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2
语文S(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二单元 5 古诗三首 望洞庭》公开课课件_1
学习目标:
•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我能通过自学、交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
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意境。 • 我能体会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心感悟自然、用爱书写自
然的情怀。
自学提示:
• 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研读理解,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
理解诗句的意思。 • 品读感悟,诗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运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 诵读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2菊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
小学语文S版 四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2菊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喜爱菊花的感情。
2学情分析一、重视朗读和说话指导,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读中理解。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到了以下几点:1.通过拼一拼,读一读,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通过读读说说了解诗句的意思;3.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诗词明了诗歌描绘的意境及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4.在反复诵读中背诵和默写这首古诗。
本课教学内容引发学生联想、想象是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从理解诗句的意思入手,启发学生在听中想象,在读中想象,在表演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自学为主,在小组自主学习过程中借助于字典和注释或生活积累自己尝试朗读和串讲,对不懂的地方,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
三、注意拓展课外活动。
课前收集咏菊诗,课后想象画画和做关于古诗的手抄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培养学生课外积累的兴趣,养成课外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
3重点难点读悟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示新课1.导入:去年,四季如春的海南省三亚市又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百花展,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这美丽的盛会欣赏课件【百花展视频片段】2谈话:(1)你看见了怎么样的一个场景?(生自由发言)(2)谁能用一个带“花”的四字词来形容这样一个花笑人欢的景象?板书:花3.过渡:是啊,岁寒色匿,春色满园,夏日可畏,到了秋天,除了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外,会还有怎样别致的一番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那些浓浓淡淡的色彩里,走进秋天那些天高云淡,雁去燕离的情调里,走进唐代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里找答案吧。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其中包括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诗词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三首古诗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他们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来进行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和解读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式,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欣赏和解读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句式的理解:对于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式,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进行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思考,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朗读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老师需要准备相关的课件,来进行讲解和展示。
2.诗词卡片:老师可以准备一些诗词卡片,用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故事,来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课件或诗词卡片,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
3.操练(10分钟)老师讲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式,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来加深对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古诗,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欣赏,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能够进行欣赏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朗读。
3.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古诗。
让学生谈谈对古诗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古诗,分享学习古诗的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语文S版四年级上《枫桥夜泊》公开课教案优秀优秀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上《枫桥夜泊》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张继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并背诵《枫桥夜泊》全诗,体会诗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的意境,背诵全诗。
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诗意图、诗歌手抄报等教学资源。
2.学生预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张继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枫桥夜泊》这首诗的题材和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析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意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
四、课堂讨论a.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b.诗人在夜泊枫桥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c.你认为这首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全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的意境。
2.学生展示背诵全诗。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活动a.画出诗中的画面。
b.创作一首以枫桥夜泊为题材的小诗。
2.各组展示活动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讨论a.诗中的“夜泊枫桥”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想象?b.你认为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枫桥夜泊》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的意境。
2.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
二、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三、课堂活动a.演绎诗中的场景。
b.仿写一首以枫桥夜泊为题材的诗。
2.各组展示活动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讨论a.通过学习《枫桥夜泊》,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b.你认为这首诗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感悟,创作一首以枫桥夜泊为题材的诗。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收录了三首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同时,这单元的古诗难度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古诗较少,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表现古诗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的意境。
2.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诗歌意境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同一主题的诗作,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练习。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选入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分别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感悟古诗的深层含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知识了解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学会欣赏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感悟古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参考资料:收集刘禹锡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景是如何被诗人描绘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随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请问诗句中的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分别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堂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精品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精品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它们描绘了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方法。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让他们体会古诗文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古诗文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朗读、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介绍,让学生对这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这三首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讲解:对每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这三首诗的短文。
6.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这三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诗。
(2)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大自然的赞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和内涵。
(2)感受诗中的美景和情感,领略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追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悟诗人的艺术表现力。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悟,体会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①展示洞庭湖美景图片或视频,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洞庭湖的美丽与宁静。
②提问互动,引导学生分享对洞庭湖的了解和印象,激活学生的前知和兴趣点,为进入诗歌学习做好铺垫。
(2)联系生活,情感共鸣①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洞庭湖边,感受湖光山色的美丽,激发学生与诗人共鸣的情感。
②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与洞庭湖的渊源,增加学生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3)诗意启发,初步感知①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
②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4)过渡引导,进入新课①教师总结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感和深意,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②明确新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和主动性。
(二)深入研读,感悟诗韵(1)范读引路,初识诗境①教师首先深情地范读《望洞庭》全诗,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洞庭湖畔,感受那湖光秋月的美景。
教师的语调和情感要传达出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和赞美。
②范读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脑海中的洞庭湖景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作业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组诗歌,包括《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教材通过这三首诗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诗歌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题。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和朗读比赛,检验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诗。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洞庭》;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来感悟古诗的方法。
3.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古诗配乐等)。
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古诗,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兴奋地)准备好了!教师:(出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洞庭湖。
它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望洞庭》。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古诗——《望洞庭》。
(出示洞庭湖资料。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大概有440多个西湖那么大,古代曾被称为“八百里洞庭"。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几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磨、螺、潭、镜等。
(2)请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4.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6.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全班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语文S(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二单元 5 古诗三首 望洞庭》精品课教案_11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几天我们才观赏了雄浑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美景。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洞庭湖吧!(出示洞庭湖风光)“洞庭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两省,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
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去和州上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他趁着月色远望洞庭,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2、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指导读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
1、传说刘禹锡写下了这首千古佳句后,经过反复的推敲琢磨,最终把题目定为“望洞庭”。
一个望字,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登上高楼,从远望的视角观赏月夜洞庭的美景。
)2、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水波不兴的夜晚,刘禹锡登高远望,他都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跟随刘禹锡的目光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教师书写板书:月、湖)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这么美丽的风光,在刘禹锡的眼里凝练成短短的14个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4、秋月告诉我们此时是什么季节?(秋天)请让我们举头望明月,闭上眼睛边回忆边想像,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月亮高挂在漆黑的夜空,像一个银色的大圆盘。
它向大地洒下了朦胧的月光,一切似乎披上了轻纱,显得神秘、朦胧。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宿建德江》、《秋浦歌》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培养学生感受古诗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感受古诗意境,领悟诗句中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欣赏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准备课文《古诗三首》及相关辅导资料。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对于生僻的字词,教师给予解释。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这一课包含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这首古诗的具体内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古籍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峨眉山和寺庙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和交流。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5.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副本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理解“洞庭"、“两相和”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2.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月夜洞庭湖的宁静美,初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中湖光与月色的交融之美。
2. 通过比喻手法,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难点1. 想象并描绘出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月夜景色。
2. 感受诗人以静谧画面传达的内心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洞庭湖诗词分享①选取杜甫、孟浩然等诗人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朗读分享的诗句,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壮丽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作者与创作背景简介①简述刘禹锡的生平,强调其在文学上的成就。
②介绍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的经历,说明《望洞庭》是在特定心境下创作的。
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洞庭湖,不同诗人的描绘会有差异?(一)教学过程(1)初读感知①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示注意读准“洞庭”、“两相和"等字词的发音。
②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词语解析①分析“两相和”:提问学生湖光和秋月如何“相和”,引导理解湖面与月色的和谐交融。
②讲解“镜未磨”:讨论湖面无风如镜,引导学生想象湖面平静如镜的画面。
(3)画面构建①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洞庭湖的直观印象。
②引导学生闭眼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洞庭湖月夜景色。
(4)意境探讨①提问:为什么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②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白银盘"和“青螺”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5)情境诵读①学生分角色扮演诗人和洞庭湖,用不同的语气诵读诗句,体验诗人的情感。
②教师引导学生加入动作和表情,使诵读更具表现力。
(6)对比分析①展示其他描绘洞庭湖的诗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诗人对洞庭湖的描绘手法。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公开课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 代,唐代中期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政 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 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 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语言表示自 己对人生或历史深刻了解, 因而被白居易 推崇备至,誉为“诗豪”。其代表作有 《乌衣巷》、《秋词》、《竹枝》(六)、 《浪淘沙》(一)、《浪淘沙》(八)、 《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他在和 白居易《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 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 最早统计。
第2页
看一看
第3页
第4页
wàng dòng tíng
望 洞庭
hú guāng qiū yuè liǎng xiāng hé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tán miàn wú fēng jìnɡ wèi mó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yáo wàng dòng tíng shān shuǐ sè
第7页
想一想
诗文利用了几次比喻手法?分别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诗文表示了作者怎样情感?
第8页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9页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色,
bái yín pán lǐ yī qīng luó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第5页
诗文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是千里洞庭秋 夜景色,诗人选择了月夜遥 望角度,经过丰富想象和形 象比喻,独出心裁描写出湖 光山色优美感人,俨如山水画 普通
白银盘 青螺
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 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景物, 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 说均可。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4.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5.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2.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前面两首就是边塞诗。
一首是——《出塞》,还有一首是——《凉州词》。
2.简介《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诗题目的含义。
出示:塞,指边塞、关塞。
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
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凉州词(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介两首诗的作者。
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1.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两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生自由练习诵读。
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相机评议。
如有必要,则老师示范。
4.师生合作诵读。
形式一: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以此类推,或交换。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2
发学生的学习兴
如何?
十、 整体感知这首诗描 趣。
绘了怎样的情景,
五、 三、巩固练习。
想像诗句描绘的画 尊重学生独特的
1、读全诗练习背诵。 面。
阅读体验,使学
生充分感受成功
十一、 2、同桌互相说说诗
同桌互读,互相 的快乐。
纠正读音。
句的意思。
学生自己读古诗,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同上) 边读边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 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 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 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 学 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 教 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 程 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 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 “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 深对古诗的感悟。
的大意。
词的意思。
通过学生运用总
二、 3、结合注解,自 九、 (5)学生试着讲讲
结的方法自学,
读自悟
培养学生的自主
诗句的意思。
三、 思考:诗的题目是
意识,自主探索
什么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的能力。
方式读课文,画出
四、 4、试着逐句讲讲
本课的生字,并注 诗句的意思,并体
多感官参与,激
意他们的读音。 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学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
语文S版四年级上《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优秀
语文S版四年级上《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优秀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望洞庭》公开课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和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和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考虑,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教
学
教
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教学后记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九、(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一十、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一十一、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地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3、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三、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四、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五、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同上)
六、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八、(1)学习生字词。
时间
课型
新授
课时
3
教学内容
5、古诗三首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同上ຫໍສະໝຸດ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自学法、
配乐朗读法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连线:
《枫桥夜泊》元稹
《望洞庭》刘禹锡
《菊花》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
修辞手法,把()比作“白
银盘”,把()比作“青螺”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