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是如何教书的?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原名瞿秋白,字秋白,号樵夫,江苏常熟人。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留学日本,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成为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终身。
他曾经多次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但他始终不屈不挠,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一边,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瞿秋白是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局委员。
他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常大,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是一位无私奉献的革命者,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瞿秋白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深受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瞿秋白是一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形象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不息。
瞿秋白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常州近现代历史人物
常州近现代历史人物——瞿秋白化工0905 华冬意瞿秋白(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号熊伯(或雄魄),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家庭背景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
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
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
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
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
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
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瞿秋白-个人经历1917年春,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到北京,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免费入学),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8月参加了中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祸鲁的请愿活动,遭到逮捕,旋即被释放。
近代历史人物 瞿秋白
他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秋白: 柔情似水而又坚毅如钢的秋 白,温良谦和而又清高傲岸 的秋白,隐忍克制而又惊世 骇俗的秋白,以菩萨心肠行 雷霆手段的秋白,一生忧郁 的秋白,千古寂寞的秋白, 万代流芳的秋白。
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 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 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 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毛泽东 我和秋白相识多年,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 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个无私无畏的战士,一个能肝胆相照 的挚友。 ---茅盾
•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 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 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 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 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 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 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 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 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 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 习英文。
秋之白华恋
• 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 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 印象。他们因爱而爱,不顾一切的爱了。沈剑龙和瞿杨的 谈判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 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 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4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 仪式,沈剑龙(之华前夫)亲临祝贺。有一次刻图章,瞿 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 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瞿独伊说:‚为了纪念他 们的结合,父亲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 侣’7个字,送给母亲。这一爱情信物,后来伴随母亲度 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
最新精品作文:从容就义的瞿秋白_700字作文
从容就义的瞿秋白_700字从容就义的瞿秋白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流血牺牲,如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为党尽心尽力不幸被捕的方志敏、刘胡兰等革命者。
其中我最敬佩的莫过于从容就义的瞿秋白了。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从青年学者、文人到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段革命家和理论家,如此年轻的他就完成了别人或许一辈子都完成不了的光辉不朽的成绩,令人佩服。
但残酷的革命斗争,却让这位我党历史上的卓越领导人英年早逝了,而他从容就义的气概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这些后一辈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总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瞿秋白便是那“重于泰山”的典范。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便是瞿秋白这位伟大英雄就义的地方。
那里距离中山公园二华里多,普通死囚莫说二华里便是二十米也要被人拖着走,但瞿秋白在整个过程中从容不迫,安之若素,不曾显露一丝恐惧,这种大义凛然的气概极大地震撼了我们的灵魂,视死如归的气魄是中国共产党人人生哲学的真实写照。
回望今日人们的幸福生活,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国家繁荣,这些正是成千上万的瞿秋白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们用钢筋铁骨般的意志筑成了中国的今天,他们用自己的死唤醒了国民的意识,在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挽救了中华民族。
反观今天,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遗憾地看到,有不少的人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信念理想,甚至一些高干也蜕变为腐败分子,他们辜负了先烈们的希望,他们只能永久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学习英雄,就要落实行动,今天,作为国家的繁荣强盛需要人才,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一定以英雄为榜样,要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以此告慰为革命牺牲的无数先烈!。
瞿秋白
瞿秋白瞿秋白(1899.1.29——1935.6.18),乳名阿双,学名双、霜,(中学后期改双为爽,字秋白),宗谱中名为懋淼。
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青果巷 86 号八桂堂天香楼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幼年得益于父母的影响,热衷于诗词歌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05 年入常州冠英两等小学堂学习,1910 年以高小毕业同等程度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一年级,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直至 1915 年夏因支付不起学费而退学,后由亲戚帮助,介绍到无锡一小学任教,由于 1916 年母亲因贫困而自尽等诸多原因,辞去教师工作,远离家乡奔赴武昌堂兄处,受堂兄影响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 年随堂兄来到北京,9 月,考入俄文专修馆,开始学习和翻译俄国文学名著,创办《新社会》、《人道》进步刊物,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促使瞿秋白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开始远离厌世、避世的“二元人生性格”。
1920 年 10 月至 1923 年 1 月,以北京《晨报》和《时事新报》的记者身份赴俄考察,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深入俄国革命实际,了解俄国革命的历史,考察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制度,研究俄国共产党对俄国社会的改造方法等,为此撰写了约四十多篇散文和通讯,先后发表在北京《晨报》上,涉及苏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党的建设、工人组织、农民、民族等众多问题。
瞿秋白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系统地向中国报道苏俄情况的第一人,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运用报告文学体裁进行创作。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小迳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队俘获,关入上杭监狱。
由于叛徒指认,瞿秋白身份暴露,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
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主要作品集:《瞿秋白文集》、《多余的话》、《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最温柔的刀锋》、《瞿秋白文选》、《瞿秋白游记》。
瞿秋白
瞿秋白先后为上海大学及其所组织的夏令讲学会开设了《现代社会哲学》《现代社会学》《现代民族问题》 《社会科学概论》、《新经济政策》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他向学生们讲授了几乎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武装了学生的头脑。瞿秋白的 《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社会哲学概括》以及 稍后所写《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开创中国无产阶级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纪念
人物纪念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于2006年10月17日在长汀正式开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建在长汀县城西罗 汉岭下,占地59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于2005年开始筹备,建成后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 秋白烈士纪念碑联成一体,集中展示了瞿秋白光辉的一生。
198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 《复查报告》指出:瞿秋白同志被国民党逮捕后,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 义的英勇气概。“文化大革命”中把瞿秋白同志诬蔑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应当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与杨之华
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1922年杨之 华 只 身 到 上 海 参 加 妇 女 运 动 , 认 识 了 向 警 予 、 王 剑 虹 等 人 , 并 于 1 9 2 3 年 底 被 上 海 大 学 社 会 学 系 录 取 。 1 9 2 4 年 11 月7日与瞿秋白结婚。
1923年底,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 主义政策。
瞿秋白论文4000字
好退而求其次,投考北洋政府外交部所设立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这也为他日后翻译国际歌打下基础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瞿秋白一生政治生涯的开始。他一
反原来的文弱书生气质和内向性格,强忍着肺病吐血的痛苦,毅然奔波战斗在酷热的街头,直接领导和参
要的一步,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
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2月5日,共产国际“四大”结束后,由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接受陈独秀
的邀请回国工作。
1923年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
《多余的话》中,毫不掩饰地庆幸自己“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我所愿
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究”。还在离开苏区时,他就悄悄地向夫人杨之华透露了这样的心愿,即到上海后,
一定要想方设法见到鲁迅。
在上海,瞿秋白很快便与老友茅盾会面。茅盾和鲁迅很熟,常有往来,他知道瞿秋白的心思,便
员、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并留驻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8月回国,9
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1931年1月中共六
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会后,他因肺病发作而被中央批准留在上海养病
。此时,王明等正咄咄逼人,挑起党内斗争。这种无休止的功过是非的纠缠,让瞿秋白十分露后,被押送汀州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部关押。1 1日,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从上海赶回
党史人物——瞿秋白,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
党史人物——瞿秋白,名人故事
瞿秋白(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
江苏常州人。
早年曾到武昌本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营生。
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读书。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年11月参加开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初,加入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势新报》特派记者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访。
1921年兼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1924年一。
1928年4月去苏联,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并中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受骗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会后,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
后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在苏联期间开端研讨中国共产党党纲、中国苏维埃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问题,写了大批论着,翻译了共
精心整理
产国际纲要以及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着作。
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跟周恩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心领导职务,开革出中央政治局。
1931年夏参加了“左联”的引导工作,回击国民党文明的“围剿”,体系向中国读者先容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普列汉诺人对于文学艺术的实践,翻译了苏联的很多知名文学作品。
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瞿秋白
瞿秋白简介及个人作品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县行政长官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瞿秋白祖上是宜兴的望族。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当地冠英小学,爱学习,勤思考,作文写得也很好。
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
瞿秋白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原名瞿秋白,字韶华,号瑶华,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瞿秋白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后来考入清华学校预科班。
在校期间,他就展现出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种关注在他后来的革命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瞿秋白在青年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他曾多次被捕入狱,但始终不改初衷,坚定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
他参与了五四运动,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爱国青年领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并成为了中共一大代表。
他还参与了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为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然而,瞿秋白的革命生涯并不长久。
1924年,他因积劳成疾,年仅30岁就不幸去世。
他的去世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使中国的革命事业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
瞿秋白的一生虽短暂,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是一位无私的革命家,是一位英勇的斗士。
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瞿秋白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的道路是艰辛曲折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让我们铭记瞿秋白,向他学习,永远不忘初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瞿秋白(1899-1935)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瞿秋白提出了“以文化人为先导”的理念。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提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力。
这个理念对于当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换代快,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创新思维成为当务之急。
瞿秋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
他主张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当下,社会竞争激烈,价值观多元化,学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正确的导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瞿秋白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他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对于当代教育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现在社会发展迅速,求职压力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瞿秋白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人人享有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他提出了“发音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概念,旨在解决农村地区和劳动者的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城乡教育差距和贫困地区教育滞后的问题,瞿秋白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依然具有启示作用。
瞿秋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了真正教育的综合性和相对完备性,强调了教育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作用,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
瞿秋白的一生
1945年4月20日,毛泽东主持作出的中国共产党扩 大的6届7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议》,在1955年,中共中央将瞿秋白同志的骨灰迁 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瞿秋白故居,于1982年3 月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 位。经中国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于1985年6月18 日瞿秋白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门楼 下的金字横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系邓小平书写。 基本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在西院,《瞿秋白 故居陈列》在东院。并推出《纪念瞿秋白书画展》 等专题陈列。编辑出版了《江南一燕》和《瞿秋白 研究》(丛刊),编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是 纪念瞿秋白、学习瞿秋白、宣传瞿秋白、研究瞿秋 白的重要基地。 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第一”
秋白_长汀纪念馆
革命影响 二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空前的革命高潮中,它向人们展现 了一副异常雄伟壮观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集合了一大批意 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彭湃、蔡和 森、张太雷、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罗亦农、刘少奇、向 警予等等,他们犹如璀璨群星,光华夺目,而瞿秋白正是这绚 丽群星中耀眼的一颗。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
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 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 香楼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 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 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 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 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 瞿世琥的接济。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 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 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 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 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 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 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 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 校学习英文。
勤思敏学的瞿秋白
勤思敏学的瞿秋白1904年,瞿秋白5岁的时候,开始在星聚堂的亲戚庄怡亭坐馆的私塾里读书。
这位18岁的启蒙老师是第一次坐馆。
私塾里的功课,开始是认字,接着是读神童诗。
瞿秋白在入学之前,他的母亲就已经教他认字和背诵古诗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已经背得很熟。
有一次,他背诵: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母亲问道:上城归来,为什么泪满襟?秋白答道:这是因为养蚕的人穿不着绸,不养蚕的人满身都穿着绸。
母亲听了很高兴,抚摸着他的头说:读书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读书。
又有一次,秋白听母亲讲古诗《孔雀东南飞》里的故事,他问道: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很要好,为什么婆婆不要她?祖母听了不禁笑起来,觉得他问的很有意思。
幼年时,母亲常带秋白到离常州城不远的北门外农村去,那儿住着他的舅父家和姑母家。
这使他有机会接近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孩子。
他同情农民的孩子,有时和他们一起去玩耍、劳动、放牛、戽水和割稻子。
有一次,他在舅舅家,跟邻家一个农民孩子去放牛。
回来的时候,少了一件褂子。
母亲责问他把褂子丢到哪里去了,他低声说:送给邻家的孩子了,因为那个孩子穷得连一件褂子也没有。
星聚堂的前面,有条庙沿河,河上架着一道小桥,叫做觅渡桥。
过桥沿河向右走,不远就是冠英小学。
瞿秋白在九皋楼读了一年多私塾,即转入冠英小学读书。
这个学校分为初等和高等两级,瞿秋白入学时读的是初等。
学校校长庄苕甫是清末的举人,但他却具有维新思想,主张废科举,办学堂,因此在庄氏二贤祠内办起了这座小学校。
学校里除了请本地的秀才任教师而外,还聘了一个日本教师来教博物学。
这时,瞿秋白的家庭经济情况更不如从前了。
居住在杭州的做过官的四伯父不再继续补贴他家的生活费用。
当这位伯父把祖母接到杭州去赡养以后,就停止了对于瞿秋白家的补贴。
但是,生活的艰难并没压垮他,这更磨炼了瞿秋白的意志,他沉默寡言,发愤读书,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瞿秋白从小就勤思敏学,善于分析,省悟书本中所蕴含的至真至善的道理,长大后成了位著名的革命者。
【doc】瞿秋白:多才多艺的职业革命家
瞿秋白:多才多艺的职业革命家修身?生命华章?oANBUWENZHA瞿秋白:多才多艺的职业革命家瞿秋白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多才多艺,成绩斐然.如果做记者,文学家,学者,教师等职业,他可能不会输给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1923年,24岁的瞿秋白曾在上海大学讲课,走廊里,窗台上都站满了听课的人.后来成为作家的丁玲,也曾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在下面听他讲课.论文采,他不在鲁迅之下,并赢得了鲁迅的尊重.他去鲁迅家做客时,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把床让给瞿秋白夫妇在瞿秋白去世后,鲁迅整理他的遗着时用的是最好的装帧.同时,瞿秋白的俄文也极好.他还精通医道,精通书画.学者梁衡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中评价瞿秋白说:"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着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揭秘以职业革命家自居的瞿秋白丰富多彩的业余爱好.喜爱书法瞿秋白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喜爱"颜体"."颜体"即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所写的字体,而书法爱好者学习"颜体"楷书的极佳范本,就是临摹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他从不阿谀权贵,曲意媚上的品格,曾一度深深影响着少年瞿秋白.有一次,瞿秋白见自己的亲戚,着名书法家庄蕴宽的魏碑写得很好,就开始专心跟他学习临摹北魏《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魏碑书法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瞿秋白在临摹时刻苦认真,他的书法一直保留着魏晋风格.喜爱石刻瞿秋自爱石刻,是受他的六伯父瞿世璜影响.瞿世璜能篆能刻,技艺精湛,并且收藏有鹅黄,鸡血,寿山,桃源等诸多名贵的石头.瞿秋白读中学时,他的国文教师史蛰夫在石刻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 史蛰夫见瞿秋白也爱好石刻,就抽出时间对他进行精心传授.所以,后来瞿秋白的石章刻得非常好,苍劲古朴.瞿秋白自刻有双,霜,爽,秋白,铁梅,涤梅,梅影山人等多枚图章.据瞿秋白幼年好友,秘书羊牧之回忆,有一次在瞿氏宗祠,瞿秋白替羊牧之刻了一篆文名章,但把羊字的角刻得特别大. 羊牧之说角太大了,要瞿秋白重刻.瞿秋白笑着说:"角大能克敌,角大能摧坚,角大能自卫,怎能不大?"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俘.被囚禁期间,负责关押他的国民党三十六师的军官们大多是些鲁莽的武夫,为了装点门面,却纷纷向瞿秋白索要篆刻印章.瞿秋白不卑不亢,不论是军官还是普通的勤务兵,只要索要都一视同仁,一律奉送.喜爱古玩瞿秋白在上海居住时,连居室的挂表上都系着他收集的一个半两的古钱,可见他对古玩的痴迷程度.有一次,瞿秋白问自己的秘书羊牧之:"你晓得这个钱是什么朝代的?"羊牧之答道:"不知道."瞿秋自解释说:"半两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汉半两.轮廓比这个要小一些:这是秦半两,大一些.秦半两是不可多得了."闲暇时,瞿秋白常常去上海城隍庙古玩市场逛逛.一次,他在城隍庙古玩市场看到~面唐代的鸳鸯菱花镜,马上对其他人说,这一定是在苏州乡下购得的.由此足见瞿秋自在古玩方面学识的渊博. 还有一次,瞿秋自在武汉时与秘书羊牧之同游黄鹤楼,在回去的路上,曾感慨地说:"黄鹤楼,名存实亡了.革命胜利后,一定要照原样整修重建,保存古迹."这些都反映出瞿秋白对古玩,文物的珍爱.喜爱下棋幼年时的瞿秋白闲暇时,除了吹箫以外,就是下棋.羊牧之回忆说.小时候,瞿秋白常常与他下棋.当时----副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32U●白骨的棋子,缺了一个马,为了应急,瞿秋白就用白洋烛切了一段,在上面刻了一个马字.参加革命后的瞿秋白.有天晚上,叫秘书羊牧之与他对弈,羊牧之吃了一个炮,结果就被他将住了.瞿秋自高兴地对羊牧之说:"你不懂'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啊."瞿秋自在即将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没有哭天抢地,而是静静地坐在牢房的地上与人下棋.喜爱京剧为了欣赏京剧,瞿秋白还专门备了一部留声机,珍藏不少他喜爱的京剧名角名段的唱片,如谭鑫培的.《李陵碑》,刘鸿生的《四郎探母》等.有时,听着听着,或许是受到了感染,他会跟随着腔调一起哼起来.当年,在白色恐怖的上海,作为中共领导人的瞿秋白仍常常到上海新世界听京韵大鼓和说唱.每次去时,为了防备敌人的抓捕,他会用大衣的领子遮着脸,用礼帽压着眉,而且还戴着墨镜,杂在人群中,静静地倾听着演员的唱词,细细品味着艺术带给他的快乐.他也常去看电影,但从不去市区的大影院,而是到沪西的中小影院.喜爱作画瞿秋白的父亲瞿稚彬,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画家.瞿稚彬自幼喜爱绘画,特别喜爱学习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的绘画技法,画的画多半是山水画.瞿秋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亲自教他画山水画.所以,瞿秋自在绘画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山水画画得很好.现在存世的瞿秋白的画作有两幅,其中一幅现收藏在瞿秋白的故里常州博物馆内.这一幅名为《江声云树图》的画作于1916年,当时瞿秋自17岁.整个画面是滚滚的江流,江水间有巨石当流,波涛冲击而过,浪花怒溅,十分生动.另外一幅,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是瞿秋白1919年的作品.19l9年清明节,2O岁的瞿秋白为其挚友,中7月23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一个72岁的志愿者迈克尔的真实故事.迈克尔曾是英国一家媒体的旅游记者.他曾过着很悠闲的生活,坐着私人飞机到加勒比海度假.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七星级的皇家酒店吃撒了金粒的早餐而从7o岁开始,迈克尔成为一名志愿者,做了南非一个贫穷小镇的小学英语老师,他不领分文报酬,每天吃着襁糊一样的玉米粥.但他说:"我的生活从未如此富足."并说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迈克尔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在7o多岁时到这样的穷苦之地来一次远征."事情起始于一个慈善组织的一次尼泊尔之行.在那里,他们参观了一个专为街头流浪儿童开的特殊学校.还去了一个孤儿院.回来以后,那些流浪儿童和孤儿的脸就经常浮现于迈克尔的脑海.于是,他就与"萨加公益信托"组织联系.决定为这些儿童做点事.去年l1月,迈克尔与其他七女一男共八个志愿者来到南非的伊丽莎白镇,当起了小学英语老师.再后来,尽管生活艰苦无比,迈克尔还是决定把家也搬到南非,并到一个更穷的学校免费教书.迈克尔现在住的小镇,只有他一个白人,他的邻居们大多住在棚屋里.他说,过去那种奢华生活,确实令许多人羡慕;但要说到满足和真正的幸福,那自己想要的,还是现在的生活.他说,现在的生活是有希望的生活,希望就来自那些贫穷的孩子.弥尔顿说:"希望里蕴藏着极大的力量.使我们的志向和幻想成为事实."7o岁的迈克尔去追求隐藏在心中的希望和梦想了,虽然过着粗茶淡为自己的人生上色饭的生活,但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不要这么容易就想放弃.就像我说的,追不到的梦,换个梦不就得了.为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先把爱涂上喜欢的颜色."此刻,我的耳边响起了周杰伦在((稻香》中唱的歌词.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梦,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梦一直埋藏在心底.迈克尔在7O岁的年纪终于迈出追梦的脚步,他还是让人羡慕的.(摘自《文汇报》2009年8月24日) 学时代的同学李子宽作山水画一幅. 该画笔墨秀逸,有清初"四王"遗风.画面上有老松数株,浓荫覆盖.有水阁一座,槛前若有人横琴抚弦的样子.隔溪幼树成林,溪水荡漾,让人有一种松风满耳,琴韵悠然的遐想.水阁的后面层山叠翠,点染于云海之外,有一种愈看愈远,愈远愈奇的感觉.画面上题有:"松风自度曲,我琴不须弹,胸中具此潇洒,腋下自有出尘之慨,何必苦索解人耶."下题:"己未清明节,子宽学兄雅作."末署"秋白瞿爽"四字.喜爱诗词瞿秋白喜爱诗词是受其母亲的影响.瞿秋白的母亲姓金,名璇.字衡玉,出生于世代相袭的官宦望族.瞿秋白的母亲从小就聪明伶俐,又爱读书,文史诗赋都有修养,未出嫁时,已会作诗填词,并写得一手工整娟秀的小楷.嫁到瞿家后,也得到婆母的喜欢.婆母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赞自己的儿媳妇有学问,说:"如果稚彬(也就是瞿秋白的父亲)也能像我家媳妇那样有学问,考科甲就很容易了."瞿秋自在襁褓里面时,母亲就教他背诵诗词名篇.后来,瞿秋白又在外祖父金心芗的教导下学习古诗词,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古诗词.l3岁那年,瞿秋自在家乡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至秋季,菊花飘香,他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咏菊花的诗:"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1924年1月,瞿秋白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一大时,牵挂新婚不久的妻子王剑虹,写下了他诗词的名篇:"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由此,瞿秋白有了"江南第~燕"的美誉.在被囚禁的岁月里,瞿秋白总共创作了7首诗词,流传最广的是《b算子?咏梅》,词日:"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是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花如故."这是一首充满革命豪情的词作为一个革命者,瞿秋白当时虽已身陷囹圄,而且危在旦夕,却视死如归.他坚信,等到春天到来时,百花会开遍祖国的大地.喜爱歌词创作1922年l2月21日,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回国,暂住在当时在北京外交部做事的堂兄瞿纯自家中就是在这一时期,瞿秋白重新翻译了《国际歌》的歌词.在这之前,《国际歌》在中国已经有三种译文.因为译文都不够准确,无法与曲谱配译,所以三种译文都党政论坛一干部文摘?-~}IN?133无法歌唱.瞿纯自家里有一架风琴,瞿秋白就一边弹奏风琴.一边反复吟唱译词,不断推敲,斟酌.如法文"国际"一词,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而这个词有八拍,瞿秋白反复琢磨后把法文的"国际"音译成了"英特纳雄耐尔",这一唱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可见,瞿秋白对《国际歌》在中国的唱响与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歌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事业.除此之外,瞿秋白还喜爱昆曲,还擅长吹箫,还很能喝酒.当然,平常他一般是不喝的.有一次,他在汉口和郭沫若一次就喝下了三斤白兰地.据他的遗孀杨之华的妹妹杨之英说,瞿秋白早上起床总是先喝一小杯红茶,而且茶里面喜爱放一点点红糖,早餐最喜爱吃的是家乡常州的麻糕油条.平时,他的写字台上还常常摆着一碟茴香豆或一盘花生米,晚上写东西时觉得饿了,就吃几粒豆或花生米.他在上海大学讲课或外出上课时,总是穿着整齐的西装,但一到家就会把西装脱掉.换上一件日本式的和服.穿着一双拖鞋,在写字台边椅子上坐下,拿起笔就开始写文章.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瞿秋白.(摘自《党史博览》2~xD年第7期苗体君窦春芳/文)。
瞿秋白是如何教书的?
瞿秋白是如何教书的?
苗体君;窦春芳
【期刊名称】《师道·情智》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苗体君;窦春芳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版《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瞿秋白简介”商榷 [J], 王磊
2.倘佯在瞿秋白研究的海洋——《瞿秋白生平研究史》简评 [J], 衡朝阳
3.从开明版《瞿秋白选集》到人文版《瞿秋白文集》r——关于建国初瞿秋白作品
结集出版延迟原因考 [J], 钟媛
4.瞿秋白研究的创新之作--读刘中望博士新著《瞿秋白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系研究》 [J], 张能泉
5.确定瞿秋白入党时间的新史料——兼议朱成山《共产国际档案更正了瞿秋白党龄》[J], 唐茹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_故事大全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瞿秋白是著名的革命先烈,所以今天我们来看看瞿秋白的抗战故事。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1920xx年,瞿秋白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语。
1920xx年春到北京大学旁听。
9月考入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自修英语、法语,并继续研究文学和哲学。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瞿秋白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妇女与社会主义》等进步书刊。
1920xx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加街头宣传,并作为俄文专修馆学生会负责人参加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6月7日,因参加示威游行而被捕,旋出狱。
同年11月,与郑振铎等组织社会实进社,创办《新社会》旬刊,鼓吹社会改造。
瞿秋白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思想上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
1920xx年3月,邓中夏在李大钊指导下,秘密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久,瞿秋白参加了该组织。
同年8月,又与郑振铎等创办《人道》月刊。
10月,应北京晨报馆和上海时事新报馆的聘请,以特派记者身份,去莫斯科考察苏俄十月革命后的情况。
1920xx年1月,瞿秋白等人抵达莫斯科。
在两年旅俄期间,瞿秋白实地考察了苏俄十月革命后的情况,并写了大量通讯,通过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向国内介绍了苏俄的实况,还写了《俄乡纪程》、《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两本集。
《俄乡纪程》记述了从北京到莫斯科科沿途的观感;《赤都心史》介绍了自己如何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过程。
此外,还撰写了《俄罗斯革命论》和《俄国文学史》。
除担任新闻记者外,瞿秋白还到东方大学中国班讲授俄文,担任政治理论课的翻译。
1920xx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瞿秋白担任大会翻译工作。
2月,经张太雷、张国焘介绍,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0xx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随即去上海。
2月,张君劢作了《人生观》的讲演;4月,丁文江发表《科学与玄学》一文,反对张君劢的《人生观》。
从此开始了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
初一作文叙事:牢记伟人瞿秋白
初一作文叙事:牢记伟人瞿秋白曾经,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他就是我们常州的骄傲——瞿秋白。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母亲金璇知书达礼。
因此,瞿秋白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瞿秋白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他组织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寻求革命及拯救中国的途径。
他在中国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在汉口主持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挽救了革命,也挽救了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工作中,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瞿秋白所留下的500多万字的著述和译作,包括他创作的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都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
瞿秋白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35年2月,他不幸被国民党抓住。
在狱中,瞿秋白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的意志坚定不移,慷慨陈词,对敌人的谬论严加驳斥。
他还在狱中写诗词,回顾自己的一生,表现出他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押往刑场,沿途还唱着《国际歌》、《红军歌》。
到达罗汉岭后,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
当时,他才36岁。
读了《伟人瞿秋白》这本书后,我被瞿秋白的大义凛然所感染。
面对死亡,面对敌人的威胁,他的决心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在死神面前,他毫不畏惧。
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和大无畏气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作为瞿秋白家乡的少先队员,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学好知识本领,长大报效祖国。
让我们一起牢牢记住“瞿秋白”这个伟大的名字!。
瞿秋白读后感
起初我还不知道瞿秋白是谁?但当我读完《伟人瞿秋白》这本书后,我对这个名字便从陌生变成了熟悉,并对他肃然起敬!为我生活的的这个城市——常州有这样一位历史名人而感到自豪。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
他刻苦求学,当过教书先生,参与领导了北京的五四学生运动,参加李大钊等在北京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寻求拯救和改造中国的途径;他当过记者,前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采访考察,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是最早见到列宁的中国共产党员之一,也是第一个向中国读者描述列宁形象的中国记者。
1921年瞿秋白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同年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1927年瞿秋白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总负责人,主持党中央工作,此时他年仅28岁。
1931年1月瞿秋白遭受诬陷和打击,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但他仍坚持为党工作,同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这些诗词表现出了他坚贞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怀以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
1935年6月,在英勇就义前,他高唱《国际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就义时年仅36岁。
在瞿秋白有生之年,不但写了许多的著名文集,如:《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主编了《新青年》、《前锋》、《向导》,还把《国际歌》的曲谱与中文歌词配译,是《国际歌》在中国传唱的首倡者,创作了《赤潮曲》等等。
让他的思想在文字中得以保存,供后人学习。
书中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他患病期间仍夜以继日地攻读藏书。
深夜,为了使灯光不外露,他在窗上挂上厚厚的布帘。
我深深地感受到瞿秋白是一个酷爱学习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是如何教书的?
作者:苗体君窦春芳
来源:《师道》2018年第06期
1985年6月18日,杨尚昆《在瞿秋白同志就义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给瞿秋白烈士的历史定位是:“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但在瞿秋白短暂的36年人生中,瞿秋白一生中还有四次教书经历,教书的时间累计有3年多的时间,而这四次教书经历为多数中国人所不知。
第一次是瞿秋白中学辍学后,迫于生计,17岁时,在无锡城南门外扬名乡江溪桥杨氏义庄所办的杨氏小学,做过大半年的乡村小学教师,因为学校里只有他一名老师,他还兼任该校校长一职。
第二次是瞿秋白被北京的《晨报》、上海的《时事新报》选中作为赴苏俄采访的记者,在苏联期间,22岁的瞿秋白曾经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任教近1年时间。
第三次是瞿秋白从苏联回国后,经李大钊介绍,在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近2年,其间还兼任社会学系主任一职。
第四次是瞿秋白离开中共领导岗位后,曾经在中央苏区的一所干部学校即国立苏维埃大学,担任了4个月的校长。
在无锡城南门外扬名乡江溪桥杨氏义庄所办的杨氏小学教书时,瞿秋白只有17岁,学校里有几十个学生,而且教学设备破败不堪,但只有瞿秋白一个教师,瞿秋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时,创造性地实行单级复式教学,就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班内读书,老师轮流给各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当给其中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在课堂上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虽然每月薪金十元左右,生活非常清苦,还有几个难驯的调皮学生,但瞿秋白教学态度却十分认真负责,国文、算术、音乐、图画各科他均能胜任教学。
1920年秋,北京的《晨报》、上海的《时事新报》为了直接采访、报道世界各国的大事,决定向英、美、俄诸国派出一批驻外记者。
因为瞿秋白在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过,而且精通俄文,瞿秋白被选中赴苏俄采访。
在苏俄期间,瞿秋白曾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任教,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全称是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校成立于1921年5月,是一所政治性的学校,学校的名誉校长是斯大林。
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苏俄远东各少数民族,也有一部分是从远东各国来的,其中有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学生。
中国的学生被单独编为中国班,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卜士奇、肖劲光等都在这里学习。
瞿秋白在中国班讲授俄文,还担任政治理论课的翻译,同时还讲授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课。
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萧三当时就在该校读书,萧三在《忆秋白》一文中回忆道:“秋白同志担任助教和翻译,讲授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课。
他经常来到我们中间询问工作、学习情况,对我们十分关怀。
”在中国班里俄文课的教学最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一是中国学生初学俄文,比较吃力;二是苏俄籍教师的中文水平太低,当时所有的俄国籍教师只有郭质生懂中文,郭质生本名费谢伏罗德·科洛科洛夫,因为他的父亲在中国新疆工作过,他又是在中
国长大的,所以懂汉语;三是没有教材,而且工具书也只有哈尔滨出版的很不像样子的《俄华辞典》。
瞿秋白为了让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到苏俄寻求真理的青年人学好俄文,总是设法讲好俄文课。
课前,他认真备课,收集适用的教学材料;上课时注意讲授方法,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而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平时,瞿秋白还经常到学生中间去,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
瞿秋白当年的学生曹靖华在《光明日报》1985年6月16日撰文《深沉的感念》中说:“秋白教给我们俄语应当从哪里学起,要注意什么问题……真是诲人不倦。
秋白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知识很渊博,酷爱读书,也喜欢聊天。
几乎每个星期日,我和韦素园都去找他聊天。
真是书呆子碰到了书呆子,好像《天方夜谭》的人物似的,聊一千零一夜也聊不完。
那聊天也是真正的学习,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
中国有句俗言:‘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和秋白同志的一夕谈,胜读百年书啊!”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国,李大钊就推荐他到国共两党合办的上海大学任教并担任社会学系主任职务。
瞿秋白每次给学生上课,都是突然出现在讲台上,教室里的学生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进入讲室的,瞿秋白这反乎常例的出现,顷刻镇压了喧嚷的教室,接下来,他站在讲台上先迟疑了一下,似乎故意等待了一下,然后用极低的声音吐出一句话来,如果是第一次给学生上课,他会说:“我是瞿秋白。
”
在上海大学的课堂上,瞿秋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取有重点的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成为上海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当时,走廊里、窗台上都站满了听他讲课的人,连后来成为作家的丁玲也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在下面听他讲课。
瞿秋白出众的授课才能“征服”了上海大学王剑虹、杨之华两位女生的芳心,随后,瞿秋白也先后与她们二人开始了两段传奇、悲壮的婚恋。
杨之华记述了当年瞿秋白的课堂盛况:“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担任的课程是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
第一次听他讲课的时候,使我惊奇的是学生突然加多了。
别的同学告诉我,大家都很喜欢听秋白的课。
除了社会学系本班的学生,还有中、英文系的学生,其他大学中的党团员或先进的积极分子,甚至我们的好教师恽代英、肖楚女、上大附属中学部主任侯绍裘等同志都愿来听听。
”
杨之华还记述了第一次听瞿秋白讲课的情形,“当课堂开始安静下来的时候,我看到秋白从人丛中走进课堂,走上了讲台。
他穿着一件西装上衣,手上拿着一顶帽子,他的头发向后梳,额角宽而平,鼻梁上架一副近视眼镜,与他的脸庞很相称。
他和蔼亲切地微笑着,打开皮包,拿出讲义和笔记本,开始讲课了。
他的神志安逸而从容,声音虽不洪亮,但即使站在课堂外的同学也能听到。
在他的讲话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空谈。
同学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他为了使大家明白,引证了丰富的中外古今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把理论与当前的实际斗争相结合。
同学们都很郑重地记下笔记,万一有人因为参加社会活动而缺了课,非要借别人的笔记抄下来,才能安心睡觉。
”
课后瞿秋白也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一文中记述道:“可是,最好的教员却是瞿秋白。
他几乎每天下午课后都来我们这里。
于是,我们的小亭子间热闹了。
他谈话的面很宽,他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
宋元明。
他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
他不是对小孩讲故事,对学生讲书,而是把我们当作同游者,一同游历上下古今,东南西北。
我常怀疑他为什么不在文学系教书而在社会学系教书?他在那里讲哲学,哲学是什么呢?是很深奥的吧?他一定精通哲学!但他不同我们讲哲学,只讲文学,讲社会生活,讲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
后来,他为了帮助我们能很快懂得普希金的语言的美丽,他教我们读俄文的普希金的诗。
他的教法很特别,稍学字母拼音后,就直接读原文的诗,在诗句中讲文法,讲变格,讲俄文用语的特点,讲普希金用词的美丽。
为了读一首诗,我们得读二百多个生字、文法,由于诗,就好像完全吃进去了。
当我们读了三、四首诗后,我们自己简直以为已经掌握了俄文了。
”
因为瞿秋白较早接触苏俄,他也是早期中共党内“唯一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 ,“八七会议”时,瞿秋白临危受命,28岁即成为中共的高层领导人,随着赴苏俄人员的增多,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新的一拨“留苏派”开始崛起,在“留苏派”新、老势力的较量中,最终瞿秋白被定为“左”倾教条主义者,被解除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
1933年底,瞿秋白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任国立苏维埃大学校长一职,该校是中央苏区的一所干部学校,瞿秋白只做了4个月的校长,该校就并入中共中央党校,而关于瞿秋白这段时间教书的文字记录至今还没有被发现。
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眼看中共苏区就要沦陷,在红军长征临出发时,红军“三人团”之一的博古拒绝瞿秋白与部队一起长征的要求,理由是瞿秋白有肺病不宜长途行军,这样就把瞿秋白留在了苏区,也把瞿秋白推向了命运的深渊,最终被俘,面对曾是他的学生的国民党高官的劝降,他不为所动,36岁就慷慨就义了。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