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x课件(31页)
《荷塘月色》ppt课件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比喻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虚实结合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
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比喻
行踪
反应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思静
走向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求静
欣赏荷月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离开荷塘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静
忽忆采莲
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 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忆佩弦》一文中指出“1927年,蒋介石背叛 了革命,大革命失败了……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 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 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陈竹隐认为,朱自清之所以创作此文, 是因为大革命失败产生的“惶惶然”,进而导致朱自清内心的不平静。
画面特征
幽僻、寂静 幽静、淡雅 朦胧、缥缈 阴沉、模糊
情感心理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我”什么也没有; 惦念江南,欲超脱 而不得
由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远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议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思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导
学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2024/1/29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2024/1/29
14
04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2024/1/29
15
荷塘月色中意境的营造过程
2024/1/29
描绘荷塘的自然景色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描绘荷叶、荷 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烘托月色的朦胧美
运用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月色的朦胧美感,将荷塘与月 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幽美、静谧的画面。
会。
18
05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自然观念
2024/1/29
19
中国古代自然观念概述
尊重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29
崇尚自然美
古代文人墨客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自然 美的热爱和追求。
感悟自然
古代士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 内心情感,寻求人生真谛。
12
独特句式结构和表达效果探讨
句式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长短句结合等。课件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句 子进行句式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探讨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色彩等因素,探讨句式结构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 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作者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审美愉悦,《荷塘 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 读者。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目录•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景描绘•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探讨•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CONTENTSCHAPTER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朱自清生平及文学成就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成就: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朴实、优美著称,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他的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学者,他的诗歌和学术著作也有很高的成就。
《荷塘月色》创作背景《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写于1927年7月。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篇散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代背景与文学风格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朱自清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文学风格《荷塘月色》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美丽的艺术境界。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情感真挚。
CHAPTER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梳理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详细描绘荷塘的静谧美、月色的朦胧美以及荷花的清新美。
通过描写荷塘月色之美,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之情。
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留下余韵。
引言部分荷塘描写部分情感抒发部分结尾部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通过拟人手法,将路灯比作人的眼睛,形象地表现出路灯的昏暗和无力。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

21
2024/1/25
22
2024/1/25
23
2024/1/25
06
CHAPTER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差异
24
2024/1/25
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强调借景、对景等手法,创造一种天然之趣。
中国园林
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追求对称、均衡和秩序感,常运用轴线、几何形状、雕塑等元素。
17
2024/1/25
绘画
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手法,运用色彩的明暗、浓淡来表现荷塘月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来描绘荷叶、荷花的形态和动态美。
音乐
借鉴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节奏,通过PPT中的背景音乐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让读者更加沉浸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
荷花的种类与美感
13
2024/1/25
讲解如何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表现出月光洒在荷塘上的柔和与静谧。
月光的渲染手法
分析月色中蓝、灰等色彩的巧妙搭配,营造出夜晚荷塘的神秘氛围。
月色的色彩运用
探讨如何将月色与荷塘景致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月夜与荷塘的交融
14
2024/1/25
03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探讨如何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彰显人类文明的进步。
01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阐述作者如何通过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02
荷塘月色中的文化意蕴
挖掘荷塘月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禅意、诗意等,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15
2024/1/25
04
CHAPTER
荷塘月色ppt(最完美)

素材收集
寻找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图 片、图表和其他视觉元素,以 增强幻灯片的表达效果。
时间规划
合理安排每部分内容的时间, 确保整个展示过程流畅,避免 出现时间紧张或过于冗长的情
况。
展示技巧与注意事项
语言运用
肢体语言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 语,确保观众能够快速理解。同时,要注 重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情感表达。
文章内容解析
总结词
文章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详细描述
文章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感官描写,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将荷塘月色的美景 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
文章的艺术特色
总结词
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反馈
对收集到的反馈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本次展示的优点和不足。
改进方案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下次展示的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利用色彩的情感属性,传达《荷塘月 色》中的情感和意境,如宁静、温馨 、浪漫等。
色彩搭配
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使PPT整体视 觉效果协调、美观,可以使用渐变色 增强层次感。
图片与文字的结合
图片选择
选用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图片 ,如荷花、月光、水景等,以增
强视觉字的 位置、大小和字体,使文字与图 片相互呼应,增强信息传达效果
详细描述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他还 巧妙地运用了叠词、押韵等手法,使文章音韵和谐、优美。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 品。
《荷塘月色》ppt课件

月色下的荷塘
荷 叶 荷 花 荷香 流 水
田亭 羞袅
缕
脉
田 亭 涩娜
缕
脉
裙 星星 歌声
明珠
美人 (通感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 种感觉相互沟通。也叫“移觉”。
1、“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 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 ‘大哥,你给我吹 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 ’”
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誉示两点路 灯光,没稿打采的,是冯座人欧族。这对
候最指高的, 一要教材上的样言与水里 奴
声;但施罚是他们的,现什丝血报查
wea.kezhui.cam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 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 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 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 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 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 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 得到真正的字静。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 键性的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 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 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 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心里颇不宁静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 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 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 “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空虚。
《荷塘月色》ppt课件

谢谢观看!
也就是说月光给人以朦胧、柔和的感觉。“酣眠”比喻 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 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 了好处”。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写光与影。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月光与 影的形象,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 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的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 的氛围)。
行踪:家中、荷塘、门前
3、作者的情绪变化如何?
作者的情绪变化 不平静 ↓
暂得平静 ↓
稍得缓释
03
课文探究
文中写了几幅画?侧重写月色还是荷 塘?
月色下的荷塘(渺茫) 荷塘上的月色(淡淡)
侧重写荷塘
荷塘的四周(阴森)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 1、本段的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多音字
薄雾(bó)
薄
厚薄(báo)
薄荷(bò)
荷
荷花(hé) 负荷(hè)
纤
纤腰(xiān) 纤夫(qiàn)
笼
笼罩(lǒng) 笼子(lóng)
脉
脉搏(mài) 脉脉(mò)
娜
安娜(nà) 袅娜(nuó)
3.形近字
曲曲折折(zhé)
拆东补西(chāi)
幽僻(pì)
“清香(嗅觉)”与“歌声(听觉)”,感觉上沟通、交融,这种特殊的 比喻修辞上称为通感,也叫移觉。通感在词语中的表现,如“冷言冷语” “甜言蜜语” “圆润的歌喉”等。比喻的通感,再如: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知识点补充
博喻不但是一个排比句还是一个博喻句。博喻句—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的时候将一个事物比喻成三种 或三种以上的事物的时候我们称为博喻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一项是(C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解析:A.病重快要死了;B.更加;C.满;D.填满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C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4.“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 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体是
[C ] A.绝句 C.乐府
以自警。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 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 “风姿”。 大意:大概的轮廓。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四、五、六段 赏析比喻(通感)、拟人对 比(衬托)等描写手法的运 用及其作用。 2.赏析叠词运用的效果。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2.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 [ D ] A.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
3.阅读文章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
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 夜游荷塘,沉浸美景之中,寻得了暂时的宁静;但当 作者回到现实之后,还是“心里颇不宁静”。因此, 这句话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5、提问:作者的心里为何“颇不宁 静?”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 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 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 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 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 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 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 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 日.....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一个题目......“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 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 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 先写“荷塘”,再写“月色”。
写景状物散文——?(寄何情? 如何寄?)
2、通读全文,思考: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 《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 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 人在无尽的森林.....心里是一团乱 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 挣扎,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 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 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 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 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 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 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 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 绪。
B.古风 D.散曲Fra bibliotek5.“田田”一词源出
[D ]
A.律诗《江南曲》
B.六朝乐府《西洲曲》
C.古诗《西洲曲》
D.古乐府《江南曲》
6.完成仿句:仿照下面句式写一句话 岳阳楼是范仲淹的精神家园,那里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
荷塘边
家
淡
得 宁 静
淡 喜 悦
回家门 ?
淡淡忧伤
小径 出宁静
荷塘四周
散文阅读方法归纳二:理结构,明情感
所谓“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 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 旨才会有隐现。
4、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开头第一句,是作者写作的缘由,可谓“片言居 要”,确实可做本文的文眼。
•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 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八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十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散文阅读方法归纳一:抓情语,明情感
作者的行踪+情感变化= 明线+暗线
不宁静 出家门
煤屑路 寻宁静
结构严谨 圆合状态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 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 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 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 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 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
出家门
煤屑路
荷塘边
家
回家门
小径
荷塘四周
3、在各部分中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 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 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