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部分内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部分内容笔记
网络仅仅是一个硬件平台,而不是传播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是使用这个设施进行信息生产、处理、传播的人或组织。其也成为大众媒介的发展新空间。传统媒介进入互联网传播,逐渐在互联网传播中确立了新的领导地位。
原因归结为:
(1)、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效率远远高于一般个人或非正式组织。
(2)、大众媒介的信息更加可靠,真实。
B、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是什么?
新闻的基本功能是帮助社会成员消除关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社会行为。在群体传播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媒介)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把关的行为是一个组织性的行为。
2、 传媒进行信息取舍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真实、及时、新意、新闻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课本P163)、社会目标、宣传目标
3、 把关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把关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信息价值和信息要素的分析。也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在内。原因如下:
(1)、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有取舍的活动。
(2)、对法西斯集权主义的批判。(匈牙利 卡尔.曼海姆)
此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分析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认为法西斯实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中间群体,使人们变成孤立的,分散的“大众人”,并通过暴力强制和宣传加以操纵,使他们变成法西斯的狂热支持者。
(3)、大众传媒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B、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新技术的变化带来对大众传播定义的质疑。

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新的媒介环境1.信息超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2.在线服务3.因特网(Internet):主要将许多计算机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用于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递以及个人或计算机群之间的双向传播。

浏览器软件:马赛克(Mosaic)、网景(Netscape)使网上资料更易于接触。

三种普遍使用形式:(1)电子邮件(E-mail)(2)新闻组和邮递名录(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对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和看法。

新闻组允许消息的消费者对消息作出迅速反馈,优于报纸和杂志。

(3)万维网(WWW):一个计算机系统群,在该群中许多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迅速、方便地被多个其他计算机获取。

现在的网络用页(page)来形容。

对网址的访问数量通常通过“点击次数”(hits)来衡量,也就是网址被用户敲击的次数。

如何发挥商业部门网址的最大用途:最好的网址不应该仅仅把广告者的消息硬塞给用户,而应是互动的,网址应提供给用户许多途径,介入在线活动和资源之中。

对因特网的批判:(1)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会导致语言的枯竭。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大众传播理论 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 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简述版第一章大众社会理论1)大众社会理论(Mass society thoery): 认为媒介通过毫无防备的普通民众的宣传和影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和次序,是一种腐化堕落的影响力。

–起源:19世纪中期,大众对廉价媒介内容的需求推动了一些新的媒介的发展-便士报,镍币报等。

商业化城市和报刊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报纸行业战争的爆发,因而造就了黄色新闻业的产生。

略。

–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设:A)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癌症般的社会力量,必须对之进行重构或净化;B)媒介具有直达普通人头脑,并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力量;C)媒介有长期的不良后果,能破坏人的生活甚至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D)普通人从传统社会机制下被隔离和孤立开来,因此易受到媒介的影响;E)建立极权社会次序是解决媒介问题的良药;F)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深度和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衰落。

–大众社会理论的典型范例:①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BY 滕尼斯(Tonnies)- 礼俗社会也称民间社区,将人们用坚固的家庭纽带,传统和固定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风俗习惯非常强大;法理社会则由相对较弱的社会风俗习惯联结在一起,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而不是传统的基础之上。

法理社会代表着工业社会,代表着法律及其它正式的框架,于是社会关系更加正式,更没有了人情味,个体更依赖自身而不是家族而生存,于是人们彼此之间在道义上责任也更少了。

②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BY 涂尔干(Durkheim)-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 )是指的民间风俗社会,人们好比社会大机器中的小部件,这些机器秩序井然,经久耐用,而人们在风俗和集体言论的迫使下扮演着传统的社会角色;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是代指现代的社会秩序,它如同有机动物,人们像身体里的专业化细胞,执行着特定的任务,并依靠整体的健康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当代的大众社会理论:①”An intelligent person’s guide to modrn culture” BY Roger Scruton大众娱乐-幻想轻易代替了真实的、持久的、客观的世界…大众文化-一种提供轻松容易的社会凝聚力的尝试;无需昂贵的仪式便带来道德上的认知和情绪上的了解…高等教育-略②大众社会理论的回归因特网的兴起,新权力和影响力中心的出现;新技术和传媒行业的重构和垄断;大众传播理论简述版02咕,这种学术贴估计是没人气的。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要点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要点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传播学几个重点部分笔记

传播学几个重点部分笔记

一、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优点:①第一次明确表述传播活动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为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征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②大众传播学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是沿这条思路形成的,对形成传播学理论基础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缺点:单向直线模式,没有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传播活动双向性和互动性性质。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优点: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直线传播的缺陷:①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②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

(二)循环模式(1)施拉姆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优点:①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做传播主体。

②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相互作用中。

③模式的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传播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释、编,并相互交替着。

●缺点:①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②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2)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优点:①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播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②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播过程相互联结性和交织性,已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三)互动模式(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优点:①从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第一章介绍一、关于媒介的三个问题:(1)媒介技术的新形式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带来了何种威胁?(2)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媒介行政管理机构或媒介产业来控制或规范媒介技术,从而发现其潜在的可能性,减少其威胁?(3)媒介如何为民主、多元文化的社会服务?新媒介的倡导者和反对者积极的受众:人们寻找到了使媒介服务于自己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生活会更加有趣,更加有目的性被动的受众:普通民众被新技术压倒,被新媒体催眠般的力量麻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再定义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把经由媒介的传播看作处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上,从一端的人际传播延伸到另一端的传统大众传播形式。

二、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媒介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便士报和黄色新闻;工业化对传统生活的侵蚀;城市化和移民的涌入,犯罪率提高和社会动荡的增加……对于他们(精英:在社会系统中占据较高的位置或有特权的人)而言,大众媒介象征着19世纪城市生活中一切错误的东西。

大众社会理论: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结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

其根本论点是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

(2)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时期(20世纪30-50s)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中心(3)有限效果论时期(20世纪50s)有限效果视角(limitedeffectsperspective):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有限效果范式精英多元论(elitepluralism):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适度的、有限的效果(4)文化批评理论时期(20世纪60s)对有限效果的挑战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大众媒介是公共竞技场,文化战争在其中打响,并熔炼出一种支配性文化或霸权文化英国文化研究学派(Britishculturalstudies):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文化批评(culturalcriticism):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它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5)适中效应出现时期社会符号学理论(socialsemioticstheory):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性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的讯息的能力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自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获取意义的视角当公众的吸引力被转移到某些社会趋势上去的时候,与之相对的那些可能有用的趋势就被破坏了。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笔记整理名词解释:1、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4、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读书笔记1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读书笔记1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读书笔记1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y目录,一、基本信息二、作者与译者简介三、本书框架与结构四、主要知识点与概念五、读书感悟一、基本信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Thery,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丹尼斯?麦奎尔,译者崔保国、李琨。

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

世界最著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

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西方经典传播学教材,凝聚了丹尼斯?麦奎尔毕生的研究精华,他也因此书而享誉国际传播学界。

二、作者与译者简介作者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英国传播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

牛津大学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

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多年。

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

译者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信息科学教授。

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日经传媒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传播学理论、信息社会研究等。

李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传播学博士。

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大众传播学、西方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美国传播研究等。

三、本书框架与结构本书共20章,分为8个部分。

“理论”部分,第二部分,涉及大众传播的最基本概念,特别讨论了媒介与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各种关系。

首先,回顾了大众媒介起源的历史,然后解释了学习媒介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的多种不同的角度。

本部分开头对大众媒介的历史做了回顾,然后解释了对大众媒介与社会的研究的不同方式。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2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2

第六章传播过程1、传播过程及其特征1960[美] 传播学家D.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他认为:①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②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视角)过程:指事物运动的程序和状态结构:整体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2、传播模式模式:指对客观事物的内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美]学者多伊奇认为模式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有四:①构造功能②解释功能③启发功能④预测功能模式分类:按所用符号分类:文字模式、图标模式、数学模式按模式作用分类:结构性模式、功能性模式评价和判断模式的标准:①模式的概括性如何?包括了多少内容?是否有效?②模式的收获或者启发性如何?是否有助于发现新的关系、事实或方法?③根据它得出的推断在有关研究领域内是否有意义?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无关键意义?④据此作出的测量的准确程度如何?⑤模式有何创见?它还有多少不确定之处?它提供了多少新的见解?⑥模式的简明程度、即表述上是否经济、简略?⑦模式的现实性如何?即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以它来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五种类型28个模式:①基本模式: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等8种②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等5种③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间接与直接模式;议题设置模式;大众传播依赖模式;沉默螺旋模式等5种④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效果模式;信息寻求模式等3种⑤其他: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比较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等7种✓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视传播过程为单向、流动的观点为线性传播观,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读书笔记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读书笔记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y读书笔记姓名:白鸽学号:140618专业:传播学目录:一、基本信息二、作者与译者简介三、本书框架与结构四、主要知识点与概念五、读书感悟一、基本信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y)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丹尼斯·麦奎尔,译者崔保国、李琨。

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

世界最著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

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西方经典传播学教材,凝聚了丹尼斯·麦奎尔毕生的研究精华,他也因此书而享誉国际传播学界。

二、作者与译者简介作者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英国传播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

牛津大学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

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多年。

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

译者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信息科学教授。

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日经传媒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传播学理论、信息社会研究等。

李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传播学博士。

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大众传播学、西方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美国传播研究等。

三、本书框架与结构本书共20章,分为8个部分。

“理论”部分(第二部分)涉及大众传播的最基本概念,特别讨论了媒介与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各种关系。

首先,回顾了大众媒介起源的历史,然后解释了学习媒介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的多种不同的角度。

[传播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大众传播研究方法3

[传播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大众传播研究方法3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三部分组织第十一章大环境中的媒介组织一、一个研究传统的兴起了解媒介组织自身动作的情况。

二、框架与视角下面将要讨论的绝大多数研究与理论基本上都赞同“媒介中心”而非“社会中心”,可能会过高估计媒介组织对内容的影响力。

三、组织对内容的影响:主要议题媒介内容反映了社会真实;媒介内容受到了媒介工作者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媒介组织常规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社会机构与社会力量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中第二、三、四项与讨论相关。

四、分析层次五、社会力量范围中的媒介组织重点提示:媒介组织关系的六种类型:一与社会的关系;二与媒介所有人、广告商、赞助商的关系;三与压力团体的关系;四媒介组织内部的关系;五与受众的关系;六与记者的关系。

六、媒介组织与社会的关系(六至十一是六个方面)社会对媒介组织的影响力无所不在且持续不断,而媒介专业程度越高就越能拥有自主性。

媒介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理论中,功利性的组织目标与规范性的组织目标之间被区分开来。

前者旨在为了经济目的而生产或提供实物商品或服务,而规范性的目标,则旨在提出某种价值观或取得有价值的状态。

媒介组织通常混合了功利与规范的运作目标及形式。

另一个分类的方法是按照受益人类型划分。

媒介应当首先满足受众的需要和利益,客户和国家的利益是第二位的。

七、记者的角色:介入还是中立二分法:中立报道者:是信息传递者、解释者和政府工具,使报业自身成为渠道和镜子。

记者更喜欢中立,提供大量信息的角色。

参与者:即传统的第四权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将报业视为大众的代表者、政府的批评者,或政策与政策制订的代表者。

但沉重的政治责任并不容易与平衡中立的报道调和。

虽然美国记者往往对不介入有明显的偏好,但他们仍认为“媒介对政府的声明、报告进行调查”很重要。

认为媒介应该为受众的利益着想,媒介是受众的代言人。

三分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中立与介入的二分法进行重新评价,把记者角色划分为三种:解释者、传播者、对立者,三种角色的重要性依此为序。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四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四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四部分内容第十三章媒介内容:问题、概念与分析方法一、为什么要研究媒介内容二、关于媒介内容的批判学派观点马克思主义研究途径。

原始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点认为,在媒介文本中穿插了有利于统治阶级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世界的形象,而且这种形象也通常为附属于他们的受众不加批判的接受。

因而受众就不能形成一种反抗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对某些事实层面的“遮蔽”,特别是故意忽视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剥削本质;二是新闻制造了利益的“分歧”,从而破坏从属阶级之间的团结一致;三是新闻报道强加了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例如借助于社区、国家、民族来维持团结对广告与商业主义的批判。

意识形态是指个人对对自己与真实自下而上状况之间的一种想象关系。

广告通过构建我们的生存环境,告诉我们自己到底是谁,以及我们的真正需要,来达到它的意识形态功能。

文化品质的问题。

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认为,绝大多数的大众文化都是疏离化并且充满剥削的,它们鼓励了虚假意识并且隐瞒社会阶级分野的真实状态。

同时,大众文化也使得工人阶段即使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也处于一种逃避主义的混沌状态。

大众媒介与暴力。

对大众媒介最重要的批判就是关于暴力的讲座了。

有关性别的批判。

三、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向关于符号的科学迈进。

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表达含义的过程需要借助符号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才能完成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产生了符号。

把物要素,如词、意象、声音叫做“能指”,把在特定的语言编码中由物质符号所引发的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叫做“所指”。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也就是词语和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是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

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

内涵和外延意义是在符号的使用或组合过程中产生的关联意象或是图象。

外延:“第一层次的指示意义” 它描述了一个符号系统内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一个符号最明显、最直白的含义就是它的外延意义。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一】大众传播理论的五个主要时期一、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二、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出现时期有限效果论初现:拉扎斯菲尔德总结到,媒介并不具有人们设想的那种威力,相反人们通过多种方法抵制,认为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而不是威胁。

媒介对人们的作用是有限的。

行政管理理论:用来指导不同机构实践决策的媒介理论。

是属于有限效果理论的。

三、有限效果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有限效果观和大众社会观争论时期,逐渐倾向有限效果观。

精英多元论: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的理论。

“红色恐慌”: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因为在媒介和政府中对“红色”——共产主义者进行搜索,使人们的基本自由遭到了威胁。

四、文化批评理论时期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更好的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

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关注大众媒介和他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理论。

决定性假设:媒介具有强有力的直接影响的假设。

文化批评理论: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社会中某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

五、适中效应视角出现时期这一理论在于承认有积极的受众,他们通过对媒介的使用创造出有意义的经验。

人们可以利用媒介到达特定的目的。

当人们有意获得经验时,会产生显著的后果,可能是所需要的,可能是出乎意料的。

传播科学:综合所有建立在定量分析、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的研究方法的视角。

社会符号学理论: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守住的积极性的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讯息的意义的理论。

【二】四种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一、社会科学理论:基于并指引经验主义研究。

通过对大众传播的观测,检测一些关于大众传播本质、运作及效果的假设,对之进行证明。

二、规范理论:解释了理想的媒介应该如何在某一特定社会价值体系中运作。

三、操作理论:解释了理想的媒介应该如何在某一特定社会价值体系中运作以适应特定的目标。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麦奎尔读书笔记

麦奎尔读书笔记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读书报告078106004车洁芳新闻 078106004写在前面首先我想说,我当时是在具有选择恐惧症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麦奎尔的这本书的。

首先是因为当这一堆教材摊在我面前时,我觉得它最漂亮(而且我喜欢蓝色);其次就是冲着麦奎尔的大名而来,加上我一直以来的崇洋媚外的思想,我觉得要读就读最好的,我相信世界级的传播学大师和世界级的传播学教材定会让我在读完后很有收获。

而且转而想到我们小组所研究的芝加哥学派这个老古董思想学派,鉴于不甘自己研究的是已经淘汰了的传播思想,我定要看看现在世界上传播学的先进主流思想是什么。

文化与传播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五章,充分展示了麦奎尔的“传播—文化”观。

因为麦奎尔是社会学家出身,所以在一开始他就选取社会学的视角定义了文化的特征:集中的形成和控制;可用符号表达;具有次序和不同的评价;系统性的模式;动态的与变化的;超时空的传播。

这六个特征很容易让人看出它们都指向了文化的传播属性,所以麦奎尔曾指出:“文化最本质最首要的属性就是传播,没有传播,文化不可能生存、发展、壮大乃至获得辉煌的成果。

”接下来他谈到了一个跟我们芝加哥学派密切相关问题:互动论。

在他眼里,传播并非只有单一的、凝固的意义,而是有着多样的、流动的意义;个人或团体之间通过符号所进行的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是传播;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传播;一个系统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系统也是传播;甚至传播可以是下列行为的一种或全部:对别人的行为,与别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别人行为的反应。

用他的理解来说,传播成了贯通于人的社会生活领域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对麦奎尔来说,他所关注的文化发展的全球化同样要用传播来解释,但他不再把传播作为外在与文化的一种分析手段,二是建立传播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构筑整体文化发展观。

之前所谈到的它定义的文化六大属性特征,可以说是这种整体文化发展观的体现。

书中他指出的“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可以显然地看出,麦奎尔的目的是企图通过传播呈现文化发展状态,同时通过文化呈现人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第一章理解和评估大众传播理论绝大部分理论诞生于现代传播革命之前,但这些理论并不过时。

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人们采用技术进行传播的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少的改变。

年轻人愿资金投入时间、以获取技能,缔造和掌控媒体内容。

四种主要的传播理论类型:1.后实证主义理论(传统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证主义。

社会科学――后实证主义。

基于由科学方法指导的方法论观测,但也认识到人类和人类犯罪行为并不像是自然界中的元素那样就是常量。

后实证主义理论意在展开表述、预测和掌控。

2.阐释学理论意在认知社会犯罪行为如何出现及为何出现。

该理论就是对认知的研究,特别就是通过对犯罪行为或文本的系统性表述去同时实现。

阐释学始于研究或者表述圣经和其他宗教文本。

阐释学应用――通过特定的文本来理解该文本用户的文化阐释学的分支:(1)社会阐释学。

旨在理解置身某个被观察到的社会情境中的人如何解读自身在此情境中的命运。

(2)释义理论。

人们通过对相同符号系统(例如媒体文本)的阐释去找寻暗藏的或深层的意义。

3.批判理论具备内在的政治性,它挑战着现有的社会世界、人和课堂教学权力的机构。

该理论研究不公平和压制,就是在主导社会秩序中谋求革命和发生改变的理论。

在批判理论中,现实始终被结构(社会世界的规则、规范和信仰)和中介作用(人类在结构中如何表现和互动)之间的辩证法(持续存在的斗争)所形塑和再形塑。

当精英控制斗争时,他们对结构的控制定义着人们的现实。

当人们被解放时,他们通过自己的表现和互动定义着现实。

后实证主义理论、阐释学理论――表观性的――其他现实的抒发抨击理论――非表观性的――发生改变目前的现实规范理论――既不是表征性的,也不是为了寻求改变4.规范理论意在创建一种理想化的标准,用以推论特定媒体系统的运作情况。

对一个媒体系统或媒体系统中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前提是,相信在社会系统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有一个理想的媒体运作模式。

如何直面价值观的问题:后实证主义理论(依靠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价值观的影响)阐释学理论(拒绝接受价值观在研究中的存有和促进作用,但也在思索如何恰当采用这些价值观―“放入括弧”)批判理论和规范理论称颂价值观,但必须有高度的认识论价值观,非认识论价值观的公开表达,并不能成为数据收集的潦草或数据分析的不当的借口。

大众传播理论的读书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的读书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的读书笔记正如书名副标题所写,这本书主要是围绕媒介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基础、争鸣、与未来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分析。

其中论述了传播的全球化、受众接受问题、媒介行为的评价的等主题。

在21世纪新形势下媒介技术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怎样去控制规范媒介从而发现其中潜在的可能性,减少其威胁?又如何让媒介服务于社会?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带给新媒介的是什么?媒介又将在一种新的多元化的社会扮演什么角色?对于以上其实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一代媒介研究者已经研究过了的但在这个时代又有新情况的问题,《大众传播理论》这本书站在社会/行为理论和文化/批判理论的平衡点上作出较全面的探讨与解释。

关于媒介角色的问题,依本书作者所言,是因为在9ˑ11事件中,媒体见证了邪恶与残暴。

整个西方世界遭受这一事件所带来的严重挑战。

的确,我们曾因不能理解媒体的角色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当权时,广播被置于政府机构的控制之下,这种情况导致了致命的灾难性结果。

媒介可能担当了催化公众意见的角色抑或客观事件的传话筒。

媒介报道一个事件并迅速把它带到千家万户。

而正是因为媒介的宣传,使得911事件之后美国国内掀起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不多见的爱国热潮。

然而根据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说,媒介却是一种如癌症一般的社会力量,必须对媒介进行净化或者彻底的重构。

媒介具有直达性(直接影响假说)、迅速腐蚀性,可能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针对此情况,这种理论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建立极权社会秩序,使得媒介直接成为集权政府的信息传达者,于是乎大众二字则无从谈起。

但尽管如今大众社会理论的大部分假说已经被抛弃,媒介不是在摧残文化然而也确实在文化变革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有时起反作用的角色。

如此说来,媒介也是一把双刃剑,或福或祸,存乎一心。

当然,书中大篇幅提到了宣传时代的媒介理论。

媒介的力量也需要宣传来发挥,可以说宣传是媒介的双手。

宣传是当今世界最有威力的手段,书中着重举了希特勒的例子来论证其观点,其权力之路的崛起基本上是得益于他对电视台的全面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五、不同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

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

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

行为方法:来自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方法倾向于以个别实验者为基础;而社会以学的方法集中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口成员的行业,并倾向于对在自然条件下收集来的代表性调查数据进行多种不同的分析。

文化方法:主要被应用于意义和语言问题的研究中,还有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经验的细节上。

六、定义大众传播七、大众媒介机构第二章大众媒介的兴起一、大众媒介的形成二、印刷媒介:书籍与图书馆三、印刷媒介:报纸四、身为大众媒介的电影五、无线广播电视六、录制的音乐七、新电子媒介当前的传播革命主要以两种主要的创新发明为基础:一是卫星传播;二是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的庞大力量来自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能够让各种资料以所有的格式传送,并且能够保持原有的效能并产生整合。

八、媒介之间的差异分析媒介之间的差异,比从前困难,第一,现在某些媒介是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传送渠道来进行传播的,降低了媒介原有的独特性以及使用经验,EG:电影;第二,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技术整合,只会增强这种趋势;第三,全球化的趋势正在降低所有国家的媒介内容与机构之间的独特性;第四,全国性与全球媒介的持续合并趋势,导致不同的媒介变成“同在一个屋檐下”自由与控制: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常包含了政治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即规范性。

政治层面的核心正是自由与控制的问题。

重点提示:媒介的社会控制控制的类型:第一,出于政治原因对内容的控制;第二,出于文化和道德原因对内容的控制;第三,出于技术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第四,出于经济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控制的相关原因:第一,更大的政治颠覆力;第二,更大的道德、文化和情感冲击力;第三,更大的实行控制的可能性;第四,更多的进行管理的经济动力。

使用与接受的问题:重点提示:媒介使用的差异:一,家庭之内或家庭之外;二,个人使用还是经验分享;三,公共的不是私人用途;四,互动还是非互动。

电视在本质上属于:分享性、家庭性与公共性。

九、媒介变革对公共兴趣的意义第三章概念与模式一、关于媒介与社会的早期观点第一,媒介的力量:通过一战、二战中纳粹运用媒介进行宣传服务、以及冷战结束、海湾战争以及科索沃冲突等事件在内,都证实了媒介在任何国际斗争中,都是一种基本且强有力的要素。

第二,传播与社会整合:大众媒介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容易被看作是负面的,更多犯罪和道德沦丧以及个人主义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传播对凝聚力和集体感做出积极贡献。

大众媒介是形成新型凝聚力的潜成力量,能够把同一国家、城市或地方的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

第三,身为大众教育者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成为大众教化的有效力量,而且成为一般学校教育、公共图书馆与大众教育的补充及延伸。

媒介传播信息与观念、揭露政治腐败,并为一般人提供许多无害的享乐。

第四,成为问题或者替罪羊的媒介:将媒介关于犯罪、性、暴力和社会混乱的表面增长联系起来。

二、“大众”的概念早期的大众一词带有负面意涵:指平常人或普通群众,通常被认为未受教育、无知并且有可能是不理智、不驯服的。

在社会主义传统中,大众代表一般劳工为了集体的目标或是反抗压迫而组织起来所产生的力量与凝聚力。

主导倾向一直是对大众现象的否定,主流西方社会与文化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对集体的行动存在偏见。

认为大众代表一种无组织性、缺乏个人色彩的个体的集合。

重点提示:大众的概念:庞大的集合体、没有差异、主要是负面形象、缺乏秩序或组织、大众社会的反映。

三、大众传播的过程大众媒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是被设计出来向众多人传播的。

传送者往往比接受收具有更多权威,地们或专门的知识。

大众传播的符号内容或信息,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而且能够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使用。

对于大众传播的接受也是特别的,受众通常被当作是松散的集合体以及被动的旁观者,缺乏反馈和参与的机会。

四、受众公众:通常是相当庞大、分布广泛而且持久的。

公众通常环绕着公共生活中的议题或目的而形成,其主要目标是促进某种利益、意见或者促成政治变革。

公众是民主政治中一个必要的成分,公众的兴起下载是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特征。

受众:分布广阔,而且其成员通常彼此互不相识,它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而且无法以一处组织化方式的集体行动来达到共同的目标。

在不断变化的范围内,其组成也不断变换。

受众并不为自己而行动,容易受到操纵。

受众是异质的,由所有社会阶级与人品意义上的不同团体的人组成;受众又是同质的,因为它们对某些兴趣的选择上是一致的。

重点提示:广大的受众: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非互动性,匿名性;异质性;缺乏组织或自我行动。

注意:大众、受众、公众三个词的异同五、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由文化精英创造的,在某种美学、文学或科学传统之内进行。

其所依赖的系统化标准独立于其产品的消费者之外。

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来自人民,并且在时间上早于大众媒介以及大量生产的文化。

最初是自然产生的,运用了传统的形式、主题、素材以及表达方式,而且通常融入了日常生活。

具有包容性与简朴性。

通俗文化(即大众文化):为了大众市场而制造的文化产品,是一种普遍的、标准的文化。

但是大众媒介吸收了一些流行文化潮流,并试图使其化文化潮流适应城市生活的状况,从而弥补工业化造成的文化空白。

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鲍曼认为由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化,而大众媒介不过是对这种必然趋势推波助澜而已。

六、理论与研究主流范式的形成主流范式结合了大众强大的大众的观点和典型的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调查法、社会心理学实验法以及统计分析法。

主要是研究大众媒介的效果以及能够帮助解释效果的过程方面的研究。

主流范示假定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即:自由、多元、公正,在支持和表达“西方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信息科学及功能论的源流拉斯韦尔是第一个对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即媒介在维护社会方面的主次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的人。

功能论倾向于认为传播的功能主要就是维持社会的整合、持续与正常,同时也有扰乱和有害的后果。

(具体功能见第四章第九个问题)另一个主导范式来自香农和韦弗的信息论。

首先住处提供者选择某个信息,以信号形式传送,通过传播渠道到达接收者,由他将信号转化为信息,达到目的地。

传送的信息和接收信息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来自渠道中的噪音或干扰。

此范式在媒介效果研究中的偏差。

这种模式是一种直线型、以效果为关注点的人类传播的研究方法。

这和大众社会中一小部分拥有权力和金钱的精英能够利用强大的媒介渠道来达到劝服和告知的目的这一概念相吻合。

而来自米德、库利、帕克等人,把人类传播描述为在本质上是人性化的、社会的和相互作用的,注重意义的共享而不仅仅是影响。

重点提示:传播研究的主流范式:自由—多元的社会理论;功能论的角度;传播效果的线性模式;强有力的媒介受到团体关系的影响;量化研究及变量分析。

七、另一类范式另一种社会观与媒介观。

这种社会观并不承认盛行的自由、资本主义秩序是公正的、不可避免的,也不承认生活理性—计划的和功利主义的模式是适当的和令人满意的。

它认为存在另一种理想主义,有时是乌托邦的意识形态。

另类范式的原始意识形态起源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

一是来自法兰克福学派,促进了一种与主导的商业大众文化不同的观点,为了解大众传播过程的操纵性和压迫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

来源不同的挑战。

另类范式的主要成分和支持:第一,认为媒介内容中具有更为隐藏的意识形态信息,倾向于维护已建立起来的权力机构以缓和对抗。

第二,我们必须根据受众的社会地位和兴趣来把意义看作是构建的和可以进行解码的信息。

另类范式的地位。

在这些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类范例,并不只是主流范式的镜像,或是机械的对衫的传播观念的反叛。

它是在一种更为完整的分享性的传播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传播学研究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不同。

主要三种不同的方法:社会科学的、诠释的以及批判分析的。

重点提示:另类范式:社会批判的观点,反对价值中立;拒绝传播的传送模式;对于媒介技术与信息采取一种非决定论的观点;采用诠释的视角质化的方法倾向于使用文化或政治—经济理论;广泛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对立的根源。

八、传播的四种模式(可能考点哦)传输模式:在主流模式的核心,可以发现一种将传播视为一定量的住处传播过程的观点:信息是由传送者或信源决定的。

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反映了传播的线性顺序。

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的成就在于:认识到大众传播涉及在社会和受众之间存在一个崭新的传播者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