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对孔子礼学的发展
荀子对礼乐文明的贡献
荀子对礼乐文明的贡献
荀子对礼乐文明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传承礼乐文化:荀子作为先秦儒家集大成者,承前启后,传承并发展了礼乐文化。
他提倡礼法并重,将礼和乐合二为一,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荀子的这种观点对于礼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整理和传承古代典籍:荀子在儒家学派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他参与整理和传承了古代典籍,其中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
通过荀子的努力,这些古代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至今,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提倡礼乐教化:荀子非常重视礼乐教化的作用,他认为礼乐可以教化民众,使人们的行为举止更加规范,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荀子也强调了乐的作用,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礼乐教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荀子在礼乐文明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不仅传承了礼乐文化,整理和传承了古代典籍,还提倡礼乐教化,为建构中国两千多年的礼乐体系提供了思想支撑,也为中华文明的生存与延续提供了制度保障和韧性。
荀子论礼仪与道德
荀子论礼仪与道德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我的研究中,我着重关注了荀子对于礼仪与道德的论述,下面将对此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
首先,荀子对于礼仪的论述十分重要。
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外在的约束和规范,才能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他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可以使人们守礼而行,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孔子的思想有所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品德。
荀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外在的规范对于人的影响,对于后世的礼仪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荀子对于道德的论述也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人们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修养可以使人们摆脱恶的本性,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欲即禁”等观点,强调人应该根据理性来约束自己的欲望。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此外,荀子还对于人性、天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恶是由于人的本能欲望的存在,但人可以通过修养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他还提出了“天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所决定的,人应该顺从天命,不可逆天而行。
荀子对于人性和天命的思考,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和复杂,也为后世的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总的来说,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对于礼仪与道德的论述,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并通过修养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礼仪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简论孔子和荀子“礼”的思想
简论孔子和荀子“礼”的思想作者:林晨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9期摘要:在儒家的思想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孔子和荀子都是“礼”治的推崇者,孔子的“礼”与“仁”紧密联系,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荀子的“隆礼”是建立于“人性恶”的假设上,是对孔子“礼”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通过对二者的“礼”治的思想比较,探析其所可能赋予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仁;礼;孔子;荀子一、孔子的“礼”与“仁”孔子生于春秋,正逢天子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
他渴望一个安稳的政治秩序,向往周朝,因此他所推崇的“礼”制大部分都是沿袭周代的礼制,即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
他在《论语·八佾》篇中说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又《论语·为政》篇中指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因此,孔子的“礼”首先是在沿袭周朝“礼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认同“礼”在维护统治方面的作用。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为了让人们更加理解“仁”的内涵,孔子通常借助“礼”的形式来表达,在他的思想中“仁”与“礼”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合乎“礼”的规范就是“仁”。
又比如《论语·八佾》篇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此没有“仁”就不会形成“礼”,“仁”是“礼”的核心,而“礼”和“乐”则是“仁”的两个方面的表现。
因此,要让人们理解孔子的“仁”,便要和“礼”结合起来一起阐述,反之亦然。
正如钱穆先生所指出的,“仁是内边的,礼是外边的;仁属于‘心’,礼属于‘行’。
”因此,“仁”即是人心的本体,“礼”即是“仁”的践行。
故,何者谓“仁”?孔子的弟子曾不止一次向他请教与“仁”有关的问题。
在《论语·颜渊》篇中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而在孔子与其他弟子的问答中,他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荀子礼治思想解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荀子礼治思想解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所不能丢弃的。
而礼仪又分文明礼仪和野蛮礼仪。
而荀子礼治思想便是对于文明礼仪,这种礼仪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
一、荀子礼治思想概述孔子在西周时代的典章制度方面曾做过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受到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的束缚,他并没有深入到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中去,因此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看法。
而荀子则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超越了孔子。
首先,他通过对古代礼乐文献的仔细考证,研究了礼的本质及其功能,认为礼乐是为了“尽其心”,以满足“明天”,使“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可见,礼乐不仅是区别贵贱的标志,而且是使天下人各得其所的手段。
在社会生活中,礼就是要把人们之间的差异缩小,把等级关系变得平等起来,这样才符合儒家的“仁”的精神。
因为,礼所要求的与仁相应,与义相应。
因此,礼本身也具有了最高的价值,成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工具。
荀子对于礼的性质及其功能作了精辟的论述:礼是与仁、义相配合的,它能够使个体内在的潜在品质外显出来,如果人人都能循着礼的规范行事,那么天下就自然太平。
在历史上,大凡治理好国家的君主,在礼治方面都是很有成绩的。
其中,周公和孔子都属于礼治的典范。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意思是说,过分恭敬而无礼则有失劳苦,过分谨慎而无礼则有害羞怯,过分勇敢而无礼则会导致纷乱,坦率而无礼则会导致暴躁。
荀子正是站在礼治思想的立场上,来探讨如何保证礼的实施。
其次,荀子认为礼有三种基本原则:即“制、义、法”。
[2]他说:“夫礼者,制也,君子制也;义者,宜也,君子宜也;法者,度也,君子度也。
”[3]就是说,礼既有约定俗成的普遍形式,又有严格的程序;既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要讲求礼乐的法度。
这就是说,礼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语》和《荀子》是怎样论“礼”的
做得 恰 当
做得 恰到好
和” 为
《 论语
礼之 用
,
和为贵
”
。
《 论 语译 注》 解 释
“
恰
恰 到好 处
孔 子 和 荀子 不 但 重 视文 化 知 识 教 育 社会 的 精 神文 明 一 说
: “
、
,
又 特别 重 视 礼的 教育
,
他 们 很 想 用 礼来 提高人 和
。
他 们 认为 礼是 做人 的 准 绳
二
、
使
口
非是 无 欲 言 也
。 ,
使 心 非是无 欲 虑也
,
。
凡人立 身 处世
,
,
都要 以 礼法 为准绳
:
他 们 认 为 礼是 行为 的 一 种节 制
没有 礼
,
一 切 行为就 会没 有节 制
,
。
就 容易 出 毛 病
论语 故 《 《 荀子
,
泰伯 篇 》 说 修身 》 篇 也 说
“
恭 而 无礼 则劳 慎 而 无 礼 则 葱 勇而 无 礼 则 乱 容貌
劝学
第一 段 说
君 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 乎
,
己
”
。
通 观 二书 论学
。
、
都 首先 重 在 做人
“ ”
他 们 认为 知 识 乃 是 学 做人 的一 种 手 段
,
求知就 是 学
做人 的道 理
怎 祥 学 做人 呢 地强调 一 个
“
?
他们 认为
,
礼
是 最重 要的
《 论语》
。
和
《 荀子 》
这 两 部 书都 反 反 复复
试论荀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试论荀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荀子是古代著名思想家,也是伟大的儒家学者。
他是孔子主义教育思想的伟大
继承者。
他深刻理解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把它应用到他的政治思想及教育的具体实践之中。
首先,荀子在孔子的思想指导下,以“朴斋教义”为指导思想,归根到底,要
建立一种基于道德价值和自然规律的政治道德,以恢复中央王权统治政体,实现政治规律化和社会安定。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在荀子的思想指导下,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完整。
其次,荀子在政治上继承和弘扬了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重视和统一了国家的
教育,主张以“治民”为主体的政治道德,坚持“不以人善不加训,不以人恶不加刑”的教育政策,更好地管理国家教育,确保国家社会安定。
最后,荀子重视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以“服孝礼弗忝”为主要内容,认为“孝”是社会道谊的基础,“友”的具体表现是崇敬父母、信守爱情、尊重他人,要求服从父母、了解友情,体现出仁爱、真诚、关怀、以及负责任的思想,是许多西方哲学思想无法取代的优良道德价值观念。
总之,荀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十分成功,通过不断扩大、完善和发
扬孔子的教育思想,荀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他对孔子实践认识社会道德和装置共同体的理念,深化了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智慧,为后世的教育提供了蓬勃的活力。
孔子荀子有什么关系
孔子荀子有什么关系孔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荀子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人。
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荀子有什么关系孔子与荀子虽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们在“礼”上所持有的观点却不同。
孔子认为,礼在本质上是代表一种仁义的存在,礼中包含仁义之意。
而礼与法律的关系却不是很密切,并不像荀子主张的那样,礼需要法律来进行约束和管理。
因此,孔子主张,礼与仁义的关系更为密切,要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观念,就需要人的仁义。
相对孔子的礼而言,荀子的礼便具有明显的不同。
荀子也非常重视礼的相关评论,在如何对礼进行约束和规范上,荀子更加倾向于用法律的手段对礼的作用。
因此,荀子主张,礼与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要施礼必先起法。
造成孔子与荀子在礼上所持观点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
在礼论的形成过程中,孔子是基于国家实行“仁政”的前提之下,而荀子则是主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中心,但同时又兼容法家思想的精髓,将礼视为基本纲领,法作为基本准绳,主张礼法并用。
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对于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实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乃至影响至今。
荀子思想的影响有哪些从人文角度,他提出了性本恶的性恶论,重点强调了后天环境影响和人文教育作用,成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的相对观点。
他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相互的人文理念,被历代开明的封建君主所采用。
从自然角度,他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他不信天命、不尚鬼神,但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从政治角度,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礼治法治并重的理论雏形,既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又关注人类的物质需求。
他提出的任用贤能、崇尚节俭对稳定和巩固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是荀子思想具有学术批判精神,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术、学说争鸣、交融的一个缩影,具有积极的学术发展意义。
浅析荀子“礼”论思想
浅析荀子“礼”论思想作者:王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期摘要:荀子沿袭孔子“外王“的思想路向,其”礼“作为外在规范和内在价值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主体的思想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还与国家兴亡关系密切,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言隆礼义杀诗书,并非只在宣扬礼而抹杀诗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荀子;礼;杀;《诗》;《书》作者简介:王璐(198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培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先秦哲学。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论语》中“礼”字凡75见,“义”字凡24见,“礼”是通达至“仁”的具体途径,故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
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荀子延续了孔子主“礼”的发展路向,通过阐发“仁”、“义”、“礼”等原始儒家的核心范畴来型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然荀子在延续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改变。
据统计《荀子》一书中“仁”字凡133见,“义”字凡316见,“礼”字凡344见,,以上数据的改变表明,在荀学中“礼”已经超越“仁”而站立了绝对地位,由于受到黄老学派的影响,荀子开始增加对“法”的重视,要了解“隆礼重法”的思想,必然须从“礼”字入手。
荀子言“礼者,表也(《荀子·天论》)”,礼是外在规范和内在价值判断之结合。
“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法先王,统礼义”,“礼”是大儒的标志,这和孔子关于礼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李中华在《中国人学思想史对与‘礼’的规定》中说:“‘礼‘作为标准,贯彻于道德、制度、礼义等方面,并通过这几个方面发挥其对人的影响作用,使潜移默化,让人的思想、言行、活动都逐渐遵循礼的规定。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又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使人欲逼不穷乎于物,物不必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者也”(《礼论》)。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儒家道统的反思及其重建
D0 I : 1 0 . 1 3 9 5 0 / j . c n k i . j l u . 2 0 1 5 . 0 4 . 0 0 6
态 所 建 构 :宋 明 儒学 与 港 台新 儒 家所 谓 的孔 子 未 人 感 到 不 安 !
必是其本来面貌 . 可 以说 是 一 种 “ 以孟 解 孑 L ” 的形
因此 .实有 必 要 重新 去 检 视孔 子 思 想 的 真正
态 。如蔡 仁 厚 先生 说 “ 依 正 宗儒 家 . 唯有 仁 义之 心 内涵 因 为儒 家 正宗 的意 义 . 应该 以是 否 “ 宗 师孔 方是性 . 方是天 : 这 一 层 义 理 是 由孟 子 提 醒 . 而 苟 子 ” 为依 归[ 5 ] 2 6 。但 今 日所 认 知 的孔 子 形 象 . 显然 是 子不 知 ” [ 2 ] 3 矾但 所 谓 的“ 正 宗 儒家 ” 由谁 定 义 不无 自唐 宋 以来 以至 唐 牟徐 等新 儒 家 “ 以孟 解孑 L ” 的刻 问题 ? 这里 所 谓 的把 苟 子 排 除在外 的 “ 正宗 ” 即是 板 印象 。如 果 能暂且 跳 脱这 个框 架 . 放下 孟学 的意 “ 以孟 解孔 ” “ 以孟批 荀 ” 的产物
2 0 1 5年 0 8月
Aug继 承 与 发 扬
— —
儒 家道统 的反 思及其重建
曾 唪杰
中国文学系 , 台湾 台北 1 1 6 0 5 )
( 台湾 政 治 大 学
摘 要 : 唐 宋 以来 视 荀子 为 歧 出 , 认 为孔 孟 一 系 才是 正 宗 。 然跳 脱 如 此 框 架 , 破 除“ 以孟 解 孔 ” “ 以 孟批 荀 ” 的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一,从反对“用田赋”到“制民之产”,孔、孟维护不同的经济关系,孔子维护的是奴隶制的经济关系,孟子所维护的已是封建的经济关系了。
第二,由鼓吹礼治到宣扬仁政,孔、孟维护不同的政治制度。
孔子所主张的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礼治。
孟子的礼,被赋予了封建性政治涵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并把建立“合理”的封建土地关系即“经界”与缓和阶级关系作为仁政的重要内容。
第三,从尊君至重君,孔、孟对国君态度存有变化。
孔子把国君看看得至高无上,即使就是昏庸之君,也绝不能反对;孟子则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孟子认为,国家的臣民可以挑选君主,必须以君主与否推行仁政、王道为准绳,把新兴地主阶级“得天下”、“王天下”的事业看看得高于一切。
第四,从畏天命、重人事到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吸取与改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创造了天人合一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孔子:更高度关注贵族,士人以上级别的阶级利益,这就是儒家思想存有等级的“仁爱”思想的彰显,本来儒家的政治主张就是保护贵族阶级利益的。
孟子:最高度关注民生,老百姓的利益,可以说道孟子就是最高度关注民生的先秦思想家,甚至少于了为“非命”为思想的墨子。
荀子:就是比较存有争议的,甚至有人指出他就是法家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比较贴近社会实际。
荀子存有“人性本恶”之说道,其实必须就是“人性向恶”,两个的差别就是,前者就是本性就是恶人,后者说道的就是有可能向恶。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性,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品位.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价值。
孟子指出自学必须专心致志,他举例说道,从前有个弈秋就是当时全国最擅于打牌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打牌,一个人局外专心,另一人却思想开小差,在想著拎弓箭箭天鹅.结果后者的成绩自然不如前者了.所以孟子表示:“学问之道并无他,谋其安心而已矣。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1 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与荀子的理论贡献在东周的春秋时期,社会政治形势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在这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正名思想。
何为正名?在《论语・子路篇》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在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中孔子十分重视名实相符的情况。
孔子认为在名实不相符的情况下,言论不能顺理成章,言论不能顺理成章,做事就很难成功。
事情做不成功,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无法兴盛,就会导致刑罚不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会不知所措。
其着重点是在于要求执政者循名责实,对于语言要规范化使用,防止出现言不达意,概念混淆的状况。
在《礼记・王制》中更著述道“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同时孔子认为“君子”所说的话要说的明白、所做的事与其个人地位相符合。
即如《礼记・中庸》:“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所描述的那样。
可见孔子的正名思想是政治伦理化的思想,在于规范当时贵族的行为准则,是对“禄之去公室,五世矣。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故夫三恒之子孙微矣。
”这种社会秩序混乱状况的谴责以及应对这种社会情况的解决办法。
在孔子的思想中用一句话来总结正名思想的目的就是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恢复礼在社会中的地位。
何为礼?礼即周礼,在孔子的认识中,礼不仅是一种祭祀仪式或社会秩序,更是一种社会制度。
“复礼”就是恢复“周礼”的社会制度。
孔子意识到光有一时的社会秩序是不能保证天下“仁”政的,只有“礼”制的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仁”政,明确了“周礼”的政治制度自然就会有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把孔子的思想总结
荀子把孔子的思想总结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化名人,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补充。
孔子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导和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荀子对孔子思想的总结:首先,荀子在总结孔子思想时强调了人性之恶。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自私、贪婪、冷漠和残忍等恶的倾向,他认为只有通过外部的道德规范和教育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这一观点与孔子的人性本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荀子在对孔子思想的总结中强调了君主的权力和威严。
孔子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臣民。
而荀子则认为德治国不足以解决社会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通过强权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威严和权力,以便果断处理重大事务和制定有效的政策,以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再次,荀子在总结孔子思想时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认为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底线,家庭和睦和谐,国家和平稳定。
而荀子则更加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他指出,个人修身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严格要求来达到,家庭和睦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理解,治国需要君主的智慧和谋略,而平天下则需要政府的公正和民众的支持。
此外,荀子在对孔子思想的总结中还强调了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礼仪和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规范作用,认为通过礼仪的规范和道德的教育可以使人们行为规范、和谐相处。
而荀子在这一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礼仪和道德对于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仪和道德是维系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缺乏道德的人将会酿成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总的来说,荀子对孔子思想的总结秉承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但在一些观点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总结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荀子与孔子思想的辨析与融合
荀子与孔子思想的辨析与融合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荀子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与孔子思想的辨析与融合,这种辨析与融合不仅体现在思想观点上,还表现在对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理解和阐述上。
首先,荀子与孔子思想的辨析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看法上。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发挥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而荀子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具有贪婪、自私的本性,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才能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改变。
荀子的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孔子的人性观提出了挑战,他的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人们的欲望和冲动是难以遏制的。
这种辨析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其次,荀子与孔子思想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对道德的理解和阐述上。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而荀子在对人性的理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道德观念,提出了“性恶论”和“性恶有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的本性虽然恶,但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改变,从而实现道德行为的追求。
荀子的这一观点既承继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又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发展,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的本质和实现的途径。
此外,荀子与孔子思想的辨析与融合还体现在对政治的理解和阐述上。
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等概念,强调了政治的道德性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而荀子则更加注重政治的实际性和功利性,他认为政治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实现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提出了挑战,但也为后来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荀子的政治思想注重实践和功利,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效果,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荀子的研究,我认识到他与孔子思想的辨析与融合。
荀子对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理解和阐述,既与孔子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简论孔子和荀子“礼”的思想
简论孔子和荀子“礼”的思想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在儒家的思想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孔子和荀子都是“礼”治的推崇者,孔子的“礼”与“仁”紧密联系,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荀子的“隆礼”是建立于“人性恶”的假设上,是对孔子“礼”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礼”与“仁” 孔子生于春秋,正逢天子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
他渴望一个安稳的政治秩序,向往周朝,因此他所推崇的“礼”制大部分都是沿袭周代的礼制,即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
他在《论语·八佾》篇中说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又《论语·为政》篇中指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因此,孔子的“礼”首先是在沿袭周朝“礼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认同“礼”在维护统治方面的作用。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为了让人们更加理解“仁”的内涵,孔子通常借助“礼”的形式来表达,在他的思想中“仁”与“礼”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合乎“礼”的规范就是“仁”。
又比如《论语·八佾》篇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此没有“仁”就不会形成“礼”,“仁”是“礼”的核心,而“礼”和“乐”则是“仁”的两个方面的表现。
因此,要让人们理解孔子的“仁”,便要和“礼”结合起来一起阐述,反之亦然。
正如钱穆先生所指出的,“仁是内边的,礼是外边的;仁属于‘心’,礼属于‘行’。
”因此,“仁”即是人心的本体,“礼”即是“仁”的践行。
故,何者谓“仁”?孔子的弟子曾不止一次向他请教与“仁”有关的问题。
在《论语·颜渊》篇中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而在孔子与其他弟子的问答中,他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他的口中,“仁”既能表示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审己度人,又能表达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乐观豁达,更是“爱人”的崇高境界。
“荀氏之儒”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荀氏之儒〞及其对儒学开展的奉献一、荀学的崛起〔一〕荀子的学术生涯荀子,名况,字卿。
胡元仪认为,荀子是周郇〔又写作荀〕伯之苗裔,以国为氏;又称孙卿者,因其乃郇伯公孙之后,故又以孙为氏。
郇国,地处山西猗氏县〔今山西临猗〕之境,春秋时为晋武公所灭,战国时属赵国,故荀子为赵人。
〔1〕荀子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宗师。
关街他的生平事迹,司马迁曾做过记述:“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公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有荀卿最为老。
齐尚修列大夫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
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讥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2〕这段文字是对荀子生平的最早记载,弥足珍贵,但过于简略,一些重要内容缺疏不载,故而后人对荀子的生平及学术活动进行了大量考正,取得了不少成果,然亦仅得一些梗概。
如清代汪中?荀卿子年表?推断荀子的主要学术活动大约在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到赵悼襄王七年〔前238年〕;而近人梁启超?荀卿及荀子?把荀子生年定在公元前308年,罗根泽?荀子游历考?认为荀子生于公元前312年,游国恩?荀卿考?那么认为荀子生于公元前314年等等。
一般认为,荀子十五岁开始其学术生涯。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称其“年十五始来游学于齐〞,刘向?孙卿新书叙录?也认为“方齐宣王威〔3〕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假设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史。
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
〞后人多疑此“五十〞为“十五〞之误,如应劭说:“齐威宣王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来游学,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
荀子对孔礼的损益及其历史影响
荀子对孔礼的损益及其历史影响
陈良武
【期刊名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1)001
【摘要】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荀子的礼对孔子的礼多有"损益",显示出一个思想家的独特创造性.这一切集中体现在其"明分"、"尚贤使能"、"隆法重礼"的礼法一体礼学思想中.荀子的礼学,一方面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通道,使之开始逐渐摆脱困境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因过分强调礼义法度的外在强制性,其礼学思想最终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奠定了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
【总页数】6页(P50-55)
【作者】陈良武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荻生徂徕《读荀子》与“礼”——自荀子之“礼”至徂徕之“道” [J], 菅本大二
2.论荀子的权威崇拜体系及其历史影响 [J], 秦艳平
3.从荀子对孔子"礼"的继承与发展看荀子德礼法兼治的天下治理理念 [J], 陈荣庆
4.荀子的礼学渊源和历史影响 [J], 朱汉明
5.荀子所讲的“礼”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法”——读《荀子·礼论篇》 [J], 郭正贤;刘谦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诸子思辨视野下的孔子形象——荀子及其后学对孔子的论述
终, 无近无远 , 无博无浅 , 无古无今” ( 《 解蔽》 ) 。
圣 人 达 到这 样 的境 界 , 当然 和 他 不 断 学 习 有 密 切 的关 系 。 苟子 这 种 看法 继 承 了孔子 重 视 学 习 的态度 , 孟子 则 忽视 了学 习的 重要 性 。荀 子认 为 , 圣人 不 仅 掌握 了学 习方法 , 而且 掌 握 了 知 识 的类 统 。从 某 种 角 度来 说 , 他 是 知 识 的 创
本上继承孑 L 子, 而与孟子有别 。孔子认为圣人 是境界最高的人 , 很难企及 ; 他又认 为圣人能博 施济众 ( 《 论语 ・ 雍也》 ) , 兼内圣与外王 。苟子注 重礼义之统 , 强调外在 的客观对教化的功能 , 因 此其圣人观较重外在的礼义。
扬, 把他塑造成 多体多 面的人 物。有 时孔 子的
界, 孔 子 即为 人 文界 的圣人 , 自然 比鼓 吹顺 应 自
造者。圣人透过掌握“ 类” 进而掌握古今圣王之 法, 能贯 彻 古今 , 融 会贯 通 , 是“ 人 之所 积 也 ”
然的庄子“ 至人” 来得高卓 。 从 现 实 政 治 方 面来 说 , 圣 人 最 好 也是 圣 王 。圣 王才有 权力 制礼作 乐 。苟 子所说 的圣 王, 即指有 圣人之德兼有 天子之位者 , “ 夫 贵为
统之 中, 因此要治理天下 , 也 须 以礼 乐 治 之 , 而
理来说 , 他最有资格制作礼乐 之统。礼义之统 是苟 子认 为最高价值 的人 文系统 。 《 礼论 》 云:
“ 礼 者 人 道 之 极 也 … …圣 人 者 道 之 极 也 。 ” 礼 义
是人道之极 。孟子强调仁义 , 苟子强调礼义 ; 孟 子强调《 诗》 、 《 书》 , 荀 子更 重视礼 、 乐 。圣人能 制礼作乐 , 以教化 民众 , 其价值意义为 : ( 一) 人
论荀子对先秦儒家传统的突破
论荀子对先秦儒家传统的突破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的学说被称为“儒家经典”,影响程度不亚于基督教思想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而在先秦儒家学派中,荀子的学说与孔子有不少差异点,其多次提出的“性恶论”对儒家传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围绕此主题展开讨论。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全人类都有自私自利之心,没有任何一种道德体系可以完全限制人性的恶。
他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而且荀子认为“性恶”是人性的根源,书中有云:“居世有常,行有纪则正;正不谓善,谓让也”。
也就是说,荀子的“性恶论”的本质在于否认了孟子“天性善、天下一家”的观点,认为人性恶是不可避免的。
荀子声称“性恶论”是为了达到教化的目的,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自我约束的必要性。
他指出道德并非是人性的本质,而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没有社会制度、道德准则、刑罚等的约束,人性的恶必然会发扬光大。
因此,荀子把道德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制约,对于那些无节制、行为不端的人,应该适当惩罚,以期达到教化的目的。
此外,在荀子看来,个体的行为或意志力都是不可信赖的,社会需要一种体系来限制个体行为,这种体系就是“礼”。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内外压力和约束,才能禁止行为的放纵。
而礼的制定和使用正是为了这个目的。
荀子对儒家传统的突破孔子强调“人性本善”,认为天下大同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且“仁者爱人”,所以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理解道德法则的能力,只要他们能够学习、思考和践行这些法则,就能够实现他们的成为一个君子的目标。
荀子的“性恶论”是对孔子学说的一种挑战。
荀子认为,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和乐观,无法应对人类复杂的现实问题。
他认为,人性恶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并且为了应对这种真实情况,人类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来约束各种欲望和自私的行为。
荀子还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更基于道德实践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归之于天地 。 必须承认人 与 自然之 间具有 内在
作者简介:雷永强(93 , 河南信阳人 , 17 一)男, 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讲师。
维普资讯
6 2
的相 关性 。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Biblioteka 第l 8卷 一意识 , 自觉地 承担起传 承周文道统的历史使命。 “ 孔子 闵王 道 废 而 邪 道 兴 ” 于 是 论 次 《 》 , 诗 , < , 书》 修起《 , 乐》 开辟 了中国“ 礼》 《 , 轴心时代” 的“ 哲学突破 ” …。孔子改造 了古代宗教 的外在 礼仪形式 , 使中国古代 宗教儒学化; 强调 “ 他 克已 复礼” 忠恕: 道” 对 中国古代之礼加 以道德 和“ 之 , 化, 使礼的本质成为建立在宗法 血缘关系基础上 的伦理 , 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 苟子师法孔子, 结合价值信仰和文化重建这
论 荀 子 对 孑 子 礼学 的发 展 L
雷 永 强
(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7 ) 085 摘 要: 苟子承继孔子, 他深入地探讨了礼的起源。 在发生学上完善了孔子礼学思想; 苟子“ 援法人礼” ,
以礼“ 合群制分” 的思想使礼在社会功能上更加扩大化; 萄予以礼“ 正名” 的思想完善了孔子礼学中的正名理 论; 其以礼节欲的义利观发展了孔子礼学中的义利之辩。苟予以礼为道德之极 , 全面推进了孔子礼学理论的
苟子此文从作用和 目的两方面说 明了礼产生 的理由。问题是礼有没有超验性的根据呢?萄子
的性恶论表明,L 不能根源于人 的内在本性 , } 即使
是圣人也不具备可以发展出礼义的先 验道德 。因
百家争鸣的思想 主题 , 在吸收诸子百家思 想成
果的基础上 , 对文化转型这一时代 的课题给予 了 创造性 的回应 , 他从人文和历史 的高度挖掘礼仪
一
定的范围内,礼论》 《 中说 :
“ 礼起于何也?日: 生而有 欲. 人 欲而 不得 ,
则不能无求 , 求而无度量分界 , 则不能不争。争则 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 故制礼义 以分之 , 以
养人之欲, 给人: 求。使欲必不穷乎物 , 艺 物必不屈
于欲 , 两者相持丽长 . 是礼之所起也。 ”
本, 儒家之神道设教 , 亦归之于三本 。而将礼的本
孔子把道德作为判别人 与禽兽 、 人与 自然的 分水岭。在此基础上 , 苟子提 出“ 人之所 以为人
者, 非特以其 二足而无 毛也 , 以其有辨 也。 ( 非 ”《 相》 即父子之亲 , 女之别 , ) 男 这些人 伦纲常才是 “ 人为之人” 的根本 , 人超越禽兽 的关键在于 以血
以礼义为标 准, 以赳正偏颇【 。故兼采众 长 。 4 J 以
“ 天不 言 而人推 高焉 , 地不 言 而人推 厚焉。
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 夫此有常 , 以至其诚者也。
… …
礼统法。正如郭沫若先生语 “ 苟子虽 注意 ‘ 审周
道’然 ‘ 。 已经有许多新成分添加进去了 ” 。可
、
荀子深入地探 讨 了礼 的起源 , 发 在 人类生存环境 , 人类依 天地而生 , 故应尊奉天地 ; 生学上完善了孔子礼学思想
祖先乃血缘之始 , 故应尊奉祖先 ; 君师为政治教化 之本源 , 社会离不了君师之教育感化 , 故应尊奉君 师。所谓礼之三本 , 被苟子赋予了宗教道德意义。 众多的礼义节文特别是祭祀之礼均导源于礼之三
天地为大矣 , 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
见, 苟子援法入礼 , 实际上是把法家的法治纳入儒
矣, 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父子为亲矣 , 不诚则疏 ; 君 家的礼治系统 , 其核心仍然以札为主, 其以礼制律 上为尊矣 , 不诚则卑 。 ( 不苟》 ”《 ) 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内容 。 苟子强调 自然 的物质性 和 自在性 , 否认天对 人类社会治乱兴 衰的影响∞。但在谈 到社会规 J 同时萄子提出以礼义“ 合群制分” 的思想 , 认 为礼的社会职能就是 明分使群 , :水火 有气而 说 “
此, 礼的本源只能存在于主体之外 , 的本源何在 礼
呢?苟子论证说 :
制度的深层蕴涵 , 从社会 、 政治、 人生 、 道德等纬度
多层次的儒家礼学理论体系 , 把孔子礼学在理论 上大大推进了一步 。
一
“ 礼有三本 : 天地者 , 生之本也 ; 先祖者 , 之 类 君师者 , 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 ; 无先祖 恶 全面开拓礼仪制度 的广泛外延 , 形成一个广角度 、 本也 ; 出; 无君师恶治 …・ ・ , 故礼 上事天 , 下事地 , 尊先 祖而隆君师, } 是;之三本也 。 ( 礼论》 L ”《 ) 此处说礼有三本 , 是指礼之本源有三 : 天地指
荀子师法孔子结合价值信仰和文化重建这一百家争鸣的思想主题在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化转型这一时代的课题给予了创造性的回应他从人文和历史的高度挖掘礼仪制度的深层蕴涵从社会政治人生道德等纬度全面开拓礼仪制度的广泛外延形成一个广角度多层次的儒家礼学理论体系把孔子礼学在理论上大大推进了一步
维普资讯
范和原则时 , 他则常常联系 自然来说 明人道原则 无生 , 草木有生而无知 , 禽兽有知而无义 , 人有气、 的普遍性 和必然性。“ 是 自然和人类 社会 的 有生、 诚” 有知亦且有义 , 故最为天下贵也。……人能 共同原则和品性 , 君臣、 父子 、 兄弟、 夫妇等尊卑上 群, 彼不 能 群 也。人 何 以能群? 日: ” 《 分。 ( 王 下关系和天地同理 。自然界不是僵滞冷漠的异己 制》 礼义是人类社会道德伦常,群 ” 的是社会 ) “ 指 存在 , 它运动并遵循着确定的秩序和原则 , 当它被 组织 , 人不能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 , 而社会群体的 认识被感悟之后便 转化 为社会 法则 , 普遍 的宇宙 维护是因为有了礼而能明分使群的结果 。礼义是 秩序是天道和人道 同构的, 礼就是宇宙秩序的概 须臾不可分离的 。 “ 是 分之枢要” 。萄子 以礼“ 合 括。 群制分” 的思想 , 在先秦诸子社会政治学说 中是 从天地 自然中, 萄子发现了礼的形上本源 , 建 较为突出的, 其理论水平达到了其他诸子未能达 立 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基础 , 苟子对礼 的起源 到的高度。故近代学 者粱肩超说 : 苟子论社 会 “ 起源最为精审。 苟子把礼义提升到“ ” ” 道 之高度 , 的说明, 为礼的价值和规范提供了合理性 的根据, 彰显了礼义的社会职能。 从发生学角度完善了孔子的礼学思想。
第 1 卷 第6 8 期
20 0 6年 l 2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URN F S NYAN UN VE S T O AL O HE G I R I Y
Vo. 8, o 6 11 N .
De . 200 6 c
文章编号 :10 - 2 (0 6 0 -0 1 3 0 89 5 2 0 )606 - 2 0
发展 。
关
键
词 :克 己复札 ; 子; 孔 合群 制分 ; 子; 荀 礼学思想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 类号 :B 2 2 6 2 .
西周末年 , 严重 的政治危 机导致 了“ 礼崩乐
坏” 的局面。在 文化重 建中 , 子以强烈的历史 孔
缘伦理为基础的一系列礼学规范。萄子认为 , 先 王制定礼义 . 既适当满足人的欲望 , 又把它限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