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18张PPT)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何为仁? 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仁? 宽容、推己及人
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为内在精神,礼为表现形式
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治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
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性本善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之性恶,其善者伪之。”
性本恶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所不为。”
仁义、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君舟民水
思 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世界万物本原为“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
“仁政”
的 形 成
孟 2、孟子、荀子 子 总结改造
“民贵君轻” 民本 “性本善” 伦理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荀 子 “君舟民水” 民本
“性恶论” 伦理
主要内容: “仁”;民本思想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 道家学派创始人
1 、“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至圣林
圣府大门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期 居住的府第,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官衙与 内宅合一的典型建 筑。
1、孔子的思想主张
1 、哲学思想: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子曰:“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 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 供了舆论阵地。
2 . 主要流派
儒家 :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墨家: 墨子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重点精讲] “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关系密切。仁是良好的 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 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后 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 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 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 政猛于虎也 ”因此,他提倡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二: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 、“礼”?孔子等儒家学派 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
(1)评价:
①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②进步性: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③局限性: “礼”的思想具有保守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一)道家学派: 老子和庄子
1、老子及道家
《 道 德 经 》
(1)生平及贡献 •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 《老子》即《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2)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 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 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以形容学派之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 说家等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 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 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 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异
人性论 学思之窗P6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 归纳总结一: 儒家的“民本”思想
• • • • (1)表现: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 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 (1)政治思想: • ① “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仁 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 • ②礼: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 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 • ③德: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2)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有教无类;(最有价)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5.要坚持真理; 2.学习要实事求是; 4.要学思结合; 6. 其它——因材施教等
“百家”流派代表之一
儒家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孔子——儒学的创始者
1、生平和地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51年)夏 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 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 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 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 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至圣林
-前238)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 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著《荀子》一书,系统阐述了 他的学术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主张: •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主张礼法并施。 • ②君民关系:提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 善 。 • 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唯物主 义思想)
• (2)教育思想:
• 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 学习方法:学习要实事求是;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要学思结合;
• (3)伦理观:性相近 • (4)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 (5)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及家族专用 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 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 多年来不断增植,已 达3万余株,为我国 最大的人工园林,园 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 为旅游观赏胜境。
位于孔庙东侧, 有“天下第一家” 之称,是孔子嫡系 长期居住的府第,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 官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
(2)不被采纳的原因:
客观方面:
• ①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 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主观方面:儒家“仁”的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因而受到冷遇。
同文门
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座孔庙,但 是规模最大的 一座在曲阜。
• 归纳总结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 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2、原因: 社会大变革(根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 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思想文化: 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学术下移,提供了人才基础) 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是什么? [来源:学科网ZXXK]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 课 宋明理学 第 4 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什么是经济?
物质生产活动和活动中人们结成的关系—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
*什么是政治?
作为上层建筑,是指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及其实现方 式。核心是政权。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
广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狭义-精神层面创造的成果,如哲学、科技、文学、艺术、 教育等。
导入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 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 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 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其主张 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探究一: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1)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本质的 区别; (2)孔子的私学打破了教育对象的地域、家庭出身等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 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 了春秋以来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 展。
圣府大门
(二)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 刑罚,薄税敛。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 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约前372-前289)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一)孔子
1.地位: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 人”。他死后,其言论被编为《论语》