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2法治的萌芽期)
《中国法制史》整理笔记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一、中国法律的起源夏王朝诞生,产生于父系社会末期(据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我们认为中国在尧舜时代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产生法律)也成为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关系的工具二、“法”“刑”“律”的含义✓“法”迄今仅见的最早的是在西周金文中商周人只知有“刑”而不知有“法”,大量引用“法”字是春秋之后的事“法”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其实践来源是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成文法运动。
战国时期度量衡逐步统一,为了反映国家公布的“法”的行为规范性质,逐渐出现了由“法”字和度、量、衡各字构成的词,表示严格、具体的各种标准、规范。
✓商鞅“改法为律”三、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1.刑起于兵,兵刑同制2.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3.血缘纽带关系影响至深4.维护部落首领的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强化第二节夏商立法概况一、立法思想夏商以“恭行天罚”、“天讨”的神权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宣言“君权神授”、“王权神佑”,使统治政权合法化和神圣化原始自然宗教和阶级社会有政治目的的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的产物——神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二、立法活动(一)王命:包括誓、诰、命等多种形式誓:意味约束诰:古“告”字,其义为告诫命:指君主的命令(二)禹刑、汤刑✓禹刑不一定是禹在位时制定的法,可能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
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怀念和崇敬。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的总称,和禹刑一样,以汤为名表示对上组杰出领袖和开国之君汤的怀念和崇敬。
(三)官刑据古籍记载,夏商时已有约束和惩治官吏的官刑。
第三节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一、行政法律规范(一)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地方行政官吏体制二、军事管理制度三、刑事法律规范(一)五行:墨、劓、髌、宫、大辟(二)刑罚罪名的规定:不孝罪、不从王命罪、危害社会,破坏公共秩序罪、贼杀罪、不事农业罪、弃灰于公道罪······(三)刑法的适用原则由人罚代替天罚具有以肉刑为主的身体残害报复主义刑罚为特点1.罪及本人,刑不诛连的原则2.疑罪从轻的原则3.不杀无辜的恤刑原则4.过失从轻的原则四、经济法律规定(一)土地管理:土地王有,即国有制(二)赋税制度:1.赋纳2.贡献(三)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四)商业管理制度(五)自然资源立法:“禹禁”第四节夏商司法制度一、法官二、国王三、审判制度四、证据制度1.神明的暗示2.卜辞五、监狱制度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第一节立法概况一、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天罚”思想✓明德慎罚: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中国法制史
导论一、中国法制史概念:1、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法律制度,即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本身,有客观性。
2、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是对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的研究,即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
3、概念: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其法律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法律思想。
2、研究内容:A.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立法活动和立法成果;B.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对立法的影响;C.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司法状况;D.中国历史上各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
三、中国法制史的学科地位:四、学科发展:1.前学科时期:1906年前,孔子、班固《刑法志》、沈嘉明(清)《中国法制考》2.近代法制史:(自觉研究时期)1906-19493.中国法制研究:1949至今五、中国法制史概述;1.奴隶制法制时期:(习惯法为主)夏商时期:奴隶制法制的萌芽时期。
西周:奴隶制法制的鼎盛时期。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法制变革时期。
2.封建法制时期:战国、秦、汉:形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时期。
(虽然此时代动乱频仍,战乱不息,政权更换频繁,但法制建设却快速发展。
说明法制建设与政治不是亦步亦趋的)隋、唐:成熟时期。
(法律与道德结合紧密,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较为一致,调整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强,法律制度越来越合理)宋元明清:强化时期。
(法律受道德伦理的约束,“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的禁锢,严刑峻法更多,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事及经济立法加强,会审制度得到较大发展,元和清的法制带有民族特权法的色彩)3.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中华法系走向瓦解。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法律是一部伦理法”法律与伦理紧密结合第一章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及夏朝的法律规范一、中国法的起源:1、禹打破禅让制,将王位传给了启,由公天下转为家天下。
16法制史(革命根据地)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产生 人民调解制度, 人民调解制度 , 最早发端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的工农运动中。 期的工农运动中。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晋西北村调解暂行办法》《 苏中区人民纠纷调 晋西北村调解暂行办法 》 解暂行办法》 解暂行办法》 1、调解组织形式 、 2、调解的范围 、 3、调解工作的三原则 、 双方自愿, 不许有任何强迫, 遵守政府政策法令, 双方自愿 , 不许有任何强迫 , 遵守政府政策法令 , 照顾民间善良习惯; 不愿调解或不服从调解, 照顾民间善良习惯 ; 不愿调解或不服从调解 , 有权 径向县司法处或地方法院起诉。 径向县司法处或地方法院起诉。
第十五章 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概况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献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刑事立法 革命根据地的土地、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土地、劳动立法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的民事立法 第六节 革命根据地的司法制度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萌芽阶段 (1921~1927年) 年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初创和奠基阶 段(1927-1937)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日益完善和全面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1937~1945年) 年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向全国胜利推进 阶段( 阶段(1945~1949年) 年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劳动保护条例 1、工作时间 、 状况 2、 工资标准一般依照各地生活 、
1948年8月1~22日在哈尔滨召开第六次全国劳动 年 月 日在哈尔滨召开第六次全国劳动 大会 , 通过 《 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 议》。 实行适合战时经济条件的劳动福利政策, 其一, 实行适合战时经济条件的劳动福利政策 , 其一 , 工厂实行八至十小时工作制。 其二, 工厂实行八至十小时工作制 。 其二 , 工资必须保 障普通职工的最低生活水准。 第三, 障普通职工的最低生活水准 。 第三 , 禁止使用童 工。
中国法制史重点
中国法制史重点摘要(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09级学生根据李盛渝老师的课件和西政法制史教材整理)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三时六类:(一):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奴隶法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夏代是我国早期法制萌芽时期2.商朝法制有较大的发展(五刑,继统法,三风十愆)3.西周立法指导思想从夏商的神权法观念进化到明德慎刑原则4春秋时礼崩乐坏、法制变革时期(二):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制的形成与发展)1.战国秦汉时封建法制的形成时期。
如李悝的《法经》、商鞅的《秦律》.2汉代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制从幼稚期向成熟期演进4.隋唐时封建法制的完备时期。
代表法典《唐律疏议》5.宋元明清时期是封建法制的解体时期。
(三)1840年---1949年(清末军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法制的演变)(四)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五)民国《临时约法》(六)1927---1949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革命法制(.宪法性文件、土地立法、司法制度)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约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礼与刑,是三代法制的两大组成部分。
夏朝法制中既有神权法的价值倾向,又有原始习俗的残余。
商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天命、天罚”即“奉天之命,行天之罚”。
神权法思想在商朝达到了顶峰。
西周开始由“重神”向“重人”转变,提出了“以德配天”说。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推出“明德慎刑”的法制主张。
“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慎刑”,就是适用刑罚要慎重,根据社会形势变化和各地情况的差异,进行区别对待。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名词解释=时间+概念+评价、作用、范围)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原始人的法:从原始习俗发展到习惯法,原始社会氏族时代的法,形态表现为习惯法。
礼的来源:起源于原始人用饮食供奉鬼神的祭祀活动。
许慎《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整理
礼法结合
公法发达
家庭本位
近代转型,艰难坎坷。
.
.
二.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一.关于法律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起源于黄帝时代说
2、起源于尧舜时代说
3、起源于夏代说:《竹书纪年》、《左传》昭公六年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尚书大传》有
“夏刑三千条”。《汉书·刑法志》说:“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始制肉刑。”
三.
中国法律发展重点内容
1. 宗法制
2. 礼与刑的关系
3. 奴隶制五刑
4. 西周婚姻制度:原则、前提、六礼、七出、三不去、特点、影响
5. 西周家庭制度:三党、九族、特点
6. 西周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表现,意义
7. 春秋时期的法律思想
8. 《法经》:体例,历史地位
9. 商鞅变法
10. 汉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景帝时的笞刑改革及意义
20. 秦、汉、唐三朝自首原则之比较
21. 唐律特点
22. 唐律为中华法系典范的原因
23. 宋代鞫谳分司制、翻异别勘制度、理雪、驳议与法官的责任制度
一, 传说中的法律 禹刑:《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有禹刑”。《禹刑》可能是传说中夏代法律,法令的总称。取名
.
.
《禹刑》,是为了表示对先人的尊重。《禹刑》具体内容已不可考。 汤刑:《左传》记载:“殷有乱政,而有汤刑”。《汤刑》可能是传说中商代法律,法令的总称。取名 《汤刑》,是为表达对先人的尊重。《汤刑》具体内容亦不可考。 九刑:《左传》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是西周初期制定的一部刑法,由九篇组成,故 得名,早已失传。也有人认为是指墨,劓,刖,宫,大辟,赎,鞭,扑,流等九种刑罚。 吕刑:周穆王时,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周王统治地位,接受大臣吕候建议,废止严酷旧法,并命 吕候以“明德慎罚”为指导思想,制定了西周一部重要法典《吕刑》。《吕刑》的制定是西周的一次重 大立法活动。 二:成文化时期的法律 铸刑书:公元前 536 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国家权力的金鼎之上,向全社会 公布,史称“铸刑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一行动曾遭到晋国大臣叔向等 反对。 铸刑鼎:公元前 513 年,晋国的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象征国家权力的金鼎之上, 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竹刑:郑国的邓析所编的刑书。竹刑原是邓析私人所著,后来被郑国采用而具有法律效力。 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成文法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 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 法经篇目:分为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李悝认为,“王 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于与篇首,以示重点打击对象。总体上看,《法经》 是一部诸法合体,以刑法为主的法典。 《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 《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 《囚法》,是有关囚禁,审判,断狱的法律; 《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 《杂法》,是规定《盗》、《贼》以外其他犯罪与刑罚的法律,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 城禁,嬉禁,徙禁,金禁。 《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到“具其加减”的作用。 六篇中,《具法》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其他五篇相当于分则;《囚法》,《捕法》主要是程序方面 的规定。 二, 儒家化时期的法典 1,《九章律》:是汉法典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国萧何在《法经》六篇基础上,吸收秦律有用部分, 增加户,兴,厩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九章律》构成汉律核心和骨干,一般所称汉律 即《九章律》。 2,《曹魏律》:是魏明帝时期制定的重要法典,共 18 篇。在体例上,它把《法经》中的《具律》改 为《刑名》,放于全律之首,以统率诸篇,使体例趋于合理。在内容上,进一步调整各篇内容,使之 更为简练严密。同时,首次将“八议”规定在律文中,并相应调整和增加许多新法规,使之较秦法更 丰富全面。 3,《晋律》:是西晋武帝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因完成与晋武帝泰始年间,故又名《泰始律》。 又因张斐、杜预曾对律作注,经武帝批准颁布天下,律、注有同等效力,故又称张杜律。它是南北 朝时期唯一颁行全国的法律。它在汉、魏法律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体例上,把《魏律》的“刑名”分 为“刑名”,“法例”两篇,仍置于律首,并调整《魏律》的篇章结构,使之更合理。内容上,进一步纳 礼入律,尤其是确立了“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 4,《北魏律》: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法典。它集汉、魏、晋律之大成,共 20 篇。主要特点有:纳礼 入律,规定存留养亲制度,使礼法进一步结合;规定封建制五刑雏形。
大告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大告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古代封建时代到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整个过程。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法律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商鞅变法,其中包括了刑法和律法的制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以法律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颁布了著名的《秦律》。
汉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多种法律文献,其中最重要的是《汉律》和《汉制》。
这些法律文献规定了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内容,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唐朝和宋朝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创新。
唐朝实行了法官制度,并编纂了《唐律疏议》,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宋朝时期,颁布了《宋律》和《宋刑统》,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中国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刑律和民律的编纂和修订。
尤其是清朝时期,《大清律例》的颁布和实施,对中国法律制度的整体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法律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中华民国成立后,通过颁布《中华民国民法典》,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法律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法制史的一个新的时代。
在中国法制史的不同阶段,法律的角色和地位也有所变化。
古代中国法律主要是为了维护君权和社会秩序的需要,而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历程和特点。
中国法制史重点笔记
中国法制史重点笔记
中国法制史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下面是中国法制史的重点笔记: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法制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法律主要以礼制为基础,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秩序维护。
《礼记》、《尚书》等文献中记载了一些法律规范和司法制度。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统一了量衡、文字、车轮宽度等标准,推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的改革。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法制发展的高峰时期。
隋朝颁布了《大业律》和《隋律》,唐朝则颁布了《唐律》和《唐令》。
唐律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对后来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朝时期,司法审判制度逐渐完善,民间出现了一些以民间习惯法为基础的地方性法律,例如《红头案》等。
元朝推行了行政法和刑法的改革,颁布了《大元律》和《大元令》。
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法制发展的后期阶段。
明朝时期,明太祖颁布了《大明律》,明朝法律制度相对严谨,明朝法律制度在清朝继续沿用。
清朝时期,颁布了《大清律例》,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了一些修订和完善。
在中国法制史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趋势。
从最初以礼制为基础的道德法律到逐渐形成的法典制度,再到明清时期的法律改革,中国的法制逐渐走向成熟。
这些法律制度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后来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华法系的历史和演变
中华法系的历史和演变
中华法系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总称,起源于夏商周三代,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直至 20 世纪初清朝灭亡。
其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法律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习惯法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法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律、令、格、式等形式出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法律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唐律疏议为代表,形成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法律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明律、清律为代表,形成了以律例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中华法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中华法系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东方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法制史大一知识点总结
中国法制史大一知识点总结中国法制史是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法律的重要基础。
在大一学习阶段,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法制史知识点,以便于深入理解中国法律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就中国法制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古代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制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法律制度来源于部落社会的习惯法和约定俗成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趋于规范和统一。
在古代时期,法律以《礼记》、《尚书》等经典著作为依据,依靠君主的权威和讲文明制约。
而在秦朝统一天下后,开始出现了以法律制衡君主权力的尝试。
二、秦朝法制与汉朝法家思想秦朝的最大特点是实行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秦律》等。
秦朝法律具有鲜明和严格的特点,但由于秦朝的统治时间短暂,秦律并没有对后来的法律产生深远的影响。
汉朝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并影响到了法律制度的发展。
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应该是严明公正的,能够约束各级官吏和管理民众的行为。
三、唐朝法制与严刑峻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朝大力倡导法律的公正和公平,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
与此同时,唐朝也实行了严刑峻法,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唐朝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对后来的宋、明、清等朝代的法律制度产生影响,也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宋代地方法制与审刑特权宋代时期,地方法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地方上,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方法律制度,如闽南法、苏松法等,这些地方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方各方面的需要。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审刑特权的现象,即将刑事审判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官员手中。
这一制度对后来的法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五、明清法典与法制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明代时期,《大明律》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典,对明代的法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代时期,《大清律例》是清朝的法典,总结了明代以来的法律制度和实践经验。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法制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探讨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以礼法为主,即以礼治国。
礼法是一种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它主要通过礼仪、规范和惯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当时最著名的礼法著作是《礼记》和《尚书》。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改革。
他颁布了《律令》和《法章》等法律文件,建立了以律为主的法律制度。
这种制度以惩罚为主要手段,严格执行法律,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
汉武帝时期,又推行了以刑为主的法律制度,即以惩罚为主要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开始逐渐转变为以律为主,以宽为本的制度。
当时最重要的法律著作是《晋律》和《南北朝律》。
这些法律不仅对犯罪进行了规定,还对人权、婚姻、继承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颁布了《唐律疏议》和《唐刑统》等法律文件,宋朝时期颁布了《大宋律》和《大宋宪书》等法律文件。
这些法律文件不仅对犯罪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还对人权、婚姻、继承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范。
5.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元朝时期推行了“一律、一官、一统”的法律制度,明朝时期颁布了《大明律》和《大明鞠书》等法律文件,清朝时期颁布了《大清律》和《大清御定常例》等法律文件。
这些法律文件不仅对犯罪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还对人权、婚姻、继承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6. 现代时期进入现代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受到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刑法典》和《民法典》,建立了近代法律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逐步建立起了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导言中国法制史是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拥有悠久的法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通过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理解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法制史的主要阶段和特点,并重点关注其中的几个重要时期。
第一阶段: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在古代中国,最早的法制可以追溯到商朝和周朝时期。
商朝的法律制度主要由君主制定和实施,而周朝则开始出现了“一法一制”的法律制度。
到了秦朝,统一的法律制度被确立,被称为“法家思想”的东西方法学思想差异逐渐明显。
第二阶段:封建时期的法律体系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封建时期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君主制定的王法和地方官员制定的地方法规。
这一时期以“礼法制度”为主要特点,法律规定与社会传统习俗相结合,法律制度趋于稳定。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法制的形成进入近代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法律制度,引入了一些西方法律的观念和制度。
这一时期的法制改革包括科举制的废除、现代行政法的产生以及刑法和民法的逐步完善。
同时,一些法律思想家开始提出一些关于法律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为中国法制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阶段:新中国法制的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通过颁布宪法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并逐渐完善了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核心领域的法律制度。
同时,中国也加入了国际法律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
结论中国法制史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通过研究中国法制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近代以及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中,中国法制史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法制的完善和发展将继续进行,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法治建设的要求。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一)中国法制发展史概述中国法制的历史的阶段:1.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法制2.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一般是指战国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3.近现代法制,一般是指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二)第一阶段,早期法制中国法律的起源:夏朝的建立依据:1.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专制帝王2.夏已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3.夏朝已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4.夏朝形成了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二.立法概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习惯法1.禹刑:夏朝法律的总称2.汤刑: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除此之外还有国王发布的“誓”(相当于军法),“诰”(偏重于国王,权臣,相当于对公务员发出命令,指示),“命”(国王针对具体事情发布命令)刑事立法(1)奴隶五刑(刑罚体系)主要有墨,bi( ),fei( ),宫,大辟,等五刑,由轻至重墨:即在面或额头刺字,再染上墨,为一种羞辱刑鼻:砍去人的手或者足的重刑,砍足是剕,砍手是刖,砍掉膝盖骨是膑刑宫大辟:即死刑(2)司法制度1.时间: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法制,即通常所说的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特点: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初期一般认为是不公开的发展历程:夏商是奠基时期,中国法制史从夏朝建立开始,其中商代的刑法及诉讼制度已经比较完备西周时鼎盛时期,西周时期所形成的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的等法律原则,以及“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导言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原始社会的习俗规范到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法治思想与实践、帝制时代的法律体系、近代以来的法律改革以及现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法治思想与实践在古代中国,法治思想起步较早,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君子之道,修明治平”的理念为法治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礼法和律令两个方面。
礼法强调的是道德规范和习俗传统,是一种以道德规范为核心的非正式法律制度。
而律令是一种形式更加正式且具体的法律制度,是帝制时代的基本法律体系。
二、帝制时代的法律体系帝制时代的法律体系主要由律令制度构成。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颁布了《秦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被认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典。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每个朝代都会根据时代特点和治理需要,发布新的律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的《大唐律疏议》,这个法典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帝制时代的法律制度注重治罪和维护社会秩序,但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国家法律制度的系统性规划。
三、近代以来的法律改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法律制度也逐渐开始改革。
19世纪末,严复翻译西方法律著作,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法律改革思想。
20世纪初,康有为等人提出的“科学立法”观念,也对中国法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借鉴西方法律制度,推行了一系列以法统治为核心的改革举措,如颁布《大清民律》、创建法学院等。
四、现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和国情,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此后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特点。
首先,中国法律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逐步确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1982年,中国颁布了现行宪法,为法律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法制史
一、概念中国法制史主要探究中国法律的起源及其历史沿革,以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背景,揭示当前法律的制约因素及路径依赖,为当下的法律提供权威的规则渊源。
二、价值⒈求真价值理性地研究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性地研究历史,因为没有历史,我们无以知晓规则的精确范围,因而历史必然成为法律研究的一部分。
⒉史鉴价值⒊精神价值三、基本线索(一)萌芽期:三代⒈早期法制发展的基本线索⑴夏代我国早期法制萌芽的时期,古代法律的主要形式礼和刑已经出现;⑵商朝法制有了较大的发展,刑事法律和司法诉讼制度初具规模;⑶西周立法指导思想从夏商的神权法观念进化到明德慎罚原则;周公制礼和吕侯制刑使礼、刑制度化。
⒉三代法制的主要特征⑴具有原始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双重性质,如礼制中的祭祀习惯,刑制中残酷的虐杀手段等,即原始习惯法的残余。
⑵具有宗族法与国家法的双重性质。
国家法和宗族法的结合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
⑶深受神权法观念的影响,立法和司法以”天命观”为基础,宣称”王权神授”和”代天行罚”。
⑷法律不向社会公布,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保持法律的秘密状态,是为了达到“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目的,以便于“临事制刑”,实行专横统治。
(二)发展期(法家法):战国--秦【线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进行的法制变革,是大动荡、大变革中的“立”的阶段;其代表作是魏国李悝的《法经》和秦国商鞅的秦律。
秦朝统一后,实现了法制的统一。
汉初立法承秦制。
【特点】反映出早期封建法制的不成熟性:⑴以法家思想为法制的指导思想:一断以法;强调重刑主义,以刑去刑;⑵法律形式多样,体系庞杂;⑶刑罚苛酷,种类繁多。
(三)定型期(儒家化):汉-唐【线索】1.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礼法结合起步,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以经决狱;以经释律)。
2.三国两晋南北朝:礼法结合的发展,儒家思想对法制实际支配(以经立法)。
3.隋唐:封建法制的完备(礼法合一)。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司法考试完整版)
中国法制史绪论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三)隋唐法制的完善(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三、关于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四)鲜明的专制特性?(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
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
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
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司考考点: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一、原始人的法·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二)战争产生了刑罚----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一、周公制礼★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中国法制史年表
中国法制史年表【实用版】目录1.中国法制史年表概述2.中国法制史的主要阶段3.中国法制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4.中国法制史的影响和意义正文【中国法制史年表概述】中国法制史年表是一部记录中国法制发展历程的重要史书,它详细记录了中国法制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包括了各个时期的法制特点、重要事件和人物。
中国法制史年表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法制史的主要阶段】中国法制史的主要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古代法制史:从夏商西周的礼法制度到秦汉之际的法家思想,再到魏晋南北朝的民间法典,古代法制史经历了从礼法到法治的演变。
2.中古法制史:以唐宋时期的律令制度为代表,中古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法制体系完善,影响深远。
3.近代法制史: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近代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4.现代法制史:从辛亥革命到现在,现代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中国法制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中国法制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1.夏商西周的礼法制度:夏商西周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制以礼法为主,制度完善,影响深远。
2.秦汉之际的法家思想:秦汉之际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制以法治为主,法家思想盛行,对中国法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魏晋南北朝的民间法典: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制以民间法典为主,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4.唐宋时期的律令制度:唐宋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制以律令制度为主,制度完善,影响深远。
5.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6.辛亥革命到现在:这一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中国法制史的影响和意义】中国法制史的影响和意义深远,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研究中国法制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夏朝的法律制度早期法治的萌芽
夏朝的法律制度早期法治的萌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
夏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夏朝法律制度的形成、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夏朝法律制度的早期法治的萌芽。
一、夏朝法律制度的形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夏朝建立了一个以王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王作为最高权威的代表者,对于整个国家的法律制度起着决策和颁布的作用。
夏朝的法律制度主要通过国吏的管理和执行来实施,国吏是夏朝王室授权的代表,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管理民众和执行法律。
二、夏朝法律制度的内容1. 夏朝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夏朝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王为权威和法律的公正公平为核心。
夏王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法令,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夏朝法律制度尊重公众权利,在法律适用方面强调法律公正,不分贵贱,惩罚犯罪和保护社会稳定。
2. 夏朝法律制度的内容夏朝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刑法和民法两大方面。
刑法主要关注对于犯罪行为的制裁,主要惩罚行为包括杀人、盗窃等违法行为。
夏朝刑法的制裁力度较为严厉,以扑灭犯罪和保护社会安全为宗旨。
民法主要关注民众之间的行为规范和纠纷解决,包括卖买、租借、债务等方面的规范。
三、夏朝法律制度的影响1. 夏朝法律制度的推动作用夏朝法律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夏朝法律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法律制度的范例和借鉴,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思想基础。
2. 夏朝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启示夏朝的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法治的观念和原则成为后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朝法律制度的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后世法律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夏朝的法律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法治的初步形成。
中国法制史年表
中国法制史年表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法制史年表概述
2.中国法制史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3.中国法制史的重要事件和法典
正文
【中国法制史年表概述】
中国法制史年表是一部记录中国法制发展历程的历史文献,它详细地记载了中国法制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从夏商西周的封建法制,到秦汉之际的统一法制,再到唐宋时期的中华法系,以及明清时期的成熟阶段,中国法制史年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中国法制史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夏商西周:封建法制
夏商西周是中国法制史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法制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礼乐制度为表现形式。
其中,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礼法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秦汉之际:统一法制
秦汉之际是中国法制史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的法制以秦朝的统一法制为代表。
秦朝的法制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强调法治,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对中国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宋时期:中华法系
唐宋时期是中国法制史的第三阶段,这个时期的法制以中华法系为代表。
唐宋时期的法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人伦,形成了以《唐律疏议》
和《宋刑统》为代表的中华法系。
4.明清时期: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是中国法制史的第四阶段,这个时期的法制在唐宋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制体系。
【中国法制史的重要事件和法典】
1.夏商西周:礼乐制度、宗法制度
2.秦汉之际:《秦律》、《汉律》
3.唐宋时期:《唐律疏议》、《宋刑统》
4.明清时期:《大明律》、《大清律》
总的来说,中国法制史年表是一部记录中国法制发展历程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禹帝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 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姓姒,但一般称作夏禹。 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作助手,发愤治理水患。他聪慧机敏,勤恳 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作为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躬亲劳苦, 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竟至于形容憔悴。 《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大禹划分九州的传说。九州是冀 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各州的山川方位 和走向、土壤、物产,贡赋的等级和物品等以及进贡经行的路线,也都有记 载。九州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无论其可信程度如何,人们总是习惯把中 国称为九州。因为是大禹划分九州,故古代人又常把中国称为禹域。 大禹勋劳卓著,受到天下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帝舜禅位于他。禹的时 代,天子的权威比尧舜时更大。传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禹不但大会诸侯,而且还有对诸侯的生杀之权。《韩非子〃饰邪篇》说: “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刻画出禹严厉暴烈 的一面。 禹在年老时,选择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死,禹后来东巡死于会稽, 授政于益。益让天下于禹子启,而诸侯都去朝见启,启遂登上天子之位。但 另说是禹传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益要与启争夺最高权力,结果 失败被杀。无沦如何,从禹启传承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家天下”的时 代。启继禹位,掸让制终结,表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基本结束,奴 隶制国家形成。禹是部落联盟阶段的最后一位英雄人物,也是世袭王权时代 的第一位君主。
(二).重要的立法活动
周公制礼是我国第一次对于“礼”进行加工和改造。他开始 用“德”字来概括原始礼的全过程,以德代替礼。这样 “礼”不仅包含了主观方面的修养,也包含了客观方面的行 为规范。周公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从政治角度 看,他是以德政作为操持政治的机柄。后来的孔子更提出 “仁”和礼相辅而行。法家起来后,遂改变周、孔道德范畴 的“德”“仁”而为政治范畴的“赏”,并改“仪”为 “刑”;于是“赏、刑”成为法家操持政治的“二柄”。
3.刑书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昭公六年》
二.立法
(一).立法指导思想
1.夏、商 天罚、神判观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民
明德慎罚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旧制度废, 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王国维)
纳采
问名
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求婚
获得同意后,由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及姓氏
纳吉
纳征
占卜纳得吉兆后携带礼物将结果告知女方
由媒人代男方向女方缴纳聘金、财礼 用占卜的方法求取结婚吉日并告知女方 男方到女方家迎亲,婚姻关系正式成立
请期
亲迎
史料分析(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卫风〃氓》
黄帝
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又说姓公孙,名轩 辕,据传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远古 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 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 (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 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 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 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肩负起安定天下的 责任。其与蚩尤战于涿鹿,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 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取代炎 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 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 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因此,蚩尤被尊为战神。 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颛顼(zhuānxū)、帝 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 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因此黄帝被奉为 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宗法制度世袭表
妻妾 普通 宗法 继 称谓 称谓 承
妻 四哥 六哥
(10岁)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嫡长子
大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国王 国王 国王 国王 国王 国王 国王 小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公爵 公爵 公爵 公爵 公爵 公爵 小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侯爵 侯爵 侯爵 侯爵 侯爵 小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伯爵 伯爵 伯爵 伯爵 小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子爵 子爵 子爵 小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男爵 男爵 小宗 (庶子) 平民
舜帝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 华,舜又称虞舜,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 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 舜的家世寒 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 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 为人称扬。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 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 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 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 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即位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 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 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 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 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 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 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最终使得天下人心悦诚服。
(正室) (14岁)
嫡次子
嫡 子
妾一
二哥
庶次子
(侧室) (18岁)
五哥
(12岁)
庶四子
妾二
大哥
庶 庶长子 子
(侧室) (20岁)
三哥
(16岁)
庶三子
(二).刑事法律制度
史料分析(2):
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致,禹杀而戮 之。 ——《国语〃鲁语》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 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史记〃 夏本纪 》
(二).我国法律的起源
1.礼的起源
(1)礼的起源:祭祀
(2)礼的内容:吉、凶、军、宾、嘉
(3)根本原则:“亲亲”、“尊尊”
第二.适用对象不同 礼:主要适用贵族,使其获得特权;庶人从之主要得到义务 刑:锋芒主要针对庶人、平民和奴隶,贵族针对刑罚有特权
3.认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教材P.31-33)
(四).主要的法律形式
1.礼
2.王命
(1)誓:又称“誓命”,是军队出征时的“誓师之词”,相当于今天的军令 (2)诰:王或大臣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是商周时期重要的法律形式 (3)训:王对臣、民的训示与警戒,具有法律强制力 (4)命、令:商朝所谓令,周朝所谓命,专指王所发布的命令
尧帝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 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他 德高望重,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 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 野菜汤。得到人民的爱戴。 传说在尧的时代,首次制定了历法,这样,人们就能够依 时按节从事生产活动,不致耽误农时。对此《尚书〃尧典》有 详细记载。 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 。于是尧任命鲧去治 理水患。鲧冶水九年,毫无功绩。这是关于尧的传说中,政治 上的一次失误,类似的不足之处也还有,总之尧的时代也不是 尽善尽美,故又有舜继起的一番励精图治。 尧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此时血缘 性的氏族部落已结成部落联盟,尧是由部落联盟议事会推举产 生的联盟首领。传说中尧与四岳讨论治水人选和继任人选,在 一定程度反映了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情景;尧禅位于舜,是原始 民主作风的遗存。恩格斯曾指出,在这个阶段每个文化民族都 要经历自己的英雄时代。尧及舜、禹正是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
3.婚姻: (1)原则:一夫一妻、同姓不婚 (2)目的:“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嗣” (3)成立要件: 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必须履行“六礼”程序
4.继承: 夏:父死子继 商:前期——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并行;中后期——父死子继 周:嫡长子继承 (立嗣以嫡不以庶,立嫡以长不以贤)
六礼
2.刑的起源
(1)刑的起源:战争
(2)刑的使用:死刑——肉刑;对外——对内
(三).礼与刑的关系
1.礼与刑的共性
第一. 评价标准一致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
第二. 礼是刑的基础,刑是礼的保证 “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法律徒有名”
2.礼与刑的区别
第一.作用不同
礼:“禁于将然”,“礼以劝善”;刑“制于已然”,“刑以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