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窦娥悲剧的思考

合集下载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悲剧作品。

该剧主要讲述窦娥因受害而寻求复仇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悲情和惨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悲剧呢?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世态炎凉以及社会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窦娥的性格入手,她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又无畏的女子。

她的善良体现在她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身边的人。

在不幸遭受侮辱后,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命运的人。

相反,她寻求着复仇的机会,同时也不忘帮助其他人,包括给穷人分发钱财、安慰受难者等等。

然而,她的无畏性格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对权威人物的言行没有顾忌,甚至因此得罪了旁人。

而在当时,尊卑等级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普通人如果得罪了权威人物,就很容易受到报复。

因此,窦娥的善良和无畏,构成了她悲剧的第一原因。

其次,从世态炎凉的角度来看,也能够解释窦娥的悲剧。

窦娥所处的是一个暴虐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责任感淡薄,结果是民生疾苦,民不聊生。

窦娥以及其他普通百姓,就没有得到视线之内的机会。

他们的命运像草芥一般,在权力的洪流中四处漂泊,直到消逝在深渊之中。

窦娥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没有财产,没有亲属,连一个庇护之所都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渺小和无助,更不用说一个被冤枉的妇女了。

这是窦娥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无权无势,只能做一个闲散的陪衬。

更何况,窦娥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没有一个可以庇护的亲人。

在这种境况下,她很容易成为社会虐待和歧视的对象。

她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公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最终被指控为妖怪,居然被绞死在市场上。

窦娥悲惨的命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她的悲剧也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待遇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的善良、无畏、社会状况以及封建制度等因素,都共同合力导致了她的悲剧。

窦娥冤心得体会(大全12篇)

窦娥冤心得体会(大全12篇)

窦娥冤心得体会(大全12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窦娥冤心得体会篇一《窦娥冤》是明代杂剧大师关汉卿所著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描绘窦娥被冤屈之后的坚强与不屈,展现了其强大的母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部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了痛苦和不公平所带来的冤屈和磨难。

通过阅读和理解《窦娥冤》,我不仅加深了对冤屈与不公的认识,也获得了一些有关生活和人性的体会。

段二:冤屈与不公这是《窦娥冤》的主题,而这也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窦娥无辜受害,遭受了毫无道理的惩罚,这让我深感冤屈是多么残酷和不公!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会遭受冤屈的待遇,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那些被错误地判罚的冤案,那些被辜负的责任和努力,那些被排斥的人群。

冤屈和不公正让人心碎,但这也是激发我们追求正义的动力。

段三:遭受冤屈和不公,窦娥并没有沉沦在绝望中,而是选择了坚强与不屈。

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了坚定的信念,不屈地追求真相和正义。

她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坚守着对母亲的承诺。

她没有妥协,也没有被冤枉压垮。

通过窦娥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冤屈时所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

她的坚定和不屈也启发了我,让我更加明白了人性中的力量和意志的力量。

段四:母爱是《窦娥冤》中的另一个关键主题,也是令人动容的情感。

窦娥为了替母报仇,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她即使被欺压,也绝不被打败。

这种无私的母爱展现了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无尽的爱,她愿意为了孩子而付出一切,不惜抛弃自己的名誉和生命。

窦娥的母爱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母爱,一个母亲可以为了孩子付出怎样的代价。

段五:《窦娥冤》给我带来了对生活和人性的一些体会。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不公,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这些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

无论遭遇何种不公,我们都应该勇敢追求正义,不屈不挠。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梦幻剧,以唐代宰相窦娥被诬陷进狱受尽摧残,最终被迫自尽的悲惨遭遇为故事主线。

该剧通过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在这个恶劣环境中追求自由与正义的难题。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进行浅析。

窦娥是一位忠贞坚贞的女性形象。

剧中窦娥以清白贞烈的形象呈现,她聪明、善良,对丈夫窦平忠贞不渝,即使在遭受重重冤狱之苦也不曾拋弃他的爱。

在窦娥被囚禁期间,她遭受了种种侮辱和折磨,但她从未动摇对丈夫的忠诚之心。

窦娥的忠贞可嘉,她以生命捍卫了婚姻的纯洁和爱情的高尚,成为了封建道德的化身。

窦娥是受害者和斗争者。

窦娥被诬陷为奸夫之妇,入狱受尽折磨。

剧中她被迫住进“冤杏园”,受尽侮辱和欺凌,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也备受煎熬。

尽管窦娥的心灵和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她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辞反抗了冤屈和不公。

她以坚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智慧,展示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对抗压迫的斗争者。

窦娥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象征。

窦娥的悲剧形象,正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的具体体现。

她的窘境不仅来自“圣上旨意”,更有封建社会不公正的制度与伦理观念的束缚。

窦娥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道德观的虚伪与肆意妄为。

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观众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引发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表现了忠贞、受害与斗争、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悲剧。

她的形象在剧中起到了批判封建道德、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作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和呼吁。

她的形象令人动容,引发观众对社会公正与人性的思考,为现实中的压迫和不公义发出了警示。

《窦娥冤》读后感(精选10篇)

《窦娥冤》读后感(精选10篇)

《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窦娥冤》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窦娥冤》读后感篇1窦娥死了,她临死立下三桩誓愿:热血长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

窦娥是悲剧的主角,可这出剧里的主要人物谁不是悲剧的承受着呢?窦娥经历坎坷,是剧中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毋庸置疑。

蔡婆婆相与儿媳的经历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们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好不容易在60多岁的时候找到了个接脚的丈夫,却不见得是一个忠厚足可依靠的老头儿,又领着凶神恶煞不怀好意的儿子还得承受来自儿媳的道德说教和谴责,岂不也是悲剧加悲剧?若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历经沧桑,遭不少别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谁曾关心她?谁让他感受一份呵护的温暖,谁给她可以依赖的感觉?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场悲剧。

那么其他的人物呢?赛卢医,想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发现,做恶未遂大彻大悟,想:立地成佛。

躲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来做写善事,不曾想到却向善不能,在张驴儿的威逼之下,成了杀父的帮凶,此后事发,落了个“发烟瘴地面,永远从军”的下场。

张驴儿是个流氓恶鬼千刀万剐地也难解心头之狠。

但是他又何尝没有收无常的戏弄:喜欢上窦娥,又阴差阳错地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最后也落了个凌迟的下场。

所以《窦娥冤》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剧。

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剧性的一面,王国维称他为“及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也无愧色”想到卢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悲剧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剧从来就不应该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词,我们活着是因为“那里”有悲剧。

《窦娥冤》读后感篇2窦娥家境贫寒,母亲又去世得早,所以窦娥对自己的父亲更是关心,不久父亲为了进京赶考,只好把窦娥给别人做了童养媳。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一.悲剧地位的界定王国维认为《窦娥冤》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悲剧佳作。

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1】张驴儿父子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恶人之列,但他们不是作家表现的主角;窦娥当然不会盲目的任由命运的播弄,她做出过最坚定最彻底的抗争。

所以,《窦娥冤》应当不属于前两种悲剧,仔细思量,还是与第三种比较贴合。

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点孝顺的心情”,逼不得已“屈招了药死公公”,她明知这种行为的后果,但又不得不为之。

鲁迅比王国维说得更简洁:“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冤》“毁灭的是一个善良女性的青春生命和柔弱的殉道者对现实社会的美好幻想。

”【2】《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其深刻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满腔怨愤使天地发生异常变化的情节,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窳败的政治,强烈的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3】二.悲剧发生机制的设置窦娥的悲剧是由于其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先看窦娥主观意志对悲剧产生的影响。

首先,窦娥的贞节观。

窦娥十七岁守寡,并立志守节,时经三年。

显然,窦娥是深受儒家礼教影响的,并且是封建礼教的坚决维护者和执行者。

守节,是程朱理学特别提倡的。

如果是在宋朝,窦娥也许可以荣获一块贞节牌坊。

但窦娥的贞节观与元朝的主流意识是不符的。

蒙古族的贞节观念并不强,“一女不侍二夫”,宁可丧命也不失节,对于蒙古族来说是陌生的。

就连铁木真的女人也曾在部落征战中被人抢走,几年以后又被铁木真夺回,仍然做了王妃。

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 析 寞 娥 的 悲 剧 形 象

还龟 娥牲囊岳 的影 毒 鬻曩 _ 。 是复 雨, ・塑她飘 j 执毪 面 瀑诫 怒象 I ; 格 都 |l
寻 荬1 反抗若 ℃ 斌 是蓐移象 | 。 | i _ ; 譬 一| 萎

在 亚 里士 多德 在 《 学 》中间把 悲 剧定 义 为 : 剧 是对 于 一 个 严 顽 强 的反 抗性 是 她 性 格 的 本 质 方 面 。 剧 中她 的顽 强 反 抗 精 神 , 诗 悲 肃 完 整有一 定长 度 的行 动 的模 仿 。 悲剧 中, 在 主人 公不 可避 免地 遭 是 逐 步 发 展 起 来 的 。 窦娥 的反 抗 性 起 点 比较 低 , 原 来 是 那 么善 她 克 逆 黑 受 挫 折 , 尽磨 难 , 至 失 败 丧 命 , 受 甚 但他 们 合 理 的 意 愿 、 机 、 动 理 良、 守礼 教 、 来 顺 受 的弱 女子 。 暗 势力 的强 大 和接 连 不 断地 想、 情预示着胜利、 功的到来。 格斯说 , 激 成 恩 悲剧 是 “ 史 的必 迫害 , 她 的反 抗性 格 得 到逐 步 而又 较 快 的发 展 , 终 达 到 了较高 历 使 最 然 要求 和这个 要求 的实 际 上不 可能 实 现 之 间的悲 剧 性 的冲 突” 。 所 谓 悲 剧 冲 突 是 正 面 主 人 公 与邪 恶 势力 不 可 避 免 的 斗争 冲
悲痛、 悯 、 怜 同情 乃至 崇 敬 的 感 情 , 而 激 发 起 人 们 的 良知 。 如 雨旱 三年 ; 愿 上 天 念 我 窦娥 有 冤 , 降 三 尺 大雪 掩 埋 我窦 娥 的 从 正 三 天
鲁迅 所 说 :“ 剧是 将人 生 的有 价 值 的东 西毁 灭 给人 看 ” 悲 。 尸体 。 这 三桩 誓愿 , ” 没有 乞 求怜 悯 , 再 幻 想 公 正 , 不 而是 一 腔 怒 爆 这 是 悲 剧形 象 是 悲剧 艺 术 的特 性 之一。 剧 形 象可 以反 应 现 实 , 悲 超 火 , 发 出无 辜百 姓 对万 恶 社会 的吼 声。 三桩 誓 愿 , 战 歌 嘹亮 越现 实 , 对 现实 悲 剧性 的一种正 确 认 识 和文化 把 握 , 是 悲剧 具 的部 分。 是 它 有最 激 动 人心 的 感 染 力量 。 中国 悲 剧关 注 的则 是 普 通 人 的 命 运 和 则是 这部 作 品 中最 具 悲剧 形 象 的人物 。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5篇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5篇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5篇《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窦娥冤读后感1《窦娥冤》是一部典型充满悲剧色彩的元杂剧,剧中故事情节贴近中国古代老百姓生活,对白清晰易懂,情节条理清楚,有很高的史学、文学和法学研究价值。

读完全部内容,虽然对窦娥的遭遇充满同情,对张驴儿的恶人先告状和太守梼杌的昏庸无能充满憎恨,但是对窦天章最终能够为女儿窦娥昭雪而感到欣慰。

读完《窦娥冤》,内心虽然感慨万分,但对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却值得人们深思。

封建礼俗根深蒂固。

在古代,三从四德是女人们必须遵守的繁文缛节之一,体现了女人地位之地下,生活之委屈。

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三从四德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病入骨髓,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大脑中,尽管有些人也曾有相反意见。

在本剧中,窦娥就是遵守三从四德的一个典范。

七岁的时候被父亲以还账为由卖给蔡婆婆家当儿媳妇,那时窦娥年岁虽小,但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17岁成亲后不久丈夫却去世还要默默地为其守孝,窦娥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没有任何怨言;面对张驴儿父子逼婚的胁迫,窦娥以三从为由誓死不从,更加体现了窦娥对妇道的遵从,也因此导致了后面悲剧的发展。

倘若窦娥在丈夫死后自谋生路,不为其守孝,倘若窦娥在张驴儿提出“接脚”要求时答应他,不理会邻居的看法,可能就不是以悲剧结束生命。

因此,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是窦娥悲剧下场的原意之一。

官吏的昏庸无能。

太守梼杌在审理窦娥案时缺乏理性的证据支持,凭借严刑拷打获取扭曲的真相实属荒谬。

而且,在用刑的先后顺序时听了张驴儿的一面之词,缺乏理性思考。

再者,官吏以审理案件作为收入来源存在冤假错案的隐患。

窦娥案中太守梼杌在得知张驴儿的描述后,没有对窦娥犯罪动机进行调查,也没有对窦娥杀人用的毒药来源追查,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是审理案件必须步骤,然而太守梼杌却忽略了,也许是他想早点审完此案早点拿到薪酬了事,毕竟追查上述线索、证据是需要时间的,这样必然降低了涉案效率,也放慢了挣钱的不凡。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

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

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

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

“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

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

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

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

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

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

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

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大快人心。

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

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的传世之作,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其深刻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历史背景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窦娥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更是引人深思,她的遭遇和命运令人动容。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探讨她的悲剧命运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家族所受的不公待遇。

《窦娥冤》以北宋宰相窦漪岩一家被冤屈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其家族悲惨命运的描绘,展现了社会上层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窦娥作为窦家的女儿,在父亲被冤枉之后,也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生活十分艰辛。

她的命运受到了家族悲惨遭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家族悲惨遭遇使得窦娥成了悲剧的受害者。

从这一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与王安石的爱情故事中。

在《窦娥冤》中,窦娥与王安石之子王无垢之间发生了一段无奈的爱情故事。

王无垢对窦娥倾心,但由于两家世仇,形势的逼迫和无奈使得他们的爱情注定了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王无垢的身世和家庭决定了他不能与窦娥结合,最终导致了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这段爱情故事中,窦娥不得不承受着来自命运的无情打击,她的爱情遭到了家族和社会的阻挠,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窦娥的爱情悲剧也是她悲剧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是一个多维度、复杂而丰富的。

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爱情悲剧以及女性身份带来的束缚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她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窦娥的悲剧命运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窦娥冤》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从中反思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读者进一步理解《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所帮助。

为什么说窦娥是个悲剧人物

为什么说窦娥是个悲剧人物

为什么说窦娥是个悲剧人物《窦娥冤》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杰作,比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还要早三百多年。

的确如王国维所说,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大悲剧”。

窦娥具有非常善良的性格,同时又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但在元代“贪官横行宇内,冤狱遍于国中”的社会里,善良、正直和反抗的最后结局似乎只能是以悲剧收场。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正是窦娥的悲剧所在,但是加诸在这个悲剧人物身上的种种矛盾性,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赋有悲剧色彩,成为我国戏曲艺术悲剧的典型。

分析窦娥悲剧形象的矛盾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一、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矛盾十七岁时,丈夫死了,她宁愿“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侍婆孝道,做个孝顺的媳妇来苦度时光。

当张驴儿侍强逼亲时,到了紧要关头,蔡婆劝她随顺了张驴儿的时候,她还说:“我一马难将两鞍鞴”,坚决不从,不用说这都是“从一而终”的思想所影响、所支配的。

奔丧处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浣沙时甘投大水的浣沙女、上山来便化顽石的望夫女这些烈女、贞女都是她所钦佩的,而和司马相如私奔、寻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卓文君则是她所不齿的,这都和她受“烈女不事二夫、从一而终”的封建意识有关。

窦娥受封建礼教影响最突出的是对婆婆的批判。

她从情理上劝说婆婆,并用了许多尖锐的话去讽刺、规劝她的婆婆说再婚是有辱先夫的,并谴责婆婆“岂不知羞”!可见她这是对封建道德进行宣扬和向他人说教。

她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影响。

说她又想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是讲她青年守寡,有着少妇的思想感情,渴望幸福生活,对“俺婆妇们守空房”的境遇是不满的,“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唱出了“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的心声,想要摆脱这长期的苦痛生活,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向往幸福的生活。

二、甘于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抗争的矛盾母丧、父离、夫亡,窦娥的命运非常悲苦,对于这些,她逆来顺受,甘于命运的摆布,她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八字命苦,这都是自己“没时没运”,对鬼神天命的虔诚祈祷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受害者。

在《窦娥冤》中,她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不幸。

她的父亲因为受到冤枉而被害,而她则被迫成为孤儿。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后,她更是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她又面临了凌辱和流离失所的命运。

在剧中,窦娥被迫嫁给了昔日的仇家,成为了妾室。

而她的忠贞不屈的性格使得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备受折磨,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从这些方面来看,窦娥所承受的种种磨难,使得她成为了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窦娥是一个真情至死的女子。

在整个故事中,窦娥的高尚情操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剧中,她对已故的爱人一直念念不忘,忠心守护,不肯改嫁。

即使面对恶毒的欺凌和凌辱,她也从不屈服,从不退让。

以致最终宁死不屈,愤而白了头发,以显自己的忠贞。

这样一位真情至死的女子形象,无疑是窦娥悲剧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妇德精神,受到了观众的推崇和钦佩。

窦娥是一个传统美德的化身。

在《窦娥冤》中,窦娥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形象是无愧于古代贤妇标准的。

她不仅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妻,而且还是一个敢于维护家族尊严和男性气节的女性形象。

她在遭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正对待时,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义无返顾地表达自己的坚贞和忠诚。

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所强调的妇德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忠贞爱情和男女亲情的具体体现。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和继承。

窦娥是一个社会悲剧的化身。

《窦娥冤》所揭示出的封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对窦娥造成的不公正对待和严重伤害,也正是窦娥悲剧形象的集中体现。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妇女权益丧失,不被重视,这使得窦娥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而窦娥所受的种种磨难和不公正对待,也正是社会悲剧的一种缩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对个体的摧残,是对封建社会体制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强烈反讽。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窦娥这位史实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窦娥被冤枉入狱,遭受种种磨难的悲惨遭遇。

窦娥这一角色形象在该剧中被塑造得深刻动人,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特点、遭遇的不幸和最终的悲剧结局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性格特点。

在《窦娥冤》中,窦娥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

她不畏强权,敢于为自己、为正义而奋起反抗。

面对家族的不幸遭遇,她没有沦为懦弱无助的弱者,反而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

在剧中,窦娥与丈夫商议揭露真相,为自己和家族申冤。

她的坚韧不拔、义正词严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她成为悲剧英雄的重要条件之一。

窦娥遭遇的不幸。

在剧中,窦娥和丈夫竭力申冤,但是却遭到了宦官和权贵的强大打压。

治下官员庞德公对窦家恶意陷害,导致窦娥丈夫被迫自杀,而她本人也被诬陷入狱等不幸遭遇接踵而至。

在狱中,窦娥遭受种种凌辱和折磨,她的家人也被迫沦为难民,生活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困境中,窦娥仍然不失志气,坚强面对,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

窦娥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命运铺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她的悲剧形象更加感人。

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窦娥冤》的结尾,尽管窦娥尽全力申冤,但最终仍然未能申明清白,她和家人仍然未能摆脱苦难的命运。

剧中窦娥的悲剧结局,不仅是对她个人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她的悲剧结局,反映了当时的权贵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理的追求和对悲剧命运的深沉感慨。

窦娥的悲剧结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被广泛反映和传颂。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凄凉悲惨的个人遭遇,以及没有得到公正申冤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历史社会的黑暗和悲惨,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相关推荐《窦娥冤》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窦娥冤》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窦娥冤》读后感1虽然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然而,事实上人们对元曲的认知要远远少于其他两者,不知是因为我们的中文课本鲜少提及的缘故还是,人们对此本就缺乏兴趣,总之我们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里的惊鸿一瞥。

突然觉得有些可惜,这些曾在历史上散发过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历史协商赞誉的一笔,便消失无踪。

好在,现代的那些戏曲大师们还没有摒弃他们,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时,也还总有那么一些人记得它们。

也许在人文的历史上这些东西会渐渐淡去光泽,但在戏曲的舞台上却愈加光芒万丈。

提到元杂剧,就不得不提及两个元曲的祖师爷:汤显祖、关汉卿。

我想大多数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一种认知:对二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怎的也想不起来,其相关的作品。

也许我们知道,但时间的磨合早已让我们将这些作品与作者对不上号,只是偶尔别人娓娓道来时,才会如梦初醒:原来如此。

就如同我这次读的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样。

撇开《窦娥冤》来看关汉卿,印象中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这些被烙在记忆中奉献给了应试教育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罢了。

反之,撇开关汉卿来看《窦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却终究不能从脑海里找到它的出处。

直到今天,才将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了一起。

其实早年在书中学到这个剧目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充满了好奇,却直到今天才寻得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窦娥冤》除了是一部相当出色地戏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饱满丰富的小说。

我想这样的小说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是没有几个人可以企及的。

故事流畅宛如一气呵成,情结细腻生动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构思巧妙大胆,在现实的基础上又加之神话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进现实,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戏曲本身的观赏性。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一、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导致窦娥必然是走向悲剧我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

《窦娥冤》剧作的主人公窦娥是处在矛盾中心的。

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儿以及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地痞无赖张驴儿见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威胁,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服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守自己的立场,甚至还严厉的批评婆婆“可悲可耻”。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本想依靠衙门自己洗清的冤枉,因为她相信官府肯定会为自己洗清冤枉,伸张正义。

此时戏剧将矛盾冲突推向了另一个层次――窦娥和官府之间的矛盾。

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于维护正义,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对窦娥进行严刑逼供,欲屈打成招。

窦娥最终被判死罪。

从《窦娥冤》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冲突表面上是窦娥与婆婆、张驴儿、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以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之间的矛盾。

而弱小的窦娥,是无法和整个黑暗社会抗衡,窦娥也必然走向悲剧!二、人物自身的矛盾,也决定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课文节选的[端正好]和[滚绣球]的唱词中,窦娥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埋怨天地的糊涂,指责天地的“错勘贤愚”。

既然窦娥这样指天斥地,可她为何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为何要靠天地来实现自己的三桩誓言?为何靠天地显灵来惩罚这些贪官污吏?这样不矛盾吗?同学们在激烈地辩论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样不但不矛盾,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所在!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公道。

可是窦娥一声呐喊,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所创作的古代戏曲作品,该剧以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窦娥为原型,描述了她被错判冤死后,灵魂不散地报复仇人的故事。

窦娥作为曾经受到冤枉的女子,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方面。

窦娥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

窦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娴静,但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来了文归的侵犯,成为文归凭借权势而娶妻的借口。

在婚后,窦娥受到了夫家的冷落和欺压,成为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她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屈辱。

在父亲被迫出逃之后,她成为了家族的惟一希望,但她却因为文归的诬陷而被判冤死。

她的一生被不公平对待,为权势所欺压,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的内心境遇。

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聪明才智的女子,她对待他人充满了慈爱之情。

她所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不公平的对待,她的善良和正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使她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她的悲剧也在于她对家族的责任感,尽管遭受了许多冤屈,她依然选择留下来为父亲和家族寻找正义。

她的坚守和忍耐,加上对冤屈的绝望和愤懑,使得她的内心承受着重重的伤痛和煎熬,成为了一个深陷苦难中的悲剧人物。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主要表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个方面。

她一生坎坷,遭到了不公平和冤屈的对待,她的善良和聪明让她成为了强权与权谋的牺牲品。

她的悲剧形象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黑暗,强烈地触动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反思和思考。

她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戏曲中一位永远的悲剧英雄,永不磨灭的千古经典之一。

窦娥冤的悲剧精神

窦娥冤的悲剧精神

窦娥冤的悲剧精神《窦娥冤》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它的悲剧力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道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具有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其次,悲剧人物的结局总是毁灭,或者是理想和精神的毁灭。

悲剧根源:悲剧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

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乃出于其主人翁的意志。

”但用意志或性格解释悲剧是唯心主义的。

悲剧应当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根源。

《窦娥冤》表现了窦娥悲剧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窦a娥对生活不敢奢求,三岁丧母,十七岁丧夫,她原打算驯顺地侍姑守寡,默默地忍受煎熬,让古老而野蛮的封建习俗慢慢地把她销蚀净尽。

可是元代封建社会连这样卑微的生活要求也容纳不下,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啊!关汉卿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暗无天日的元代封建社会图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黑暗势力丝连线结。

在这样的社会图景里生活的窦娥连起码做人的权利都无法保障,所追求的正义和光明就无法实现,就必然会有成千上万的窦娥要被活生生地吞噬。

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注定了窦娥的毁灭。

悲剧性格:悲苦命运和高尚品格构成窦娥悲剧性格的特征。

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平民弱女子。

她善良、仁爱、有自我牺牲精神。

窦娥同蔡婆在孀居生活中相依为命,在遭受迫害时患难相扶,她对蔡婆充满了怜孤尊老的体恤和友爱。

在昏官桃杌的公堂上,身受重刑“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肉都飞,血淋漓”,她一口咬定“委得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决不屈招;但看到血淋淋的刑棍要向蔡婆打去时,她屈认了毒杀张老头之罪,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把年迈的蔡婆从刑杖下解救出来。

接着要求刽子手绕道从后街走,担心走前街被蔡婆看见“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的惨状。

直到鬼魂托梦去见窦天章时,她还不忘请求父亲收养照顾蔡婆。

她是压迫和屠戮的反抗者,光明和正义的追求者,她抗拒地痞恶棍的威胁,她不屈服于封建衙门的吊拷绷扒,即使死到临头,她也要“争到头,竟到底”。

产生窦娥苑悲剧的原因

产生窦娥苑悲剧的原因

产生窦娥苑悲剧的原因《窦娥苑》是中国南京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杂剧,被誉为中国四大悲剧之一、这个悲剧的产生有多个原因,下面将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命运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社会背景是产生《窦娥苑》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是一个政治混乱的时期,内忧外患、战乱频发,社会秩序动荡。

窦晓敏作为南宋末年的具有封建贵族地位的继承人,命运受到了外界的很大影响。

他是只身一人想要守护南宋统治而战的人,在他心中对于家族的责任感和忠诚度十分强烈。

但是,由于南宋末年政权更迭,唐朝取而代之,引发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混乱。

这种社会动荡直接催化了窦晓敏悲剧命运的发生。

其次,文化传统也是《窦娥苑》悲剧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论身份地位的人都要奉行忠诚和孝道的思想。

窦晓敏本来生活在一个与父母相依为命的家庭,凭借着自身聪明才智得到了君主的恩宠,使他对家庭和君权充满了责任感。

正因为这种责任感和孝顺的传统,当南宋灭亡宫体垮台时,窦晓敏情感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他被自身的道德观念所束缚,不知如何应对这种变故,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再次,个人命运也是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窦晓敏才华横溢、气概非凡,但命运却往往不由自主地将他推向深渊。

从小父母就去世,母亲的死对他影响极大。

他被迫接受了封建王族的责任,艰难地承担起家族危难时刻的重任,一心想夺回失去的江山。

他孤身一人在乱世中独自奋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家族的命运。

然而,命运却眷顾他,他的家族被彻底毁灭,自己也最终陷入困境,丧失了生命。

个人命运的不幸成为了《窦娥苑》产生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南京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了《窦娥苑》这部杂剧,其中融入了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命运等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主人公窦晓敏面对琐碎的政治斗争、家庭责任以及个人心理的冲突,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窦娥苑》通过窦晓敏的悲剧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混乱、文化压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追求正义和自由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白静生等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简析 [ M ] . 天津 : 南开 大学出版 社, 1985.
291
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 , 免着我尸骸现, 你道是 天公不可期, 人心不可怜 , 不知皇天也肯从 人愿。 ∃ 血溅白练 ,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 窦娥是多么希望她 的冤情能由天来昭示世人啊! 在这里 , 个体力量的 弱小 , 一个受冤屈女子无以言状的悲苦都由窦娥以 虚妄的方式展示得淋漓尽致。 创造出这感天动地的悲剧境界 , 不但进一步证 明了窦娥的冤枉,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而且展 示出真理正义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作者用极真实 的细节展示悲惨的气氛 : 监斩官、 刽子手的断喝、 磨 旗、 提刀; 窦娥与蔡婆的死别及窦娥可怜的祭奠要 求, 都强烈地表现出一善良女子被黑暗社会吞噬的 凄惨与悲苦。屠夫的凶残不仅反衬出受害者的善 良, 也揭示着窦娥的悲剧是吃人的封建社会的普遍 现象这一事实。当窦娥高喝 ! 浮云为我阴, 悲风为 我旋∃ 时 , 作者运用浪 漫主义手 法展现出 ! 感天动 地∃ 的场面, 悲剧达到高潮。窦娥虽然倒下, 精神却 显得非常崇高 , 代表皇家执法的监斩官也失去了开 场时的威风 , 显得惶恐不安 , 极为渺 小。在这悲剧 的顶峰, 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可见, 这 感动天地的悲剧境界是本剧的最大艺术成就。 四、 结语 ! 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 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 个带普 遍意义的 问题, 正是作者 对现实的 清醒认 识, 也是本剧的创作所达到高度的体现。关汉卿正 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通过窦娥的含冤负屈, 表现了 黑暗社会中老百姓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 同时塑造了 窦娥这个弱女子形象, 以其在黑暗统治之下发出的 绝望的呼号表达人民的反抗怒火。临刑所发誓愿 奇迹般的实现更加重了浓郁的悲剧气氛。 同样的善良, 同样的坚强。刘兰芝最终举身赴 清池 , 杜十娘怀抱宝匣葬身鱼腹 , 祥林嫂带着疑惑 和对死后的恐惧而走向末路 % %这一个个人物组 成了一幅幅的图画 , 诠释着旧中国妇女的命运。可 见, 窦娥之冤 , 不是她一个人的遭遇 , 乃是封建社会 广大妇女共同的命运。但窦娥并没有屈服, 其呼号 尽管是微弱的 , 但这呼号却表现了人民同时也表现 了作者战斗的意志和胜利的信心。直到今天 , 这个 不屈不挠的古代妇女的斗争精神仍然给我们以深 刻启示和巨大鼓舞。 [ 参考文献 ]
第 21 卷第 4 期 2004 年 12 月












Vol. 21 No. 4 Dec. 2004
Journal of Jinzhong Teachers College

关于窦娥悲剧的思考
赵彦卿
( 晋中艺术学校 , 山西 晋中 030600)
摘 要: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 她善良 、 坚强 , 封建社会严酷的现实使她这 样一个弱女子蒙受奇冤 。临刑前 ,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以求沉冤昭雪 。她的呼唤尽管微弱 , 却让 我们穿越时空 , 认识到了历史本质的一面。 她的悲剧命运值得我们思考 。 关键词: 窦娥 ; 悲剧 ; 呼号 ; 感天动地 中图分类号: I20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1009- 7058( 2004) 04- 0290- 02
[ 作者简介 ] 赵彦卿 ( 1967- ) 女 , 山西昔 阳人 , 晋中艺术学校 , 讲师 。
290
赵彦卿
关于窦娥悲剧的 思考
日月朝暮悬, %%枉作天 ! ∃ ) , 对 ! 为善的受贫 穷更 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这一不公平的现实提 出抗议 , 对! 不分好歹∃ 、 ! 错勘贤愚 ∃ 、 制造冤狱、 残 害无辜的封建社会提出大胆控诉 , 喷发出千百年来 遭受压迫的善良人民的反抗怒火。尤其在临刑前 , 她发下了 三桩誓愿 :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 三 年, 以此来证明、 洗刷自己的冤情, 真是铁骨铮铮 , 掷地有声。鉴于此, 传统的观点认为, 窦娥形 象最 大的闪光点在于她的反抗性 , 并以此来强化窦娥悲 剧的社会意义。 诚然 , 现实是残酷的。! 没来由犯王法, 不提防 遭刑宪。 ∃面对!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 的严酷, 窦 娥没有幻想脱离苦海 , 像方孝孺那样坐化而归 , 进 入另一个冥冥之中的世界, 羽化登仙。但又不可能 在有限的时间里查明真相, 找出真凶。作为当事人 之一的蔡婆婆或许坚信她的儿媳没做坏事 , 但她却 无力证明。对于窦娥来说 , 真是无路可寻。除了原 来隶属的弱者阵营, 生活中突发的变故也更加剧了 她任人宰割的程度。如果窦娥怕连累婆婆, 屈招药 死张公公情属不得已 , 那么无端认罪则显得颇有些 愚枉。中国古代有割股侍母的忠孝之人令人敬仰 , 但窦娥的舍命求解, 却未必能使婆婆解脱。试想 , 面对儿媳妇的荒坟, 蔡婆能泰然独存吗 ? 窦娥是不 幸的 , 她的不幸并非单是偶然因素所致, 她的思想 观念也不得不让我们扼腕叹息 ! 三、 窦娥悲剧感天动地的艺术成就 开天辟地 以来, 整个人 类像婴 孩一 样在成 长 着。天崩地裂, 洪水猛兽 , 人类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 精卫填海∃ 、 ! 后羿射日∃ 之说 ,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 , 人们幻想着同类中有能拯救 他们的人杰或神灵出现。我们民族是世界上最古 老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 在长期与自然界做斗争的过 程中却也形成了用呼天抢地的办法以求心理平衡 的民族心理特质 , 对曾经无数次虚构却并不存在的 仙境地府顶礼膜拜 , 由此 , 我们的民族对天地的情 感依赖可见一斑。窦娥也是如此 , 在她游魂将赴森 罗殿的最后时刻 , 她同样痛斥天地鬼神, 发泄对他 们的不 满, 发 泄自己怨 愤满腔的 情绪。 因为她 相 信: 日月高悬天空, 能洞悉人间的一切; 天地包容万 物, 应当是公正的。 也正因为如此, 窦娥临刑前发出了三桩誓愿 : !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 , 委实的冤情不浅, 你 道是暑气暄 , 不是那下雪天,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火 ,
窦娥冤 是元 杂剧奠基 人关汉卿 的代表作。 它通过善良的女性窦娥被贪官和恶棍诬为杀人犯 而被冤斩的事件 , 暴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 , 抨 击了贪官污吏为害人民的罪行, 异常强烈地表现出 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一、 窦娥悲剧是封建强权专制的产物 鲁迅先生在 狂人日记 里曾这样写到: ! 我翻 开历史一看, 这历史没有年代 ,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 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 仔细看 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 ! ∃ 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把中国几千年的封 建礼教高度概括为 ! 吃人的筵宴∃ 。在这个吃人的 筵宴上 , 作为弱者的妇女 , 命运尤其悲惨。什么 ! 男 尊女卑∃ 、 ! 三从四德∃ 、 ! 贞节∃ 、 ! 迷信∃ , %%组成了 !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 吞噬弱者的灵魂 , 摧残 他们的肉体。尽管政权更替的血雨腥风中少见她 们的身影, 然而那无形的刀枪却是何等的锋利 , 何 等的绝情。 窦娥所处的时代正是蒙古贵族灭金亡宋 并成 为中国统治者的时代。当时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都 空前突出。北方地区虽然经过了五代以后民族的 融合, 但广大的汉人仍被蒙古贵族歧视、 践踏。当 时的中国, 社会上贪官污吏作恶 , 自然界水旱为灾 , 人民群众民不聊生, 几乎成了一座人间地狱。窦娥 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她经历的 苦难却是罄竹难书。高利贷者的盘剥、 流氓泼皮的
[ 收稿日期 ] 2004- 10- 18
欺压、 贪官污吏的毒刑三者互为表里 , 终使她含冤 九泉。这是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原因。 窦娥原本是一个小寡妇, 与婆婆相 依为命, 但 被张驴儿陷害 , 又遭遇桃杌逼供 , 屈打成招, 沉冤送 命。这种在当时社会司空见惯的事被语言大师关 汉卿写成剧本 , 对草菅人命的封建强权专制给予了 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二、 窦娥悲剧社会意义的思考 窦娥是我国古典文学画廊中的 光辉形象。她 的性格既温柔、 善良, 又坚强、 勇敢 , 是一位具有一 定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的典型。窦娥为了使年迈 的婆婆免遭酷吏的毒刑 , 含冤负屈承担了杀人的罪 名。临刑之前 , 要刽子手带她走后街 , 为的是怕伤 了风烛残年的婆婆的心。她对婆婆的关怀无微不 至, 而有求于婆婆的却微乎其微 , 这充分表现了这 个少妇性格中温柔、 善良的一面。她轻蔑张驴儿父 子的泼皮行径, 严辞拒绝他们的非礼要求, 严正揭 露他们的欺 诈行为。临刑之际 , 她没 乞求别 人怜 悯, 而是愤怒斥责! 天地 ∃ , 并立下了复仇的三大誓 愿, 这些又表现了窦娥性格中坚强、 反抗的一面。 窦娥冤 是中国戏剧史上典型的一幕善的毁 灭的悲剧。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 大多没有西方悲 剧那样惨烈, 有震撼力, 总是给人以! 梁祝化蝶式 ∃ 的慰藉。然而 , 窦娥冤 却很硬派。窦娥不甘向恶 势力低头 , 在绝望之中对象征着皇权的合理和威严 的日月天地爆发出愤怒的呵骂斥责( [ 滚绣球] !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