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推理与证明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推理与证明习题及详解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推理与证明习题及详解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推理与证明习题及详解一、选择题1.(2010·广东文,10)在集合{a ,b ,c ,d }上定义两种运算、⊗如下: 那么d ⊗(ac )=( )A .aB .bC .cD .d [答案] A[解析] 根据运算、⊗的定义可知,a c =c ,d ⊗c =a ,故选A.2.(文)(2010·福建莆田质检)如果将1,2,3,…,n 重新排列后,得到一个新系列a 1,a 2,a 3,…,a n ,使得k +a k (k =1,2,…,n )都是完全平方数,则称n 为“好数”.若n 分别取4,5,6,则这三个数中,“好数”的个数是( )A .3B .2C .1D .0 [答案] C[解析] 5是好数,4和6都不是,∵取a 1=3,a 2=2,a 3=1,a 4=5,a 5=4,则1+a 1=4=22,2+a 2=4=22,3+a 3=4=22,4+a 4=32,5+a 5=32.(理)(2010·寿光现代中学)若定义在区间D 上的函数f (x ),对于D 上的任意n 个值x 1,x 2,…,x n ,总满足f (x 1)+f (x 2)+…+f (x n )≥nf ⎝⎛⎭⎫x 1+x 2+…+x n n ,则称f (x )为D 上的凹函数,现已知f (x )=tan x 在⎝⎛⎭⎫0,π2上是凹函数,则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tan A +tan B +tan C 的最小值是( ) A .3 B.23 C .3 3 D. 3 [答案] C[解析] 根据f (x )=tan x 在⎝⎛⎭⎫0,π2上是凹函数,再结合凹函数定义得,tan A +tan B +tan C ≥3tan ⎝⎛⎭⎫A +B +C 3=3tan π3=3 3.故所求的最小值为3 3.3.(文)定义某种新运算“⊗”:S =a ⊗b 的运算原理为如图的程序框图所示,则式子5⊗4-3⊗6=( )A .2B .1C .3D .4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知5⊗4=5×(4+1)=25,3⊗6=6×(3+1)=24,所以5⊗4-3⊗6=1. (理)如图所示的算法中,令a =tan θ,b =sin θ,c =cos θ,若在集合{θ|0<θ<3π2}中任取θ的一个值,输出的结果是sin θ的概率是( )A.13B.12C.23D.34 [答案] A[解析] 该程序框图的功能是比较a ,b ,c 的大小并输出最大值,因此要使输出的结果是sin θ,需sin θ>tan θ,且sin θ>cos θ,∵当θ∈⎝⎛⎭⎫0,π2时,总有tan θ>sin θ,当θ∈⎝⎛⎭⎫π2,π时,sin θ>0,tan θ<0,cos θ<0,当θ∈⎝⎛⎭⎫π,3π2时,tan θ>0,sin θ<0,故输出的结果是sin θ时,θ的范围是⎝⎛⎭⎫π2,π,结合几何概型公式得,输出sin θ的概率为π-π232π-0=13,故选A. 4.(2010·曲师大附中)设△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ABC 的面积为S ,内切圆半径为r ,则r =2S a +b +c ;类比这个结论可知:四面体S -ABC 的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内切球的半径为r ,四面体S -ABC 的体积为V ,则r =( )A.VS 1+S 2+S 3+S 4 B.2VS 1+S 2+S 3+S 4 C.3VS 1+S 2+S 3+S 4 D.4VS 1+S 2+S 3+S 4 [答案] C[解析] 设三棱锥的内切球球心为O ,那么由V S -ABC =V O -ABC +V O -SAB +V O -SAC +V O -SBC ,即V =13S 1r +13S 2r +13S 3r +13S 4r ,可得r =3V S 1+S 2+S 3+S 4.5.(2010·辽宁锦州)类比“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形式,对于给定的两个函数,S (x )=a x -a -x 2,C (x )=a x +a -x2,其中a >0,且a ≠1,下面正确的运算公式是( )①S (x +y )=S (x )C (y )+C (x )S (y ); ②S (x -y )=S (x )C (y )-C (x )S (y ); ③C (x +y )=C (x )C (y )-S (x )S (y ); ④C (x -y )=C (x )C (y )+S (x )S (y ). A .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实际代入逐个验证即可.如S(x)C(y)+C(x)S(y)=a x-a-x2·a y+a-y2+a x+a-x2·a y-a-y2=14(ax+y-a y-x+a x-y-a-x-y+a x+y+a y-x-a x-y-a-x-y)=14(2ax+y-2a-x-y)=a x+y-a-(x+y)2=S(x+y),故①成立.同理可验证②③④均成立.6.四个小动物换座位,开始是鼠、猴、兔、猫分别坐在1、2、3、4号位子上如图所示,第一次前后排动物互换座位,第二次左右列动物互换座位,…,这样交替进行下去,那么第2011次互换座位后,小兔的座位对应的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A.编号1 B.编号2 C.编号3 D.编号4[答案] D[解析]根据动物换座位的规则,可得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换座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据此可以归纳得到:四个小动物在换座后,每经过四次换座后与原来的座位一样,即以4为周期,因此在第2011次换座后,四个小动物的位置应该是和第3次换座后的位置一样,即小兔的座位号是4,故选D.[点评] 因为问题只求小兔座位号,故可只考虑小兔座位号的变化,用1→2表示小兔从1号位换到2号位,则小兔座位的变化规律是:3→1→2→4→3→1→2→4→3…,显见变化周期为4,又2011=4×502+3,故经过2011次换座后,小兔位于4号座.7.(2010·山东文)观察(x 2)′=2x ,(x 4)′=4x 3,(cos x )′=-sin x ,由归纳推理可得: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f (-x )=f (x ),记g (x )为f (x )的导函数,则f (-x )=( )A .f (x )B .-f (x )C .g (x )D .-g (x ) [答案] D[解析] 观察所给例子可看出偶函数求导后都变成了奇函数,∴g (-x )=-g (x ),选D. 8.甲、乙两位同学玩游戏,对于给定的实数a 1,按下列方法操作一次产生一个新的实数:由甲、乙同时各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如果出现两个正面朝上或两个反面朝上,则把a 1乘以2后再加上12;如果出现一个正面朝上,一个反面朝上,则把a 1除以2后再加上12,这样就可得到一个新的实数a 2.对实数a 2仍按上述方法进行一次操作,又得到一个新的实数a 3.当a 3>a 1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若甲获胜的概率为34,则a 1的取值范围是( )A .[-12,24]B .(-12,24)C .(-∞,-12)∪(24,+∞)D .(-∞,-12]∪[24,+∞) [答案] D[解析] 因为甲、乙同时各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的可能情形有4种:(正,正)、(正,反)、(反,正)、(反,反),所以每次操作后,得到两种新数的概率是一样的.故由题意得即4a 1+36,a 1+18,a 1+36,14a 1+18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由于当a 3>a 1时,甲胜且甲胜的概率为34,故在上面四个表达式中,有3个大于a 1,∵a 1+18>a 1,a 1+36>a 1,故在其余二数中有且仅有一个大于a 1,由4a 1+36>a 1得a 1>-12,由14a 1+18>a 1得,a 1<24,故当-12<a 1<24时,四个数全大于a 1,当a 1≤-12或a 1≥24时,有且仅有3个大于a 1,故选D.9.(2010·广州市)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数阵叫“莱布尼兹调和三角形”,它们是由整数的倒数组成的,第n 行有n 个数且两端的数均为1n (n ≥2),每个数是它下一行左右相邻两数的和,如11=12+12,12=13+16,13=14+112,…,则第7行第4个数(从左往右数)为( )11 12 12 13 16 13 14 112 112 14 15 120 130 120 15 ………………………………A.1140B.1105C.160D.142 [答案] A[解析] 第6行从左到右各数依次为16,130,160,160,130,16,第7行从左到右各数依次为17,142,1105,1140,1105,142,17,故选A. 10.(2010·山东淄博一中)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DC ,AB =a ,CD =b (a >b ).若EF ∥AB ,EF 到CD 与AB 的距离之比为m n ,则可推算出:EF =ma +nb m +n ,试用类比的方法,推想出下述问题的结果.在上面的梯形ABCD 中,延长梯形两腰AD 、BC 相交于O 点,设△OAB 、△OCD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EF ∥AB ,且EF 到CD 与AB 的距离之比为m n ,则△OEF 的面积S 0与S 1、S 2的关系是( )A .S 0=mS 1+nS 2m +nB .S 0=nS 1+mS 2m +nC.S 0=m S 1+n S 2m +nD.S 0=n S 1+m S 2m +n[答案] C[解析] 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求解. 二、填空题11.(2010·盐城调研)请阅读下列材料:若两个正实数a 1,a 2满足a 12+a 22=1,那么a 1+a 2≤ 2.证明:构造函数f (x )=(x -a 1)2+(x -a 2)2=2x 2-2(a 1+a 2)x +1,因为对一切实数x ,恒有f (x )≥0,所以Δ≤0,从而得4(a 1+a 2)2-8≤0,所以a 1+a 2≤ 2.根据上述证明方法,若n 个正实数满足a 12+a 22+…+a n 2=1时,你能得到的结论为________.(不必证明)[答案] a 1+a 2+…+a n ≤n12.(文)如图甲,在△ABC 中,AB ⊥AC ,AD ⊥BC ,D 是垂足,则AB 2=BD ·BC ,该结论称为射影定理.如图乙,在三棱锥A -BCD 中,AD ⊥平面ABC ,AO ⊥平面BCD ,O 为垂足,且O 在△BCD 中,类比射影定理,探究S △ABC 、S △BCO 、S △BCD 之间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答案] S △ABC 2=S △BCO ·S △BCD[解析] 根据类比推理,将线段的长推广为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得到答案.(理)(2010·湖南湘潭市)现有一个关于平面图形的命题:如图所示,同一个平面内有两个边长都是a 的正方体,其中一个的某顶点在另一个的中心,则这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恒为a 24,类比到空间,有两个棱长均为a 的正方体,其中一个的某顶点在另一个的中心,则这两个正方体重叠部分的体积恒为______.[答案] a 3813.(文)(2010·陕西理)观察下列等式:13+23=32,13+23+33=62,13+23+33+43=102,…,根据上述规律,第五个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 13+23+33+43+53+63=212 [解析] 观察所给等式可以发现: 13+23=32=(1+2)2 13+23+33=62=(1+2+3)2 13+23+33+43=102=(1+2+3+4)2 ……推想:13+23+33+…+n 3=(1+2+3+…+n )2∴第五个等式为:13+23+33+43+53+63=(1+2+…+6)2=212. (理)(2010·广东省佛山顺德区质检)已知一系列函数有如下性质: 函数y =x +1x 在(0,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函数y =x +2x 在(0,2]上是减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函数y =x +3x 在(0,3]上是减函数,在[3,+∞)上是增函数;…………利用上述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若函数y =x +3mx (x >0)的值域是[6,+∞),则实数m 的值是________.[答案] 2[解析] 由题目提供信息可知y =x +3mx (x >0)在(0,3m ]上是减函数,在[3m ,+∞)上是增函数,∴当x =3m 时,y min =6,∴m =2.14.(文)(2010·湖南衡阳八中)如图(1)有关系S △P A ′B ′S △P AB=P A ′·PB ′P A ·PB ,则如图(2)有关系V P -A ′B ′C ′V P -ABC=________.[答案]P A ′·PB ′·PC ′P A ·PB ·PC[解析] 根据类比推理,将平面上三角形的结论,推广到空间,即V P -A ′B ′C ′V P -ABC=P A ′·PB ′·PC ′P A ·PB ·PC.简证如下:设B ′、B 到平面P AC 的距离分别为h 、H ,则h H =PB ′PB .又已知S △P A ′C ′S △P AC=P A ′·PC ′P A ·PC ,∴V P -A ′B ′C ′V P -ABC=13S △P A ′C ′·h13S △P AC·H =P A ′·PC ′·PB ′P A ·PC ·PB .(理)(2010·江苏姜堰中学)如图①,数轴上A (x 1)、B (x 2),点P 分AB 成两段长度之比APPB =λ,则点P 的坐标x P =x 1+λx 21+λ成立;如图②,在梯形ABCD 中,EF ∥AD ∥BC ,且AEEB =λ,则EF =AD +λ·BC 1+λ. 根据以上结论作类比推理,如图③,在棱台A 1B 1C 1-ABC 中,平面DEF 与平面ABC 平行,且A 1DDA =λ,△A 1B 1C 1、△DEF 、△ABC 的面积依次是S 1,S ,S 2,则有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S =S 1+λS 21+λ[解析] 将三棱台补成棱锥P -ABC ,不妨令P A 1=m ,DA =n ,则A 1D =nλ,那么, 由S 1S =m m +nλ,得m =n S 1S -S 1, 又由S S 2=m +nλm +n (λ+1),得m +nλ=n SS 2-S, ∴nλS 1S -S 1+nλ=n SS 2-S,∴S λS -S 1=SS 2-S,由此得S =S 1+λS 21+λ.三、解答题15.(2010·瑞安中学)用分析法...证明:3-2>5- 4. [证明] 证法1:要证3-2>5-4成立, ∵3-2>0,5-4>0,∴只要证(3-2)2>(5-4)2成立. 即证5-26>9-220成立. 即证-26>4-220成立, 只须证6<-2+20成立.∵20-2>0,故只须证6<24-420成立. 即证9>220成立,即证81>80成立.最后一个不等式显然成立,以上步步可逆,故原不等式成立.证法2:要证3-2>5-4成立,只须证3+4>5+2成立,只须证7+212>7+210成立,即证12>10成立,即证12>10成立,最后一个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结论成立.16.(文)设数列{a n }的首项a 1=a ≠14,且a n +1=⎩⎨⎧12a n,n 为偶数a n+14,n 为奇数.记b n =a 2n -1-14,n=1,2,3,….(1)求a 2,a 3;(2)判断{b n }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 (1)a 2=a 1+14=a +14,a 3=12a 2=12a +18.(2)∵a 4=a 3+14=12a +38.∴a 5=12a 4=14a +316. ∴b 1=a 1-14=a -14≠0, b 2=a 3-14=12⎝⎛⎭⎫a -14, b 3=a 5-14=14⎝⎛⎭⎫a -14. 猜想{b n }是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 证明如下:∵b n +1=a 2n +1-14=12a 2n -14=12⎝⎛⎭⎫a 2n -1+14-14 =12⎝⎛⎭⎫a 2n -1-14=12b n (n ∈N *). ∴{b n }是首项为a -14,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 (理)(2010·湖南文)给出下面的数表序列:表1 表2 表3 …1 1 3 1 3 54 4 812其中表n (n =1,2,3,…)有n 行,第1行的n 个数是1,3,5,…,2n -1,从第2行起,每行中的每个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两数之和.(1)写出表4,验证表4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等比数列,并将结论推广到表n (n ≥3)(不要求证明);(2)每个数表中最后一行都只有一个数,它们构成数列,1,4,12,…,记此数列为{b n }.求和:b 3b 1b 2+b 4b 2b 3+…+b n +2b n b n +1(n ∈N *). [解析] (1)表4为1 3 5 74 8 1212 2032它的第1,2,3,4行中的数的平均数分别是4,8,16,32,它们构成首项为4,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将这一结论推广到表n (n ≥3),即表n (n ≥3)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首项为n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简证如下(对考生不作要求)首先,表n (n ≥3)的第1行1,3,5,…,2n -1是等差数列,其平均数为1+3+…+(2n -1)n=n ;其次,若表n 的第k (1≤k ≤n -1)行a 1,a 2,…,a n -k +1是等差数列,则它的第k +1行a 1+a 2,a 2+a 3,…,a n -k +a n -k +1也是等差数列.由等差数列的性质知,表n 的第k 行中的数的平均数与第k +1行中的数的平均数分别是a 1+a n -k +12,a 1+a 2+a n -k +a n -k +12=a 1+a n -k +1.由此可知,表n (n ≥3)各行中的数都成等差数列,且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首项为n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表n 的第1行是1,3,5,…,2n -1,其平均数是1+3+5+…+(2n -1)n=n . 由(1)知,它的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首项为n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从而它的第k 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是n ·2k -1),于是,表n 中最后一行的唯一一个数为b n =n ·2n -1.因此b k +2b k b k +1=(k +2)2k +1k ·2k -1·(k +1)·2k =k +2k (k +1)·2k -2=2(k +1)-k k (k +1)·2k -2=1k ·2k -3-1(k +1)·2k -2(k =1,2,3,…,n ) 故b 3b 1b 2+b 4b 2b 3+…+b n +2b n b n +1=⎝⎛⎭⎫11×2-2-12×2-1+⎝⎛⎭⎫12×2-1-13×20+…+⎣⎡⎦⎤1n ×2n -3-1(n +1)×2n -2 =11×2-2-1(n +1)×2n -2=4-1(n +1)×2n -2. 17.(文)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m ,a m +2,a m +1(m ∈N *)成等差数列,试判断S m ,S m +2,S m +1是否成等差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 设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公比为q (a 1≠0,q ≠0),若a m ,a m +2,a m +1成等差数列,则2a m +2=a m +a m +1.∴2a 1q m +1=a 1q m -1+a 1q m .∵a 1≠0,q ≠0,∴2q 2-q -1=0.解得q =1或q =-12. 当q =1时,∵S m =ma 1,S m +1=(m +1)a 1,S m +2=(m +2)a 1,∴2S m +2≠S m +S m +1.∴当q =1时,S m ,S m +2,S m +1不成等差数列.当q =-12时,S m ,S m +2,S m +1成等差数列. 证明如下:证法1:∵(S m +S m +1)-2S m +2=(S m +S m +a m +1)-2(S m +a m +1+a m +2)=-a m +1-2a m +2=-a m +1-2qa m +1=-a m +1-2a m +1⎝⎛⎭⎫-12=0, ∴2S m +2=S m +S m +1.∴当q =-12时,S m ,S m +2,S m +1成等差数列. 证法2:∵2S m +2=2a 1⎣⎡⎦⎤1-⎝⎛⎭⎫-12m +21+12=43a 1⎣⎡⎦⎤1-⎝⎛⎭⎫-12m +2, 又S m +S m +1=a 1⎣⎡⎦⎤1-⎝⎛⎭⎫-12m 1+12+a 1⎣⎡⎦⎤1-⎝⎛⎭⎫-12m +11+12=23a 1⎣⎡⎦⎤2-⎝⎛⎭⎫-12m -⎝⎛⎭⎫-12m +1 =23a 1⎣⎡⎦⎤2-4⎝⎛⎭⎫-12m +2+2⎝⎛⎭⎫-12m +2 =43a 1⎣⎡⎦⎤1-⎝⎛⎭⎫-12m +2, ∴2S m +2=S m +S m +1.∴当q =-12时,S m ,S m +2,S m +1成等差数列. (理)已知函数f (x )对任意的实数x 、y 都有f (x +y )=f (x )+f (y )-1,且当x >0时,f (x )>1.(1)求证:函数f (x )在R 上是增函数;(2)若关于x 的不等式f (x 2-ax +5a )<2的解集为{x |-3<x <2},求f (2010)的值;(3)在(2)的条件下,设a n =|f (n )-14|(n ∈N *),若数列{a n }从第k 项开始的连续20项之和等于102,求k 的值.[解析] (1)证明:设x 1>x 2,则x 1-x 2>0,从而f (x 1-x 2)>1,即f (x 1-x 2)-1>0. f (x 1)=f [x 2+(x 1-x 2)]=f (x 2)+f (x 1-x 2)-1>f (x 2),故f (x )在R 上是增函数.(2)设f (b )=2,于是不等式化为f (x 2-ax +5a )<f (b ).则x 2-ax +5a <b ,即x 2-ax +5a -b <0.∵不等式f (x 2-ax +5a )<2的解集为{x |-3<x <2}.∴方程x 2-ax +5a -b =0的两根为-3和2,于是⎩⎪⎨⎪⎧ -3+2=a -3×2=5a -b ,解得⎩⎪⎨⎪⎧a =-1b =1,∴f (1)=2. 在已知等式中令x =n ,y =1得,f (n +1)-f (n )=1.所以{f (n )}是首项为2,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f (n )=2+(n -1)×1=n +1,故f (2010)=2011.(3)a k =|f (k )-14|=|(k +1)-14|=|k -13|.设从第k 项开始的连续20项之和为T k ,则T k =a k +a k +1+…+a k +19.当k ≥13时,a k =|k -13|=k -13,T k ≥T 13=0+1+2+3+…+19=190>102.当k <13时,a k =|k -13|=13-k .T k =(13-k )+(12-k )+…+1+0+1+…+(k +6)=k 2-7k +112.令k 2-7k +112=102,解得k =2或k =5.[点评] 当k ≥13时,a k =|k -13|=k -13,令T k =20(k -13)+20×192×1=102,无正整数解,故k ≥13时,T k 不可能取值为102.。

推理与证明复习课

推理与证明复习课

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3 10、已知 sin 30 sin 90 sin 150 2 3 2 2 2 sin 5 sin 65 sin 125 2 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
2 2 2
命题,并给出相应得证明。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8.在下列表格中,每格填上一个数字后,使每一行 成等差数列,每一列成等比数列,则a+b+c的值是( 1 2
A
)
0.5
1 a
b
c (A) 1 (B) 2 (C) 3 (D) 4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2 9、已知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为 Sn , a1 , 满足 3 1 Sn 2 an ( n 2), 计算 S1 , S2 , S3 , S4 , 并猜想 Sn 的 Sn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4、计算机中常用的十六进制是逢16进1的计数制, 采用数字0~9和字母A~F共16个计数符号,这些符号 与十进制的数字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十六进制 1 十进制 十进制 1 十六进制 9 2 2 A 3 3 B 4 4 C 5 5 D 6 6 7 7 E 8 8 F
9
10
11
12
13
2、有这样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有些有理数是真分 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真分数”结论显然是错 误的,是因为 ( C )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0 1 2 3 2004 4 10 0 10 0 10 2 10 3、在十进制中 那么在5进制中2004折合成十进制为 ( B ) A.29 B. 254 C. 602 D. 2004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复习

2013-2014高二理科数学期末复习(推理与证明)

2013-2014高二理科数学期末复习(推理与证明)

2013-2014高二理科数学期末复习(推理与证明)考向一 归纳推理【例1】(1) 观察下列等式: 1=1,1+2=3,1+2+3=6,1+2+3+4=10,1+2+3+4+5=15, 13=1,13+23=9,13+23+33=36,13+23+33+43=100,13+23+33+43+53=225.可以推测:13+23+33+…+n 3=________(n ∈N *,用含有n 的代数式表示).解析 第二列等式的右端分别是1×1,3×3,6×6,10×10,15×15,∵1,3,6,10,15,…第n 项a n ,与第n -1项a n -1(n ≥2)的差为:a n -a n -1=n ,∴a 2-a 1=2,a 3-a 2=3,a 4-a 3=4,…,a n -a n -1=n ,各式相加得,a n =a 1+2+3+…+n ,其中a 1=1,∴a n =1+2+3+…+n ,即a n =n (n +1)2,∴a 2n =14n 2(n +1)2.答案 14n 2(n +1)2【训练1】1.观察下列等式:13+23=32,13+23+33=62,13+23+33+43=102,…,根据上述规律,第五个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3+23=32=(1+2)2,13+23+33=62=(1+2+3)2,13+23+33+43=102=(1+2+3+4)2,则13+23+…+n 3=(1+2+…+n )2=⎣⎡⎦⎤n (n +1)22,故第五个等式即为当n =6时,13+23+33+43+53+63=⎝⎛⎭⎫6×722=212.答案 13+23+33+43+53+63=2122. 观察下列各式:a +b =1,a 2+b 2=3,a 3+b 3=4,a 4+b 4=7,a 5+b 5=11,…,则a 10+b 10=________. 解析 法一 由a +b =1,a 2+b 2=3得ab =-1,代入后三个等式中符合,则a 10+b 10=(a 5+b 5)2-2a 5b 5=123.法二 令a n =a n +b n ,则a 1=1,a 2=3,a 3=4,a 4=7,…得a n +2=a n +a n +1,从而a 6=18,a 7=29,a 8=47,a 9=76,a 10=123. 答案 1233. 观察下列不等式1+122<32,1+122+132<53,1+122+132+142<74,……照此规律,第五个不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 先观察左边,第一个不等式为2项相加,第二个不等式为3项相加,第三个不等式为4项相加,则第五个不等式应为6项相加,右边分子为分母的2倍减1,分母即为所对应项数,故应填1+122+132+142+152+162<116. 答案 1+122+132+142+152+162<1164. 观察(x 2)′=2x ,(x 4)′=4x 3,(cos x )′=-sin x ,由归纳推理可得: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f (-x )=f (x ),记g (x )为f (x )的导函数,则g (-x )=________.解析 归纳类比,得偶函数f (x )的导函数g (x )是奇函数,从而有g (-x )=-g (x ). 答案 -g (x )5. 将正奇数排列如图形式,其中第i 行第j 个数表示a ij (i ∈N *,j ∈N *),例如a 32=9,若a ij =2 009,则i +j =________.解析 根据正奇数排列的正三角图表知,2 009是第1 005个奇数,应排在i 行(其中i ∈N *),则1+2+3+…+(i -1)=i (i -1)2<1 005①,且1+2+3+…+i =i (i +1)2>1 005②;验证i =45时,①②式成立,所以i =45;第45行第1个奇数是2×44×452+1=1 981,而1 981+2(j -1)=2 009,∴j =15;所以,2 009在第45行第15个数,则i +j =60; 答案 606. 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①sin 2 13°+cos 2 17°-sin 13°cos 17°;②sin 2 15°+cos 2 15°-sin 15°cos 15°; ③sin 2 18°+cos 2 12°-sin 18°cos 12°;④sin 2 (-18°)+cos 2 48°-sin(-18°)cos 48°; ⑤sin 2(-25°)+cos 2 55°-sin(-25°)cos 55°. (1)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2)根据(1)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为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解 法一(1)选择②式,计算如下:sin 215°+cos 215°-sin 15°cos 15°=1-12sin 30°=1-14=34.(2)三角恒等式为sin 2α+cos 2(30°-α)-sin αcos(30°-α)=34.证明如下:sin 2α+cos 2(30°-α)-sin αcos(30°-α)=sin 2α+(cos 30°cos α+sin 30°sin α)2-sin α(cos 30°cos α+sin 30°sin α)=sin 2α+34cos 2α+32sin αcos α+14sin 2α-32sin αcos α-12sin 2α=34sin 2α+34cos 2α=34.考向二 类比推理【例2】 (1)在平面几何里,有“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内切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为S△ABC=12(a +b +c )r ”,拓展到空间,类比上述结论,“若四面体ABCD 的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内切球的半径为r ,则四面体的体积为________”.解析 三角形的面积类比为四面体的体积,三角形的边长类比为四面体四个面的面积,内切圆半径类比为内切球的半径.二维图形中12类比为三维图形中的13,得V 四面体ABCD =13(S 1+S 2+S 3+S 4)r .答案 V 四面体ABCD =13(S 1+S 2+S 3+S 4)r(2) 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S 4,S 8-S 4,S 12-S 8,S 16-S 12成等差数列.类比以上结论有:设等比数列{b n }的前n 项积为T n ,则T 4,________,________,T 16T 12成等比数列.1 3 5 7 9 11 13 15 17 19…[审题与转化] 第一步:观察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S n 的特点.[规范解答] 第二步:由等差数列“S 4,S 8-S 4,S 12-S 8,S 16-S 12”中的“差”,类比到等比数列中的“商”.故可得T 4,T 8T 4,T 12T 8,T 16T 12成等比数列.[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类比推理是以比较为基础的,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的某些特殊属性的比较,而做出有关另一个特殊属性的结论,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利用这类推理所得到的结论需要进行严格的证明.[方法总结] (1)类比是从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推测正在研究的事物的属性,是以旧有的认识为基础,类比出新的结果;(2)类比是从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另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3)类比的结果是猜测性的,不一定可靠,但它却有发现的功能. 【训练2】1. 记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利用倒序求和的方法,可将S n 表示成首项a 1、末项a n 与项数n 的一个关系式,即公式S n =n (a 1+a n )2;类似地,记等比数列{b n }的前n 项积为T n ,且b n >0(n ∈N *),试类比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可将T n 表示成首项b 1、末项b n 与项数n 的一个关系式,即公式T n =________. 解析 利用等比数列性质,即若m +n =p +q ,则b m ·b n =b p ·b q , 得T 2n =(b 1b 2…b n )·(b n b n -1…b 2b 1)=(b 1b n )n ,即T n =(b 1b n )n 2. 答案 (b 1b n )n 22.在平面上,若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1∶4;类似地,在空间内,若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________.解析 由正方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棱长的立方之比可得.答案 1∶83.给出下列三个类比结论.①(ab )n =a n b n 与(a +b )n 类比,则有(a +b )n =a n +b n ;②log a (xy )=log a x +log a y 与sin(α+β)类比,则有sin(α+β)=sin αsin β;③(a +b )2=a 2+2ab +b 2与(a +b )2类比,则有(a +b )2=a 2+2a ·b +b 2. 其中结论正确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③4. 在共有2 013项的等差数列{a n }中,有等式(a 1+a 3+…+a 2 013)-(a 2+a 4+…+a 2 012)=a 1 007成立;类比上述性质,在共有2 011项的等比数列{b n }中,相应的有等式________成立.解析 将等式中加、减换成乘除可得b 1·b 3·b 5·…·b 2 011b 2·b 4·b 6·…·b 2 010=b 1 006.答案 b 1·b 3·b 5·…·b 2 011b 2·b 4·b 6·…·b 2 010=b 1 0065. 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公差为d ,前n 项的和为S n ,则数列⎩⎨⎧⎭⎬⎫S n n 为等差数列,且通项为S nn =a 1+(n-1)·d 2.类似地,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b n }的首项为b 1,公比为q ,前n 项的积为T n ,则数列{nT n }为等比数列,通项为________.解析 由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运算类比,可得n T n =b 1(q )n -1.答案 n T n =b 1(q )n -16. 如果函数f (x )在区间D 上是“凸函数”,则对于区间D 内任意的x 1,x 2,…,x n ,有f (x 1)+f (x 2)+…+f (x n )n≤f ⎝⎛⎭⎫x 1+x 2+…+x n n 成立.已知函数y =sin x 在区间[0,π]上是“凸函数”,则在△ABC 中,sin A +sinB +sinC 的最大值是________.解析 由凸函数定义,知sin A +sin B +sin C ≤3sin ⎝⎛⎭⎫A +B +C 3=323. 答案 32 37.圆x 2+y 2=r 2在点(x 0,y 0)处的切线方程为x 0x +y 0y =r 2,类似地,可以求得椭圆x 28+y 22=1在(2,1)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解析 由类比结构可知,相应的切线方程为:x 0x 8+y 0y2=1,代入点坐标,所求切线方程为:x 4+y 2=1. 答案 x 4+y2=17. 命题p :已知椭圆x 2a 2+y 2b 2=1(a >b >0),F 1,F 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过点F 2作∠F 1PF 2的外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M ,则OM 的长为定值.类比此命题,在双曲线中也有命题q :已知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F 1,F 2是双曲线的两个焦点,P 为双曲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F 2作∠F 1PF 2的________的垂线,垂足为M ,则OM 的长为定值.解析 对于椭圆,延长F 2M 与F 1P 的延长线交于Q .由对称性知,M 为F 2Q 的中点,且PF 2=PQ ,从而OM ∥F 1Q 且OM =12F 1Q .而F 1Q =F 1P +PQ =F 1P +PF 2=2a ,所以OM =a .对于双曲线,过点F 2作∠F 1PF 2内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M ,类比可得OM =a . 答案 内角平分线[方法总结] 归纳推理可以通过多求几项找规律.类比推理,从类比对象划分,主要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其中等差数列中的加、减、乘、除运算与等比数列中的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对应.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类比,其中平面几何中的点、线、面、长度、面积等,与立体几何中的线、面、体、面积、体积等对应.椭圆与双曲线的类比,其中椭圆与双曲线中有“互余”关系. 考向三 演绎推理【例3】 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为S n ,已知a 1=1,a n +1=n +2n S n(n ∈N +),证明:(1)数列⎩⎨⎧⎭⎬⎫S n n 是等比数列; (2)S n +1=4a n .证明 (1)∵a n +1=S n +1-S n ,a n +1=n +2n S n,∴(n +2)S n =n (S n +1-S n ),即nS n +1=2(n +1)S n . ∴S n +1n +1=2·S nn ,(小前提)故⎩⎨⎧⎭⎬⎫S n n 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结论) (大前提是等比数列的定义,这里省略了)(2)由(1)可知S n +1n +1=4·S n -1n -1(n ≥2),∴S n +1=4(n +1)·S n -1n -1=4·n -1+2n -1·S n -1=4a n (n ≥2)(小前提)又a 2=3S 1=3,S 2=a 1+a 2=1+3=4=4a 1,(小前提) ∴对于任意正整数n ,都有S n +1=4a n (结论)(第(2)问的大前提是第(1)问的结论以及题中的已知条件)[方法总结]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一般形式是三段论,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应当首先明确什么是大前提和小前提,如果前提是显然的,则可以省略.考向四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1.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 边形的对角线为12n (n -3)条时,第一步检验第一个值n 0 等于________.解析 边数最少的凸n 边形是三角形. 答案 32.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12+13+…+12n -1<f (n )(n ≥2,n ∈N *)的过程,由n =k 到n =k +1时,左边增加了________项.解析 1+12+13+…+12k +1-1-1+12+13+…+12k -1=12k +12k +1+…+12k +1-1,共增加了2k 项.答案2k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 +a 2+…+a n +1=1-a n +21-a(a ≠1)”在验证n =1时,左端计算所得的项为________. 答案 1+a +a 24.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 有关,若n =k (k ∈N *)时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当n =k +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n =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以推得下列成立的说法是________.①n =6时该命题不成立;②n =6时该命题成立;③n =4时该命题不成立;④n =4时该命题成立. 解析 法一 由n =k (k ∈N *)成立,可推得当n =k +1时该命题也成立.因而若n =4成立,必有n =5成立.现知n =5不成立,所以n =4一定不成立.法二 其逆否命题“若当n =k +1时该命题不成立,则当n =k 时也不成立”为真,故“n =5时不成立”⇒“n =4时不成立”.答案 ③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n +1+1n +2+…+1n +n >1324的过程中,由n =k 推导n =k +1时,不等式的左边增加的式子是________. 解析 不等式的左边增加的式子是12k +1+12k +2-1k +1=1(2k +1)(2k +2),故填1(2k +1)(2k +2). 答案 1(2k +1)(2k +2)【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2×3×4+…+n ×(n +1)×(n +2)=n (n +1)(n +2)(n +3)4.(n ∈N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2×3=6,右边=1×2×3×44=6=左边,所以等式成立.(2)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1×2×3+2×3×4+…+k ×(k +1)×(k +2)=k (k +1)(k +2)(k +3)4.则当n =k +1时,左边=1×2×3+2×3×4+…+k ×(k +1)×(k +2)+(k +1)(k +2)(k +3) =k (k +1)(k +2)(k +3)4+(k +1)(k +2)(k +3)=(k +1)(k +2)(k +3)⎝⎛⎭⎫k 4+1=(k +1)(k +2)(k +3)(k +4)4 =(k +1)(k +1+1)(k +1+2)(k +1+3)4所以n =k +1时,等式成立.由(1)(2)可知,原等式对于任意的n ∈N *成立.【训练】 1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2n =a 2n -1+1a n -1(n ≥2),a n ≥12n 13.求证:1a 1+1a 2+…+1a n ≤4(n +1)23-1.证明 由题得a 2n +1=a 2n +1a n ,即a 2n +1-a 2n =1a n ,于是有1a 1+1a 2+…+1a n =a 2n +1-a 21=a 2n +1-1. 要证明1a 1+1a 2+…+1a n ≤4(n +1)23-1,只需证明a n ≤2n 13.下面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a 1=1,12<a 1<2,则当n =1时,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12k 13≤a k ≤2k 13成立,则当n =k +1时,a 2k +1=a 2k +1a k ≤4k 23+112k 13=4k 23+2k 13,只要证明4k 23+2k 13≤4(k +1)23,只需2k +1≤2k 13(k +1)23,只需(2k +1)3≤8k (k +1)2,化简后恒成立,于是a k +1≤2(k +1)13,所以1a 1+1a 2+…+1a n ≤4(n +1)23-1.2.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方程x 2-a n x -a n =0有一根为S n -1,n =1,2,3,…. (1)求a 1,a 2;(2)猜想数列{S n }的通项公式,并给出严格的证明.解 (1)当n =1时,x 2-a 1x -a 1=0有一根为S 1-1=a 1-1,于是(a 1-1)2-a 1(a 1-1)-a 1=0,解得a 1=12.当n =2时,x 2-a 2x -a 2=0有一根为S 2-1=a 2-12,于是⎝⎛⎭⎫a 2-122-a 2⎝⎛⎭⎫a 2-12-a 2=0,解得a 2=16. (2)由题设(S n -1)2-a n (S n -1)-a n =0,即S 2n -2S n +1-a n S n =0. 当n ≥2时,a n =S n -S n -1,代入上式得S n -1S n -2S n +1=0.① 由(1)得S 1=a 1=12,S 2=a 1+a 2=12+16=23.由①可得S 3=34.由此猜想S n =nn +1,n =1,2,3,….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结论. (ⅰ)n =1时已知结论成立.(ⅱ)假设n =k (k ∈N *)时结论成立,即S k =kk +1,当n =k +1时,由①得S k +1=12-S k ,即S k +1=k +1k +2,故n =k +1时结论也成立. 综上,由(ⅰ)、(ⅱ)可知S n =nn +1对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 [方法总结] 归纳、猜想、证明属于探索性问题的一种,一般经过计算、观察、归纳,然后猜想出结论,再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由于“猜想”是“证明”的前提和“对象”,因此要务必保持猜想的正确性,同时要注意数学归纳法步骤的书写.3. 在数列{a n }、{b n }中,a 1=2,b 1=4,且a n ,b n ,a n +1成等差数列,b n ,a n +1,b n +1成等比数列(n ∈N *).(1)求a 2,a 3,a 4及b 2,b 3,b 4,由此猜测{a n },{b n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2)证明:1a 1+b 1+1a 2+b 2+…+1a n +b n <512.(1)解 由条件得2b n =a n +a n +1,a 2n +1=b n b n +1.由此可得a 2=6,b 2=9,a 3=12,b 3=16,a 4=20,b 4=25. 猜测a n =n (n +1),b n =(n +1)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且k ∈N *)时,结论成立,即a k =k (k +1),b k =(k +1)2,那么当n =k +1时,a k +1=2b k -a k =2(k +1)2-k (k +1)=(k +1)(k +2),b k +1=a 2k +1b k=(k +2)2,所以当n =k +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可知a n =n (n +1),b n =(n +1)2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2)证明1a1+b1=16<512. n≥2时,由(1)知a n+b n=(n+1)(2n+1)>2(n+1)n.故1a1+b1+1a2+b2+…+1a n+b n<16+12⎣⎡⎦⎤12×3+13×4+…+1n(n+1)=16+12⎝⎛⎭⎫12-13+13-14+…+1n-1n+1=16+12⎝⎛⎭⎫12-1n+1<16+14=512.综上,原不等式成立.。

推理与证明复习(导学案)

推理与证明复习(导学案)

宁陕中学导学案(数学)高二级 班 姓名 年 月 日《推理与证明》复习学习目标:1、能对推理与证明的各种方法进行梳理,建立知识网络,把握整体结构。

2、能比较数学证明的几种基本方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一些 数学证明。

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差异和各自所起的作用。

本章知识结构图:一、基础训练1.已知,,且,则( )A .B .C .D .2.推理:“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三角形不是平行四边形;③所以三角形不是矩形.”中的小前提是( )A .①B .②C .③D .①和②3.一同学在电脑中打出如下若干个圆:○●○○●○○○●○○○○●○○○○○●…,若依此规律继续下去,得到一系列的圆,则在前2 012个圆中共有●的个数是( )A .61B .62C .63D .644.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图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n 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的块数是 ( )A.42n + B.42n - C.24n + D.33n +5.观察下列格式:20117655,781255,156255,31255则 ===的末四位数字为( )A.3125B.5625C.0625D.81256.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2)(r r S π=,周长r r C π2)(=,若将r 看作),0(+∞上的变量,则r r ππ2)(2=',类比上述命题可得到若球的半径为r ,则 。

7.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之比为1:2,则它们的面积之比为1:4,类似的在空间中,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之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

6-63-333a =21n n n a a a ++=-26a =13a =二、典型例题例1.已知a,b 为正数,且a+b=1,求证:411≥+ba .例2.用分析法证明:5317)12(2<+.例3.若a,b ,c 均为实数,且222π+-=y x a ,322π+-=z y b ,622π+-=x z c ,求证:a,b,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零.三、巩固训练1.将下面平面几何中的概念类比到立体几何中,会得到什么结果?将下表填充完整。

高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推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推理与证明

第23课时 推理与证明一、基础练习:1、设平面内有n 条直线(n ≥3),其中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任意三条直线不过同一点,f(n)表示这n 条直线交点的个数,则f(4)=_________;当n>4时,f(n)=___________(用n 表示)2、由图(1)有面积关系:''''PA B PAB S PA PB S PA PB∆∆=⋅,则由图(2)有体积关系:'''P A B C P ABCV V --=__________3、用反证法证明“形如4k+3(k ∈N*)的数不能化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时,开始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应写成___________。

4、凡自然数是整数,4是自然数,所以4是整数。

以上三段论推理A 、正确B 、推理形式不正确C 、两个“自然数”概念不一致D 、“两个整数”概念不一致5、如图所示,面积为S 的平面凸四边形的第i 条边的边长记为a i (i=1,2,3,4),此四边形内任一点P 到i 条边的距离记为h i (i=1,2,3,4),若31241234a a a a k ====,则412()i i S ih k ==∑,类比以上性质,体积为V 的三棱锥的第i 个面的面积记为S i =(i=1,2,3,4),此三棱锥内任一点Q到第i 个面的距离记为H i (i=1,2,3,4),若31241234S S S S K ====,则41()i i iH =∑=__________ 二、例题析解 例1:设有椭圆221259x y +=,F 1,F 2是其两个焦点,点M 在椭圆上。

(1)若∠F 1MF 2=90°,求△F 1MF 2的面积。

(2)若∠F 1MF 2=60°,△F 1MF 2的面积是多少?若∠F 1MF 2=45°,△F 1MF 2的面积又是多少?(3)观察以上计算结果,你能看出随∠F 1MF 2的变化,△F 1MF 2的面积将怎样变化吗?试证明你的结论。

四川省高考数学备考复习(文科)专题十四:推理与证明

四川省高考数学备考复习(文科)专题十四:推理与证明

四川省高考数学备考复习(文科)专题十四:推理与证明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1. (2分)如图所示,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个金属片,按下列规则,把金属片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

(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金属片;(2)在每次移动过程中,每根针上较大的金属片不能放在较小的金属片上面。

若将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需要移动的次数记为,则=()A . 33B . 31C . 17D . 152. (2分)设a、b、c都是正数,则三个数()A . 都大于2B . 都小于2C . 至少有一个大于2D .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3. (2分) (2020高一下·上海期末) 德国数学家科拉茨1937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猜想:任给一个正整数n,如果n是偶数,就将它减半(即 );如果n是奇数,则将它乘3加1(即 ),不断重复这样的运算,经过有限步后,一定可以得到1.对于科拉茨猜想,目前谁也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现在请你研究:如果对正整数n(首项)按照上述规则施行变换后的第6项为1(注:1可以多次出现),则n的所有不同值的个数为()A . 3B . 4C . 5D . 324. (2分)函数的图像可由函数的图像()A . 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B . 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C . 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D . 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5. (2分)(2020·淮北模拟) 2020年高校招生实施强基计划,其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36所大学首批试点强基计划某中学积极应对,高考前进行了一次模拟笔试,甲、乙、丙、丁四人参加,按比例设定入围线,成绩公布前四人分别做猜测如下:甲猜测:我不会入围,丙一定入围;乙猜测:入围者必在甲、丙、丁三人中丙猜测:乙和丁中有一人入围;丁猜测:甲的猜测是对的成绩公布后,四人中恰有两人预测正确,且恰有两人入围,则入围的同学是()A . 甲和丙B . 乙和丁C . 甲和丁D . 乙和丙6. (2分) (2019高二下·安徽月考) 某次测试中有4道选择题,每题1分,每道题在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下表是甲、乙、丙三名同学每道题填涂的答案和这4道题的得分:1234得分甲C A B A3乙C C B C2丙B B B A1则甲同学答错的题目的题号是()A . 1B . 2C . 3D . 47. (2分) (2020高二下·成都月考) 甲、乙、丙三名同学中只有一人考了满分,当他们被问到谁考了满分时,回答如下:甲说:丙没有考满分;乙说:是我考的;丙说:甲说的是真话.事实证明:在这三名同学中,只有一人说的是假话,那么得满分的同学是()A . 甲B . 乙C . 丙D . 甲或乙8. (2分) (2019高二上·辽宁月考) 下面四个判断中,正确的是()A . 式子,当时为1B . 式子,当时为C . 式子,当时为D . 设,则9. (2分) (2019高二下·东莞期中) 现有命题“ ,”,不知真假。

高三理科数学一轮总复习第十四章 推理与证明

高三理科数学一轮总复习第十四章 推理与证明

第十四章推理与证明高考导航学归纳法的基知识网络14.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典例精析题型一运用归纳推理发现一般性结论【例1】通过观察下列等式,猜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并证明结论的真假.sin215°+sin275°+sin2135°=3 2;sin230°+sin290°+sin2150°=3 2;sin245°+sin2105°+sin2165°=3 2;sin260°+sin2120°+sin2180°=3 2.【解析】猜想:sin2(α-60°)+sin2α+sin2(α+60°)=3 2.左边=(sin αcos 60°-cos αsin 60°)2+sin2α+(sin αcos 60°+cos αsin 60°)2=32(sin2α+cos2α)=32=右边.【点拨】先猜后证是一种常见题型;归纳推理的一些常见形式:一是“具有共同特征型”,二是“递推型”,三是“循环型”(周期性).【变式训练1】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斜边上的高为h,则有a+b <c+h成立,某同学通过类比得到如下四个结论:①a2+b2>c2+h2;②a3+b3<c3+h3;③a4+b4<c4+h4;④a5+b5>c5+h5.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进一步类比得到的一般结论是.【解析】②③;a n+b n<c n+h n(n∈N*).题型二运用类比推理拓展新知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析】本题由已知的前两组类比可得到如下信息:①平面中的三角形与空间中的三棱锥是类比对象;②三角形各边的边长与三棱锥各面的面积是类比对象;③三角形边上的高与三棱锥面上的高是类比对象;④三角形的面积与三棱锥的体积是类比对象;⑤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二分之一”与三棱锥的体积公式中的“三分之一”是类比对象.由以上分析可知:故第三行空格应填:三棱锥的体积等于其内切球半径与三棱锥表面积的乘积的三分之一.本题结论可以用等体积法,将三棱锥分割成四个小的三棱锥去证明,此处从略.【点拨】类比推理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类比对象.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结论等,可以类比到立体几何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一般平面中的一些元素与空间中的一些元素的类比列表如下:【变式训练2】面积为S i ,此四边形内任一点P 到第i 条边的距离为h i (i =1,2,3,4),(1)若a 11=a 22=a 33=a 44=k ,则∑=41i i ih = ;(2)类比以上性质,体积为V 的三棱锥的第i 个面的面积记为S i (i =1,2,3,4),此三棱锥内任一点Q 到第i 个面的距离记为H i (i =1,2,3,4),若S 11=S 22=S 33=S 44=K ,则∑=41i iiH = .【解析】2S k ;3VK.题型三 运用“三段论”进行演绎推理【例3】已知函数f (x )=ln ax -x -ax(a ≠0).(1)求此函数的单调区间及最值;(2)求证:对于任意正整数n ,均有1+12+13+…+1n ≥ln e nn !.【解析】(1)由题意f ′(x )=x -ax 2.当a >0时,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此时函数在(0,a )上是减函数,在(a ,+∞)上是增函数, f min (x )=f (a )=ln a 2,无最大值.当a <0时,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此时函数在(-∞,a )上是减函数,在(a,0)上是增函数, f min (x )=f (a )=ln a 2,无最大值.(2)取a =1,由(1)知,f (x )=ln x -x -1x≥f (1)=0,故1x ≥1-ln x =ln e x, 取x =1,2,3,…,n ,则1+12+13+…+1n ≥ln e +ln e 2+…+ln e n =ln e nn !.【点拨】演绎推理是推理证明的主要途径,而“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在高考中以证明题出现的频率较大.【变式训练3】已知函数f (x )=e g (x ),g (x )=kx -1x +1(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1)若对任意的x >0,都有f (x )<x +1,求满足条件的最大整数k 的值; (2)求证:ln(1+1×2)+ln(1+2×3)+…+ln[1+n (n +1)]>2n -3(n ∈N *). 【解析】(1)由条件得到f (1)<2⇒11-2e +x x <2⇒k <2ln 2+1<3,猜测最大整数k =2,现在证明11-2e +x x <x +1对任意x >0恒成立:11-2e +x x <x +1等价于2-3x +1<ln(x +1)⇔ln(x +1)+3x +1>2,设h (x )=ln(x +1)+3x +1,则h ′(x )=1x +1-3(x +1)2=x -2(x +1)2.故x ∈(0,2)时,h ′(x )<0,当x ∈(2,+∞)时,h ′(x )>0. 所以对任意的x >0都有h (x )≥h (2)=ln 3+1>2,即11-2e +x x <x +1对任意x >0恒成立,所以整数k 的最大值为2.(2)由(1)得到不等式2-3x +1<ln(x +1),所以ln[1+k (k +1)]>2-3k (k +1)+1>2-3k (k +1),ln(1+1×2)+ln(1+2×3)+…+ln[1+n (n +1)]>(2-31×2)+(2-32×3)+…+[2-3n (n +1)]=2n -3[11×2+12×3+…+1n (n +1)]=2n -3+3n +1>2n -3,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总结提高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两种基本的思维推理方式.尽管合情推理(归纳、类比)得到的结论未必正确,但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具有猜想和发现新结论、探索和提供证明的新思路的重要作用,特别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由熟悉的、已知的知识领域运用归纳、类比思维获取发现和创造的灵感去探索陌生的、未知的知识领域.演绎推理是数学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担负着判断命题真假的重要使命.如果说合情推理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只需有感而发;那么演绎推理则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求言必有据.在近几年高考中一道合情推理的试题往往会成为一套高考试题的特色与亮点,以彰显数学思维的魅力.其中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的归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平面与空间、圆锥曲线与圆、杨辉三角等的类比的考查频率较大.而演绎推理的考查则可以渗透到每一道试题中.14.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典例精析题型一 运用综合法证明【例1】设a >0,b >0,a +b =1,求证:1a +1b +1ab≥8.【证明】因为a +b =1,所以1a +1b +1ab =a +b a +a +b b +a +b ab =1+b a +1+a b +a +b ab ≥2+baa b ∙+a +b (a +b 2)2=2+2+4=8,当且仅当a =b =12时等号成立.【点拨】在用综合法证明命题时,必须首先找到正确的出发点,也就是能想到从哪里起步,我们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广泛地联想已知条件所具备的各种性质,逐层推进,从已知逐渐引出结论.【变式训练1】设a ,b ,c >0,求证:a 2b +b 2c +c 2a≥a +b +c .【证明】因为a ,b ,c >0,根据基本不等式, 有a 2b +b ≥2a ,b 2c +c ≥2b ,c 2a+a ≥2c . 三式相加:a 2b +b 2c +c2a+a +b +c ≥2(a +b +c ).即a 2b +b 2c +c2a ≥a +b +c . 题型二 运用分析法证明【例2】设a 、b 、c 为任意三角形三边长,I =a +b +c ,S =ab +bc +ca .求证:I 2<4S . 【证明】由I 2=(a +b +c )2=a 2+b 2+c 2+2(ab +bc +ac )=a 2+b 2+c 2+2S , 故要证I 2<4S ,只需证a 2+b 2+c 2+2S <4S ,即a 2+b 2+c 2<2S . 欲证上式,只需证a 2+b 2+c 2-2ab -2bc -2ca <0, 即证(a 2-ab -ac )+(b 2-bc -ba )+(c 2-ca -cb )<0, 只需证三括号中的式子均为负值即可, 即证a 2<ab +ac ,b 2<bc +ba ,c 2<ca +cb , 即a <b +c ,b <a +c ,c <a +b ,显然成立,因为三角形任意一边小于其他两边之和. 故I 2<4S .【点拨】(1)应用分析法易于找到思路的起始点,可探求解题途径.(2)应用分析法证明问题时要注意:严格按分析法的语言表达;下一步是上一步的充分条件.【变式训练2】已知a >0,求证:a 2+1a 2-2≥a +1a-2.【证明】要证a 2+1a 2-2≥a +1a -2,只要证a 2+1a 2+2≥a +1a+ 2.因为a >0,故只要证(a 2+1a 2+2)2≥(a +1a+2)2,即a 2+1a 2+4a 2+1a 2+4≥a 2+2+1a 2+22(a +1a)+2,从而只要证2a 2+1a 2≥2(a +1a ),只要证4(a 2+1a 2)≥2(a 2+2+1a 2),即a 2+1a2≥2,而该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题型三 运用反证法证明【例3】 若x ,y 都是正实数,且x +y >2.求证:1+x y <2或1+yx<2中至少有一个成立.【证明】假设1+x y <2和1+y x <2都不成立.则1+x y ≥2,1+yx ≥2同时成立.因为x >0且y >0,所以1+x ≥2y 且1+y ≥2x ,两式相加得2+x +y ≥2x +2y ,所以x +y ≤2,这与已知条件x +y >2相矛盾.因此1+x y <2与1+y x<2中至少有一个成立.【点拨】一般以下题型用反证法:①当“结论”的反面比“结论”本身更简单、更具体、更明确;②否定命题,唯一性命题,存在性命题,“至多”“至少”型命题;③有的肯定形式命题,由于已知或结论涉及到无限个元素,用直接证明形式比较困难因而往往采用反证法.【变式训练3】已知下列三个方程:x 2+4ax -4a +3=0;x 2+(a -1)x +a 2=0;x 2+2ax -2a =0,若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析】假设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 ⎪⎪⎩⎪⎪⎨⎧----+--<0.)2(4)(2<0,4)1(<0,)34(4)4(2222a a a a a a由(4a )2-4(-4a +3)<0,得4a 2+4a -3<0,即-32<a <12;由(a -1)2-4a 2<0,得(a +1)(3a -1)>0,即a <-1或a >13;由(2a )2-4(-2a )<0,得a (a +2)<0,即-2<a <0.以上三部分取交集得M ={a |-32<a <-1},则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R M ,即{a |a ≤-32或a ≥-1}.总结提高分析法与综合法各有其优缺点: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比较容易寻求解题思路,但叙述繁琐;综合法叙述简洁,但常常思路阻塞.因此在实际解题时,需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先用分析法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简洁地叙述解题过程.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原命题“p ⇒q ”与逆否命题“⌝q ⇒⌝p ”是等价的,而反证法是相当于由“⌝q ”推出“⌝p ”成立,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正确.因此在运用反证法的证明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条件“⌝q ”的推理作用.综合法与分析法在新课标中第一次成为独立的显性的课题,预测可能有显性的相关考试命题.反证法证明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与已知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公式事实矛盾等.14.3 数学归纳法典例精析题型一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例1】是否存在常数a 、b 、c ,使等式12+22+32+…+n 2+(n -1)2+…+22+12=an (bn 2+c )对于一切n ∈N *都成立?若存在,求出a 、b 、c 并证明;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解析】 假设存在a 、b 、c 使12+22+32+…+n 2+(n -1)2+…+22+12=an (bn 2+c )对于一切n ∈N *都成立.当n =1时,a (b +c )=1; 当n =2时,2a (4b +c )=6; 当n =3时,3a (9b +c )=19. 解方程组⎪⎩⎪⎨⎧=+=+=+,19)9(3,3)4(,1)(c b a c b b c b a 解得⎪⎪⎩⎪⎪⎨⎧===.1,2,31c b a证明如下:当n =1时,显然成立;假设n =k (k ∈N *,k ≥1)时等式成立,即12+22+32+…+k 2+(k -1)2+…+22+12=13k (2k 2+1);则当n =k +1时,12+22+32+…+k 2+(k +1)2+k 2+(k -1)2+…+22+12=13k (2k 2+1)+(k +1)2+k 2=13k (2k 2+3k +1)+(k +1)2=13k (2k +1)(k +1)+(k +1)2=13(k +1)(2k 2+4k +3)=13(k +1)[2(k +1)2+1]. 因此存在a =13,b =2,c =1,使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点拨】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n 有关的恒等式时要弄清等式两边的项的构成规律:由n =k 到n =k +1时等式左右各如何增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式训练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N *时,11×3+13×5+…+1(2n -1)(2n +1)=n2n +1.【证明】(1)当n =1时,左边=11×3=13,右边=12×1+1=13,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有11×3+13×5+…+1(2k -1)(2k +1)=k2k +1,则当n =k +1时, 11×3+13×5+…+1(2k -1)(2k +1)+1(2k +1)(2k +3)=k 2k +1+1(2k +1)(2k +3)=k (2k +3)+1(2k +1)(2k +3)=2k 2+3k +1(2k +1)(2k +3)=k +12k +3=k +12(k +1)+1, 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n ∈N *等式都成立. 题型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例2】 已知f (n )=(2n +7)·3n +9,是否存在自然数m 使得任意的n ∈N *,都有m 整除f (n )?若存在,求出最大的m 值,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 由f (1)=36,f (2)=108,f (3)=360,猜想:f (n )能被36整除,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 =1时,结论显然成立;(2)假设当n =k (k ≥1,k ∈N *)时结论成立,即f (k )=(2k +7)·3k +9能被36整除. 则当n =k +1时,f (k +1)=(2k +9)·3k +1+9=3[(2k +7)·3k +9]+18(3k -1-1),由假设知3[(2k +7)·3k +9]能被36 整除,又3k -1-1是偶数,故18(3k -1-1)也能被36 整除.即n =k +1时结论也成立.故由(1)(2)可知,对任意正整数n 都有f (n )能被36整除. 由f (1)=36知36是整除f (n )的最大值.【点拨】 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整除性问题也可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在证明n =k +1结论也成立时,要注意“凑形”,即凑出归纳假设的形式,以便于充分利用归纳假设的条件.【变式训练2】求证:当n 为正整数时,f (n )=32n +2-8n -9能被64整除.【证明】方法一:①当n =1时,f (1)=34-8-9=64,命题显然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结论成立,即f (k )=32k +2-8k -9能被64整除.由于32(k+1)+2-8(k +1)-9=9(32k +2-8k -9)+9·8k +9·9-8(k +1)-9=9(32k +2-8k -9)+64(k +1),即f (k +1)=9f (k )+64(k +1),所以n =k +1时命题也成立.根据①②可知,对任意的n ∈N *,命题都成立.方法二:①当n =1时,f (1)=34-8-9=64,命题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f (k )=32k +2-8k -9能被64整除.由归纳假设,设32k +2-8k -9=64m (m为大于1的自然数),将32k +2=64m +8k +9代入到f (k +1)中得f (k +1)=9(64m +8k +9)-8(k +1)-9=64(9m +k +1),所以n =k +1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①②可知,对任意的n ∈N *,命题都成立.题型三 数学归纳法在函数、数列、不等式证明中的运用【例3】(2009山东)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对任意的n ∈N *,点(n ,S n )均在函数y =b x +r (b >0且b ≠1,b ,r 均为常数)的图象上.(1)求r 的值;(2)当b =2时,记b n =2(log 2a n +1)(n ∈N *),求证:对任意的n ∈N *,不等式b 1+1b 1· b 2+1b 2·…·b n +1b n>n +1成立. 【解析】(1)因为点(n ,S n )均在函数y =b x +r (b >0且b ≠1,b ,r 均为常数)的图象上, 所以S n =b n +r (b >0且b ≠1,b ,r 均为常数).当n =1时,a 1=S 1=b +r ;当n ≥2时,a n =S n -S n -1=b n +r -b n -1-r =(b -1)b n -1.又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故r =-1且公比为b . (2)当b =2时,a n =2n -1,所以b n =2(log 2a n +1)=2(log 22n -1+1)=2n (n ∈N *),所以b n +1b n =2n +12n,于是要证明的不等式为32·54·…·2n +12n>n +1对任意的n ∈N *成立.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1时,32>2显然成立.假设当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32·54·…·2k +12k >k +1.则当n =k +1时,32·54·…·2k +12k ·2k +32k +2>k +1·2k +32k +2=k +1·(2k +32k +2)2=(2k +3)24(k +1)=[2(k +1)+1]24(k +1)=4(k +1)2+4(k +1)+14(k +1)=(k +1)+1+14(k +1)>(k +1)+1,即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所以原不等式对任意n ∈N *成立.【点拨】 运用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进行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时必须要利用归纳假设的条件,并且灵活运用放缩法、基本不等式等数学方法.【变式训练3】设函数f (x )=e x -1+a x(a ∈R ).(1)若函数f (x )在x =1处有极值,且函数g (x )=f (x )+b 在(0,+∞)上有零点,求b 的最大值; (2)若f (x )在(1,2)上为单调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3)在(1)的条件下,数列{a n }中a 1=1,a n +1=f (a n )-f ′(a n ),求|a n +1-a n |的最小值.【解析】(1)f ′(x )=e x -1-a x2,又函数f (x )在x =1处有极值,所以f ′(1)=0,即a =1,经检验符合题意.g ′(x )=e x -1-1x2,当x ∈(0,1)时,g ′(x )<0,g (x )为减函数,当x =1时,g ′(x )=0,当x ∈(1,+∞)时g ′(x )>0,g (x )为增函数.所以g (x )在x =1时取得极小值g (1)=2+b ,依题意g (1)≤0,所以b ≤-2, 所以b 的最大值为-2.(2)f ′(x )=e x -1-a x2,当f (x )在(1,2)上单调递增时,e x -1-a x2≥0在[1,2]上恒成立,所以a ≤x 2e x -1,令h (x )=x 21e x ,则h ′(x )=e x -1(x 2+2x )>0在[1,2]上恒成立,即h (x )在[1,2]上单调递增,所以h (x )在[1,2]上的最小值为h (1)=1,所以a ≤1; 当f (x )在[1,2]上单调递减时,同理a ≥x 2e x -1,h (x )=x 2e x-1在[1,2]上的最大值为h (2)=4e ,所以a ≥4e.综上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a ≤1或a ≥4e.(3)由(1)得a =1,所以f (x )-f ′(x )=1x +1x 2,因此a n +1=1a n +1a 2n,a 1=1,所以a 2=2,可得0<a 2n +1<1,a 2n +2>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①当n =1时,a 3=34,a 4=289,结论成立;②设n =k ,k ∈N *时结论成立,即0<a 2k +1<1,a 2k +2>2,则n =k +1时,a 2k +3=1a 2k +2+1a 22k +2<12+12=1,所以0<a 2k +3<1,a 2k +4=1a 2k +3+1a 22k +3>1+1=2.所以n =k +1时结论也成立,根据①②可得0<a 2n +1<1,a 2n +2>2恒成立,所以|a n +1-a n |≥a 2-a 1=2-1=1,即|a n +1-a n |的最小值为1.总结提高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常用方法,它是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推理,其大前提是皮亚诺公理(即归纳公理):设M 是正整数集合的子集,且具有如下性质: ①1∈M ;②若k ∈M ,则k +1∈M ,那么必有M =N *成立.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两个步骤体现了递推的数学思想,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通过对两个命题的证明替代了无限多次的验证,实现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比较注重于对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本质的考查,如“归纳、猜想、证明”是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而涉及的知识内容也是很广泛的,可覆盖代数命题、三角恒等式、不等式、数列、几何命题、整除性命题等.其难点往往在第二步,关键是“凑形”以便运用归纳假设的条件.。

期中专题复习推理与证明(理)

期中专题复习推理与证明(理)

楚水实验学校高二 数学(理)学科导学案期中专题复习推理与证明执笔:张应武 审核:邹勇泉姓名 学号 组别 ※知识梳理1.合情推理: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2.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 ; .3.直接证明的两种方法: 和 .4. 间接证明的常用方法是 .一般步骤是: ; ; .5. 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 . ※练习检测1.已知数列{}n a 中,11=a ,2≥n 时,121-+=-n a a n n ,依次计算2a ,3a ,4a 后,猜想n a 的表达式为 .2.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010=a ,则有),19(*192121N n n a a a a a a n n ∈<+++=+++- 成立.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n b 中,若19=b ,则存在的等式为 .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已知a ,b 为实数,则方程022=-+b ax x 至少有一个实数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4.平面上有n 条直线,其中任意两条都相交,任意三条不共点,这些直线把平面分成)(n f 个区域,则=)1(f ,=)2(f ,=)3(f ,+=+)()1(n f n f . 认真填写我的疑惑单例1.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12100+是奇数,所以12100+不能被2整除,其演绎推理的“三段论”的形式为 .例2.证明:Z y x ∈,,若22y x -为奇数,则y x -也为奇数.例3.已知R b a m ∈>,,0,求证:m mb a m mb a ++≤⎪⎭⎫ ⎝⎛++11222.例4.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满足2=+n n S a .(1)求1a ,2a ,3a ,4a ;(2)猜想n a 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点拨提炼※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推理与证明期中复习课时作业高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_1.“∵AC ,BD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互相垂直且平分.”补充以上推理的大前提是 .2.用反证法证明“若b a ≥,则33b a ≥”假设的内容是 .3.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1:4.类似地,在空间内,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 .4.设0,0>>b a 且4≤+b a ,则在下列结论中:①211≥ab ;②2≥ab ;③111≥+ba ;④411≤+b a ,一定成立的是 .(填序号) 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N b a ∈,,ab 能被3整除,那么b a ,中至少有一个能被3整除”时,假设应为 .6.设函数)0(2)(>+=x x x x f ,设)()(1x f x f =,),1))((()(*1N n n x f f x f n n ∈>=-,(1)求)2(3f = ,(2)猜想)2(f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7.已知0>>b a ,0<<d c ,0<e ,求证:>.8.已知)1(2)(>-+=a x a x f x ,用反证法证明方程0)(=x f 没有负数根.。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49---推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49---推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推理与证明考点要求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掌握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并能运用“三段论”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绎推理.3.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4.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知识梳理1.合情推理类型定义特点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由特殊到特殊2.演绎推理(1)定义: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3.直接证明(1)综合法①定义: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②框图表示:P⇒Q1―→Q1⇒Q2―→Q2⇒Q3―→…―→Q n⇒Q(其中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③思维过程:由因导果.(2)分析法①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②框图表示:Q⇐P1―→P1⇐P2―→P2⇐P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其中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③思维过程:执果索因.4.间接证明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2)“所有3的倍数都是9的倍数,某数m是3的倍数,则m一定是9的倍数”,这是三段论推理,但其结论是错误的.(√)(3)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4)用反证法证明结论“a>b”时,应假设“a<b”.(×)教材改编题1.已知在数列{a n}中,a1=1,当n≥2时,a n=a n-1+2n-1,依次计算a2,a3,a4后,猜想a n的表达式是()A.a n=3n-1B.a n=4n-3C.a n=n2D.a n=3n-1答案C解析a2=a1+3=4,a3=a2+5=9,a4=a3+7=16,a1=12,a2=22,a3=32,a4=42,猜想a=n2.n2.给出下列命题:“①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③正方形是矩形”,按照三段论证明,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以上都不对答案C解析“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大前提,“正方形是矩形”是小前提,“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结论.所以②③⇒①.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则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作的假设是()A.方程x3+ax+b=0没有实根B.方程x3+ax+b=0至多有一个实根C.方程x3+ax+b=0至多有两个实根D.方程x3+ax+b=0恰好有两个实根答案A解析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反面是方程x3+ax+b=0没有实根.题型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命题点1归纳推理例1如图,第1个图形由正三角形扩展而成,共12个顶点.第n个图形由正n+2边形扩展而来,其中n∈N*,则第n个图形的顶点个数是()A.(2n+1)(2n+2) B.3(2n+2)C.2n(5n+1) D.(n+2)(n+3)答案D解析由已知中的图形可以得到:当n=1时,图形的顶点个数为12=3×4,当n=2时,图形的顶点个数为20=4×5,当n=3时,图形的顶点个数为30=5×6,当n=4时,图形的顶点个数为42=6×7,……由此可以推断,第n个图形的顶点个数为(n+2)(n+3).命题点2类比推理例2(2022·铜仁质检)在△ABC中,BC⊥AC,AC=a,BC=b,则△ABC的外接圆的半径r=a2+b22,将此结论类比推广到空间中可得:在四面体P-ABC中,PA,PB,PC两两垂直,PA=a,PB=b,PC=c,则四面体P-ABC的外接球的半径R=________.答案a2+b2+c22解析可以类比得到:在四面体P-ABC中,PA,PB,PC两两垂直,PA=a,PB=b,PC=c,四面体P-ABC的外接球的半径R=a2+b2+c22.下面进行证明:可将图形补成以PA,PB,PC为邻边的长方体,则四面体P-ABC的外接球即为长方体的外接球,所以半径R=a2+b2+c22.命题点3演绎推理例3下面是小明同学利用三段论模式给出的一个推理过程:①若{a n}是等比数列,则{a n +a n+1}是等比数列(大前提),②若b n=(-1)n,则数列{b n}是等比数列(小前提),③所以数列{b n+b n+1}是等比数列(结论),以上推理()A.结论正确B.大前提不正确C.小前提不正确D.全不正确答案B解析大前提错误:当a n=(-1)n时,an+a n+1=0,此时{a n+a n+1}不是等比数列;小前提正确:∵b n=(-1)n,∴bnbn-1=(-1)n(-1)n-1=-1(n≥2,n∈N*)为常数,∴数列{b n}是首项为-1,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结论错误:b n+b n+1=(-1)n+(-1)n+1=0,故数列{b n+b n+1}不是等比数列.教师备选1.观察下列各式:72=49,73=343,74=2401,…,则72023的末两位数字为() A.01 B.43 C.07 D.49答案B解析∵72=49,73=343,74=2401,75=16807,76=117649,78=823543,…,∴7n(n≥2,n∈N*)的末两位数字具备周期性,且周期为4,∵2023=4×505+3,∴72023和73的末两位数字相同,故72023的末两位数字为43.2.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a n=a1+a2+…+a19-n(n<19且n∈N*)成立,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b n}中,若b11=1,则有()A.b1·b2·…·b n=b1·b2·…·b19-n(n<19且n∈N*)B.b1·b2·…·b n=b1·b2·…·b21-n(n<21且n∈N*)C.b1+b2+…+b n=b1+b2+…+b19-n(n<19且n∈N*)D.b1+b2+…+b n=b1+b2+…+b21-n(n<21且n∈N*)答案B解析在等差数列{a n}中,若s+t=p+q(s,t,p,q∈N*),则a s+a t=a p+a q,若a m=0,则a n+1+a n+2+…+a2m-2-n+a2m-1-n=0,所以a1+a2+…+a n=a1+a2+…+a2m-1-n成立,当m=10时,a1+a2+…+a n=a1+a2+…+a19-n(n<19且n∈N*)成立,在等比数列{b n}中,若s+t=p+q(s,t,p,q∈N*),则b s b t=b p b q,若b m=1,则b n+1b n+2·…·b2m-2-n b2m-1-n=1,所以b1b2·…·b n=b1b2·…·b2m-1-n成立,当m=11时,b1b2·…·b n=b1b2·…·b21-n(n<21且n∈N*)成立.3.“对数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f(x)=log2|x|是对数函数,因此f(x)=log2|x|是非奇非偶函数”,以上推理()A.结论正确B.大前提错误C.小前提错误D.推理形式错误答案C解析本命题的小前提是f(x)=log2|x|是对数函数,但是这个小前提是错误的,因为f(x)=log2|x|不是对数函数,它是一个复合函数,只有形如y=log a x(a>0且a≠1)的才是对数函数.故选C.思维升华(1)归纳推理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①与数字有关的等式的推理.观察数字特点,找出等式左右两侧的规律及符号.②与式子有关的推理.观察每个式子的特点,注意纵向对比,找到规律.③与图形变化有关的推理.合理利用特殊图形归纳推理出结论,并用赋值检验法验证其真伪性.(2)类比推理常见的情形有:平面与空间类比;低维与高维类比;等差与等比数列类比;运算类比;数的运算与向量运算类比;圆锥曲线间的类比等.跟踪训练1(1)(2022·南昌模拟)已知x>0,不等式x+1x≥2,x+4x2≥3,x+27x3≥4,…,可推广为x+ax n≥n+1,则a的值为()A.n2 B.n n C.2n D.22n-2答案B解析由题意,当分母的指数为1时,分子为11=1;当分母的指数为2时,分子为22=4;当分母的指数为3时,分子为33=27;据此归纳可得x+ax n≥n+1中,a的值为n n.(2)类比是学习探索中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只要将等差数列的一个关系式中的运算“+”改为“×”,“-”改为“÷”,正整数改为正整数指数幂,相应地就可以得到与等比数列的一个形式相同的关系式,反之也成立.在等差数列{a n}中有a n-k+a n+k=2a n(n>k),借助类比,在等比数列{b n}中有________.答案b n-k b n+k=b2n(n>k)解析由题设描述,将左式加改乘,则相当于a n-k+a n+k改写为b n-k b n+k;将右式正整数2改为指数,则相当于2a n改写为b2n,∴等比数列{b n}中有b n-k b n+k=b2n(n>k).(3)(2022·银川模拟)一道四个选项的选择题,赵、钱、孙、李各选了一个选项,且选的恰好各不相同.赵说:“我选的是A.”钱说:“我选的是B,C,D之一.”孙说:“我选的是C.”李说:“我选的是D.”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则说假话的人可能是________.答案孙、李解析赵不可能说谎,否则由于钱不选A,则孙和李之一选A,出现两人说谎.钱不可能说谎,否则与赵同时说谎;所以可能的情况是赵、钱、孙、李选择的分别为(A,C,B,D)或(A,D,C,B),所以说假话的人可能是孙、李.题型二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命题点1综合法例4设a ,b ,c 均为正数,且a +b +c =1,证明: (1)ab +bc +ca ≤13;(2)a 2b +b 2c +c 2a≥1.证明(1)由a 2+b 2≥2ab ,b 2+c 2≥2bc ,c 2+a 2≥2ca ,得a 2+b 2+c 2≥ab +bc +ca . 由题设得(a +b +c )2=1,即a 2+b 2+c 2+2ab +2bc +2ca =1, 所以3(ab +bc +ca )≤1, 即ab +bc +ca ≤13,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2)因为a 2b +b ≥2a ,b 2c +c ≥2b ,c 2a +a ≥2c ,当且仅当“a 2=b 2=c 2”时等号成立,故a 2b +b 2c +c 2a +(a +b +c )≥2(a +b +c ), 则a 2b +b 2c +c 2a ≥a +b +c . 所以a 2b +b 2c +c 2a ≥1.命题点2分析法例5用分析法证明:当x ≥0,y ≥0时,2y ≥x +2y -x . 证明要证不等式成立,只需证x +2y ≥x +2y 成立, 即证(x +2y )2≥(x +2y )2成立, 即证x +2y +22xy ≥x +2y 成立, 即证2xy ≥0成立,因为x ≥0,y ≥0,所以2xy ≥0,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命题点3反证法例6已知非零实数a ,b ,c 两两不相等.证明:三个一元二次方程ax 2+2bx +c =0,bx 2+2cx +a =0,cx 2+2ax +b =0不可能都只有一个实根. 证明假设三个方程都只有一个实根,则⎩⎨⎧b 2-ac =0,①c 2-ab =0,②a 2-bc =0.③①+②+③,得a 2+b 2+c 2-ab -bc -ca =0, ④ ④化为(a -b )2+(b -c )2+(c -a )2=0. ⑤ 于是a =b =c ,这与已知条件相矛盾. 因此,所给三个方程不可能都只有一个实根. 教师备选(2022·贵州质检)请在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中选择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 (1)如果a >0,b >0,则lg a +b 2≥lg a +lg b 2;(2)22-7>10-3.解(1)方法一(综合法)因为a >0,b >0,所以a+b2≥ab,所以lg a+b2≥lg ab.因为lg ab=12lg(ab)=12(lg a+lg b),所以lg a+b2≥lg a+lg b2.方法二(分析法)要证lg a+b2≥lg a+lg b2,即证lg a+b2≥12lg(ab)=lg ab,即证a+b2≥ab,由a>0,b>0,上式显然成立,则原不等式成立.(2)方法一(分析法)要证22-7>10-3,即证22+3>10+7,即证(22+3)2>(10+7)2.即证17+122>17+270,即证122>270,即证62>70.因为(62)2=72>(70)2=70,所以62>70成立.由上述分析可知22-7>10-3成立.方法二(综合法)由22-7=122+7,且10-3=110+3,由22<10,7<3,可得22+7<10+3,可得122+7>110+3,即22-7>10-3成立.思维升华(1)综合法证题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法从要证结论入手,证明一些复杂问题,可采用两头凑的方法.(2)反证法适用于不好直接证明的问题,应用反证法证明时必须先否定结论.跟踪训练2(1)已知a>0,b>0,求证:a+b2≥2aba+b;(2)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a>0,b>0,c>0.证明(1)∵a>0,b>0,要证a+b2≥2aba+b,只要证(a+b)2≥4ab,只要证(a+b)2-4ab≥0,即证a2-2ab+b2≥0,而a2-2ab+b2=(a-b)2≥0恒成立,故a+b2≥2aba+b成立.(2)假设a,b,c不全是正数,即至少有一个不是正数,不妨先设a≤0,下面分a=0和a<0两种情况讨论,如果a=0,则abc=0与abc>0矛盾,所以a=0不可能,如果a<0,那么由abc>0可得,bc<0,又因为a+b+c>0,所以b+c>-a>0,于是ab+bc+ca=a(b+c )+bc <0,这和已知ab +bc +ca >0相矛盾,因此,a <0也不可能,综上所述,a >0,同理可证b >0,c >0,所以原命题成立.课时精练1.指数函数都是增函数(大前提),函数y =⎝ ⎛⎭⎪⎫1e x 是指数函数(小前提),所以函数y =⎝ ⎛⎭⎪⎫1e x是增函数(结论).上述推理错误的原因是() A .小前提不正确B .大前提不正确 C .推理形式不正确D .大、小前提都不正确 答案B解析大前提错误.因为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在a >1时是增函数,而在0<a <1时为减函数.2.(2022·大庆联考)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a 2+b 2+c 2+d 2=0,则a ,b ,c ,d 都为0”.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A .假设a ,b ,c ,d 都不为0 B .假设a ,b ,c ,d 至多有一个为0 C .假设a ,b ,c ,d 不都为0 D .假设a ,b ,c ,d 至少有两个为0 答案C解析需假设a ,b ,c ,d 不都为0.3.若一个带分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乘以分数部分的算术平方根,则称该带分数为“穿墙数”,例如223=223.若一个“穿墙数”的整数部分等于log 28,则分数部分等于()A.37B.49C.38D.716 答案C解析因为log 28=3,所以可设这个“穿墙数”为3+nm,则3+n m =3n m, 等式两边平方得3+n m =9nm, 即n m =38. 4.下面几种推理是合情推理的是() ①由圆的性质类比出球的有关性质;②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③某次考试张军成绩是100分,由此推出全班同学成绩都是100分;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内角和是360°,五边形内角和是540°,归纳出n 边形内角和是(n -2)·180°.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答案C解析①为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正确;②④为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正确;③不符合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定义,错误.5.(2022·普宁模拟)有一个游戏,将标有数字1,2,3,4的四张卡片分别随机发给甲、乙、丙、丁4个人,每人一张,并请这4个人在看自己的卡片之前进行预测:甲说:乙或丙拿到标有3的卡片;乙说:甲或丙拿到标有2的卡片;丙说:标有1的卡片在甲手中;丁说:甲拿到标有3的卡片.结果显示:甲、乙、丙、丁4个人的预测都不正确,那么丁拿到卡片上的数字为() A.1B.2C.3D.4答案C解析乙、丙、丁所说为假⇒甲拿4,甲、乙所说为假⇒丙拿1,甲所说为假⇒乙拿2,故甲、乙、丙、丁4个人拿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依次为4,2,1,3.6.观察下列数的特点:1,2,2,3,3,3,4,4,4,4,…,则第2023项是()A.61B.62C.63D.64答案D解析由规律可得,数字相同的数的个数依次为1,2,3,4,…,n.由n(n+1)2≤2023,得n≤63,且n∈N*,当n=63时,共有63×642=2016项,则第2017项至第2080项均为64,即第2023项是64.7.观察下列各式:已知a+b=1,a2+b2=3,a3+b3=4,a4+b4=7,a5+b5=11,…,则归纳猜测a7+b7=________.答案29解析观察发现,1+3=4,3+4=7,4+7=11,又7+11=18,11+18=29,∴a7+b7=29.8.若三角形内切圆半径为r,三边长为a,b,c,则三角形的面积S=12(a+b+c)r,利用类比思想:若四面体内切球半径为R,四个面的面积为S1,S2,S3,S4,则四面体的体积V=________.答案13R(S1+S2+S3+S4)解析设四面体的内切球的球心为O,则球心O到四个面的距离都是R,所以四面体的体积等于以O为顶点,分别以四个面为底面的4个三棱锥体积的和.9.选用恰当的证明方法,证明下列不等式.(1)证明:6+7>22+5;(2)设a,b,c都是正数,求证:bca+acb+abc≥a+b+c.证明(1)要证6+7>22+5,只需证明(6+7)2>(22+5)2,即证明242>240,也就是证明42>40,式子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2)2⎝ ⎛⎭⎪⎫bc a +ac b +ab c =⎝ ⎛⎭⎪⎫bc a +ac b +⎝ ⎛⎭⎪⎫bc a +ab c +⎝ ⎛⎭⎪⎫ac b +ab c≥2abc 2ab +2acb 2ac +2bca 2bc=2c +2b +2a , 所以bc a +ac b +abc≥a +b +c ,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 10.若x ,y 都是正实数,且x +y >2,求证:1+xy <2与1+yx<2中至少有一个成立.解假设1+x y <2和1+y x<2都不成立,即1+x y ≥2和1+yx≥2同时成立.∵x >0且y >0, ∴1+x ≥2y,1+y ≥2x .两式相加得2+x +y ≥2x +2y ,即x +y ≤2. 此与已知条件x +y >2相矛盾, ∴1+x y <2和1+y x<2中至少有一个成立.11.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割圆术有:“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其体现的是一种无限与有限的转化过程,比如在2+2+2+…中“…”即代表无限次重复,但原式却是个定值x ,这可以通过方程2+x =x 确定x =2,类比上述解决方法,则正数1+11+11+…等于()A.1+32B.1+52C.-1+52D.-1+32答案B解析依题意1+1x=x,其中x为正数,即x2-x-1=0,解得x=1+52(负根舍去).12.大于1的正整数m的三次幂可“分裂”成若干个连续奇数的和,如23=3+5,33=7+9+11,43=13+15+17+19,…,若m3分裂后,其中有一个奇数是103,则m的值是() A.9 B.10 C.11 D.12答案B解析因为底数为2的分裂成2个奇数,底数为3的分裂成3个奇数,底数为4的分裂成4个奇数,所以m3有m个奇数,则从底数是2到底数是m一共有2+3+4+…+m=(2+m)(m-1)2个奇数,又2n+1=103时,有n=51,则奇数103是从3开始的第52个奇数,因为(9+2)(9-1)2=44,(10+2)(10-1)2=54,所以第52个奇数是底数为10的数的立方分裂的奇数的其中一个,即m=10.13.在正整数数列中,由1开始依次按如下规则取它的项:第一次取1;第二次取2个连续偶数2,4;第三次取3个连续奇数5,7,9;第四次取4个连续偶数10,12,14,16;第五次取5个连续奇数17,19,21,23,25,按此规律取下去,得到一个子数列1,2,4,5,7,9,10,12,14,16,17,19,…,则在这个子数列中第2022个数是()A.3976 B.3978 C.3980 D.3982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得,奇数次取奇数个数,偶数次取偶数个数,前n次共取了1+2+3+…+n=n(n+1)2个数,且第n次取的最后一个数为n2,当n=63时,63×(63+1)2=2016,即前63次共取了2016个数,第63次取的数都为奇数,并且最后一个数为632=3969,即第2016个数为3969,所以当n=64时,依次取3970,3972,3974,3976,3978,3980,…,所以第2022个数是3980.14.(2022·平顶山模拟)某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实行机动车限行政策,每辆机动车每周一到周五都要限行一天,周六和周日不限行.某公司有A,B,C,D,E五辆车,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已知E车周四限行,B车昨天限行,从今天算起,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E车明天可以上路,由此可推测出今天是星期________.答案四解析由题意,A,C只能在每周前三天限行,又昨天B限行,E车明天可以上路,因此今天不能是一周的前3天,因此今天是周四.这样周一、周二A,C限行,周三B限行,周四E限行,周五D限行.满足题意.15.已知a ,b ,c ∈R ,若b a ·c a >1且b a +c a≥-2,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A .a ,b ,c 同号B .b ,c 同号,a 与它们异号C .a ,c 同号,b 与它们异号D .b ,c 同号,a 与b ,c 的符号关系不确定答案A 解析由b a ·c a >1知b a 与c a 同号,若b a >0且c a >0,不等式b a +c a ≥-2显然成立,若b a <0且c a<0,则-b a >0,-c a >0,⎝ ⎛⎭⎪⎫-b a +⎝ ⎛⎭⎪⎫-c a ≥2⎝ ⎛⎭⎪⎫-b a ·⎝ ⎛⎭⎪⎫-c a >2,即b a +c a <-2,这与b a +c a ≥-2矛盾,故b a >0且c a >0,即a ,b ,c 同号.16.已知α,β为锐角,求证:1cos 2α+1sin 2αsin 2βcos 2β≥9. 解要证1cos 2α+1sin 2αsin 2βcos 2β≥9, 只需证1cos 2α+4sin 2αsin 22β≥9,① 考虑到sin 22β≤1,可知4sin 2αsin 22β≥4sin 2α, 因而要证①应先证1cos 2α+4sin 2α≥9, 即证sin 2α+cos 2αcos 2α+4(sin 2α+cos 2α)sin 2α≥9,又sin2α+cos2αcos2α+4(sin2α+cos2α)sin2α=sin2αcos2α+4cos2αsin2α+5≥9,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高三数学复习第六章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

高三数学复习第六章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
数学(6省专版)
演 练 知 能 检 测
第一节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归纳· 知识整合]
回 扣 主 干 知 识
突 破 热 点 题 型
1.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法则 设a,b∈R,则 a-b>0 (1)a>b⇔ ; a-b=0 (2)a=b⇔ ; a-b<0 (3)a<b⇔ .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 对称性 传递性 可加性 性质内容 a>b⇔_____ b<a a>b,b>c⇒______ a>c 注意 ⇔ ⇒ ⇔
[例3] 个结论: (1)(2012· 湖南高考)设a>b>1,c<0,给出下列三
提 升 学 科 素 养
突 破 热 点 题 型
c c ①a>b;②ac<bc;③logb(a-c)>loga(b-c).
其中所有的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
演 练 知 能 检 测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数学(6省专版)
=(x-1)2+1>0, ∴3x2-x+1>2x2+x-1.
演 练 知 能 检 测
数学(6省专版)
第一节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回 扣 主 干 知 识
aa-b aabb a-b b-a a-b 1 a-b (2)abba=a b =a b =b . aa-b a ∵当a>b,即a-b>0,b>1时,b >1,
第一节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c d (2)已知三个不等式:ab>0,bc-ad>0, a - b >0(其中a,
回 扣 主 干 知 识
b,c,d均为实数),用其中两个不等式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 不等式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可组成的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

高考数学备考推理与证明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备考推理与证明复习教案

推理与证明【最新考纲透析】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数学归纳法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核心要点突破】要点考向1:合情推理考情聚焦:1.合情推理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的能力,在高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呈现方式金榜经,属中档题。

考向链接: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进行归纳时,要先根据已知的部分个体,把它们适当变形,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归纳出一般结论;2.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两类类似的对象之间的推理,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个性质,则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在进行类比时,要充分考虑已知对象性质的推理过程,然后类比推导类比对象的性质。

例1:(2010·福建高考文科·T16)观察下列等式:① cos2a=22cos a -1;② cos4a=84cos a - 82cos a + 1; ③ cos6a=326cos a - 484cos a + 182cos a - 1;④ cos8a=1288cos a - 2566cos a + 1604cos a - 322cos a + 1;⑤ cos10a= m 10cos a - 12808cos a + 11206cos a + n 4cos a + p 2cos a - 1.可以推测,m – n + p =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对系数进行猜测求解.【思路点拨】根据归纳推理可得.【规范解答】观察得:式子中所有项的系数和为1,m 12801120n p 11∴-+++-=,m n p 162∴++=,又9p 10550,m 2512=⨯===,n 400∴=-,m n p 962∴-+=.【答案】962.要点考向2:演绎推理考情聚焦:1.近几年高考,证明题逐渐升温,而其证明主要是通过演绎推理来进行的;2.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呈现,属中、高档题。

数学一轮复习:推理与证明(苏教版)

数学一轮复习:推理与证明(苏教版)

3 αcos β= .也可直接写 4 2α+cos2(α+30°)+sin αcos(α+30°)= 3 . 成:sin 4 1 cos 2α 1 cos(2α 60)
β=30°+α,sin2α+cos2β+sin
4
证明:左边=
2 2 = 1 cos 2α 1 cos2αcos 60 sin 2αsin 60 + 2 2 sin α(cos α· cos 30°-sin αsin 30°)
b a ab 224 8 ab 2 a b ( ) 2 1 当且仅当a=b= 时“=”成立. 2 22
题型二
类比推理
【例2】类比实数的加法和向量的加法,列出它们相似的运算性质.
分析 实数的加法所具有的性质,如结合律、交换律等,都可以
和向量加以比较. 解 (1)两实数相加后,结果是一个实数,两向量相加后,结 果仍是向量; (2)从运算律的角度考虑,它们都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即a+b=b+a,a+b=b+a, (a+b)+c=a+(b+c),(a+b)+c=a+(b+c); (3)从逆运算的角度考虑,二者都有逆运算,即减法运算,即 a+x=0与a+x=0都有惟一解,x=-a与x=-a;
解析: 由题意知: 2 x 2 1 1 1 2 f(x)+f(1-x)= x 1x x x2 2 2 2 2 2 2 2 2 2 ≨f(-5)+…+f(0)+…+f(6)=[f(-5)+f(6)]+[f(-4)+f(5)]+[f(3)+f(4)]+[f(-2)+f(3)]+[f(-1)+f(2)]+[f(0)+f(1)]=6 2 3 .2 2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模块复习课 第二课 推理与证明 (共50张PPT)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模块复习课 第二课 推理与证明 (共50张PPT)

【解析】选B.球心到各面的距离相等,且到各顶点距离 也相等,所以位置是各正三角形的中心.
【补偿训练】根据下列5个图形及相应点的个数的 变化规律,试猜想第n个图中有________个点.
【解析】观察图形中点的分布变化规律,发现第1个图 形只有一个中心点,第2个图形除中心点外还有两边,每 边一个点,第3个图形除中心点外还有三边,每边两个 点,…,以此类推,第n个图形除中心点外有n边,每边有 (n-1)个点,故第n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n(n-1)+1,即n2n+1. 答案:n2-n+1
即证2abcd≤b2c2+a2d2, 即证0≤(bc-ad)2. 因为a,b,c,d∈R, 所以上式恒成立, 故原不等式成立.综合①②知,命题得证,
方法二(综合法):因为 (a2+b2)(c2+d2)=a2c2+a2d2+b2c2+b2d2 =(a2c2+2abcd+b2d2)+(b2c2-2bcad+a2d2) =(ac+bd)2+(bc-ad)2 ≥(ac+bd)2,2

【解析】(1)选B.P=log112+log113+log114+log115 =log11120,1=log1111<log11120<log11121=2,即1<P<2. (2)方法一(分析法):①当ac+bd≤0时,显然成立. ②当ac+bd>0时,欲证原不等式成立, 只需证(ac+bd)2≤(a2+b2)(c2+d2). 即证a2c2+2abcd+b2d2≤a2c2+a2d2+b2c2+b2d2.

专题07 推理与证明(4月)(期中复习热点题型)(理)(原卷版)

专题07 推理与证明(4月)(期中复习热点题型)(理)(原卷版)

专题07 推理与证明一、单选题 1.已知26=22464+--,53=25434+--,71=27414+--,102=210424-+---,依照以上各式的规律,得到一般性的等式为 A .8=24(8)4n n n n -+--- B .1(1)5=2(1)4(1)4n n n n +++++-+-C .4=24(1)4n n n n ++-+- D .15=2(1)4(5)4n n n n ++++-+-2.有一个三段论推理:“等比数列中没有等于0的项,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所以0n a ≠”,这个推理 A .大前提错误 B .小前提错误 C .推理形式错误D .是正确的3.在用反证法证明“已知x ,y ∈R ,且0x y +<,则x ,y 中至多有一个大于0”时,假设应为A .x ,y 都小于0B .x ,y 至少有一个大于0C .x ,y 都大于0D .x ,y 至少有一个小于04<A .22< B .22<C .22<D .(22<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4nn n ≥≥时,第二步应假设A .2n k =≥时,22k k ≥B .3n k =≥时,22k k ≥C .4n k =≥时,22k k ≥D .5n k =≥时,22k k ≥6.某学习小组有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有一位同学没有及格,当其他同学问及他们四人时,甲说:“没及格的在甲、丙、丁三人中”;乙说:“是丙没及格”;丙说:“是甲或乙没及格”;丁说:“乙说的是正确的”.已知四人中有且只有两人的说法是正确的,则由此可推断未及格的同学是 A .甲 B .乙 C .丙D .丁7.下列三句话按“三段论”模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cos y x =(x ∈R )是三角函数:②三角函数是周期函数;③cos y x =(x ∈R )是周期函数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②③①D .③②①8.根据下列图案中圆圈的排列规律,第2008个图案的组成情况是A .其中包括了100320081⨯+个○B .其中包括了100320081⨯+个●C .其中包括了10042008⨯个○D .其中包括了10032008⨯个●9.“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使用的纪年方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两者按干支顺序相配,组成了干支纪年法,其相配顺序为甲子、乙丑、丙寅、……、癸酉、甲戌、己亥、丙子、……、癸未、甲申、乙酉、丙戌、……、癸巳、……,共得到60个组合,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已知1894年是“干支纪年法”中的甲午年,那么2021年是“干支纪年法”中的 A .庚子年 B .辛丑年 C .己亥年D .戊戌年10.如图所示,4个小动物换座位,开始时鼠,猴,兔,猫分别坐1,2,3,4号座位,如果第1次前后排动物互换座位,第2次左右列动物互换座位,第3次前后排动物互换座位,…,这样交替进行下去,那么第2014次互换座位后,小兔坐在号座位上.A .1B .2C .3D .411.将正奇数按如图所示规律排列,则第31行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351715131191921232527172931A .1915B .1917C .1919D .192112.某电视综艺节目中,设置了如下游戏环节:工作人员分别在四位嘉宾甲、乙、丙、丁的后背贴上一张数字条,数字是1或2中的一个,每人都能看到别人的号码,但看不到自己后背的号码.丁问:“你们每人看到几个1、几个2?” 甲说:“我看到三个1.”乙说:“我看到一个2和两个1.”丙说:“我看到三个2.”三个回答中,只有号码是1的嘉宾说了假话,则号码为2的嘉宾有 A .乙 B .甲、乙 C .丁D .乙、丁13.已知函数()cos sin f x x x =-,()'f x 为() f x 的导函数,定义1()()f x f x '=,[]21()()f x f x '=,…,[]()1()()n n f x f x n *+'=∈N ,经计算,1()sin cos f x x x =--,2()cos sin f x x x =-+,3()sin cos f x x x =+,…,照此规律,则2021()f x =A .cos sin x x -+B .cos sin x x -C .sin cos x x +D .sin cos x x --14.我们把平面内与直线垂直的非零向量称为直线的法向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利用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可以求出过点(2,1)A -,且法向量为(1,2)n →=-的直线(点法式)方程为1(2)2(1)0x y -⨯-+⨯+=,化简得240x y --=.类比以上方法,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经过点(1,1,2)B --,且法向量为(1,2,1)m →=-的平面的方程为 A .210x y z +++= B .210x y z ---= C .210x y z ++-=D .210x y z +--=15.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20200a =,则有等式12124039n na a a a a a -+++=+++(4039n <且n *∈N )成立,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n b 中,若20211b =,则有 A .12124041n n b b b b b b -⋅=⋅⋅⋅(4041n <且n *∈N ) B .12124040n n b b b b b b -⋅=⋅⋅⋅⋅⋅(4040n <且n *∈N )C .12124041n n b b b b b b -+++=+++(4041n <且n *∈N )D .12124040n n b b b b b b -+++=+++(4040n <且n *∈N )16.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 .如果不买体育彩票,那么就不能中大奖,因为你买了体育彩票,所以你一定能中大奖B .若命题“0x ∃∈R ,使得200230x mx m ++-<”为假命题,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2,6)C .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0n a >,公差0d >,则有4637a a a a ⋅>⋅, 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n b 中,若0n b >,公比1q >,则4857b b b b +>+D .如果m ,n 均为正实数,则lg lg m n +≥17.请阅读下列材料:若两个正实数1a ,2a ,满足22122a a +=,求证:122a a +.证明:构造函数()()2212()f x x a x a =-+-()212222x a a x =-++,因为对一切实数x ,恒有()0f x ,所以Δ0,即()2124160a a +-,所以122a a +. 根据上述证明方法,若 n 个正实数1a ,2a ,,n a ,满足222122n a a a n +++=,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A .12na a a n +++B .1222nn a a a +++C .12n a a a n +++D .122na a a n +++18.设a ,b 两个实数,能推出“a ,b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的条件是 A .a +b >1 B .a +b =2 C .ab >1D .a +b >219.实数x ,y ,0z >,4a x y =+,4b y z =+,4c z x=+,则a ,b ,c 三个数 A .都小于4 B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4 C .都大于4D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420.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推理:②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③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④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⑤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D .①⑤21.下列推理形式正确的是A .大前提:老虎是食肉者 小前提:老李是食肉者 结论:所以老李是老虎B .大前提:凡对顶角都相等 小前提:A B ∠=∠ 结论:A ∠和B 是对顶角C .大前提:白马是马 小前提:白马有四条腿 结论:马有四条腿D .大前提:所有演说家都是骗子 小前提:所有说谎者都是演说家 结论:所有说谎者都是骗子22.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不清楚自己的总分,仅打听到他们的总分在年级的位次(按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且四人总分均不相同)是2、5、7、9中的某一个,他们向数学老师打听自己总分的具体位次,由于成绩暂时不能公布,老师只能给出如下答复:“命题p :甲、丙总分的位次之和大于乙、丁总分的位次之和,命题q :丁的总分最高,命题r :四位同学中,甲的总分不是最低的,且()p q ⌝∧,()q r ⌝∨均为真命题.”据此,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甲、乙总分的位次之和一定小于丙、丁总分的位次之和B .若丁总分的位次是7,则丙总分的位次一定是5C .乙的成绩一定比其他三个都好D .丙总分的位次可能是223.已知各项均大于1的数列{}n a 满足()1 2.71828a e e =≈,{}n a 中任意相邻两项具有差为2的关系.记n a 的所有可能值构成的集合为n A ,n A 中所有元素之和为n S ,*N n ∈,下列四个结论: ①2A 为单元素集; ②6312S e =+; ③2212n n S S n --=;④若将23n A +中所有元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数列{}n b ,则{}n b 是等差数列.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D .②③④24.关于x 的方程20x ax b -+=,有下列四个命题:甲:1x =是方程的一个根;乙:4x =是方程的一个根; 丙:该方程两根之和为3;丁:该方程两根异号. 如果只有一个假命题,则假命题是. A .甲 B .乙 C .丙D .丁25.形状、节奏、声音或轨迹,这些现象都可以分解成自复制的结构.即相同的形式会按比例逐渐缩小,并无限重复下去,也就是说,在前一个形式中重复出现被缩小的相同形式,依此类推,如图所示,将图1的正三角形的各边都三等分,以每条边中间一段为边再向外做一个正三角形,去掉中间一段得到图2,称为“一次分形”;用同样的方法把图2中的每条线段重复上述操作,得到图3,称为“二次分形”;依次进行“n 次分形”,得到一个周长不小于初始三角形周长100倍的分形图,则n 最小值是(取lg30.4771,lg 20.3010≈≈)A .15B .16C .17D .18二、多选题1.16世纪时,比利时数学家罗门向全世界数学家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45次方程454341534594595364379545x x x x x x C -+-⋅⋅⋅+-+=的根如何求?”,法国数学家韦达利用三角知识成功解决了该问题,并指出当2sin C α=时,此方程的全部根为22sin(),(0,1,2,,44)45k x k πα+==⋅⋅⋅,根据以上信息可得方程4543415345945953643795450x x x x x x -+-⋅⋅⋅+-+=的根可以是A B .1-C .D .22.定义空间两个向量的一种运算||||sin a b a b a =<⊗,b >,则关于空间向量上述运算的以下结论中恒成立的有 A .a b b a ⊗=⊗ B .()()a b a b λλ=⊗⊗C .()()()a b c a c b c +=+⊗⊗⊗D .若1(a x =,1)y ,2(b x =,2)y ,则1221||a b x y x y =-⊗3.新学期到来,某大学开出了新课“烹饪选修课”,面向2020级本科生开放.该校学生小华选完内容后,其他三位同学根据小华的兴趣爱好对他选择的内容进行猜测.甲说:小华选的不是川菜干烧大虾,选的是烹制中式面食.乙说:小华选的不是烹制中式面食,选的是烹制西式点心.丙说:小华选的不是烹制中式面食,也不是家常菜青椒土豆丝.已知三人中有一个人说的全对,有一个人说的对了一半,剩下的一个人说的全不对,由此推断小华选择的内容A .可能是家常菜青椒土豆丝B .可能是川菜干烧大虾C .可能是烹制西式点心D .可能是烹制中式面食4.如图所示,某地区为了绿化环境,在区域{()|00}x y x y ≥≥,,内大面积植树造林,第1棵树在点1(01)A ,处,第2棵树在点11(1)B ,处,第3棵树在点1(10)C ,处,第4棵树在点2(20)C ,处,根据此规律按图中箭头方向每隔1个单位种1棵树,则.A .第n 棵树所在点的坐标是(440),,则1935n = B .第n 棵树所在点的坐标是(440),,则1936n = C .第2021棵树所在点的坐标是(344), D .第2021棵树所在点的坐标是(443),5.不等式()2(1)430x x x +-+>有多种解法,其中有一种方法如下,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11y x =+和2243=-+y x x 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进行求解,请类比此方法求解以下问题:设,a b Z ∈,若对任意0x ≤,都有()2(4)0--+≤ax x b 成立,则+a b 的值可以是 A .0 B .3- C .15D .2三、填空题1.观察图中5个图形的相应小圆圈的个数的变化规律,猜想第n 个图中有____________小圆圈.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51236n n n +++>++(n >1且n ∈N *),第一步要证明的不等式是____________.3.某同学准备用反证法证明如下一个问题:函数()f x 在[]0,1上有意义,且()()01f f =,如果对于不同的1x 、[]20,1x ∈,都有()()1212f x f x x x -<-,求证:()()1212f x f x -<.那么他的反设应该是____________. 4.观察下列各式:211121122C -+=, 3122211211233C C -++=, 41233331112112344C C C -+++=, 512344444111121123455C C C C -++++=, ……照此规律,当*n N ∈时,121111231nn n n C C C n ++++=+____________. 5.甲、乙、丙三位同学是否去过A ,B ,C 三个城市时,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丙多,但没去过C 城市;乙说:我去过某一个城市,但没去过B 城市;丙说:我去过的城市甲和乙都没去过.由此可以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____________.6.观察下列式子:2222221311511171,1,1,,222332344+<++<+++<根据以上式子可以猜想:2221111232021++++<_____________. 7.已知点(,ln )A a a ,(,ln )B b b 是函数ln y x =的图象上任意不同的两点,依据图象可知,线段AB 总是位于A ,B 两点之间函数图象的下方,因此有结论ln ln ln 22a b a b++<成立,运用类比思想方法可知,若点(),2aA a ,(),2bB b 是函数2xy =的图象上任意不同的两点,则类似地有结论____________成立. 8.观察下列不等式:111223++<,11113237++++<,111142315++++<,…,可归纳的一个不等式是11123++++____________n <(n *∈N 且1n >).9.已知复数z 对应的点在复平面第一象限内,甲、乙、丙、丁四人对复数z 的陈述如下(i 为虚数单位):甲:2z z +=;乙:z z -=;丙:4z z ⋅=;丁:22z z z =.在甲、乙、丙、丁四人陈述中,有且只有两个人的陈述正确,则复数z =____________.10.如图,它满足①第n 行首尾两数均为n ,②表中的递推关系类似杨辉三角,则第n 行(2n ≥)第2个数是____________.11.类比平面内正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的性质,可推出正四面体的下列哪些性质,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____________.(1)各棱长相等,同一顶点上的任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 (2)各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相邻两个面所成二面角都相等; (3)各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同一顶点上的任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12.凸n 边形有()f n 条对角线,则凸1n +边形的对角线条数(1)()f n f n +=+____________.13.2223sin 30sin 90sin 1502︒+︒+︒=,2223sin 8sin 68sin 1282︒+︒+︒=.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共同规律,请你写出一个一般性的命题____________.14.若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为r ,三边的长分别为a ,b ,c ,则三角形的面积()12S r a b c =++,根据类比思想,若四面体的内切球半径为R ,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1S 、2S 、3S 、4S ,则此四面体的体积V =____________.15.如图数表,它的第一行数由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得到,此后下一行数由前一行每两个相邻的数的和写在这两个数正中间下方得到.依次类推,则该数表中,第n 行第1个数是____________.四、双空题1.如图所示,某地区为了绿化环境,在区域{()|00}x y x y ≥≥,,内大面积植树造林,第1棵树在点1(01)A ,处,第2棵树在点11(1)B ,处,第3棵树在点1(10)C ,处,第4棵树在点2(20)C ,处,根据此规律按图中箭头方向每隔1个单位种1棵树,那么:(1)第n 棵树所在点的坐标是(440),,则n =____________; (2)第2021棵树所在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N +时,1+2+22+23+…+25n -1是31的倍数”,当n=1时,原式为___________,从k 到k+1时需增添的项是___________. 3.将正奇数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排列:13 5 79 11 13 15 1719 21 23 25 27 29 31………………………则2021在第____________行,从左向右第____________个数.4.观察下列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则第6个图中有___________个小正方形,第n 个图中有___________个小正方形.5.某种平面分形图如图所示,一级分形图是由一点出发的三条线段,长度均为1,两两夹角为120°;二级分形图是从一级分形图的每条线段的末端出发再生成两条长度为原来的13的线段,且这两条线段与原线段两两夹角为120°,…,依此规律得到n 级分形图.(1)n 级分形图中共有____________条线段; (2)n 级分形图中所有线段长度之和为____________. 五、解答题1.双曲线与椭圆有许多优美的对称性质,对于双曲线22221x y a b -=(0a >,0b >),有下列性质:若AB 是双曲线22221x y a b-=(0a >,0b >)不平行于对称轴且不过原点的弦,M 为AB 的中点,O 为坐标原点,则22OM ABb k k a⋅=为定值,椭圆22221(0)x y a b a b +=>>也有类似的性质.若AB 是椭圆22221(0)x y a b a b+=>>不平行于对称轴且不过原点的弦,M 为AB 的中点,O 为坐标原点,猜想OM AB k k ⋅的值,并证明.2.对于正整数集合12{,,,}n A a a a =(n *∈N ,3n ≥),如果去掉其中任意一个元素ia (1,2,,i n =)之后,剩余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都能分为两个交集为空集的集合,且这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之和相等,就称集合A 为“和谐集”. (1)判断集合{1,2,3,4,5}是否是“和谐集”(不必写过程); (2)求证:若集合A 是“和谐集”,则集合A 中元素个数为奇数; (3)若集合A 是“和谐集”,求集合A 中元素个数的最小值. 3.已知函()(01)1xxf x a a x =+<<-. (1)用导数法证明()f x 在(1,)+∞上为减函数; (2)用反证法证明方程()0f x =没有负数根.4.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满足1122n n na S a =+-,且0n a >. (1)求1a 、2a 、3a ;(2)猜思{}n a 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5.已知正数列{}n a 满足233312n a n =+++.(1)求1a ,2a ,3a 的值;(2)试猜想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小结优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小结优质

例.已知a、b、c 为 不相等正 数,且abc 1, 1 1 1 证 求 :a b c . a b c
a、b、c 为不相等正 证 法2 :
数,且abc 1,
1 1 1 a b c bc ca ab
1 1 1 1 1 1 1 1 1 b c c a a b . 2 2 2 a b c
2.间接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 不成立 ,经过正确的推理, 矛盾 最后得出 ,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 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综合法 例.已知a、b、c 为不相等正 数,且abc 1,
1 1 1 证 求 :a b c . a b c
06 0 6 成立.
a - 5 - a - 3 a - 2 - a 成立.
(三)反证法
例:已知a>0,b>0,且a+b>2,
1 b 1 a 求证: a , b
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分析 命题中有“至少……”“不都……”“都 不……”“没有……”“至多……”等指示性语句,在 用直接方法很难证明时,可以采用反证法.
B
O
O
D
C
例3:用三段论证明函数y=-x2+2x 在(-∞,1]上是增函数. 证明:任取x1、x2∈(-∞,1],且x+2x2) =(x2-x1)(x2+x1-2). 因为x1<x2,所以x2-x1>0; 因为x1<x2≤1,所以x2+x1-2<0. 因此,f(x1)-f(x2)<0,即f(x1)<f(x2). 于是根据“三段论”,得f(x)=-x2+2x在(-∞,1] 上是增函数.
证 法1: a、b、c 为 不相等正 数 ,且abc 1,

推理与证明期末复习学案(详解教师用)

推理与证明期末复习学案(详解教师用)

推理与证明、复数一、非常了解、考试大纲1、推理与证明(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① 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② 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③ 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①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②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数学归纳法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2、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复数的概念 ①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③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2)复数的四则运算 ①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②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二、非常考题、高考真题例1、(2012高考福建理)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1)sin 213°+cos 217°-sin13°cos17°(2)sin 215°+cos 215°-sin15°cos15°(3)sin 218°+cos 212°-sin18°cos12°(4)sin 2(-18°)+cos 248°- sin (-18°)cos48°(5)sin 2(-25°)+cos 255°- sin (-25°)cos55°Ⅰ 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Ⅱ 根据(Ⅰ)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为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解:解法一:(1)选择(2)式,计算如下:sin 215°+cos 215°-sin15°cos15°=1-12sin30° =1-14=34. (2)三角恒等式为sin 2α+cos 2(30°-α)-sin αcos(30°-a )=34. 证明如下:sin 2α+cos 2(30°-α)-sin αcos(30°-α)=sin 2α+(cos30°cos α+sin30°sin α)2-sin α(cos30°cos α+sin30°sin α)=sin 2α+34cos 2α+32sin αcos α+14sin 2α-32sin αcos α-12sin 2α =34sin 2α+34cos 2α=34. 解法二:(1)同解法一.(2)三角恒等式为sin 2α+cos 2(30°-α)-sin αcos(30°-α)=34. 证明如下:sin 2α+cos 2(30°-α)-sin αcos(30°-α)=1-cos2α2+1+cos 60°-2α2-sin α(cos30°cos α+sin30°sin α) =12-12cos2α+12+12(cos60°cos2α+sin60°sin2α)-32sin αcos α-12sin 2α =12-12cos2α+12+14cos2α+34sin2α-34sin2α-14(1-cos2α) =1-14cos2α-14+14cos2α=34.例2、(2012高考全国理12)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E 在边AB 上,点F 在边BC 上,AE =BF =73.动点P 从E 出发沿直线向F 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方向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等于入射角,当点P 第一次碰到E 时,P 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A )16 (B )14 (C )12 (D)10 【答案】B【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原理与三角形相似知识的运用。

2023年高考数学总复习:推理与证明(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数学总复习:推理与证明(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数学总复习:推理与证明一.选择题(共8小题)1.(2019春•上饶期末)观察下列等式,13+23=32,13+23+33=62,13+23+33+43=102,根据上述规律,13+23+33+43+53+63=()A.192B.202C.212D.2222.(2016春•遵义期末)下面几种推理是合情推理的是()(1)由圆的性质类比出球的有关性质;(2)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3)某次考试张军成绩是100分,由此推出全班同学成绩都是100分;(4)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内角和是360°,五边形内角和是540°,由此得凸多边形内角和是(n﹣2)•180°.A.(1)(2)B.(1)(3)C.(1)(2)(4)D.(2)(4)3.(2015•呼和浩特二模)设△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ABC的面积为S,内切圆半径为r,则,类比这个结论可知:四面体S﹣ABC的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4,内切球半径为R,四面体S﹣ABC的体积为V,则R=()A.B.C.D.4.(2019•新课标Ⅱ)在“一带一路”知识测验后,甲、乙、丙三人对成绩进行预测.甲:我的成绩比乙高.乙:丙的成绩比我和甲的都高.丙:我的成绩比乙高.成绩公布后,三人成绩互不相同且只有一个人预测正确,那么三人按成绩由高到低的次序为()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甲、丙、乙5.(2016•北京)袋中装有偶数个球,其中红球、黑球各占一半.甲、乙、丙是三个空盒.每次从袋中任意取出两个球,将其中一个球放入甲盒,如果这个球是红球,就将另一个放入乙盒,否则就放入丙盒.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袋中所有球都被放入盒中,则()A.乙盒中黑球不多于丙盒中黑球B.乙盒中红球与丙盒中黑球一样多C.乙盒中红球不多于丙盒中红球D.乙盒中黑球与丙盒中红球一样多6.(2019春•慈溪市期中)用反证法证明“已知x,y∈R,x2+y2=0,求证:x=y=0.”时,应假设()A.x≠y≠0B.x=y≠0C.x≠0且y≠0D.x≠0或y≠0 7.(2021春•辽源期末)证明不等式的最适合的方法是()A.综合法B.分析法C.间接证法D.合情推理法8.(2015•上海二模)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已知a、b∈N+,如果ab可被5整除,那么a、b 中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时,假设的内容应为()A.a、b都能被5整除B.a、b都不能被5整除C.a、b不都能被5整除D.a不能被5整除二.填空题(共4小题)9.(2014•新课标Ⅰ)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B,C三个城市时,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城市;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10.(2016•潍坊一模)观察式子,…,则可归纳出.11.(2021•凉州区校级模拟)学校艺术节对同一类的A,B,C,D四项参赛作品,只评一项一等奖,在评奖揭晓前,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这四项参赛作品预测如下:甲说:“A作品获得一等奖”;乙说:“C作品获得一等奖”丙说:“B,D两项作品未获得一等奖”丁说:“是A或D作品获得一等奖”若这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则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12.(2019春•常州期中)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用反证法研究该猜想,应假设的内容是.三.解答题(共4小题)13.(2017春•驻马店期末)设非等腰△ABC的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用分析法证明:=.14.(2019春•宁德期中)已知函数,(Ⅰ)分别求f(0)+f(1),f(﹣1)+f(2),f(﹣2)+f(3)的值;(Ⅱ)由上题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结论,并给出证明.15.(2020秋•义乌市期末)观察下列各等式:tan10°tan20°+tan20°tan60°+tan60°tan10°=1tan20°tan30°+tan30°tan40°+tan40°tan20°=1tan33°tan44°+tan44°tan13°+tan33°tan13°=1(1)尝试再写出一个相同规律的式子;(2)写出能反映以上式子一般规律的恒等式;(3)并对你写出的(2)恒等式进行证明.16.(2020秋•泉山区校级期末)在平面几何中,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P﹣ABC中的三个侧面P AB,PBC,P AC两两相互垂直,则____.”请将上述结论补充完整,并给出证明.2023年高考数学总复习:推理与证明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2019春•上饶期末)观察下列等式,13+23=32,13+23+33=62,13+23+33+43=102,根据上述规律,13+23+33+43+53+63=()A.192B.202C.212D.222【考点】归纳推理.【专题】计算题;逻辑推理.【分析】解答此类的方法是从特殊的前几个式子进行分析找出规律.观察前几个式子的变化规律,发现每一个等式左边为立方和,右边为平方的形式,且左边的底数在增加,右边的底数也在增加.从中找规律性即可.【解答】解:∵所给等式左边的底数依次分别为1,2;1,2,3;1,2,3,4;右边的底数依次分别为3,6,10,(注意:这里3+3=6,6+4=10),∴由底数内在规律可知:第五个等式左边的底数为1,2,3,4,5,6,右边的底数为10+5+6=21.又左边为立方和,右边为平方的形式,故有13+23+33+43+53+63=212.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它与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不同.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不是从个别到一般,是一个必然地得出的思维进程.属于基础题.2.(2016春•遵义期末)下面几种推理是合情推理的是()(1)由圆的性质类比出球的有关性质;(2)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3)某次考试张军成绩是100分,由此推出全班同学成绩都是100分;(4)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内角和是360°,五边形内角和是540°,由此得凸多边形内角和是(n﹣2)•180°.A.(1)(2)B.(1)(3)C.(1)(2)(4)D.(2)(4)【考点】合情推理的含义与作用.【专题】阅读型;逻辑推理.【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定义,判断一个推理过程是否是类比推理关键是看他是否符合类比推理的定义,即是否是由特殊到与它类似的另一个特殊的推理过程,类比推理的是看是否符合类比推理的定义.【解答】解:(1)为类比推理,在推理过程由圆的性质类比出球的有关性质.(2)为归纳推理,关键是看他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推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符合归纳推理的定义,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3)不是合情推理,是由个别到全体的推理过程.(4)为归纳推理故选:C.【点评】判断一个推理过程是否是归纳推理关键是看他是否符合归纳推理的定义,即是否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判断一个推理过程是否是类比推理关键是看他是否符合类比推理的定义,即是否是由特殊到与它类似的另一个特殊的推理过程.判断一个推理过程是否是演绎推理关键是看他是否符合演绎推理的定义,能否从推理过程中找出“三段论”的三个组成部分.3.(2015•呼和浩特二模)设△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ABC的面积为S,内切圆半径为r,则,类比这个结论可知:四面体S﹣ABC的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4,内切球半径为R,四面体S﹣ABC的体积为V,则R=()A.B.C.D.【考点】类比推理.【专题】探究型.【分析】根据平面与空间之间的类比推理,由点类比点或直线,由直线类比直线或平面,由内切圆类比内切球,由平面图形面积类比立体图形的体积,结合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类比求四面体的体积即可.【解答】解:设四面体的内切球的球心为O,则球心O到四个面的距离都是R,所以四面体的体积等于以O为顶点,分别以四个面为底面的4个三棱锥体积的和.则四面体的体积为∴R=故选:C.【点评】类比推理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类比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一般步骤:①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者一致性.②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或猜想).4.(2019•新课标Ⅱ)在“一带一路”知识测验后,甲、乙、丙三人对成绩进行预测.甲:我的成绩比乙高.乙:丙的成绩比我和甲的都高.丙:我的成绩比乙高.成绩公布后,三人成绩互不相同且只有一个人预测正确,那么三人按成绩由高到低的次序为()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甲、丙、乙【考点】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专题】综合题;分析法;推理和证明;逻辑推理.【分析】本题可从三人预测中互相关联的乙、丙两人的预测入手,因为只有一个人预测正确,而乙对则丙必对,丙对乙很有可能对,假设丙对乙错则会引起矛盾故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甲预测正确乙、丙错误,从而得出结果.【解答】解:由题意,可把三人的预测简写如下:甲:甲>乙.乙:丙>乙且丙>甲.丙:丙>乙.∵只有一个人预测正确,∴分析三人的预测,可知:乙、丙的预测不正确.如果乙预测正确,则丙预测正确,不符合题意.如果丙预测正确,假设甲、乙预测不正确,则有丙>乙,乙>甲,∵乙预测不正确,而丙>乙正确,∴只有丙>甲不正确,∴甲>丙,这与丙>乙,乙>甲矛盾.不符合题意.∴只有甲预测正确,乙、丙预测不正确,甲>乙,乙>丙.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合情推理,因为只有一个人预测正确,所以本题关键是要找到互相关联的两个预测入手就可找出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果.本题属基础题.5.(2016•北京)袋中装有偶数个球,其中红球、黑球各占一半.甲、乙、丙是三个空盒.每次从袋中任意取出两个球,将其中一个球放入甲盒,如果这个球是红球,就将另一个放入乙盒,否则就放入丙盒.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袋中所有球都被放入盒中,则()A.乙盒中黑球不多于丙盒中黑球B.乙盒中红球与丙盒中黑球一样多C.乙盒中红球不多于丙盒中红球D.乙盒中黑球与丙盒中红球一样多【考点】演绎推理.【专题】推理和证明.【分析】分析理解题意:乙中放红球,则甲中也肯定是放红球;往丙中放球的前提是放入甲中的不是红球,据此可以从乙中的红球个数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解答】解:取两个球共有4种情况:①红+红,则乙盒中红球数加1个;②黑+黑,则丙盒中黑球数加1个;③红+黑(红球放入甲盒中),则乙盒中黑球数加1个;④黑+红(黑球放入甲盒中),则丙盒中红球数加1个.设一共有球2a个,则a个红球,a个黑球,甲中球的总个数为a,其中红球x个,黑球y 个,x+y=a.则乙中有x个球,其中k个红球,j个黑球,k+j=x;丙中有y个球,其中1个红球,i个黑球,i+l=y;黑球总数a=y+i+j,又x+y=a,故x=i+j由于x=k+j,所以可得i=k,即乙中的红球等于丙中的黑球.故选:B.法二:若袋中有两个球,则红球、黑球各一个,若红球放在甲盒,则黑球放在乙盒,丙盒中没有球,此时乙盒中黑球多于丙盒中黑球,乙盒中黑球比丙盒中红球多,故可排除A,D;若袋中有四个球,则红球、黑球各两个,若取出两个红球,则红球一个放在甲盒,余下一个放在乙盒,再取出余下的两个黑球,一个放在甲盒,则余下一个放在丙盒,所以甲盒中一红一黑,乙盒中一个红球,丙盒中一个黑球,此时乙盒中红球比丙盒中红球多,排除C.故选:B.【点评】该题考查了推理与证明,重点是找到切入点逐步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中档题6.(2019春•慈溪市期中)用反证法证明“已知x,y∈R,x2+y2=0,求证:x=y=0.”时,应假设()A.x≠y≠0B.x=y≠0C.x≠0且y≠0D.x≠0或y≠0【考点】分析法和综合法;反证法.【专题】计算题;转化思想;综合法;简易逻辑.【分析】熟记反证法的步骤,直接填空即可.反面有多种情况,需一一否定.【解答】解:用反证法证明“已知x,y∈R,x2+y2=0,求证:x=y=0.”时,应先假设x≠0或y≠0.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反证法的第一步,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7.(2021春•辽源期末)证明不等式的最适合的方法是()A.综合法B.分析法C.间接证法D.合情推理法【考点】分析法和综合法.【专题】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逻辑推理.【分析】要证原不等式成立,只要证<,即证9+2<9+2,故只要证<,即证14<18,此种证明方法是分析法.【解答】解:要证明不等式,只要证<,即证9+2<9+2,故只要证<,即证14<18.以上证明不等式所用的最适合的方法是分析法.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法和综合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比较大小的方法.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由果索因”,逆向逐步找这个不等式成立需要具备的充分条件,分析法──通过对事物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也称为因果分析,属于中档题.8.(2015•上海二模)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已知a、b∈N+,如果ab可被5整除,那么a、b 中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时,假设的内容应为()A.a、b都能被5整除B.a、b都不能被5整除C.a、b不都能被5整除D.a不能被5整除【考点】反证法.【专题】推理和证明.【分析】反设是一种对立性假设,即想证明一个命题成立时,可以证明其否定不成立,由此得出此命题是成立的.【解答】解:由于反证法是命题的否定的一个运用,故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可以设其否定成立进行推证.命题“a,b∈N,如果ab可被5整除,那么a,b至少有1个能被5整除.”的否定是“a,b都不能被5整除”.故选:B.【点评】反证法是命题的否定的一个重要运用,用反证法证明问题大大拓展了解决证明问题的技巧.二.填空题(共4小题)9.(2014•新课标Ⅰ)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B,C三个城市时,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城市;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A.【考点】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专题】推理和证明.【分析】可先由乙推出,可能去过A城市或B城市,再由甲推出只能是A,B中的一个,再由丙即可推出结论.【解答】解:由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则乙可能去过A城市或B城市,但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则乙只能是去过A,B中的任一个,再由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城市,则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A.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的合情推理,要抓住关键,逐步推断,是一道基础题.10.(2016•潍坊一模)观察式子,…,则可归纳出(n≥1).【考点】归纳推理.【专题】阅读型.【分析】根据已知中,分析左边式子中的数与右边式子中的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可写出结果.【解答】解:根据题意,每个不等式的右边的分母是n+1.不等号右边的分子是2n+1,∴1+…+<(n≥1).故答案为:(n≥1).【点评】本题考查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11.(2021•凉州区校级模拟)学校艺术节对同一类的A,B,C,D四项参赛作品,只评一项一等奖,在评奖揭晓前,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这四项参赛作品预测如下:甲说:“A作品获得一等奖”;乙说:“C作品获得一等奖”丙说:“B,D两项作品未获得一等奖”丁说:“是A或D作品获得一等奖”若这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则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C.【考点】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专题】对应思想;转化法;推理和证明.【分析】根据题意,依次假设参赛的作品为A、B、C、D,判断甲、乙、丙、丁的说法的正确性,即可判断.【解答】解:根据题意,A,B,C,D作品进行评奖,只评一项一等奖,假设参赛的作品A为一等奖,则甲、丙,丁的说法都正确,乙错误,不符合题意;假设参赛的作品B为一等奖,则甲、乙、丙、丁的说法都错误,不符合题意;假设参赛的作品C为一等奖,则乙,丙的说法正确,甲、丁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假设参赛的作品D为一等奖,则甲、乙,丙的说法都错误,丁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获得参赛的作品C为一等奖;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合情推理的问题,注意“这四位同学中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的这一条件.验证法的应用.12.(2019春•常州期中)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用反证法研究该猜想,应假设的内容是存在一个大于2的偶数不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考点】反证法.【专题】对应思想;反证法;推理和证明.【分析】根据反证法的定义对结论进行假设即可.【解答】解:由反证法的定义得假设的内容为存在一个大于2的偶数不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故答案为:存在一个大于2的偶数不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证法的应用,结合反证法的定义和步骤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比较基础.三.解答题(共4小题)13.(2017春•驻马店期末)设非等腰△ABC的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用分析法证明:=.【考点】分析法和综合法.【专题】综合题;转化思想;分析法;推理和证明.【分析】用分析法证明,结合余弦定理可得结论.【解答】证明:要证明:=,只要证明=,只要证明(a+c﹣2b)(a﹣b+c)=3(a﹣b)(c﹣b),只要证明(a+c﹣b)2﹣b(a+c﹣b)=3(ac+b2﹣bc﹣ab),只要证明b2=a2+c2﹣ac,只要证明,只要证明B=60°,只要证明A、B、C成等差数列,故结论成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关系、余弦定理的应用和解三角形问题.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基本的运算能力.14.(2019春•宁德期中)已知函数,(Ⅰ)分别求f(0)+f(1),f(﹣1)+f(2),f(﹣2)+f(3)的值;(Ⅱ)由上题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结论,并给出证明.【考点】归纳推理.【专题】计算题;对应思想;转化法;推理和证明.【分析】(Ⅰ)利用条件,求f(0)+f(1),f(﹣1)+f(2),f(﹣2)+f(3),(Ⅱ)归纳猜想一般性结论,利用指数的性质给出证明.【解答】解:(Ⅰ);同理;.(Ⅱ)由此猜想:当x1+x2=1时,.证明:设x1+x2=1,则,故猜想成立.【点评】本题考查归纳推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归纳猜想是关键.15.(2020秋•义乌市期末)观察下列各等式:tan10°tan20°+tan20°tan60°+tan60°tan10°=1tan20°tan30°+tan30°tan40°+tan40°tan20°=1tan33°tan44°+tan44°tan13°+tan33°tan13°=1(1)尝试再写出一个相同规律的式子;(2)写出能反映以上式子一般规律的恒等式;(3)并对你写出的(2)恒等式进行证明.【考点】归纳推理.【专题】证明题;综合题;综合法;三角函数的求值;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分析】(1)根据所给的三个等式,可猜想并证明tan30°tan45°+tan45°tan15°+tan30°tan15°=1;(2)若,则tanαtanβ+tanβtanγ+tanβtanγ=1.(3)利用诱导公式及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即可证明(2)的猜想是正确的.【解答】解:(1)∵tan30°tan45°+tan45°tan15°+tan30°tan15°=+1×tan(45°﹣30°)+×tan(45°﹣30°)=++×=+()+()=1,故tan30°tan45°+tan45°tan15°+tan30°tan15°=1.(2)若,则tanαtanβ+tanβtanγ+tanβtanγ=1.(3)∵tan(﹣γ)===,又,∴tan(α+β)×tanγ==1,整理得tanαtanβ+tanβtanγ+tanβtanγ=1.【点评】本题考查归纳推理及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和角公式,涉及的公式较多,熟练掌握双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考查了推理论证能力及运算能力.16.(2020秋•泉山区校级期末)在平面几何中,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P﹣ABC中的三个侧面P AB,PBC,P AC两两相互垂直,则____.”请将上述结论补充完整,并给出证明.【考点】类比推理.【专题】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法;综合法;简易逻辑;逻辑推理.【分析】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可类比到空间就是斜面面积的平方等于三个直角面的面积的平方和,边对应着面.【解答】解:线的关系类比到面的关系,猜测:S△BCD2=S△ABC2+S△ACD2+S△ADB2.证明如下:如图作AE⊥CD连BE,则BE⊥CD.S△BCD2=CD2•BE2=CD2(AB2+AE2)=(AC2+AD2)(AB2+AE2)=(AC2AB2+AD2AB2+AC2AE2+AD2AE2)=(AC2AB2+AD2AB2+CD2AE2)=S△ABC2+S△ACD2+S△ADB2,故答案为:S△BCD2=S△ABC2+S△ACD2+S△ADB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量和知识的迁移类比等基本能力,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复习要点:推理与证明

初中数学复习要点:推理与证明

初中数学复习要点:推理与证明初中数学温习要点:推理与证明一、公理、定理、推论、逆定理:1.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2.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经过推理的方法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3.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

4.假设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就叫原定理的逆定理。

二、类比推理:一道数学题是由条件、处置方法、欲证结论三个要素组成,这此要求可以看作是数学试题的属性。

假设两道数学题是在一系列属性上相似,或一道是由另一道题来的,这时,就可以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其中一道题的属性在另一道题中也存在相反或相似的属性。

三、证明:1.对某个命题停止推理的进程称为证明,证明的进程包括、求证、证明2.证明的普通步骤:(1)审清题意,明白条件和结论;(2)依据题意,画出图形;(3)依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求证;(4)对条件与结论停止剖析;(5)依据剖析,写出证明进程3.证明常用的方法:综合法、剖析法和反证法。

四、辅佐线在证明中的运用:在几何题的证明中,有时了为证明需求,在原题的图形上添加一些线度,这些线段叫做辅佐线,常用虚线表示。

并在证明的末尾,写出添加进程,在证明中添加的辅佐线可作为条件参与证明。

罕见考法(1)灵敏运用基础知识停止推理,运用综合法、剖析法,从条件和结论两方面动身停止证明;(2)在中考中,考察类比推理,先设计一个条件、结论明白的效果,以此作为类比对象,然后再对其改造。

比如,图形的变式,添加某些新的属性或改动某些属性,经过与原有效果的比拟,推测新效果的结论与处置方法。

误区提示(1)不能准确掌握几何公理、定理的内容;(2)数学言语、符号言语、文字言语在相互转化中出现表述错误。

一轮难题复习 推理与证明典型解答题 (教师版)

一轮难题复习 推理与证明典型解答题 (教师版)

一轮难题复习推理与证明典型解答题一、知识网络二、合情推理(一)归纳推理1.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

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第一步,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第二步,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

题型1:用归纳推理发现规律(1)观察:对于任意正实数,试写出使成立的一个条件可以是____.点拨:前面所列式子的共同特征特征是被开方数之和为22,故(2)蜜蜂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杰出的建筑师,单个蜂巢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个正六边形,如图为一组蜂巢的截面图。

其中第一个图有1个蜂巢,第二个图有7个蜂巢,第三个图有19个蜂巢,按此规律,以表示第幅图的蜂巢总数。

则【解题思路】找出的关系式[解析]总结:处理“递推型”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寻找相邻两组数据的关系(二)类比推理1.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

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第二步: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题型2:用类比推理猜想新的命题(1)已知正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是高的,把这个结论推广到空间正四面体,类似的结论是______.【解题思路】从方法的类比入手[解析]原问题的解法为等面积法,即,类比问题的解法应为等体积法,即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是高总结:①不仅要注意形式的类比,还要注意方法的类比。

②类比推理常见的情形有:平面向空间类比;低维向高维类比;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类比;实数集的性质向复数集的性质类比;圆锥曲线间的类比等(三)合情推理1.定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有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

知识讲解_《推理与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_基础

知识讲解_《推理与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_基础

《推理与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编稿:张林娟审稿:孙永钊【考纲要求】1. 能对推理与证明的各种方法进行梳理,建立知识网络,把握整体结构2. 能比较数学证明的几种基本方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灵活选用各种方法进行一些数学证明.3. 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差异和各自所起的作用【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要点一:归纳与类比数学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或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而归纳和类比是合情推理的两种主要形式归纳推理概念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一般分为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一般步骤类比推理概念两类不同的对象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类对象的其他特征,推断另一类对象也具有类似的其他特征,我们把这种推理过程叫类比推理.一般步骤(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3)检验猜想.要点诠释:(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因而由归纳所得的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含的范围;而类比是从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另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2)归纳推理的前提是特殊的情况,所以归纳推理是立足于观察、实验和经验的基础上的;类比是根据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推测正在研究中的事物的属性,它以旧有认识为基础,类比出新的结果•(3)归纳和类比的结果是猜测性的,不一定可靠,但它却具有发现的功能.(4)注意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特征是前提为真,结论必为真.要点二:综合法与分析法1.综合法定义:综合法是中学数学证明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这样一种思维方法: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经过演绎推理,一步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综合法是一种执因索果的证明方法,又叫顺推法.思维框图:用P表示已知条件,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Q i (i =1,2,3..., n)为已知的定义、定理、公理等,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已知) (逐步推导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结论)2.分析法定义一般地,从需要证明的命题出发,分析使这个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逐步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寻求的充分条件显然成立(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 ,或由已知证明成立,从而确定所证的命题成立的一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又叫逆推法.思维框图:用R(i =1,2,3,|)表示已知条件和已有的定义、公理、公式、定理等,Q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用分析法证明可用框图表示为:(结论)(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已知)要点诠释:(1)综合法是把整个不等式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对欲证不等式的分析、观察,选择恰当不等式作为证题的出发点,其难点在于到底从哪个不等式出发合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正确运用作为定理性质的不等式,还要注意这些不等式进行恰当变形后的利用.分析法的优点是利于思考,因为它方向明确,思路自然,易于掌握,而综合法的优点是宜于表述,条理清晰,形式简洁.我们在证明不等式时,常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即从结论出发,逐步缩小范围,进而确定我们所需要的因”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证题过程. 分析法一般用于综合法难以实施的时候.(2)有不等式的证明,需要把综合法和分析法联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若由P可以推出Q 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这种边分析边综合的证明方法,称之为分析综合法,或称两头挤法”分析综合法充分表明分析与综合之间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的终点是综合的起点,综合的终点又成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命题若P则Q ”的推演过程可表示为:要点三:反证法中学阶段反正法是最常见的间接证法定义:一般地,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结论不正确,即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定理,命题的条件逐步分析,得到和命题的条件或公理、定理、定义及明显成立的事实等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反证法的格式: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时,它的全部过程和逻辑根据可以表示如下:反证法的一般步骤:(1)反设: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归谬:由反设”出发,通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一一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反设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3)结论:因为推理正确,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结论成立.要点诠释:(1)反证法体现出正难则反的思维策略(补集的思想)和以退为进的思维策略,故在解决某些正面思考难度较大和探索型命题时,有独特的效果.(2)反证法的优点:对原结论否定的假定的提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已知条件.要点四: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二k(k・N*, k_ n0)时结论正确,证明n = k 1时结论也正确,由(1) (2)确定对n・N *, n _ n0时结论都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于证明整除问题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整除问题时,关键也在于第 二步由 p(k)⇒ p(k+1)的过渡中, 由于 p(k+1)中根本没有 p(k)中的因 子, 因而要“凑”出归纳假设中的 p(k), 即要“添”项、 “减”项. 同 时还应注意掌握数或式的整除性知识.另外第二步中变出 p(k)后, 还应辅助文字说明理由,即逻辑推理不可忽视. (4)用于证明三角恒等式 (或三角不等式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三角恒等式或不等式时,除 了要采用前面所介绍的方法外,还常常要应用三角公式进行化简. (5)用于证明几何问题 用数学归纳法也可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几何问题.这里除了 要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格式和步骤进行证明外,还经常用到一些几 何图形的性质.如一些几何计数问题应抓住所划分的线段、平面、 空间的个数与交点、交线间的关系等 .
(3) 数 学 归 纳 法 是 专 门 证 明 与 正 整 数 集 有 关 的 命 题的 一 种 方 法.它是一种完全归纳法,它的证明共分两步,其中第一步是命题 成立的基础, 称为“归纳基础” (或称特殊性). 第二步解决的是延续 性问题 (又称传递性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命题要注意以下几 点: ①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②第二步中,证明“当 n=k+ 1 时结论正确”的过程里,必须 利用“归纳假设”即必须用上“当 n= k 时结论正确”这一条件, 不 用归纳假设的证明是错误的. ③在第二步的证明中, “当 n= k 时结论正确”这一归纳假设起 着已知的作用;“当 n= k+ 1 时结论正确”则是求证的目标.在这 一步中,一般首先要凑出归纳假设里给出的形式,以便利用归纳假 设,然后再去凑出当 n= k+ 1 时的结论.
8. 数学归纳法对不同题型的应用 (1)用于证明代数恒等式 证明代数恒等式时,应先分析清楚等式两边的构成情况,解这类 题的关键在于第二步将式子转化成与归纳假设的等式结构相同的形 式.第二步的恒等变形过程不能省略. (2)用于证明不等式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不等式时,关键仍在第二步, 它与证明恒等式比较,证明不等式的难度较大,甚至有时第一步也不 容易.因而第二步用了归纳假设以后往往还要结合证明不等式的其他 方法,如比较法、放缩法、分析法、反证法等才能达到证题目的.
(2)结构 从结构上来说推理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知的事实 (或 者假设 ),这叫做推理的前提;另一部分是由已知推出的新的判断叫 做结论,推理的一般形式为:前提 ⇒结论.例如:推理 a> b,b> c, 则 a> c.这里 a>b, b> c 叫做推理的前提; a> c 是推理的结论. 注:推理也可以看作是连接词将前提和结论连结起来的一个逻 辑 连 接 , 常 用 的 连 接 有 “ 因 为 „„ 所 以 „„” , “ 如 果 „„ 那 么„„”,“根据„„可知„„”等等形式. (3)分类:推理一般可分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2. 合情推理 (1)定义: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 进行归纳、 类比, 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 其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合情推理是指“合乎情理”的推理,数学研究中, 得到一个新结 论之前, 合情推理常常能帮助我们猜测和发现结论; 证明一个数学结 论之前,合情推理常常能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向. 合情推理的过程概括为: 从具体问题出发 ―→ 观察、分析、比较、联想 ―→ 归纳、类比 ―→ 提出猜想
原结论词 都是 一定是 p或q p且q 反设词 不都是 一定不是 綈 p 且綈 q 綈 p 或綈 q
7.数学归纳法及其原理 (1)定义: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 种方法.即先证明当 n 取第一个值 n0(例如 n0= 1)时命题成立,然后 假设当 n= k(k∈ N*, k≥ n0)时命题成立.并证明当 n= k+1 时命题 也成立,那么就证明这个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2)原理:这是因为第一步首先验证了 n 取第一个值 n0,这样假 设就有了存在的基础.至少 k= n0 成立.由假设和合理推证,证明 出 n= k+ 1 也成立.这实质上是证明了一种循环.如验证了 n0=1 成立,又证明了 n= k+ 1 也成立,这就一定有 n= 2 成立, n= 2 成 立,则 n= 3 也成立;n= 3 成立,则 n= 4 也成立.如此反复以至无 穷,对所有 n≥ n0 的整数就都成立了.
5. 分析法 (1)用分析法思考数学问题的顺序可表示为 (对于命题“若 A 则 D” )
分析法的思考顺序是执果索因顺序,是从 D 上溯寻其论据, 如 C, C1, C2 等,再寻求 C, C1, C2 的论据,如 B,B1, B2, B3, B4 等,继而寻求 B,B1,B2,B3,B4 的论据,如果其中之一 B 的论 据恰为已知条件,于是命题已经得证.
6. 反证法 要证明某一结论 A 是正确的,但不直接证明,而是先去证明 A 的反面 (非 A)是错误的,从而断定 A 是正确的,即反证法就是通过 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导出矛盾来达到肯定命题的结论,完成命题的论 证的一种数学证明方法. (1)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②作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定命题 (否定结论 ); ③从假定和条件出发,应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结果 (推 导矛盾 ); ④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作的假设不真,于是原 结论成立,从而间接证明了原命题为真命题.
(4)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 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 至多有 至少有 原结论词 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 n 个 一个 n个 一个也没有 至少有 至多有 反设词 至少有 n+1 个 (不存在) 两个 n-1 个 原结论词 只有一个 反设词 对所有 x 对任意 x 成立 不成立 没有或至 存在某个 存在某个 x 少有两个 x 不成立 成立
(2)用分析法证明的步骤及书写格式 要证 Q 成立,只要证明 P1,即证 P2,只需证 P3,„,即证 P, 因为 P 成立,所以 Q 成立. (3)用分析法证题时,一定要严格按格式书写,并且保证分析过 程的每一步都是可以逆推的,否则可能会出错. (4)分析综合法 分析法的思想是逆向思维,它能增大思维的发散量,克服思维 定势的影响,有利于发展求异思维.在解题过程中,分析法和综合 法是统一的,不能把综合法和分析法孤立起来使用,更常用的是一 头分析,一头综合,从两头逐步向中间靠拢,最后接通逻辑思路, 这种方法叫分析综合法.
(2)用综合法证明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分析题目的条件,搜寻已知条件和要证结论之间的有 关数学公理、定理,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步:综合所得信息进行推理论证,从而证得结论. (3)用综合法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 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 细致地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4)用综合法证明时,步骤的叙述用肯定的语气按证明思路叙述 下来即可.
(2)三段论推理的集合解释 若集合 M 中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 P,S 是 M 的一个子集,那 么 S 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 P(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大前提 和小前提.
注意 在运用三段论推理时,对于复杂的论证,总是采用一连 串的三段论,把前一个三段论作为下一个三段论的前提.
4. 综合法 (1)一般地,对于命题“若 A 则 D”用综合法证明,思考过程可 表示为:
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是由因导果的顺序, 是从 A 推演达到 D 的途 径,但由 A 推演出的中间结论未必唯一,如 B,B1,B2 等,可由 B, B1,B2 推演出的进一步的中间结论则可能更多,如 C,C1,C2,C3, C4 等,最终能有一个 (或多个 )可推演出结论 D 即可.
(2)归纳推理 ①归纳推理的特点 (ⅰ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几个已知的特殊现象, 归纳所得的结论是 尚属未知的一般现象,该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容的范围. (ⅱ )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猜测的性质, 结论是否真实, 还 需经过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因此,它不能作为数学证明的工具. (ⅲ )归纳推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推理.通过归纳法得到的猜 想,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当结论的反面呈现多 样性时,必须罗列出各种可能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证都是 不完全的; ②反证法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 件,且必须根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否则,仅否定结论,不从结论 的反面出发进行推理,就不是反证法; ③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 矛盾,有的与已知事实相矛盾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
(3)演绎推理的特点 ①演绎的前提是一般性原理,演绎所得的结论是蕴涵于前提之 中的个别、特殊事实,结论完全蕴涵于前提之中. ②在演绎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前提 是真实的,推理的形式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也必定是正确的.因而 演绎推理是数学中严格证明的工具. ③演绎推理是一种收敛性的思维方法.它较少创造性,但却具 有条理清晰,令人信服的论证作用,有助于科学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3. 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的四种推理规则 ①假言推理:用符号表示这种推理规则就是,如果 p⇒ q,p 真, 则 q 真,假言推理的本质是通过验证结论的充分条件为真,判断结 论为真. ②三段论推理:用符号表示这种推理规则就是,如果 b⇒ c, a ⇒ b,则 a⇒ c. ③关系推理:用符号表示,如:“如果 a≥ b,b≥ c,则 a≥ c”. ④完全归纳推理:把所有情况都考虑在内的演绎推理规则叫做 完全归纳推理.
考 点 串 讲 1.推理 (1)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看到天空乌云密布, 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现象时,我们会得出一个判断——天要下雨 了;张三今天没来上课,我们会推断——张三一定生病了;谚语: “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正月十五雪打灯”,等等,这样根据一个 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就叫做推理.推 理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