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学设计.3.2_分式方程》教案设计陈沛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分式课型复习课课时 1 备课时间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知识与能力:1.能确定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和分式的值为零时的条件.2.能熟练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和通分.3.能熟练进行分式的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并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化简、求值问题.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分式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类比联想的思维习惯和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很好的与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重难点能熟练进行分式的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并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化简、求值问题.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借助多媒体形式,使同学们能直观感受本模块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进行多种题型的训练,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本节重点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随记一、知识回顾分式的概念分式的概念定义形如________(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且B≠0)的式子叫做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值为0的条件分式的基本性质及相关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AB=A×B×M,AB=A÷B÷M(M是不为零的整式)约分把分式的与中的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应用注意:约分的最终目标是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即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______和______同时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异分母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应用注意: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学生回忆知识点,根据表格回答。

最简公分母异分母的分式通分时,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分式的运算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即 a bc± =________异分母分式相加减 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相加减,即a cb d± =_____ ±____ _=_________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即 ac bd=________除法法则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即a cb d÷=______×________=________(b ≠0, c ≠0, d ≠0)二、 综合运用1.下列式子中是分式的是( )A .710x B .59x + C .x +20100 D .522.使分式11-+a a 有意义的a 的取值范围是( )学生回忆知识点,根据表格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分式方程》(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分式方程》(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础知识,如分式的概念、分式的运算等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将分式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如分式方程的转化、求解过程中的运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定义,理解分式方程与一般方程的区别。

2.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求解分式方程。

3.能够将分式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式方程的定义及其与一般方程的区别。

2.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掌握分式方程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有关分式方程的PPT,内容包括:分式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

2.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3.练习题:准备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分式方程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式方程?分式方程与一般方程有什么区别?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分式方程的解法,主要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步骤。

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第1篇:分式方程教学设计分式方程(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3.了解解分式方程解的检验方法.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2.教学难点:检验分式方程解的原因3.疑点及分析和解决办法: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转化思想),基本方法是去分母(方程左右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而正是这一步有可能使方程产生增根.让学生在学习中讨论从而理解、掌握.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及引入新课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分式方程.(二)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是分式方程.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2(x+5)得2(x+1)=5+x 2x+2=5+x x=3.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检验:把x=3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x=3是原方程的解.例2.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则轮船顺流航行的速度为(20+v)千米/时,逆流航行的速度为(20-v)千米/时,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时。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3《分式方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3《分式方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3《分式方程》一. 教材分析《分式方程》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解法求解分式方程,并能够将分式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式的相关知识,对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分式的知识,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方程的定义,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能够将分式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式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2.将分式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练习题和案例。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分式的知识。

例如:“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式的哪些知识?分式有哪些性质和运算规则?”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分式方程的定义和解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简单的分式方程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式方程进行解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分式方程》(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分式方程》(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学会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并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方程和等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式方程的概念,解分式方程的方法。

2.难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并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解题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用于展示和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

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八折后,顾客实际支付了72元,求打折的力度。

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几个分式方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例如:(1)(=2)(2)(=3)引导学生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可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经验,总结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1.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分式方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加强对分式方程求解方法的讲解与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信心。
5.课后阅读:阅读相关数学故事或数学家传记,了解数学发展史,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6.作业要求: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字迹清晰、步骤完整。
-遇到问题时,及时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
-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解答正确。
7.提交时间:作业将于下节课开始前提交,教师将及时批改并反馈。
3.互动提问: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五)总结归纳
1.知识点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分式方程的定义、求解方法及注意事项。
2.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完成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分式方程求解的规律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5.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式方程的定义,掌握分式方程的一般形式,能够识别并写出分式方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扬、作业评语、小组互评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情感关怀,营造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一个温馨、支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应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耐心的解答和帮助。
7.创新思维,拓展视野: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题:将以下实际情境转化为分式方程,并求解。
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分式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2.提高拓展题:选择以下两题进行解答:
-第4题:比较下列分式方程的难易程度,并说明原因。
-第5题:求解一个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分式方程组,并讨论其解的情况。
这些题目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技巧。
3.应用实践题:结合生活实际,自选一个情境,建立分式方程,并解决以下问题:
3.应用实例: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分式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分式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向新知识过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式方程的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分式方程(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分式方程(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二)》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式方程的解法、分式方程的应用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方程的基本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的解法,对基本的方程概念和求解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式方程,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如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解题思路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和思路。

2.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和思路,通过示例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他们的疑惑,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式方程知识进行解决,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和思路。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解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解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分式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分式的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2.难点: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视频或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自然地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B地行驶,同时有一辆自行车从B地出发,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向A地行驶。

问:两车相遇需要多长时间?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分式方程的定义和解法步骤。

让学生明确分式方程的概念,以及如何解分式方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或教学视频,回顾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分式方程问题。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案

分式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3.了解解分式方程解的检验方法.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2.教学难点:检验分式方程解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复习及引入新课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二)新课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2(x+5)得2(x+1)=5+x 2x+2=5+x x=3.检验:把x=3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 ∴x=3是原方程的解.例2: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千米/时,可列方程=解方程得:v =5检验:v =5为方程的解。

所以水流速度为5千米/时。

(三)课堂练习:(四)小结:谈谈你的收获(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使学生检验解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1. 重点: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 难点:了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的原因教学过程: v 20100+v 2060-1.复习引入解方程:(1) (2)思考:上面两个分式方程中,为什么(1)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就是(1)的解,而(2)去分母后所得整式的解却不是(2)的解呢?2.讨论(1)为什么要检验根?(2)验根的方法3.应用例1 解方程4、课堂练习解方程 5、小结:谈谈你的收获6、布置作业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 《分式方程》教案 (公开课获奖)3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 《分式方程》教案 (公开课获奖)3

分式方程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 BICABI作一条直线L ,在L 上取点A ,在L 外取点B ,作出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 ,连接AB 、BC 、CA ,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 点可以取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 〔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局部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D CA B,,,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标准.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那么∠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以下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D CABDC A B(2)120︒36︒(1)答案:〔1〕72° 〔2〕30° 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DCA B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那么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E DC A B P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分式方程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分式方程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分式方程教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5.3分式方程第1课时分式方程及其解法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2.会解分式方程,体会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3.了解需要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原因.教学重点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分式方程.教学难点了解产生增根的原因.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km/h,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 km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km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km/h,根据“两次航行所用时间相同”这一等量关系,得到方程9030+v =6030-v.类似这样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如何解此方程呢?这就是本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1.自学教材第149至151页.2.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分式方程的概念活动一:方程10020+v =6020-v有何特征,你能说说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吗?展示点评:分式方程的概念;像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分式方程.小组讨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何区别?反思小结: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探究点二 分式方程的解法活动二:阅读课本:解方程:10020+v =6020-v. (1)解这个方程的基本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方程有根吗?阅读课本:解方程:1x -5=10x 2-25. 展示点评:(1)此方程在检验根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此时解出的x 的值还是方程的根吗(2)在解分式方程时,能否和解整式方程一样,验根的步骤可省略不写?例1 解方程2x -3=3x. 解:x =9例2 解方程x x -1-1=3(x -1)(x +2). 解:无解小组讨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反思小结:解分式方程和解一元一次的方程有相同的地方,同样可理解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但多了一步检验,是必须的步骤.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知识小结——(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解分式方程;(2)了解产生增根的原因.区分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过程的异同.2.解分式方程基本思路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3.思想方法小结——转化等数学思想.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下列关于x 的方程是分式方程的是( D )-3=3+x 6 =3-x -a b =b a -x b=1 2.解分式方程x x -2=2+3x -2,去分母后的结果是( B ) A .x =2+3 B .x =2(x -2)+3C .x(x -2)=2+3(x -2)D .x =3(x -2)+23.已知x =2y +33y -2,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则y =__3+2x 3x -2__. 4.解下列方程:(1)1x -5=10x 2-25解:无解(2)7x 2+x +1x 2-x =6x 2-1解:x =3●布置作业,巩固目标教学难点1.上交作业 课本第154页第1题(1)、(2)、(7)、(8)题.2.课后作业 见《学生用书》.第2课时 分式方程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会根据实际问题,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列出分式方程解决有关工作量的问题.教学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难点会根据实际问题,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持续干旱,旱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某厂计划生产1800 t 纯净水支援灾区人民,为尽快把纯净水发往灾区,工人把每天的工作效率提高到原计划的倍,结果比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了生产任务.求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吨纯净水?①设原计划每天生产x t 纯净水,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②这是一个什么方程并解这个方程,解完后应注意什么如何应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这就是本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1.自学教材第152页.2.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 工程问题活动一:阅读课本P 152例3展示点评:(1)工程问题中有哪几个基本量,其关系是什么通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多少(2)由题意可知,甲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若设乙队独做x 天完成,则乙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3)此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你能用题中的一句话或一个等式来表示吗?小组讨论:工程类问题常用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反思小结:工程问题,若没有告诉总工作量,通常设总工作量为1;工程问题的等量关系通常根据“各分工作量之和等于总工作量”来找.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探究点二 工作量问题活动二: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市的活动中,某市一“青年突击队”决定义务清运一堆重达100吨的垃圾,开工后附近居民主动参加到义务劳动中,使清运垃圾的速度比原计划提高了一倍,结果提前4小时完成,“青年突击队”原计划每小时清运垃圾多少吨?分析:此题和上例的区别是明确告诉了工作总量,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呢?展示点评:设原计划每小时清运x 吨100x -1002x=4 x =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小组讨论:列分式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关键是什么反思小结:列分式方程应用题一般步骤为: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出等量关系,而等量关系就是题目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的浓缩.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自主学习时,你的疑问是否得到解决?2.知识小结——(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列出分式方程解决有关工作量的问题.3.思想方法小结——方程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一个数与6的和的倒数,与这个数的倒数互为相反数,设这个数为x ,列方程得( D )=1x=-x +16+x =0 +1x=0 2.某化肥厂计划在x 天内生产化肥120 t ,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每天多生产化肥3 t ,实际生产180 t 与原计划生产120 t 的时间相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__180120x+3=x __. 3.近几年高速公路建设有较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欲修建的某高速公路要招标.现有甲.乙两个工程队,若甲.乙两队合作,24天可以完成,费用为120万元;若甲单独做20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做,还需40天才能完成,这样所需费用110万元,问:(1)甲、乙两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各需多少天?(2)甲、乙两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各需多少万元?解:(1)设甲单独完成要x 天20x +(124-1x)·40=1 x =30 ∴甲独做要30天,乙独做要120天.(2)设甲独做1天要a 元,乙独做要b 元⎩⎨⎧24(a +b )=12020a +40b =110 ∴错误! 30a =30×=135(万元) 120b =120×=60(万元)∴甲完成要135万元,乙完成要60万元●布置作业,巩固目标教学难点1.上交作业 课本第154-155页第3、5题.2.课后作业 见《学生用书》.第3课时分式方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运用分式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收费问题、销售问题.教学重点运用分式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收费问题、销售问题.教学难点能熟练的运用分式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收费问题、销售问题.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某单位将沿街的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间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出租金第一年为万元,第二年为万元.(你能找出这一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吗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利用方程求出这两年每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1.自学教材第153页.2.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行程问题活动一:阅读课本P153例4展示点评:1.完成课本中的填空.2.此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小组讨论:表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时,字母表示的意义?反思小结:表达问题时,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未知数(量),也可表示已知数(量),根据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可知,它们是正数.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探究点二收费与销售问题活动二:某市今年1月1日起调整居民用水价格,每立方米水上涨25%.小明家去年12月份的水费是18元,而今年3月份的水费是36元,已知小明家今年3月份比去年12月份多6 m3,求该市今年居民用水价格是多少元/m3思考:此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展示点评:设去年居民用水价格是x元/m3,则有36(1+25%)x -18x=6解得:x=.(1+25%)x=×=答:今年居民用水价格是元/m3.小组讨论: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一般步骤是什么反思小结: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数量关系,其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设、列、解、检验、作答.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自主学习时,你的疑问是否得到解决?2.知识小结——能熟练的运用分式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收费问题、销售问题.3.思想方法小结——方程建模的数学思想.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某校用420元钱到商场去购买“84”消毒液,经过还价,每瓶便宜元,结果比用原价多买了20瓶,求原价每瓶多少元?设原价每瓶x元,则可列出方程为( B ) -错误!=20 错误!-错误!=20-420x-20=-420x=2.小明买软面笔记本共用去12元,小丽买硬面笔记本共用去21元,已知每本硬面笔记本比软面笔记本贵元,小明和小丽能买到相同本数的笔记本吗?不能解:设小明和小丽买到的笔记本均为x本12 x=21 x-解得x=,x不为正整数∴不能3.某校九年级两个班各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800元.已知2班比1班人均捐款多4元,2班的人数比1班的人数少10%.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就这两个班级的“人数”或“人均捐款”提出一个用分式方程....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问题:1班人均捐款为多少元?解:设1班人均捐款x元1800x(1-10%)=错误!x=36答:1班人均捐36元.●布置作业,巩固目标教学难点1.上交作业课本第155页第6、7题.2.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32 分式方程
教学内容:分式方程(2)
知识目标: 1. 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 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探究交流、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r复习•预习
1-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有哪些?每一步你最容易出电在哪些方面?
2.剳厉程应用题的五个步興是; ___________ ;______ ; ______ ;_____
3・我们现在所学过的应用题有几种举型7毎种类型趣怡基本公式是件么?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 ______________ .
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它们常用的公式有哪些?
⑵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⑶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顺水逆水问题
v顺水= ____________ ; v 逆水= __________________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的例3不同于旧教材的应用题有两点:(1)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它的问题是甲
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这与过去直接问甲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或乙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寻找未知数,然后根据题意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得方程的解除了要检验外,还要比较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才能完成解题的全过程;(2)教材的分析是填空的形式,为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搭好了平台,有助于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科书例4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也与旧教材的这类题有所不同.(1)本题中涉及到
的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在过去的例题里并不多见,题目的难度也增加了;(2 )例题中的分析用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用已知量v、s和未知数x,表示提速前列车行驶s千米所用的时间,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v)千米/时,以及提速后列车行驶(x+50)千米所用的时间.
这两道例题都设置了带有探究性的分析,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
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克服困难后体会如何探究,教
师不要替代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
教材中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题搭建了一些提示的平台,给了设未知数、解题思路和
解题格式,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还是要独立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还要给学生一
些问题,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才能,找到解题的思路,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特别是题目中的
数量关系清晰,教师就放手让学生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例题探解
例3•两个工程队共同参加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
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

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1 1
【引导分析】甲队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3,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x ,
1 1
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6 ,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2x ,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1 丄
6 + 2x。

等量关系是: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共同做的工作量=1
1 1 丄
则有3+ 6+ 2x= 1
(小组探究,学生板书解答、检验过程)
例4:某列列车平均提速前千米/a寸。

用相同的时迅列车提速前於菇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駁壬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教师引异分析:这里的字母口呂表下已*匾鹅,设提速前的平均速度为北千米册h则
s
提速前列车行驶s千米所用的时间为X小时,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 + v)千米/时,
s+50
提速后列车行驶(s+ 5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x+V小时。

等量关系:提速前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提速后行驶(s+ 50)千米所用的时间
s s+ 50
列方程得:x= X+V
(学生板书解答、检验过程并在班级展示。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31练习1.2题;
2、补充练习:
(1 )要在规定的日期内加工一批机器零件,如果甲单独做,恰好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如果乙单独做,则要超过规定如期3天才能完成,现甲、乙两人合作2天后,再由乙单独做,正好按期完成,问规定的日期是多少天?
(2)甲、乙两地相距19千米,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先步行7千米,然后改骑自行车,共
用了2小时到达乙地,已知这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求步行的速度和骑自
行车的速度•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5千米/时,20千米/时】
3、《练习册》相关练习;
4、课后练习
(1 )某学校学生进行急行军训练,预计行60千米的路程在下午5时到达,后来由于把速度
加快5/1,结果于下午4时到达,求原计划行军的速度.
(2)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乙队先单独做1天后,再由两队合作2天就完
成了全部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所需天数的2/3,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各需多少天? 3 .甲容器中有15%的盐水30升,乙容器中有18%的盐水20
升,如果向两个容器个加入等量水,使它们的浓度相等,那么加入的水是多少升?
四、课堂小结:
认知难点和突破方法:
设未知数、列方程是本章中用数学模型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正确地理解
问题情境,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是设未知数、列方程的基础•可以多角度思考,借助图形、
表格、式子等进行分析,寻找等量关系,解分式方程应用题必须双检验:(1)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2)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五、作业
课本154页习题第4、5、6题。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