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得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增城中学张华梅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得环境与发展得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得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得问题,了解其危害与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得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得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最大阻力、我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得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得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与发展得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得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得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得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得成因。
荒漠化就是环境自身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得产物,自然因素就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得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得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得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得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就是为了论今,就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得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得案例分析,警示环境得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得辩证关系,树立良好得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得家园。
这就是本节课得重点内容、四、荒漠化得防治得对策与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得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得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得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得“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就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与应用课堂知识得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四、教具准备:计算机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 年和2002 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 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2.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1、根据“图2.5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和水量变化特征?比较古今城镇在分布位置上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古绿洲相继被放弃?2、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思考: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所带来的影响。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解释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并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等。
b.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探讨其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防治措施(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解释其原理和效果。
b.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方案,并向全班演示和交流。
4.实践操作(6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处环境恶劣的地方,观察并记录该地的荒漠化情况。
b.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比如植树、建水保工程等。
c.学生观察和记录防治措施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设计方案的评价;2.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荒漠化防治在国内外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可以写一篇综述或小调查报告。
七、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备课者:古再丽努尔阿卜杜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2、能力目标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
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
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教师讲述]很好。
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
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8页第一自然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关注。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等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书面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查阅资料时注意引用和注明出处。
3.实践作业要求真实参与,注重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观察作业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至少三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补充,形成互动交流。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1.学生在知识背景上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兴趣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4.学生在合作交流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结合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学习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生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教学中需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较强,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堂练习题,尤其是分析题和讨论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2.撰写小论文: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6.创意设计:设计一项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公益活动,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具体方案等,要求具有可行性。
7.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按时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以期提高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实践操作: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发展趋势,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与途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

半球季节正好相反,冬夏季节月份不同。
进而分析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之二是海陆位置: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
所以北半球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
第四步,教师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如图11),在图中选取E 、F 两点,学生读出E 、F 两地的气温值,可以发现,同纬度地带,山地(E 地)气温比平原(F 地)低。
由此归纳:同纬度地带,高原、山地和丘陵的气温比平原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进而分析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之三是地形因素。
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气温垂直递减率)。
计算山顶的气温是24℃(教材图3.18)。
方法如下:山顶和山底的相对高度为800米(1520-720),海拔高出800米,气温约下降4.8℃(800÷100×0.6),山顶的气温是24℃(28.8-4.8)。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张孝英/重庆市第十八中学(400020)摘要:本文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基础,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运用案例教学法,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小结三方面探讨如何将地理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中。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土地荒漠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高中《地理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内容。
本章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首先通过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引出荒漠化的概念;其次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再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剖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学生虽然对荒漠化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已有初步认知,但对其成因及防治的学习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的提取及整合也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也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学
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时教学设计时间2019-03-08 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时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挂图,同时用P3播放《出塞曲》
新教学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学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前收集的历史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原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和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2、演讲满城尽是黄沙,(说明荒漠化的危害和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资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结
读图思考读本图212 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①由四周流向中心。
②该地区河流发于四周的高原地,地形限制了河流的发育。
)
读图思考读本图213,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干湿状况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