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辽宁与江苏工业发展对比分析及有关启示
辽宁与江苏工业发展对比分析及有关启示作者:徐鹏远来源:《辽宁经济》2018年第11期〔内容提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辽宁工业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正面临严峻挑战。
相比之下,制造强省江苏率先进行工业转型升级,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本文通过对辽宁和江苏在工业发展基础、存在问题的对比分析,为辽宁对标江苏先进经验、开展务实有效合作提供支撑,为辽宁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辽宁江苏工业发展一、辽宁与江苏工业发展基础的对比分析辽宁曾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全国制造业中心之一,工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江苏同样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如今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制造业龙头,正不断向工业强省迈进。
尽管二者发展各有特点,但总体而言,辽宁与江苏差距仍十分悬殊。
1.辽宁工业规模效益下行压力不减,仍明显落后于江苏。
近几年来,辽宁工业下滑趋势明显,总体规模呈缩减态势;江苏规模实力则稳步提升,始终稳居全国前列。
2015年,辽宁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仅为江苏的21.9%,到2017年,这一比例已下降至14.5%。
同时,辽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江苏。
2017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仅为江苏的14.5%,实现利润仅为江苏的9.7%。
这种差距一方面是由于辽宁工业结构调整已进入“深水区”,长期积累的诸多矛盾集中爆发,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建立新型工业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与此前辽宁经济数据“挤水分”等“非经济性”因素密切相关。
2.辽宁工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与江苏差距仍然较大。
近年来,辽宁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以计算机、轨道交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行业实现较快发展。
相比之下,江苏作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先行地区,已走上“江苏智造”的快车道,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示范试点省份。
我国百强县发展经验总结及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我国百强县发展经验总结及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作者:孟雷来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7期[摘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包括县、乡(镇)、村经济,具有多层性、综合性和基石性等特点。
全国百强县的建设为各地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由于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辽宁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虽不能盲目模仿,但也可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 百强县发展经验辽宁县域经济启示一、全国百强县的发展经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评价,同时每年评出百强县,以总结和推广百强县的发展经验,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06年9月,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会上评出了新的百强县。
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各省市区的分布是:河北省5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福建省8个,山东省25个,河南省3个,湖南省2个,广东省1个,四川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通过详细解读连续6年全国百强县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1.注重培育特色产业从历年的全国百强县的经济结构来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各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特点来进行定位,从有本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其产业构成也各有特色。
在2006年的“百强县”中,浙江占据了25个席位。
从产业组织形态来看,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中小企业集群,“一村(乡)一品”、“一乡(县)一业”、“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曾是对浙江县域经济的生动描述。
例如,位居全国“百强县”第27位的诸暨市,以大唐袜业而著称。
大唐袜业以大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14个乡镇、120多个村连片发展,现有上万家家庭企业、十几万人从事袜业生产,年产袜子60亿双,年产值120多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
发展县域经济的辽宁实践与探索
亿元 , 增长 4 . 县均支出 8 亿元。 01 %, . 3
一
享 税 收 增 量返 还 、 级 财政 综 合 绩 效 评 价 、 商 引 县 招
资大项 目奖励等激励政策 。
、
以资源优 势为着 力点 , “ 走 特色化 之路 ”
思 路决 定 出路 , 策 引导 行动 。各 县纷 纷依 托 政 本 地资 源 , 发挥 比较 优势 , 大力 发展县 域经 济。海城 市 具 有 明显 的资 源优势 , 已探 明矿 产 有 3 现 4种 , 特
省 财 政 加 大 了政 策扶 持 力 度 ,对 县 实施 了省 级 共
值实现 4 1 亿元 , 14 增长 1.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8 %, 8
43个 百分 点 ; 民人均 纯 收 入 4 6 . 农 60元 , 长 9 ; 增 % 财 政一般 预算收 入 18 4. 4亿元 , 长 3%, 于全省 增 8 高 平 均水 平 57个 百 分 点 ;一 般 预算 支 出完 成 3 61 . 6.
别是 以菱镁 、 滑石闻名中外 , 菱镁储量 占全 国总储
量 的 3 , 石储 量 占全 国 总储 量 的 23 /滑 4 /。据 此 提 出
了“ 进矿产 品精 深加 工 , 推 加快新 产 品 开发 , 节 约 走
提 出 了在 县 域经 济 结 构 调 整 中 突 出特 色 ,在 发 展 中创造 特 色 , 在扬 长 避 短 中培 育特 色 , 资 源 整合 在
花 园 口工 业 园 区 ; 谓 “ 线 ” 就 是 在 开 发 五个 沿 所 一 ,
海重 点 发 展 区域 的 基础 上 ,规 划 建设 一 条 西 起 葫 芦 岛 市 绥 中 县 、 至 丹 东 东 港 市 , 长 14 东 全 43公 里 的滨海公路 ] 发开放建设机 遇 , 好滩涂开发 , 开 搞
城乡统筹发展推进辽宁新农村建设
格 计算 , 比上 年增 长 1 8 。 % 其 3. 中 ,第 一 产 业 增 加 值 9 . 4 7 4 6
亿 元 , 长 6. %; 村 人 I 为 增 9 农 S l 全 省总 人 I 的 5 2 S l 2. %,而农 业
设和谐 辽 宁 ,具有 重大 战 略 意
义。
一
城 市 支持 农 村 的 力 度 ,大 力推
动郊 区经济社 会全面发 展 , 加 快 建 设 与社 会 主 义 现代 化 国际 大 都市 相适 应 的新郊 区。
江 苏 省 提 出 , 县 域 经 济 是
总 产 值 仅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1 . %,这 一 比 例表 明辽 宁 农 5 0
村 、盖 州九 垄 地 满族 镇 正红 旗 村 、 蒙 县 大 固本 镇那 四村 、 阜 凤 城 市 边 门镇 敖 家村 、本 溪 县 东 营坊 乡大 阳村 和 凌 源市 万 元 店 镇 祝 家 营 子村 等 。这 些 村 立足 各 自的优 势发 展 各具 特 色 的 某
一
度较 大 ,不少 地 方 农 村居 民 的
村 经 济 发展 还 很 落 后 ,与辽 宁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步 伐 还 很 不 协
、
国 内现状
城 乡统 筹 发 展极 具 中 国特
色 ,也是 建 设 和谐 社会 必 须 面 对 的一个 艰 巨课 题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由于优 先发 展 工 业 , 大 拉 了城 乡经 济 和 设 施 上 的 差 距 。
是 农 民 收入 水平 偏 低 ,增 收难
转变, 提高 安 全 管 理水 平 , 力 大 发展 标 准化 畜 牧 、 渔业 、 色 产 特 品小 区。进 一 步 推 进农 业 五 大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点 ,. 百 分点 。 1 2个 值得 注意 的 是 , 第二 产 业 中 , 域 工 业 在 县
占县 域 GDP的比 重 , 江苏 为 5 . 辽 宁为 4 . 辽 宁比 江 08 %, 09 %,
1 3强来源 于县 域经 济 : 同期辽 宁 县域 地方 财政 收 入 占全 / 而 省 的比重为 1. 不到全 省地方 财政收 人 的 16 并且2 0  ̄ 41 %, /。 00
济在 国民经 济 中的地 位还 没有显 现 出来 。
( ) 县域 人 均 G 2从 DP来 看 ,0 6年 江 苏县 域 人均 GDP 20 为 2 5 . . 24 39元 辽宁 县域人 均 GDP为 1 9 . 。 40 60元 比江 苏低
笪
江苏
至
l 5
至
1 7
至
1 6
《 现代 农业科 技) 0 8年第 2 )0 2 4期
工作 研 究
∞ ∞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董 雪 崔 莹
( 宁 省 农 村 经 济 研 究所 , 宁 沈 阳 10 6 ) 辽 辽 1 1 1
摘 要 从经 济 总量 、 国百 强县 评 比 、 政收 入 、 民人 均 纯收入 、 全 财 农 高效 外 向型农 业 等 5个 方 面分析 了辽 宁省 与 江 苏省 县域 经 济发展 存在 的差距 , 此提 出辽 宁省发 展县 域经 济 的对策 。 据 关 键 词 县 域 经 济 ; 苏 省 ; 宁省 ; 距 ; 策 江 辽 差 对 中图分 类号 F 2 17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5 3 ( (】)4 0 8 — 3 0 7 7 9 2)8 2 — 2 1 0 (
家港 市 和 常 熟市 等相 连 的 4个 县 级 市作 为 “ 区域 经 济 强县
辽宁省领导谈县域经济发展
辽宁省领导谈县域经济发展作者:付丁 2011-2-22壮大县域经济是保证“民富”的重要根本——辽宁省领导谈县域经济发展来源:中国网中国访谈嘉宾:辽宁省副省长赵化明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何焕秋辽宁省农办主任刘凤海中国网沈阳讯县域经济长期以来是辽宁省区域经济的短板,但是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价当中,辽宁省有7个县级市入围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百强名单。
如此剧变,也让辽宁现象在这次评价当中大放光彩。
11月1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化明就辽宁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现象和发展规划等相关问题,在沈阳接受了“中国网中国县域经济频道”的专访。
陪同赵化明副省长接受采访的还有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辽宁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主任(正厅级)刘凤海,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何焕秋。
正文:中国网: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欢迎您的收看。
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价当中,辽宁省有7个县级市入围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百强名单。
县域经济长期以来是辽宁省区域经济的短板,在此次却一军突起,成为了辽宁区域发展的长项。
如此剧变,也让辽宁现象在这次评价当中大放光彩,此次访谈我们就邀请到了辽宁省副省长赵化明先生,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何焕秋先生,以及辽宁省农办主任刘凤海先生,请他们为我们详细解读一下一鸣惊人的“辽宁现象”。
欢迎三位嘉宾做客中国访谈。
首先请问一下赵省长,您如何评价在这次全国第十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当中一军突起的“辽宁现象”呢?赵化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确实表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象,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但是我认为,谈不上“辽宁现象”,因为辽宁通过老工业全面振兴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县域经济,从2009年与2005年相比,我们全国44个县的生产总值年均增幅是40,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是62。
现在县里面一般预算投入都突破了3亿元,确实出现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促进辽宁区域协调发展
I振兴辽宁促进辽宁区域协调发展文/马廷玉韦佳马健贾建生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 持召幵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时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 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 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 经济布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 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辽宁应 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谋划区 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 承载经济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因此,应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 带动作用。
沈阳、大连应提高经济 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率先实现这两 个城市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沈阳 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大连东北 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发挥沈阳、大连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建立中心 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编制沈 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强与周边地 区在交通、产业、生态、环保等方 面的政策对接,明确一体化实施策 略’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
加快推进辽中南城市群建设,打造沈大经济走廊,增强地区辐射 带动力。
建议根据各市的条件和特 点,合理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以 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发挥其优化空间布局和集聚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同时,建议加大创新投入,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设立一体化示范区,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打通行政壁垒,实现创新突破。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专项债券拉动作用,更多地吸引和撬动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投入,允许将专项债券用作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城乡电力、水利、污水处理等领域项目资本金。
发挥好抗疫特别是国债作用,抓紧将国债落实到具体项目,尽早发挥资金效益。
规范有序推进PPP,进一步做好PPP项目储备,加快项目可行性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公开发布重点推进项目信息,撬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投入补短板重大项目。
辽宁省各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资源禀赋的差异,建议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措施与考核机制。
对辽宁省省域内协同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发展态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环境等问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经济振兴提出的“三个推进”、“四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协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为实现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域内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空间之间的协同关系,已成为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域协同包括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同时还与外部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相关,就省域内部来讲,本文从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两个方面提出协同发展建议。
大力推进省域协同发展1.产业系统协同发展总体来看上,目前辽宁省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缺乏创新活力等问题,必须要加大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破除产业发展的障碍,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区域分工和协同作用,发挥市场合理置产业资源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按照国家部署,利用10年左右时间把辽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实现协同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化力度,拓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良性互动,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1)均衡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积极把握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时机,借助相关的政策支持,加快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沈抚新区、县域经济“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在“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中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江苏民营经济70年发展经验启示
江苏民营经济70年发展经验启示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
70年来,江苏民营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壮大,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江苏民营经济70年发展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给其他地区带来的启示。
江苏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
70年来,江苏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江苏创新了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民营企业等方式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
江苏政府还大力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税负和行政审批成本,为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些做法为江苏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江苏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在江苏,市场机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江苏政府大力推行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些做法有效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其他地区可以从江苏的经验中学到,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发展,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江苏着力打造区域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在过去的70年中,江苏积极拓展对外合作,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江苏还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形成了一个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这样的做法既推动了江苏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其他地区可以从江苏的合作经验中学到,积极推进地区间的合作共赢,加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壮大的经济合力。
江苏民营经济70年的发展经验给其他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启示。
江苏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创新驱动能够助推经济发展,市场机制是激发企业活力的关键,区域合作共赢能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辽宁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色牌走开放路 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霍建 , 军、 国“ 梁 实施支农资金集约化投放 促进农村 经济产业化发展”还有专门从金融 、 : 土地 、 政府 职能转变等方 面来研究 发展 县域经 济的对策
收稿 日期 :o 6 一 0 2 o 埘 2
个人筒历 : 孙雅静 (9 5 ) 女, 16 一 , 渤海 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中心主任 , 副教授 。 目前在 中国 人 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 从事 区城经济理论的研 究。
自从党 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 渤 海 大 学 二 2 簧 壮大县 经济作为国民经济 中最基本 的区域经济单元 。 o 域经济” 之后 , 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 、 的十 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工作的一个新的手段 。经济 全 党 六届三中全会、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 、 全国人大十 发展快的省份其重要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县域经 届二次会议 、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县域经济进行 济发展快 , 城乡发展差距缩小 , 各县区形成了既 了表述 。并将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 有较大规模、 较强实力 , 又有鲜明块状特色的区 非农产业 、 发展小城镇 、 扩大就业 、 增加农 民收 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 已经成为省 、 市经济发展 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 , 丰富了 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县域经济的内涵。全国许多省区如广西 、 、 安徽
一
、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研 究概 述
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 视, 因而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 城市经济 以及产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人员大都 从市场化 、 息化 、 信 工业化 、 城镇化等方面来阐 述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路径。从工业化角度 探讨县域经济发展 : 如成思危“ 要重视县域经济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北京市优势: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对外交往的中心。
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全国第一。
劣势:周边各省市经济欠发达,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缺乏上下游产业链条。
天津市优势:区位和交通、资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优势;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区域功能和技术等方面优势。
劣势: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与国内大城市比尚有差距,国企资金占用大、效率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河北省优势:河北省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同时又是矿产资源大省。
劣势:河北省能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但农业生产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薄弱。
山西省优势:首先,山西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优势;其次具备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且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素质。
劣势:山西资本相对稀缺;传统落后部门或地区和先进部门或地区并存;技术创新水平上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内蒙古自治区优势: 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在优势大。
劣势:在自然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不理想,水资源相对短缺,自治区是全国自然资源组合条件最差的省区之一。
辽宁省优势:港址资源众多、鱼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多;工业科技及人才优势。
劣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低,后备资源不足,环境与生态的脆弱,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
吉林省优势:具有鲜明的汽车产业优势;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重要资源的天文优势;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产业基地。
劣势: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市场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省优势:农业发达,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劣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力不协调、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上海市优势: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服务业高度发达;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占中国的十分之一;拥有雄厚的人才实力;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
强优势 补短板 促转型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强优势补短板促转型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作者:高炜郭锡禹潘成俊牛丽丽罗金来源:《辽宁经济》2018年第09期〔内容提要〕县域经济体量小、层次低,产业基础不强、新增长点不多、要素供给不足等问题,始终是辽宁省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重要特征。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辽宁省应发挥优势,弥补短板,不断完善要素供给,强化科技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县域特色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发展营商环境要素供给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发展,虽然辽宁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取得较大进步,但是经济体量小、层次低的短板仍然十分突出。
2016年41个县(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3.06%,人口占比为50%,而GDP占比仅为29.31%。
从县域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产业基础不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要素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既是上一个发展阶段矛盾积累的具体体现,也是目前需要突破的重点所在。
辽宁省应持续为县域经济注入动力和红利,切实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积极将县域经济发展潜能不断释放。
一、发挥优势,弥补短板,构建县域特色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核心,产业兴则县域兴。
辽宁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在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很难与发达地区比拼,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战已无法适应市场变化。
2016年,辽宁省41个县(市)GDP总和为6521亿元,而江苏仅昆山市GDP就达3160亿元,差距巨大。
从目前县域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截至2016年底,41个县(市)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24.5%、32.9%、42.6%。
按照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无论是从三次产业结构还是从第一产业就业情况判断,辽宁省大部分县域还未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
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与GDP比值超过20%以上的县(市)达34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仍占主导,资源优势仍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因势利导助县域经济出圈出彩
15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地应积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促进县城发展,实现提质升级,并借机更好地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经济日报》在报道中提出,各地应将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
提高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统筹推进市政管网、对外交通、防洪排涝、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升级,以提高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时期,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县城将迎来农业转移人口和返乡农民工进入县城的高峰时期。
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政策和资金,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弥补规划设计和建设运维等领域的短板。
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需要因势利导助县域经济出圈出彩文丨■佳 雨 整理报道贵州榕江美食足球友谊赛开赛(新华社/图)16CURRENT EVENTS 中等城市核心期刊·封面故事·责任编辑丨李 珂 黎金霞 谭 冰 郁 微Z'Magazine 丨2023丨各地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优势产业。
县城作为县域创新创业创造的大平台,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因此,各地应积极选择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并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创业园区。
报道称,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各地应制定政策,积极吸引人才回乡发展,特别是创业人才、技术人才和特殊人才。
这需要在改善县城环境的同时,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居住生活环境,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详细规定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旨在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城镇化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但同时,城镇化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城镇化的发展既伴随着机遇和动力,也伴随着问题和挑战。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发布为改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明确指导。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最新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最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摆上日程。
辽宁的县域经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基础薄弱、低层次运行、各种矛盾和问题突出,已经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大问题。
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县域的整体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推动辽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县区的基本情况。
辽宁共有100个县区,其中44个县、30个城市郊区、26个城市区。
县域经济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发展速度并不很快,是辽宁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县级财政更是举步维艰,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还有15个,占全省县区的20%。
而且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与发达省份相比落后了一大截。
县域财政状况,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兴衰。
辽宁县域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1/2,财政收入占全省的28%,供养着全省57%的“吃皇粮”人口,承担着全省1/3的财政支出任务,因此县域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省、市和国家财政,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必要性辽宁经济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搞好、搞活城市国有经济;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优化辽宁经济结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环节,而且是加速振兴辽宁经济,改造更新原有优势,培育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它既是历史与现实给予我们的警示,也是发达省份取得的成功经验。
1、横向比较,辽宁与先进省份发展的差距在县域。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其它发达省份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县域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
县GDP占全省的比重,江苏、广东、山东都占了60%以上,辽宁还不到40%,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位次不断后移,与先进省份产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战略摆布的失衡,贻误了总体发展的有利时机。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讲解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摘要:一直以来,县域经济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深厚基础,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中央和各地区都十分重视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和快发展。
从深入剖析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力求通过与国内其它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综合比较,提出目前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解决思路,以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考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优化配置资源为目标,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截至2006年末,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的1/4。
近年来,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突破性地提出了“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
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但是,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差距明显。
如何解决目前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本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以“县域经济强”促进“省域经济强”
以“县域经济强”促进“省域经济强”作者:丁荣余刘宏伟龚跃鹏来源:《群众》2019年第04期回顾江苏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大特色和亮点。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24个县(市)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其中江苏独占9家,占比超过了1/3。
如何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江苏县域经济强和园区经济好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既是现实挑战,也是发展路径的创新和探索,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省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在产业、资源、需求、企业、科技、政府、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下运行的。
从系统科学的视域看,县域经济与省级经济两者之间是子系统与系统的关系,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子系统之间往往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子系统(县域经济)的优势在系统耦合过程中并不一定会形成系统(省级经济)整体的优势。
就我省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雷同,特色产业不够突出。
二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偏弱,发展资源分布分散,集聚统筹不够。
三是区域合作交流不畅,存在同质恶性竞争,协调合作机制亟需完善。
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急需补齐的短板,亟需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突出聚合、融合、整合、耦合,扬县域经济强之长,着力实现县域错位发展、协调互动、有机融合,打造省域整体协同发展优势。
突出聚合,构建资源要素强磁场。
着力破除区域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县域行政边界限制,推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资源在省域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高效聚合,进一步提高创新要素流动的顺畅度和效率。
强化经济区域化发展,弱化行政区的差别,采取区域性的经济考核举措,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
发挥优势区域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进一步增强资源聚合度,引导资源要素科学合理配置,促进各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摘要从经济总量、全国百强县评比、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高效外向型农业等5个方面分析了辽宁省与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据此提出辽宁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江苏省;辽宁省;差距;对策综合比较辽宁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和水平,找出存在的差距,对于确定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有重要意义。
1差距分析1.1经济总量的差距(1)从县域GDP总量来看,2006年江苏省县域GDP为11 003.95亿元,占全省GDP的50.8%;同期辽宁省县域GDP为3300.1亿元,占全省GDP的35.6%。
比江苏低了15.2个百分点,绝对额少了约7 703亿元。
与江苏相比,辽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没有显现出来。
(2)从县域人均GDP来看,2006年江苏县域人均GDP为22 453.9元,辽宁县域人均GDP为14 096.0元,比江苏低了37%。
与江苏相比,辽宁县域富裕程度低。
(3)从县域三次产业比重来看,2006年江苏县域三次产业产值占县域GDP 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10.3%,第二产业占56.4%,第三产业占33.3%;辽宁县域三次产业产值占县域GDP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22.9%,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占32.1%。
江苏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比辽宁低12.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比辽宁高11.4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产业中,县域工业占县域GDP的比重,江苏为50.8%,辽宁为40.9%,辽宁比江苏低了将近10个百分点(见图1)。
与江苏相比,辽宁县域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弱势,是县域GDP差距所在。
1.2全国百强县评比的差距(1)从全国百强县排名来看,根据2007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江苏占有24个,辽宁仅占5个(见表1)。
百强县前10名,江苏占了7个,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等相连的4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1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摘要从经济总量、全国百强县评比、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高效外向型农业等5个方面分析了辽宁省与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据此提出辽宁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江苏省;辽宁省;差距;对策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281-03综合比较辽宁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和水平,找出存在的差距,对于确定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有重要意义。
1差距分析1.1经济总量的差距(1)从县域gdp总量来看,2006年江苏省县域gdp为11 003.95亿元,占全省gdp的50.8%;同期辽宁省县域gdp为3300.1亿元,占全省gdp的35.6%。
比江苏低了15.2个百分点,绝对额少了约7 703亿元。
与江苏相比,辽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没有显现出来。
(2)从县域人均gdp来看,2006年江苏县域人均gdp为22 453.9元,辽宁县域人均gdp为14 096.0元,比江苏低了37%。
与江苏相比,辽宁县域富裕程度低。
(3)从县域三次产业比重来看,2006年江苏县域三次产业产值占县域gdp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10.3%,第二产业占56.4%,第三产业占33.3%;辽宁县域三次产业产值占县域gdp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22.9%,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占32.1%。
江苏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比辽宁低12.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比辽宁高11.4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产业中,县域工业占县域gdp的比重,江苏为50.8%,辽宁为40.9%,辽宁比江苏低了将近10个百分点(见图1)。
与江苏相比,辽宁县域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弱势,是县域gdp差距所在。
1.2全国百强县评比的差距(1)从全国百强县排名来看,根据2007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江苏占有24个,辽宁仅占5个(见表1)。
百强县前10名,江苏占了7个,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等相连的4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1名。
百强县前50名,江苏占了12个;而辽宁5个进入百强县的县级市排名分别为海城(34)、瓦房店(36)、普兰店(64)、庄河(67)、大石桥(84),百强县前50名仅有2个。
可见,江苏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绝对优势,辽宁与之相比,相差甚远。
(2)从全国百强县县域gdp来看,2007年江苏百强县县域gdp 在300亿元以上的有8个,其中有3个达到1 000亿元以上;辽宁达到300亿元以上的仅有2个,分别为瓦房店342.0亿元、海城333.2亿元。
可见,辽宁县域经济实力与江苏相比,差距太大。
1.3财政收入的差距(1)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来看,2006年江苏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为34.6%,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3强来源于县域经济;而同期辽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14.1%,不到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6。
并且2000~2006年,江苏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一直在33.3%~46.9%,同期辽宁省在13.0%~17.1%(见表2、图2)。
可见与江苏相比,辽宁的县域经济还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2)从县均地方财政收入水平来看,2006年江苏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1.0亿元,是2000年的3.8倍;同期辽宁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6亿元,是2000年的2.2倍(见表2、图2)。
由此可见,与江苏相比,辽宁县均地方财政收入数额少,并且差距逐年扩大。
1.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1)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数额来看,2000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3 595.1元,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2 355.6元,两省差距1 239.5元;2006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5 813.2元,辽宁4 090.4元,两省差距1 722.8元(见表3)。
这7年间,两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又拉大了483.3元。
(2)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来看,2006年江苏农民获得的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 299.7元,辽宁为2 210.8元,其中农业收入江苏为1 000.7元,辽宁为1 432.9元,江苏比辽宁低30%;而工资性收入江苏为3 076.4元,辽宁为1 499.5元,江苏是辽宁的2倍(见表4)。
可见,辽宁与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别主要在于工资性收入差距,即农民在当地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收入。
1.5高效外向型农业的差距(1)从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2006年江苏设施农业104.3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1.7%;同期辽宁设施农业26.67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见表5)。
江苏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高于辽宁15.2个百分点。
江苏高效设施农业每公顷效益均在3万元以上,其中效益15万元以上的达到6.67万公顷左右,占高效设施农业总规模的5%以上;7.5~15.0万元的达到26.67万公顷左右,占20%以上。
江苏的高效农业正在由偏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2)从农产品出口情况来看,江苏和辽宁都是农产品出口大省,2006年江苏农产品出口13.82亿美元,增长32.6%;辽宁农产品出口24.20亿美元,增长11.5%。
出口额分别据全国第6位和第4位(见表6、表7)。
从农产品出口构成来看,2006年江苏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值的33%,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6%;同期辽宁一般贸易额占出口总值的55.6%,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1.8%。
与江苏相比,辽宁农产品出口额要多于江苏,但是辽宁农产品出口多以粮食等一般贸易出口为主,江苏多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
(3)从农业利用外资来看,2006年江苏新批外商投资农业(含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422个,增资项目66个,实际利用外资10.54亿美元,增长27.3%。
同期辽宁农业利用外资项目37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30亿美元。
与江苏相比,辽宁农业利用外资情况无论在额度还是项目数量上都与之相差悬殊。
2辽宁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2.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应从农业内部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
应立足辽宁省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具有辽宁特色的发展道路:①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放在突出位置,把节约、集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作为农业发展的重大原则,积极探索在农业发展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入户,推广特色种养、精深加工、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资源节约等技术,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③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土地综合治理,提高农机化水平,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④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2依靠资源条件,发展特色工业经济农业发展从资源优势入手,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向。
要抓住辽宁省面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有利时机,大力实行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经济,依托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大力推动工商企业投资建设农业,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以工强农,把先进的发展理念、优势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中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要按照区域分类指导原则,推进区域共同发展。
要把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狠抓基地、加工、科技、规模、质量、市场6大要素,壮大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3确保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应明确农业投入主体、投入主体职责、投入范围、投入方式、投入行为、保障措施等,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①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认清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是分内的事,不仅要对农业进行投资,而且要将农业作为重点投资对象看待。
②要审时度势,把握支农重点。
辽宁省当前财政支农的重点在于农业生产,应该争取通过发展生产,达到农副产品的供求平衡;应该将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发展、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以及减灾抗灾资金投入方面;③要抓好内部管理和外部监控,确保支农资金真正到账。
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检查监督,对于财政支农资金建立按月通报和考评制度,建立财政支农专款专户核拨制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滞流,提高资金到位率。
2.4注重加工深化、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辽宁省的出口额虽然高于江苏,但是辽宁省出口的是初级农产品,主要是粮食产品;而江苏省则主要出口加工产品,其产品增加值要明显高于辽宁。
应该把出口农产品数量上的增长转化为效益上的增长,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就必须依赖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应该通过对农产品的初、细、深、精等不同层次的加工,促使农产品多次增值,显著的提高其经济效益。
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必须依托生产基地,围绕初级产品做文章;必须面向市场,加工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必须通过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和水平,促进产品增值,提高经济效益。
应该抓住辽宁省推进“五点一线”开放开发战略,构筑沿海和腹地互动发展新格局的契机,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2.5大力开拓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
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拥有了品牌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进而体现出优质优价的特性。
因此,创立品牌,是农产品开拓市场的必然选择。
应该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经营分散、营销落后等问题,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应该开展文化营销,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上,注入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充分利用媒体广告、专题报道、展销会等手段,强化品牌营销,有效提升品牌价值,更好的开拓和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