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案:必修1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貌的观察一、选择题(2024·绍兴模拟)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①②③④为四条河谷。
据此完成1~2题。
1.四条河谷中最可能存在地下暗河补给的是( A )A.① B.②C.③D.④2.图中甲岩石最可能为( B )A.板岩 B.大理岩C.玄武岩 D.砂砾岩[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处河谷中分布着石灰岩,透水性好,最有可能存在地下暗河,A正确;②处、③处河谷是页岩、④处是砂岩,透水性不好,不能形成地下暗河,B、C、D错误。
故选A。
第2题,读图可知,甲岩石位于花岗岩和石灰岩的接触地带,最可能是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B正确;板岩是页岩变质形成的,A错误;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冷却凝结形成的,C错误;砂砾岩是沉积岩,D错误。
故选B。
盐风化作用是指雨水或海水等含盐水分(溶液)渗透岩石并由内部从岩块下方渗出,盐分结晶膨胀而导致岩石露头表面矿物颗粒、碎片或部分盐晶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
一般岩石露头表面(主要是侧面)因物质脱落,易形成各种形态的风化凹穴,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
风化时间越长,风化穴越大。
下图为甘肃酒泉某地红色砂岩露头的盐风化穴景观。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盐风化形成必要条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可溶性盐类物质 B.含有孔隙的岩石C.坡度较陡的地势 D.干湿交替的环境4.我国东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盐风化现象。
与甘肃酒泉相比,该区域红色砂岩形成的风化穴( D )A.更大,排列更密集 B.更小,排列更稀疏C.更大,排列更稀疏 D.更小,排列更密集[解析]第3题,盐风化需要盐分结晶,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溶于水(主要是雨水或海水中所含的盐分),在岩石空隙中渗透,水分蒸发、盐分析出,在岩石表面结晶,因此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含有孔隙的岩石和干湿交替的环境,A、B、D项说法正确;地势陡缓对盐风化无明显影响,C项说法不正确。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 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突破五 特殊地貌的成因分析
特殊地貌的成因分析
地理
突破点1 河流阶地
(1)在地势较低平的地方,河流的侧蚀和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漫滩。 (2)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3)河流下切至地下含水层,地下水汇入,流速减慢,河流进行新的侧蚀和堆 积,形成新的河漫滩。 (4)原来的河漫滩成为阶地。 (5)河谷里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于是形成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
典型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 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 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见下图)。
材料二 下图a、b、c的顺序表示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 (1)读材料一判断,河流阶地属于哪种地貌类型?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 用是什么? (2)读材料二,按a、b、c三个阶段顺序,简述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最可能是( A )
A.向西南 B.向北
C.向湖
D.向东
解析:第1题,图中布哈河三角洲面积较大,主要由来自河流的沉积物至湖口 沉积形成,风力沉积形成的面积较小,分布在三角洲东北部边缘。第2题,根 据材料信息,布哈河三角洲东北缘形成与湖岸线平行的风成沙丘,沙丘的沙 源是湖床;沙丘的形态呈新月形,向湖凸出,而新月形沙丘凸出方向为迎风 坡,由此可以判断三角洲盛行东北风。从而判断风沙堆积区的拓展方向最 可能是向西南。
本课结束
对点训练
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第1~2
题。
1.该河流的流向是( B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北向东南
2.近年来,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堆积物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第五章第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张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演示(yǎnshì)
第四页,共34页。
考点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基础梳理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演示(yǎnshì)
第五页,共34页。
考点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基础梳理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
演示(yǎnshì)
第六页,共34页。
考点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基础梳理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
演示(yǎnshì)
2.主要外力作用(wài lì zuò yònɡ)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cánliú)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第十六页,共34页。
考点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深化探究
主要(zhǔyào)外力作用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第十七页,共34页。
考点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深化探究
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重 熔 再 变质作用 生 作 用
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
较大
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
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岩浆岩
花岗岩
岩浆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考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试题调研
(2009•江苏地理)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
(xúnhuán)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
1.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 (jiàntóu)的
方向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
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变质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 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 岩。
沉积岩
备考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气[2024南京调研]卓子山位于内蒙古乌海市,东接鄂尔多斯高原,西临黄河。
下图为卓子山和鄂尔多斯高原(局部)地形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1—2题。
1.卓子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A)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变质作用→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C.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变质作用→外力侵蚀【解题思路】读图可知,卓子山主体岩石为石英砂岩和石灰岩,黄河四周和鄂尔多斯高原分别以砂岩、砂砾岩为主,这些岩石都属于沉积岩,说明早期该地区地质过程以沉积作用为主;卓子山石英砂岩内部为变质岩,应是沉积岩在形成之后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之后地壳隆起,当地岩石被抬升至高处,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了如今的卓子山。
因此卓子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故选A。
2.该地石灰岩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最可能为(C)A.冷湿B.冷干C.暖湿D.暖干【解题思路】石灰岩一般代表浅海相环境,这一时期气候比较温煦,生物比较活跃,贝类和藻类等的生物遗体积累也增多,紧压胶结形成石灰岩。
因此该地石灰岩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最可能为暖湿,故选C。
[2024重庆地理卷]糜棱岩是猛烈裂开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往往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并由于猛烈的塑性变形,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糜棱岩的分布往往对金、银矿床的形成有确定指示作用。
下图示意我国河北某金矿区岩石分布状况,图中断层1形成时间为太古宙,断层2形成时间为晚三叠世—侏罗纪,探讨发觉:金矿是在断层2断裂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据此完成3—5题。
3.糜棱岩可能有的特征是(A)A.颗粒小,有条带状纹理B.质地坚硬,多气孔构造C.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D.质地疏松,透水性较强【解题思路】糜棱岩是猛烈裂开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因而糜棱岩致密、坚硬,具有颗粒小、有条带状纹理等特征,A正确、D错误;多气孔构造为喷出岩的特征,B 错误;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C错误。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地表形态塑造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地表形态变化的照片,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 讲解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搬运作用:介绍搬运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固结成岩作用:介绍固结成岩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以实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等。
4.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沉积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6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体系架构]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基本概念]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海浪作用、冰川作用;岩浆岩(侵入型、喷出型)、沉积岩、变质岩;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背斜山、背斜谷、向斜谷、向斜山、断块山)、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裂谷、海岭、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基本原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课时26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定义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____或变形,也称________运动岩石圈破裂,岩浆沿_________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岩石受____、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______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岩浆只有____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一般发生在地壳______,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举例__________、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_。
概念解读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照能量来源可以把它们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①风化作用类型分类影响____风化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岩石卸载(释重)——层裂;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a.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b.植物根劈作用破坏岩体;c.穴居动物加大风化深度;d.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岩石②侵蚀作用:流水、波浪、______、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1 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
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最新考纲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微专题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推断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肯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它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其激烈显示可以在地表形成火山地貌。
考向依据地理景观图推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21·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缘由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作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的是褶皱山地(向斜山),四个选项中只有地壳作用会形成褶皱山地。
微专题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影响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①使岩石发生崩解、裂开;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制造条件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积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积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积累下来深度思考1.有同学认为潮湿半潮湿地区的山谷出口比干旱半干旱地区更简洁形成洪积(冲积)扇,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答案不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高考第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2012届咼考一轮复习第13课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咼考考点: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考点分析:1 •以典型地质地貌的景观图或模式图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
2•以区域图或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描述地貌特征,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策略。
3•剖析地貌的形成过程,推测地貌的演化趋势。
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 _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___________ 、岩浆活动、_________ 。
其中,_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上升和下降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____________ 和巨大的______________二、外力作用1 •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主要表现形式。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岩浆岩、_____________ 、变质岩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教学过程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高考名师解析1.(2011年山东高考题)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①甲处平整士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A .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像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及对区域开发整治的掌握。
由图示可知,乙处有断层,不适于修建护坡堤;丙处位于地势较高的陡坡,应注重生态保护,而不应再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5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 教案
专题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考纲要求: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作用过程2、认识地貌的形成原因及过程3、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师生共同梳理本专题主要考点知识,探讨本专题在高考中的主要考点及考查角度,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世界观: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以致用的思想的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1、内外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判读2、河流袭夺过程3、地貌形成及地质作用过程教学难点: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教学过程:一、阅读考纲,明确考纲要求二、重点知识回扣:过程1、学生的前置作业:自主学习,梳理重要考点知识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判读方法3、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判读方法及实践意义4、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5、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2:课堂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重点知识,掌握主干知识。
过程3: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线索,明确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三、重要考点强化训练考点1、内外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判读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考点2、河流袭夺过程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考点3、地貌形成及地质作用过程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四、效果检测: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反馈五、课后作业:见导学案板书设计专题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下列地区最可能出现图示地质地貌发育过程的是( B )
A.青藏高原南部
B.内蒙古高原西部
C.德干高原东部
D.巴西高原北部
4.以下风沙沉积层形成最早的是( A)
A.S1 C.S3
B.S2 D.S4
5.风沙沉积层S5形成时( D ) ①风力较强 ②风力较弱 ③风向多变 ④风向稳定
A.①③
B.①④
2.该天坑峭壁多生长灌木的原因是( C )
A.气候干旱少雨
B.地下水源丰富
C.土层相对浅薄
D.太阳辐射较少
[解析] 第1题,读图中崩塌物可知,广西大石围天坑是地下溶洞坍 塌形成的,C正确;不是火山喷发、地堑、盆地陷落形成的,A、B、D 错误。故选C。第2题,灌木耐干旱、耐贫瘠,天坑峭壁土壤贫瘠、土层 薄、水分储存少,因而生长灌木,C正确;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湿润,A错误;该地区多石灰岩,多地下暗河,地下水丰富,但峭 壁水分储存条件差,B错误;太阳辐射对灌木的生存影响较小,D错误。 故选C。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 的溶蚀能力越强;反 之则越弱
(2)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形
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地表喀斯特
莲花盆便于同步地从洞底向上生 有利于其与二氧化碳充分接触从而形
长
成沉积
信息获取
知识调动
由材料可知,莲花盆为地下喀斯 (2)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
特景观,所以其主要为沉积地貌。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5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师用书(必修1)
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最新考纲]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纲解读]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思维导图]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读板块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补全图1中板块的名称。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
(2)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①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由图2可知,海沟属于消亡边界,海岭属于生长边界。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的塑考点一、地壳物质循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地质作用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右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3、地质作用能量来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考点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4、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地质构造的类第 1 页共 6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影响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影响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褶皱背斜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弧形山系)、阿尔卑斯山脉(系)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谷向斜下弯中心新两翼老谷岩层下弯而成谷第 2 页共 6 页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下降裂谷、凹陷地带东非裂谷、汾河谷地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1课内力作用与地貌人教版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课 内力作用与地貌
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野外观察或运用 1.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
视频、图像,识 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
别3~4种地貌, 种常见地貌
说明其景观的主 1.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描述所识别
(2)组成。 甲 火山口 :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乙火山锥 :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4.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 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三、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报告二 重点高中备考调研
1 地壳运动 (2018 天津卷)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 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 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 )
地理方法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板块 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 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多集中 分布在此处。
重要提示 考试中常出现的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有新西兰、日本、智 利、印度尼西亚等。
Ⅲ.熟悉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了解不同的板块边界类型 及其对应形成的地貌
4.(2016 浙江 4 月选考)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回答问 题。
3.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运
动产生的,与内力作用有关,C、D 项错误;结合图片可知该
山为块状山地,岩层并未产生弯曲变形,所以 A 项正确,B 项
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网络构建
核心点拨
结合单元知识网络,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地质作用→地表形态的塑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线索,把握以下重点:
两个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三个影响:内力作用(山地)、外力作用(河流)和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多个概念: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洪积(冲积)扇、三角洲等。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理解地理原理、规律,奠定论证地理问题的基础
典例展示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属于厄瓜多尔的科隆群岛,是由400~500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1832年才有人在岛上定居。
材料二厄瓜多尔某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均温
25.926.028.726.225.624.724.124.024.124.424.625.4
(℃)
降水量
89.9114.7107.159.626.120.310.4 2.14.02.7 4.615.9
(mm)
(1)简述科隆群岛的形成过程。
(2)据材料二说出该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思维过程
材料一属于厄瓜多尔的科隆群岛,是由400~500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1832年才有人在岛上定居。
材料二厄瓜多尔某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均温
25.926.028.726.225.624.724.124.024.124.424.625.4
(℃)
降水量
89.9114.7107.159.626.120.310.4 2.14.02.74.615.9
(mm)
标准答案
(1)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地下岩浆上涌,冷却凝固;出露海面后形成。
(2)全年高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少(约400
mm);降水分配不均(1~4月降水多,其他月份降水少)。
方法总结
论证问题重在分析推导。
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其次推论要有理有据,层次
清晰,既突出重点,又全面涵盖;最后要表述清晰,详略得当。
2.掌握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论证问题的方法
典例展示(2013·重庆文综)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
指出图1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2)某公司拟在图2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
与甲地相比,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优
势。
思维过程
标准答案(1)特点: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长地表水下渗
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
(2)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或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小);劳动力成本低。
方法总结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是地理论证过程中常用的方法。
能够熟练、
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论证问题才能对地理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准确认识事物产
生、演变的规则和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阐释,最终做到论证观点和表述
内容上的有机结合,才能最终使各种方法在答题过程中得以熟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