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本诗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二、学法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三、整体感悟: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

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古体诗、律诗创作见长,风格“沉郁顿挫”。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因此被后人公认为“”。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诗人被尊称为“_______”。

杜甫有“三吏”“三别”传世,其中“三吏”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

这一年,诗人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天涯漂泊;这一年,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多事之秋。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登岳阳楼》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才能教学重点: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2、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土,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头联虚实交织,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外表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乱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照应。

三、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交融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编制人:高菡审核:李建华领导签字:韩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体会炼字的妙处,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探究诗人在本诗中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诗句分析,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两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思考:颔联的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高考链接】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型答题方法:
①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课外延伸】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江南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

新教材高中语文展示课《登岳阳楼》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展示课《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2.把握意向,体悟《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3.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技巧学习过程:一.因声求气,吟咏声韵(读准字音,找准句读,注意语速语气,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体悟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在《登岳阳楼》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深入探究《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忧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1.读书漫游(712-745)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开元19年,20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此时的杜甫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746-755)穷困中见民间疾苦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3.陷贼与为官(756-759)国破家亡中的现实主义。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47岁丢官入蜀。

建下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

但山河破碎,风雨飘零,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杜甫对于现实的思考愈发沉郁。

代表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愈发深邃,诗风愈发沉郁。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教案·教师用)-【备课无忧】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三件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教案·教师用)-【备课无忧】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三件

古诗词诵读单元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诗、词、曲各自的语言特点;理解重要词语、典故的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传承家国情怀。

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清单:炼字;虚实结合;“情-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象-意境;借古讽今;怀古诗解读三步;呼告;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和“炼字”的答题思路;2.理解作者的情感;3.学以致用,比较鉴赏;4.背诵默写《登岳阳楼》。

一、文化常识积累(一)岳阳楼介绍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

它的主楼有三层,高二十多米,全楼没有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构型庄重大方,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越军楼。

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作诗之后才开始叫岳阳楼。

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曾前来登临揽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

(二)知人论世杜甫(712-770) ,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

在成都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他一生不为重用,只做过小官。

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杜甫、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诗“沉郁顿挫”,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奉为“诗圣”。

登岳阳楼教师导学案

登岳阳楼教师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整体感知,明确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自主学习,清标明疑】1.杜甫,字,河南巩县人,自号,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他与李白齐名,并称“”,被人誉为“”。

2.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抒发的感慨。

【交流思辨,释疑解惑】1.给下面的字注音。

坼()戎()轩()涕()泗()2.听读:画出重读和节奏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 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体会作者情感。

【梳理归纳,筑构建模】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2.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3篇】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3篇】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登岳阳楼》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一课时)《月夜》《登岳阳楼》【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2、把握《月夜》和《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衬托、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杜甫诗歌的特点。

参考:①诗歌:《望岳》、《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登高》等等。

②特点:诗风沉郁顿挫,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知识梳理1. 作者简介,见金版学案P112. 创作背景:见金版学案P1123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炼字型)(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注: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

倘若考试时叫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

倘若是叫我们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

)(2)诗眼的位置:①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

②在诗句中:《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提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②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答题步骤(①释字义。

②解释诗句。

③明手法。

④表情达意)①解释这个字的含义。

②解释诗句。

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③答手法。

如果有运用表达技巧,必须答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④答思想感情。

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简要分析。

登岳阳楼教案(4篇)

登岳阳楼教案(4篇)

登岳阳楼教案(4篇)登岳阳楼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

(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

下面我们再看看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简介请大家看到课本的解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

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师版《登岳阳楼》导学案

老师版《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赏析诗歌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坼”,分裂。

“浮”,漂浮荡漾。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鉴赏》名师导学案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鉴赏》名师导学案

守儒与悟道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鉴赏
(一)吟诵诗情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二)置身诗境
1、共同描绘(景)
登上岳阳楼,诗圣诗仙都看到了什么呢?找出诗人所见之景,驰骋想象,描绘画面。

2、分组赏析(境)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炼字赏析惊人之景。

(三)缘景明情
1、知人论世(展示诗人创作背景,学生自主学习)
2 、分析情感(结合背景,分组探究,分组展示)
李杜二诗皆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意境,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呢?找出抒情的句子,赏析句子并分析李杜二人的情感产生的缘由?
3、景情关系(结合背景,分组探究,分组展示)
设问:李杜二诗景物描写对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什么作用?结合背景,根据设问,进一步挖掘其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

(四)文化探究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诗仙诗圣面对同样雄浑壮阔之景做出了怎样的思想选择呢?你们还能分别从他们的哪些诗句感受到呢?你能从思想的视角去探讨一下诗圣与诗仙的含义吗?。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5篇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5篇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2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全诗,感知诗人的感情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背诵全诗3.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习重点:疏通字句,疏通文意,品味情感。

学习难点:思考想象,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法指导:学习这首诗,要从把握节奏、重音等方面反复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欣赏洞庭的壮阔景象,感知诗中的形象,领会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还要与初中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学生预习活动检查1.请你给下列词语注音:坼()乾坤()()戎马()()轩()涕泗()()2.解释下列字词:坼:乾坤:戎马:轩:涕泗:3.给这首诗划分朗读的节奏及标注重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合作探究】落实措施:1.学生组内讨论2.分组展示:让4个小组到黑板展示本小组负责的小题。

其他没参与的小组负责对应小组的点评。

3.得分规则按学生陈述简洁、准确、完整的程度赋分。

4.对于学生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讲解补充,评出优胜。

5.每位同学再根据教师讲解和小组的点评进行修改,使自己的答案升格合作探究题:1.请就第一、二两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2.“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4.第5第6句写什么内容及作者心情?5.第7第8句写什么?体现作者什么情感?第二课时6.提问:“凭轩涕泗流。

”这涕泪之中饱含作者哪些情感?7.翻译《登岳阳楼》【检测巩固】检测巩固题:1.本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手法、结构有何异同?2.试对比以下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

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

登岳阳楼(教师)【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法指导】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必修三)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知识链接】1.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

始建于唐,以宋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而著名。

2.走近作者杜甫(712——770),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他一生不为重用。

只做过小官。

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3.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

当时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

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4.诵读提示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必修三)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集体齐读,再学生个人朗读,试背。

四、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感受:辽阔雄伟
意象:吴楚、乾坤、日月——感受:开阔博大
意象:孤舟——感受: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的第一、二句是对偶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

提问: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实为沉郁之感。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就像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气象:宏奇伟丽;意境:宽阔广大。

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

意境:狭窄。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关山北”这五个字写出了杜甫爱国爱民的广阔胸襟。

诗的结尾,是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

这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

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

5、小结: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面对雄伟壮阔的洞庭湖,诗人想到衰老多病、孤苦无依的自己,又由家事延伸至国事,抒发了伤时忧世的感情。

风格:沉郁顿挫。

《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

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

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六、练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自然景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或问“这两句的诗眼是什么?”)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参考答案:诗眼:坼、浮。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

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

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5、请同学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p align=right>刘芳</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