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一步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练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
课时强化训练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皇权至高无上,未受到制约,B错误;明成祖时期内阁参与决策逐渐合法化,C错误;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
2.(2018·福建省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测)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最高行政机关,A 不正确;材料涉及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需要,B符合题意;C与材料四的描述不符,材料四反映的是阁臣权力较大;D本身说法不正确,且与材料二、四所述不符。
3.(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模拟)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1840年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亲自掌管六部。
皇帝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2)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行省(1)地方废,设。
三司地方上设(2),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提刑按察使司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限制。
南书房.康熙时期:设2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参与机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经过改革,明代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看,这种高度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3)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之吏。
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篇 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1-3 知识整合
解析
明太祖废除宰相之后,所有的事务皆由皇帝直
接裁决,皇帝与官员之间缺少了缓冲的空间,导致君臣矛 盾尖锐,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统治阶级腐败的信 息,故A项错误;此时三纲五常是加强的,故 C项错误;商 品经济与君臣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故 D项错误。
2.[2017· 洛阳统考]雍正初年设军机房时,仅为处理西 北军务,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 属,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 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 )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D.已失去其绝密特征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材料信
息“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 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可知,材料旨在强 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虽然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极其复杂,但并非无法解释, C项 错误。
5.[2017· 广东七校联合体二联 ]黄宗羲言:“惟夫国之 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 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 上言论( )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百姓认为是的,君主与大臣不
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 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 C项不符合题 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 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 D项说法错误。
二轮复习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课件(85张)
4.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 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 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B对:由材料“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 知”,但到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 惰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A错:明朝晚期没 有产生资产阶级。C错: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 现象日益严重。D错: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 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
3.思想文化 (1)思想: ①王阳明“心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 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②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 张个性自由。
(2)科学技术: ①《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 的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 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①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②戏曲:明朝时,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 活内容。 ③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 1.政治 (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 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 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 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三历史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3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专题微
专题微练3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文综)“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可知,明代的时候,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使六部官员的品位得到相应的提高。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2.(2016·广东东莞高三上期末统考试)《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
这一规定旨在(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故A项错误;“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6·湖南衡阳高三模拟)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指出: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
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
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
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据此可知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办事效率低C.防止宦官擅权 D.加强了皇权解析材料中并未提及整顿地方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要求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而B、D两项是缺点,所以B、D错误;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
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的历史特征。据此 推断这个朝代是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官营手工业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出现“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A.汉朝 C.宋朝 B.唐朝 D.明朝 (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 力。朱元璋减轻商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轮班匠制度的取 消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一条鞭法”的推行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这些都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必 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故A正确。
4.(★★★★)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 何识真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 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歌主要抨 击明朝 A.君主专制加强 C.理学的空疏学风 ( 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D.土地兼并现象 )
7.盘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及原因。 区别:
中国传统科技重经验轻理论,重实用轻分析,属经验科学; 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方法及理论体系的构建,属实验科学。
原因: 中国:A.科举制重人文轻科学的积弊; B.小农经济对科技创新要求低; C.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新经济弱; D.官营手工业技术封闭不外传; E.儒家思想的官本位理念束缚; F.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创新力; G.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中外交流。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外交上
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 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 、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 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 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 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K12课件
10
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形成了 “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1)中央: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②扩充监 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 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 成为地方最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
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K12课件
11
(3)特点: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 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 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K12课件
12
1.(视角 明代中央机构变化的特点)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 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 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 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 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3
02 高效课堂合作探究
全程互动导学,活化学科思维
考点一 通史主干整合
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提炼要点,扫除盲点 [主干知识]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______,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 行的________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 内阁出现, 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关注史学前沿
名家连线,视野拓展
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 有系父子、 兄 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 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 权; 后又设六科给事中, 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明 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 极刑。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 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
[历史追问]上题中提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这样做的目 的是什么? 提示:加强中央集权。
练习 1
[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Ⅱ]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
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 此类现象在清乾隆 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
了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总量 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封建政 展,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 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 就,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关政策, 中国已经开始落后 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 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抨击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君主专制程 度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 芽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理学占据主导地位。专制、闭关和抑商等政策导致中 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后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有利于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 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发展和提高。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1840年前)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第3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知识重组议权,没有决策权,这需要皇帝勤政,否则这一体制就会严重阻碍行政效率和国家中枢权力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政局的稳定。
(2)明朝中后期是明朝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内阁制逐渐成形;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对外政策上明朝开始执行“海禁”政策。
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这一时期的相关变化。
误区警示1.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军机大臣都不是丞相。
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因此,他们都不是丞相,“有丞相之责,无丞相之权”。
2.清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完全禁止对外交往。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海外贸易,而是对海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当时,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而且外商只能与政府设立的十三行进行贸易。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故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4.明末清初反封建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这些思想家仍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批判思想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工场主尚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出来,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因此这些思想家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考情调研考向例析1.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此人认为宰相劝谏君主可以防止君主肆无忌惮,有利于防止君主暴政,此人的观点实际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
答案:A备考指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围绕着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措施、特点各不相同。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明清试题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北保定模拟)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解析:C 本题材料提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因此选C。
2.(2017·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
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
材料旨在说明( )A.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B.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D.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解析:B 题干材料表明八股文考试只占科举考试内容的一小部分,不能因为八股文的僵化形式而管中窥豹否定科举制度,应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故B项正确。
3.(2017·河南郑州一中入学考试)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
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
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墨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
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维护君主利益B.清除政敌势力C.保持官场稳定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A 从材料清朝各代君主的惩治贪腐措施,及清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的史实,可知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君主利益,故答案为A项;清除政敌势力不是目的,是维护皇权的手段,故排除B项;清朝皇帝惩治贪腐有维持官场稳定的目的,根源依然是维护皇权,故排除C项;提高行政效率最终的目的也是维护君主的统治,故排除 D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
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提示: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
2.明朝的内阁制与之前宰相制相类似。( × )
提示:在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 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 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5.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有一定的决策 权。( × )
提示: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都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 权。
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的政治制度。( × )
提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集权趋势,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古 希腊、罗马)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两种文明制度分别与当地的大河文明和海洋 文明相适应,但不能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7.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表 现。( × )
提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相反它反映了 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8.闭关锁国是禁绝对外贸易。( × )
提示: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9.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 政策的实行。( × )
3.商业发展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 商业资本 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等地区, 工商业 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 区域性 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5)政策:对内继续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 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二步
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二步通史串讲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对点训练1.(2015·江西赣州二模)明朝时,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
这主要反映了( )A.官僚贵族是作为君主奴仆身份而存在B.手握国家利器的官员仰仗皇帝的家奴C.宦官专权严重加剧了封建政治的腐败D.宦官借助专制皇权以抬高自身的地位解析:选A。
材料说明“内官”作为皇帝的代表,公侯驸马这些官僚贵族都要对其“回避之,且称以翁父”,大臣则对其“并头叩拜”,这实际上表明官僚贵族是作为君主的奴仆而存在,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宦官专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宦官地位提高背后反映的是皇权的提高,故D项排除。
2.(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
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
该谕旨的目的是( )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南书房设立的背景,目的是削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作诗写字是表面现象,故A项排除;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康熙年间已经不存在丞相,故C项错误。
3.(2015·江苏海安中学高三四模)“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为市日,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B.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C.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发展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解析:选D。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3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第八十页,共87页。
第八十一页,共87页。
第八十二页,共87页。
第八十三页,共87页。
第八十四页,共87页。
第八十五页,共87页。
第八十六页,共87页。
第八十七页,共87页。
第一(dìyī)部分 通史整合 专题突破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页,共87页。
第3讲 明、清前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huīhuáng)与迟滞
自主(zìzhǔ)学习•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活化(huóhuà)思维
第二页,共87页。
第三页,共87页。
第四页,共87页。
第五页,共87页。
第六十八页,共87页。
×
[解题(jiě tí)流程]
第六十九页,共87页。
第七十页,共87页。
第七十一页,共87页。第七十二页,共87页。第七十三页,共87页。
第七十四页,共87页。
第七十五页,共87页。
第七十六页,共87页。
第七十七页,共87页。
第七十八页,共87页。
第七十九页,共87页。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
固本培元
第六页,共87页。
第七页,共87页。
第八页,共87页。
第九页,共87页。
第十页,共87页。
第十一页,共87页。
第十二页,共87页。
第十三页,共87页。
×
第十四页,共87页。
×
第十五页,共87页。
×
第十六页,共87页。
×
第十七页,共87页。
×
第二十九页,共87页。
第三十页,共87页。
第三十一页,共87页。
第三十二页,共87页。
第三十三页,共87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一、选择题1.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
这一规定( )A.弱化了君主权力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使辅政制度完善解析:从材料“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该规定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前后行政效率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这一规定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 项错误;大臣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皇帝批阅同意后批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使辅政制度完善,故D项正确。
答案:D2.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延机构外延化解析:“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这是一种效率,不是执行力,故A项错误;“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无法体现规范,故B项错误;“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效率得到提高,故C 项正确;“清代军机处”本是外部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C3.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务的机构。
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
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
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解析:从材料中内务府是管理皇室事务的自成体系机构,但是它的收入与支出却是既有皇帝也涉及国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故A项正确。
答案:A4.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
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
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 A.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B.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C.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D.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解析:“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可知这是依据地方的不同情况而进行针对的管理,故C项正确。
答案:C5.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
这直接有利于( )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清两朝的监察制度,主要针对监察官员,而不是针对相权,故B项错误;“杜绝腐败”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与监察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6.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
材料表明( )A.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B.农民阶级出现分化C.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D.小农经济已经瓦解解析:据材料“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得出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排除A项;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
答案:C7.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
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
这反映出( )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解析:海禁是指禁止民间出海,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这与海禁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白银是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正确。
答案:D8.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
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
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
”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实施后,民间对外通商状况,不涉及贫富分化,故A项错误;同理,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民间私下发展对外贸易,故D项正确。
答案:D9.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
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 ) 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解析:“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主要是指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没有分析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也无法判断海外贸易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所学,明朝没有发生明显的社会转型,排除B项;“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无法判断当时社会的环境是否稳定,排除D项。
答案:C10.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
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D.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明朝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11.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解析:据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可知,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救人,而不是教化病人的心理,故A项错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材料“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以儒家思想作为行医准则,而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故C项错误;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古代中国医术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而不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D项错误。
答案:B12.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
两者都( )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解析:两部作品都没有描写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故A项错误;陶渊明代表知识分子,并不代表市民阶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敢于反抗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两部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故C项正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黑暗政治生活的不满,并不涉及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冲击,故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中华帝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个很小的官员编制来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
”进而他解释:“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
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材料二在清末民国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几种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组织机构,他们的首领人员是各地的士绅。
如县议(事)会、参事会、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乡董(佐);各县的教育、警务、实业和财务等四类局、所,县、区、乡保卫团等地方保卫机构;教育、警务、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区乡行政机构;各地乡村长副、正佐等村治组织;农会等社会自治团体等。
曾经是以“士”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权威在地方自治的制度演变之下,逐渐开启了“士绅权绅化”和“绅权体制化”。
此时的士绅已非传统社会中的威望型人士,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占有公共组织和权力机构的权绅。
他们在主持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时,已经不是源于他们曾经所具有的无形的社会声望,而是“大多已具有成文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