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过渡时期课件

合集下载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通过了
临 时 宪 法
国歌的作词者田汉和作曲者聂耳 (2004年《义勇军进行曲》正式确定为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
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 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 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总纲》
选举了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 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三条 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
措施: ①采用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②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国际 ①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 ②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面对严峻形势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建国初期,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巩固新生的人 民政政权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
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如何对待以苏 联为首与社会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 会主义阵营一边。

高中新教材历史必修上册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高中新教材历史必修上册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 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八大二次会议与“大跃进”运动开展
八大二次会议
1958年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制 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线,提出了过高的经济指标和任
务。
“大跃进”运动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掀起了 “大跃进”运动,表现为工业、 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全面 “跃进”,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高产量。
问题与教训
“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 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 重失调,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财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
的困难和挫折。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大跃进”运动的推动下,农村掀 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将高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实行“一 大二公”的体制。
高中新教材历史必修上册课件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
汇报人:XX 20XX-01-21
目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初期建设 •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初步探索与实践
目录
• 改革开放前夜:历史转折关头回顾与 反思
•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开创与发展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 ,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揭开了我国农村 改革的序幕。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乡镇 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 新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 改革的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优质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公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优质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公开课

上涨。
1)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
3)规定国旗、代国歌、首都、国徽等
丹麦、瑞士等国家建交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根本的政治制度
(1949-1956)
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
二、巩固政权 4.外交: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特 级 英 雄
杨根思
一 级 英 雄
邱少云
黄继光






勋 章
罗盛教
二、巩固政权 4.外交: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 背景:
①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 峡,阻扰中国统一。
2) 性质: 反抗侵略和侵略威胁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美国第 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的消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政权 1.过程
1)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 时间、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内容: 1)制定《共同纲领》作用:临时宪法
规定国家性质: 新民主主义
(人民民主主义)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3)规定国旗、代国歌、首都、国徽等
1954-1956与埃及等国建交;与英国等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1954.4 日内瓦会议
2)1955.4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求同存异”
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 的积极作用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进展



高三历史通史专题复习:过渡时期的中国PPT实用课件

高三历史通史专题复习:过渡时期的中国PPT实用课件

政治史考点梳理
二、建国初期的外 交
1.国际环境: 1)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激烈斗争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封锁包围
2.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治史考点梳理
3.具体内容:
方针
含义
作用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
系,在新的基础上另建 位,在国际交往中独
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 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加强 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课堂练习
(08年海南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 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 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人由党外民主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3、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新道路”指什么?
(1)现象:农业生产遇到了生产资料困难和自 然灾害的较大影响 “新道路”指农业合作社
思考与探究
材料二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 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 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 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高一历史统编(纲要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PPT教学课件

高一历史统编(纲要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PPT教学课件
1.经济:(1)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2) 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2.政治: 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1954年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高中历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 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 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高中历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建 立
通过了《共同纲领》
新 中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09) 2.开国大典(1949.1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 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 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10月1日)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历史
学习内容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二 、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 、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 继续完成解放战争 2. 土地改革
高中历史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



为国家积累了资金。而轻工业的大规模的发展不但需要重工业的发展,也需

要农业的发展。因为大规模的轻工业的发展,不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所能

实现的,它有待于大规模的农业,而在我国就是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农业。


——《毛泽东文集》第6卷




讨 论2:请简要说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灾,但仍然增产粮食176亿斤,这年公私合营企业的总产值也比上年增

加32%。
习 检
——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贡献》


讨 论1:从材料一 认识:生产力获得解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可以得 出 什么认 识 ? 党人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
归 纳
的道路。
自 主
整体认知


预学问题:阅读课本,制作一个思维导图。(要求:知识结构完成,

有一定创意)。

互 动 学 习
学 习 检 测
知 识 归 纳
自 主 预 学
互 动 学 习
学 习 检 测
知 识 归 纳


预 学
能概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建设 目标1

并能分析其重要意义。

学 习
任 务一:阅读材料和课本,评述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初期的目录,并选择其中一条目录内容写一段梗概。(要求目录完整、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写作目录: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1张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1张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第26 课中华 人民共 和国成 立和向 社会主 义的过 渡(31 张PPT)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政治建设
(三)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下午三点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第26 课中华 人民共 和国成 立和向 社会主 义的过 渡(31 张PPT)
统编版2高01中9高历中史历必史修必中修外中历外史历纲史要纲上 要册上第册26 第课2中6课 华 人民中共华人和民国共成和立国和成向立社和会向主社义会的主过义渡的(过3渡1 张(PP3T1张 ) PPT)
统编版2高01中9高历中史历必史修必中修外中历外史历纲史要纲上 要册上第册26 第课2中6课 华 人民中共华人和民国共成和立国和成向立社和会向主社义会的主过义渡的(过3渡1 张(PP3T1张 ) 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第26 课中华 人民共 和国成 立和向 社会主 义的过 渡(31 张PPT)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大方针
1.“另起炉灶”
2.“一边倒”
3.“打扫 干净屋子 再请客”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第26 课中华 人民共 和国成 立和向 社会主 义的过 渡(31 张PPT)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政治建设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本课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注意的过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军事上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国现代史: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第26 课中华 人民共 和国成 立和向 社会主 义的过 渡(31 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理知识 固基础 精细梳理
提出 ①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背景 ②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首次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 提出 五项原则; 完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 发展 原则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
理知识 固基础 精细梳理
☆主要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
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政治体制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
民族的

国家权力
重大意义 《共同纲领》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坚固政治基础; 《共同纲领》确立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
的性质;
理知识 固基础 精细梳理 思考: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 的性质?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理知识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高岗
政党
中 国 共产党
姓名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政党
民革
民革
民盟
固基础
新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 商的政治制度,是新民主主义的民主联合政府。
精细梳理
理知识 固基础 精细梳理
关系的准则。 历史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局面奠定了 意义 基础。
② 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 本准则
理知识 固基础 精细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巩固政权

1.祖国基本解放

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和 平


西




四、巩固政权 1.祖国基本解放
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2.抗美援朝 1950-1953年
①背景:美国 发动侵朝战争, 严重威胁着中 国的安全。
②过程:
1950年彭 德怀率志愿军 入朝作战
1953年签 定《朝鲜停战 协定》
4. 结果: 到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这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5. 问题: 过快、过粗
三、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19.3
6.6
7.7
51.8
一五计划基 建投资分配
10.4
4.2 ÖÖ¤Ö ÖÖ¨ Öá Ö¤Ö ÖÖ ÖÖÖÖÖÖ ÖÖü
三、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1.突出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 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交通运输业: 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第一次贯通 宝成、鹰厦铁路 沟通西藏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THANK YOU
2019/5/31
一、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二1.、制新定中具国有成临立时宪法性质的 三《、共面同临纲的领困》 难 12..国选民举党毛残泽余东力为量人威民胁政着府新主生席政权 3.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国民党 残余力量
第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一、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二、新中国成立
三、面临的困难 1.国民党残余力量威胁着新生政权 2.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3.面临美国敌视政策
三、结果
1952年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 最高水平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基本含义是
把中国: 由农业国 工业化建设 工业国
把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私有制
改造
公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合作化
合 作

2.手工业合作化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①途径:国家资本主义

②方式:赎买政策
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加工定货 控制市场环节
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参与管理、利润分配
全行业公私合营,发给资本家股息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
新 青藏


康藏 成

武汉

四、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 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宪法。
作业:
考试说明第25页56—63题 考试说明第38页10题 考试说明第40页11题
2019SUCCESS
POWERPOINT
2019/5/31
2019SUCCESS
为农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 开辟了道路。
四、巩固政权 1.祖国基本解放
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2.抗美援朝 1950-1953年
3.土地改革 1950年
4.镇压反革命运动 安定了社会秩序 公审反革命首要分子
四、巩固政权
1.祖国基本解放 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2.抗美援朝 1950-1953年

3.土地改革 1950年

4.镇压反革命运动
运 动
安定了社会秩序
第二部分 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背景——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第二部分 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背景——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原因: 列强掠夺 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搜刮 战争破坏
二、具体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统一财经 4.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5.完成土改,引导农民互助合作 6.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高一历史 6月23日17:40~18:20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年)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年)
1949—1952年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1953—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
第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③意义:
保卫了中、朝的独立与安全 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 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四、巩固政权 1.祖国基本解放
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2.抗美援朝 1950-1953年 3.土地改革 1950年
土改时京郊农民在丈量土地
①特点:保存富农经济 ②意义:
数千年的封建土地制被废除。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