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1)(精品)
《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一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理解诗句,熟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诗句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熟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柳宗元的其他诗篇。
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说几个表示冬天的词语。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出示投影。
(1)强调字音,理解字义。
径(jìng)踪(zōng)翁(wēng)小路踪迹、足迹老头(2)辨析字形。
钓——钩(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区分一下这两个字。
)(二)了解作者。
1.学生先介绍,教师再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2.出示:柳宗元(773—819):唐代散文家、诗人、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刚才大家读了这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幅江上雪景图吗?出示:寒江钓雪图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你是从哪体会到的?2.重点体会“绝”和“灭”。
(1)理解“绝”和“灭”的意思。
(2)感悟“绝”和“灭”使景凄凉的程度。
(师引导理解“千山”“万径”的修辞手法。
)(3)对比去掉“绝”和“灭”两个字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师小结:“绝”和“灭”两个字,使一切景象刹那间来无影去无踪。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除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更多的是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
)(4)根据理解说诗意。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两首诗的背景知识,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介绍两首古诗的诗人及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2.朗读与背诵a.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b.学生自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c.学生分组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理解诗句意思a.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b.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
4.课堂讨论a.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b.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挖掘诗句内涵。
5.拓展延伸a.学生分享其他类似题材的古诗。
b.老师讲解其他相关古诗的背景及意思。
b.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在朗读和背诵环节,老师注重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3.在理解诗句意思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5.拓展延伸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其他古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a.对生僻字词的讲解还需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b.对学生的背诵要求要更高,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c.在课堂讨论环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避免一刀切。
六、板书设计1.课题:《古诗两首》2.诗人及创作背景3.诗句及意思4.拓展延伸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反思深刻,有利于教师成长。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促、忆、异”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 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能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古代,很多诗人都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两首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强调“促、异”等字的读音。
4、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促、深、忆、逢、佳”等字的书写。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夜书所见》学生自由朗读《夜书所见》,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按照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让学生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每逢佳节就格外思念远方的亲人。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要读出诗人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比较两首古诗,说说它们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张店区公园新村小学刘延云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
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
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
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
所以称“回”。
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
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
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c.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古代诗人的趣事,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灵感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6.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7.课后作业: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诗两首》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可能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对于古诗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掌握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
会写6个字。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首诗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讨论体会。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
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赠刘景文》。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新课学习1.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书写“刘”字。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
(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3)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理解:擎雨盖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
三班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宠爱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预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秀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留意重点字音:赠)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留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争辩沟通,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沟通自己的体会,沟通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同学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季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2、同学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沟通是否生疏了。
3、指导写字,老师示范写,同学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老师留意巡察。
四、作业背诵古诗其次课时一、复习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2、背诵古诗二、学习其次首古诗(一)释题1、读题2、简介诗人杜牧(二)识记生字字音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争辩学习1、依据《赠刘景文》的学习阅历,争辩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争辩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2、找伙伴,练背诵三、学习诗中生字1、字音、字形、字义2、指导书写四、实践活动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掌握两首古诗的背诵。
3.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和美。
二、教学内容1.课文:《静夜思》、《登鹳雀楼》。
2.韵律和意境分析。
3.古诗背诵。
三、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韵律和意境的分析。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师生一起欣赏古诗的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句传递的情感。
2.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和特点。
第二步:课文学习1.学习《静夜思》。
–师生一起朗读《静夜思》,感受其中的静谧和思索。
–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组,找出其中的押韵和对仗。
–引导学生背诵诗句,注意语音语调。
2.学习《登鹳雀楼》。
–师生一起朗读《登鹳雀楼》,感受其中的豪迈和壮美。
–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组,找出其中的押韵和对仗。
–引导学生背诵诗句,注意语音语调。
第三步:诗歌欣赏1.师生共同欣赏两首古诗的音乐朗诵,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2.通过欣赏诗歌的赏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和美。
第四步:巩固练习1.分组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用优美的语音表达出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之间互相朗诵,并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步:课堂小结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2.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朗读表达等。
2.学生背诵准确度和语音表达的流利程度。
3.教学效果: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六、教学资源1.课本:《三年级语文上册》。
2.录音或音频设备。
七、教学反思通过设计这节古诗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提高自己的语音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通过对古诗的分析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这个教学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
《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咏柳》。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古诗,理解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教学PPT课件2.学生(1)去大自然收集柳叶。
(2)预习古诗,搜集作者贺知章的资料及其写过的经典古诗,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
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学生试说“咏”的意思。
教师小结:“咏”的本义是歌咏,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
(板书:贺知章)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
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等职。
晚年不拘礼节,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
今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播放学乐师生精彩导学作业。
二、新授(一)初读古诗,认读生字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
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范文(精品)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三、精读理解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⑴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⑴“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⑵(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第1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2.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重点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方法背诵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古典乐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既有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也有秀丽奇妙的南方美景,让我们一起来参观。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所展现的不同风光。
(一处是辽阔壮美的草原,一处是秀美动人的西湖。
)3.古代的诗人们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描写和赞美这些各有特色的美丽景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是怎样描写的呢?4.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新课学习学习第一首古诗《敕勒歌》:(一)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二)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 (1)(精品)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认识8个生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诗文,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回乡情境图,老师简述图意。
2.揭示课题。
3.播放配乐古诗朗读录音。
二、新课学习1.自由朗读《回乡偶书》,初步感悟(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
听听对方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通了。
(3)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教师作点拨、讲解。
(4)理解诗文: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离乡之久,回乡之晚。
(语速放慢)“无改”读得昂扬一点。
“衰”读得起伏一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比较:“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读出儿童的天真浪漫来。
)2.熟读成诵,入情入境(1)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2)指名读,分小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5)指名读。
学生评议。
老师适时点拨。
(6)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7)这么美的是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①自由背。
②同桌互背。
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④配乐有感情地诵读。
(8)如果你就是贺知章。
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9)再背一遍。
3.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再用游戏形式巩固认记这些生字。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音客何”先认读,再交流记字方法,最后有重点地指导书写。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学习《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揭题后和学生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1、配乐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看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范读激情:听老师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
2、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3、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⑴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⑵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2、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1、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适当指导:诗中描写的景色是否有对比?(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风落叶之时,寒意阵阵,客游在外的诗人见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独郁闷。
后两句写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种温馨亲切之感,感情略显舒缓。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解释诗句中个别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出《望天门山》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重点难点1.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三、导学问题1.介绍诗人李白及创作背景。
2.“望”是什么意思?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3.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4.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楚江是什么意思?5.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6.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7.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8.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四、参考资料1.视频:诗句解释、天门山传说(优酷网)2.图片:李白石像、天门山、天门山云海、天门山栈道、夕阳下的长江、长江、长江三峡(百度)3.资料:(1)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继屈原之后,是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也是盛唐时期诗歌的代表人物。
(2)天门山天门山,又称为天屏山,位于安徽省铜陵县东南方与青阳县交界,属天门镇新华村,距铜陵市区20多公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我能借助注解和图画,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能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学习。
知识链接: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西施: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沉鱼落雁”其中“沉鱼”就是讲的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预习任务:1、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自主、合作、探究:1、借助拼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能读得流利、有感情、有节奏感。
4、同桌互读,我来比一比谁读得更棒。
5、借助图画和注解,说说诗句的含义。
6、交流不懂的地方。
7、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我来闯关:A、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B、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学习收获:知识延伸:1、收集苏轼所写的其它诗词。
2、积累描写祖国山河的诗词佳句。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二、过程与方法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诗含义,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含义,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方法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
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
《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
《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生字词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
2. 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
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
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3.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
“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二)理解诗句,体会感情预设一: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
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
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
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
三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4、让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
2、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画面与情感联系起来,深入体会古诗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两首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讲解生字的写法和注意事项,学生练习书写。
(四)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
2、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五)体会情感1、提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体会。
(六)朗读背诵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2、多种形式朗读,如分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
3、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同类主题的古诗。
2、教师推荐几首相关的古诗,让学生课后阅读。
(八)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理解古诗。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赏析(合作探究)鲁教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作探究)【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2.交流。
第四步: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
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2、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个别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出《望天门山》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视频、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板书课题)
2. 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3.
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李白的其他诗句)
2、新课学习
1. 分析题意
(1)“望”是什么意思?(看,在远处看。
)
(2)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
2.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3.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4.
教师朗诵一遍古诗,学生再读。
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
5.
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楚、孤、帆
(2)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6. 分析诗文。
(1)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2)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分析第一句
7.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1)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
(2)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被楚江冲开的。
)
(3)楚江是什么意思?(长江。
)
(4)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
(5)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6)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7)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8.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1)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
(2)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3)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
(4)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
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5)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9. 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1)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喜悦。
)
(2)为什么高兴?(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
(3)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
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
“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4)师:“出”是什么意思?(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
(5)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
(6)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
(7)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10.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
(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1)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2)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3、结论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4、课堂练习
1. 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本诗第一句中写出了;一、二句中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
2. 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5、作业布置
1. 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2. 搜集李白描写大好河山的诗句。
6、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雄姿伟岸的奇观山险水涌
青山绿水的心情帆来日出
美丽的山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