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进心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近心理学全国通用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近心理学全国通用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近心理学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4.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

2. 教学难点: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小测试,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走近心理学2. 课题:心理健康教育3. 内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心得体会。

2. 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心理健康的宣传海报,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讲解心理学知识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

3. 课后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帮助。

通过本次课程,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小测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你是一个乐观的人吗?”测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自我概念、探索自我接纳的途径、学会积极自我评价以及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认识到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积极自我评价的方法,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积极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自我概念,探索自我接纳的途径,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心理健康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自我概念、自我接纳的定义,让学生认识到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困扰,探讨如何通过自我接纳来缓解这些问题。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积极自我评价的方法,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自我概念2. 自我接纳认识自我概念探索自我接纳的途径学会积极自我评价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2)思考如何将所学心理健康调适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2. 答案:(1)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心理健康书籍,参加心理健康讲座,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学会关爱他人,共同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

《走进心理学》教案

《走进心理学》教案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作有限的个性发挥。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三、揭开神秘面纱——走近“心理咨询”(10分钟)
1.树洞——保密、倾听(真诚)——影片(花样年华、情癫大圣)、故事(长着驴耳朵的国王)、实验(教堂里的牧师)、网络(树洞网)
大家看懂了吗?树洞其实是一个倾吐秘密的地方。这在很多地方都有体如果有听过的,请听过的同学来说),还有电影“情癫大圣”里也有这样的镜头。现在呢,网络上也出现了这种用来倾吐秘密的“树洞网”(出示幻灯片)。大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呢?或者是向别人诉说你的苦恼,或者是倾听别人的述说呢?(请个别学生谈谈:这样倾诉过后,或者是感觉到别人这样认真地听我诉苦,是不是感到舒服很多呢?)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这确实是有效果的。(教堂牧师的实验)。因此,心理咨询有时候就像是对树洞倾吐秘密,心理老师会像树洞一样真诚地用心倾听,替你保守秘密,你会有一种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如果这样说的话,其实在座的同学很多也扮演了“树洞”这样的角色。只是心理老师相对更专业,更具技术性,并不是简单的聊天和安慰。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板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
•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感觉、知觉)、情感、意志心理过程,和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以及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的个性心理。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应用

高中心理健康 走进心理学 教案(表格式))

高中心理健康 走进心理学 教案(表格式))

走进心理学教案【基本信息】本课题目:走进心理学授课对象:高一学生课时安排:40 min课程类型:授新课【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该课题位于《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从本书看,该课位于本教材最开始,起着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初次接触心理学具有引导作用。

其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走出对心理学的误区。

2. 教学内容:(1)心理学的含义(2)心理健康的含义及状况(3)心理咨询【学情分析】1.已有相关基础本次教学前,部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心理健康课程,对其抵触心理较少;同时高一的学生其知识面相对来说更多,对于心理学现象及含义的理解更容易把握。

2.可能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课本身是为学生放松压力,但部分学生对其仍有误解,认为只是玩耍的课程,则对于上课后情感的影响效果可能不是很显著。

2.心理特点分析此阶段高一学生心理本身压力较重,稍微不慎容易起反作用;同时因为还处于高一年级,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心,也更容易投入到本课程中。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熟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走进心理学,学生破除部分关于对心理学的误解,能够在未来更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消除误解,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课内容】1.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咨询;2. 教学难点:心理健康的含义【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探究教学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

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通用5篇)

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通用5篇)

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通用5篇)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进取乐观的生活态度。

2、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与身体健康。

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3、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4、培养幼儿热爱生活,欢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重、难点分析: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活动准备:4个木偶、一个开心枕活动过程:一:感受欢乐拍手入场,进行开心碰碰碰的游戏。

二、开心与烦恼1、刚才玩的真开心,你们想想平时你还遇到过什么开心的事?2、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3、除了开心的事,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谁来说一说你都遇到一些什么不开心的事?4、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5、你喜欢开心的自我还是不开心的自我?小结:不开心就是生气,生气不仅仅不让人喜欢,还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坏的影响。

生气的时候,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尽量不让自我生气,把生气这个坏习惯消灭掉。

三、让自我开心1、介绍开心枕。

2、传递开心,让每个幼儿和“开心枕”抱一抱,亲一亲。

3、说一说抱着“开心枕”有什么感觉?4、把开心枕送给其他人来感受一下开心的滋味。

四、化解不开心1、生气商店:谁明白什么是消气商店?2、我们来看看谁来消气商店了?3、依次出示小动物,请幼儿帮他们想办法!4、你觉得消气商店好吗?为什么?5、如果你生气了,你会想哪些办法让自我消气呢?小结: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你生气的时候,能够唱唱歌,跳跳舞,玩玩玩具,看看电视或者大声的'哭一哭,这样你就能消气,让自我欢乐起来。

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2活动目标:1、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乐意在群体中表述自己对名字的想法。

2、初步了解父母带给自己名字的含义,并爱上自己的名字。

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并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

难点:1、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2、在群体中表达自己对名字的想法。

活动准备:1、幼儿名牌;2、绘本ppt;3、视频;4、爱心卡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聊聊名字1、我们初次见面,你愿意分享下你的名字吗?(出示名字卡)2、教师分享自己的名字(名字卡)二、分享交流,阐述心声1、出示ppt,小老鼠,让幼儿知道原来对于名字也有喜欢或不喜欢的。

一课走进心理学教案

一课走进心理学教案

一课--走进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心理学分支。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难点:心理学应用领域的理解和举例。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心理学导论》等。

2.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3. 教学道具:心理学相关图片、案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现象,引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基本概念: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心理学分支。

3. 研究方法:讲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应用领域:介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并举例说明。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心理学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6.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心理学。

7. 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发言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阅读材料和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对心理学概念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课堂氛围。

3. 实践性教学:通过课后作业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走进心理学教案

走进心理学教案

走进心理学教案一、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能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心理学的世界,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目标1. 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贡献。

3. 探索不同领域的心理学研究,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 学习心理学的应用,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5.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心理学?-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 基本概念:心理、心理活动、行为、心理学家等。

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心理学:希腊哲学家对心灵和意识的思考。

- 实验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

-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

- 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脑科学的兴起与技术的进步。

3. 不同领域的心理学研究- 发展心理学: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

- 社会心理学: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 人格心理学: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构成。

- 心理测量学:心理测试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4. 心理学的应用- 临床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

- 教育心理学:学习和教育中心理因素的研究和应用。

- 工业组织心理学:组织人员选拔、激励和管理的科学方法。

- 体育心理学: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5. 培养心理素养-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需要和价值观。

- 情绪管理:掌握情绪调节的技巧,提高情绪智力。

- 人际交往: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讨论: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不同领域的心理学研究。

3.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加深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

走进心理学初中教案

走进心理学初中教案

走进心理学初中教案年级:初中学科:心理健康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定义、作用和分类,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热情。

3. 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的作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提高生活质量,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促进个人成长。

3.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心理学吗?你们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2. 学生分享自己对心理学的了解和看法。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内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案例,如: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一门心理学分支,如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2. 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该分支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如对心理学分支的了解和感悟。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走进心理健康教案(7篇)

走进心理健康教案(7篇)

师:假如你有以上状况,父母会如何惩办自己?请同学们讲讲并说说
二、班会预备:
被惩办后的感受。〔学生发言〕
调查问卷、课件制作、开展方法:商量法,说说、议议。
师:被父母惩办,责骂,或者打,你会觉得父母很不近人情。那让我
三、班会程序:
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看
1、课前填写调查问卷
五、从父母角度看
调查学生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不需写名字,真实填写。
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探讨讨论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同学之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室!王小燕和同学们从外面拥挤着走进教
间如何交往先来看情境表演:
室,这时一位同学不小踩到她的脚后跟,王小燕大叫一声:哎呀!踩我的
二、通过故事讲道理
脚干什么,你的眼睛长哪去了?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住眼
第 3 页 共 13 页
师:同学们每天生活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有了上面的原则,遇到
〔生充分说〕
以下状况,你又该怎样做?信任你会正确处理〔出示〕
生:她爱生气不好,对身体有害
三、联系自身,谈想法
生:那个男同学已经说对不起了,她还生气,谁情愿和这样的同学玩
〔1〕你的同桌要在桌子中间画一条三八线。
呢!
〔2〕考试时,你的同桌没带橡皮,可是昨天你跟他借笔,他没有借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说一说,拥有“最理想父母〞的同学说说自己父母。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索,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八、与父母沟通
3、应让父母感觉你信任他们,多沟通并常常给予赞美。
师:我们要应和父母多一点沟通。我们该怎么和父母沟通呢?〔学生
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状况,自己的愿望;多倾听父母的话;遇上苦恼,

走进心理学的世界 教案

走进心理学的世界 教案

走进心理学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确切定义,心理学大类包括的若干分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好的对话,如何说,以及如何倾听。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及心理学包括的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确的倾听方式。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1、课前引入
展示多张与心理学有关的有趣图片,引起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兴趣,顺便导入主题:走进心理学的世界。

2、我眼中的心理学请同学积极发言,回答自己印象中的心理学是什么。

3、播放视频,给出定义
播放北京大学制作的视频《心理学是什么》。

结束后,总结视频,给出心理学的定义。

4、介绍心理学学科分支
举出身边的有趣的例子,通过描绘心理学大树的形式,为同学直观的讲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

6、心理学对于实际生活的用处
通过表演心理剧的形式,让同学们演绎两组日常对话,引导出好的对话包含的要素,教会学生如何倾听。

最后列出学习心理学的五点好处。

7、介绍心理咨询给出心理咨询的定义,为同学们扫盲,正视心理健康。

8、结束语让你我共同携手,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课--走进心理学教案

一课--走进心理学教案

走进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对心理学产生初步的认识和兴趣。

2. 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4. 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5. 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2. 难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心理学相关案例及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感兴趣的心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讲解:介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案例,让学生感受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心理学应用的见解和体验。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篇心理学文章,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应用成果。

3. 推荐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文章和影视作品,供学生课后自学。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心理学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心理沙龙、讲座或实地考察。

2. 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学相关的竞赛、研讨会,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3. 成立心理学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心理学某一领域。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心理学知识。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教学,教材章节为《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一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区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区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心理健康教育》。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人和学习的影响,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2. 知识讲解:(1)介绍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状况,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适应生活和工作环境。

(2)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是指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良好状态。

(3)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个体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3. 例题讲解:列举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表现和影响,并探讨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分享彼此的体会和经验,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心理健康概念2.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区分3.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短文。

2. 答案:(1)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2024年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2024年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2024年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情绪管理与调节”,具体内容包括:情绪的类型与影响,情绪调节的重要性,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及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压力,增强心理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情绪卡片、案例视频。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情绪管理的实践情景视频,引发学生对情绪管理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情绪的类型、影响以及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3. 方法分享(10分钟):分享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如呼吸调节、自我暗示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运用情绪调节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一个情境,讨论如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情绪调节。

六、板书设计1. 情绪的类型与影响2. 情绪调节的重要性3. 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情绪调节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文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心理沙龙、讲座等活动,拓宽心理健康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情绪调节方法和技巧的讲解;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真实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共鸣;2. 启发性:情景应能引发学生对情绪管理的思考,为后续知识讲解做好铺垫;3. 时效性:情景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

走进心理学初中版教案模板

走进心理学初中版教案模板

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研究内容。

2. 消除学生对心理学的误解,提高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2. 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心理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心理测试卡片3. 游戏道具(如眼罩、盲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并简要介绍心理学课程的基本情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心理学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学习心理学有什么意义?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进心理学。

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领域。

-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消除误解,提高兴趣-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如“心理学就是算命”、“学心理学的人心理有问题”等。

- 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 心理学与生活- 以游戏体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通过“盲人走路”游戏,让学生体会视觉对生活的影响。

- 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解。

三、互动环节(15分钟)1. 心理测试- 发放心理测试卡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情绪状态等。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测试结果。

2.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心理学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帮助?- 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理学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了解心理学在某个领域的应用。

- 思考:心理学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消除了对心理学的误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走进心理学主题班会记录(3篇)

走进心理学主题班会记录(3篇)

第1篇一、班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学,提高心理素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决定开展一次以“走进心理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本次班会旨在通过互动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班会时间及地点时间:2022年10月15日 14:00-16:00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2. 心理学知识讲座3. 案例分析4. 心理游戏互动5. 主题分享6. 总结与反思7. 结束语四、班会内容1. 开场致辞班主任首先对本次班会的主题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学习。

2. 心理学知识讲座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主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等。

讲座中,老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心理学知识,使同学们对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3. 案例分析老师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心理案例,引导同学们分析案例中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4. 心理游戏互动为了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心理学,设计了几个心理游戏。

同学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心理学的魅力,也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主题分享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分享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应对压力的方法。

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班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6. 总结与反思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强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

7. 结束语本次班会圆满结束。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班会,自己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也认识到了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班会效果本次班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同学们对心理学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心理学的兴趣。

走进大学心理学教案

走进大学心理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1. 大学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 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2. 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 提问:为什么大学要开设心理学课程?二、讲授新课1. 大学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大学心理学的重要性:a.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知能力;b.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c. 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强团队协作能力;d.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3. 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a. 学习心理:了解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b. 情绪管理: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c. 人际交往: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d. 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心理现象;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3. 教师总结案例,强调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讨论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看法;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3. 学生提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建议。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大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3.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走进心理课教案模板

初中走进心理课教案模板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心理健康知识卡片3. 心理游戏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吗?为什么心理健康对我们很重要?二、讲授新课1. 解释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 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a. 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b. 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c. 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抗压能力。

d. 心理健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3. 分享心理健康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心理游戏1. 游戏名称:《我说你做》2. 游戏规则:教师说出一个动作,学生要立即做出相反的动作。

3.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游戏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了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识。

4. 注重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运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认识自我,健康成长”。

详细内容包括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心理调适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重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调适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心情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挫折,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信心。

3. 知识讲解:通过PPT、教学视频等形式,讲解如何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调适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进行小组展示。

7. 互动环节:让学生填写心情卡片,表达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认识自我,健康成长2. 内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调适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自我认知的认识。

(2)请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心理调适。

2. 答案:(1)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提高自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个人成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了解心理学教案

了解心理学教案

了解心理学教案教案课时:第一课时课题:了解心理学年级:高中课型:理论课学习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 理解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1.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2. 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实物:心理学相关书籍、图片或视频素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心理学领域的短片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心理学有什么了解?它为什么重要?”二、知识讲授(25分钟)1. 讲解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心理学是对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及其行为的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认知、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2. 介绍心理学的发展历程:a. 古代: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b. 近代:心理学的现代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c.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领域。

三、实例展示(10分钟)1. 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或应用案例,如经典实验、心理辅导等;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实例对人类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这些研究或应用对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四、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五、课堂讨论(20分钟)提问学生以下问题,鼓励他们结合课堂所学展开思考和讨论: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2. 心理学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3. 你觉得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重要性是什么?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查找一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或相关实验,并写一份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心理学- 定义:研究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及其行为的科学学科- 研究对象:认知、情绪、行为等- 发展历程:古代、近代、当代- 重要性和意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引发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名称导言课教学对象初一设计者侯茂琴教学时间45min设计理念作为心理健康课的第一课,让学生明白心理学的含义,澄清对心理学的误解,树立正确的心理学认识观。

另一方面,通过讨论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以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掌握心理学特征以及生活中典型的心理效应。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澄清对心理学的误解,诠释生活中的日常现象。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探索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重点难点重点:对心理学有个正确认识难点:生活中的心理效应解读教学流程评课备注一、导入和自我介绍(10min)1.自我介绍2.对大家来说,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大家一定有很多的疑问。

咱们有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咱们这门课有作业吗?学习这门课需要预习和复习吗?(同学们大笑)师:好!我看到同学们笑了,是的,咱们这门课没有作业也不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而且也不会参加中考。

(同学们一片欢呼)既然不参加中考,那是不是就说明咱的心理健康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呢?上心理健康课是一个自我提升和成长的过程,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我们才能良好适应社会。

心理健康课的准备:•1、一个人及他/她的大脑•2、一支笔•3、一本笔记本(心理课堂专用)•4、按时进入心理教室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课堂的良好运行少不了规则的支撑,那与其它课堂一样,我们心理课也有我们的心理课堂礼仪:①积极参与②倾听他人③尊重差异④接纳他人⑤拒绝批评和指责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心理课堂中,能自觉遵守这5条课堂礼仪。

二、心理误区解读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你对心理学的看法如何?一提到心理学你想到的是什么?要上心理健康课,我得先给大家辟谣,给大家把这误会解清楚。

首先,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至少在我高考毕业填报专业的时候是这么认为的。

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如果把心理咨询理解为心理学的全部,就未免太过狭隘。

接受心理咨询的也是正常人,可能现在还有大多数人以为去心理咨询的都是有病的。

他们只是遇到了问题困难,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需要别人的帮助。

真正有病的就呆精神病院吃药了。

学心理学的知道你在想什么。

心理学家只是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心理活动,提出假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怎么发展的,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最后得出结论,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来对一些心理活动、行为做出猜测。

比如说从众这么一个现象。

(拍照、跳绳实验——吃饭、抬头看天)心理学家都会催眠。

催眠是什么?是催人入眠,是科学还是迷信?电影中的催眠情节可信吗?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

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

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

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

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学心理学的都有病。

不排除有些学心理学的是有病,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或者有解不开的心结,需要学心理学来进行自我调节。

专家回答---如果有一天我自杀了,不是因为我学心理学导致的,而是因为我学了心理学而推迟了自杀的时间。

以上说了这么多心理学不是什么,我想很多同学肯定会想“那心理学是什么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我们首先来看个视频《心理学是什么》三、活动探索深化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做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有个初步的了解。

(1).试验:将学生分成两组。

同时进行。

A 1)时间:90s 2)准备:一张纸 3)要求:用形容词来形容自己 4)注意:你无需过多地思考,尽快写,独立完成,不得与别人商量。

B 1)时间:90s 2)准备:一张纸 3)要求:用形容词来形容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人(这个人可以是最喜欢的也可以是最讨厌的) 4)注意:你无需过多地思考,尽快写,独立完成,不得与别人商量。

(2).实验结果两组比较:B>A 。

让大家反思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生:因为时间短,因为思考时间太长等等(3).实验分析 师:大家对测验地结果有了很多的解释,现在你认真的想一想结果差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从心里,内部进行思考。

(老师将重点放在对自我评价上,因为结果很明显是对别人的评价词语明显多于对自我的评价。

) 主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性因素: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社会赞许现象。

在我们描述自己时,潜意识中提醒我们这个词符不符合社会要求,社会认可度直接影响我们对词的选择。

例如:你可能觉得自己很漂亮,可是你会顾虑:别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吗?所以你可能不会写,或者要考虑很长时间才写。

你可以想一想,你所写的词是不是大多数是家长和老师比较认可的词呢? 隐私。

这个是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使老师不说,你也会很自然地想到。

说白了就是虚荣心作怪,你不敢正视自己的特点,在写的过程中会考虑,同学 误区澄清之后放视频《心理学是什么》让同学们对心理学是做什么的有个初步了解。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有时被误认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们会不会笑话我?也可能你学习好,但你或许不会写上你学习好,或许有某种怪僻,但也不会写上。

自我评价水平。

自我评价水平较高的人,对于自己的特点能正确把握,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么特点,可能你的学习不好,也可能你会因此而自卑觉得自己很笨。

这就是说明你并没有认识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是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嘛!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词语来形容自己而写不出来,说明你的自我评价水平还不够成熟。

总结:通过这些分析,回想你写作的过程,是不是具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当你完全抛开这些“杂念”时,对你所爱或所恨极的人却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测验!通过测验,我们从结果来分析原因,这也就是心理学。

心理支配着行为,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并不神秘,从以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自我成长、生活、学习联系密切。

四: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解读•首因效应•从众效应•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1、第一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什么是第一印象?其实第一印象是非常常见的社会现象的表现。

现代化的高度文明其实是展现在社会层面之中。

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是离不开周围的社会影响的,而社会环境因素同样也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2.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如果你独自在一间屋子里,似乎闻到好像有什么东西烧焦了,然后看到从门缝里飘过来一缕缕黑烟。

你会怎么办?有人立刻会说快跑啊,打119啊……那么,如果你在一间大报告厅里,里面坐满了人,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可是其他人泰然自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你又会怎么做呢?你得先东张西望犹豫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鼻子和眼睛出了问题,可能还得再掐自己一下,确定不是在做梦。

当看到其他人也在这么做时,你终于放心大胆地撒腿就跑了。

至于打119心理学是科学的观念树立。

从众效应的解读通过视频及日常行为举例。

(去陌生的地方,找不到路,会跟着大部队走。

吃东西会选择人多的餐馆。

)首因效应及第一印象,通过活动让同学们明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嘛,“没我的事儿!”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可能产生一种“我不去救,有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3.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仆生在美国的一所小学进行一项实验:从1至6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对18个班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随机抽出20%的学生,对老师说,这些学生发展的潜力最大。

8个月后,研究者又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测查,发现他们确定的20%的学生成绩提高比其他学生快。

这个著名的实验后来被称为皮格马列翁效应。

这种由于期望不同而导致儿童发展出差异的现象就是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借名于现象相类同的皮格马列翁神话,称这种效应为“皮格马列翁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