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德经》26-30章解读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产⽣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26章个人在生活中的感悟
道德经26章个人在生活中的感悟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当这样去面对一切。
一方面,不要抱有强烈的争夺心理,对各种争夺、竞争的态度越来越强烈时,往往会使得人们无法安心处理事情,因而反而影响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学会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客观地分析问题,尽力去考虑到事物双方的需求,耐心地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还应当学会放下,不去纠缠于权利,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去坚持己见,去尊重他人的意见,在自然流露出的结果中,找寻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条路。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封起de日子道德经释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释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释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三章释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释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五章释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释义》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释义》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释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九章释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第十章释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道德经》第26章:重为轻根,静...
《道德经》第26章:重为轻根,静...【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zaò)君①。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②。
虽有荣观③,燕处超然④。
奈何万乘之主⑤,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⑥,躁则失君。
【注释】①躁(zaò):这里有动的意思。
②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③荣观:贵族游玩享乐的地方。
④燕处:安居的意思。
超然:超脱外物,不陷在里面。
⑤奈何:用反问的方式表示“如何”。
万乘之主:一部车子叫一乘,万乘之主即指大国的君主。
⑥根:本。
【译文】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所以有道的人终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军队行军离不开辎重一样。
即使有奢华的享受,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
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国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导读】在轻与重、动与静这两对统一对立的矛盾现象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重视轻而忽略重就会失去根本;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静而轻视动就会失去根本。
尤其是作为万乘大国的君主,必须守重持静,不可轻佻躁动。
【解析】本章将了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优越的物质条件乃至天下国家都重要。
帝王以身轻,恣情纵欲,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失去了根本。
老子从治身之道过渡到治国之道,谨慎的分析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阐明了治国者应该以民为国家之根,以德为治国之本的道理。
这一思想与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观点十分相似。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君”与“根”相对,意为主宰者。
本篇的开头部分,老子举出了两对矛盾的现象,即轻与重、动与静。
在《道德经》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里,老子曾经提出过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宠与辱等对立统一的概念。
这螋概念的提出,对于阐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于是,老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道德经第30章翻译
道德经第30章翻译
第三十章原文
···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3、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5、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简译
···
1、以道辅佐政权的人,不靠武力征服天下,依其做事定有好报。
2、军队驻扎之处,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3、战役结束之后,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4、善道者把握的结果会适可而止,无须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5、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不要盲目自负,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认为这是应该的,不要肆意逞强。
6、如果强行壮盛则会加速万物的衰老,这是不符合大道规律的,不遵从大道规律则会过早衰亡。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第27章 常善救人 原文释义解读
第27章常善救人【原文】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xiá)谪(zhé)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⑤。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⑥。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⑦。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⑧。
【注释】①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辗过留下的痕迹。
②瑕(xiá)谪(zhé):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
④关楗(jiàn):关锁门户的器具。
⑤绳约:用绳子捆起来。
⑥袭明:聪明不外露。
袭,掩藏。
⑦资:借鉴。
⑧要妙:精深微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
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
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
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导读】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圣人常常能够以道救人、以道用物,才能做到无所遗漏,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所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依道而行,否则仅逞些眼前利用的小智慧,只能陷入大迷糊。
【解析】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
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
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
老子所说的“五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道德经30章
道德经30章道德经30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被誉为中国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第30章,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这一思想展开,探讨如何实现个人修身、家庭和谐、国家和平的目标。
修身是人生的首要任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
而修身则是指通过自我反省和修行,找回自己的本真。
在修身的过程中,我们需遵循道德准则,做到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忍让宽容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齐家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上的。
一个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石。
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尊重并关心他人的感受。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是关系和谐的关键。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培养下一代人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治国需要智慧和能力。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远见卓识和善于掌控局势的能力。
在治国之道中,最重要的是以仁爱之心为基础,关心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领导者还应该注重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
平天下是繁荣社会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
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
平天下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处,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应该尊重并保护自然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德经30章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修身的重要性,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导致社会的道德风气日益败坏。
同时,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紧张也导致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下降。
国家的治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有智慧和能力的领导者来引导。
因此,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重视并实践道德经30章所倡导的理念。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26章原文及译文注释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的原文、译文以及注释如下: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宁静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整天行走都不离开承载重要物资的车辆,即使身处豪华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超脱的态度。
然而,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却要轻视对待治理天下的责任呢?过于轻率就会失去根基,过于躁动就会失去主导。
注释:1. "重为轻根":此处的“重”指的是稳重、扎实,是行事的基础;“轻”则指轻浮、草率。
这句话强调了稳重对于行事的重要性,只有稳重才能避免轻率的行为。
2. "静为躁君":这里的“静”指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冷静,“躁”则是指急躁、浮躁。
这句话指出,内心的平静能够控制和克制外在的躁动。
3.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辎重是指行军或旅行时携带的物资和装备,这里用来比喻君子行事时应始终保持谨慎和责任感,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能忽视基础和实质。
4.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即使生活在富贵荣耀的环境中,君子也应该保持超脱的心态,不被物质享受所迷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
5.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万乘之主指的是大国的君主,这句话对那些轻视治理国家责任的君主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职责。
6.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如果行为过于轻率,就会失去行事的基础和稳定性;如果心态过于躁动,就会失去对事物的掌控和主导权。
这两句话再次强调了稳重和冷静的重要性。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六章原文及译文【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注音版】重(zhòng)为(wéi)轻(qīng)根(gēn),静(jìng)为(wéi)躁(zào)君(jūn),是(shì)以(yǐ)君(jūn)子(zǐ)终(zhōng)日(rì)行(xíng)不(bù)离(lí)辎(zī)重(zhòng);虽(suī)有(yǒu)荣(róng)观(guān),燕(yàn)处(chǔ)超(chāo)然(rán)。
奈(nài)何(hé)以(yǐ)万(wàn)乘(shèng)之(zhī)主(zhǔ),而(ér)身(shēn)轻(qīng)天(tiān)下(xià)?轻(qīng)则(zé)失(shī)臣(chén),躁(zào)则(zé)失(shī)君(jūn)。
【译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稳重可以主宰轻浮,因为它是根。
宁静可以主宰急躁,因为它是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所以圣人的行为都是以重为本。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虽然有那么多华丽的物质享受,却能泰然处事,不受它的影响,顺其自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身轻天下?”一个一国之君怎么可能以轻浮急躁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呢?“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浮就要失去了根本,急躁就要失去了控制。
扩展阅读:《道德经》内容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第26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26章原文及译文感悟道德经第26章原文如下: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①根:根本,根基。
②君:主宰。
③君子:有道之人,品德高尚的人,这里指理想之主。
④辎(zī)重:军队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⑤荣观:美好的景观,指华美的生活。
⑥燕处:安居的地方;安然处之。
⑦万乘之主:兵车数量可观的大国的君主。
乘,是古代兵车的数量单位。
⑧轻:轻率,不稳重。
译文如下:稳重是轻浮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整日行走,都不离开载着衣食等物的车辆。
虽然享受华美的生活,却能安然处之,超然物外。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却还要以轻率的态度处理天下大事呢?要知道,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妄动就会丧失主宰啊!感悟: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观点,即稳重是轻浮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这个观点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了他对事物矛盾的深刻理解。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的观念,即君子整日行走,都不离开载着衣食等物的车辆。
这个观念表明了君子应该持身行事,不可草率盲动,要有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老子也批评了“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的行为,即大国的君主却以轻率的态度处理天下大事。
他认为这样的行为会导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后果,即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妄动会丧失主宰。
这一章老子强调了持重、静定、准备和谦逊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的品质。
经典解读在本章中,老子举出了轻与重、动与静两对矛盾的现象,并认为在重轻关系中,重是根本,注重轻而忽视重,则会失去根本;在动与静的关系中,静是根本,重视动而忽视静,则会失去根本。
这反映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不过,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动与静的关系中,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老子却恰恰相反,因此其辩证法被认为是消极的、不彻底的。
这一批评,切中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脉搏。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全集原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二十六章天下神器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二十六章天下神器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将欲夺取国家权力而谋求个人利益的,我预见他们的目的是不会得逞的。
国家是由万物之灵之称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不可能让那些怀有个人野心的人去为所欲为。
执掌了国家政权,不以天下为公,却以一人之心奴役天下人之心的,必然失去政权。
这是老子对个人英雄主义者的正告,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独具匠心的见解。
凡是不“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统治者,都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坠。
故:因此。
物,这里指代气血。
祖国医学认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
身体的健康长寿与否,完全取决于气血能否充分调和。
或行或随:气为血帅,血液周流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全身经络,全在于气的统摄与推动作用。
气虚而不能统摄,则血常因之而外溢;气衰无以推动,血必因之而淤阻。
反之,气又不可太盛,太盛则血必躁,血躁则窜行于身,气的统摄作用也就失去了。
“或行或随”,是强调以意导气,气血相随,根据气血运行的具体环节施加意念。
或嘘或吹:嘘,缓慢吐气用以温血;吹,快速吐气用以降温。
气之与血,具有温煦、化生的作用。
血为气母,食物生血,血生精气。
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营养滋润作用。
反过来,只有充分发挥气的能动性,温煦血液,才有血满精足,气旺神畅。
或强或羸:气与血具有相互推动作用。
以气运血,有时要强,有时要弱,始终小心谨慎,把握火候,灵活运用。
强是武火,羸是文火,该武则武,该文则文,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或载或坠:血能载气,也能衰气。
血之与气,具有濡养、运载的作用,血盛则气畅,血脱则气无以附,可导致气脱、阳亡。
坠,通行本作“隳”,或作“堕”,“隳”和“载”不合对,“堕”则不和韵,“隳”、“堕”疑为“坠”之误,故改。
“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坠。
《道德经》三十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三十章精解及译文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道德经》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洞察人性现实地的弱点(恶性)和究竟地的完美(道性)。
这个现实世界充斥痛苦、罪恶。
人类文明的未来是光明还是黑暗?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观察,知道人类文明的未来是光明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人是宇宙中的神物,所以未来一定一片光明。
老子从定中出来回到现实地,观察到人性确实很醜陋,可以说一无是处。
人性的醜陋和完美,恶性和道性同时呈现出来。
老子知道,把人性的现实之恶转化为究竟之善正是圣人的伟大事业,圣人正是因此而应世的。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28C),又进一步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62C),面对现实地的醜陋,老子发出救人的誓言。
人类最大的恶是什么?战争。
一场战争,多少鲜活的生命被消灭了。
二十世纪人类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卷入了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无数战争悲剧的一部分。
此章老子以一个华夏文明智者的身份表达对人类战争的厌恶,这是最古老也是最强有力的反战宣言。
老子《道德经》共81章,用了二章(30、31C)来反对战争,语词激烈,悲心无量。
修学人向老子表示极大的敬意。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来到卢旺达大屠杀现场,面对几万颗“沉默的”人头,顿感从未有过的“无言的抗议”,阿南下决心呼吁世界大国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于是催生了今天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承担维和使命,减少大屠杀的发生。
老子是最坚定的反战者,对生命的凋逝无比悲伤。
第三十章第一段: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hào)还。
第二段:师之所处(chù),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第三段: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第四段: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经文分四段。
道德经26章感悟
道德经26章感悟
26章提到了“天下有物,不以善质而居,唯人独不然。
人以善
质居之,天下皆归之。
”此章主要讲了用善良的品质去居住,
才能赢得所有人的归从。
作为AI语言模型,我认为这一章告诉我们,要想赢得人们的
尊重和信任,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品质和道德及品格做起。
在与人交往和沟通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善良、真诚、正义、公平、宽容等美德,用真心打动人心,以善良感染身边的人。
而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么我们最终将得不到认同和支持。
简而言之,道德经的26章提示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质和
道德,在与人交往中构建积极和谐的关系,从而赢得所有人的信任和归从。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章原文及译文【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音版】以(yǐ)道(dào)佐(zuǒ)人(rén)主(zhǔ)者(zhě),不(bù)以(yǐ)兵(bīng)强(qiáng)天(tiān)下(xià)。
其(qí)事(shì)好(hǎo)远(yuǎn)。
师(shī)之(zhī)所(suǒ)处(chǔ),荆(jīng)棘(jí)生(shēng)焉(yān)。
大(dà)军(jūn)之(zhī)后(hòu),必(bì)有(yǒu)凶(xiōng)年(nián)。
善(shàn)有(yǒu)果(guǒ)而(ér)已(yǐ),不(bù)以(yǐ)取(qǔ)强(qiáng)。
果(guǒ)而(ér)勿(wù)矜(jīn),果(guǒ)而(ér)勿(wù)伐(fá),果(guǒ)而(ér)勿(wù)骄(jiāo)。
果(guǒ)而(ér)不(bù)得(dé)已(yǐ),果(guǒ)而(ér)勿(wù)强(qiáng)。
物(wù)壮(zhuàng)则(zé)老(lǎo),是(shì)谓(wèi)不(bù)道(dào),不(bù)道(dào)早(zǎo)已(yǐ)。
【译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凡是以道治理国家的国君,都是不用兵强行争天下的。
用兵争天下不是什么好事情会遭到报应的。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21-4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21-4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21-40章先秦-老子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23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27章: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 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 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 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 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美好的行为不为世人察觉,就像是车轮在地上压过却不留下辙痕。 善良的言语令人愉快,就像是新熟的水果没有一点瑕疵。
最好的忠告不是出自你的智慧,它从人的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 坚守自己的立场,在关键的事情上绝不动摇。
必要的时候,让你的心成为一个死结;任何人——包括你自己,都解不 开它。
最高尚的行为是:帮助所有的人,不嫌弃最低贱的人。
最杰出的智慧是: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不以任何人为负担。
不要试图做别人的老师。善良是不能够学习的;而道德也不能当作礼物 送给别人。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 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去泰。
想要改变世界,你必须有所行动。 世界不是哪一个人能主宰的;你只能改变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 你的欲望太多,你就会失败在自己的行动之前。 让大家跟你一起行动,你必须走在大家的身后。 做自己能做的事吧!这样你才能不怨不悔。
谢 谢 观 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 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 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 制不割。
事物有强大的一面,也有其柔弱的一面;大地上有高山,也有溪谷。 阳光下到处都是暗影;阳光越明亮,暗影越昏暗。 成功和失败形影不离;一个人的荣耀会成为另一个人的耻辱。 在成功处据守;在耻辱处安身。
《道德经》26-30章解读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 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 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捷以沉重为他的根本;安静是浮躁的内在保障。 有道德的人生活在世上,言语庄重、举止安泰;面对美好的事物仍能保持 一颗平常的心。 可是,那些身系天下安危的万乘之主,却举止轻浮、言谈失据,他们又怎 么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 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改变世界,而不是依靠强力。 强力是破坏性的;它会使世界离“道”更为遥远。 “善”是一个需要精心培育才能够收获的果实。 急躁,懈怠,勉强,过分的乐观,都会给“善”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