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九单元第3课 百日维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合作探究】1: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有哪些?(1)外因: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
(根本原因)(2)内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
(直接原因)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4:第3课百日维新
第3课百日维新学习方法点拨1.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法令,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
2.在“百日维新”的过程中,变法法令的内容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设立制度局等主张,这充分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⑴德国强占①。
⑵俄国强占②和③。
⑶法国强租④。
⑷英国租借“⑤”和“⑥”。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⑦阶段。
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⑵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⑧进行全面改革。
⑶康有为进呈《⑨》和《⑩》等书籍。
⑷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⑪,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⑸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拓展点拨』强学会和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①》,宣布变法。
2.内容⑴政治方面A.力行新政。
B.鼓励②上书言事。
C.各省督抚举荐③。
D.④,裁减冗员等。
⑵经济方面A.设立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B.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⑥。
C.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D.改革财政,创办⑦,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E.兴办⑧,裁撤驿站。
⑶文化教育方面A.改革⑨,废除八股。
B.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⑩等。
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⑪。
D.准许民间创办⑫、学会。
E.设立⑬,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⑷军事方面A.建立⑭,装备新式武器。
B.按⑮练兵。
C.添造兵船,增强⑯实力。
3.局限:未实行“⑰、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措施。
4.意义⑴经济上:有利于中国⑱的发展。
⑵政治上:有利于⑲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⑶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百日维新。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强调百日维新的重要性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使其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3.培养学生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使其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
针对这一内容,本教学案例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时间、过程及结果,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并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思考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其历史批判性思维。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高二历史学案 第3课 百日维新 (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学案(人教版选修1)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识记:光绪帝变法的内容。
理解:分析维新运动发展的原因和政治实践。
运用:结合维新变法的内容评价光绪帝变法。
二、预习内容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
“胶州湾事件”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图强,遂采纳康有为建议,下诏“明定国是”,进行变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这一局势,光绪帝加紧推行新政。
(1)“百日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2)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评价百日维新?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⑵、学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理解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⑷、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二、学习过程活动探究(一)、戊戌变法背景: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戊戌变法的必要性有哪些?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活动探究(二)戊戌变法的内容: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从不同角度整理戊戌变法的内容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师版)
第3课百日维新【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二、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三、学习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自主学习】一、救亡与变法呼声再起(一)1897年德、俄强占_胶州湾_ 、_旅顺和大连_.1898年,法、英强占_广州湾、新界_和_威海卫_.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_政治实践_阶段。
(二)2.1898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_保国会_。
二、百日维新(一)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定国是诏》(二)主要内容:1.在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2.在经济方面,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等3.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等(三)评价:进步: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成都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不足:没有涉及设_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_ 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_君主立宪。
_这个核心问题的问题,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合作探究】1.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的百日维新有什么特点?(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2.“读史的人往往很同情光绪帝,以为他是维新派的一个皇帝,并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百日维新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共和,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众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论议,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康有为材料三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
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社会背景。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9:第3课 百日维新教案
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环节
集备共案
个案
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教
学
流
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
3.进步意义
光绪皇帝的变法上谕,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光绪帝没有采纳维新派“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但在政治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在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这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合作探究』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他具有改革意识;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2)康有为递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3)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宣传变法
『合作探究』阅读『历史纵横』
回答:
(1)保国会成立时间?
(2)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作业: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含解析
第3课 百日维新基础巩固1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地区的主要国家是( )A.日本B.英国C.俄国D.法国解析:在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故选B项。
答案:B2“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描述的是( )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保川会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其符合保国会的宗旨。
故选B项。
答案:B3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所以其实际上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其基本用意是( )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答案:C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A.精简机构,裁减冗员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外务部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书并未涉及设立议院和制定宪法的内容,设立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
答案:A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21
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设计【教学立意】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流。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变法维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与此同时,反对变法的声音屡有出现,新旧嬗递中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仍然在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未竟事业不断前进。
本课以变革为主题,感悟变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百日维新产生的历史背景;识记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运用百日维新的措施,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评价维新变法;理解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学会从力量对比、内外环境、政策措施、改革者素质等多元视角分析在顺应历史潮流下改革失败的原因;体会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感悟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失败的原因。
2.难点: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概念】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注释:1.“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2.注意从概念范畴区别“百日维新”与“变法维新运动”历史概念,“百日维新”是“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潮。
【教学环节】一、变局迫来1.请同学们联系必修1.2.3的内容,认真填写下列表格,19世纪末西方世界与中国(阶段特征)百日维新的背景:国际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设计意图①②③】①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改革是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是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去看待历史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说课
民族危机 统治危机 维新派推动
百 日 结果 维 新
余音
改革的主张 改革的措施(政、经、 文、军)
思想解放 社会进步 启迪后世
Page 19
谢谢大家!
Page 20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 命令……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这位紫禁城里的年青帝王 甚至还……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 ,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 推行新法的楷模。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 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 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因。
Page 11
维新派以外的声音
“变法乃素(一直) 志……苟可致富强 者,儿自为之,吾 不内制也 。”
“奏请张之洞北守旧,
上主持全国的恶改西学如仇”
革”
——《清史稿·徐桐》
Page 12
探究二内容篇
百日 除旧 维新 政治 裁冗员
除特权
经济 撤驿站
爱新觉罗·载湉
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
睦仁十六岁继承皇位。 在革命份子的鼓舞之下, 12月9日断然实行“王政复 古”。庆应四年(1868)1 月,倒幕派发动政变,迫 使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 给天皇睦仁。
1868年3月发布《五条 誓约》,9月改元明治,采 取“一世一元制”。同年7 月改称江户为东京,翌年 以旧江户城为皇宫,总揽
【知识回顾】
主要思想主张
据乱世、升平世、太 平世、宣传变法
梁启超 伸民权、设议院、君 主立宪
谭嗣同 冲决君主之网罗
严复
借进化论变法
Page 10
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九单元第3课 百日维新
第3课百日维新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变法形势的高涨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很快,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认识]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
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二、百日维新——变法的高潮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裁撤旧军队。
3.局限:未实行“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4.意义: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18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本课是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的第3课,从内容上讲,本课与后面的《戊戌政变》上下联系,又与19世纪末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有着密切相关。
从地位上讲,作为第九单元的核心知识,该内容对于深入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此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等自主性学习。
三.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目标:1. 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活动,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能力;2.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材料,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体会维新派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增进学生家国情怀意识;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四. 教学策略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形式再现历史,学生能够更加快速融入场景教学当中,然后采用情境——材料——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主动展开学习。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卷甫成,即进上;上复催,又进一卷。
上以日本施行有效者,阅之甚喜。
”——《康南海自编年谱》1898年条◇教师提出问题:猜猜是什么书让光绪皇帝如此着迷?你知道光绪帝对这本书如此着迷的原因吗?●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人教版选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第3课《百日维新》,旨在介绍近代中国改革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百日维新。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改革者的背景、思路和实行的措施,以及它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实施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和条件;2.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推行过程;3.理解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和对后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局面,深刻认识“洋务派”与“改良派”之间的矛盾;2.理解百日维新变法的思路和突破,掌握变法措施和实施的步骤;3.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历史背景和条件1.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以及中国近代化发展中的分阶段历史进程;2.组织学生对清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制度进行梳理;3.分析近代以来外族侵略和中国落后的社会根源,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进行变法的现实问题。
第二课时:思路和措施1.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变法的重心围绕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2.引导学生掌握百日维新变法的内容、步骤及推行情况;3.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百日维新中的各种创新措施,包括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科举肆虐文化教育落后等问题的改善;4.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让学生了解变法历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代表人物在百日维新中贡献。
第三课时:失败原因和影响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并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百日维新中本质上的矛盾,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政治支持与合理安排与制度难以推行的根本问题;3.带领学生总结百日维新对中国现代化历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思考如何在今天这个时代,继续推进我们的中国梦。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学生讨论;2.多媒体的运用;3.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课件:第9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进呈《上清帝第五书》,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进呈《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__本_明__治_维__新____, 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__日_本__变_政__考____》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 籍。
(4)1898 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的___保_国__会______、保浙会等 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史料探索归纳
探究史料、体会技巧
[史料探究] 材料一:19 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 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 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这段 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 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 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 提示: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
课堂思考、有本可依
教材 P134,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 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何种作用?
【提示】 (1)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 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
(2)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 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 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 历史发展趋势的。
3.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社团,宣传变祖 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文化斗争, 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所以说,戊戌变 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 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百日维新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变法形势的高涨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很快,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认识]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
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二、百日维新——变法的高潮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裁撤旧军队。
3.局限:未实行“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4.意义: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
(4)军事上: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4“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名师点拨]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而维新派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最终目的的不一致使他们很难走到一起。
因此在涉及改革的根本问题时,光绪帝的阶级本性暴露无遗,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也体现了出来。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史料一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①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己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皇上若决定变法,请②先举三者。
……诏定国是……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通“值”)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
……重定章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1.29①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说明康有为上书请求皇帝先办好三件事,提出了变法的纲领计划。
(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
提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史料二中康有为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的三件事对变法运动的开展有何作用?提示有利于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有利于维新派和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推动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
(3)《应诏统筹全局折》在变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提示《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百日维新的条件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维新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个人努力百日维新的特点史料一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00多条。
光绪帝谕令①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
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②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光绪帝下令③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
这些人多达100万,④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⑤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⑥难以接受。
史料二下图是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⑦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
①③⑤体现了戊戌变法涉及领域的广泛性,②④⑥说明了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影响。
⑦说明光绪帝并没有实权,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
说明了什么?提示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
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
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
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国君”与“秀才”共谋国是的结果是什么?“秀才”的哪些主张未被国君采纳?提示颁布《定国是诏》,进行戊戌变法。
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1.进步性(1)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
2.局限性(1)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群众,未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
这是基于()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解析:选A。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
故A项正确。
2.由于新租借的土地并没有一个统一名称,所以便把这块土地称为“New Territories”(即“新领土”),中文名称“新界”,可指为“新的边界”之意。
导致“新界”出现的主要国家是()A.日本B.英国C.俄国D.法国解析:选B。
在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故选B。
3.“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百日维新时民族资产阶级踊跃参与政权的情况,故B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封章”成为统治者决策的依据,A项错误。
“直达于上”说明C项错误。
D项中“各阶层”的表述错误。
4.19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A.发起“公车上书”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C.组建强学会D.成立保国会解析:选D。
由题干“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可知是保国。
5.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
”这反映了光绪帝()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的主张D.大兴民权的意向解析:选B。
题干“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西法可补我所未及”反映了光绪帝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6.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维新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
”其中,维新派的“布新”措施不包括()A.允准旗人自谋生计B.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编制国家预算决算D.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内容的理解。
四个选项都是维新派的改革措施,A项是“除旧”的体现,B、C、D三项是“布新”的体现。
7.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列选项中不包括在内的是()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解析:选D。
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的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
8.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