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政治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1914年一战爆发,经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最终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战争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选修3)(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选修3)(4)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全面战争,有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

专题11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考点梳理]考点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市虚假繁荣,分期付款。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1)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国内局势: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疑心,法西斯主义开场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考点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开场(1)背景:30年代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方案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生产力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根底、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构造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开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考点三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立的实践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认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粮食税;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固了苏维埃政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明确如下思路:
1.为什么要创新调整?其背景是什么? 2.如何创新和调整? 3.调整的结果如何?如何看待调整?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和调整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会动荡
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
①都进行农村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经济体制改革 集制
②都利用市场 和货币关系发 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 资本家经营企业,还 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 国经营
作用:都使经 济得到恢复, 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 恢复发展起来,苏维 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文革”使经济 濒临崩溃社会混乱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十四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专题十五: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你认为是否都是不可避免的呢? 5.他的判断实现了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者总评: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 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 青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10月8日,第一份 给外国人特许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 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影响(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制度的是英国。

2.特点(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3.评价(1)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018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 世界史 第二步 专题(十二)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18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 世界史 第二步 专题(十二)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专题(十二)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主旨解读]进入现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对破坏力极强的经济危机日益无能为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二战后得到了更为灵活地发展;与此同时,苏联则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道路上留下了经验教训。

线索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线索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线索1 长路漫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理清发展线索][深化历史理解]1.20世纪30年代历史阶段特征(1)经济方面: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

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政治方面: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的法西斯专制。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考纲解读1、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作为命题的立意点考查。

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3、从罗斯福新政和30年代危机爆发,认识正确处理生产、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命题的考点,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缓和社会矛盾、坚持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将继续作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

【专题讲解】一、1929--10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知识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在20年代经济增长虚假繁荣,以及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消费增长引起股票市场的狂涨,直接引发这次经济危机。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导火线是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狂跌。

【特别提醒】①繁荣和危机往往同时存在,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联系当今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控制房价、加强土地调控、控制信贷投放过度等措施,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②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③把握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注意区分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过分投机股票市场是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3.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3.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四、由于审题不清而错选 【典题剖析】 美国前总统乔治· 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 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 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 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 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答案:A
【例2】 (2012· 浙江文综)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 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 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 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3.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 新政 采用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 策 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新模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实行一些有利于平民 式 的措施 新起 二战后,这种模式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 点 度由此获得新生,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问题2 全面把握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资本主 义在新时期出现的许多新特点是同学们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答案:C
【例3】 (2012· 福建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 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 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依 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 一样,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的说法错误。 从表格信息中的“外国法人”持有股票比例越来越大,可知 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从表格信 息中的“金融机关”持有股票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金融机 构影响力的增强,故C项正确;从表格信息中的“个人”持 有股票比例的下降,可以看出个人持股比例的逐步降低,故 D项正确。

整合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整合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对应训练 栏目索引
答案 D 从材料时间来看,应该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据材 料中“收入增加2倍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对农业 进行了调整,借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D项表述正确。A项错 误在于“彻底否定”,不符合事实;B项也不符合当时情况;C项无 从体现。
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要点归纳 栏目索引
一、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发展历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 :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 (2)内容 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 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要点归纳 栏目索引
时期 发展历程
20世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纪 (1)原因 30年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代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第36讲“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第36讲“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课件

《新民主》;华莱士的《新边疆》;埃 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大萧条的新历史》(简
诺迪的《罗斯福革命》;戴格勒的《超 பைடு நூலகம்: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年代。罗斯福新政带
越我们的过去》;比尔德与史密斯合著 领美国渡过难关——这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但那些
的《未来的到来》;珀金斯的《富兰克 “被遗忘的人”、那些新政下的牺牲者,他们的故
答案
考点二 “走出梦魇”—— 罗斯福新政
历史解释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 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 现新变化。 (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 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4)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 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3.罗斯福新政的社会认可度 “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 事实如此,人们拥护他所做的一切,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 仍然会欢呼喝彩,‘烧得好啊,我们总算点起了一把大火’。”
——美国幽默作家威尔·罗杰斯评价罗斯福的话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众对罗斯福的拥护和支持。 命题角度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美国民众渡过难关的信心;政府执 政的理念。
2.唯物史观——经济大危机的教训 (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 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 防患于未然。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 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专题14 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专题14 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经济危机的特点
史料一同1929年相比,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 下降了44%。其中美国下降55.5%,德国下降52.2%,法国下降 36.1%,英国下降32%。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家企业 破产。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平。 史料表明了经济危机波及到了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波及 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深。 史料二1932年康涅狄格州100余家工厂的工人,每周工资竟只 有0.6美元。连《时代》周刊也写道:“无法无天的雇主,把 美国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1932年,退伍 老兵和一战伤残军人山穷水尽,聚集在华盛顿露营,希望政 府能提前发放他们的退伍费和伤残抚恤金。胡佛总统下令麦 克阿瑟将军镇压,群众示威蜂起,闹事不断。 表明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制度陷入风雨飘摇 中。
运用多种史观看罗斯福新政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 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 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 重商主义: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主义: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凯恩斯主义: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 经济。
战后企业经营的变化 内容 作用 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 “ 人 民 缓和社会矛 达国家经济的主体。股票不 资 本 主 盾和大量吸 再为少数资本家专有,呈现 义” 收资金。 分散化趋势。 提高了经营 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 “ 经 营 管理水平, 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 者革命” 经营管理人 员从事经营。 员增加。 手段
企 业 经 营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 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 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 育等。 评价: ①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 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 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 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线索】(认真阅读单元导言,体会单元线索)认识: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重要概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历程:工业社会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无法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建立 改革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斯大林模式20C30年代中期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斯大林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途径: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3、主要表现:(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经济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评价:(1)积极: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工业国有化
影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 过渡的正确道路,工 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 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作用(经验):
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 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 4、管理手段: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计划
特点?
1.1932年,“一五”
计划完成,苏联从农
业国转化成工业国。
2.“二五”计划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
农 业 工 业 商 容 业 分 配
新经济政策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农 业 工 业
新经济政策
国外有武装干涉、国内有叛乱、 国内经济困难与出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现政治危机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商 取消商业贸易,由国家集中分 容 业配 贸易 分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 配 劳分配

【原创】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 教师版

【原创】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 教师版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线索提炼]线索一: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命题趋势考点清单专题 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线索三: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线索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常规考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常规考点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特点及原因(1)战略①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

10.二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10.二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类型 农业制度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 式
罗斯福新政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 国家干预下的资本
济体制
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2)特点 ①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 之间的矛盾。 ③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 市场经济体制。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2)作用 ①美国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②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 的新模式。自此,资本主义告别 “ 自由放任 ”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 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主题深化】 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1)不同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 式
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生产资料私有制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上经济制度的不同变化与创新;
* 掌握各个时期的经济制度特点和影响;
* 培养学生对经济制度变迁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 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变化;
* 经济制度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教学内容
1. 古代中外经济制度的变化
* 农耕经济时期的经济制度特点;
* 商业经济时期的经济制度特点;
* 封建经济时期的经济制度特点。

2. 现代中外经济制度的创新
* 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制度创新;
* 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制度创新;
* 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制度创新。

教学方法
*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 组织小组活动,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
* 观看相关历史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经济制度变化的理解。

教学评价
*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 学生对历史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思维能力。

参考资料
1.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第二单元第七课;
2. 相关历史视频资料。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39页PPT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39页PPT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主教者:彭家衍时间:2018 年4月3日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教学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以及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理清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供需矛盾尖锐。

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购买力。

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股价暴跌。

(2)出现: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由此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

(3)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美国经济一片萧条。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4)特点:波及范围广,波及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①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加深了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②资本主义制度备受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危机爆发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的民主党人罗斯福,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措施:略
(3)影响: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三>、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原因: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手段方式:略
(3)影响:1.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

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基本已不存在。

3.福利国家的出现。

<四>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影晌及发展
(1)影响: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

(2)发展: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为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五>、课堂练习;见课件
四、小结:通过专题复习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以及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五、反馈练习:见课件
六、课外作业:综合小测试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