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6大类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举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举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意、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意、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
因为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连词前后一般为动词。
﹙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范曾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舍相如广成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沛公军霸上。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数",副词,义为"屡次";"目",名词,义为"眼睛";名词用在副词之后活用作动词,"目"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眼睛示意"。
2、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
把"沛公军"理解为"沛公和军队"或"沛公的军队"都是不符合文意的,看成动宾关系更无从谈起,这里只有把它们看成主谓关系,即把"军"看成动词,解释为"驻军、驻扎",才符合句意、文意。
3、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能、会、应、肯、要、愿、须”等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之后,当活用作动词来讲,义为"游泳"。
4、助词"所"+名词。
我们知道"所"加上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词类活用是指词汇在句子中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介词六大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六类词的活用类型,并且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名词(Noun)的活用类型:1. 单数形式(Singular form):表示一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 (书)、dog(狗)、love(爱)。
2. 复数形式(Plural form):表示多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s (书籍)、dogs(狗)、loves(爱)。
3. 所有格形式(Possessive form):表示所有权关系,如:book's (书的)、dogs'(狗的)、love's(爱的)。
二、动词(Verb)的活用类型:1. 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Tense):表示经常性的或普遍性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我玩)、He eats(他吃)、They dance (他们跳舞)。
2. 一般过去时(Simple Past Tense):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ed(我玩过)、He ate(他吃过)、They danced(他们跳过)。
3. 现在进行时(Present Continuous Tense):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am playing(我正在玩)、He is eating(他正在吃)、They are dancing(他们正在跳舞)。
4. 过去进行时(Past Continuous Tense):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was playing(我当时正在玩)、He was eating (他当时正在吃)、They were dancing(他们当时正在跳舞)。
5. 一般将来时(Simple Future Tense):表示将来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will play(我将要玩)、He will eat(他将要吃)、They will dance(他们将要跳舞)。
词类活用6大类型
词类活用6大类型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可以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分。
如:籍吏民,封府库。
军霸上。
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3,所+名词,名词动用。
所字结构所后一定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方。
令吏人完客所馆这里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
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
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为动词。
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嫁给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
后是方位名词在这里翻译成落在后面。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6,副词或者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7。
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名词做状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一.普通名词做状语1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象对待兄长一样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相如廷叱之二.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1 ,时间名词做状语:日月岁A.良庖岁更刀,割也。
岁:每一年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B.表示渐进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2方位名词做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
西:向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
生死而肉骨。
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
汗牛充栋四,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如: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译作“介词+名词+动词”:东,向东突围
形容词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山多石,少土(《登泰山》)
亲,亲近;远,疏远;
多,有很多;少,有很少
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穷,到尽头
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
亦前圣之所厚(《离骚》)
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依据……,按照……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在……,从……,向……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辞》)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在(当)……,每……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类型及规律
例句
译法
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其一犬坐于前(《狼》)
像……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用对待……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箕畚运于渤海之位(《愚公移山》)
高,推崇;厚,推崇,赞许
其他表动态的词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轩邈,争高争远
(2)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类型
例句
译法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动+宾=使+宾+动(有时也译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高考语文古诗词的词类活用汇总
高考语文古诗词的词类活用汇总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专题十三 打牢文言基础(三)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返回
对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给 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 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宣孟给了他两块干 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家有 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赵宣孟说:“这些食物你 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和一百 枚钱,就离开了。
返回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 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 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教材例句 1.常以身翼 蔽沛公。(《鸿门宴》) . 规律总结
1.表示动作行为的 分析:“翼”解释为“翅膀”,为名 状态,翻译时需 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 要在活用的名词 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 前加一“像” 种状态,故“翼”用作状语,译为 字。 “像翅膀一样”。
,充 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 词。 (2)形容词作主语、宾 语时,活用作名词。
返回
[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 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 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 厚之至者,何以论之?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 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 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 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 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
解析:(1)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 养”。注意“乘”“礼”等词的翻译。 (2)句中的第二个“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 (3)句中的“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喂下”。 (4)句中的“宦”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做仆人”。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一)词类活用的类型: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①表示处所。
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
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廷”意为“在朝廷”。
②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③表示对人的态度。
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④表示比喻。
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
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
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2、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中的“惊”意为“使……惊”。
2022高考一轮复习 2古代诗文阅读3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参考译文] 楚地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术,自从三代(尧舜禹)以来
都是这样,到现在更加严重。大凡生病,不论是时间长短病情轻 重,一旦服药不见效果,就放弃治疗。至于向巫师祈祷,反反复 复,多次没有效果也不后悔。而且引咎痛苦自责,用尽他们的钱 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 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也不会责备巫师一句话。 所以,一直归功于巫师,将失败归于医生。
词类活用
一、掌握词类活用的6大类型
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 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 动用法。
词类 活用
名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
动词活用 数词活用
应用
体 验 1.指出下列成语中 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安居乐业 (2)华而不实 (3)蚕食鲸吞 (4)好高骛远 (5)抱残守缺 (6)抱头鼠窜 (7)草菅人命 (8)标新立异 (9)车载斗量 (10)扶老携幼
解析:D项 “王”是使 动用法。
5.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
明活用类别。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吾师道也
(
①师,A.名)词作动词
②吾从而师之
(
②师,B.意动) 用法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③前一个“圣、愚”,C.形)容词用作名词
④而耻学于师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国 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应用 体验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 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计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 ,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与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词类活用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6、无乃尔是过与?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 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7、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8、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规律三:两个名词连用, 不是并列、偏正关系,其中一 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9、顺流而东也。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 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 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动词“屈”“窜”带宾语“贾 谊”“梁鸿”,用如使动:“使 ……受屈”,“使……逃匿”
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 (安定 → 使……安定)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得宾 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以为……美丽 且庸人尚羞之。把......当作羞耻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 “以......为......”或“把... ...当 作......”。
三、形容词活用 1、名词 2、一般动词 3、使动 4、意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左右欲刃相如。 {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一:名词前面有副词特 别是否定副词或有“能”“可 ”“足”“欲”等能愿动词修饰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 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 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
以兴隆也。親賢臣,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 置,活用为名词。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词类的活用一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分类: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作状语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2、形容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的活用1、数词作名词2、数词作动词3、数词作副词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金块珠砾。
(〈〈阿房宫赋》)绳枢之子(〈〈过秦论》)验证:纨笺子弟一诺千金轻车熟路车水马龙身体力行②、名词+代词”之、其、尔、汝、我”。
"之"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之",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之者谁?(〈〈醉翁亭记》)③、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不蔓不枝。
(〈〈爱莲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成语验证:不毛之地莫名其妙不胫而走先礼后兵不翼而飞观望不前未雨绸缪④、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
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沛公欲王关中。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文言诗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诗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诗文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诗文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诗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①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王曰:“吾亦欲东耳”。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几种情况:(1)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2)只有动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父曰:“履我”。
(3)只有动词能带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②欲王关中。
(《鸿门宴》)(4)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②大楚兴,陈胜王。
③许子冠乎?④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5)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如果是副词作状语和名词连用,则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例如:①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②既而,弥月不雨。
不(下)雨③晋灵公不君。
不(行)君道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归咎上天⑤秦地可尽王也。
第9讲词类的活用
• 2指出蓝色词语是哪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并解 释。 (1)焉用亡郑以陪邻? (4)秦相张君,公知之乎? (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6)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7)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 (9)吾闻而药之也。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宾语+形容词” 如: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下) ②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异同: 动词有使动用法而无意 动用法;
使动用法一般用“使……”式翻译, 意动用法一般用 “认 为……”或“把……看作……”式翻译;
4.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
5.名词用“而”连接 如: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 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 尝君》)
• 讨论: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词类活用? A、早期没有为一些行为动作专造动词。如:衣
使动用法强调客观结果(宾语一般会发生变化),意 动用法强调主观看法(宾语一般不发生变化)。
• 在古代汉语中,同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带宾语,可以是使 动,也可以是意动。
比较:①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又如: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3、为动用法: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 “为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为(介词)+ 宾 语+动词” 。 如:①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齐晋 鞌之战)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 国可乎?(史记·陈涉起义)
词类活用 6大类型
词类活用6大类型(一)名词作状语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依据秦的法律)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
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间:从小路)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日:一天比一天)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向上、向下)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上面第1句中的“翼”。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上面第2句中的“兄”。
(3)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如上面第3句中的“箕畚”。
(4)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上面第4句中的“法”。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上面第5句中的“间”。
(6)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如上面第6句中的“日”(7)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大学里的词类活用
大学里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6大类型:
1、名词用作动词。
例1、“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本来是名词,意思是“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马鞭驱赶”。
(《马说》)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本来是名词,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用箕畚装土石”。
(《愚公移山》)
2、名词用作状语。
例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本来是方位名词,这里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
例2、“斗折蛇行”中的“斗”和“折”,本来都是名词,这里都用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小石潭记》)
小石潭
3、动词用作名词。
例、“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本来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与朱元思书》)
4、形容词用作动词。
例、“互相轩邈”中的“轩”“邈”本来都是形容词,意思分别是
“高”“远”,这里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往高处伸展”“往远处伸展”。
(《与朱元思书》)
富阳至桐庐风光
5、使动用法。
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淫”“移”“屈”本来的意思分别是“惑乱、迷惑”“改变、动摇”“屈服”,这里都是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
(《富贵不能淫》)
6、意动用法。
例、“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本来的意思是“惊异,诧异”,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名词的使动用法 (3)
1、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 子矣。 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 活用认 为
主语认为宾 语具有某种 形态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 当作某种事 物
42
六、意动用法(例句)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把
之
使项伯活了下来
形容词 臣请完 璧 归 赵
使 使和氏璧完整
34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 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 样”的意思。
基本结构形式:
【动+宾】=【使】+宾+动
35
动词的使动用法 (1)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 及物动词上。
表处所。译时在名词前加介词 “在”“到”“由”“从”等。
17
名词作状语(四)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 乎?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凭借和方式 。
18
时间名词作状语(五)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表示每一。表动作的频率或经 常性,译为“每天”“每 日”“每年”。
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 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 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45
名词的意动用法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麋鹿。 3、孟尝君客我。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词类活用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桃花源记》例句出处解释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名词作状语复前.行。
听妇前.致词。
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
穷尽,走到头使动用法皆出.酒食。
,使……出现或“拿出”的意思。
使动用法初极狭,才通人。
,使……通过。
《陋室铭》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
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
有灵性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
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
长枝蔓、长枝节《核舟记》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
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
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
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
黑的《大道之行也》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望岳》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
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
认为……小《春望》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
使……受惊《三峡》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
回声《答谢中书书》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
坠落《记承天寺夜游》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观潮》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
画着文彩《湖心亭看雪》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
变白名词作动词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名词作动词大雪三日。
下大雪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6大类型(一)名词作状语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依据秦的法律)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
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间:从小路)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日:一天比一天)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向上、向下)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上面第1句中的“翼”。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上面第2句中的“兄”。
(3)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如上面第3句中的“箕畚”。
(4)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上面第4句中的“法”。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上面第5句中的“间”。
(6)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如上面第6句中的“日”(7)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如上面第7句中的“上、下”。
(二)名词作动词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
1.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军:驻扎、驻军)译文:刘邦驻扎在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目:使眼色)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命名)译文: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游水)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东:向东进军)译文:当曹孟德攻破了荆州,攻下江陵,顺水向东进军。
7.吾师.道也。
(《师说》)(师:学习)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规律小结](1)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名词+名词。
如上面第1句中的“军”。
(2) 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副词作状语+名词。
如上面第2句中的“目”(3) 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名词+代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名”。
(4) “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所+名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志”。
(5) 能愿动词带名词动用。
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名词。
如上面第5句中的“水”。
第6句中的“东”。
(6)“而”连接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动词+而+名词。
如上面(7) 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名词+名词。
如上面第7句中的“师”。
(三)形容词作动词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善:与……交好)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向来与留侯张良交好。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欣:喜爱)译文:原先那些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3.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明:照明)译文:我们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
4.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白:显出白色)译文: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规律小结](1) 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形容词+宾语。
如上面第1句中的“善”。
(2)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所+形容词。
如上面第2句中的“欣”。
(3)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形容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明”。
(4)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白”。
(四)形容词作名词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形容词。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正:本性,固有规律)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贤:贤能)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贤能(都)不如孔子。
3.击空明..兮溯流光。
(《赤壁赋》)(空明:月光下的清波)译文:(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4.四美.具,二难.并。
(《滕王阁序》)(“美”在文中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在文中指贤主、嘉宾)译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全都具备,贤主、嘉宾齐集一堂。
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贤:贤才;少:年轻的;长:年长的) 译文: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轻、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规律小结](1)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上面第1句中的“正”和第2句中的“贤”。
(2)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如上面第3句中的“空明”和第5句中的“贤、少、长”。
(3)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上面第4句中的“美、难”。
(五)使动用法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从:使……跟从)译文: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见项羽。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译文: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使他为王。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译文:(箫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哭泣。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陈情表》)(卒:使……终了)译文: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平安寿终。
5.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6.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兴:使……产生)译文:仍然不能不因此而使心中产生感触。
[规律小结](1)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格式为:“主语+使(宾语)+动词”或“主语+动补短语+宾语”。
如上面第1句中的“从”和第5句中的“活”。
(2)形容词(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翻译格式为:使+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如上面第2、3、4、6句中的“王、舞、泣、卒、兴”。
(六)意动用法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的名词、形容词。
1.当其欣.于所遇。
(《兰亭集序》)(欣:对……感到高兴)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2.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侣:把……看作伴侣;友:把……看作朋友)译文:把鱼虾看作伴侣,把麋鹿看作朋友。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把……当作师)译文: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
4.而耻.学于师。
(《师说》)(耻:以……为耻)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译文:平常人尚且以此为耻,何况将相呢?[规律小结](1)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如1、4、5句中的“欣、耻、羞”。
(2)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看作”“把……当作”。
如2、3句中的“侣、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