动的主体是⼈;决策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决策是⼀个过程。

⾏政决策特有的特点:决策的权威性;决策主体的合法性;决策内容的⼴泛性;代表利益的公共性;决策的⾮营利性。

(⼆)⾏政决策的类型根据决策条件和结果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解决的问题只受⼀种⾃然状态的影响,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可以提出各种具有确定结果的⽅案。

风险型决策:决策的环境、条件可以确定,但不能完全控制,每⼀环境和条件下决策的后果虽然可以预测,但仍需要冒⼀定风险的决策。

它应具备下列五个条件:存在着决策⼈所企图达到的⼀个明确⽬标;存在着决策⼈可以选择的两个以上的⾏动⽅案;存在着不以决策⼈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种以上的客观状态;各种客观状态下的损益值是决策者可以把握的;未来将出现哪种客观状态,决策⼈不能肯定,但其出现的概率,决策⼈⼤致地可以预先估计出来。

不确定型决策:决策的环境、条件等因素都不能确定,决策的后果也⽆法预测和确定的决策。

按照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称常规决策,是对重复出现的、有⼀定常规可循的问题的决策,即常规性、例⾏性、重复性决策。

⾮程序化决策:⼜称⾮常规决策,是对偶然发⽣或⾸次出现的、没有现成规范和原则可循的问题的决策,即⾮常规性、随机性决策。

按照决策依据和⼿段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决策:根据决策者个⼈的思想⽔平、认识能⼒和⼯作经验进⾏决策。

科学决策:是指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按照科学程序,采⽤现代决策技术进⾏决策。

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区别:决策主体不同;决策⽅法不同;决策关注点不同。

PS美国的兰德(RAND)公司正式成⽴于 1984 年 11 ⽉,是美国⾮盈利性的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机构,主要对国家安全和公共福利⽅⾯的各种问题进⾏系统的跨学科分析研究。

兰德公司的研究成果举世瞩⽬,已发表研究报告 18000 多篇,在期刊上发表论⽂ 3100 多篇,出版近 200 部书。

行政权的历史发展

行政权的历史发展

行政权的历史发展行政权是一种管理国家事务和决策的权力,它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行政权的形式和作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以人类视角描述行政权的历史演变。

古代时期,行政权主要由君主或统治者拥有。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国家事务由君主集中决策和管理。

君主通过官员来实施行政管理,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

这些官员负责税收、军事、司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事务,并向君主报告和汇报。

君主通过行政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保障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中世纪时期,行政权逐渐分散到封建领主和教会等组织。

封建制度的出现使得地方领主拥有了一定的行政权力。

他们负责管理领地内的事务,例如土地分配、税收征收和司法审判等。

此外,教会在中世纪社会也发挥了重要的行政作用。

教会通过修道院和主教座堂等机构来管理教会财产和宗教事务,并为信徒提供教育和医疗等服务。

封建领主和教会的行政权力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近代时期,行政权逐渐集中到中央政府。

在欧洲的绝对君主制度下,君主通过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的趋势得到抑制,中央政府通过设立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通过制定法律、管理财政、军事和外交等事务来行使行政权力。

同时,近代国家的行政权力也开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工业生产、教育和福利等领域。

现代时期,行政权进一步演变为现代民主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

民主国家通过选举产生政府,并通过行政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行政权力在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下行使,以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

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是透明、公开和负责任的,政府通过公开信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程序来实现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行政权的历史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演变。

从古代的君主制到现代的民主制度,行政权的演变伴随着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变革。

行政权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例如权力滥用、腐败和不公正等问题。

论秦汉行政决策制度

论秦汉行政决策制度

论秦汉行政决策制度一、引言行政决策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涉及到国家和政府运行的方方面面。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行政决策制度对中国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秦汉行政决策制度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秦汉行政决策制度的类型2.1 官僚制度秦汉行政决策制度的核心是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层级结构和科学的选拔考核机制,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质量。

官员根据自己的职责和职权进行行政决策,并接受上级的监督和评价。

这种制度有效地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2.2 议事决策制度秦汉时期也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现代议事决策制度的机制。

各级官员会在特定的场合开会讨论重要事务,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后由主管官员作出决策。

这种制度充分发挥了干部的智慧和经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3 法律制度秦汉时期也有一定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行政决策。

法律作为行政决策的基本依据,对官员的权力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

这种制度保障了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秦汉行政决策制度的特点3.1 集中统一秦汉行政决策制度注重集中统一的原则。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控制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中央。

这种集中统一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和一致性,确保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3.2 经验和能力导向秦汉行政决策制度倾向于依据官员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决策。

担任重要职位的官员需要通过严格的选拔考核,确保其具备足够的才干和经验。

这种制度能够促使官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3.3 科学和法制导向秦汉行政决策制度以科学和法制为导向,决策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

这种制度能够限制官员的任意行为,确保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3.4 倾听民声秦汉行政决策制度注重听取民意。

官员需要根据民意和实际情况进行决策,保护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这种制度能够增强政府的民主性和公信力,有效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失误性。

政府行政决策

政府行政决策

政府行政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府在各个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行政决策作为政府职能的核心之一,无疑对整个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府行政决策的概念、决策过程及其重要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政府行政决策的概念政府行政决策是指政府针对特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制定方案和实施管理等一系列行动,做出明确决定的过程。

它涉及到政府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作出决策,并通过具体政策来加以实践。

二、政府行政决策的过程1. 问题识别与定义:政府需要第一时间敏锐地发现、界定问题,明确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

这一阶段需要充分的信息搜集、数据分析和专家意见的参考。

2. 政策制定与方案设计:政府根据问题的本质和现实情况,提出多种方案供选择,并基于各种资源和条件的考量,最终确定可行的政策与方案。

3. 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政府将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依靠行政机构和职能部门进行方案实施,并通过监测和评估机制以及各级政府的协作与合作来保证政策的有效运行。

4. 效果评估与调整完善:政府需要对已实施的政策进行评估,对政策效果进行监测并及时调整完善。

这一阶段的反馈信息将为政府今后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三、政府行政决策的重要性1.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行政决策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政府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人才政策等,引导和支持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2. 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政府行政决策在公共安全、社会福利、司法公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3. 保障国家安全与民族利益: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必须关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

政府行政决策有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护国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 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政府行政决策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建设。

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

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

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徐振伟行政职能:指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它即包含政府的行政职责,也包含政府的行政功能,是行政职责和行政功能的辨证统一。

历史演变: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奴隶制、封建制时期)1.奴隶社会经济基础:自然经济阶级本质:奴隶主阶级专政行政职能:重点在政治统治,侧重镇压职能和军事保卫职能,受制于落后而分散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十分微弱2.封建社会经济基础:自然经济阶级本质:地主阶级专政行政职能:重点在政治统治,强化政治职能,镇压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反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利益。

社会管理职能增加,体现在发展经济(目的在于确保税收)进行某些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小结:前资本主义时期,行政职能特点一: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二: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微弱。

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基础。

二、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自由竞争、垄断、当代)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自由市场经济阶级本质:资产阶级专政行政职能:重点在政治职能,镇压封建残余,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巩固新生资产阶级政权;社会管理职能信奉“政府要好,管事要少”,主要依靠“无形的手”调节和引导社会经济及其他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自由经济制度的三大要素,认为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概括地说,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

在这种意义上,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亚当·斯密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垄断资本主义阶级本质:资产阶级专政行政职能:充分运用和强化政治职能,专制镇压职能大大加强,民主只能有所减弱,政府由“守夜人”变为“社会主宰者”。

行政权发展历史

行政权发展历史

行政权发展历史一、行政权的起源行政权作为一种特定的权力形式,最早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城邦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政府通过行政机构对公民进行管理和监督。

然而,当时的行政权并不完善,往往容易滥用,导致了政府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

二、行政权的演变1.古代国家行政权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国家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行政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中国,秦朝的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强大的行政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确保行政权的有效运行。

2.中世纪行政权的特点中世纪的行政权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各地的领主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力。

这种分权制度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混乱,行政权的滥用也时有发生。

然而,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形成,行政权逐渐趋于统一和规范。

3.现代行政权的建立现代行政权的建立主要始于18世纪的欧洲。

在法国大革命后,行政权被视为国家的核心权力之一,并得到了合法化和规范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行政权的范围和职能不断扩大,行政机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专业化。

三、行政权的发展趋势1.行政权的权力制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意识的增强,行政权的滥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代行政权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加强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以确保行政权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行政权的公众参与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增加公众对行政决策的参与。

现代社会对行政权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高效和公正,还要求行政机构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利益。

3.行政权的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日益紧密。

行政权的发展也必然涉及到国际合作和协调。

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的建立,为行政权的跨国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四、结语行政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力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发展历史充满曲折和变化,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政权都是国家的核心权力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行政权的发展也将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
动态和系统原则:动态原则是为了保证行政决策在时间 上的适应性,系统原则是为了保证行政决策在空间上的 适应性
时效原则:时效包括时机和效果两个方面。决策不仅要 正确,而且还有一个时机问题。
民主原则:民主的决策体制,方法上的民主
二、行政决策的理论模型
1. 理性决策模型
主要代表人物:边沁、泰罗等 理性决策模型的决策过程:(1)发现问题;(2)提
三、行政决策理论的发展
决策理论产生的背景:决策理论的科学研究,是在工业 革命以后,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40年代:开始把决策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 进行独立的理论研究。
代表人物——西蒙,他对决策理论的贡献是:以“满意 标准”代替 “最优标准”;既强调在决策中运用定量方 法、计算机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又重视心理因素、人 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理性决策模型分析图解
输入
全部所需 资源进入 纯粹理性 过程中
全部所需 资料进入 理性过程 中
4. 1.

赋 予 权 重
操 作 目 标 ,
建 立 一 套 完
对 每 一 方
并整


被套 选完 准 方整 备 案的 一
2.
成 本 / 效 益

3.赋 予 权 重 Nhomakorabea完 整 清 单 , 并
价 值 与 资 源 的
建 立 一 套 其 他
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类型,可定义为行政人员依 照政策和法律为实现某种行政目标而做出抉择的活动 或过程。
行政决策的特征:五个特征
二、行政决策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的决策依据和手段,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 策;
根据不同的决策条件和因素,可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 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行政决策的历史发展一、古代的行政决策行政决策历史悠久,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出现国家时,就产生了以国家、政府的名义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于是便出现了行政决策。

我国古代主要有两种国家体制:一个是奴隶制,一个是封建制,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古代行政决策的特点:1、行政决策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

2、行政决策者是君主,决策的质量与君主个人的品质、性格和才能有直接关系,即使设有各级行政官员及宰相,他们也是为君主之命是从,行政决策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比如勾践卧薪尝胆终雪耻,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

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

两国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做一些奴仆才做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来提醒自己在吴国受到的耻辱,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

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

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

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

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

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

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

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

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

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

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

”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再比如大家放寒假许多电视台都在播的一部电视剧《隋唐演义》里面隋朝君主隋炀帝杨广隋炀帝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可以说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的君主,但是太耗费民力,每次一召一百万人民,男的没了召女的,民心惶惶:后来他又费了大量民力,造大船南游,这是他后来灭亡的导火索之一,正是因为滥用民力的决策,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爆发了隋末民变,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煽动军士进入扬州行宫中,缢杀隋炀帝。

一个因为明智的决策成为了霸主,一个因为错误的决策丢掉了霸主的地位。

这说明了古代的行政决策,对于国家的兴亡也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个人的专制,使得决策主观性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3、古代行政决策与立法决策、司法决策是合一的。

4、古代行政决策受到神学信条和僧侣意志的很大约束和支配。

这主要在夏商周时代,人们往往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归于一种神秘的力量,决策往往求助于神灵。

中世纪欧洲,建立了封建神权统治,以《圣经》作为判断唯一的标准和观察一切政治问题的依据,教权高于皇权。

5、古代行政决策主要是经验决策。

统治者需要以大量间接经验为主进行行政决策。

比如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

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

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讨论时局变换,交换政见,畅谈未来,才有了《隆中对》里三分天下的决策);朱元璋采纳了朱升“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建议而创立明王朝,这些都是古代脍炙人口的决策故事,千古流传。

这些决策都是凭借决策者个人总结历史的经验、以及个人的知识和智慧进行的,属于经验决策。

二、近现代的行政决策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的完成,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和劳动力,生产手段是机器,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就有决策权。

在这一时期,除了有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建立在生产资源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二战后,科技革命使得社会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个人决策已经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各方面密切联系,决策后果的越来越重大,并迅速地呈现在大多数人面前,决策迟缓就会丧失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决策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象和内容扩大行政决策对象不仅主要包括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等。

2、由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活动发展单目标决策是只有一个决策目标的决策,目的是满足某个指标要求。

比如隋炀帝有了修建大运河的决策,这一决策的意向是好的,但是当这个决策执行后的任何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滥用民力,让百姓苦不堪言,成为了隋朝灭亡的一个导火索。

近现代的行政决策已经意识到了在有了决策目标后,不能只抓住这单一目标,因为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多个因素结构组成,必须从社会的、经济的、道德的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把这些因素作为相关目标,通过追逐多目标,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比如三峡大坝修建,不仅考虑到了工程的顺利完成,还把安全修建、很好地解决百万移民工作等重要因素也考虑在内,属于追逐多目标的综合决策。

3、行政决策体制分化,限制了行政决策的随意性和专制性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内阁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相互制约。

社会主义国家是立法、行政、司法分工又不分权,行政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并受到权力机关的监督,使行政决策权的行使受到约束,加强了行政决策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4、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发展近现代行政决策逐渐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并且采用先进的决策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科学决策。

5、由个人决策走向团体决策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活动的负责程度越来越高,行政决策走向了团体决策就是由若干人组成的领导集团,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进行的决策。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

之后各个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都制定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

6、由定性决策向定量决策发展为了减少行政决策受到个人主观感受的影响,而逐渐向定量决策发展。

但是由于很多问题还不能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就采取了定量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决策,这样更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关于定性和定量决策会在后面给大家具体讲到)三、当代行政决策发展的新趋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代行政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以下几种新趋向。

1、高速化和网络化趋向我们说信息是行政决策的要素之一。

信息占有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准确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行政决策则因其约束和影响范围广大,就更需要占有充足的信息。

知识的积累、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把人类推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

新知识、新技术以几何级数的趋势增长,并且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不断地加剧这一变化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面临着现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行政组织只有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及时获得大量信息,“审时度势”,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时、快速地做出正确战略决策。

再比如:1993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银河Ⅱ”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在国家气象局投入运行,发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并把气象信息通过网络直接送入中南海,给国家防汛抗灾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数据,为政府高层领导形成及时、正确的决策做出了特殊贡献。

早期,例如,1993年3月12日,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主持国务院会议,提出了建设“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

金桥工程成为“三金工程”的启动工程。

就是各级政府机关共同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

到了1997年年底,初步实现全国行政首脑机关的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管理科学化。

这个系统是以国务院办公厅的计算机主系统为核心节点,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主要部门的办公厅(室)的主要政务处室,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则扩大至所有办公部门,并延伸至下属行政机关。

目前,此系统已初具规模,在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政府宏观调控和实施领导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前些年出现了“电子政务”或者是“电子政府”,就是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

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发布、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等,在各个省份都有政府门户网站。

电子政务的种类包括G2G:政府间电子政务;G2B:政府-商业机构间电子政务;G2C:政府-公民间电子政务;G2E:政府-雇员间电子政务。

目前各个省政府开通了政务微博,2012年11月7日上午10时整,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同时开通的省政府官方微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