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中心句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
空间方位图
研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 介绍褒禅山概况 ❖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 →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 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重点字词
❖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之意. 这里作“在”讲.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
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 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 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庭遗曲.
背景知识
❖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 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 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 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特殊句式
始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 有碑仆道
第一个句子是状语后置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其”字的五种类型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他的”
“他们的” “它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數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凌寒独自开 为有暗香来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及其名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 15 里,风景秀美, “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 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 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 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 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 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 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唐贞观年间,全国四大高僧之一慧褒结庐修炼 于华山,圆寂后其弟子将此更名为褒禅山,并建褒 禅寺。而今过去千载,慧空禅院早已灰飞烟灭。现 于其址修筑庙宇,只是今人复活过去的历史,续写 昨天的故事。无论如何,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 的山。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 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 褒禅山无此佳境。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 到此一游,留有一记,山遂以文名。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第2页/共30页
←褒禅寺
第3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4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5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6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7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8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9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0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1页/共30页
写作手法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第29页/共30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0页/共30页
很多深刻的启示,你
能总结出几个?并谈
谈自己的见解.
第26页/共30页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 比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
达成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 物(火把) — 求学之客观条件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第27页/共30页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其 次还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28页/共30页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 __游__山__和__治__学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__尽__吾_志___”和“_深_思__慎__取 ” 的道理。
1.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不胜枚举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名) 名——识其本名(动)
第21页/共30页
小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 (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 (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人教版必修二第十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第十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2、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 “音谬”? •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 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 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 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 第二段补充注释: • 侧:名词作状语 ,从旁边 • 以:与 “上”“下”“东”“西”连用,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 穷:尽,指走尽洞的深处,走到尽头 • 其进:那向前进(的事) • 其见:那见到的(景致) • 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 或:有的人
思考: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四段 • 第一段 • 悲夫古书之不 • 有碑仆道,其 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文漫灭,独其为文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犹可识,曰“花 也哉 山”。今言“华” 如“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 第五段补充注释: •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理清思路
•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1) • 记游洞经过(2) •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3) •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4) •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5)
褒 禅 山 洞 口
思考 • 1 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明确: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 洞;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
• 2 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
明确:(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作用是: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借仆碑抒发感慨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优秀)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优秀)PPT课件

.
8
王安石
(1021~1068)
本文是王安石34岁 时作。4年后(1058年) 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 主改革政治;16年后 (1070年)拜相。
王安石在文学上
也是个革新派。他反
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
风,主张文章应“有
补于世”。散文遒劲
清朗,直抒胸臆,每
涉时弊,在唐宋八大
家中独树一帜。词
“一洗五代旧习”,
帮助
足够 用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难道
. 得到的东
49
西,心得
• 1、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对于这种 情况。今:表承接的连词
• 2、非常之观。非常:古:不同寻常。今:程
副词,很,十分。
•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
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
峰,高耸挺拔,"夭欲雨,山则
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满山林
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
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机勃
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
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
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
后洞、夭洞、地洞,特点是"洞
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
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 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 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
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课件

《游褒禅山记》课件

连词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3)表假设
助词 ,无实义
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
那,指褒死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那 ,指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它,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它的,洞穴的/那些,指好游者 那里 ,指褒禅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
前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记游洞经过 窈、寒、深 后洞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 悔 并表示遗憾心情
1.第二段为记游的主干部分,作者游了那些地方? 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
第三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 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 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 余之所得也!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 宁 1.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宋朝临川 (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 人称 “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
预习检测
shè huā 舍于其址 hào 春华秋实 huá 好游者 guī 咎其欲出者 jiù 瑰怪 i 谬其传 mì 于人为可讥 wé u chuán

游褒禅山记(54张PPT)

游褒禅山记(54张PPT)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 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有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 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 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 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 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 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 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 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 位,退居江宁(南京)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代词 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代词 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问其深” (3)代词 那 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代词 其中的 例“不能名其一处”
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 话相照应? 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引发、铺垫 升华、照应


前 平旷

(特点)

后 窈然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 和怡人的感受?

(动词,筑屋居住) 1、唐浮土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客舍青青柳色新 (名词,房舍,房屋)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动词,停止,止息) 4、退避三舍 (量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5、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动词,放弃,舍弃)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游褒禅山记》课件

《游褒禅山记》课件

第三自然段结构
余 之 所 得 有 有
古人求思之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功
志(理想) 理想) 主观 体力) 力(体力) 客观 外物) 物(外物)
游山洞 ——联想比较——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博大精深大学问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 随之出者——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游洞之力——求学之力 求学之力 游洞之力 (火把)——求学之客观条件 火把)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 其 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 为两种类型: 为两种类型: 代词 人称代词,相当于“ 他们”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 他的”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他们的” “它的”讲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一词多义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 名词, 名词,路,道路
道 动词, 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独其为文犹可识 名词,文字 名词, 文理有疏密 名词,纹路 名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 名词, 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动词,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48页)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48页)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平旷 ——后洞的 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 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 —— “好游者”所至之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欣喜 ——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 是什么?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 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 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 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人王安石记&
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 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 处在于: 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 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中不出现同游 者姓名&即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者; 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 出者”“或”等& 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 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 过、写心情之“悔”详&
“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
字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修饰
的 用
火尚足以明也 用来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
表并列;而
法 无物以相之 连词;用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第三段:重点词语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古义:______________ 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于是 余有叹焉 .. 对这件事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二、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 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中所加的美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观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 ______________ 动词,观察 . 名词,景象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_____________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 求学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程度,很 ④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不同于一般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和造诣的人 ⑤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到了……(的地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 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 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名师点拨】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 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 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 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 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 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 “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
诗海探珠 题扬州禅智寺 [唐 ]杜 牧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赏析】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二游,时值晚唐,政治腐败,国运衰微,知其不 可逆转,无可奈何。故本诗表现的是消极避世的 情调。竹西,亭名,在扬州蜀岗南。,首联以声写
静,反衬禅智寺的冷寂:雨住风清,秋蝉嘶鸣;
松桂飘摇,秋意横生。以声衬静,给人凄冷枯寂 之感。颔联以形显静,渲染禅智寺的孤清: “ 阶 砌”、“迟留”,显人迹罕至,满目荒凉、空寂孤
单之感含蕴其中。颈联以色写幽,突出禅智寺 的凄迷:暮霭渐浓,丛林深郁,幽暗的色调使
人感觉压抑;夕阳西下,斜晖一抹,明亮的光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 “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 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 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 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 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 谨,逻辑严密。
4.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 时间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
几方面的关系?请写出自己的理解。 【提示】 中心是要有志,并且要尽全力。作者
阐述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是 按重要性依次排列的,“志”与“力”是个人主观能 动性的体现,外物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
3.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 怎样得出来的? 【提示】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 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 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有道理 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部分。这一观点无疑 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 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 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七、名句默写 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________ ,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视其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人之所罕至焉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
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
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
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
”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5.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名师点拨】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 理,生发议论,阐释做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 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 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 写景文字,而具治学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 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 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 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 既出之后悔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 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六、特殊句式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前洞”也 _________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判断句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有碑仆(于)道
省略句 _________
⑤余之力尚足以入(洞),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 省略句
【思考】
【提示】
颈联是从哪个角度写景抒情的?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自 读 文 本
游 褒 禅 山 记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褒 禅(bāo) . 音谬 (miù ) . 夷 (yí ) . 庐冢 (zhǒnɡ) . 窈 然(yǎo) . 瑰 怪(ɡuī) . 仆 道(pū) . 咎 (jiù ) . 平父 (fǔ) .
可以无悔矣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_____________, 此余之所得也 其孰能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①始舍 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名 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命名,称 . 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③有泉侧 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形容词作名词, ④问其深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_______________ . .
2.资料链接 记 “记”是一种文体,一般用于写人、记事,也有用 于状物抒情说理的。这种文体,其表达方式往往 是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紧密联系,综合运用。 在结构上,或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再记叙状物 加以证明;或先绘景状物记事,然后顺势归结, 道出哲理;或将情志、事理蕴涵于写景记事之中。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就是这类作品的典 型。
深度;形容词作动词,尽,这里指走到洞的尽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⑤而其见 愈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火尚足以明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 ⑧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 形容词作动词,文中指尽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彩又给人带来一丝暖意。又好似一幅明暗交织
的油画,意境静穆而岑寂。迟暮之感,随景而
出。尾联以歌乐之乐反衬孤凄之哀,落寞伤感
油然而生。华年渐逝的感慨、仕途失意的郁愤、
国势江河日下的忧戚……齐上心头矣!,全诗题 写禅智寺的“幽静空寂”,从听觉、视觉的角
度,动静相衬、明暗交织:以声反衬开篇,又 以声对比作结,结构精严,手法高妙;融情于 景,处处景语皆情语。
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 “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 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 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
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而慎取”的观 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 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①其文 名词,碑文 漫灭 _______________ . 犹可识曰“花山” (2)文②独其为文 . 名词,残存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那,指代慧褒埋 葬的时间 代词,它,指代洞 代词,那,指代慧空禅院 代词,那些 代词,他们
代词,
自己 副词,岂,难道
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做人治学,入之 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 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 “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 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 后写倒在路边的碑,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 缝,脉络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