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2012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一、基本概念: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它既包括各种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人民群众: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6.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7.价值观: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8.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称为价值判断。
9.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称为价值选择。
10.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二、基本框架(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①总的来说:②具体来说:A.在阶级社会里:B. 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改革:①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总体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一,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高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马克思说:“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这句话说明
C、社会意识诸形态的核心
D、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标准答案:BCD
学员答案:BC
本题得分:0
题号:17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5
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
内容:
在阶级社会中体现着阶级关系的概念有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标准答案:BCD
学员答案:BCD
本题得分:5
题号:19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5
内容:
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
A、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B、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B、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C、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标准答案:ABC
学员答案:ABC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从理论本身的性质上讲即从总体的意义上讲,乃是一般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关系,即普遍与特殊这种性质的统一关系。二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是它们又是互相包含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把世界观的一般原理运用于自然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的中介性理论。”(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第二,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也不可能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例如马克思,早在大学时代就详尽地研究了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初步形成了很容易符合社会现实的唯物主义倾向和本质上容易揭示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倾向。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这一伟大哲学著作的问世,为什么使马克思、恩格斯直到晚年回忆起来还那么激动不已?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了让哲学贴近人类本性、贴近社会现实、用人类和现实来解决哲学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人类哲学理论发展的种种迹象和人类历史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的种种现实问题表明,从哲学上科学地解决历史观的条件已经成熟。怎么解决?已经成熟了的哲学自然观、思维观提供了武器,这就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即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所提供的理论原则去分析人类社会。一旦如此,人类社会这个千百年来使哲学家们百思不解的人类自身及其所构成的社会,便顿时明朗了。即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规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这说明,历史领域的构成和发展,同自然领域、思维领域一样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就是说,没有几千年人类哲学思维所沉淀下来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没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这种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和对这种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理解,即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也不可能产生出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如果把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后的完善过程也考察到,就更能证实这个结论。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一面讲他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区别在于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一面又“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又如,直到晚年,每当他们在学术上遇到新问题时,仍不断翻阅黑格尔的著作,而当着资产阶级扬言要把黑格尔学说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去的时候,他们则公开申明为“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8页。);如此等等。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1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专题十一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偶考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和价值的概念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2.常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及规律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必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及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的实现方式考向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2012·课标全国卷,23)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C[胡锦涛同志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当前我们面临的实际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因此,①与题意不符。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原因从社会意识角度讲就是②④。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说法歪曲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决定”不等于“同步”分析政治中的决定作用,不能将决定理解为同步。
如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决定文化等的时候,不要再夸大其作用。
因为后者与前者不具有同步性,后者可以超前或滞后于前者。
考向2 社会基本矛盾与规律2.(2015·全国卷Ⅰ,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历史唯物主义(2012)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
内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普遍、最基 本的规律。 作用:它提供了我们认识研究社会发展 的方法论;是制定战略、策略、方针、 政策的客观依据。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 运动(社会形态内的矛盾运动)
(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 观)的基本形式和缺陷
1、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 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 2、缺陷 第一,只是考察人们的思想动机,不了 解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和客观规律性; 第二,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的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 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 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 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 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 根源; 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 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
(三)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具有客 观性; 第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运动 变化发展的; 第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有其自 身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 般过程 (四)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第一,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历史领域,使之成了彻底 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为历史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第四,为社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 供了理论依据。
2012-《马原》第3章
(3)人口因素 也是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 的数量,而且还包括 人口的质量、构成、 分布、迁徙、自然变 动和社会变动等。 一般地说,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 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 口数量;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 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 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 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
唯心史观共同本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这一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历史发展根源 的钥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 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具体分析: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 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以及科学技术和管理 等要素等。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定 唯心 史观 唯物 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
•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 B )0-7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A )1-35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1-61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D )1-54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
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C )1-64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1-84\86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D )2-102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D )2-105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2-106/107 A.形象性B.能动性C.客观性D.抽象性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2-115/116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11.生产方式包括( C )3-134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12.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D )3-138A.教育B.管理C.生产资料D.自然科学13.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B )3-147A.渔猎社会B.封建社会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14.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3-159/161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D.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4-190A.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16.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A )4-202 A.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B.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D.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C )4-198A.它由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决定B.它由其使用价值决定C.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D.它包含习惯和法律因素18.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 A )4-221A.利己主义B.拜金主义C.自由主义D.享乐主义19.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的阶段是( B )5-225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运输阶段2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 C)5-233A.第一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B.第二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C.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D.两大部类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21.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可用字母表示为( B )5-237A.c+v+m B.c+v C.v+m D.c+m22.决定利息量的因素是( D )5-252A.银行自有资本总额和平均利润率B.银行自有资本总额和利息率C.借贷资本总额和平均利润率D.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23.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是( B )5-255A.股东大会B.董事会C.监事会D.工会24.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形式是( A )6-273A.垄断价格B.个人联合C.参与制D.资本输出25.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 C )6-284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B.国内资本输出和国际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商业资本输出和金融资本输出26.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垄断资本国际经济组织载体的新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B )6-269A.混合联合公司B.跨国公司C.托拉斯D.国际垄断联盟27.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 A )7-307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C )7-319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B.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C.消灭剥削进入无阶级社会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29.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B )7-323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C.政治体制不同D.意识形态不同3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D )8-342A.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B.阶级社会的分配原则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历史唯物主义—搜狗百科
历史唯物主义—搜狗百科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综合描述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理论定义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
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
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
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2012马克思理论自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该理论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和随意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其核心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1.1 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意识、思想等精神现象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的。
因此,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过程,必须从物质生活入手。
1.2 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阶级斗争。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生产关系逐渐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分化。
这种分化导致了不同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这种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理解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生产工具、劳动者及其所能创造出的财富,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产权、分配、交换等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突破旧有生产关系的桎梏,使得人类社会向更高级形态演进。
2.2 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将社会分为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
基础指的是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及文化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的发展。
2.3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
尽管具体事件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从长远来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因此,通过研究一定时期内经济基础变化,可以获得对整个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知。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3.1 辩证法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立场,它强调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变化与发展是事物本质所在。
政治必修四--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原创]
※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及原理【含义】:A.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B.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辩证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2、人民群众——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地位及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方法论】: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a.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b.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方法论意义】:a.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b.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本规律】: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原理】:A.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B.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二、价值观1、价值观及导向作用原理【含义】: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作用】:A.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唯物史观和价值观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历史的剧作
者”体现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
构成的;“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体现了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 观社会条件的制约,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说法错误。故选B项。
2.(2012·浙江文综)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
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 “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
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但有客观标准。( √ )
提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 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社会条件决定人生价值。( × )
提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但是人生的真正 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0.主观努力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 ) 提示:社会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会政策的重大转型,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结 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认识社会意识的
重大作用。要特别注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理论剖析
1.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
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量上,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
最主要最稳定的成分是劳动群众。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 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 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二、实现人生的价值 1.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2.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的比较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2012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专题检测评估 新人教必修4
专题检测评估十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年的流行语都会留下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回答1~2题。
1.流行语属于( )①物质②意识③社会存在④社会意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流行语属于社会意识,不属于社会存在,故②④符合题意,选C。
答案:C2.上述材料表明( )A.人们的社会意识都是一样的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同步变化发展的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解析:由“每年的流行语都会留下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可知D正确;A说法不符合实际;B与题意无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是同步变化发展的,可见C错误,故选D。
答案:D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回答3~4题。
3.之所以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④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②说法正确,③④说法错误。
答案:A4.下列对我国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说法错误;我国的改革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而不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④说法错误。
答案:B5.我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闹剧,这些闹剧都以失败而告终。
2012年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2012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卷客观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后面填涂相应标号。
共30题,每题0.7分,共21分)1.“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这一观点,属于()B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C. 朴素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2.“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西方流传的民谣说明的哲学原理是()CA.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B. 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C.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D.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3.实践的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为()A时间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3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A.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B. 尝试性、探索性和学习性C. 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D. 客观性、目的性和探索性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BA. 反蒋抗日的开始B. 时局转换的枢纽C. 国共合作的开始D. 全面抗战的开始5.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A. 《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BB. 《论十大关系》C.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6.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对这一方针的具体内涵理解错误的是()A. 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允许突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而自由创作和自由争论B.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C. 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D.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7. 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转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转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转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时间:2013-09-18 19:37来源:来稿选登作者:网文转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2012-04-11 12:43:14)2003年是马克思诞辰185周年(5月5日)、逝世120周年(3月14日)。
这位以其理论有力地掌握了广大群众、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伟人,离开我们愈远,他的形象就显得愈加高大,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就愈加放射出真理的光辉。
在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三天,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指出,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二,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前者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
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20年以来的社会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恩格斯的这个论断是极其精辟的,他所概括的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完全没有过时,它们同120年前一样,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果背离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就背离了整个马克思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两个发现都遭到种种挑战和诘难,我们理应对此作出应战和回答。
关于唯物史观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唯物史观。
如今,有些人却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现贬称为“传统唯物史观”,备加责难。
有人指责说,它的“严重缺陷”是“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其实践活动”。
诘难者振振有词:“一种忽视社会主体人的历史观又怎么能指导人们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图景呢?”有的甚至把一切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唯物史观,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和历史研究中反复出现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教条主义顽症,原因当然有多种,其最深刻的认识根源恰恰在于存在着严重理论缺陷的传统唯物史观。
”此类危言耸听的说法并不能给唯物史观带来丝毫的伤害,相反,却暴露了论者自身的唯心史观的实质。
唯物史观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吗?否。
正是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被恩格斯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又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中,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心理范畴
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心理范畴李厚羿***【内容提要】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容易产生某种机械决定论的偏差,也容易忽略它本身具有的属人价值和感性维度。
作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的人为起点,以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展开丰富立体的理论画卷,社会心理作为连接经济基础和思想体系的中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社会心理为视角,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社会现实条件与人类动机、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更好地重视人的因素和地位。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为此作了很多探索,但是存在偏离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原则和本真精神的问题也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社会心理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心理批判*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心理范畴相关前沿问题研究”(16CZX01)、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5M571220)、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扬帆资助计划”教学科研专项资助课题(JGWXJCYF201728)的阶段性成果。
**李厚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心理范畴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历史唯物主义经常陷入某种经济决定论的理解偏差中,不论是由于政治原因,抑或是学术能力的差异,原本作为科学历史观的理论很容易成为西方攻击的对象。
作为经济决定论的理论模式,历史唯物主义被视为严格的决定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到了某种阶段,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仿佛变成了一条铁律,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严格的必然性,似乎人们在其中不需要作为,就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在这种决定论的影响下,人的因素和作用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没有价值的,人就是必然性链条上的一个节点,没有自由意志和选择权。
这种经济决定论的理论模式存在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某个特定时期,很大程度上是符合某种特定的政治社会需要的,也是官方炮制出的一种统治哲学,但是很快也由于多种原因而分崩离析。
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肺疾病,而钟南山和同事的研究对发展中国家治疗这一疾
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回答32—33题。
32.《柳叶刀》杂志的授奖原因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3.钟南山和同事的研究成果获奖表明 A.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④……
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考点47: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考点48: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考点49: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B.C)
注意:①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 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②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知识成果) 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常用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 者(①②③)——方法论: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4、价值观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人生价值观
2012年考试范围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4、人生价值 考点43:价值与人的价值 考点44: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考点45: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6: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考点47: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考点48: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考点49: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C 们的启示是
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 B.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主导社会关系的变革 C.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012高考江苏卷33)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念——历史唯物主义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变革(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内涵我们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适应时代的历史的真理,是时代所要求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但这里有一个亟待澄清的问题,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其它的历史哲学之后而又把自己也视为一种历史哲学的话,这就有必要弄清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
威廉姆·肖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放在一个等同的意义上来看待;国内学者庄国雄、涂成林、郭艳君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也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种新的历史哲学。
[9]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已经具有了完全崭新的内涵,它已不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体系了;它也不再局限于认识论上的探讨。
国内学者刘福森教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为实践行为提供理论知识的“历史科学”,而且它也是作为历史观、从而也是作为世界观出现的。
[10]本文据此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内涵需要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在作为“历史科学”这一层面上来理解的。
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历史,它以事实为根据进行科学的描述,它的任务主要是揭示对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人们的实践行为提供参考与依据。
“历史科学”是以事实为依据得出自己的结论,其真理性的证明依赖于事实的证明,它是科学实证的知识。
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规律”等等。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属于“历史科学”,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地使历史研究达到了科学的水平。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作为历史观现身的。
作为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旨在于对历史事实做出合理的理解与解释。
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描述历史事实,而在理解历史事实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
这些困难是“历史科学”无法解答的。
因为在这里我们直接面对的不再是历史事实而是一系列“历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D.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近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税费改革”、“增值税”、“循环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八荣八耻”、“生态 文明”等新名词不断出现。随着这些新名词的 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地,从老人到孩子, 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
不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促进 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完善,更好地为经济 基础服务
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1)该原理最常用在经济改革中(如经济制度、分配 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林权制度----) (2)一般是国家和政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在推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常: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主体一定是人)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常在价值观(如科学发展观、正确消费观就业观、 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以人为本---)的引导下-----作出判断和选择(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大学生去中西部 去基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追求绿色GDP ---) 注意: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国家政府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实现人生价值
考点一 社会历史观 主干串讲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 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 相对独立性 :或超前或滞后;先进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唯物史观 ——复习主线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
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历
史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解决中实现的——阶级分析法 是唯物辩证法矛盾观和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人民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 走群众路线。
[知识网络] 寻 觅 社 会 真 谛 前 提
实 现 人 生 价 值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规 律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社会 生活 在本 质上 是实 践的
立树 场立 上崇 在高 奉理 行想 中站 实在 现最 人广 生大 价人 值民 ,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
主 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有利于、促进、推动、阻碍等)-----(2)如果单独考该原理一般分两点阐述
• (11届北京海淀区模拟题)教育部网站公布 了2010年春夏季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分别 是地震、世博会、低碳、房价、南非世界杯、 维和警察、债务危机、校园安全……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
认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关键词: ----形成(产生、增强、树立、转变等)----意识 (精神、观念、理论等)或意识(精神、观念等)--
考点二
人生价值观
主干串讲
1.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 对社会的贡献 。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 贡献 。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 价值观对人们 认识世界 和 改造世界 的活 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 人生道路的选择 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客观依据: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 要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_________;二要自
• 温馨提醒
• “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农民、民主执政、 尊重民意”,此类语言哲理是: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生观、价值观部分
——复习主线
人生价值有两个方面(社会价值、自我价值),人生的真 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对社会 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一个人的人生有没有价值必须通过个人 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明——价值观是一种社 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 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 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 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劳动贡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 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 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实行这种制 度遵循了: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C.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 D.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上升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前进的、 的过程是 曲折 的。 经济基础 和 (2)社会发展是在 生产力 和 生产关系 系、 上层建筑 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
人生价值的实现
常:某某如何创业、如何成才成功等(主体一定是人)
• (11届中山一中模拟题) “如果是一滴水,你就 得滋润大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就得照亮一 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就得哺育生 命……”,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②在劳动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在实现自我中走向成功 • A. ①②③ • C. ①②④ B.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觉站在 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上,把_______________ 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2)特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形成的,具有 社会历史性 和 阶级性 。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 劳动和奉献 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
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D.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
• (11届广东惠州调研)“与时俱进、改革开 放、着力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这20 个字,是胡锦涛总书记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 高度,立足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对国 家和民族发展战略高屋建瓴的概括。这说明: • A. 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个表述,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体现了( ) A.坚持矛盾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答案】 D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一切对社会历史起 推动 作用的人 们。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 。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物质财富 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 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 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 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 __________, 一切向人民群众 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 为人民服务 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_____ 依靠 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原理 反作用 (1)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_ 与生产关系 方法论: 要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 辩证关系 不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发展生 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决定 经济基础__________ 上层建筑 原理 (2)经济 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_____ 基础与上 要通过改变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 层建筑关系 方法论:
(2)在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
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 砥砺自我 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个人价值 与 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个人 人生价值是__________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 述材料的认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 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 识的变化。上述新名词的出现,是我国社会 生活的深刻变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 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 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 展起推动作用。随着这些新名词的出现,人 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在着变化,体 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该原理最常应用在政治改革中(如民主法制、选 举、政府机构和人事等----) (2)一般是国家和政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在推 动
“改革是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的自我完善、政策制度修订、革命、 社会发展两大基本规律”此类语言哲理是: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
• (11届中山一中模拟题)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
中实现的。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 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中国总理温家 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这样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