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构建活力课堂的五要点
构建活力课堂的五要点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应该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中,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使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激活课堂,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要还给学生权利学生在课堂上有求知的权利,有质疑的权利,在以前的教学中,主要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再问一下学生: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这时所有内容已讲清楚了,学生已没有问题可问了,学生并没有享受到他主动学习的权利。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让他们讲,使讲台成为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愉悦的学习气氛把学生带进了乐学的大门,而且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一开始,让学生把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拼一拼。
几分钟后,让学生上讲台用投影仪展示拼接图案,并加以讲解。
有好几名同学积极上台展示,给全班同学提供了不同的拼接图案。
再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3=0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去解,然后让下面的同学观察哪种解法更简捷。
学生有学习的权利,就必须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喜欢讨论,有的喜欢自己看书,因此,在学生面临一个问题时,不命令学生看书,讨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
二、要还给学生乐趣创设“好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乐趣,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欲求尚未得,口欲言尚不能”的主动参与的位置,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
如学习“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时,先在黑板上写出:101×99=,然后让学生说出结果,这时学生有的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
我告诉他们结果是9999,他们不信,继续计算,结果果然是9999,正当他们纳闷时,我告诉他们,学习了本节课后,你们也能快速口算出来。
再如:学习“圆锥侧面积”时,先提出一个问题:蚂蚁从圆锥底部绕侧面爬到顶端最短距离是多少?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不知如何计算,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圆锥侧面积的有关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愿意主动去获取知识。
2023年《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2023年《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023年《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聋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语言教学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聋生建立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感应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彼此触发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开始的。
因此,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
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明确。
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其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在这节课中,我能与学生真诚地开展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凸显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学生建立了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相互感应的关系。
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找”与“变”的两条线索,让学生主动观察这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然后主动思考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最后主动进行有序地、完整地表达。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蝌蚪在长成青蛙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后”这几个词的先后关系,同时也学会了使用这几个词语。
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聋生能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为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作用的。
应该说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持课文情节的完整性、保持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
这对聋生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对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而欢呼,更该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精彩而喝彩!2023年《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林清玄散文《生命的化妆》原文
林清玄散文《生命的化妆》原文林清玄散文《生命的化妆》原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林清玄散文《生命的化妆》原文,希望有所帮助!《生命的化妆》原文: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
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
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
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
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
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
”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
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
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摘要: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生为主,师为辅”和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核心部分“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的启示,论述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努力将课堂中的空间、权利、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的几个典型教学案例。
关键词:学生;空间;权利;尊严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已经进入中学教师的头脑,并付诸行动。
课堂教学更具有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并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在建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为主,师为辅”,即教师要及时改变教育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因此,我认为把课堂中的空间、权利和尊严还给学生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有效措施。
一、还给学生空间,尤其是还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以往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
教学中留下空间对教师来说是放权,对学生来说是创造。
空间留得好,课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必修1专题二第二单元“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课堂教学中,当讲授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之后,笔者特意给学生留下了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第一,笔者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即一个小男孩遇到钠着火急切要灭火的情景,我顺水推舟地问:“如果你是那位男孩,你将用什么方法灭火?”学生脱口而出“水”,又顷刻间恍然大悟地改口为”煤油”,但又想这不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吗?第二,提出问题:钠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铜吗?学生信心十足又振振有词地回答:“肯定能,因为钠比铜活泼得多。
最新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1单元 教学反思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
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
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
并且,我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另外,我准备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增加了记忆的深度。
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简单容易。
“眼睛”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
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孩子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10月末我随辽宁省教育厅高中处组织的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学校校长赴山东、上海、浙江调研学习。
通过听取校长介绍、座谈答疑、听课及参观学校的方式,了解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状况,尤其是试点省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的发展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师资调配、选课准备、走班制设计及后勤保障措施等,及其学校对课改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理性反思。
通过这次调研学习收获很大,现总结如下:一、思想认识上有了提高1、不再犹豫。
把选择权力还给学生和高校。
把选择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学习的科目。
把招生的权利还给高校,高校才能按照了自己的办学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这样才能够把学校办好,选择的权利,是未来的方向,也是全世界的主流。
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升级为核心素养。
这次招考改革,教材改革,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这次改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改革必须进行下去,不要再犹豫改不改,而是必须思考和做好怎样的改革才更有利于教育教学。
2、不再恐惧。
通过学习和实地考察,改革确实对学校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但通过和省厅领导及基础研讯中心同志的交流,发现辽宁省出台的文件,已经可能性地规避了这些问题。
作为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不应该有所恐惧。
如果我们有恐惧,肯定会把这种恐惧传递给学生和家长,就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恐慌。
只要我们认真宣传引导,精心的安排学校的活动,会减少因改革而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青岛十五中就能看出分层走班教学,并不是因为新高考而进行的。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精确性以及科学性,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就得分层走班教学。
借着这次改革的机会,可能会从深层次上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一定会对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和风险,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会有新的发展,没有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落后。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习兴趣,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个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自主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其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就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应时时思考的问题。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一、创设课堂探究气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愿望“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热情“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
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2.利用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就一节生物课而言,也是如此。
教师要上好一节生物课,应在开头就下工夫,因为新课的导入相当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凤头”。
如果我们把一节课比作乐曲,导言就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如果把一节课比作戏剧,那导言就是“序幕”。
所以恰当合理地使用导言,往往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开头。
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去成功引导。
导言的使用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但切记要精炼,不要罗嗦,突出一个“导”字。
而且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都不宜喧宾夺主,冲淡教学内容。
导入得当,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环境和条件。
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
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精)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就是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评价 的最高目标并落实在评价实践中。 一是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教育价值的核心指标 二是要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1.倡导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罗森塔尔实验与罗森塔尔效应
2.倡导优势评价,发现并发挥学生的优势 成功心理学大师、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前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在成 功心理学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 挥了自己的优势”。“传统上我们强调弥补缺点,纠正不足,并以此来定义 ‘进步’。而事实上,当人们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弥补缺点时,就无暇顾及增 强和发挥优势了;更何况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多,而且大部分的欠缺 是无法弥补的”。“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天生的优势,教育的目的就在于 发现优势和发挥优势”。
3.倡导诊断评价,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实现“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变为“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1.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增强学生主体情感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还是“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 2.满足学生的评价需要,提高学生主体兴趣
一位校长的调查: 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①有进步,值得表扬;②你真棒或你真聪明;③没关 系,下次再努力;④你们就象我的孩子,教你们是我最大的快乐。
3.适当降低评价的标杆
爱因斯坦的板凳 蔡振华:“如果赛制改成一分制,人人可以当世界冠军”。
四、多元性原则多元性原则指来自价过程中的多样性。1.评价观念多元化
现代教育要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
2.评价标准多元化
设立“评价超市”
高中生物课中如何实施“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31第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自主讨论。
经过讨论和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
第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也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传统化学课堂以教师作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
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作为主体,增强了教师的生本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探究引导,可以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
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其与网络信息技术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建立专题网站,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讨论。
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展了化学学习课堂,提升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策略(一)创设教学情境初中学生处在成长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其与教育行业的融合更加紧密。
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相融合,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2]。
因此在开展探究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比如,在为学生介绍氧气知识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空气与氧气关系的FLASH 动画。
氧气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如果没有氧气,人类就会窒息。
在播放FLASH 动画之后,教师可以引出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我们什么时候会感觉到生活中有空气的存在?空气中除了有氧气之外,还有什么气体?想要得到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应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制作氧气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经过讨论分析之后,学生可以把生活中的气球、汽车尾气等和空气联系在一起。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紧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历史与社会课题也一改以往的老面貌,开始焕发新颜。
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新)》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运用,为历史与社会课改创造了条件,也为历史与社会教师指明了课改的方向。
课堂的改革,能否一步到位呢?其实,对我们广大农村教师来讲,并非那么容易做到。
正如《中国教育报》的记者报道中所说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这其实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学校设施的配备陈旧,学生自身的素质,新课程理念接受程度与教师行为的转化等等。
其中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与教师行为的转化是关键所在。
一种理念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更何况旧的教学理念早已根深蒂固。
如果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先转变,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只会流于形式。
在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限制,课堂上更多的是“一言堂” “满堂灌”,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很少,评判的标准往往也比较单一死板。
这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被剥夺了。
新课程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自主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那么,何为自主学习呢?《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解释是: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它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要“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那种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只是有条理地把问题阐述给学生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的是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
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之浅见
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之浅见摘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是创造和谐的阅读情景,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张扬个性。
二是让学生享有选择的权利。
三是实施自主性评价。
关键词:阅读教学张扬个性阅读情景选择权利自主评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阅读教学更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过程,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一、创造和谐的阅读情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个性的发展是在人与人平等互动的条件下实现的。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悦,学生才能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实践。
创设民主的阅读情景,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欣赏,以平等的心态在师生心灵间架起自由往来的桥梁,形成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美妙和谐。
因此,要全力做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研究,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苏霍穆林斯基说:”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阅读就是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
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兼谈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的办学理念
研究
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兼谈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的办学理念
陈文晖 /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教育改革已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 进程中的重要共识,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推 进至关重要,而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是建立现代学校的重中之重。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学 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李 希 贵 校 长 以 丰 富 的 教 育 实 践、 办 学 经 验、 理论探索,实现了北京十一学校的现代化 转型,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特别是中学教育 改革树立了标杆。
习的良好学校教育生态。四是校长的智慧和才华、无为而 治的境界是领导学校转型、创建现代学校制度模式的关键。 十一学校的变革转型让人们感受到国际化学校的影子,对 正在改革中的我国中学教育不失为一面镜子。
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管理领导经验是动力源泉。李希贵从 基础教师工作做起,逐步成为校长再到局长,教育过程的各 种要素已尽在心中;任职于潍坊的高密四中、一中,再到北 京十一学校,他不停地探索基础教育变革路径。北京十一学 校的改革转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为“ 选课走班”突 破了班级教学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而且用心解决了社会资 源的整合向学校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转化问题,破解了社 会、学校、家庭教育合力最大化的难题。这不仅仅因为以课 程为导向,调动了教师自主权与研究的积极性、学生主动选 课的主体意识,而更是给教师以人生规划、生涯规划,主动 迎接未来社会选择和学生自我选择发展方向深度教育、教学 相长的为良师益友的平等机遇。十一学校的改革经历了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课堂教学的预设 与生成,使每堂课都与众不同。在走向现代学校的路上,每 所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学校改革必须有优秀的校长把握 正确的方向、坚定的目标、鲜明的思想,丰富的理论和大胆 的实践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的发展趋势与共同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的发展趋势与共同特点 本人曾撰文《试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与共同特点》(见本刊1993年第10期)概述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法有重视理论性、讲求有效性、具有综合性、突出启发性、强调动态性和注重激励性等基本特征。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浪潮是方兴未艾、七彩纷呈,适合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新教法、新模式正不断涌现。
鉴此,本文对这个问题,再谈几点看法。
一、突出教育的主体性 新教法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
目前大力提倡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就是以现代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与培养,注重情境创设、学生活动、合作与竞争,注重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学习能力培养与潜能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里应扮演问题的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在课堂里应该表现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
主张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
二、目标达成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理论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条轨迹: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技能——认知、情感、技能协同达成。
新教法日趋重视认知、情感、技能等各种目标的同步实现,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注重从整体上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要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个性人格,达到高智能、高情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活动方式的多向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
(高文武《活动认识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理论的教学”。
([苏联]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这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主张通过活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深刻理解各种活动及感性经验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摘要: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思维主动权自主探索生活情境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
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
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
2024年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一书中提出要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指出“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惟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也许,这句话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正来自于它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深切关注。
读《把班级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读《把班级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班级还给学生》是一本由刘京华编著的教育类图书,它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
通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管理和自主参与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在阅读完《把班级还给学生》后,我对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教育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目的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结合实际经验,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重视和保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学习、评价、管理和参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生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其次,教育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教育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育权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被动学习的状态中。
而《把班级还给学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瓶颈,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则需要从“传送知识”转变为“引导学习”,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评价与激励也是教育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卷面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的发掘。
最后,教育目的的转变是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所在。
《把班级还给学生》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反思
龙岗区葵涌中学
罗艳萍
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反思
葵涌中学罗艳萍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本文讨论了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应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即改进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具体方法有: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理清线索,训练的重点放在狠抓重点难点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上,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
课堂教学应旨在调动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授之于“渔”。
关键词:复习课能力训练学生“再创造”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不知不觉中我们迎来了课改后的第一年中考。
虽然已执教十几年,但紧张的程度决不亚于第一次带毕业班。
怎样帮助学生复习,取得好成绩呢?
复习课的一般模式是看书,讲解,练习巩固,枯燥而无味。
学生不愿学,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收效甚微。
尤其是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涉及的内容多,时间少,更得讲究复习的实效性。
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复习的实效性?我在教学中摸索着前进,不断寻求合适的复习课教学方法。
感触最深的便是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所谓“再创造”即是学生通过复习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能自己加以灵活运用,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巩固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
因此,针对历史与社会科知识的特点,刚开始的几堂复习课,我采用梳理线索、归纳知识点,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学生的练习进行。
但我很快就发现这种“满堂灌”的模式,单凭教师殚精竭虑地设计教学,精选配套练习,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性的主动投入和配合,上课只能是执行教案的机械过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是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会觉得在“炒现饭”而不感兴趣,思维游离于教师的掌控之外,根本谈不上成绩的提高。
我不禁开始反思:新课改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强调改进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005年深圳市中考命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有一定数量的
开放性、探究性试题。
几经思索,我觉得必须改变上课的模式与方法。
我想出路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授之于“渔”,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学生的头脑不应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教师不应做学生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劳动的果实。
既然是复习课,大多数的知识学生都已了然于胸。
那么,教师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落实每个知识点,提纲挈领,理清线索,使树叶归于枝干,训练的重点则放在狠抓重点难点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上,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的做法是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而我在课堂上首先梳理知识(理清线索),使学生一目了然,接着把重、难点转化成一定的问题。
当然设计的问题要科学,有一定的深度,问法要灵活多样,再设计几个活动的环节,刺激学生参与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在复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人物,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这一考点,我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这样设计教学:第一环节“我眼中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请几个学生分别为全班介绍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接着教师归纳(理线索);第三环节“最佳创意——我的见解”,我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设计成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评选出本堂课的最佳创意奖。
第四个环节巩固知识,即材料题训练。
又如在复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
”这一考点,在课堂伊始我设计了“关于工业革命,我知道……”小组擂台争霸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工业革命过程基本知识抢答;第二环节“我的见解”谈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环节“最佳创意——我的收获”,谈谈本节课知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我们个人的启示,评选出本堂课的最佳创意奖;第四环节巩固知识。
这样,复习课就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再创造”---复述、整理归纳知识中升华---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巩固知识中学会灵活运用;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琢磨,在积极参与中思维不断深化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
这样一来,理清了线,丰富了点,面也呼之欲出。
更值得欣慰的是,在给学生“鱼”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渔”,这是最大收获。
与以前相比,新课程的试题会更灵活开放;且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中考的试题素材和问题设计非常可能,甚至一定会选择社会时事热点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的专题复习课一定要关心热点,涉及时事热点,紧扣生活实际。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
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近段时间台湾问题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就在复习中反复训练:①提供台湾地图,要求学生“从自然条件、资源及战略位置等方面分析台湾被誉为祖国宝岛的原因;②提供与陈水扁的分裂言论、连战和宋楚瑜访问大陆的有关材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台湾出现了何种严重倾向?请为解决台湾问题举出法律依据。
香港、澳门这几年的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前提?基本方针?③结合所学史实,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又如:2006年的考纲新增九年级第六单元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这一考点。
只要关注以下我们的生活,你便会发现全国各地正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
因此在复习时可考虑:首先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归纳,接着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其核心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分小组结合实际讨论为什么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最后畅所欲言,鼓励“个人创新”,即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方面自己应怎样做?这样就把复习课上活了。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水平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
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呢?这在中考前的复习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关注的。
通过不断的尝试,我觉得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经过他们自己的“加工”来增强记忆效果。
比如在复习战国七雄时,为了让学生记住各国的方位,教师就可先让学生观察《战国形势图》各国的方位,引导他们得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的结论;再如:通过设计表格将欧盟、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成立原因、时间、前身、性质、宗旨及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通过对比搞清这三大国际组织的相互区别。
这样既便于理解,又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对比发现的过程而使得记忆更加深刻;在复习时还可采用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在复习“大河文明”相关内容时,可按四大文明的自然环境条件、出现国家的时间以及各自在数学、医学、天文地理学、文学著作、建筑等线索归类。
通过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只要还学生一片蓝天,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教师应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摒弃旧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的“再创造”过程,获取广泛的活动经验,才能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建构、主动发展的过程。
当然,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形式还可以更加多种多样。
我坚信只要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讲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有保证。
200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