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青岛版三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青岛版三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美丽的街景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乘法等内容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用乘除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时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单元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难点: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定位。

四、教具准备:课件、情境图、题卡

五、教学时间:9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整十数乘以整十数及两位数乘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4-26页信息窗1、自主练习1-4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乘以整十数及两位数乘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在探究两位数乘以整十数的口算时,鼓励学生对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3、利用观察,比较、类推等方法,体验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单

元备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位数的概念,并能够读写三位数。

2. 能够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概念,并能够在三位数中准确地找出相应的位数。

3. 能够用具体的例子,比如计算班级总人数等,理解和运用三位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2. 教具:三位数的阿拉伯数字卡片、百位、十位和个位的大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出示三位数的阿拉伯数字卡片,复和引入三位数的概念。

2. 概念讲解:

- 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介绍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概念。

- 与学生一起观察三位数,并找出每一个位置上的数字。

- 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数的大小关系,比如哪个数字比较大,哪个数字比较小。

3. 练活动:

- 学生分组,互相出示三位数的卡片,其他同学通过识别卡片上每个位置的数字,判断该数的大小。

- 列举一些三位数的实际例子,比如班级总人数、教室座位数等,要求学生读写这些数并进行简单计算练。

4. 小结:对三位数的概念和运用进行简单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这些概念。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题,巩固学生对三位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活动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三位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以上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单元备课的内容,请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集体备课主讲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集体备课主讲稿

3复式统计表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

复式统计表是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并可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这种处理、呈现数据的方法,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本单元只有一个例题,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收集整理”,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都是统计活动的一部分,每部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让他们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可以逐步发展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但是,统计方法和意义的体验、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多次的经历中不断积淀,逐步内化。本单元的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1.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本单元教学时,切不可单纯地将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和填写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应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与设计教学的过程。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发现单式统计表存在的局限性,自主“创造”出功能更强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验数据整理方法的多样性。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表的多角度解读,获得对数据分析方法的切身体验,体会数据中包含的丰富信息。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

条件到问题的推理从已知条件入手,有条理地研究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已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陆续得出新的数量,逐渐向所求问题逼近。某种程度上说,条件之间的联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为根据两个相关联的已知条件,能够算出一个或几个数量。如,已知男同学20人,女同学5人,可以得到男、女同学一共25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5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4倍……得到的这些数量中,某一个可能是解决稍复杂问题所需要的数量。所以说,研究并挖掘条件之间的联系,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新的资源。

问题到条件的推理从所求问题入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如果某个需要的条件暂时还不具备,就想方设法先求出它。像这样沟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逐渐向实际问题里的已知条件靠拢,也是积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往往具有针对性,如,求男、女同学一共多少人,一般用男同学人数加女同学人数,需要知道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又如,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一般用上衣价钱减裤子价钱,需要知道上衣的价钱和裤子的价钱。所以说,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能够较快地理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步骤,是解决问题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

从条件向问题推理与从问题向条件推理,都是数量关系的推理。虽然它们的推理起点不同、方向相反,却在解决问题时相辅相成、结合着运用,都是常用的思考策略。尤其在解答三步或更多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如果既考虑已知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又考虑所求问题与需要条件之间的必要性,能有效地“化简”复杂的问题。如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每袋大米重75千克,每袋面粉重25千克,一辆载重量5吨的卡车装了40袋大米以后,还能装多少袋面粉?如果从条件想起,根据“每袋大米75千克”和“装了40袋”,能够算出“装了3000千克大米”;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还能装面粉的袋数=还能装面粉的千克数÷每袋面粉的千克数”,得出需要先算“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这样,解答原来的实际问题就聚焦为“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已经装了3000千克大米,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这是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很容易解决。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稿

爱华完小赵翠玲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几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认识平均数这个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会看两种统计图。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四、单元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五、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要求在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个小节中,要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重点在于根据统计表完成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平均数也有两个例题: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教学目标要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这又是教学的平均数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题型归纳总结-三年级下册数学 苏教版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题型归纳总结-三年级下册数学  苏教版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题型归纳总结-三年级下册数学苏

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数学第三单元,主要是针对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教学,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策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能顺利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助、互相借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解决问题的策略:

(1)找规律法

(2)画图法

(3)列式法

(4)逆向思维法

2、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综合应用解决各种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启示性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思想。

2、互动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学习不同的解决方法、策略和技巧。

3、综合性教学法: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综合应用于各种问题中。

四、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

师生共同检查上次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授课阶段

(1)介绍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讲解应用案例

(3)教学示范,学生跟随教师解题

(4)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巩固练习

3、总结环节

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的方法和策略,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作出解释。

4、作业布置

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统计

1 简单的数据分析(1)

主备人:李玉颖执教人:李玉颖课型:新授课时编号:19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完成横向条形统计图

学具准备:方格纸

课前预习:教材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挂图、引教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教学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达标检测:基训p28-29 T1、T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我们一起教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反思:

2 简单的数据分析(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统计

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学生状况: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平均数……………………………………………………2课时

第三单元课题:统计(一)(横向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例1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矿泉水销售情况的情境中,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条形统计图,并能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

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优秀备课方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优秀备课方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

优秀备课方案

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也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笔算,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层次,体会教材前后例题的联系。

备内容

乘法

找规律(1课时) 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队列表演(一)(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队列表演(二)(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电影院(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正确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

4.能运用基本的估算策略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进行估算,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模型,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的过程,理解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算,体会估算的作用与价值。

1.初步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逻辑之美,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1. 教学目标

- 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比较;

- 认识百以内的整数,能够正确读写、理解其中的数位概念;

- 能够使用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数将一个百以内的整数进行分解;

- 能够用适当的单位进行量的比较和估算。

2. 教学内容

- 数字的大小比较;

- 百以内的整数读写与认识;

- 数字的分解与组成;

- 量的比较与估算。

3. 教学方法与活动安排

- 使用课件、实物、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呈现数字的大小比较;

- 引导学生观察百以内的数字,让学生尝试读写和认识这些数字;

- 利用教具,将百以内的数字进行分解,让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

-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量的比较与估算,提高他们的数

学思维能力。

4. 教学评价

- 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操作来评价他们对数字大小关系、

百以内的整数、数的分解和量的比较与估算的掌握情况;

- 利用课堂练和小组活动来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展;

- 设置同步评价和巩固活动,及时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

5. 教学资源和研究材料

-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 数学教学课件;

- 实物和图片等教具;

- 练册和评价表等研究材料。

6. 教学环境与安排

- 在教室内进行授课,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 确保教室内的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 安排适当的时间和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7. 教学延伸与提升

-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游戏和趣味活动,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 提供相关练和继续挑战的研究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能力;

-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14篇)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14篇)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14篇)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目标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加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是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1.算一算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100 3×200 12×400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填表格。

3.计算练习。

课前3分钟内容:开火车——口算比赛

一.游戏引入新课。

对数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学生说出的数是教师的10倍的数。

二.找出规律,掌握算法

1.黑板上出示“5×1=、5×10=、50×10=”

1)让学生观察三道题目,然后独立解决。

2)指名说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继续出示“3×2=、3×20=、30×20=”

1)还是让学生独立解决,和同桌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2)让学生观察,找一找规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难度更大的题目:“12×4=、12×40=、120×40=”

1)找一找每道题中的两个乘数有什么变化,积又有什么变化?

2)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结果。

4.探索与发现。

1)请大家观察每组算式是怎么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2)学生同桌之间交流,鼓励学生用自身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统计表正确制作出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介绍了简单的数据分析,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3、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4、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5、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2、平均数 2课时

五、对本单元教学的几点看法:

1、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不能代表个体,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在教学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这两个数学名词需结合具体的图例,让学生搞清楚。学生在做把统计图补充完整这类题目时,一定要严格要求:画标准、使用尺子,良好的作业习惯需从小养成。

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达标检测:基训p28-29 T1、T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我们一起教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1)
达标检测:基训30页第1题、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教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请你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
3求平均数(一)
主备人:李玉颖执教人:李玉颖课型:新授课时编号:21
第三单元统计
1简单的数据分析(1)
主备人:李玉颖执教人:李玉颖课型:新授课时编号:19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完成横向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分析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分析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分析

三年级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授课教师:

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运白菜授课教师: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节余多少钱授课教师:

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里程表(一)授课教师: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里程表(二)授课教师: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练习二授课教师:

教学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找规律练习课∣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找规律练习课∣北师大版

2022-2023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5、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

混合运算(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其应用。

二、学习内容

1.两位数的连加运算

2.两位数的连减运算

3.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三、学习重点

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注意进位借位的方法。

四、学习难点

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需要在计算中遵循正确的顺序。

五、学习方法

1.独立思考法:通过思考发现规律和方法。

2.合作学习法:与同学一起讨论,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六、学习过程

1.两位数的连加运算

假设有一个两位数的连加运算,如:

25 + 32 + 18 = ?

首先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三个单独的加法问题,即:

25 + 32 = 57

57 + 18 = ?

这样我们就将原问题转化为两个连加的问题,这样就更容易解决了。接下来进行计算:

57 + 18 = 75

所以答案为:75。

2.两位数的连减运算

假设有一个两位数的连减运算,如:

64 - 27 - 12 = ?

首先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两个单独的减法问题,即:

64 - 27 = ?

37 - 12 = ?

这样我们就将原问题转化为两个连减的问题,这样就更容易解决了。接下来进行计算:

64 - 27 = 37

37 - 12 = 25

所以答案为:25。

3.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假设有一个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如:

45 + 28 - 17 = ?

根据运算的优先级,我们应该先进行加法运算,即:

45 + 28 = ?

接下来进行计算:

45 + 28 = 73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加法问题,接下来解决减法问题,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年、月、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24时计时法。第26~2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

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6页信息图)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

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

2、小练习。

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

16时21时19时

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第26页三幅图)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

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凌晨3时晚上9时14时7时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3、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天文馆,学习了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要用到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在哪里见到过使用了24时计时法?(生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

二、新授:

动手动脑你说我拨

1、游戏“你说我拨”。

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你说我拨”。请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模型钟表,同位合作,一个同学用“24时计时法”说出一个时刻,同位在模型钟表上表示出这个时刻。然后同位互换,如此3遍,开始。(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请一组同学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动手拨一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旧知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24时计时法,下面我们看看金喇叭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表(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4)

金喇叭广播电台播音时间表

第一次5:30—7:30

第二次11:00—13:30

第三次17:30—20:30

第(1)问可以指名口答。

第(2)问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要提醒注意。如:计算三次播音时间,时、分间的进率是60。然后集体交流。

第(3)问可先提问4:50改为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是多少?再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下面是北京时间与东京时间对照表。(课本自主练习5)

教师应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来介绍给同学。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时间表,找出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

3.课件出示题目(课本自主练习6)

这道题有难度,因此可以先同位合作、讨论,分析题意,弄清水路长与时间和船速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算时间。解答方法可能有多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简便合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一组练习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学生会感觉到原来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学生口答,独立解答,还有同位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练习中,扎扎实实地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出示题目:自主练习第7题。

(1)小组合作,讨论

(2)全班同学集体交流

该题的难度较大,在小组合作前脚时刻引导学生分两段计算时间。如计算济南——北京的火车从22:45到次日6:37的全程运行时间时,因24:00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可以24:00为界分两段计算时间,然后合起来求行使全程的时间。

信息窗2:年、月、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