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其它作品:《太极图说》、《通书》。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蕃(fán):多。【2】染:沾染(污秽)。【3】濯:洗涤。
【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5】涟:微波。【6】妖:美丽而不端庄。
{
【7】通:贯通。【8】直:挺直。【9】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蔓:生枝蔓。【11】枝:长枝节。【12】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13】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14】亭亭:耸立的样子。
【15】植:立。【16】亵(xiè)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17】亵:轻慢。
【18】隐逸:隐居的人。【19】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0】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21】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22】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23】同:相同、一样。
·
【24】宜乎:宜:应当。【25】众:多。【26】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
三、理解性默写
1、《爱莲说》中咏莲名句(予独爱莲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爱莲说》中描写莲花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落尘俗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9、《爱莲说》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句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10、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11、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1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14、文中最能概括(高度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5、点明本文中心(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不明说,意味深长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用感叹语气写出作者对当时不正当世风的批判态度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文章内容填空
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
3、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
5、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属(反问句),第三句是(感叹句)。
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7、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中心概括:文章借花喻人,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追名逐利)的世风。
9、“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
—
五、简答题
1、文中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开头作者从所有的花写起,由面到点,作总的一般性映衬,自然过渡到要写的花。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了衬托的写法,用“菊”作正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
4、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突出了莲的美好品质
答:三方面。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
5、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7、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象征意义,揭示中心。8、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本文用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追求恬淡自然、隐逸的生活态度;
牡丹比拟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生活态度。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1、你怎样理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的含义。
答:这句话说爱牡丹的人多,言外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
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正直的操守。
14、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5、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6、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
17、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质。
19、写出下列句子的比喻意义。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答: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