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语言习得从咿呀学语到复杂表达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语言习得从咿呀学语到复杂表达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语言习得从咿呀学语到复杂表达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他们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从咿呀学语到复杂的表达,儿童经历了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语言习得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如何促进和支持他们的语言能力提升。

一、咿呀学语:语言启蒙的第一步在儿童的最早期,从出生到一岁左右,他们开始发出咿呀声和吐字母的声音。

这是他们迈向语言习得的第一步。

咿呀学语的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启蒙期,他们试图模仿成人的语音和表达方式。

此阶段儿童对于语音的区分能力开始发展,并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的成人来学习语言。

家长和其他照顾者在这个阶段的关键角色是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与儿童进行互动,多与他们进行对话,用简单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他们的周围环境,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都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二、词汇和语法的习得:向复杂语言发展迈进随着儿童逐渐成长,他们开始学习掌握单词和构建简单的语法规则。

这个阶段大约发生在一岁到三岁之间。

儿童通过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互,不断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并学会将这些词组合成简单的句子。

家长可以通过多与儿童交流,提供语言模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

给予儿童与之相应的回应,帮助他们理解和纠正语法错误,都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三、语言运用的进阶:掌握复杂表达和沟通技巧当儿童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后,他们开始朝着更高级的语言运用迈进。

在这个阶段,约为三岁到六岁之间,儿童能够使用更加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他们开始能够描述和解释更加复杂的概念,并参与到更加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中。

在这个阶段,家庭和教育环境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尤为重要。

给予他们更多的语言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到各种语言活动中,如朗读、讨论、讲故事等,有助于儿童的语言能力提升。

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和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也能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语言习得的推动力阅读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阅读和倾听故事,儿童能够拓展他们的词汇量、语法结构以及扩展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第一语言习得

第一语言习得

1.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
习得过程大体上分五个阶段
(1)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 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2)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3)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 词)。 (4)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 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这种机制有一套抽象的,全人类共有的语法系统和类似于 语言学家一样的语言分析能力。儿童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 完全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充满床在的过程。儿童接触到 一定数量的承认语言后,LAD就会被激活,儿童就会利用 LAD对这些语言进行分析,并从中概括出具体的语法规则 。这些于语法规则最为一些具体的语言参数,赋值到与生 俱来的、抽象的、人类普遍语法系统上。
1、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但这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不 是乔姆斯基所说的由普遍语法构成的语言能力(即天赋固 有的核)。 2、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 儿童的语言能力只是 一般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
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 限 的手段 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创造性”决不 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然而,先天论过分看重了儿 童的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 的必要性。先天论与行为主义是两个极端的理论。
3)认知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认知论把语言习得的发展看作是学习者的内在机制与语言 输入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相 互努力,语言习得的质量才能保证。 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观点: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由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一直备受关注。

在语言学里,一条重要的研究线索就是人们如何学习语言。

本文将着重介绍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特点、观点、研究领域等。

1.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语言习得理论,指的是探讨人如何习得语言的一种学说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儿童。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如下:(1) 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语言习得理论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并非“顺其自然”,而是有序、结构化、规律性的。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它能够发现词语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规律性、语音的规律性等。

这种规律性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强调语言习得的天赋性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这种天赋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具备学习语言的潜力。

因此,任何人都能够学会语言。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某些人天赋异禀才能学好语言的观念。

(3) 将语言习得看作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

儿童在接触到语言环境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

这种规律是由人体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1) 语言习得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习得第一语言和习得第二语言。

习得第一语言是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地习得的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是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使用的方法。

(2) 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不同。

语言教学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对语言进行教学和训练。

而语言习得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3) 语言习得是一种有序的过程。

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先接触到简单的词汇、语法结构,然后逐渐学习难度更大的内容。

(4) 语言习得是一种环境依赖过程。

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北语 19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_1234

北语 19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_1234

19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1.()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

A. 语法翻译法B. 直接法C. 认知法D. 交际法答案:B联系1/3/1/9/6/6/6/2/9/0/62.两种语言没有对应词的情况表现出的是语言哪个方面的文化因素()。

A. 语构B. 语义C. 语用D. 语音答案:B3.马建忠的()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A. 《马氏文通》B. 《新著国语文法》C. 《语言学概论》D. 《语言论》答案:A4.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用得最多的方法是()。

A. 观察法B. 经验总结法C. 调查法D. 文献研究法答案:B5.20世纪初德国出现的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学流派是()。

A. 机能主义B. 行为主义C. 格式塔心理学D. 精神分析学派答案:C6.自觉对比法以直接法为对立面,客观上成了()的继承和发展。

A. 阅读法B. 语法翻译法C. 情景法D. 认知法7.学校中进行的期中期末考试是下列哪种测试类型()。

A. 水平测试B. 成绩测试C. 诊断测试D. 潜能测试8.以下不属于调查的具体方法的是()。

A. 访谈法B. 问卷法C. 测试法D. 观察法9.研究发现,97%的永久性语言障碍都是由()受损伤引起的。

A. 左半球B. 右半球C. 前脑D. 后脑10.成绩测试和诊断测试要求有较高的什么效度()。

A. 表面效度B. 内容效度C. 共时效度D. 预示效度11.据史书记载,汉代一些少数民族就派人来()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

A. 洛阳B. 长安C. 开封D. 北京12.刺激—反应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基础。

A. 行为主义B. 本能主义C. 刺激主义D. 人本主义13.从拉多1957年发表( )算起,对比分析研究已经有了50多年的历史。

A. 学生偏误的意义B. 中介语C. 跨文化语言学D. 论第二语言习得14.定量分析主要用的是()。

(完整word版)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完整word版)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一、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斯金纳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习惯的总和。

是后天习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

评价:(积极vs缺陷)1. 模仿vs每句话都是新的2.强化vs并非总是3.人的思维活动养成习惯vs儿童言语行为的创造性4语言外部形式vs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二、先天论—“内在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理论基础:“普遍语法” 代表:乔姆斯基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

语言习得是把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

人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

语言习得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语言习得机制(LAD ) 普遍语法: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对所接触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母语假设根据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 运用评价能力分析、验证这些假设评价:1.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是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

2.语言习得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

3.过分强调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

三、认知论(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理论基础:发生认识论 代表:皮亚杰认知能力 (语言习得是归纳过程:对语言材料假设—检验—总结出语言规则) 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儿童头脑中没有语言习得机制,不存在普遍语法,但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

先天论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伦尼伯 格的支持。他在1967年所著的《语言的生物学 基础》一书中,提出了衡量某种行为是否基于 遗传的六项标准: 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结果; 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获得这种行为往往有个关键期; 直接教授和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很小;
② 相互作用论不是把语言本身看成是先天的
产物,而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造出 来的,强调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 程,这一过程也适用于语言的获得。这对 于个体自发能动地获得语言成分、总结归 纳语言规则,创造性地建构话语做了合理 的解释。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不是无限 地发挥,而是和认知发展有相互制约的关 系,因此表现为语言习得中的阶段性和顺 序,这些解释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此外, 先天论还从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来强调说明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不是 强化和归纳的结果。另外语言习得关键期的 存在也具备先天的基础,有赖于遗传控制的 生理基础。
先天论并不完全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 用,但把语言环境的作用看得非常小,只是 起着激发LAD工作的作用,是第二性的。
总之先天论把儿童获得语言描绘为积极 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儿童获得的不是 一句、一句的具体话语,而是关于语言的一 系列规则。
⑤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 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 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 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他们只 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 言支配,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等同于动物的行为,将动物的实验 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强调刺激与反 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 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 息的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 这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儿童的言语发展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儿童的言语发展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一、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在掌握母语过程中,习得是语法系统, 句子的深层结构在早期口语发展中是最重要的。
二、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
语言获得过程是从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换的工具就是语言习得装置LAD。
二、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
儿童自发完成的过程

输入的本民 族语言素材
提出语法假设
逐个和具体的语言素材 结构加以匹配和检验
接受符合的假设 修改不符合的假设 重新建立新的假设
三、乔姆斯基理论的意义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让人们关注儿童言语习得过程中 先天的、生物因素的重要性。
人工野孩 吉妮
语言习得有其特殊时期,这种特殊可能 是与这个时期中语言发展所依赖的特定生物 基础有关。
四、对乔姆斯基理论的评价
1: 语言习得装置究竟
位于哪里?
1
2: LAD究竟是怎样实现
2
转换过程的?
目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
儿童发展
第七章 儿童的言语发展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周舟
提纲
1 2 3 4
转换生成说 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 乔姆斯基理论的意义 对乔姆斯基理论的评价
一、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强调先天过程和生物机制,主张言语的习得是一种本 能和自然的过程;
所有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装置”(即LAD),不同文化下的 婴儿都是凭借“语言习得装置”获得最初的母语系统。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

第三章语言学基础一.语言的特征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语言存在言语之中(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划分了语言和言语)3.语言有生成性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和技能课的特点)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课堂中尽量用韩语进行教学,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和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必须遵守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规则和社会习惯,否则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目标,而且要让学生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学习。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1.历史比较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英国琼斯奠基人丹麦拉斯克、德国格里姆和葆朴德国施莱赫尔提出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

2.结构主义语言学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3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猛烈抨击结构主义语言学区分“语言能力”—内化了的语言规则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

提出“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假说、“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4.功能主义语言学英国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1.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

2.海姆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卡纳尔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3.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七种功能:工具功、控制、交往、表达个体、启发、想象、信息、观念、交际、话语功能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果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第三章语言学习理论

第三章语言学习理论

第三章语言学习(习得)理论本章我们将讨论语言学习(习得)问题,介绍语言学习(习得)理论。

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和假说现在已不下数十种,本章着重介绍影响较大的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内在大纲假说和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普遍语法假说及文化适应假说。

最后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做一对比。

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学者就提出区分语言的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这两种不同的学习。

7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又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了学习与习得假说。

那么什么是习得,什么是学习呢?(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所谓不自觉地自然地,是指儿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他是在潜意识地、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语言,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他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不是在课堂里),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学习并运用一种语言,他不注意语言形式(不自觉地掌握),只注重意义的沟通;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比如入学后)。

(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所谓有意识地,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地去学习第二语言,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系统并加以运用,尤其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其过程是从自觉到不自觉(指熟能生巧、自动化后)。

在使用学习与习得这两个术语时,一般的用法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上述狭义的学习。

也有的学者主张把狭义的学习称为“学得”,以示与其上位概念的学习相区分,既包括学得与习得。

还有人把习得称为“获得”。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正因为第二语言学习中也包含有习得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也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中,特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已出现用术语“习得”代替“学习”的趋向。

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1)

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1)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05期(总第185期)No.05,2010Serial No.185收稿日期:2009-12-15;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0-3-10*本文系国家“211工程”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匡芳涛,E-mail :ftkuang@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儿童从一出生就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学习着本民族的语言,在入学前就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系统。

儿童为何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学会复杂的语法规则、发音规则和庞大的词汇量,这引发了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有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儿童语言习得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研究儿童语言习得作为理解语言本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假说、语言习得过程、语言习得途径和语言习得关键期四个方面来论述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

一、儿童语言习得四假说(一)刺激—反应论上世纪初,以刺激—反应模式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行为主义学派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而不是主观能体验的知觉或意识。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作为人的整个机体行为的一部分,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并可以经过强化、训练或模仿等方式而逐渐形成。

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学习理论在斯金纳(B. F.Skinner )1957年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 )一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他强调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儿童习得语言主要经由模仿—增强—重复—形成四个阶段。

儿童先是对周围的言语刺激进行模仿,同时人们对儿童的模仿作出反应,如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来强化儿童对语言的模仿。

经过不断地模仿和反复强化,儿童慢慢形成了一种言语习惯,从而习得言语能力。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

共性
1.2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2.3 认知论 “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结构, 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
同化 顺应
图式
1.2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认知论”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
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 并向环境学习。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 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不断从一个阶 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2.4 语言功能论 韩礼德 语言交际功能
在成人的语言体系中,语言结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只是表达意思的手段之一。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 何表达意思,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更为重要 的是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语言功能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 过程,也影响到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但是,对语言 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
1.语言习得理论
1.4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不同点
• 一般意义上的不同点 • 语言习得机制和习得过程不同
• 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
1.语言习得理论
1.4.2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一)一般意义上的不同点
• • • • • • 学习主体不同 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学习的起点不同 学习条件、环境、方式不同 学习目的和动力不同 语言的输入情况不同
1.2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认知论和刺激反应论、先天论的比较:
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认知论强调语言是规则系 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 程而不是简单地刺激反应; 认知论与先天论:不同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特 殊性,不同意语言习得机制的说法,认为只有一种先天 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

自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复习资料1

自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复习资料1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用得最多的术语。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语言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上述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意义上的交叉现象,因此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就要注意准确性。

5.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它还有一项任务,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6.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7.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1)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6)集中、强化的教学。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1.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950~1961);(2)巩固阶段(1962~1966);(3)恢复阶段(1972~1977);(4)蓬勃发展阶段(1978~2003);(5)汉语国际推广阶段(2004至今)。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语言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语言习得理论
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 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 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 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 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 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习得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2.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 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 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 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 分重要的。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意义与局限:
A.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 预测 B.局限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 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 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 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因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L1L2

语言习得理论L1L2

2)先天论也受到不少批评:

பைடு நூலகம்
首先这一理论是思辨的产物,无法证明儿 童头脑中是否存在语言习得机制,这只是 一种假说。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假说, 人们既无法证明它,也无法否定它。 是否存在着普通语法,这也是一个争 论的问题,如果说儿童 一生下来头脑中 就有普遍语法的范畴和规则,很难解释儿 童后来学习语法要花那么多时间。很多人 接受先天学习语言能力,但不同意有普遍 语法。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一)
主要内容
语言习得的定义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
的理论解释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

习得: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母语的过 程和方法,通过大量接触语言在交际中掌 握语言,没有人专门教他,也没有人刻意 地纠正他的错误,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重 意义,语言规律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习得 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我们常说第一语 言习得,儿童母语的习得。 学习:指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 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它注重语言形式, 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我们常说第二语言 学习。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 物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 的理论根据不充分,他们只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 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言语混同于语言。他 们看不到语言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体系,言语行为受 规则支配,而是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行为, 甚至认为与动物的行为毫无差别,将动物在实验室 中的刺激-强化-反应的实验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 的语言学习,强调刺激与反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 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 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息的能动性,把主 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这不符合儿童习 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际存在的许多 问题。

北语 19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_1234

北语 19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_1234

19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1.()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A. 汉语拼音B. 汉语发音C. 汉语听力D. 汉字答案:D V:131;9666;29062.强调后天因素决定一切的第一语言习得理论是()。

A. 刺激-反应论B. 先天论C. 普遍语法论D. 遗传论答案:A3.语言以()系统为核心,各分支系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紧密联系。

A. 语音B. 语义C. 语法D. 词汇答案:B4.对于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来说,“他想结婚她。

”这样的偏误主要是由下列哪个原因造成的?A. 母语负迁移B.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C. 文化因素负迁移D.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影响答案:A5.中国人对长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的情况体现了语言哪个方面的文化因素()。

A. 语构B. 语义C. 语用D. 语音答案:C6.研究发现,97%的永久性语言障碍都是由()受损伤引起的。

A. 左半球B. 右半球C. 前脑D. 后脑答案:A7.()先生于1984年题词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

”A. 王力B. 朱德熙C. 吕叔湘D. 赵元任答案:A8.根据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是()以前。

A. 青春期B. 中年C. 青年D. 更年期答案:A9.从对语言掌握的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外语、非本族语和第二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 )。

A. 主要语言B. 次要语言C. 首选语言D. 必备语言10.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

A. 乔姆斯基B. 奥斯古德C. 索绪尔D. 桑代克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1.下列属于认知学派的学习的是()。

A. 多种辨别学习B. 概念学习C. 原理学习D. 解决问题的学习答案:BCD2.专门出版对外汉语教材、工具书和理论著作的专业出版社有()。

A. 商务印书馆B.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C. 华语教学出版社D. 上海教育出版社答案:BC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表现在()。

语言习得理论(一)

语言习得理论(一)

②先天的判断、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先天的判断、
儿童能对他所接触的语言参数定值。儿童 听到一些具体的话语,首先根据语言的普遍 特征,对某一语言的结构提出假设,接着运 用评价能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确 定母语的具体结构。即为语言的普遍范畴和 规则赋予具体数值,婴儿就获得了母语的能 力。也就是说语法规则不是由输入的材料归 纳而来的,是由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 转换而来的。
(2)评价
“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 刺激-反应论” 但 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 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 道理的。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 的习惯。 总的说来,刺激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 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论不 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3)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语言习得机 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
制”(LAD) 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该 ①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该 机制发生作用。 ②语言习得机制可以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而 存在,甚至与智力都没有什么关系。
它包括两个部分:
①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特征(语言共项), 共有的规则,又称为普通语法。普通语法 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是语言中最基本 的东西,适用于任何语言,高度抽象的规 则。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中。 这些语言普遍原则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 处于待定状态。

先天论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它功能 分开,认为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的关 系,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受智力和认知能力 的制约,可以先于智力的发展。这一点也 不能令人信服。儿童4 不能令人信服。儿童4、5岁以后仍在学习 较复杂的语法(如定语从句)词汇学习也 是一辈子的事。 先天论过于低估后天环境的作用。语言是 约定俗成的,儿童离开社会,即使生来就 有某种机制,但也无法识别或运用语法规 则。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doc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doc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摘要】本文综合相关资料,重点参考欧卫红《双语教学论》,整理出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行为主义学派、先天语言能力说和互动/发展理论,阐述主要观点及缺陷,以供学者参考。

【关键词】FLA;积极强化;LAD;ZPD一、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1940s~50s,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理论。

关于语言学得心理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B.F.斯金纳。

他在《言语行为》(斯金纳,1967)中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像其他行为一样可以被学习。

他相信语言是一套习惯,能通过工具性学习被教会,比如开发特定的刺激(S)-反应(R)之间的关系。

当儿童模仿周围人说话时,他们努力重复听到的东西,并受到“积极强化”(得到成人的表扬或者仅仅是成功的交流)。

获得环境的鼓励,儿童将继续模仿和练习这些声音和模式,直到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根据这个观点,儿童听到的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并与环境中他人的强化保持一致,将形成儿童的语言行为。

这个理论指出了环境的重要性。

然而,有很多证据反对这个观点。

该理论假设:获得依靠一个特殊的输入结构,同时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儿童的语法生成能力。

这些假设不能解释儿童在语言习得中所展现的创造力,为什么他们能够完成这些阶段,为什么他们会犯这些错误而不是其他的?二、先天语言能力说斯金纳出版了《语言行为》两年后,针对行为主义学派的缺陷,乔姆斯基(1959)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语言习得观点。

乔姆斯基(1959)认为行为主义学派理论不能解释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事实上儿童开始懂得更多的语言结构,而不是以听到的语言作为样本基础进行学习。

因此,他假设儿童获得语言是一种天赋,语言在儿童时期的发展正好如同其他生物学功能的发展。

语言习得不仅是一套习惯,也是受规则制约的;随后,大脑负责认知和语言数据处理,遗传的语言机制使语言习得成为可能。

他称这种特殊的机制为语言习得机制(LAD)(乔姆斯基1965),推测它位于大脑,负责识别深层结构,强调普遍语法。

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学习规律,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

(一)第一语言1.第一语言和母语(1)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

(2)①母语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

这个意思通常被译作“mother language”。

②母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

这个意思通常被译成“native language”。

③母语还可以解释为“一个语系中作为其他语言共同起源语的语言”,如拉丁语被认为是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所有罗曼语的母语。

这个意思则通常被译成“parent language”。

④我们认为,母语就是指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来的语言,母语具有继承性,它体现了人们世代的语言关系。

一个人出生之后通常是使用并继承了母语,母语通常也就成为他的第一语言。

(3)第一语言和母语的关系①一个人从小接触并获得的第一语言一般都是从父母一辈习得的,他继承了前辈的语言“母语”,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因此,人们通常把第一语言和母语等同起来。

②其实尽管第一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也有所区别。

区别:第一语言和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语言可能是母语,也可能不是母语。

就多数人而言,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习得的第一语言并非母语。

母语失却现象的存在,也有力地说明了第一语言和母语的不同。

在内涵上,第一语言指的是获得语言的顺序,而母语不完全是一个获得语言的顺序问题;在外延上,二者所指称的对象是交叉关系。

第一语言是语言学的概念,而母语则更多地牵涉到民族学问题。

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1)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按照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是指语言习得者自己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民族语。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一个人儿时从父母那里习得本民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和本族语是一致的;但一个人儿时从父母或当地社团那里习得外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就不是本族语,出现了第一语言与本族语分离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礼德
以哲学上的“环境主义论”为基础
评价(P166页)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区别
哲学基础
特点
研究角度
研究方法研究角度
研究重点
先天论
天赋主义
天赋性、自主性
心理的角度
从内部(即心理认知的机制和运作方法来研究语言)
句法习得研究成为语言习得研究的重中之重
语言功能论
环境主义
系统性、功能性
社会学、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理论/理论基础
评价/争议/不足
综合各家观点:
A.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先天语言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
B.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部分,是与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相适应的
C.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既包括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体系的习得,也包括语言功能及语言运用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习得,这几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从外部(即社会文化大的支配与影响来研究语言)
研究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使用真实的、活的语言即话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先天论与语言功能论的对比
先天论图解
语言功能论图解
D.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
刺激——反应论
斯金纳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评价:4点(遍语法”理论为基础
评价:(P162页)
争议:4点(P163页)
认知论
皮亚杰
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为基础
评价(P165页)
不足:3点(P165页)
语言功能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