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学案(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 同步学案
专题22《礼记》二则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课文;2.感受文章条理清晰的说理,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3.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明白学习道德礼仪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文章条理清晰的说理,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学习准备】1.文学常识:《礼记》:2.给下列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加点词语:①虽.有嘉肴( )②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 )④然后能自强..也( )⑤虽有至道..( )⑥教学相长.(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⑧教然后知困.( )⑨然后能自反..也( )4.翻译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5.文章论述了什么道理?请找出中心论点?6.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有何作用?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学习准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幼有所长.()矜.()男有分.() 谋闭而不兴.() 货恶.其弃于地也()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选贤与能:②矜、寡、孤、独、废疾者:3.指出加点词语的古义与今义:①大道..之行也( )②女有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是.谓大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5.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6.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
22《礼记》二则教案(精选3篇)
22《礼记》二那么教案〔精选3篇〕22 《礼记》教案篇一22《礼记》二那么目标导航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比照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虽有嘉肴〞与“大道之行也〞均为所选二那么短文的第一句话,两篇文章的原文均无标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2.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3.背景资料《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泫,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局部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说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主题归纳《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教案】【当堂达标】
22《礼记》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二、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礼记》。
《礼记》,又叫______,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______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______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与______、______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礼仪,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了解作者。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字。
嘉.肴(jiā) 弗.食(fú) 不知其旨.(zhǐ) 教学相长.(zhǎnɡ)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礼记》二则导学案(1)
《礼记》二则学习时间班级姓名《礼记》别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录了先秦的礼法,表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 ( 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 、教育思想 ( 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课方法、学校管理 ) 、政治思想 ( 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法与刑律 ) 、美学思想 ( 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今日我们一同来学习此中的两篇。
学习目标:1.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累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认识先贤圣哲对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思,掌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
5.学习先人敢于突破现实羁绊,勇敢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建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实的社会人。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当一份精巧诱人的菜肴摆在你眼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术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必定会响亮地回答“不可以”。
今人尤此,委婉而深邃的先人又会有如何的表现呢?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虽有嘉肴》,找寻答案吧!二、自学指导 ( 一) ——预习与沟通1.读准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自强()兑命( ...) 学学半 (.)2.作品链接《礼记》,集中表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述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示某一道理,有的气吞山河、构造谨严,有的要言不烦、意味隽永,有的善于心理描绘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批富裕真理的格言、警语,精粹而深刻,拥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累积下边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2)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而后能自反也:..(5)是故学而后知不足:..(6)教课相长也:....(7)《兑命》曰“学学半”:...4.古今异义(1) 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2) 而后能自强也( 古义:;今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达到自然成诵。
3.对照注释,读懂文章的意思。
4.探究教与学的关系,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嘉肴.( ) 自强.( ) 教学相长.( )兑.命( ) 学.学半( )2.文学常识填空。
《虽有嘉肴》节选自《》,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二、阅读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2)不知其旨.也(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然后能自反.也(5)然后能自强.也(6)其.此之谓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兑命》曰:“学学半”。
5.本文集中讲了和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三、思路探究6.请用图示表示出本文的行文思路。
(形式不限)7.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认识。
四、熟读成诵8.用正楷字认真抄写课文。
9.分层次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10.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②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①君,这里是统治。
②念终,始终想着。
11.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④有为人臣而戏⑤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⑥。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⑦乎?”平公曰:“善哉!”注: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故自称盲臣。
②暮:晚,迟。
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
④安:哪里。
⑤戏:戏弄。
⑥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精品教案
22《礼记》二则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嘉肴..(jiā 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虽然)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⑥教学相长.(推动,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二则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礼记》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了解《礼记》的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礼记》中的经典思想和价值观。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言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礼记》有什么了解?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我们要进修《礼记》?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礼记》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步:概述《礼记》1. 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学生曲礼编纂的,主要记载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和思想。
2. 说明《礼记》的内容和结构:《礼记》分为《曲礼》和《中庸》两篇,其中《曲礼》主要介绍了各种仪式和礼仪,而《中庸》则强调中庸之道和人的修养。
第三步:分析《礼记》中的经典思想1. 引导学生分析《礼记》中的经典思想:包括尊重礼仪、注重仪表、讲究礼节、宏扬中庸之道等。
2. 讨论《礼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如何运用《礼记》中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提高我们的修养和品德。
第四步:小结与检测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
2. 检测学生对《礼记》的理解: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礼记》的掌握水平。
第五步: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进修《礼记》: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参与讨论班来深入了解《礼记》的内容和思想。
2. 探讨《礼记》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让学生思考《礼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如何运用《礼记》中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礼记》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其内容和结构,分析其中的经典思想,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礼记》的兴趣,增进他们的思考和进修。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礼记》的过程中受益良多,不息提升自我修养和品德素养。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1.理论介绍:《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中庸》则阐述了“中庸之道”,指出了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与适度的必要性。
2.案例分析:通过古代圣贤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学》与《中庸》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古代智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大家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探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中庸之道”的深刻含义。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礼记》二则,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大学》和《中庸》中的哲学思想,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道德观念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举例:
-在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家庭关系、学校管理等方面,让学生明白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
-对于“中庸之道”,可通过对比生活中过度与不足的例子,使学生理解“中”的平衡与适度的重要性。
-在分析文言文表达方式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读,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指导学生掌握古文词语的用法和句式结构。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导学案礼记二则导学案课时内容目标1. 了解《礼记二则》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2. 学习《礼记二则》中的经典语句和典故,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修养,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课前准备1. 整理课本内容,准备复述和解读《礼记二则》的精彩语句和典故。
2. 准备个别百科网站的链接,供学生查找关于《礼记二则》的相关背景知识。
3. 准备一些道德小故事,供学生解读和思考。
学习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和同桌交流并概括出本课号为《礼记二则》的主旨。
2.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a. 《礼记二则》是谁写的?写的是什么?b. 这两则典故分别出自哪里?c. 这两则典故都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d. 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践行这些道理?二、阅读理解(约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a. 《礼记二则》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候写的?b. 简述《礼记二则》的主要内容。
c. 第一则《慎絅》,它主要讲述了什么典故和道理?d. 第二则《二顾野狐》,它主要讲述了什么典故和道理?三、典故解析(约1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解读第一则和第二则典故的故事情节,并总结出每则典故表达的道理。
2. 学生分小组,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并讨论是否有其他解读方式。
四、品德剖析(约10分钟)1.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则和第二则典故中的道德意义和教育启示。
2.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各种道德价值观的方法和策略,并展开讨论。
五、应用拓展(约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道德小故事,要求学生阅读并解读其中的道德意义。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礼记二则》中的道德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约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课文中的主旨和重点。
2. 教师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下一课的课文,并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本古代典籍——《礼记》。
这是一本关于礼仪、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教材,它记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正是因为《礼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针对《礼记》这一主题,设计两则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典籍。
一、导学案一:礼仪之变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探究礼仪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和特点。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向学生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引发学生兴趣,并渐进式预告本课内容。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讲师的辅导下,阅读相关《礼记》文献,学习中国古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并结合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进一步思考礼仪之变的原因和特点。
3. 示范与实践:以学生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设计一幅《礼制演变图》,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说明。
4. 讲解与互动:讲师围绕学生的展示和说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形式,开展课堂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礼仪文化的演变。
5. 总结与拓展:通过课堂讨论和反思,总结本课学习成果,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同时,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传统。
二、导学案二: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涵和特点,拓展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贴图、短片等多媒体材料,讲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听讲师课程的同时,对比不同版《礼记》文献,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探究其内涵和发展。
3. 示范与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阅读相关《礼记》文献,把握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做出小组总结报告。
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1--《虽有嘉肴》;2--《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并翻译课文。
(重点)2、了解说理的方法,领会短文中的道理。
(难点)第一则:《虽有嘉肴》1、《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这些警句都出自《礼记》,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2、读准音,认准形嘉肴(yáo) 兑命(yuè) 学(xiào)学半弗学(f ú) 教学相长(zhǎng)3、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虽有至道/ 古:即使;今:虽然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4、译文:教参版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译文:网络版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礼记》二则教案
导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自主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3.《礼记》简介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及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理解本文的主题【资料链接】:本文节选自《正义》(《礼记集解》)。
《正义》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习《虽有嘉肴》【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学(jiὰo) 是故自强自反4、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合作探究】1、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2、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达标检测】1、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本文的中心句是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句子。
学习《大道之行也》【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是家经典之一。
大约是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
“五经”是《》,《》,《》,《》,《》。
2、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男有分.()货恶.()其弃盗窃.()乱贼.()陶后鲜.有闻()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 〈礼记〉二则》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漂市一中钱少锋【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及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理解本文的主题【资料链接】:本文节选自《正义》(《礼记集解》)。
《正义》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习《虽有嘉肴》【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学(jiὰo) 是故自强自反4、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合作探究】、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2、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达标检测】1、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也2、本文的中心是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句子。
学习《大道之行也》【预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是家经典之一。
大约是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
“五经”是《》,《》,《》,《》,《》。
2、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男有分.()货恶.()其弃盗窃.()乱贼.()陶后鲜.有闻()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2.《礼记》二则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号
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主旨。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4
理解文章主旨
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弗学( ) 教学相长( )
【自主探究】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从文段中你
懂得了些什么道理呢?
【拓展延伸】
(1)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2)庄子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有什么依据吗?
无论是鱼也好,人也好,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从容呢?
【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课学案。
课题:22.《礼记》二则学案(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二、合作探究
(1)文中提到的大同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呢?请大家分别用文中的话和自己的话概括。
(2)作者从那几方面来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呢?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3)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实现大同社会呢?
(4)那么什么是大道呢?
-.
【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课学案,完成配套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