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课堂版1

合集下载

《囚绿记》课堂实录及反思

《囚绿记》课堂实录及反思

《囚绿记》课堂实录执教者简介:李晓丹,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荣获2013年度齐齐哈尔市教育局考核优秀人员嘉奖;12年被聘为齐大中文系见习指导教师;“第五届东北三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说课一等奖;“中学教学观摩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获荣一等奖;11年全市观课议课活动中,作为唯一代表我校语文学科参赛的教师,所授《孟子—民为贵》一课及说课《咬文嚼字之炼字》荣获特等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作文周刊>》获省课程改革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篇科研论文或国家、省市级一等奖。

时间:2013年12月5日15:25—16:05地点:齐齐哈尔实验中学图书馆东厅授课对象: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高一十九班全体学生情况说明:本课为常规课。

《囚绿记》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

教学过程: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从小生活在北方,如果请同学们形容一下隆冬季节,大家会想到什么样的词语?生1:寒冷。

生2:银装素裹。

生3:寒风彻骨。

生4:荒凉。

师:是啊!当我们看惯了漫天的雪白,已无视窗外干枯的枝条,甚至厌倦了慢慢冬季的冰天荒地,你是否也会渴盼那一抹新鲜的绿色,期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生机与活力,甚至憧憬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多彩多姿!人类就这样不断向大自然索求着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欲求,太多的文人墨客在探寻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其中的典范佳作《囚绿记》。

步骤二:诵读感知,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预习了,题目为《囚绿记》,文中那些段落直接写“囚绿”?生齐:8—12段。

师: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家来重温预习时的读文感受,看一看“囚绿”前后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作者心灵的搏动。

生1:诵读1~4段。

师:诵读很流畅,如果语速再舒缓些就更好了。

生2:诵读5~7段。

师:诵读感情十分饱满,但要注意“因为”一词的读音:“yīn wèi”。

苦难生命的哲学——《囚绿记》课堂实录

苦难生命的哲学——《囚绿记》课堂实录

我 忘 记 了 困倦 的 旅 程 和 以往 师 : 果 说 , 才 同- ' 所选 如 刚  ̄f f l 的四句 是 “ 绿 ”那 么 这三句 是告 恋 , 生 ( )原 因。 齐 :
言 , 悟情 愫 ( 显 ) 这 正好 照应 段 )找 出最 能 反 映 “ ” 感 屏 。 , 我 “恋 绿 ” 的 的 许 多 不 快 的 记 忆 。
择 的 心 情 即 使 一 枝 之 绿 也 视 同 至
宝 ” 只 要 绿 , 爱 , 怕 是 “ 枝 ” 。 就 哪 一 。
师 : 里运 用 了 “ 一步 假 设 ” 这 退
师 : 准 备 的 也 是 “ 绿 ”但 我 思 ,
呢?
师 : 这 组 生 字 词 哪 些 需 要 注 我 现 在 想 改 成 “ 绿 ” 。 为 什 么 的 方 式 。 念 了 意7
生 1 “ 绿 ” ,放 绿 ” 于 的声响 与风 吹它 的舞 姿。 :释 好 “ 过
师 :蠡 ”三 声 , 下 结 构 , “ , 上 下 模 糊 。 词 ( 显 略 )请 杨 奇 杰 来 读 一 读 。 屏 ,
( 急 不 暇 第 “
师 : 呵 , 点痴迷 了。 呵 有 师 : 较 一 下 , 个 好? 比 哪 直 白 , 少 文 气 , 开 绿 ” 达 有 点 缺 “ 表
师 : 后一 个 呢? 最 生 2: 思 绿 ” “ 。
师 : 篇文 章 的作者 是— — 这
生( )陆蠡 。 齐 : 面 是 “ 条 虫 ” 。 来 看 一 组 生 字 两 哦 再
生 2: “ ” 以 看 出 “ ” 绿 ” “ 绿 ”) 从 囚 可 我 在 、释 。
生 ( )第 三 处 填 “ 绿 ” “ 杂 : 放 ( 开 候 , 爱 它 淅 沥 的 声 音 , 娑 的 摆 我 婆 舞” 。这 种 恋 已经 达 到 极 致 , 仅 恋 不 常 春 藤 的 外 形 、 色 , 恋 雨 打 它 颜 还

囚绿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囚绿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作者: 陆蠡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 (请用与“囚绿”情势相同的短语概括)
绿—— 绿——囚 绿 绿—— 绿
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 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 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你,因为你
4.临行时我保重地开释了这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 把瘦黄的枝叶放在本来的位 置上,向它致诚心的祝福, 愿它繁茂苍绿。
绿的深刻内涵:
生 命、希 望 向 往 光 明、自 由 坚强不屈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 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
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 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 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 将更好。
“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 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
—— 陆蠡《囚绿记》序
“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 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 得到美的享受。”
——别人的评价
作业一:
细致阅读课文,选择 最能打动你的或能给 你以启示的语言进行 美点赏析。
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 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 花。
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 的头颅!永不言败!
永永 远不 向屈 着服 阳于 光黑 生暗 长! !
司马迁,受 宫刑,却能
忍受这世间 最大的耻 辱,因为他 心中有未完Fra bibliotek成的《史 记》。
张海迪,高位截 瘫。以顽强的毅力 自学了小学、中 学、大学及研究生 的专业课程。其间 克服病痛和困难进 行创作,至今已出 版大量的作品。

品读悟情

第3课-囚绿记-第1课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第3课-囚绿记-第1课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 猗郁 )
③漪 ( 涟漪 )
绮 ( 绮丽 )
瞥 ( 瞥见 )
蹩 ④弊
( (
蹩脚 作弊
) )蔽 ( Βιβλιοθήκη 蔽 )淅 ( 淅沥 )
⑤渐 ( 渐渐 )
惭 ( 惭愧 )

(
迁徙
)
⑥徒 ( 徒弟)
陡 ( 陡峭 )
缘 ⑦椽
( 攀缘 ) ( 大笔如椽 )
喙 ( 不容置喙 )
4/21
3.词语释义 ①涸辙的鱼: 在干涸车辙里鱼。涸,水干;枯竭。语 出《庄子·外物》。 ②急不暇择: 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③至宝: 最好宝物。 ④缘引: 引导。 ⑤揠苗助长:比喻不论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 把事物弄糟。揠,拔。 ⑥淅沥: 形容轻微雨声。 ⑦婆娑: 盘旋舞动样子。
16/21
4.文章第 9 段写道:“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 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 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 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 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这是一段插叙,它的作用是 什么呢? 点拨 本文中心在于经过写对绿喜爱来表示更深层含义, 而插叙内容也恰好是写作者“从前”对绿喜爱。所以, 这段插叙绝不是节外生枝,而是对情感内容充实,它深 入突出了作者对“绿”执著钟爱,对“绿”持之以恒追 求。
第3课 囚绿记
第1课时
目标定位 1.巩固阅读散文普通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 章写作思绪,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写法,并能将这种 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利用。 3.联络当初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 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热爱,对光明、自由向 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歌颂,丰富自己情感 体验。

《囚绿记》课堂教学实录----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课堂教学实录----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课堂教学实录老师:今天上午呢有两节课,我和同学们一块来上两节课,第一节课呢是阅读课;第二节课呢是写作课。

今天我们的课就开始吧,好,同学们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现在同学们手头拿到的是一篇《囚绿记》,作者叫什么?陆什么?这个读三声,好,注上音,陆蠡(lǐ),中国古代有一个人叫范?范蠡,所以他在做人名的时候读三声,不做人名的时候呢?有一个成语叫做管窥蠡测,“蠡”呢就像是一个瓢一样的一个工具,就是用来勺水用的,管窥蠡测,那个时候呢读二声,记住了吗?记住了。

好,下面同学们自己把这篇文章抓紧读一遍。

学生:(默读课文……)。

老师:好了,停下来吧。

都应该读完了吧,同学们首先要缩写这篇文章的文题,你们说这篇文章是什么文题啊?你说?学生:是记叙性散文。

老师:记叙性散文,嗯,记叙性散文呢,他还可以分为很多,你能不能说的再具体一点呢?学生:应该是写景的。

老师:好,写景的。

好,你坐,有没有其他的意见,那位同学你来说?学生:我觉得他应该是借物喻人的。

老师:是什么?学生:借物喻人。

老师:借物喻人?学生:嗯。

老师:借物喻人是属于记叙性散文吗?学生:好像……老师:属于吗?学生:不大是。

老师:呵呵,你来说一下?学生:我觉得它应该是借物抒情,就是借景抒情散文。

老师:好,你坐!好,同学们,你们现在应该考虑考虑,这篇文章的文题究竟是什么,来抓紧,四个同学一组吧,四个同学一组抓紧来讨论一下,好,停下来,哪个同学想发表意见?你现在对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不是有一个新的认识了,或者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来,哪位同学来讲,你来说一下,来,你来说?拿着话筒你来说?不大确定是吗?学生:是。

老师:刚才你们怎么讨论的?学生:一直在讨论这个文章的内容它写到了什么,然后想出来的都是写作手法的。

老师:写作手法,咱们首先要解决它的文题,你先坐,其他同学呢,你来说一说?学生:我觉得应该是一篇记叙性的,然后是以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的。

老师:好,你坐。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3课 囚绿记上课1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3课 囚绿记上课1
2020/6/17

永向光明
坚强不屈
民族
个人

2020/6/17

囚释怀 绿
2020/6/17
情缘爱生



绿



绿





绿








课后作业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 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些什么呢?
请你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小练 笔。
2020/6/17
2020/6/17
他是值得骄傲的朋友,有优美的性格和黄
金的心和崇高的灵魂。
2020/6/17
——巴金
解题
2020/6/17
解题
绿
笼子
2020/6/17
囚禁对象
急不暇(xiá)择 移徙( xǐ ) 揠( yà)苗助长 淅沥( xī lì ) 涸辙( hézhé ) 猗( yī )郁 陆蠡( lǐ )
注:蠡lí:瓢或者贝壳。以蠡测海。
• 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 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 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 体验。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 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 不渝精神的赞美。
2020/6/17
作者简介
: 陆蠡(1908— 1942),现代散文家、 翻译家,抗日烈士。 散文集有《海星》 《竹刀》《囚绿记》 等,译著有《罗亭》 《鲁宾逊漂流记》等。
2020/6/17
2020/6/17
——

囚绿记((公开课)

囚绿记((公开课)

文章主旨:
主旨句: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 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作者借赞美“绿”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 明、自由的执着,赞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 达作者希望早日战胜帝国主义而重获光明、自由的 情怀。
感知“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象征意义
感悟生命:
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 活的苦难囚住,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 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 和辉煌!
文中体现写作背景句子: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2、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3、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4、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 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
感知作者
陆蠡(1908~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 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1937年8月,陆蠡负责上海文化生活出 版社工作。几年时间,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 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 1942年4月,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 《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 关押。后被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地南京,审讯时,敌人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 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征服中国吗?” 回答是:“绝不可能!” 陆蠡被害时,年仅34岁。
被囚禁前 被囚禁时
外在特点(色,形)
茂绿;浆液丰富;枝条舒放
嫩黄;细瘦;尖端朝外
内在品质
生机勃勃;自由自在
向阳;固执(顽强)
合作探究: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 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却成了 “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 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 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在写“常春藤”吗? 是否还有别的用意? 请先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写作背景的句 子。

第3课-囚绿记-第1课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3课-囚绿记-第1课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3课 囚绿记 第1课时
目旳定位 1.巩固阅读散文旳一般措施: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 章旳写作思绪,体会作者旳思想情感。 2.领略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旳写法,并能将这种 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利用。 3.联络当初旳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 旳象征意义,即对生命旳热爱,对光明、自由旳向 往,对坚贞不屈旳抗敌精神旳歌颂,丰富自己旳情感 体验。
从文章行文思路看,“寻绿”“赏绿”写对“绿”的感 情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至“囚绿”,这种 “爱”达到了畸爱的程度,才有了后面理解之后的“释绿” 及分别之后的“怀绿”。
总而言之,无论是作者的感情触发,还是文章的行文结 构,都与“囚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作者将文章命 名为“囚绿记”。
5.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 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 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 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 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 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 “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 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 贞的,“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 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做 人来写的。
线索,以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的结构,形成作品 特有的节奏。结构的跌宕多姿,与作者的感பைடு நூலகம்起伏相关联。
(2)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手法。 《囚绿记》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 叙了作者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 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 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 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 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读后,使 我们不仅感受到作者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 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3.理解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之情。

教学重难点: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师:每次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的脑海里就满是绿色,想象在骀荡的春风中,独自漫步在一望无际的原野,那迷人的绿色,涤荡了我心头的郁闷,令我心情舒畅,悠闲恬淡。

绿色是自然满足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礼物,使人愉悦,安宁,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陆蠡随绿漫步。

一起来学习抒情散文《囚绿记》,交代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生字正音生:字音读两遍师:大家在预习中知道了作者在文中所写的绿其实是一种植物——常春藤。

我们想过没有,文章标题为什么不用“囚常春藤记”而用“囚绿记”?绿和常春藤之间又怎样的联系呢?生:绿是常春藤的颜色,文章借景物的颜色特征来拟题。

师:大家再思考一下,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1:比喻生2:借代师:很好,有不同的看法。

请生1说说比喻修辞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生1: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

师:大家看“常春藤”和“绿”之间是相似的吗?生:不是。

师:那应该是什么修辞?有一小部分生:(小声地)借代吧。

师:借代有什么特征呢?生: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她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很扎实,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有个关键词“代替”,绿代替常春藤了吗?生:代替了。

师:那么,是用什么代替什么呢?生:用常春藤的颜色代替常春藤了。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3.理解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之情。

教学重难点: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师:每次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的脑海里就满是绿色,想象在骀荡的春风中,独自漫步在一望无际的原野,那迷人的绿色,涤荡了我心头的郁闷,令我心情舒畅,悠闲恬淡。

绿色是自然满足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礼物,使人愉悦,安宁,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陆蠡随绿漫步。

一起来学习抒情散文《囚绿记》,交代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生字正音生:字音读两遍师:大家在预习中知道了作者在文中所写的绿其实是一种植物——常春藤。

我们想过没有,文章标题为什么不用“囚常春藤记”而用“囚绿记”?绿和常春藤之间又怎样的联系呢?生:绿是常春藤的颜色,文章借景物的颜色特征来拟题。

师:大家再思考一下,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1:比喻生2:借代师:很好,有不同的看法。

请生1说说比喻修辞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生1: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

师:大家看“常春藤”和“绿”之间是相似的吗?生:不是。

师:那应该是什么修辞?有一小部分生:(小声地)借代吧。

师:借代有什么特征呢?生: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她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很扎实,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有个关键词“代替”,绿代替常春藤了吗?生:代替了。

师:那么,是用什么代替什么呢?生:用常春藤的颜色代替常春藤了。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校吴庆一、导入:展示与绿有关的图片师:请同学们说出与绿有关的诗句。

(小组接力的方式)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生:…….师:刚才那些诗句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

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

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师:课件显示既然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请同学们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生:(语文小组讨论)师:(2分钟后)好了,现在有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呢?生:(举手发言)“囚绿”的段落为8到12段师:你的依据是什么呢?生:第8段开头有一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说明作者准备开始囚禁绿色。

而在第12段,作者已经开始“计算归期”,准备“恢复”它的“自由”了!师:(板书记录要点)好!理由充分,并且我们可以从接下来的第13段读出什么呢?生:(低头看书)“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敌人”……师:这说明什么?生:他放了那根绿枝条!师:(板书)我们赋予它一个词语:放绿那么文章剩下的部分在说什么呢?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用类似“囚绿”、“放绿”这样的动宾短语概括文意,并说出你们的依据。

生:第1到4自然段写“寻绿”,因为作者的房间本来并不好,可是“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教师板书记录“寻绿”)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租房子往往考虑的是房子的条件和周边环境,作者却因为绿影而租房。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2课《囚绿记》课件1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2课《囚绿记》课件1语文版
5.阅读文章,给文章划分(huà fēn)层次并概括 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dìyī)部分(1~7)赏绿。 囚绿。 第二部分(8~11)
第三部分(12、13) 思绿。 第四部分(14)
放绿。
第十七页,共19页。
作业(zuòyè) 布置
1.积累( jīlěi)字词。 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体味作者的思想倾向。
葱茏: 猗郁: 瞥: 涸辙:
(草木)青翠茂盛。 充满生气的样子。
很快地看一下。 干涸了的车辙。涸,水干枯。辙,车 轮碾过的痕迹。
第四页,共19页。
预习(yùxí)检测
蕈菌: 伞菌(sǎn jūn)一类的植物。无毒的可
供食用,如香菇、蘑菇等。
卢沟桥 事件
即“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
(shìjiàn):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
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 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 望(xīwàng)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 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xīwàng),它是慰安,它是快 乐”等。
第十四页,共19页。
初读文章(wénzhāng), 感知内容
原因二:“绿”可 以消除作者的孤 独与陌生。具体
③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 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guòyú)抑郁 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 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幽囚 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第十三页,共19页。
初读文章(wénzhāng), 感知内容
4.文中的“绿”是美的,有着丰富(fēngfù)的含 义,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请仔细阅读文章8 至11段,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
第八页,共19页。

囚绿记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版(正式完美教案).doc

囚绿记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版(正式完美教案).doc

《囚绿记》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片段师:阅读课文,不仅耍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还得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深刻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而进行深入细腻的解读C现在就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常春藤)在囚禁前的精神风貌的?从中你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作者在第段具体描写了绿友的卷须(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嫩芽(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 渐渐变老),突出它的可爱。

特别是在第段,文章描写了它繁茂的枝叶,而在第段,还描写了它的柔条,浆液非常丰富。

第段还写了它的声音和舞姿,声音是淅淅沥沥的,舞姿是婆娑的, 婀娜的,非常动听,非常美丽。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很仔细,把直接描写“绿友”的句子都找了出来。

那么,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揭示了“绿友”怎样的品质呢?生:活泼可爱,自由口在,无拘无束。

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师:既然“绿友”充满活力,活泼可爱,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语调、情感来表现它呢?生:应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朗读。

还应带着喜爱、欣喜的情感读。

生:读....师:刚才听了同学们深情的朗读,真的有种身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觉。

同学们欣赏了“爱绿”部分的“绿友”,现在我们再把冃光聚焦到“囚绿”部分,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绿友”的?此时的它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生:我认为,对“绿友”的描写主要有点:引绿入室,枝条依旧伸长、攀援、舒放,反而比外边长得更快;枝条执意向外,“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枝条衰败,“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概括不仅全而,而且很有条理,完全正确。

那么,此时的“绿友”又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该如何读呢?生:应带着惆怅、忧伤的情感来读,因为被囚的“绿友”已经成了“病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 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 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 “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 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 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2、这是一间怎样的房子?
狭窄、潮湿、 炎热、简陋
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同
伴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要求: 1、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做好记
号,好好朗读品味 2、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 (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 除了散文,他也写过短篇小说。描绘“八·一三”战事 爆发后,江南人民所受侵略战争带来的各种磨难和祸 害,借此激发广大读者抗日救亡的热情和斗志。
• 陆蠡是卓有成就的爱国主义作家。他为日寇所捕,受尽 酷刑,还是不违背自己的信念:敌伪必败,抗战必胜。 宁愿吐血身亡,决不屈膝变节。这种大义凛然、宁死不 屈的精神,正是这位正直的爱国者的品德,也是中华民 族的骄傲!1983年4月,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克,没有多少重武器的中 国士兵就用血肉之躯携带 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等武 器攻击日军坦克。图为台 儿庄战役中的中国敢死队。 而油画中的坦克,是中国 敢死队员将集束手榴弹塞 进了日军坦克下。 这一战,
突袭敌坦克的敢死队员, 全部阵亡。
常青藤一样的陆蠡
• 4.走近作者
• 陆蠡,原名陆考源,入学后改名陆圣泉,笔名有陆 放、卢蠡、大角等。浙江省天台县西乡平镇岩头下村 人。父亲陆宗兰,毕业于师范学堂及造船研究所,且 受过维新洗礼。陆蠡天资过人,十一二岁,已通时 文,故有“神童”之称。
• 7月21日,陆蠡死于日本人的酷刑下。这一年他 34岁。
• 据说陆蠡之死,完全是“嘴硬”,是“台州式的硬 气”惹祸,巴金在《怀陆圣泉》中说:“据说他 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 汪精卫是大汉奸,大东亚战争必败。他可能因 这几句真话送命。”
2、作者的心灵与常春藤的秉性在哪些方面是类似 的?
明确: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对光明与自 由的执着和 向往。
绿

蓬勃、 向阳、 固执


言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 征
志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战精

“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 具体可以指什么?
象征: 光明、自由与和平。
“绿” 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的意 蕴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写作背景
• 《囚绿记》写于1938年,当 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 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 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 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 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 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写下 了《囚绿记》。
写作背景
卢沟桥事件
卢沟桥
相关图片
陆 蠡 故 居
课文插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带着此问题,用自己
本侵略者施放化学武器的法西斯暴行,曾收集剪 辑当时各报揭露日寇施放“毒瓦斯”的报道材 料,撰写了预防化学武器袭击的科普宣传文章。
• 5.了解背景
•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 1940年,巴金离开“孤岛”上海,去西南的大 后方,就把文化生活社托给陆蠡照管,还请他照 顾病中的三哥李尧林。1942年4月,文化生活社 一批发往西南的抗日图书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 到上海,查封了文化生活社,还带走了两名员 工。陆蠡去和对方交涉,遭到关押。
浙江省天台县平镇陆蠡故居
常春藤一样的陆蠡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
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
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
他上了酷刑。
1942年3月,陆蠡与 张宛若女士结婚,三 个月后,他英勇就义。
为潜瘫因 专心痪积 业文,劳 作学顽致 家创强残 。作生,
,活下 现,肢
海伦·凯勒是美 国一位残障教育 家。19个月大时, 因为一次高烧而 引致失明及失聪。 毕业于哈佛大 学.
从小失去听 力,曾是个 全聋全哑的 小女孩周婷 婷是我国第 一位少年聋 人大学毕业 生、中国的 “海伦·凯 勒”。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 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 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 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 愿它繁茂苍绿。
探究
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美 坚贞、倔强、执著 柔弱
绿的深刻内涵:
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 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 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你,因为你

爱到什么程度呢?
•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5段 ,找出其中细腻地描写“绿”的句 子或词语,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爱到什么程度呢?
•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 •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 。 •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1937年,驻华日军 悍然发动“七·七事 变”(又称“卢沟 桥事变”),日本 开始全面侵华,抗 日战争爆发;1938 年,武汉会战结束,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1年12月8日, 日军袭击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英随即对日宣 战;1943年,德、 意、日法西斯轴心 解体;1945年,日 本投降,中国抗日 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结束。 这是1937年10月, 日军通过山西娘子 关向太原进发。
焦急、渴望、忧伤 喜悦、
品读悟情
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 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 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 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 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 花。
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 的头颅!永不言败!
永永 远不 向屈 着服 阳于 光黑 生暗 长! !
司马迁,受 宫刑,却能
忍受这世间 最大的耻辱, 因为他心中 有未完成的 《史记》。
张海迪,高位截瘫。 以顽强的毅力自学 了小学、中学、大 学及研究生的专业 课程。其间克服病 痛和困难进行创作, 至今已出版大量的 作品。

绿
陆蠡

梯田的绿色
山间的绿色
沙漠里的绿色
悬崖边的树
石缝中的绿色
囚 绿 记
陆蠡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 涸辙(zhé) 移徙(xǐ) 陆蠡(lǐ) • 茎叶(jīng)婆娑(suō) 猗郁(yī) • 蕈菌(xùn) 瞥见(piē)揠(yà)苗助长 • 孔隙(xì)情不自禁(jīn)禁(jìn)止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 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
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 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 好。
• 1924年,入浙江大学机械系。1931年秋天,他来到福 建泉州平民中学,任理化教员。他利用课余时间,从 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就是在这所学 校里写出的。
• 1934年来到上海,仍当数理化科的教师。一年后入文 化生活出版社当编辑。
• 第一本散文集《海星》出版于1936年8月,全书 是散文诗式的短篇,题材大多取自幼年时代的回 忆。通过这些回忆,作家赋予思想的层面,配以 纯熟、清晰的文字,纤细、流丽的描绘,以及色 调、气氛的营造,读来扣人心弦。随着这本书的 出版,陆蠡称誉文坛,跻身于著名的散文家之 林。
1939年2月,日本军队登陆海南岛。
惨死于敌 机之下的 南京市民, 文字标注 为 “19377-11”。 专家推断 此日期为 农历,公 历即一九 三七年八 月十六日, 恰为侵华 日军对南 京实行轰 炸的第二 天。
李自健油画:南京大屠杀“杀、生、佛”
29军官兵在北平城高呼抗日口号。
驻守北平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 陆蠡也是一位翻译家。他精通英、法两种外文,还自修 过日语、俄语和世界语。他的译作有:法国诗人兼小说 家拉玛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屠格涅夫的《罗亭 》和《烟》,以及单篇的自然科学论文等等。
• 陆蠡还是一位科普小品的积极倡导者。他以大角 的笔名,撰写了一组《少年天文台》,用圣泉的 署名写了《檐溜》《尘》《观察和实验》《雷电 》和《星期日的由来》等等,发表在《少年读物 》、桂林版《宇宙风》以及其他报刊上。尤为可 贵的,在“八·一三”沪战期间,他为了揭露日
生 命、希 望、快乐
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向 往 光 明、自 由 坚强不屈
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
社会背景
在文中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 作背景,请再次快速扫描课文, 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 背景:
•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 公寓里。
•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 3、在七月中旬,不能 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 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 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 车的消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