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

语文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③ 要是那样将羞于去见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 求 田 问 舍 : 购 买田地和房舍。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诉说自 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让许汜 睡下床。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求 田问舍,言无可采。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 地上。这里是指那些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词 人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不愿做一个只知求田问舍、添 置家产的人。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可可惜惜大好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 不要说什么鲈鱼味美,秋风吹,我能学季鹰为吃鲈鱼
归未? 弃官归去?[脍:把鱼、肉切细。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 字季鹰。《世说新语》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 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 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 归。”]更不会学求许田汜问买舍房,置地,
4.与上阕相比,词的下阕借用典故,描写的对么作用? 请结合注释,在下面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典故
尽西风, 季鹰归未
愿意
张翰因想念家乡的 美味,弃官归乡
作用
反用典故,表达国难当头、 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求田问舍
许汜一心购置田产 反用许汜典故,表明自己 而不关心国家大事 不屑像许汜一样追求享受
教学目标
[学海金指针]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 品。 3.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4.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2020/6/5
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 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 建议,均未被采纳,他本人也遭到主和派的打压,曾长期 落职闲居。晚年时,韩侂胄当政,辛弃疾一度被起用,不 久病卒。

辛弃疾古诗文

辛弃疾古诗文

辛弃疾古诗文1、《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8、《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宋·辛弃疾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6辛弃疾词两首(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6辛弃疾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水龙吟》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 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 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他为了消愁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 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目标一】 理解《水龙吟》的内容与情感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极力渲染“秋”字,有什么 含义? 参考答案::指出登临的时间,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感 伤的基调。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 缘何而发? 参考答案::采用移情于物(拟人、比喻)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 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中原收复无日,朝廷偏安苟和,志 士不得其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受其祖父影响,辛弃 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 朝。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 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始终未能实现 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赍志以殁。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中“落日”“断鸿”“游子”几 个意象具有怎样的含义?这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落日”: “断鸿”: “游子”:
特点:
参考答案::“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 指词人自己,词人南渡后,漂泊孤单,抑郁不得志。特点: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表 现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辛弃疾的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的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的古诗词大全1.《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2.《菩萨蛮·淡黄弓样鞋儿小》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淡黄弓样鞋儿小。

腰肢只怕风吹倒。

地管弦催。

一团红雪飞。

曲终娇欲诉。

定忆梨园谱。

指日按新声。

主人朝玉京。

3.《虞美人·一杯莫落吾人後》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一杯莫落吾人後。

富贵功名寿。

胸中书传有馀香。

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席。

江海消闲日。

看君天上拜恩浓。

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4.《菩萨蛮·看灯元是菩提叶》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看灯元是菩提叶。

依然会说菩提法。

法似一灯明。

须叟千万灯。

灯边花更满。

谁把空花散。

说与病维。

而今天女歌。

5.《满江红·落日苍茫》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6.《水调歌头·木末翠楼出》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木末翠楼出,诗眼巧安排。

天公一夜,削出四面玉崔嵬。

畴昔此山安在,应为先生见挽,万马一时来。

白鸟飞不尽,却带夕阳回。

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

人间万事变灭,今古几池台。

君看庄生达者,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

我老尚能赋,风月试追陪。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廉颇——抒发报国无门愤懑,不忘为国效力。
3、概括诗歌主题 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孙、刘功业的赞扬、向 往,对南宋统治者草率用兵和不思收复中原的讽 刺、不满,表现了作者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
4、比较《念奴娇》与《永遇乐》的异同: 相同点: ①内容上:均借某地怀古 ②意境上:均雄浑壮阔(豪放派) ③主旨上:均怀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不同点: ①苏 轼: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豪放飘逸。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1161年,21岁的 辛弃疾率众 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 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 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 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历任湖北、 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 有利国便民举措。从 43 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 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 和镇江知府。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 抑郁而殁。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 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 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 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 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 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 抒情词。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新人教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新人教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互动课堂疑难妙句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赏析】“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远山之“献”“供”,以写内心的担负。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赏析】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析】这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 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 兵患,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 然无存。
6.[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用
典的意图各是什么?
典故 ① ③ ⑤ ⑦ ⑨
意图 ② ④ ⑥ ⑧ ⑩
答案: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借孙权创 立大业抒发自己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志向 ③斜阳草
3.文学常识 用典
用典也称用事,是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学 创作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 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及典雅者,即 称“用典”。用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①使立论有根 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②便于比况 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暗示,婉转道出
3.词义理解
(1)断.鸿.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郎才.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田.问.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揾.英雄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学国学
【原文】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译文】 不依靠规和矩,不能画成(标准的)正方形和圆 形。 【解读】 规和矩原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仪器,随着这句话, “规矩”这个词就成了“规则”的意思。孟子在这一句话 中,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这个规则,既是指相应的刑罚,

辛弃疾词两首《望海潮》《永遇乐》

辛弃疾词两首《望海潮》《永遇乐》
时间一年年过去,光阴虚度,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 拾,自己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自然界的树木尚且经不起时光 淘洗,日渐衰老,更不必说风雨飘摇中不胜愁苦的人了!
李白: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梦化飞烟。
(休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不要感叹时光的流逝,要专注国事,矢志恢复。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 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英雄泪?
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 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 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 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 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 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 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宋-林升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上阕的前五小句中的写景?
楚天辽阔,清秋无际,山如玉簪螺髻,仿佛都在诉说着未能收复 中原愁怨和遗憾。
词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 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 山在“献愁供恨”?
•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 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 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 即后来的佛狸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精要]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精要]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心: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以少年时懵懂无知缺故作深沉的情态,来对比如今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述的抑郁,显示了诗人精神上的深重的苦闷。

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

字词解释: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层楼:高楼强:硬要,勉强地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心:全诗运用梦境与现实的巧妙对比,虚实结合,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字词解释:八百里:牛名,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麾下:部下,麾:军旗。

炙:烤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谓乐队演奏悲壮的歌曲。

五十弦:瑟,泛指军队中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作:如,像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

了却:完成,完结。

天下事: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却一生不得志。

“剑”、“吹角”——念念不忘报国三、诉衷情中心:抒发了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慷慨与悲壮,倾诉了对当局的失望,对自己的哀怜及对未来的迷茫。

字词解释: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借用班超的典故。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了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本是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运用比喻手法,形容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此代指抗金前线沧洲:古代隐士所居之处。

赏析:“未”、“先”、“秋”——沉痛、悲愤与不甘,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⑴赏心亭⑵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⑶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⑷。

落日楼头,断鸿⑸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⑹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⑻。

可惜流年⑼,忧愁风雨⑽,树犹如此⑾!倩⑿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⒀,揾⒁英雄泪!注释:⑴建康:今江苏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

韩愈、孟郊《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

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遥岑:远山。

③玉簪:碧玉簪。

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

皆形容远山秀美。

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

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

⑦流年:流逝的时光。

⑧倩:请托。

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⑩揾:擦拭。

【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

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

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

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

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

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

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赏析】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

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

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

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

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 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 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 侂 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 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 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 侂 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 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 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 而写下的。
思考:词中用典? 思考:词中用典?
孙权 ——始置京口 刘裕 ——起兵北伐 霍去病——出击匈奴 宋文帝——北伐失败 拓跋焘——建立行宫 廉颇 ——尚能饭否?
上片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 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 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 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 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 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 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 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 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 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呢?”
——
《三国志·陈登传》 陈登传》 三国志 陈登传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 泛指有大志的人 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 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 求田问舍的许汜, 怕应羞见”中的“怕应” 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 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 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 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 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
主要成就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忧国忧民之情 难以言表,只能在词作中抒发胸臆。他的词作数量多,质量高,被誉为“词中 之龙”。
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词 。当时,他担任建康府通判,登上赏心亭,面对山河破碎的 局面,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词。
04 两首词作比较研究
主题思想对比
《水龙吟》主题
抒发抗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和壮 志难酬的忧愤。
《登建康赏心亭》主题
通过描绘建康赏心亭的景物,抒发了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身世的感 慨,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
情感表达差异
《水龙吟》
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典故 和比喻等手法,将悲愤之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
1 2
深入阅读辛弃疾词作
建议读者在未来学习中深入阅读辛弃疾的词作, 全面了解其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关注辛弃疾词作的流传与影响
可以进一步研究辛弃疾词作在后世的流传与影响, 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
比较研究不同词人的作品
可以将辛弃疾的词作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研究,分析各自的特色和优劣。
高度评价
研究机构
后世对辛弃疾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其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见长,是 中国古代词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为了深入研究辛弃疾的词作,后世成立了专 门的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对辛 弃疾的词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传承方式
辛弃疾的词作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不 仅被后人传颂和学习,还被选入各种教材、 诗词选集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宋朝的辛弃疾的诗词

宋朝的辛弃疾的诗词

宋朝的辛弃疾的诗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山东济南。

今天,我们分享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一起体会他诗中的快意与柔情吧!宋朝的辛弃疾的诗词1《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宋朝的辛弃疾的诗词2《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辛弃疾最出名的两首诗

辛弃疾最出名的两首诗

辛弃疾最出名的两首诗第一首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个人身世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集中体现。

其实,我也纠结了半天,到底是选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是另一首同样千古绝佳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两首词,各有特色,抒发的情怀类似,都将典故运用得炉火纯青,无论哪首,都是杰作,但我觉得《永遇乐》更有历史沧桑感和悲怆感,因此选了这首。

词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自古以来,英雄似乎总与怀才不遇相关,尤其是那些处处不得志的大才子们,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导致一生抑郁愤懑,辛弃疾无疑就是这样的才子。

辛弃疾一生的理想,就是收复失地,但无奈南宋朝廷的当权者们,被金人吓破了胆子,宁可偏安一隅,也不愿尝试北伐,辛弃疾因屡次上书陈述北伐策略,导致当权的主和派对他极其不满,一直打压他,致使他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赋闲近二十年之久。

时光匆匆,辛弃疾熬成了一位老人,也没有得到机会一展自己的理想,长达几十年的沉闷悲愤,屡屡在他的词中体现出来,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杰出的一首,全词豪迈中有悲愤,壮阔中有感伤,让人一唱三叹。

第二首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一首,可以算是赠别或送别的代表作品,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送别之作不在少数,大多都写得非常好,而这首《破阵子》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品之一,也是辛弃疾词作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孙仲谋(孙权) (英雄 风流)
刘寄奴(刘裕) (气吞万里如虎)
上片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
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 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 一带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 他几次大举北伐。
断鸿 游子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断鸿 深层含义? 游子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著有词 集《稼轩长短句》。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 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 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 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 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 “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 被重用。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一般是怀什么?目的是什么?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 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被“隐 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 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 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 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 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 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 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 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 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辛弃疾的词二首

辛弃疾的词二首

辛弃疾的词二首辛弃疾的词二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以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较为出名的两首词,有着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 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 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 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 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 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 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 将原名“坦夫”改为“弃疾”,旨在 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前140-前 117),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 败异族侵略。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起反抗。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 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 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 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 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50多人袭击5万敌 军大营,把叛徒擒拿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 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 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英雄本色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 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 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老 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 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 很感兴趣。
• ⑦倩何人唤取: 请求;央求

• ⑧揾英雄泪: 拭,擦;揩拭 。
• ⑨堪脍: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堪:可。

脍:名作状,把鱼肉切细。
• ⑩玉簪螺髻: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辛 弃 疾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 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 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 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 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 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 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 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 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 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 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 在滴血! • 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 • 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 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ūo)胄起用, 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tūo)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 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 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 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 辛 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 悲愤而写下的。
《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 有着怎样的意绪?
辛弃疾的登临意是复杂的。眺望楚天 清秋山水,引发家国恢复的忧患;听闻江 南落日哀鸿,牵动游子流寓的悲思;拍握 身边宝剑栏杆,空怀英雄北伐的壮志。思 想古人胸襟抱负,深感功业难成的悲愤。 登临所见的景物,被涂抹了一层英雄迟暮、 壮志难酬的悲怆的色彩。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
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 外。
用典的作用: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 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下阕怀古抒情。词人用历史故事, 表达自己理想的困顿和情感的悲愤。晋 张翰官于洛阳而生莼鲈之思,他曾两难 于官、隐之间。三国许汜不问天下大事, 只想买田臵产,词人很是不屑。而晋桓 温北伐,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他曾感慨时光如电,大业未成。词人思 及古人油然而生进退皆不如意 的悲感。他既不愿弃官归田,又不肯买田臵产, 便决定为实现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始终。词 末的一滴英雄泪,涂抹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 却义无反顾的激昂慷慨的悲壮色彩。
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 年间兴兵北伐,想要效法前人再 封狼居胥山。他草率从事,只落 得兵败逃跑,仓皇失措。南归至 今,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 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怎能回想,在敌占区里,后 魏帝佛狸的祠庙前,眼下一片神 鸦的啼叫声和祭社的鼓噪声!由 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写作背景
岑cén:小而高的山。 簪zān:别住头发的簪子。 游子:久居外乡的人。 吴钩:钩,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 铸 钩,故称。 脍kuài:把鱼、肉切细。 揾wèn:拭擦。
楚地千万里是清肃秋天,江水流向天边,秋 色漫无边际。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直插的玉做 的簪子和像青螺状的发髻,呈献着忧愁。流寓江 南的游子,落日时分登上楼头,听失群的孤雁哀 鸣。看完了宝刀,再拍着栏杆,却没有人领会我 登临楼台的心意。 张季鹰你不要说鲈鱼正好切碎烹煮,秋风已 吹遍,你归田没有?像许汜一样买田臵屋,怕会 羞于面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叹年华如流水,经 历风雨频添忧患,树木犹且如此,人怎能忍受! 请谁人唤来美女,用红巾翠袖揩拭英雄热泪?
上阕写景叙事。建康为东吴、东晋、宋、 齐、梁、陈六朝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 的亭子。词人极目远眺,满目秋色、流水、青 山。而状如玉簪、螺髻的远山最能引发人的忧 患。词人臵身于楼头,眼见落日、耳闻雁啼, 倍感江南游子的寄寓人生。两个动作表达了词 人内心的情怀。一是把玩吴钩,一是拍打亭栏。 持剑却无挥刀之时,发力却无用武之地。北伐 杀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竟无人理会。词人用 长天、落日、秋水、远山、断鸿等一组自然景 物,烘托他游子心境,使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课堂小结
上片先描写景物,这是作者登临 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 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 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
辛 弃 疾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 以古讽今。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3、树犹如此:
晋朝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 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 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 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作者的用意:
时光流逝,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可是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一直不能实 现。人已渐渐老去,什么时候能实现自己的 愿望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遗憾和悲愤之 情。
大好江山古今恒在,(只是)无 处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当年 繁华的景象歌舞楼台,连同英雄业迹 都在历史的风雨吹打中而随时光流逝 了。(如今)夕阳映照着荒凉草木, 在那普通的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 年)南朝宋武帝刘裕住过的地方。回 想当年,刘裕率领精锐军队北伐,气 势像猛虎一样,扫荡万里,把盘踞中 原的敌人都赶跑了。
词人追忆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战火过 后的惨象,用心很深:有眼见朝廷不思进取, 致时日迁延的无奈;更有岁月催人老,壮志 难酬的痛苦。“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的细节描写,使人警醒。身为志在恢复的词 人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既 久,民众会安于异族风俗, 忘记自己是宋朝臣民,后果 不堪设想。从中也见南宋朝 廷昏聩无能。篇末以廉颇自 比,感叹良将被弃臵不用, 一腔忠愤溢于言表。
仲谋:孙权的字,孙权曾在京口建立吴都。 风流:指英雄遗风,英雄伟业带来的影响。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金戈铁马:指精锐的军队。 气吞万里:豪气能吞吐万里江山,言容气概非凡 元嘉: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指刘义隆。 狼居胥:山名,在内蒙境内。汉霍去病击匈奴至 此,封山而还。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鉴史述怀。刻意用刘氏父子功业相反的 故事,以事说理,切中要害。词人展开的是 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刘义隆是 刘裕之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轻 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 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都城 震恐。词人回溯历史,意在告诫权要。
次年韩侂胄伐金败绩,果为辛 弃疾不幸而言中。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是谁?
--------辛弃疾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这 首词的下阕中,作者借助三个典故 来抒情。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 话描述这三个典故,并思考这三个 典故的运用方式是什么样的,作者 的目的是什么。
三个典故: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未? ——莼鲈之思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
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 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 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 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 从 43 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 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 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 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 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 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 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 岁志未遂而死。
即景言事。用孙权、刘裕建功立业史 实,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开篇 远眺大好河山,借景抒情,缅怀曾在京口 建都的孙权。赤壁一战,孙权以少敌多, 败曹操军队。辛弃疾先以“英雄”一词颂 扬,转而以为,像孙仲谋那样的 英雄人物再无处找寻。暗示 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忧国 之心已见。
再写曾起事于京口的另一个英雄南朝刘裕, 他出身寒微,仍能以英雄气概北伐中原,气 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 光复洛阳、长安。功业的煊赫,都因一个 “无处寻觅”,而成了流风余韵。当时韩侂 胄急于北伐,辛弃疾歌颂刘裕实是讽谏 当权者应采纳正确的北伐战略。 显示了作者对光复大业的深谋远 虑。既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热切 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抒发 了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 不用人才的愤懑。
用典: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 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 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 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 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用典的分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 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属于借古抒怀。
《永遇乐》中“一片神鸦社鼓” 的情景,让词人陷入怎样的思考?
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归南宋,到1205年 镇守镇江,弹指43年。面对“神鸦社鼓”, 词人陷入沉思。将眼前的苟安与过去的战乱 对比,词人深感不安,颇为悲愤。43年前, 词人南归过扬州途中,所见都是金兵劫掠后 的废墟。43年过去了,眼前佛狸祠下,一片 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 于异族统治,似已不再指望恢复。更让词人 悲愤不已的是,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罔顾 中原沦陷,或草率用兵,或不思进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