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文书特制)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二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一、___机构及职责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___副组长:___成员:信息网报员: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___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___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医务科职责。
制定我院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___院内会诊。
预防保健科职责。
负责全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知识培训;由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___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___区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___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区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职责。
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
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标本。
2、成立食源性疾病会诊专家组组长:___组员: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一)监测内容1、监测病例定义。
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___次或___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
全院各科室(重点为急诊科、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妇产科等科室)。
3、监测对象。
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重点为年龄≤___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___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4、监测人员。
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
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
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
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途径感染人体的疾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制定科学有效的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完善的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以期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二、监测目标1. 确定监测对象:通过广泛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确定监测对象,包括食物、水源、农产品、饮食习惯、食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等。
2. 监测食源性疾病的类型:监测食源性疾病的种类和数量,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等。
3. 监测食源性疾病的来源:追踪确认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来源,包括食品、饮用水、环境污染等。
4. 监测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探索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机制,明确影响传播的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监测方法1. 数据收集: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统一收集各地区、各部门的相关数据,包括食品抽检结果、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患者病例报告等。
2. 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对收集到的食品样品、水源和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工作,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 流行病学调查:针对食源性疾病的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追踪疫情传播经过、确定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源和感染途径等。
4. 食品抽检:建立食品抽检制度,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定期抽检,检测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5. 信息共享: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四、监测体系1.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心:在国家层面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全国范围内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负责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发布等。
2. 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纳入监测网络,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加强对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如下: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是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群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保障医院内患者、员工和访客的健康和安全,制定并实施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监测方案的实施能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提高医院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群的健康。
本方案旨在指导医院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
一、监测目标1. 对医院的食品供应商进行质量检测;2. 对医院内部厨房和食品加工作业进行定期检查;3. 监测医院内患者、员工和访客出现的食源性疾病状况;4. 提高医院员工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二、监测内容1. 食品供应商的进货查验证实;2. 食品加工、贮存和加工环节的卫生状况检查;3. 对厨房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4. 对患者、员工和访客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5. 对医院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
三、监测方法1. 选取食品供应商抽样送检;2. 定期对医院内厨房和食品加工环节进行随机检查;3. 对厨房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4. 建立健全患者、员工和访客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5. 对医院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评估检查。
四、监测评估1. 综合分析监测数据,评估医院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情况;2. 针对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3. 定期对监测方案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和提高监测方案的效果。
五、应急措施1. 针对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 对受影响人员进行隔离治疗;3. 对疫情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本方案经医院领导和专家组讨论通过,现正式执行。
希望全体医院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监测方案,确保医院食源性疾病的有效防控工作。
愿我们共同努力,保障医院食品安全,维护人群的健康。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体内后导致的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和食源性感染。
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医院作为食源性疾病救治的主要场所,有责任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提高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理和报告能力。
本实施方案旨在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确保医院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食源性疾病,保护公众健康。
二、组织架构和职责1.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医务科、院感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
2.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3. 医务科负责食源性疾病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会诊。
4. 院感科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医院监测方案,收集和填报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
5. 检验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相关标本的检测和分析。
三、监测方案1. 监测范围:包括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涵盖各类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等。
2. 监测方法:通过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报告,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食源性疾病病例。
3. 监测流程:a) 临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b) 院感科对报告的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核实,并收集相关病历资料。
c) 检验科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相关标本的检测和分析。
d) 院感科将核实后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填报至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
四、培训和宣传1. 院感科负责组织全院医生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的培训,提高医生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 利用医院内部宣传渠道,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宣传,提高全院员工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数据分析和报告1. 院感科负责收集和整理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
2. 院感科将分析结果报告给领导小组,并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3. 领导小组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和优化监测方案,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一、背景和意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给人体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等多种病原体。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疾病和死亡,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全面监测和控制。
2. 任务:(1)建立监测机构和人员:成立专业团队,负责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研究工作。
(2)建立监测网络:与相关部门建立密切合作,搭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信息共享平台,并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沟通与交流。
(3)建立监测方法和标准: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开展监测工作:对食品采样、样品分析、疫情监测等环节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疫情。
(5)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三、实施步骤1. 建立监测机构和人员:(1)组织专家团队:招募相关专业人员,组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专家团队,包括疾病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领域的专家。
(2)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监测和分析能力。
(3)配备设施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建立监测网络:(1)与相关部门合作:与卫生部门、农业部门、食品监管部门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作。
(2)建立信息平台: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信息共享平台,包括数据库、监测报告、疫情分析等功能,方便专家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3. 建立监测方法和标准:(1)制定监测方法:根据国内外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
(2)实施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实验室设备、试剂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食源性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食源性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食品安全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而食源性疾病是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疾病。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监测食源性疾病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食源性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目标。
1. 监测范围,本监测工作将对市场上销售的主要食品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饮料等。
2. 监测对象,主要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情况。
3. 监测指标,监测项目将包括常见的致病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三、监测方法。
1. 抽样方式,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和食品种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监测。
2. 监测流程,采用标准的监测流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实验分析等环节。
3. 实验设备,确保实验室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四、监测人员。
1. 人员配备,保证监测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2. 岗位职责,明确监测人员的岗位职责,包括样品采集、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内容。
五、监测结果处理。
1. 结果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食品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 结果报告,编制监测结果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公众进行通报,保障信息公开透明。
六、监测效果评估。
1. 监测效果评估,对监测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监测工作的方法和流程,提高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七、总结。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监测体系,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文(二篇)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
食源性疾病不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全面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本方案旨在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和监控体系,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1) 建立全面、有效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和监控体系,实现对食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预警和控制。
(2) 提高人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增强社会对食源性疾病的关注和监督能力。
2. 任务:(1)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机制,规范食品安全监测和报告的流程和标准。
(2)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数据库,实时收集、整理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
(3)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早期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疫情。
(4) 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监测和溯源工作,追踪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5) 提高人民的食品安全认知和防范意识,开展食源性疾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三、实施方案1.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机制:(1) 制定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流程和标准,规范监测和报告的工作程序。
(2) 设立专门的监测和报告机构,负责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并与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
2.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数据库:(1) 建立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收集、整理和管理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
(2) 建设数据分析和处理平台,对食源性疾病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食源性疾病的规律和趋势。
3.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早期预警机制:(1) 制定食源性疾病的早期预警指标和标准,建立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模型。
(2)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信息和处置建议。
4. 加强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监测和溯源工作:(1) 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监测和鉴定工作,提高病原体的检测水平和溯源能力。
(2) 建立食源性疾病溯源的技术体系,追踪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品链传播的疾病,其监测工作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基础。
监测体系应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指标、监测方法以及监测频率等内容。
监测目标应明确,包括对食源性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的监测,以及对食品加工环节和餐饮环节的监测。
监测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过监测病原体的数量、毒素的含量以及食品安全指标等来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应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化学分析方法等。
监测频率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对高风险食品和环节应加强监测。
其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关键。
监测结果应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和公众进行通报,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有助于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风险源和传播途径,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保障。
培训监测人员,提高其监测技能和风险意识,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加强监测设备和仪器的更新和维护,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加强监测与应急响应的衔接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环节。
监测结果应及时提供给应急响应部门,为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监测与应急响应的衔接机制,加强监测数据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实施方案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监测与应急响应的衔接。
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三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____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背景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污染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源而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为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我们医院制定了____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标1. 监测范围:涉及医院内各个食堂、餐饮区域以及与食物相关的医疗服务区域。
2. 监测对象:所有提供给患者、医务人员及访客食用的食物、饮品等。
三、监测内容1. 采样方案:a. 每周随机选择不同食堂、餐饮区域进行采样;b. 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采样,以保证全天候、全时段的监测;c. 采样时充分代表食物种类和供餐量,在合适的取样量下进行采样。
2. 检测指标:a. 细菌总数:通过测定食物中的细菌总数来评估其卫生状况;b. 大肠菌群:以大肠杆菌群为代表,检测其数量来评估食物是否受到粪污污染;c. 食物中毒菌(如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等):检测食物中是否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菌种。
3. 检测方法:a. 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可以使用传统的培养方法,比如平板计数法;b. 食物中毒菌的检测可采用PCR方法,通过检测特定基因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的菌种;c. 若初步检测结果存在异样或阳性反应,需进一步进行鉴定或确认。
四、监测执行1. 专人负责:a. 设立监测小组,由专门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人员组成;b. 监测小组成员应具备相关培训及资质,能熟练操作检测设备。
2. 采样流程:a. 由专业负责人员进行现场采样,保证采样操作规范;b. 采样前,采样器具应经过严格消毒,并使用无菌器具进行采样。
3. 检测流程:a. 采样后的食物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b. 检测过程中,保证实验室的操作环境无菌,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
五、监测结果处理1. 结果分析:a.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食物中毒菌种的数量和比例;b. 对不同餐饮区域和时间段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存在较高风险的区域和时间段。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品链传播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等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定开展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并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二、监测目标1.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3.评估食源性疾病流行的风险和严重程度,提供决策依据,制定防控策略。
三、监测内容1.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分析,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食品中病原体的检测,包括食品安全检测和食品中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
3.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调查,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症状、疾病传播途径等。
4.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包括建立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
四、监测方法1.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包括食品中病原体的PCR检测和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
2.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包括病原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疾病发病情况调查方法,包括患者的问卷调查和病例回顾调查。
4.监测和预警方法,包括建立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
五、监测流程1.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实验室,配备相关的设备和仪器,培养专业的监测人员。
2.收集食品样品,包括生鲜食品、加工食品和餐饮食品等。
3.对食品样品进行细菌和病毒的检测和分离,鉴定病原体。
4.建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登记系统,对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
5.建立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通报疫情。
六、数据管理与分析1.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记录和存储。
2.搭建数据分析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3.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定期发布监测结果和疫情分析报告。
七、资源保障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技能和专业素质。
2.保障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更新和维护。
3.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和沟通,共同推进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文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范文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品中携带病原体、有毒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而引发的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加。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实施方案范文。
一、监测目标与原则1. 监测目标:监测食品中的病原体、毒素和有害物质的存在情况,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2. 监测原则:(1)科学性原则:监测方法和指标应符合科学规范,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综合性原则:监测范围应涵盖所有可能的食源性病原体、毒素和有害物质,并充分考虑不同食品类别和生产环节的特点。
(3)动态性原则:监测应定期进行,及时获取最新的监测结果,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1. 监测内容:(1)病原体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食源性病原体的存在情况。
监测方法包括实验室培养、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
(2)毒素监测:主要监测食品中的毒素含量,包括有机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酮等)和无机毒素(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监测方法包括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
(3)有害物质监测:主要监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如重金属、农药残留、添加剂等。
监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质谱等技术手段。
2. 监测方法:(1)抽样:根据不同食品类别和生产环节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涤、切割、研磨等,以便进一步分析。
(3)检测:根据监测目标,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并记录和报告监测结果。
三、监测机构与责任分工1. 监测机构:由卫生部门、农业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监测机构。
监测机构应具备相关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并符合国家相关的监测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
2. 责任分工:各监测机构根据职责和专业性,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监测工作。
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详细版
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详细版)目录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2)(一)监测主体 (2)(二)监测内容 (2)(三)监测结果报告及要求 (2)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4)(一)监测主体 (4)(二)监测内容 (4)(三)监测结果报告及要求 (4)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零四条,按照《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对医疗机构发现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和分析,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提供技术支持。
(一)监测主体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监测内容食源性疾病病例基本信息、症状与体征、饮食暴露史、诊断结论等。
(S)监测结果报告及要求1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时,应当及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病例信息,最迟不超过2个工作日。
开展生物标本中致病因子检验且结果为阳性的,应当在检验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补录检验结果和疾病名称。
2.医疗机构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在2个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同时注意留存相关病例的生物标本。
积极协助疾控中心开展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提供门诊登记簿(表)和病历等相应诊疗记录。
发现重要食品安全隐患、可能构成需启动应急预案的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在核实后2个小时内报告。
3.医疗机构在全年接诊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登记和报告,不得迟报、漏报、瞒报,三级综合医院、其他三级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其他二级医院年度报告病例数分别不少于700例、600例、500例、400例,一级哨点不少于240例(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病例数计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
4.县级疾控中心应当每个工作日审核、汇总、分析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病例和聚集性病例信息,对聚集性病例进行核实,经核实认为可能与食品生产经营有关的,应在核实结束后2个小时内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
202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____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背景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议题之一。
食源性疾病指的是通过食物链传播的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有毒物质等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有效地应对食源性疾病的威胁,必须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目标1. 建立全面、系统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实现对食源性疾病发生和传播情况的实时监测。
2.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加强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3. 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造成的人口健康和经济损失。
三、策略和措施1.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现各级监测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2. 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建立标准化的监测流程和方法,对食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的疫情。
3.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对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和检查。
4.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控制的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食品安全挑战。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1.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完善各级监测机构的网络和硬件设施,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信息交流平台。
2. 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标准和方法,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样本库,提供食源性疾病检测和鉴定的技术支持。
3.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食品安全。
2023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
2023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一、背景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物中含有病原体、毒素或化学物质等,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疾病。
在医院环境中,食源性疾病往往是病人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对于保障医院内部食品安全、提高病人康复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本方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以避免食物中的病原体、毒素或化学物质对病人健康的影响,确保医院内部食品的安全,提高病人的康复率。
三、具体内容1. 食品供应和管理1.1 食品采购管理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负责食品的采购和管理。
采购部门要使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供应商,确保其具备相关食品安全管理证书和卫生许可证。
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其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措施符合要求。
1.2 食品存储管理医院要设立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存储场所,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确保食品分区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食品存储要按照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食品保存期限到期的要及时淘汰处理。
定期进行食品存储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2. 食品加工和烹饪2.1 确保食品安全生产医院要对加工食品进行全面监管,确保食品的原料安全、加工工艺安全和操作人员健康。
加工场所要保持干净整洁,操作人员要穿戴符合卫生要求的工作服、手套、帽子等。
2.2 建立食品标准配方医院要建立食品标准配方,明确每道菜品的食材和加工方法,保证食材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食品标准配方要与相关部门联动,及时更新和调整,确保其符合最新的食品安全标准。
3. 食品服务和就餐管理3.1 就餐环境管理医院食堂要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和消毒。
就餐区域要保持通风良好,设立充足的座位,确保就餐病人的舒适度和就餐环境的卫生。
3.2 食品服务规范医院食堂要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制定并执行食品服务规范。
操作人员要接受相关的食品安全培训,具备相关的卫生和操作技能。
食堂要设立公示栏,公布每日食品菜单、菜品成分、营养价值等相关信息。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一、制度背景与目的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物或饮水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既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医院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制度内容与要求1.监测范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范围包括患者食物、饮水和食堂餐饮等环节。
监测对象为所有患者、医务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
2.监测方法与频率(1)监测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对食物、饮水和食堂环境进行微生物学和化学学检验。
(2)监测频率:按照医院食堂日供饭次数和医院病区患者数量,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时间表,确保每周对食物、饮水和食堂环境进行不少于三次的监测。
3.监测指标与评价标准(1)食物和饮水:监测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病原菌等。
评价标准可参考卫生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2)食堂环境:监测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音、灭菌设备运行情况等。
评价标准可参考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要求。
4.监测结果处理与通报(1)监测结果处理: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对超标样品进行处理,消除食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
(2)监测结果通报:将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并向医务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通报,并要求其根据监测结果,改进工作并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5.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1)监测数据分析: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不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
(2)评估与改进: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监测效果的评估。
对于反复出现超标情况的环节,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
三、制度实施与管理1.责任分工医院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监测工作的责任分工。
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食堂负责人和感染控制科医务人员等组成。
2.培训与宣传医院应定期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做到食材的选择、贮存和加工符合卫生要求。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根据绵阳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2017年绵阳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对原有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进行修订。
一、监测目的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二、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引起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重点(优先)监测对象包括:(一)、食源性疾病病例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二)、异常病例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进行监测(如三聚鼠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三、监测内容(一)、食源性疾病病例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标本采集信息等。
(二)、异常病例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上报原因等。
(三)、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临床医生发现2人及2人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暴发疾病,应在报告科室主任的同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2小时内电话上报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疾控中心,同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病例个案相关信息进行上报。
其他散发食源性疾病的病例,由临床医生在患者就诊后的2个工作日内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为保障我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因素。
根据咸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咸卫发〔2022〕78号文件精神,制定彬州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彬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分为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食源性疾病病原学检测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三部分工作任务,需在卫健局行政部门指导下,疾控机构、所有监测医院相互协作、共同完成。
一、组织机构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现成立彬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组长:李军权市卫健局局长副组长:王宏军市卫健局副局长高明炯市疾控中心主任成员:王凯市监督股股长王建平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碧芳市疾控中心监测科科长马小红市疾控中心监测科网报人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彬州市卫健局、疾控中心监测科),具体负责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督导检查等。
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监测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
二、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包括病例信息的采集、病因性食品调查两部分工作内容。
(一)病例信息采集1.目的。
在我市各医疗机构开展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死亡病例和重症病例及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2.监测医院:各医疗机构。
3.监测对象: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型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1)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的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防范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加强
食品安全监管,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要求,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对象和范围
(一)对象:本市全部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单位和食品销
售经营者,以及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食品种类。
(二)范围:对市区内的所有食源性疾病发病和食品中毒事件
进行监测及调查,并对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过程中的卫生状况、操作规范等进行监测。
三、监测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监测:对市场上常见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
物进行监测,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食品中毒金黄色葡萄
球菌等。
(二)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监测:对市场上出售的食品中
的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进行监测,以确保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三)餐饮服务单位卫生状况监测:对餐饮服务单位的卫生状况、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监测,确保餐饮单位内部环境干净卫生、
卫生管理规范等。
(四)食品加工、销售、储存环节中的质量监测:对食品加工
过程中的卫生状况、销售环节中的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监测,确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珂鲀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儿肾结石病例。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院感科。
3. 院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 院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会诊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高远毅
副组长:刘树明杨怀兴
成员:廖艳军
职责: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
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院感科
分管院长:刘树明杨怀兴
成员:廖艳军
职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家小组
组长:刘树明杨怀兴
成员:袁世明黄晓华黄黎明郑俊肖林耿世龙钟义郑万景刘贺年邓剑
职责:负责院内专家会诊;各临床科室主任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及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
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
我院指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院内专家会诊,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院感科负责医院内报卡的搜集、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了解各科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门诊、儿科、内科、急诊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
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分管院长应组织食源性疾病监测专家小组尽快进行院内专家会诊,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