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和反思

合集下载

历史与社会人教八年级下册(2013年新编)《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1

历史与社会人教八年级下册(2013年新编)《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1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

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明清朝代的更替;清初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年代尺朝代更替图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第五单元导言,明确两点“纵向比较:传统道路上继续发展,横向比较: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

”明清时期,中国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但世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此后近20年时间,扫平各种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

(1)明朝疆域。

利用明朝疆域图,了解3点,明朝疆域的情况,明朝疆域和现在疆域的比较,明朝都城的变化。

(2)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提问:明朝立国近300年,在中国的王朝中,时间并不算短。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明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都北京;明初皇帝促进经济的措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

表现:国力的强大——郑和下西洋;赋役制度的改革(一条鞭法)——市镇经济的繁荣。

(3)明朝灭亡小结: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总要走向衰落、灭亡,明朝也不例外。

请同学们参考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情况。

展示材料:李自成农民起义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家。

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案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案1
7.小结:构建本课时知识网络
作业:完成P1的练习
教学随笔




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明朝
1、明朝的建立
2、明朝疆域
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4、明朝灭亡
二、清朝
1、女真兴起和清朝建立
2、清初统治者的政策
教学反思(累计反思数)
5、女真兴起和清朝建立
你知道清朝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吗? 满族
满族以前的名称是什么? 女真
女真是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隋唐朝时期称为黑水靺鞨,唐末五代始称女真。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建立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明朝前期,属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皇太极时,改族名为满洲,并改国号为清。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改称满族。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明清帝国的兴替(第1课时)
授课பைடு நூலகம்间
第2周周2
2月23日
累计教案数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李自成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你能从材料中找出一点理由吗?
明朝灭亡于农民起义,而这种灭亡应该有深层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
政治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自然原因: 连续旱灾
阅读课本P3页3则材料,并思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河姆渡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农耕的特点,理解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理解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农耕生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

2.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素材。

3. 安排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引导学生进行教室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的视频,并请学生简要描述自己的感受。

2. 提问: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反映了我国遥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生活状况?3.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更多有关农耕文明的信息。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展示图片并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

2. 展示半坡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并介绍其特点。

3. 提问:这两种农耕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4.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遥古时代会出现农耕文明?它对人类的发展有何意义?5. 介绍其他原始农耕文明,如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如何评判原始农耕文明?它对摩登社会有何启迪?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农耕文明的认识和看法。

3. 组织学生进行教室展示,分享自己对农耕文明的理解和思考。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耕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更多有关农耕文明的信息,并在课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东南1.抗击倭寇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人们称之为倭寇。

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抗倭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3.茶马贸易。

明朝政府在多地设置茶马司,专门管理茶马贸易事宜。

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对比明朝疆域图、清朝疆域图,看看有哪些变化。

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台湾、南海诸岛等地一直是中国的领土。

不同点:清朝疆域辽阔,它在明朝的基础上,又通过平定叛乱的战争,特别是平定准噶尔部,拓地万里,建成疆域更为辽阔的大一统帝国。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批改记录:第四课时: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提示预习要点:1、知道明、清统治者文化专制的表现,以及造成的影响。

2、知道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

3、通过学习学会分析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课前预习:1、为了巩固统治,明、清统治者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就是其中之一。

2、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

答卷的文体叫做。

3、清朝在统治安定后,大规模编纂书籍,其中最著名的的是。

课堂展示: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把心肠论浊清”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学诗句却被乾隆帝亲自批驳:“‘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认为这些诗句都是讥贬仇视满清命将胡中藻捉拿归案,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家产全部抄没。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审清题意,然后结合教材和设问要求归纳、整理出答案。

)结合材料谈谈明清时期实行文字狱的实质和影响。

(1)实行文字狱的实质:(2)实行文字狱的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主持江西省乡试。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的反思及课程设计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的反思及课程设计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的反思及课程设计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深。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将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对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的反思及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亲身参与农耕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和技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探讨新的生产方法和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在农耕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农村社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有助于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融合,通过农耕文化的研学活动,城市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消除城乡差距带来的心理隔阂。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也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平台,有利于城乡文化交流和融合。

农耕文化研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以及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有必要对农耕文化研学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农耕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它包括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社会组织形式、农业经济制度、农业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

农耕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既包括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顺应,也包括了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秩序的维护。

农耕文化的概念是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土地为载体,以自然规律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既包含了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创新,也包含了对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经验和智慧。

初中历史教案:探索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初中历史教案:探索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初中历史教案:探索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农耕经济的国家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丰富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不仅包括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还涵盖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文化和道德伦理。

本篇教案将带领初中学生全面探索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从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

二、历史背景1. 农耕起源与演进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地区出现了独立而有力量的农业文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雏形。

人们开始选择性地种植谷物和蔬菜,并放弃游牧生活方式,转而定居在固定地点。

2.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是我国商业经济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封建制度并形成稳定政权体系的时代。

这个阶段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全面发展时期,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成就。

三、主要特点1. 农业生产技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中国古人创造了大量农田灌溉工程、水利设施以及种植、收割和储存方法,并普及使用这些方法,以提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

2. 皇权与封建制度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社会政治制度密切相连。

帝王将自然神格化,用祖先供奉来巩固统治地位,并通过赐予封邑来控制贵族阶层。

3. 社会道德伦理农耕社会注重稳定和秩序,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形成。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勤劳致富都被视为人们应遵守的准则。

同时,尊重天地和自然现象也是古代中国人重视的道德观念。

四、对社会发展影响1. 人口增长与城市形成农业生产的改进和发展导致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从而支持了人口的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加,一些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耕作为主的农业聚居点,并逐渐发展成城市。

2. 农业与手工业融合古代中国农民不仅从事农田劳动,还会在闲暇时间参加手工制作。

由此形成的农商并举局面促进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文化与思想繁荣农耕文明对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案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案1
①大一统:体现国家统一的重要概念。
②汉武帝:代表这个历史时期的皇帝。
③农耕经济:支撑国家繁荣的经济基础。
④推恩令: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政策。
⑤郡国制:加强地方统治和管理的制度。
3.句或表述
① “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和农耕经济的繁荣,为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 “农耕经济的繁荣背后,是汉武帝时期科技进步、水利兴修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典型例题讲解
八、典型例题讲解
1.题型一:选择题
题干: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主要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
A.推行“推恩令”
B.设立郡国
C.发展商业贸易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措施的掌握。通过排除法,学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题型二:简答题
题干:请简述汉武帝时期农耕经济繁荣的表现。
7.历史意义的解读:深入剖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意义,包括对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8.历史启示:从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9.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学习汉武帝时期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10.历史学习的方法:介绍如何有效地学习历史,包括研究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和思考历史意义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的论述能力。学生需要结合历史实际,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论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和农耕经济的繁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大一统国家的概念,掌握汉武帝时期的统一措施,以及农耕经济在这个时期的繁荣表现。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2.农耕经济在汉武帝时期的繁荣表现。

(八年级历史教案)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

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浙江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人教版

浙江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人教版

他经营的商品涉及哪些手工业行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
论从史出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浙江通志》
杭州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万鄂《东城杂记》 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想望,
工匠大夫不下数十余万。
——道光《浮梁县志》
江南手工业的发达主要体现在哪几种行业中? 丝织业、棉纺织业 “在江南地区,农民种桑养蚕很普遍。不少 人从事丝织业。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农 村妇女清晨抱着织好的棉布去市场交易,换 回棉花,再来织布,没有一刻空闲。”这段 话告诉我们什么? 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祖父3岁丧父,无以为生,13岁时, 随长辈出外做生意。到四十岁时,已经是 腰缠万贯的大商人了。 多年在外,走南闯北,祖父发现中国 人口一年比一年多,回到家乡后,西递人 口也增加了不少。 回乡后祖父在家乡斥巨资兴修园林、 别墅。吃山珍海味,穿华丽丝绸。聘家庭 厨师,养私人戏班。
农业的发展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 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我在方泰镇经商多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 刚来的时候,这里还 该地区的变化? 是一个小村庄,现在 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 的商业市镇了?
市场的繁荣
景德镇瓷器
观察下图,讨论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 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看表思考: 1、白银的大量流入,说 明了我国当时经济的经 济情况怎么样?
中国
农业文明
西方
工业文明
辩 证 的 观 点
封建制度
固步自封 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制度
开展贸易 争夺霸权
最后
比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人教版

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何时从国外引进的?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 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 (哥伦布)。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花生,原产南美玉洲米。 向大日约葵在,17原世产纪北从美东洲南。亚甘薯
马铃薯
1其5实、我16国世种纪植传花入生我的国历。传史入我国玉 最。米 初, 传原 入产 欧美 洲洲 (大 哥陆 伦。
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生产目的、劳动方式、 生产规模等方面思考)
这种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模式,已经 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生产商品, 用于交换
• 劳动方式 自己劳动 雇佣劳动
•生产规模 小

三、商业的发达
原因: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 农产品与手工制品大量进入市场,商 品经济活跃起来

300万两/年
(1)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18得世代纪哪8些0年信息1?600万两/年 (2)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清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 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归纳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1、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
2、手扩大、市场 需求旺盛有关。
2、商帮
中遥由国古于第城一西社家大会票街重号的繁—农华—抑地“商段日。升,整昌商座”人旧,址座利占落用地于他“23大2们4清平天金方然融米第,的一用乡街地里”紧平凑 ,、功宗能分族明关。系但就联是系这起样一来座,小互小院相落支,持开中,国和民衷族银共行济业,之先 河比,较并一著度名操的纵十商九帮世有纪整徽个商清、王朝晋的商经、济命陕脉商。等。
已有四千年的历史。
布)。
16世纪传入我国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新八下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新八下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施复夫妇的经营方式与传统的经营方式有何区别? 施复夫妇拥有资金、一定数量的织机;以生产商品 为目的(出售产品),采用计时和计件方式向机工付 酬;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高
手工业繁荣表现四: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新的工场
手工业经营形式。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何时?何地?何行业?其 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
明朝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纺织业部门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主与雇工)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 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萌芽
被雇用
早 期 机 资 户 本 家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早 期 机 雇 佣 工 工 人
雇用 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台湾的熬糖业、 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四.对外(海外)贸易的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00年 181 600千克 10 442 0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18世纪80年代 300万两/年 1 600万两/年
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
中国的商品在欧洲深受欢迎,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 断增长,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三、商业的发展
原因: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产品与
手工制品大量进入市场,商品经济活跃起来
表现: 1.北京、南京传统的大城市日益繁荣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 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 再现。画面看重描绘 市区商业街道面貌, 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 攘往,茶楼酒肆店铺 林立,招幌牌匾随处 可见,马戏,小唱处 处聚集有人群看客, 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件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共1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件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共19张PPT)
农业
手工业
农耕文明的繁盛
商业
农业
表现: 农业技术的进步、甘薯玉米的 引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工业
表现: 棉纺织业、制瓷业发达 特点: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纺织业 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农耕文明的繁盛
商业
表现: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 起、国际贸易的频繁
施复是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里的 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 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 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 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 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 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 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 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三、商品经济的活跃
商品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三方面? 并说出这三方面繁荣的典型代表事物?
通过穿越,5位同学体会到明至清前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的 经济地位到底如何?请借助相关史料加以 说明。
农业
农业技术的进步、甘薯玉米 的引进
手工业
棉纺织业、制瓷业发达
农耕文明的繁盛
商业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 兴起、国际贸易的频繁
这一时期,耕织结合、 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占 据主导地位。
1、“机户”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和什么行业? 2、“机户”施复夫妇雇佣的人被称为什么?他们得到薪酬的 方式有哪些? 3、当时出现的这种雇佣关系说明了什么?
• • • • •
女生A:从事 男生B:从事 男生C:从事 男生D:从事 男生E:从事
业,因为 业,因为 业,因为 业,因为 业,因为
。 。 。 。 。

农耕文明的繁盛 教案

农耕文明的繁盛 教案

第周星期第课时年月日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繁盛”的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繁盛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时空的隧道,体会当时的繁盛。

(我从事的工作) 教师创设情境:女生A、男生B、C、D和E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松江地区、福州地区、江西景德镇、安徽和山西。

要求根据史实,展开想象他们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

女生A:她可能从事棉纺织业,因为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

男生B:可能从事农业生产,不仅种植水稻,也种植玉米和番薯。

男生C:可能从事制瓷业男生D和E:他们最有可能从事商业活动。

因为当时著名的徽商和晋商等商帮已经形成,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初步的了解。

这几位同学回来的时候都带回了一些所见所闻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二、新课教学(一)农业的繁荣农业繁荣的表现及原因1、精耕细作的农业继续发展;2、引进并推广新品种;是真是假?小陈发现农业已经普遍实行精耕细作,水稻亩产很高。

明朝引进的原产于北美洲的甘薯和玉米高产而且适应性强,于是种植了很多。

(二)手工业的繁荣阅读与思考p91、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2、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3、为什么说明朝中期以后出现的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三)、商业的繁盛。

1、小张在苏州附近的昆山县方泰镇经商时亲眼目睹了该地区的变化。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反思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反思

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2016年浙江省“提升工程”培训项目用表《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反思一、基本信息区县:金华市浦江县学校:浦江四中姓名:周建英任教学段学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课题:《农耕文明的繁盛》授课日期:2016年4月授课班级:803二、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优点:对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进行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融洽,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课堂设问有效而恰当,课堂生成超出预期,效果良好。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归纳农耕文明繁盛的表现,对繁盛的原因也能说清。

不足之处:对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但是教学过程中对各环节时间的安排不是很恰当,在“农业的繁盛”环节所化时间过长,导致最后教学时间紧张。

如果再教,还是会采用同一教学设计。

准备做如下修改:第一,导入部分换“武松打虎”的故事导入。

学生对“武松打虎”并不陌生,出示《水浒》片段,设问:武松打虎前在景阳冈下的小饭馆里喝了几碗酒,吃了几斤牛肉?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为什么?(吃牛肉是假的。

北宋末年,中国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对耕牛非常重视和保护。

施耐庵这样写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这样的导入方式,与“农耕文明的繁盛”衔接更好,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第二,适当调整教学时间,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对一些问题的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基本上能说出知识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也能对明清盛世作出一个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繁盛。

”这目标达成度不理想。

本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缺乏搜集资料的来源和途径以及习惯。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实现“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__(描述整体教学环节规划,按顺序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等)
4•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

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A.元朝后期
B.明朝前期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
5•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
A.江南地区
B.广州
C.北京
D.中原地区
6 •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商业贸易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大量投放市场,商品经济活跃
②北京、南京等传统大城市日益繁荣,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③商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农业,占据主体地位
④商人数量不断增长,出现了商帮,如晋商、徽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明代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的原产南美洲的高产农作物是
A.茶叶
B.玉米C•稻米D.甘薯
二、材料题
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

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一一冯梦龙《醒世恒言》
(1)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
六、备注
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2016 年浙江省“提升工程”培训项目用表。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活动建议:指导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寻找“繁盛”的表现;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卡;准备一些能够反映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如茶馆、酒楼、戏院等,让学生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

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

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繁盛”的自豪之情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难点:探究繁盛的原因五、板书设计1.农业2.手工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3.商业: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帮形成4.国际贸易:频繁六、教学反思明至清朝前期,中国的农耕文明在自己的轨迹上继续发展,达到了鼎盛。

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农业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高产作物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手工业方面表现十分繁荣,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以及其他手工业也呈现繁荣景象。

尤其是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特点的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开始出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案2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案2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课堂活动中,我发现有时候讲解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参与互动的时间不足。我需要更好地把握课堂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2. 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未能充分满足: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存在差异,我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0. 现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简要介绍我国现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如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等。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情境模拟:我在课堂上设置了古代农耕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2. 互动讨论: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该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原始农耕生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原始农耕生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观点和特点;2. 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3.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原始农耕生活的定义和特点1. 原始农耕生活是人类最早期的生产方式,以耕种农作物为主要生产活动。

2. 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劳动密集、生产工具简单等。

二、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1. 早期的狩猎采集阶段:人类靠捕猎和采集为生。

2. 农业革命的出现: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实现了粮食的稳定生产。

3. 农耕文明的形成:人类逐渐形成了农耕社会,建立了城市和国家。

三、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1. 经济影响:农耕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粮食的稳定供应。

2. 社会影响:农耕生活增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农耕文明。

3. 文化影响:农耕生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农耕文化。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原始农耕生活的定义和特点,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3. 教室互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室互动环节,讨论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导学作业:1. 撰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读后感,包括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2. 知识检测:出一份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检测题,检验学生对导学内容的掌握水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影响,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进修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提高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案1-精选教育文档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教案1-精选教育文档
李自成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你能从材料中找出一点理由吗?
明朝灭亡于农民起义,而这种灭亡应该有深层次的原因,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
政治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自然原因:连续旱灾
阅读课本P3页3则材料,并思考
想一想,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
请阅读教材第4页,并思考:
(1)清初的统治为什么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2)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3)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启示:
(1)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顺民心合民意。(2)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6.课外拓展:
对照年代尺,写出每个朝代一个重要的人物,个重要的事件。
7.小结:构建本课时知识网络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此后近20年时间,扫平各种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
2.明朝疆域
利用明朝疆域图,了解3点,明朝疆域的情况,明朝疆域和现在疆域的比较,明朝都城的变化。
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探究兴的原因)
探究:明朝立国近300年,在中国的王朝中,时间并不算短。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第2周周2
2月23日
累计教案数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和反思
优质课《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六中陈民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

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

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
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繁盛”的自豪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难点:探究繁盛的原因
优质课《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六中陈民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

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

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繁盛”的自豪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难点:探究繁盛的原因
优质课《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六中陈民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

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

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繁盛”的自豪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难点:探究繁盛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